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中医)
11、水肿(淋巴水肿)中医临床路径
水肿(淋巴水肿)的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西医诊断为淋巴水肿的住院患者一、水肿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水肿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淋巴水肿(ICD-10编码:L03.1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初期患肢或患处呈凹陷性水肿,抬高局部可减轻肿胀。
经过一段时间,水肿逐渐变成非凹陷性,且皮肤变厚、毛孔增大、角化粗糙。
病久者肢体明显增粗或阴囊肿大,可妨碍运动功能。
有的淋巴水肿可并发感染,表现近似丹毒或蜂窝织炎,有局部红肿、疼痛、皮温和(或)体温升高。
(2)CT与MRI检查:淋巴水肿的皮下组织,呈粗糙的蜂窝样改变,尚有可能发现与淋巴水肿相关的其他病变。
参照《外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主要临床表现:①水肿,自肢体远端向近端扩展的慢性进展行无痛性浮肿,可累及生殖器及内脏。
②皮肤改变,色泽微红,皮温略高;皮肤日益增厚,苔藓状或枯皮样变;疣状增生;后期呈“象皮腿”。
③继发感染,多数为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蜂窝织炎或淋巴管炎,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及全身感染症状④。
溃疡,轻微皮肤损伤后出现难以愈合的溃疡。
⑤恶变。
少数病例可恶变成淋巴管肉瘤。
2. CT与MRI检查:淋巴水肿的皮下组织,呈粗糙的蜂窝样改变,尚有可能发现与淋巴水肿相关的其他病变。
2.疾病分期(1)Ⅰ期:呈凹陷性浮肿,抬高肢体可大部分或完全缓急,无明显皮肤改变。
(2)Ⅱ期:肺凹陷性浮肿,抬高肢体不能缓解,皮肤明显纤维化。
(3)Ⅲ期:肢体不可逆性浮肿,反复感染,皮肤及皮下组织纤维化和硬化,呈典型“象皮腿”外观。
3.症候诊断湿热下注证:急性淋巴水肿,发于下肢,局部水肿,皮色微红,皮温略高。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瘀互结证:慢性淋巴水肿,非凹陷性水肿,皮肤改变,日益增厚,苔藓状或枯皮样变,疣状增生。
舌质紫暗,苔腻,脉弦。
水肿名词解释中医
水肿的中医解释水肿是指体内组织或腔隙内过量积聚液体,导致局部或全身出现肿胀的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水肿被称为“水泛”,它与人体的津液代谢紊乱、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
中医理论基础根据中医理论,水肿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水液代谢失调: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水液由脾、肺、肾等脏腑共同调节。
当这些脏腑功能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水液代谢失调,从而引发水肿。
2.气血运行不畅: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
如果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津液停滞,从而形成水肿。
3.脏腑功能失调:中医认为人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当某个脏腑功能出现问题时,就会影响其他脏腑的正常运行,进而导致水肿的发生。
分类与病因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水肿可分为表里两类:1.表层水肿:表层水肿主要表现为皮肤浮肿,多与外感风寒、湿热等因素有关。
感冒后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时,常伴随着面部浮肿。
2.深层水肿:深层水肿主要表现为全身性浮肿,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慢性肾病患者常出现双下肢浮肿、眼睑浮肿等症状。
中医诊断与治疗中医诊断水肿时,通常会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病史询问: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水肿的起始时间、发展过程和相关症状,以帮助确定水肿的原因。
2.脉诊:中医重视脉象的变化,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体内气血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状态,进而指导治疗。
3.舌诊:中医认为舌苔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病理状态。
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舌质,可以了解水肿的程度和病因。
中医治疗水肿时,通常会采取综合调理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熏蒸等。
1.药物治疗:中医常用的药物有利尿消肿、活血化瘀等作用。
茯苓、泽泻等可利尿消肿;丹参、川芎等可活血化瘀。
2.针灸: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方法。
对于水肿患者,针灸可以促进气血畅通,从而减轻水肿的程度。
3.中药熏蒸:中医认为通过将特定的中草药进行熏蒸,可以改善体内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
中医知识:水肿历史沿革的相关讲解
中医知识:水肿历史沿革的相关讲解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今天今天讲解一下水肿历史沿革,希望能够帮助到考生!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灵枢,水胀》篇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至其发病原因,《素问水热穴论篇》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可见在《内经》时代,对水肿病已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金匮要略》称本病为水气,按病因、病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类。
又根据五脏证候分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
至元代《丹溪心法水肿》才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
这一分类方法至今对指导临床辨证仍有重要意义。
明代《医学入门杂病分类水肿》提出疮痍可以引起水肿,并记载了脓疮搽药,愈后发肿的现象,清代《证治汇补水肿》归纳总结了前贤关于水肿的治法,认为治水肿之大法,宜调中健脾,脾气实,自能升降运行,则水湿自除,此治其本也。
同时又列举了水肿的分治六法:治分阴阳、治分汗渗、湿热宜清、寒湿宜温、阴虚宜补、邪实当攻。
分别为完善水肿的病因学说和辨证论治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回顾一下水肿历史沿革的内容【例题】下面那本书中提出宜调中健脾,脾气实,自能升降运行,则水湿自除,此治其本也。
:A.《素问水热穴论篇》B.《金匮要略》C.《证治汇补水肿》D.《丹溪心法水肿》【答案】C【解析】清代《证治汇补水肿》归纳总结了前贤关于水肿的治法,认为治水肿之大法,宜调中健脾,脾气实,自能升降运行,则水湿自除,此治其本也。
水肿的护理(中医)
水肿又称浮肿, 为肾病较突出的一种症状。
中医除辨证论治外, 正确合理的调护对肾性水肿的转归和影响甚大。
一般调护病室应通风( 环境要优美, 经常消毒( 保持清洁干燥, 病床平整柔软。
患者注意保暖, 防外感, 勿涉水、居湿地、穿湿衣。
饮食调护利食物及药物应温服) 中药宜浓煎且少址多次饮食宜温热之品, 多食补中益气温阳食物, 如南瓜、扁豆、胡桃、栗子、龙眼、大枣、豆制品、土豆、牛羊肉等。
平时宜用大蒜等调味( 忌生冷瓜果、凉拌菜。
脾虚食后腹胀, 宜少食产气食物, 如牛奶、豆类等( 避免硬固粗糙、辛辣刺激、生冷滋腻之品。
肾脏机能尚佳时可少食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 如瘦肉、豆、鱼等。
体质较虚者, 宜食鲤鱼、甲鱼、木耳、西瓜、动物内脏等。
限制水、盐摄人( 也是该病调护中的重要一环( 入水量要以每日排出尿量决定, 通常以一天的小便量加500ml为宜;食盐摄入量控制在每日1-2g,轻者可加为3-4g,重者则为无盐饮食。
低血钠者, 盐从不可过于限制, 尿闭时应少食橘子、蘑菇、香蕉等, 以免血钾增高。
病情观察定时测体重, 准确记录出人量, 定时测T、P、R、BP。
用利尿剂时, 需注意酸碱平衡和电解质是否紊乱,如低血钠、低血钾、高血钾等症的发生。
同时还需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如利尿剂和降压药有协同作用, 利尿剂还可引起低血钾或高血钾, 也可使糖尿病人病情加重。
用药调护利尿剂是治疗之方法, 但常常只能治其“标”。
服峻下逐水剂时, 应在其前后各测体重、血压,并记录出入量,以做对照。
中药保留灌肠时, 应注意灌人和保留的时间,以使药液充分吸收。
防感染水肿患者因水湿浸淫, 皮肤极易破损或疮疡,因此尤须注意皮肤护理。
定时温水擦浴后外涂滑石粉, 三石散, 同时衣服要宽大柔软。
另外水肿者因脾气不足、湿邪内生, 苔多厚腻,浊邪从口中排出,而易发口腔感染, 应嘱患者饭石漱口;尿味明显时( 1:5000峡喃西林液、黄花水、银花甘草水含漱。
调情感、和气血水肿之为病, 或病发急骤、肿势较重, 或病情缠绵,日久不愈, 而致患者恐惧、优虑、急躁、悲观,因此要设法使患者梢神愉快、气机调畅、气血和平。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五章水肿
3.瘀水互结证
? 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 以下肢为主,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 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 常用药:当归、赤芍、川芎、丹参、益母草、红
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桂枝、附子、茯苓、
泽泻、车前子。
【预防调护】
? 1.避免风邪外袭。
? 2.防止水湿外侵。 ? 3.注意调摄饮食。
? 4.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皮肤。
? 5.每日记录水液的出入量。
? 6.坚持治疗,定期随访。 ? 7.劳逸结合,调畅情志。
【结语】
一、概念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要点 四、治疗原则
五、预后
水泛肌肤水肿成
标肺肾本制在脾 严氏分为阴阳水 利水消肿随证施 湿热壅盛疏凿饮 湿毒麻连风水婢 水湿浸渍胃苓五 实脾肾气脾肾宜
? (一).发病特点: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
肢全身。
? (二).临床表现: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 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
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
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 (三).相关病史: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 久病体虚病史。
二、病证鉴别
久病入络
水湿内生
困遏脾阳
损伤肺脾 瘀血内生
(四)病证转化
风水相 搏
水湿浸渍
湿热壅盛
肝肾阴虚
脾阳不振
肾阳虚衰 阴阳两虚
风邪袭表
疮毒内归
感受水湿 饮食不节
劳倦体虚
二、病因病理
肺失通调
风水泛滥
湿毒浸淫
脾失运化 肾失蒸化
《中医内科学》水肿病教学教材
《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 水肿。
中医内科——水肿
6
(五)、护理: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首次提出了 水肿必须忌盐。
(六)、 预后: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水肿》指出水肿有五 不治:“一、面肿苍黑, 是肝败不治; 二、掌肿无 纹理, 是心败不治;三、腰肿无纹理 , 是肺损不 治;四、阴肿不起者, 是肾败不治; 五、脐满反 肿者, 是脾败不治。”
中医内科——水肿
7
急慢性肾炎综合症 肾病综合症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继发性肾病
讨论范围
肾性水肿 心性水肿 肝性水肿 营养不良性水肿 功能性水肿 内分泌失调性水肿
表现以头 面、眼睑、
四肢、腹 背、甚至 全身浮肿。
中医内科——水肿
8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风邪袭表:挟寒、热 2.疮毒内犯:肌肤患痈疡疮毒 3.外感湿邪:久居湿地、冒雨涉水 4.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食辛辣或营养不良 5.禀赋不足 先天不足或劳倦、纵欲、生育
中医内科——水肿
3
(二)分类及证候表现
《灵枢·水胀》 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 , 如“水 始起也,目窠上微肿, 如新卧起之状, 时咳,其颈脉动 ,阴股间寒, 足腔肿, 腹乃大, 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 其腹, 随手而起, 如裹水之状, 此其候也”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描述风水脉证 :“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
《中医内科学》水肿病
中医内科——水肿
1
【概述】
一概念: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 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 证。
中医内科水肿病
实验室检查
进行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等相关检查,以明 确水肿的病因。
鉴别诊断
01
02
03
04
与阳水鉴别
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 湿、疮毒、湿热诸邪, 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 失健运而成,起病较急 ,病程较短。
与阴水鉴别
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 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 、气化不利所致,起病 缓慢,多逐渐发生,或 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
水肿患者应定期就医复查,了解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6
现代医学对水肿病的研究 进展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肾性水肿机制
研究深入探讨了肾小球滤过率下 降、肾小管重吸收增加等因素导 致的钠水潴留,进而引发水肿的 病理生理过程。
心源性水肿机制
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减退 ,导致静脉系统淤血和毛细血管 内静水压升高,组织液回吸收减 少而引发水肿。
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穿着宽松舒适
水肿患者皮肤较为脆弱,容易受损,应保 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穿着过紧的衣物会压迫身体,影响血液循 环,加重水肿症状。因此,应选择宽松舒 适的衣物。
控制饮水量
定期就医复查
《中医内科学水肿》课件
水肿可分为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性水肿两种类型。
水肿的病因和机制
心脏问题
心脏疾病可以导致水肿,因为心脏 无法有效泵血。
肾脏问题
肾脏疾病会导致体液潴留,引起水 肿。
淋巴系统问题
淋巴系统的问题可能导致淋巴液排 出不畅,引起局部性水肿。
水肿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1
临床表现
水肿可导致肿胀、压痛、皮肤发亮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水肿》PPT 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探讨水肿的定义和分类、病因和机制,以及水肿的 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此外,我们还会介绍中医对水肿的认识和治疗原则, 以及中医内科学中水肿的治疗方法。
最后,我们将讨论水肿的预防和康复,并给出结论和未来展望。
水肿的定义和分类
什么是水肿?
水肿是指身体组织中异常积聚过多的液体,导致肿胀和肿块的症状。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
2 草药疗法
使用中药来祛湿、活血和调理气机。
3 膏方疗法
4 推拿疗法
经典的中药外用膏方可以缓解水肿和促进血液循 环。
通过按摩和手法刺激,促进淋巴液排出和气血循 环。
水肿的预防和康复
1
预防方法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不动。
2
康复方法
配合中医治疗,积极参与锻炼和物理治疗。
3
持续监测
定期检查身体状况,了解水肿的发展和变化。
结论和展望
结论
中医内科学对水肿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缓解水肿症状。
展望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中医内科学在水肿治疗中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方案。
体格检查
2
医生会通过触诊和听诊等方法来确定水肿的
中医常见症状辨证论治-水肿
中医常见症状辨证论治-水肿中医常见症状辨证论治--水肿【概述】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
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
腹水等。
可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中。
【病因病理】水肿的病因有内外二因。
外因有风邪外袭、疮毒浸淫、水湿浸渍,而致肺失通调,脾气受阻;内因有饥饱劳倦,伤及脾胃,或久病房劳,伤及肾元,导致牌失传输,肾失开合,而成水肿。
病理变化为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退,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多食生冷,均可使牌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而泛于肌肤;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遏,水道不通,而成水肿;饮食不节,劳倦太过,脾气亏虚,运化失司,水湿停聚不行而横溢肌肤;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而致膀胱气化失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诊断要点】1.轻者可仅有眼睑、头面浮肿;重者可见四肢腰背及全身浮肿。
2.功能性水肿一般体检无异常,器质性水肿则有相应的体征,如心脏性水肿,可有器质性杂音或心脏扩大;肾性水肿可有明显下肢凹陷性压迹;肝性水肿可有腹部移动性浊音等。
3.器质性水肿一般均有相应理化检查,可助诊断。
【辩证分型】1.风水泛滥症状: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
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见恶风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全身浮肿等症;风为阳邪,其性轻扬,风水相搏,推波助澜,故水肿起于面目,迅及全身;若风邪兼热则咽喉红肿热痛,舌红,脉浮滑数;若风邪兼寒,邪在肌表,卫阳被遏,肺气不宣,故见恶寒发热,咳喘;若肿势较甚,阳气内遏,则见沉脉,或沉滑数,或沉紧。
中医内科学水肿(案例教学法)
●3.流行病学 水肿可发生于多种疾病,不同的疾病,流行病学特 点不同。
【学术沿革】
1.病名及发病特点
● 《黄帝内经》称为“水”。《灵枢 水胀》描述其特点:“水始 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 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 之状,此其候也”;《金匮要略》称为“水气”;《诸病源候论 水 肿候》始将“水肿”作为各种水病的总称。
2.案例二 湿毒浸淫证
●(1)案例导入:苏某,女,24岁。1990年5月8日就诊。患者 左肩背上方突生疮疡,红肿疼痛已1周,伴发咽喉肿痛,随即身 热,微恶寒,继则颜面肿甚,一身悉肿,小便短赤,大便数日一 行。未能及时行正规治疗,诸症渐加重,遂求治。舌红,苔薄黄, 脉浮数。查尿常规,可见红细胞,尿蛋白。
●处方:麻黄、浮萍、桂枝各9g ,羌活、甘草、苏叶各6g ,茯苓 皮15g ,炒白术、泽泻、车前子(包)各,10g ,白茅根30g , 生姜3g ,大枣10枚。连服3剂,患者汗出,小便量渐增,水肿 大部消退。
●二诊:颜面、眼睑浮肿已消,腹壁柔软,皮肤起皱,阴囊水肿不 显,腰痛酸软,舌苔白滑,脉沉。治法:温肾利水。原方改为真 武汤加味:炙附子、炒白术、炒白芍各10g ,茯苓20g ,泽泻 12g ,椒目、生姜各5g ,白茅根30g。
●1.与鼓胀鉴别 鼓胀为单腹胀大如鼓,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 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水肿多周身皆肿;鼓胀多有肝病病 史,水肿多有心肾病史。
●2.肾病水肿与心病水肿鉴别 肾病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继 则延及四肢周身,伴腰痛等;心病水肿多从下肢足跗开始,而遍 及全身,伴见心悸,胸闷等。
水肿中医护理方案
水肿中医护理方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水肿(肾病综合征)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水相搏证:眼睑、四肢及全身水肿,皮肤光泽,按之凹陷易复,苔薄白,脉浮或数。
(二)水湿浸渍证:全身水肿,按之没指。
乏力纳差,泡沫尿。
苔白腻,脉濡缓。
(三)湿热内蕴证:全身浮肿,皮肤绷紧光亮,腹大胀满。
胸闷,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泡沫尿。
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四)阳虚水泛证:腰以下浮肿为主,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劳累后加重,小便短少,纳差便溏,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五)脾虚湿困证: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溏泻,偶有浮肿,腻,脉缓等。
(六)气虚血瘀证:面浮肢肿,气短乏力,肢体麻木,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七)气阴两虚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尿中多泡沫,舌红苔薄,脉细数或沉细。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水肿1.轻度水肿病人适当活动,重者卧床休息,胸水、腹水时宜取半坐卧位。
2.饮食护理:限制水、钠和蛋白质摄入。
3. 病情观察:观察水肿部位及程度变化。
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期测量体重和腹围,观察水肿消长情况。
4.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
5. 防止皮肤破损、感染发生。
头面眼睑水肿者应将枕头垫高;下肢水肿明显可抬高足部;阴囊水肿可用阴囊托托起。
6. 遵医嘱中药熏蒸。
(二)泡沫尿及尿量变化1.监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尿微量蛋白等。
标本留取应正确、及时,避免尿液过度稀释或浓缩,防止标本污染或变性。
2.注意观察发热、剧烈运动,以及体位改变等因素对患者泡沫尿(蛋白尿)的影响。
3.对少尿、无尿患者必须关注24小出入量等变化,监测有无高钾、高血容量、酸中毒及其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4.出现水气凌心射肺危象时,应帮助患者取半坐卧位、吸氧,并做好各种抢救准备。
5.多尿、夜尿是肾气(阳)虚弱、下元不固、摄纳无权所致,应注意休息,适度运动,如太极拳等,可增强体质,固护肾气。
水肿中医内科学
不足、久病体虚所致,病位在脾、肾。
[病因病机]
5.水肿转归: 阳水易消,阴水难治。 水湿壅盛或阴水日久,脾肾衰微→水邪凌心犯肺。 水肿后期,肾阳衰败,气化不行,浊毒内闭→关格。 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阖→膀胱气化无权
→癃闭。 阳损及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水肿兼眩晕。
脘 腹 胀 闷 ,纳 减 便 溏 ,小 便 短 少 面 色 萎 黄 ,神 倦 肢 冷
舌 淡 ,苔 白 腻 或 白 滑 ,脉 沉 弱 脾 阳 虚 衰 ,气 不 化 水
肾气衰微证
面 浮 身 肿 ,腰 以 下 尤 甚 ,按 之 凹 陷 不 起 腰 部 冷 痛 酸 重 ,尿 少 或增多 四 肢 厥 冷 ,怯 寒 神 疲 , 面 灰 或 白光 白 心悸气促 舌 淡 胖 ,苔 白 , 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概说]
三、讨论范围
(一)中医范围:以水肿为主症的病证; (二)西医范围:
1.肾性水肿: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 征,慢性肾功能不全。
2.心源性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 3.其他:营养不良性水肿,功能性水肿。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风邪袭表:
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肺卫 →肺失通调,风水相搏→水肿。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 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 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 危象。 •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疮毒内犯:
因痈疡疮毒,火热内攻→损伤肺脾 →津液气化失常→水肿。
水肿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水肿病的中医诊疗方案水肿病(肾病综合征)【概述】水肿是指体内水液储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临床常见于肾病综合征。
也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及其他继发肾小球疾病。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参照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内科学》)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参照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内科学》)(一)阳水:1、风水泛滥:主症:眼睑浮肿,继及四肢或全身肿,来势疾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晦气。
次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
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肿势较甚可见脉沉。
2、水湿浸淫:主症:全身浮肿,按之没指,全身困重。
次症:胸闷,小便短少,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
3、湿热壅盛:主症:遍身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满闷。
次症: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二)阴水1、脾阳虚衰:主症: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
次症:纳减便溏,面色不华,怯寒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2、肾阳衰微:主症: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凸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酸重。
次症: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白或灰滞,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3、脾肾两虚:主症: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乏力,腰酸重,脘腹胀满,心悸。
次症:纳呆,尿少,尿中泡沫多,畏寒,便溏,舌质淡胖,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4、瘀水互结证主症:水肿拖延不愈,按之凸起不起,腰痛牢固或呈刺痛;皮肤瘀斑,或伴随血尿,面色黧黑或昏暗,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水肿中医护理方案
水肿(肾病综合征)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水相搏证:眼睑、四肢及全身水肿,皮肤光泽,按之凹陷易复,苔薄白,脉浮或数。
(二)水湿浸渍证:全身水肿,按之没指.乏力纳差,泡沫尿。
苔白腻,脉濡缓。
(三)湿热内蕴证:全身浮肿,皮肤绷紧光亮,腹大胀满.胸闷,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泡沫尿。
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四)阳虚水泛证:腰以下浮肿为主,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劳累后加重,小便短少,纳差便溏,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五)脾虚湿困证: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溏泻,偶有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
(六)气虚血瘀证:面浮肢肿,气短乏力,肢体麻木,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七)气阴两虚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尿中多泡沫,舌红苔薄,脉细数或沉细。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水肿1.轻度水肿病人适当活动,重者卧床休息,胸水、腹水时宜取半坐卧位.2.饮食护理:限制水、钠和蛋白质摄入.3。
病情观察:观察水肿部位及程度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期测量体重和腹围,观察水肿消长情况。
4。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5. 防止皮肤破损、感染发生。
头面眼睑水肿者应将枕头垫高;下肢水肿明显可抬高足部;阴囊水肿可用阴囊托托起。
6. 遵医嘱中药熏蒸.(二)泡沫尿及尿量变化1.监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尿微量蛋白等。
标本留取应正确、及时,避免尿液过度稀释或浓缩,防止标本污染或变性。
2。
注意观察发热、剧烈运动,以及体位改变等因素对患者泡沫尿(蛋白尿)的影响。
3。
对少尿、无尿患者必须关注24小出入量等变化,监测有无高钾、高血容量、酸中毒及其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4.出现水气凌心射肺危象时,应帮助患者取半坐卧位、吸氧,并做好各种抢救准备.5.多尿、夜尿是肾气(阳)虚弱、下元不固、摄纳无权所致,应注意休息,适度运动,如太极拳等,可增强体质,固护肾气.6.温灸肾俞、关元、足三里与命门、气海、三阴交两组穴位交替、间隙应用,能益肾气、补精气,改善多尿、夜尿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治疗原则 分证论治
辨证要点
首辨阳水和阴水:
病因 病机
病势
肿的特 点
伴随症 状 病性
阳水
阴水
风邪、水湿
久病,阳水转化
肺失宣降,脾不健运 脾肾亏虚,气化不利
急
慢
由上而下,肿处皮肤绷 由下而上,肿处皮肤松弛,按
急光亮,按之即起
之如泥
烦热、口渴、小便赤涩、不烦热、小便少但不赤涩,神
分布
细胞内液:约2/3,约占体重40%。 细胞外液:约1/3,约占体重20%。
组织液:约3/4,约占体重15% 血 浆:约1/4,约占体重5% 淋巴液:少量 胸膜腔、脑脊腔及关节腔内液体
病例分析(1)
男,8岁,因眼睑浮肿3天就诊。 约3天前出现鼻塞,咳嗽,咯痰,色黄,无发
内伤
饮食不节劳倦伤脾,土不制水 禀赋不足 久病劳倦肾气内伐 ,不能化气行水
水
湿
停
聚
水
泛 溢
肿
肌
肤
病因
1、风邪袭表
“风为六淫之长”,常兼寒夹热侵袭人体 导致肺失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等功能失调 风水相博,泛滥肌肤出现水肿
《景岳全书》“凡外感毒风,邪留肌肤,则亦能忽然 浮肿”。
病因
2、疮痍内犯
张景岳:“凡治水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 先治气”
唐容川:“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祛 瘀血,则痰水自消”
病因病机
病因主要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 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基本病机是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 利。
外感
风邪外袭肺失通调,水道不通 疮毒内侵内归脾肺,输布失司 外感水湿脾气受困 ,失于健运
大便秘结
疲气怯
表、实、热
里、虚、寒
辨证要点
次辨病变脏腑:
肺: 脾: 肾: 心:
治疗原则
“开鬼门” “ 洁净府” “ 去菀陈莝”
鬼门?
净府? 去菀陈莝?
汗孔 膀胱
活血化瘀
➢ 上下异治 ➢ 阴阳分治 ➢ 活血化瘀
上半身肿—发汗 下半身肿—利小便 阳水:发汗、利小便、攻逐,祛邪为主 阴水:健脾、温肾,扶正为主
《景岳全书》“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 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 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 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 水无所主而妄行。”
病机
病理性质有阳水、阴水之分 水肿日久,水邪壅阻经隧,络脉不利,瘀阻水停,
则多迁延不愈
阳水易消,阴水难治 阴水出现变证:眩晕、水凌心肺、癃闭、关格
病久入络者
分证论治
风水泛滥
阳水
湿毒浸淫 水湿浸渍
湿热壅盛
脾阳虚衰 肾阳衰微 瘀水互结
阴水
风水泛滥
症状: 阳水症候
风寒或风热表证
阳水症候:眼睑浮肿,继而波及全身 来势急, 伴有外感的症状。
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哮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风热表证:咽喉红肿疼痛、舌红,脉浮滑数
风水泛滥
分析: •风邪外袭犯肺肺失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功 出现小便不利,全身浮肿 •风水相搏,因风性轻扬 起病多在头面部 •风性善行数变 发展迅速 •邪在肌表,卫阳被竭恶寒发热,肢节酸重
宋元以后,分为阴水阳水
“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 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此属阴水”
➢ 《素问》“平治于权衡,去菀陈 莝……开鬼门,洁净府”
➢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后世对治水三法的发展
叶桂:“通表利小便,乃宣经气,利腑气,是 阳病治法;暖水脏,温脾肾,补后方以驱水, 是阴水治法 ”
➢ 认为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三焦等有关
“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故 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诸病源候论》“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
血瘀也可以导致水肿发生,两者相互影响
《金匮要略》“血不利则为水” 《脉经》“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先病水,后经断,名
曰水分” 《血证论》 “瘀血化水,也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水肿
目的要求
了解水肿的概念; 熟悉肺、脾、肾在水肿病机中的作用; 明确水肿病以阴阳为辨证纲领及其治法; 掌握水肿病的辨证论治; 了解水肿病出现水毒潴留危重证候的预后险恶及 治疗措施。
定义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临床以头面、 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表现的一 类病证。
体液
人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为体 液。(占体重的60%)
对外因的认识,主要与六淫有关
风邪致病: 《素问·水热穴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 …
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
其他六淫之邪致病 《医学入门·水肿论阴阳》“阳水多因涉水冒雨,或兼风寒暑
气而见阳证… …或疮痍所致”
对内因的认识,主要与虚有关。
《灵枢》“虚,故腰背痛而胫酸……水溢则为水胀”
诊断
1、病史:
水肿患者常有乳蛾、疮毒、紫癜等病史
2、症状、体征:
可从眼睑或下肢肿起,再到四肢全身,可有腹胀、气促
严重的可见 尿闭 恶心呕吐 抽搐 神晕 谵语
鉴别诊断
与鼓胀相鉴别
病史 主证 次证 病位
水肿
心肾病史 局部或全身浮肿 面色晃白或灰暗 肺、脾、肾
鼓胀
肝病病史 腹部肿胀 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 肝、脾、肾
肌肤疮痍,火热内攻,伤及肺脾 肺脾运化失司,通调失职,津液气化失常
《济生方》“年少血热生疮,变为水,肿满,烦渴, 小便少,此为热肿”。
病因
3、外感水湿
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寒邪水湿内侵,脾失运化, 水无所制,泛滥肌肤
《医宗金鉴》“皮水,外无表证,内有水湿也”。
病因
4、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辛辣,湿热中阻,损 伤脾胃,脾失健运,湿聚为水
饮食失调,营养不足,气血生化乏源,水湿壅滞
《景岳全书》“大人小儿素无脾虚泄泻等证,而忽而 通身浮肿,或小便不利者,多以饮食失节,或痰 湿所致”。
病因
5、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膀胱开合不利,气化 失常,水液泛滥肌肤
劳倦过度,久病产后,脾失转输,肾失开阖 病位:肺、脾、肾。关键在肾 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热,诉咽痛,未进行系统诊治,后眼睑浮 肿,尿浊。舌红,苔黄,脉浮数。
本病诊断?分型?治疗?
水肿的历史源流
《内经》称“水病”。 《金匮要略》称“水气病”。 《诸病源候论》将“水肿”作为各种水病的总称。 《丹溪心法》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
中医认为水肿的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两方面,二 者结合后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