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及其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浅谈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

文|范丽娟浅谈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摘要: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的,可知的或者不可知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着,既然有了可能性,那么相对地就要考虑到现实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客观现象的基本性质和规律,是对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化。
研究可能性和现实性,首先必须要立足于实践,结合实际,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次,辩证地看待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实际中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和整体性,从而获取对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正确认知。
关键词:可能性;现实性;辩证关系;条件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而规律的形成和事物的发展过程,必定存在着可能性和现实性,而存在的可能会成为现实,现实又会产生新的可能。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现实发展之中,同时预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对未来的事物来讲,它既是一种存在,即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又是一种非存在,即不可能性。
现实性是指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
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研究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原理及其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立足现实,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可能性的复杂性,合理运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获得实践活动的成功。
一、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可能性与现实性是作为哲学范畴的一部分,是对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化,因此两者相互对立统一,辩证结合。
现实性和可能性是不可分割的。
现实性和可能性作为哲学范畴,不是孤立静止的单一存在,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的形成和产生都要依存一定的基础,满足一定的条件。
而现实性之所以能成为现实,是基于前期可能性的存在。
最简单的例子,如果现实性是一棵树苗,那么可能性就是一粒播入土壤之中的种子,在吸收了适量的水分和阳光之后,破土而出,逐渐长成一棵树苗,成为了现实性。
所以,没有了可能性,又哪来的现实性,在现实中没有某种根据的东西永远是不可能的。
政治马原知识点:可能性和现实性

政治马原知识点:可能性和现实性政治马原知识点: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现实这个范畴不是孤立地凝固地确认个别事实和现象的存在,而是对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着的客观事实、现象的综合。
从纵向看,今天的现实是过去现实发展的结果,又是发展为未来现实的原因;从横向看,任何个别事物的现实存在都是同周围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的。
现实性体现着事物联系和发展纵横两方面的整体性质。
现实性不等于现存性。
黑格尔认为,现实是由事物内部的必然性决定的。
从本质上说,只有合乎规律、合乎必然性的东西,才是现实的,或者说,终将变为现实。
相反,一个事物如果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那么即使它是现存的,它也会迟早变成不现实的。
可能性是相对于现实性而言的,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当某种事物或现象还没有成为现实之前,只是一种可能性。
把握可能性范畴,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知识点讲解】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1)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有较为充分根据,在现阶段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2)抽象的可能性又称“虚假的可能性”或“形式的可能性”。
指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尚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因而在目前是无法实现的可能性。
(3)不可能性是在现实中全然找不到根据的东西。
抽象的可能性却在现实中有某种根据,但这种根据尚未完全展开,或者缺乏一定的条件。
2.案例或记忆方法对于此知识点,运用案例理解法来掌握。
政治考研复习指导:可能性和现实性辨析

政治考研复习指导:可能性和现实性辨析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实性是指现实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一句、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
它是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一般和个别、必然性和偶然性等等的统一。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对于现实性的理解大家一般不存在什么误区,但是关于可能性就需要有几点要注意,否则在判断相关现象或者材料的时候,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感觉。
第一,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可能性指在现实中有内在根据,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变为为现实的趋势。
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没有任何根据,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变成现实。
如石头变鸡蛋。
制造永动机等。
第二,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
现实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有充分的根据和必要条件,在目前阶段就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
抽象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有一定根据但不充分,因而在当前条件下还不能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
区分抽象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大海捞针”与“水中捞月”第三,区分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第四,区分可能性程度的大小。
或然率指标是某一事件出现的次数与所有可能出现的事件总次数的比率。
关于可能性和现实性还要把握第二个方面,就是他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第一,现实性是现实存在的事物和现象,表示事物现在的状态,可能性是尚未变成现实的东西,表示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趋势。
区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各项方针、政策、计划要建立在现实性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可能性基础上。
第二,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可能性包含于现实性之中,以现实性为根据,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性;现实性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以可能性为前提,不可能的东西永远不会变为现实。
世界各个事物就是在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中实现发展。
最后,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是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辩证关系所对应的方法论,两者关系对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重要意义:(1)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决定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可能性;(2)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区别决定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性。
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并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他指出,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是能动的革命批判的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提纲》论述的中心内容是实践问题,其全部内容都是围绕对实践的关系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开的。
马克思把实践引进唯物史观和认识论,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提纲》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以往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结果人的能动性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点引入唯物论,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对于能动性的片面夸大,萌发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观点。
1.实践观点的理论来源:(1)黑格尔黑格尔在其在认识论中提出了实践高于理论,理论要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合理思想。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实践观时,批判地吸取并唯物主义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这些思想。
(2)费尔巴哈马克思在建立自己的实践观时,一方面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朴素的实践观点,另一方面也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辩证的革命的改造。
费尔巴哈曾经用朴素的实践观点批判过唯心主义,曾经把生活实践当作检验真理的尺度。
他认为,唯心主义的主要缺点就在于,它只是从理论上提出问题,而不知道“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有时,费尔巴哈也把实践理解为一种物质活动,不过他所说的这种物质活动并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而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及经商牟利等庸俗的活动,把实践看作是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因此,费尔巴哈极力贬低实践活动的地位,抬高理论活动的意义。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只是把理论的活动才看作真正人的活动,而把实践只是从它的卑污的小商人活动的表现形式上去加以理解和确定。
简述可能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简述可能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引言:辩证关系是指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与发展,而方法论要求是指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
本文将简要探讨可能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并分析了方法论要求。
一、可能与现实的辩证关系1. 相互作用关系:可能与现实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可能是现实的延伸和拓展,可能是现实的一种可能性。
在可能的辩证关系中,可能与现实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2. 矛盾关系:可能与现实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
可能性是现实的一种可能,而现实则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可能性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关系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3. 转化关系:可能与现实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现实,而现实也可以变为可能性。
转化关系说明了事物发展的动态性和多样性,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的解决和发展的方向。
二、方法论要求1. 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一种能够全面、统一、关联、发展地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
对于可能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我们需要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认识可能与现实的关系,不陷入片面和二元的思维方式。
2. 综合分析:对于可能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我们需要进行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是指在认识事物时,要全面、系统地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以达到全面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目的。
3. 实践探索:对于可能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我们需要进行实践探索。
实践探索是指通过实际行动去观察、验证和改变可能与现实的关系,以实现对可能性的发掘和对现实的改变。
4. 发展观念:对于可能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我们需要具备发展观念。
发展观念是指对于事物发展的认识和态度,要具备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结论:可能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可能是现实的延伸和拓展,可能与现实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矛盾和转化的关系。
对于这种辩证关系,我们需要具备辩证思维、综合分析、实践探索和发展观念的方法论要求,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可能与现实的关系。
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及其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及其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可能性意味着还未发生的一切事物的未来趋向性,对于人们来说可能意味着希望,而希望正是人类能够传承至今的最大依仗,可能性有两方面的结果而人们总愿意把坏的一方面放在第一位,为什么,只是因为现在的人们迷失在了安逸的生活里忘记了祖辈在与自然和恶劣生活条件相抗争时所面对的一切。
在人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往往会把可能看做是希望而不是一个可能失败的结果。
现实性是对现实生活的具象反应,是现实世界在精神世界的投影,是实践的具象反应,现实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理性的思维充分反映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现实具有的性质是稳定的,但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现实性更加要求人的理性思维。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感性和理性的区别,感性支撑着人类进步的飞跃,而理性支撑起人类稳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却又缺一不可。
可能意味着冒险,诱使人类不断尝试不断进步;现实意味着稳定,指导人类过更加稳健的生活。
与我而言,感性先于理性,欧洲的发展历程恰恰可以佐证我这一观点,先有文艺复兴促使人类思想的解放后才有启蒙运动不致人们思想太过于狂热,以理性约束感性,这正是我的观点。
纯粹的感性往往会使人误入歧途。
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德国和日本,狂热的民族复仇情绪和法西斯的疯狂宣传使民众陷入法西斯的沼泽无法自拨,没有理性约束的感性是一种极端恐怖和疯狂的情绪,正如我开篇曾言可能性有两个方面,法西斯的宣传目的无疑是让人们在极端狂热的情绪下忘记坏的那种可能,然而事实上法西斯是注定消亡的,可见感性需要理性的支撑之后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实践更加注重的是现实性思维,实践能够检验真理,辨识世界的变化,了解你我生活的状况,但可能性应该成为我们实践过程中的先决条件,先以可能性为我们所做的事定下基调,而后才以现实性思维指导实践活动的过程。
这样我们的·处事才能符合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思辨,思而后动,三思方可后行,所以说哲学是人类行为处事的先导此言不假。
简述可能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简述可能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存在密切的辩证关系。
首先,可能性是现实性的前提,没有现实性的可能性就无法成为现实。
这一点主要是因为任何可能性的成为现实都需要一定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就是现实性的一部分。
可能性与现实性不仅有前提关系,而且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可能性是对现实性的超越,是对现实情况的否定;而现实性则是可能性的基础,是可能性所依赖的。
二者在辩证关系中相互依存,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再者,可能性与现实性也存在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
可能性是现实性的无限延伸,是对现实性的深化和发展。
现实性则是可能性的有限性,是可能性的界限和约束。
然而,这种辩证关系并不意味着可能性和现实性是随意的,相反,辩证性要求我们必须对可能性进行科学的、理性的分析和考虑,才能使其转化为现实。
这就是所谓的方法论要求。
总的来说,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使我们理解到,面对各种可能性,我们需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理性地分析和判断,做出最有利的选择,使可能性成为现实。
掌握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掌握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1.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
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3.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
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其中的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
应当抓住偶然性提的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要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
做到有备无患。
四.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和呼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的前途的种种趋势。
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
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它还不是现实性。
现实性是已经存在的,不再可能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统一的。
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另一方面,可能性和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五.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的重要意义:1.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
2.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现实与可能性的关系

现实与可能性的关系现实与可能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涉及的两个概念。
现实指的是真实存在的、不容否认的事实,而可能性则指的是某种事件或结果可能会发生的程度或概率。
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并且在不同的领域和情境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现实与可能性之间的关系,并试图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现实的限制与可能性的拓展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现实往往是孕育可能性的土壤。
现实给予我们某种框架和限制,而我们在这个框架中不断探索和创造可能性。
例如,在技术领域,现实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电子产品的普及、互联网的发展都是现实与可能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现有基础,而可能性则是基于这个基础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方向。
二、现实和可能性之间的相互影响现实和可能性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
现实的存在和演变受到可能性的引导和塑造,并且可能性的实现往往需要依赖于现实的支撑和条件。
我们可以将现实和可能性比作双向的影响链条,二者在不断的互动和影响中形成了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动力。
三、现实与可能性的冲突与协调现实和可能性之间也经常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可能性往往代表着未来的可能,而现实则是对当前现状的描述。
当我们追求可能性时,往往会面临现实的反阻力,这可能是由于种种限制和阻碍。
然而,正是通过不断地挑战和突破现实的界限,我们才能够探索到更多的可能性,并将之转化为现实。
四、现实和可能性的主体与客体现实和可能性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也与主体的认知和行动密切相关。
每个人对现实和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是有所不同的,这取决于个体的经验、知识和观念。
而个体的主观行动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现实和可能性的演变。
例如,一个人对于某种事物的可能性认识较高,可能会更加积极地去尝试和实践,而这种观念和行动也会对现实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
五、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现实与可能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反映了人们对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追求。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指导:五对基本范畴解析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指导:五对基本范畴解析(1)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范畴。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①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②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③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④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意义: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2)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形成的原因、表现形式、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必然性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
偶然性是事物在发展中的个别表现。
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方法论意义: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3)可能性和现实性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①可能性和不可能性;②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③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4)现象和本质①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四)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四)第四章普遍联系的辨证图景第一节原因和结果一.原因和结果及其客观普遍性原因和结果就是反映事物或现象间的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普遍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的.原因和结果在时间上一般总表现为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是科学研究的客观基础.二.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原因和结果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而者的区分是确定的.既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否则,就会陷入相对主义诡辩论.统一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第三,因果联系的具体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掌握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一,揭示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是探索事物的内部联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重要环节.第二,揭示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是科学预见的基础.第三,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揭示了科学研究的一般途径,即以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结果揭示其原因,或以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原因探讨其未来必然引起的结果.第二节必然性和偶然性一.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反映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的一对哲学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确定不移、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是由事物自身不同的原因和根据引起的.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引起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偶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矛盾引起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都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作为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趋势,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具体表现在:第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第三节可能性和现实一.可能性和现实的相互区别现实是标志当前存在着的事物或现象的哲学范畴,现实是和必然性联系着的.现实着眼于事物发展的当前,是已经实际存在着的东西.可能性作为与现实相对立的范畴,反映的是存在于现实事物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可能性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是在现实中有一定的条件和根据的.二.可能性和现实的辨证统一可能性和现实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可能性是事物内部蕴涵着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实现的可能性.现实着眼于事物的当前状况,可能性则着眼于事物发展的未来.可能性和现实又是统一的:第一,可能性和现实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第二,可能性和现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掌握可能性和现实的辨证关系原理,对于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四节内容和形式可能性向现实转化的过程,就是内容和形式辨证统一的过程.一.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内容和形式是揭示构成事物的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的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构成事物的诸要素联结为一个整体的结构和表现事物内容的方式.事物的内容是事物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二.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在内容和形式的辨证统一中,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首先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的变化决定形式的变化.形式对内容有能动的反作用.内容和形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推动着形式和内容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在形式和内容的矛盾运动中,新内容要求革除旧形式,建立新形式.第五节本质和现象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一.本质和现象的相互区别本质和现象,是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和它的外在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的现象所表现的事物的内在规定性.现象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具体表现在:第一,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东西,本质是同类现象中的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第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第三,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是人们的感官能够直接感知的;本质是深藏于现象背后的,是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二.本质和现象的相互联系本质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首先表现在: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本质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还表现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本质和现象的辨证关系原理,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本质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区别,说明认识事物本质的重要意义,说明了科学研究、理论思维的重要性.第二,本质和现象的相互联系、辨证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和认识事物本质的一般途径.总之,事物的本质是隐藏在现象之中的,是通过大量的现象表现出来的.因此,只有透过现象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要认识事物的本质,首先就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即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其次还要发挥理论思维的作用,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已经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

《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
1、辩证关系:现实是可能的基础,但又不等于现实.
2、含义:任何事物都包括两个方面—即现实性和可能性;现实性是指事物具有的存在着的客观实在性,而这种客观实在性正是人们认识它的前提条件.因此,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必须通过人们自觉的努力去改造世界,使现实成为可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真正统一,从而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规律.
3、原理内容:
(1)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要求我们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共性,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个性.
(2)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差异性,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同一性.4、现实是未来发展的根据,未来是现实的延伸.
5、现实中存在着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说,存在着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表现为多种形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创新,而创新则意味着突破常规,实现质变.
6、联系:“可能”是指现实的东西.。
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摘要:一、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原理1.现实与可能的定义2.辩证关系的内涵3.现实与可能的关系特点二、现实与可能的意义1.方法论意义2.实践意义3.人生启示正文: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要面对现实与可能的关系。
现实与可能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现实中所存在的事物与可能发生变化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深入研究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原理1.现实与可能的定义现实是指事物在当前时刻的实际状态,它是客观存在的。
可能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事物可能发展到的状态。
现实与可能体现了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辩证关系的内涵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实是可能的基础。
现实是事物发展的起点,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
(2)可能又是现实的延伸。
可能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是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的延续和拓展。
没有可能,现实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3)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
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现实通过一定的条件转化为可能,可能又在新的条件下转化为现实。
这种相互转化促使事物不断发展。
3.现实与可能的关系特点现实与可能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条件性:现实与可能的转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
(2)多样性:现实与可能的转化形式多种多样,如量变与质变、渐变与突变等。
(3)动态性:现实与可能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表现为事物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现实与可能的意义1.方法论意义研究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运用辩证法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通过把握现实与可能的关系,我们可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实践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有效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

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深奥而又充满哲学意味的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
下面我将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解释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原理。
首先,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关系可以被理解为存在论的问题。
存在论是哲学上一个重要的派别,认为只有存在的事物才是真实的,而可能性只是一种虚幻的存在。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可能性只是我们的思维和想象的产物,而现实性则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在这种理论下,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关系就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彼此互相排斥。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关系可以被理解为认知加工的问题。
在心理学中,人们对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认知是经过认知加工的,并受到个体的认知偏好和情感态度的影响。
在这种理论下,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彼此可以互相影响。
当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偏向某种可能性时,他就会更容易将这种可能性视为现实。
反之亦然,当一个人对某种可能性持怀疑态度时,他就会更容易将这种可能性与现实性区分开来。
最后,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关系可以被理解为社会建构的问题。
在社会学中,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是受到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
在这种理论下,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会影响一个人对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认知,而个体对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认知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总的来说,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多维的问题。
不同的学科领域可能会提供不同的解释,但它们之间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
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关系不仅反映了人们的认知加工方式,还反映了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的影响。
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基本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的影响。
唯物辩证法相关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作为与现实相对立的范畴,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 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可能性是存在于现实 中的,是在现实中有一定的条件和根据的。就此 而言,可能性也是现实的。但是,作为事物发展 的种种趋势,可能性着眼于事物发展的未来,是 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这种可能性一旦条件 具备了,就会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经常要遇到的一 对范畴,是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的普遍形式之一。因果关系是决定论思想的逻辑 依据和人类一切自觉活动不可缺少的指导原则。 离开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人们就无法进行正确的 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 的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牛顿物理学曾经从十七世 纪末统治到十九世纪末而 几乎听不到反对的声音, 它所描 述的宇宙是一个其 中所有事物都是精确地依 据规律而发生着的宇宙, 是一个细致而严密 地组织 起来的、其中全部未来事 件都严格地取决于全部过 去事件的宇宙。这样一幅 图景 决不是实验所能作出 充分证明或是充分驳斥的 图景,它在很大程度上是 一个关于世界的 概念,
那时起,物理学中所 发生的情况就是把牛 顿 僵硬的基础加以抛 弃或改变;到现在, 吉布斯的偶然性已经 完全明朗地成为物理 学的全 部基础了。
机遇,就不仅是作为 物理学的数学工具, 而且是作为物 理学的 部分经纬,被人们接 受下来了。 承认世界 中有着一个非完全决 定论的几乎是非理性 的要素;这在某一方 面讲来,和 弗洛依德 (Freud)之承认人类 行为和思想中有着一 个根深蒂固的非理性 的成分,是并行 不悖 的。
唯物主义决定论承认因果联系, 唯心主义非 决定论否认因果联系。目的论则把因果联系神 秘化,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都是为了实现某种预先安排好的某种目的的结 果。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及其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及其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可能(可能性)与现实(现实性)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对其作过不同程度的探讨,并提出过不少精辟的见解。
特别是亚历士多德、康德和黑格尔。
亚历士多德明确地把它们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提出来,称之为潜能和现实;康德明确的区分了抽象地与现实的可能性,认为仅仅在逻辑上不矛盾的可能性只是思想上的,即抽象的,真实的可能性应以可能经验的原理(综合原理)为依据,而不应以逻辑原理或分析原理(不矛盾)为依据;黑格尔则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对可能与现实的辩证法作了卓越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作家们批判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成果,科学的阐明了可能与现实的关系。
科学地揭示马克思主义可能与现实范畴的历史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内因和外因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原因,也是产生可能性的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趋向,它虽然有一定的客观根据和条件,但这些根据和条件尚不成熟。
那些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内在根据,永远也不能实现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不可能性。
现实性范畴,一方面相对于非现实性,一方面又相对于可能性。
可能性范畴,一方面向对于不可能性,一方面又相对于现实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一对范畴,也就是说是一组矛盾,他们是既相对立、有相统一的关系。
事物为什么会产生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呢?这是矛盾斗争的结果。
任何事物内部都充满着矛盾,每个矛盾又分裂为两个对立面,这两个对立面之间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矛盾着的两个对立面,在性质上是根本对立的,在发展趋势上是完全相反的。
因此,一个事物在同一个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就有两种相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是代表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前进的,好的可能性;另一种是违反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是倒退的,坏的可能性。
这两种性质相反的可能性,都是在一定客观根据的基础上产生的,只要具备了必要而充分的条件,都能转化为现实。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实践指导意义

10.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及其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具备了充分的根据和必要的条件,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抽象的可能性是指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还不充分,尚不具备必要条件,当前无法实现的可能性。
抽象的可能性虽然当前无法实现,但随着现实的发展,条件的成熟,它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
首先要对可能性有全买呢的认识。
具体如下:第一,要分清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有内在的根据、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变成现实的趋势。
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没有任何根据,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变成现实的事情。
第二,要分清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具备了充分的根据和必要的条件,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抽象的可能性是指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还不充分,尚不具备必要条件,当前无法实现的可能性。
抽象的可能性虽然当前无法实现,但随着现实的发展,条件的成熟,它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做那些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事情,而不是去做只具有抽象可能性的事情。
第三,要分清两种相反的现实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在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中,由于必然性和偶然性都会起作用,存在多种现实的可能性。
这些可能性从对人有利还是不利的角度看,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好莱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第四,要分清可能性的大小。
或然率(也叫“概率”、“几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或然率是所要测定的偶然事件的数目与全部可能发生的偶然事件总数之间的比率。
把握可能性的大小,可以正确地规定自己行动的目的和任务,并创造条件使有利可能性的或然率增长,使不利可能性的或然率减小。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可能性与现实性是两个内容不同的范畴,具有明显的区别,我们不能把可能性与现实性混为一谈。
第二,可能性与现实性又紧密相连。
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之中,是没有展开的、没有实现的现实;现实性则是已经展开、已经实现的可能,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可能。
浅谈现实性与可能性

浅谈现实性与可能性一、引题(有一个故事引题)大家都听过这个故事吧,讲的就是一位大叔在头一年入了人身保险,可是一年过去了,他依然平安无事,连一场小病都不曾得过。
他觉得这样太亏了,白白的交了几十块钱的保险费,让保险公司占了便宜,还抱怨说早知如此,悔不当初啊。
听了这位大叔的口气,似乎是盼着自己遇上个天灾人祸,瘸一条腿或瞎一只眼,以换取保险公司的赔偿才高兴。
看来我们得对这位大叔开导一番,几十块钱事小,一股气出不来怄在心里,怕是真的要生病了。
有时候觉得人真是个奇怪的动物,常会滋生出许多怪逆心理。
譬如,夏天出门,唯恐下雨而带伞。
如果天没下雨就会抱怨:“真倒霉,白带伞了”。
其实带伞是为防雨淋,天不下雨,亦不遭淋,何怨之有啊?我仔细琢磨,觉得这里面有个哲学道理人们似乎不太懂,如果把它弄懂,这类心里也许就会少一些吧。
人在社会上生活,有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意外事件。
如交通事故、急性中毒、工作伤亡、不法伤害等等。
不过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可能会发生的事也不等于一定要发生的事。
遗憾的是,我们对未来的一切,不能做出精确的计算。
因此,参加人身保险毕竟是一件合算的事,他使我们在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时,能得到某种程度上的经济补偿。
这位大叔一年中安然无恙,并非没有发生意外事件的可能性,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可能性没有变成现实性罢了。
可惜他不懂的这一点,他把有可能发生而没有发生的事当成就不可能发生的事了。
实际上,保险公司的各种保险项目,都是根据有可能发生的危险设立的,保险公司绝不会设立诸如“被鬼神摄走魂魄”之类的项目,因为那是迷信,是不可能的。
由此引出了我们今天的研讨话题“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区别和联系”二、概念现实性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三、区别与联系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是辩证法的一对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可能与现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可能与现实前面所谈范畴只有原因与结果是历时性的,其余都是共时性的,但原因与结果属于同一层次。
现实与可能既是历时性的,又不属于同一层次,故放在最后论述。
(一)现实与可能的含义现实是指一切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事物的这一特性就叫做现实性。
现实或现实性这一范畴不是简单地表示个别事实和现象的当下存在,而是客观实在的事物及其种种内在联系的综合。
可能是和现实相对立的范畴,它指包含在事物之中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事物的这一特性就叫做可能性。
可能的东西是当前并不存在而在将来可能出现的东西,它往往作为一种苗头、萌芽或因素存在于现实之中。
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变化和发展,新事物或新现象的产生,都是从可能的东西到现实的转化,即可能性的实现。
中国传统哲学很早就有关于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素朴思想。
中国古代典籍把可能性称作“几”、“微”、“渐”、“几渐”、“微渐”,把现实性称作“实”、“著”。
《易传》高度评价对于可能性的认识,主张以这种认识来指导人们的行动:“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系辞下》)班固把可能性与现实性相对起来,说:“智者知也;独见前,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
”(《白虎通义·性情节》)中国古代学者谈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具体事例是不少的。
例如《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袁康说:“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几,得有丧之理。
”(《绝越书·外传计倪》)谈的都是现实包含着超越现实的可能性。
这对范畴在西方哲学史上也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它们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提出来,称之为潜能和现实,潜能和现实是从质料和形式引申出来的。
他认为质料潜在地包含着形式,把形式给予质料也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
例如砖瓦并不是建筑,但潜在地包含着建筑的因素,当房子建好时,潜在的因素就变成了现实。
把可能与现实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来研究是亚里士多德的贡献,但他把潜能限于质料就未免狭隘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及其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可能性意味着还未发生的一切事物的未来趋向性,对于人们来说可能意味着希望,而希望正是人类能够传承至今的最大依仗,可能性有两方面的结果而人们总愿意把坏的一方面放在第一位,为什么,只是因为现在的人们迷失在了安逸的生活里忘记了祖辈在与自然和恶劣生活条件相抗争时所面对的一切。
在人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往往会把可能看做是希望而不是一个可能失败的结果。
现实性是对现实生活的具象反应,是现实世界在精神世界的投影,是实践的具象反应,现实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理性的思维充分反映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现实具有的性质是稳定的,但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现实性更加要求人的理性思维。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感性和理性的区别,感性支撑着人类进步的飞跃,而理性支撑起人类稳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却又缺一不可。
可能意味着冒险,诱使人类不断尝试不断进步;现实意味着稳定,指导人类过更加稳健的生活。
与我而言,感性先于理性,欧洲的发展历程恰恰可以佐证我这一观点,先有文艺复兴促使人类思想的解放后才有启蒙运动不致人们思想太过于狂热,以理性约束感性,这正是我的观点。
纯粹的感性往往会使人误入歧途。
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德国和日本,狂热的民族复仇情绪和法西斯的疯狂宣传使民众陷入法西斯的沼泽无法自拨,没有理性约束的感性是一种极端恐怖和疯狂的情绪,正如我开篇曾言可能性有两个方面,法西斯的宣传目的无疑是让人们在极端狂热的情绪下忘记坏的那种可能,然而事实上法西斯是注定消亡的,可见感性需要理性的支撑之后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实践更加注重的是现实性思维,实践能够检验真理,辨识世界的变化,了解你我生活的状况,但可能性应该成为我们实践过程中的先决条件,先以可能性为我们所做的事定下基调,而后才以现实性思维指导实践活动的过程。
这样我们的·处事才能符合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思辨,思而后动,三思方可后行,所以说哲学是人类行为处事的先导此言不假。
而感性和理性,正是哲学两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我们的生活需要科学的哲学的指导。
实践活动是立足于现实性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出真知,真理是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的,理性的现实性无疑是真理的具象反应,而可能性立足于感性之上犹如一双翅膀带领人类飞翔,开拓这个世界。
以可能性打开未来的窗户,为未来定下基调,辅之以现实性的踏实肯干,相辅相成才能开创美好的未来。
以未来为基,以现实存在作为前进的道路,用可能性发现未来,用现实性开创未来。
世界很简单,很单纯,有志者事竟成。
有想象力的才能突破现在的局限性,走到另外一片天空,世界很大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当然物质世界不能完全和精神世界相重合,毕竟两者的相差还是很大的,所以更加需要结合的分析的去看问题,两者缺一不可正如那双生的并蒂莲同生同长难分彼此,没有未来见不到明天的曙光,没有脚踏实地的奋斗得不到明天的荣耀,黎明在黑暗之后,在曾经看到明日的辉煌,今日才有信心坚持奋斗,才会不惧昨日的落魄,勇往直前,百折不挠,成为一名斗士越战越勇,越战越疯狂,战到最后见证昔日所见之辉煌,幕幕重现,人生不枉。
剑只有拿到手中才能成为攻击的利器,盾只有握在手中才能抵御进攻,一切的理论只有在实践的考验下才能成为手中的力量,成为人类开拓进取的精神武器,所以必须要在充分了解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基础之上才能加以利用,剑与盾就立在地上只是苦于无人赏识,沉默于无声处,成为吃螃蟹的人,走一条无人探索的小径,风光旖旎的景色未必不能找寻,再多的可能性都需要现实的支撑,而现实的发展更加需要可能性作为前提,环环相扣,严谨的如同多米诺骨牌容不得半点马虎,哲学非是古板而是严谨较之数学可谓更高一筹。
现实与未来构成了生活的今日,感性和理性成就了生活的五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