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研究世界各国的教育方式比较
教育学 第八章 教育改革
2、苏联:从专才教育到综合教育 从学术性向学术和实用相结合转变 改革的重点:加强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 改革的结果:中学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通过普通教育进行职 业训练的计划未能实现;生产劳动教学与学科教学脱节,降低 了教学效率 反思:教育改革是一长期反复的过程,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都是看它有没有适应或促进了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
1913年《中等教育基本原则》:将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为高等 教育培养新生转变为培养公民;强调中等教育的基础性、实用性 和职业性;将传统的文科中学、实科中学改革为统一的综合中学; 中学课程不仅要具有文化价值,而且要具有功利价值
20世纪前半叶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是放弃传统教育目 标的学术化和精英化,使教育目标生活化和大众化;教学内容 放弃了学科化、系统化和理论化而变得经验化、实用化和实践 化。 2、苏联:从“现代教育”到“传统教育” 从实用主义走向学术主义 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使前苏联中学毕业生的质量低、数量少,专 业技术人员缺乏。 1931年《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反思:教育改革本身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的问 题;而且教育改革没有统一的或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
二、对20世纪的教育改革实践的思考
1、教育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或人的发展需要而提出来的
2、任何教育改革都需要也一定有某理论作为指导
3、教育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 思考:国外的教育改革历程可以给我国教育改革以什么样的启 示?
(三)、20世纪教育改革的第三阶段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的主要内容:对中学课程进行综合改革;增加学习时间; 重视创造力培养和道德教育 2、日本
第八章
教育改革
一、20世纪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实践概览 (一)、20世纪教育改革的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 1、美国: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 传统教育:以人文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关注书本知识,关注 社会发展; 现代教育:实用、民主 个人的教育改革实践: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 文纳特卡计划;沃特的葛雷计划;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多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
多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潘懋元,罗 丹(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摘 要:根据经费来源的不同可以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模式归纳为四种:美国模式、西欧模式、东南亚以及拉丁美洲模式、转型国家模式。
总结和比较不同模式的特点,我们发现:充分利用民间资金是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经费难题的根本途径;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与办学体制并没有必然联系,相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激活竞争机制,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经费;民办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07)0320001208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modes ofhigher education massif icationPAN Mao2yuan,L UO dan(I nstitute of Hi gher Education Research,X iamen Universit y,X iamen361005,China)Abstract:There are mainly four modes of higher education massification around t he f un2 ding of higher education:t he American mode;t he West2Europe mode;t he Asia&Latin2A2 merican mode;and t he transition count ry’s mode.Through comparing t hese modes,we can come to t he conclusion t hat making t he best use of p rivate financing is t he f undamental way of resolving higher education financing difficulty.At t he same time,we also find t hat t 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s irrelative wit h p rivate or p ublic higher education instit utes,f ur2 t hermore,t he develop ment of p 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s helpf ul for establishment of compe2 titio n mechanism t hus promoting t he connec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market requi2 sition.K ey w ords:higher education massification;f unds of higher education;private higher ed2 ucation 二战之后,各国陆续迈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
比较教育
教育学研究世界各国的教育方式比较
国别 美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俄罗斯
二、各国学前教育机构
主要机构名称
招收儿童的年龄 学习年限
主管部门
幼儿园 保育学校 日托中心 保育学校 托儿所 学前游戏小组 幼儿学校 托儿所 幼儿园 保育所 托儿所 幼儿园
第一章 学校教育制度比较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也称学校系统。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 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
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第一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 西方: 16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产
生 19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学校
教育制度建立 单轨制
双轨制
德国:
联邦政府:3% 州政府:77% 市镇政府:19%
印度:
中央:9%左右 邦和中央直辖区:91%
➢当地政府投入为主
丹麦: 中央政府:25% 地方政府:12% 当地政府:63%
挪威: 中央政府:40% 当地政府:60%
第五章 中小学教育比较
一、各国中小学教育的结构
美国:多为6-3-3制,此外还有
容易脱离当地实际;
不鼓励自由实验,束缚了教师的 创造性。
没有统一标准,各地区教育质 量参差不齐;
各地区经济条件不同,教育事 业的发展不均衡;
行政效率不高。
趋势:
1、教育行政体制的均权化 2、教育行政体制的法制化 3、教育行政体制的民主化 4、教育行政体制的专业化
第三章 学前教育比较
比较法 运用条件: ❖同一性 ❖双边性或多边性 ❖可比性
比较教育学
根据《1944年教育法》英国的继续教育的含义是为超过义务教育年龄的学生提供全日制教育,部分时间制教育教育和业余消遣活动,1992年明确了继续教育的范畴,,因此继续教育是义务教育结束后进行的除高等教育之外的所有教育。
14、社区学院
美国的两年制短期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为本社区具备各种能力的中学毕业生及成人提供范围广泛的课程和服务,包括终结性计划,转学性计划,实行开放招生政策,但升级毕业有一定标准,学生一般走读,产生于20世纪初。这类学院的显著特点是:根据地方工商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教育计划,尤其是职业教育计划,收费低廉,适应大批少数民族学生和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的需要,课程和教学时间形式对象灵活多样是美国普及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使高等教育结构更趋于合理。
行政委员会是负责大学的日常管理工作,任命并培训教员并决定其工资,管理大学学院,学生宿舍,图书馆等,控制附属学院的认可并有权向评议会建议停止某学院与大学的附属关系。
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说明学成,确定课程,制定入学规程等,对大学的学术政策有权予以控制并起到协调系科的作用。
大学校长是一种名誉称号,同时兼任评议会主席一职。大学的实际领导是副校长,他必须保证《大学法》各条款和其他各种规则章程的贯彻执行,他有权召集评议会、行政委员会和学学术委员会会议并执行这些机构的各项决议。
美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针对当时大多数美国人在科学上茫然无知、美国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远逊于国际水平的状况,旨在普及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长远计划,这项计划的重点是课程和教材,目前正在进行中。
二、论述
1、论述康德尔的主要比较教育观点并评价其贡献和局限
康德尔是美国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1933年发表《比较教育》代表作
教育论文:中外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外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师资等各方面有了长足进展,但由于我国学前教育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较大,为此,本文通过对比世界学前教育前列的美国、日本、德国在教学方面的优缺点,相互借鉴,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中外;学前教育;启示当前,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呈现出各具特点的多样化状态,这种发展的多样化状态为各国学前教育的相互学习与借鉴提供了参照及可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我们在对本国的学前教育进行深入研讨的同时,尤其需要学习与借鉴别国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有益经验,为改革和创新我国的学前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这也是我们学习与研究比较学前教育学的意义所在。
比较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
从研究领域来看,研究涉及学前教育的整个领域。
而研究的重点应当是对改进本国学前教育有重要意义的各国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例如学前教育的师资、课程、活动及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决定学前教育的主要因素、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等。
以“美国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的特点及启示”的研究为例,该研究是以美国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为研究视点,剖析美国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的特点,揭示其深层原因,进而提出改革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的启示与借鉴。
从研究时间来看,比较学前教育学的研究以当代学前教育为中心,从横的关系上考查当代的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问题,指出外国学前教育中可以借鉴和吸取的部分,为本国当前的学前教育改革服务。
从研究深度上说,比较学前教育学不仅研究各国学前教育的客观现象和解决各种学前教育问题的经验,还要进一步分析各国学前教育的本质,研究各国学前教育的形成条件,判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制约关系和学前教育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揭示各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和共同规律,探索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本国的学前教育改革借鉴提供客观的依据。
比较教育
德国联邦在初等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1)加强学生的校外辅导,进一步发展校外辅导机构(2)为了充分发掘小学生的巨大学习潜力,打算把基础学校的合科教学改成分科教学,同时从现代社会的需要出发,准备在基础学校中开设外语和计算机课;(3)进一步加强因材施教,在教学组织中不仅进行内部分组教学,还进行外部分组教学,以利于各种儿童的智力发展;(4)加强对外籍工人子女的个别化教学,使他们尽快适应德国文化,提高学习成绩。
郎之万——瓦隆计划“倡议”让所有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能受到经过教育训练的教师和知识渊博的“郎之万——瓦隆计划”的内容:“教授们的培育”,提出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6个原则:(1)社会公正原则,即男女儿童赫尔青年,不乱家庭、社会地位和种族出身如何,都有受合适其自身才能的教育的平等权利;(2)各种类型的教育和训练方式,居于同等地位;(3)普通教育使一切专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础,学校应该成为传播普通文化的中心;(4)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才能、兴趣、禀赋的发展,并给以科学的指导,是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5)建立单一的前后连贯的学校制度,义务教育的年限是6~18岁,各级教育实行免费;(6)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地位。
虽然由于当时的各种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以致该计划未能作为正式法令付诸实施,但是,它所提出的“教育民主化”思想对法国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为法国具有改革指出了方向,被称为法国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法国教育行政的特点:(1)法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教育上实行分级管理,但主要权利集中在中央,(2)中央设国民教育部,通过分工精细的下属部门和地方学区长及各级督学员,对全国各级公立学校的教学与行政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同时,也对同政府签订合同的私立学校实行监督。
(3)全国共分28个学区,它们的地理范围大部分与经济区相同。
每个学区包括几个省,由一名学区长领导。
(4)每个学区内的各省,均设有省级督学员。
比较教育学知识点汇总
名词解释1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科学。
2:把各国同一类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3对世界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做全面的比较研究。
4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的交叉比较。
5或几个教育问题,甚至整个教育体系所进行的比较。
6 1817 年发表了一本小册子《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这本书里,他提出以下建议:①组织一个国际教育委员会,聘请常任公务人员承担比教育资料的收集工作②用问卷的方式向各国收集资料,以便国际委员会能够提出适当的教育改革建议③建立师范学校网,用最新的方法培训师资④发行各种语言的教育定期刊物,传播教育改革的经验。
7:模仿日本的学制,学习年限很长,实行九五三三制,儿童 6 岁入学,小学堂九年,中学堂五年,高等教育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学堂 3-4 年,还有通儒院五年。
8:模仿美国学制,采用六三三四制,儿童 6 岁入学,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至六年。
9 1806 年宣布建立帝“国大学”负责组织全国的教育,帝国大学只是一个行政机构,管理全国公里教育的学校和人员。
具体教学工具,则分别由小学,取代中心学校的市立中学,文、理、神、医、法学院负责。
10:是高级官员、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科技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位于法国高等教育象牙塔的顶端,为中学的高材生所瞩目。
11:其一轨是为地主和资产阶级子女办的由预备学校或家庭教育、文科中学和大学组成的学术教育系统,另一轨是由国民学校与各种职业性教育机构组成的旨在训练平民子女成为守纪律、虔敬上帝和忠于统治阶级的臣民的学校系统。
12:是新型寄宿制私立文法学校。
公学最初曾收容一些平民子弟,但很快发展成为专门收上层子弟的贵族学校,其毕业生都升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深造。
1319 世纪初,英国国教会牧师贝尔和公谊会教徒兰开斯特分别发明了著名的导生制,使一名教师在导生的帮助下,同时可教数百名学生。
《比较教育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比较教育学》练习题库及答案本科一、填空题1.比较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分因素分析时代、借鉴时代、社会科学方法时代几个发展阶段。
2.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是联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本体性原则。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主要有建立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重视普及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4. 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包括_描述__、解释、_并列__、比较四个阶段。
5. 比较教育研究常用的方法有_调查法_、_分析法__、比较法、_文献法__。
6. 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广阔的胸怀、强健的身体和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公共的精神;世界中的日本人7. 1974年3月,日本国会通过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两部法律,这是规范日本战后教育形态的根本性大法。
8. 法国的“郎之万-瓦隆计划”首次提出了教育民主化的思想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改革。
9. 法国的大学分阶段组织教学,第一阶段是基础课,两年,授予_大学普通学习文凭__文凭;第二阶段是专门化,两年,第一年授予_学士_学位,第二年即本科毕业,授予的学位称_硕士_。
10. 法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与三类机构实施,分别是大学、大学校和短期高等教育机构。
11. 法国的初中学制4年,分为方向指导阶段;观察阶段。
12._职业技术教育__被视为德国教育的“第二根支柱”。
13. 在德国,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前都经过入学成熟检查,这是一种体格健康和心智发展的检查,经检查被认为明显不合格者将被录取入学校附设幼儿园。
14. 在实施《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多层次结构暂行条例》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革。
高等教育将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不完全高等教育、第二层次为基础高等教育、第三层次为专业(或完全)高等教育、第四层次为研究生教育。
15. 目前,承担俄罗斯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有三类,分别是综合大学教育系、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中等师范学校。
比较教育学
比较教育学被称为比较教育之父的法国教育家朱利安是最早提出比较教育概念的人。
美国杰出的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认为:比较教育的研究继续教育史的研究,把教育史延伸到现在。
研究对象是现在的教育。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目的:(1)在于借鉴他国的教育经验,改进本国的教学实践(2)注意向外介绍本国的教育成就和经验,以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涉及教育的整个领域,诸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行政,教育学所研究的问题,等等但重点是教育制度和教育问题。
就研究时间来说:比较教育的研究以当代教育为中心,就研究空间来说:比较教育学以世界各国的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以比较法作为主要方法学科的基本性质:是一门应用科学,又是一门理论科学(应用的,理论的教育科学)比较教育学的概念: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
比较教育学的作用:(1)可以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并且加深对本国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的认识。
(2)可以吸收外国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作为本国教育的借鉴(3)可以增进国际了解,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4)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
比较教育研究的分类:区域研究:分为整体研究,局部研究问题研究:分为专题研究,总体研究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前提,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分为参观访问法(分为实地参观访问法,现场观察法(耗时间,人际关系)),问卷法。
文献法:搜集文献的程序:查阅-抽样-鉴别-整理。
调查法和文献法德使用都是为了收集材料,在收集材料过程中应注意:(1)材料的客观性(2)材料的代表性(3)材料的重要性比较法: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注意事物的可比性)纵向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比较横向比较:对同时并存事物的比较。
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内容提要复习笔记及强化习题(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1章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1.1 内容提要1.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
2.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可以扩大眼界,增广见识,并且加深对本国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的认识;可以吸取外国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借鉴;可以增进国际了解,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并吸收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科学方法,以求是性、实践性、系统性、过程性、全面性作为研究的基本原则。
4.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可分为两类: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
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前提,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
5.比较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有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分析法等。
在进行研究时,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范围,适当配合运用各种方法。
1.2 复习笔记一、比较教育学的意义1.比较教育学的概念(1)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目的近年来,各国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开始注意向外国介绍本国的教育成就和经验,以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但现阶段,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还是借鉴外国教育经验。
(2)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可先从它的研究领域以及这个领域的时空范围来分析:①从研究领域说,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涉及教育的整个领域,其研究重点是各国的教育制度和基本的教育问题。
②从研究时间说,比较教育的研究以当代教育为中心。
从研究空间说,比较教育学以世界各国的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以上仅仅是比较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广度问题。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还有一个深度问题,它指的是不仅研究各国教育的客观现象和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的经验,还要更进一步分析各国教育的本质,研究各国教育的形成条件,判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教育的制约关系和教育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揭示各国教育的特点和共同规律,探索教育的发展趋势。
比较教育的意义与学科体系
专题一比较教育的意义与学科体系要了解比较教育的意义与学科体系,首先就要回答:什么是比较教育?这是比较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自1817年法国教育家朱利安(Marc-Antoine Jullien 1775-1848)在其发表的《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一书中首次提出并使用“比较教育”这一专门术语以来,各国比较教育学者围绕比较教育的目的、对象、范围和方法进行了持续的争论。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如1955年在汉堡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关于比较教育定义的讨论便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土耳其的耶盖门等人甚至认为,在当前试图给比较教育下定义是无益的。
时至今日,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尽管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但其学科体系还不够成熟,尚处于发展之中,还有许多可开发的领域和有待研究和探索的巨大空间,这不仅反映了比较教育的发展性,而且也反映了比较教育内在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鉴于此,我们将从比较教育的概念入手,通过对比较教育概念的历史性阐述和综合分析,获得对比较教育学科的特征、功能、任务以及体系等方面的较为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节什么是比较教育一、比较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从历史的角度梳理比较教育的概念,是认识比较教育概念和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
综观比较教育近两百年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对比较教育概念的认识和讨论本身就是一种推动着比较教育学科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朱利安时代的比较教育1817年朱利安在《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中首先提出“比较教育”这一概念,但却未作明确的科学界定,似乎早已预见了这种未定性对学科发展的重大价值。
他只指出比较教育研究的大致范围:“其内容应成为欧洲各国现有主要教育机构的教育制度的比较,首先研究各国兴办教育的公共教育所采取的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全学程所包括的各种课程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每一目标所包括的公费小学、古典中学、高等技术学校和特殊学校的各衔接年级,然后研究教师给青少年学生进行讲授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他们对这些方法所逐步提出的各项改进意见以及或多或少所取得的成就”。
2020最新-《比较教育学》作业参考答案
《比较教育学》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比较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
2. 狭义的幼儿教育:狭义的幼儿教育指的是在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中进行的教育即幼儿公共教育。
3. 赠地学院:赠地学院是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规定由联邦政府拔给土地辅助各州兴办农业和工艺学院、培养工农业专业人才的学院,这种学院称为赠地学院。
4. 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指对身心发展异常儿童、青年进行的教育,它的教育对象包括天才儿童,品德不良者,感官和肢体缺陷者,精神、言语和学习障碍者等。
5. 比较法: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
6. 问题研究:问题研究是比较研究两个国家(地区)或几个国家(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问题,按照比较的内容,也可分为两类:专题比较和总体比较。
7. 公立学校运动:公立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20年代开始的一场席卷美国北部和中西部的运动,目的是为了培养新型劳动力以适应经济发展、巩固新生政权,从而逐渐建立起了平等免费,不属任何教派的公立学校。
8. 教育立法:教育立法就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修改教育法律、法令、条例、规定等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9. 第六级学院:第六级学院是指实施继续教育的机构,第六级是英国所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最初出现于文法学校,招收16---18岁的学生,专门以升大学为目的。
10. 《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其中心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11. 《莫雷尔法》:《莫雷尔法》是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规定由联邦政府拔给土地辅助各州兴办农业和工艺学院、培养工农业专业人才的法令,这种学院称为赠地学院。
比较教育1
朱利安:朱利安是生活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法国比较教育学家,比较教育的创始人。他在1817年发表的《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比较教育”这个概念,这是比较教育的开山之作。朱利安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借鉴时代 19世纪,随着欧洲民族国家制度的兴起和产业革命的爆发,欧美各国争先恐后地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当时人们相信把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移植到另一个国家是完全可行的,所以各国都积极向国外派遣专家,从教育先进的国家学习经验,以期为我所用。比较教育因此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考察大多是表面化的、百科全书式的,往往忽视别国教育与当地社会生活的联系,忽视对别国的教育经验在本国的可行性的入讨论。比较教育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借鉴时代”。
《魏玛宪法》:魏玛共和国于1919年通过了《魏玛宪法》,该宪法第142条至150条对国家统一管理教育事业以及基础学校、中等学校和师范教育等作出了规定。
《基础学校法》:魏玛共和国于1920年通过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学校法》,废除了贵族化的预备学校,建立了划一的初等教育机构——四年制 的基础学校,规定所有年满6岁的儿童均得入基础学校,毕业后经过考试,成绩优秀者可以升入各类中学,其余继续上国民学校高级班。
自考“比较教育”资料(3)
《教育结构计划》:1970年德国教育审议会提出了《教育结构计划》的改革方案,这是根本改革联邦德国教育制度的蓝图。该计划的内容涉及到教育的各种问题。其核心原则是教育制度应该是一个整体或一个统一体,即在年轻人的学习过程中,家庭、朋友、各种团体、各种俱乐部与学校一起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学习的理解应该超越学校学习的时代,而包括继续教育这个学习过程,即终身学习观。该计划强调:通过分科分组教学达到教育个别化;通过对儿童的早期促进来消除机会不均等;通过加强各类学校之间纵向和横向的沟通来消除学生被限定在某一教育轨道上;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根据以上理念,《计划》具体提出七项建议。
《小学教育学》自测题答案
小学教育学考试资料一、填空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其研究对象就是教育。
2、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的《学记》;最早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是首创班级授课制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3、把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而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他的“三中心”教育模式,即:教师、书本和课堂,对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
4、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派,发表了《学校与社会》等著作,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模式。
5、教育学发展的“源”在教育实践,但当某一教育理论形成以后,就成为影响以后教育思想发展的“流”,成为现成的思想体系,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发展。
6、教育学产生于教育经验,所以教育经验是教育学的“源”7、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应算中国的《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当推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16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进行科学分类时,首次把教育学列为”独立”学科8、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9、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发表了著名的《普通教育学》,成为后世传统教育的根基。
10、20世纪,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传统相对的教育理论,成为新教育理论的代表。
11、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指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
12、我国自清末从日本引起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传统教育”的范畴。
13、马列主义教育原理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
14、我国第一个用马列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理论原理的人是杨贤江,著作是《新教育大纲》,被称为无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
15、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影响。
《比较教育学》作业参考答案
《比较教育学》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比较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
2. 狭义的幼儿教育:狭义的幼儿教育指的是在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中进行的教育即幼儿公共教育。
3. 赠地学院:赠地学院是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规定由联邦政府拔给土地辅助各州兴办农业和工艺学院、培养工农业专业人才的学院,这种学院称为赠地学院。
4. 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指对身心发展异常儿童、青年进行的教育,它的教育对象包括天才儿童,品德不良者,感官和肢体缺陷者,精神、言语和学习障碍者等。
5. 比较法: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
6. 问题研究:问题研究是比较研究两个国家(地区)或几个国家(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问题,按照比较的内容,也可分为两类:专题比较和总体比较。
7. 公立学校运动:公立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20年代开始的一场席卷美国北部和中西部的运动,目的是为了培养新型劳动力以适应经济发展、巩固新生政权,从而逐渐建立起了平等免费,不属任何教派的公立学校。
8. 教育立法:教育立法就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修改教育法律、法令、条例、规定等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9. 第六级学院:第六级学院是指实施继续教育的机构,第六级是英国所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最初出现于文法学校,招收16---18岁的学生,专门以升大学为目的。
10. 《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其中心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11. 《莫雷尔法》:《莫雷尔法》是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规定由联邦政府拔给土地辅助各州兴办农业和工艺学院、培养工农业专业人才的法令,这种学院称为赠地学院。
比较教育学概念
比较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相关关系,探索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学科。
一、比较教育学功能1.借鉴性功能2.认识性功能3.交流性功能4.预测性与决策性功能5.发展性功能三、教育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求是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过程性原则• 5.全面性原则二、比较教育的分类三、大体可分为两类: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1.区域研究分析研究一个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
又分为整体研究和局部研究。
整体研究涉及一个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各个方面的问题。
局部研究所涉及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的个别问题2.问题研究比较研究两个国家(地区)或几个国家(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问题。
按照比较的内容,分为专题比较和总体比较。
专题比较:把各国同一类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的比较。
总体比较:对世界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作全面的比较研究。
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前提,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
专题二一、因素分析与比较教育创始人是萨德勒,于20世纪前后,提出要探讨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的观点,后经康德尔的大力发展,他强调从历史的因素来分析研究教育,汉斯、施耐德、马林森等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因素分析法,侧重社会因素的分析。
其中康德尔是这一理论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有以下观点:(1)探究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2)注重历史分析和解释而不是具体方法;(3)注重分析传统对教育的作用;(4)注重分析文化区域的作用。
专题三一、因素分析法注重探讨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或变量,这些因素之间或各种印度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等。
3.汉斯的研究最典型、最全面。
4.评价:因素分析法不仅使科学方法进入比较教育学科成为可能,使比较教育研究进入微观领域,而且创造了60年代比较教育研究的昌盛时代。
二、阶段分析模型研究法•代表人物:贝雷迪•著作:《教育的比较法》•把比较教育研究的分析程序分为四个阶段,且设计了一个表现四个阶段的模型:• 1.描述• 2.解释• 3.并置• 4.比较三.假设检验研究法•代表人物:美国的诺亚和埃克斯坦•代表作:《比较教育科学的探索》•把自然科学中用于假设检验的一般程序和方法用于比较教育研究,并提出具体的检验程序和方法。
比较教育学-自考代码:0472
比较教育学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和特点《比较教育》以当代世界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教育活动、教充发展及政策的比较为研究对象。
在专升本的教育专业考试计划中列为专修科目。
设置本课意在考生扩大视野,了解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注重借鉴国外发展与改革教育事业的政反两方面的经验。
提高对教育普遍规律的认识,加深教育改革的紧迫感和历史感。
推动教育改革顺利进行。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应达到总体目标:理解比较教育的基本原理,了解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最迫切、最普通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掌握当代世界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会使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分析,综合世界各国有益的教育经验,为在工作中丰富、发展我国的教育实践,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
学习本课程应注意联系我国的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际。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学习本课程应具备教育学、外国教育史基本知识及教学论、德育论、教育管理及教育法规等有关知识。
因此,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教育原理》等,《教育原理》为《中小学比较教育》奠定了知识基础。
奠定了比较的理论框架与比较的范围。
本课程基本是按《教育原理》奠定的理论基础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眼界、了解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的。
其内容也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比较中小学教育概述,主要了解比较教育学科内容。
第二部分,主要是通第二章教育制度的比较、第三章普及义秋教育的比较及第十一章世界教育改革及其发展趋势的学习,了解一些主要国家的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情况,第三部分通过第四章中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第六章中小学品德教育的比较和第五章中学职业教育的比较,了解有关国家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情况。
第四部分通过第八章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比较、第九章中小学教育法规比较、第七章中小学教师的比较和第十章中小学校长的比较,了解有关国家教育管理的基本制度及状况。
本课程的重点章是一至四章、六至九章及十一章。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章比较中小学教育概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本章应理解比较教育这门学科的意义和作用,了解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认识比较教育对中小学教师了解世界教育,借鉴外国经验,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国别教育研究的名词解释
国别教育研究的名词解释
国别教育研究是一种教育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旨在比较和分析世界各国的教育系统、政策和实践。
它通常涉及到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课程改革、学生评估、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差异,以期能够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状况、问题和挑战,并为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国别教育研究通常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文献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既可以定量研究,也可以定性分析。
研究对象可以是全球范围内的多个国家,也可以是某些特定地区或国家。
国别教育研究的目的包括: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政策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比较各种教育模式和策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效果,发现教育改革的创新实践,并为各国的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经验和建议。
国别教育研究的拓展领域还包括跨国教育合作、移民教育、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国际化等。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国际交流的增
加,国别教育研究将更加重要,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教育经验交流和共享,推动全球教育民主化、公平性和质量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鼓励自由实验,束缚了教师的 创造性。
没有统一标准,各地区教育质 量参差不齐;
各地区经济条件不同,教育事 业的发展不均衡;
行政效率不高。
趋势:
1、教育行政体制的均权化 2、教育行政体制的法制化 3、教育行政体制的民主化 4、教育行政体制的专业化
第三章 学前教育比较
一、各国学前教育目的
第四节 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1、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第二章 教育行政体制比较
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它主要由教育 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
➢ 中国
19世纪60年代,新式学堂建立 1902年,《壬寅学制》颁布 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实施 1912—1913,《壬子癸丑学制》
颁布,标志着西方教育制度在 中国基本确立。
第二节 各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一、中国的学制
1、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 3、普通中等教育 4、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5、高等教育 6、师范教育 7、成人教育
世界各国教育比较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张蓉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比较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专题形式,从学 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体制、教育经费、学前教育、中 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 教育等方面,对中国、印度、日本、法国、德国、俄罗 斯、英国、美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教育制度及改革动态 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当代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 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 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 学校教育制度比较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也称学校系统。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 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
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第一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 西方: 16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产
生 19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学校
教育制度建立 单轨制
双轨制
五、德国的学制
1、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职业技术教育 5、高等教育 6、继续教育
六、英国的学制
1、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继续教育 5、高等教育
七、俄罗斯的学制
1、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职业技术教育 5、高等教育
比较法 运用条件: ❖同一性 ❖双边性或多边性 ❖可比性
分类: ✓从比较的时间上: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从比较对象相互影响的程度上:平行比较和影响
比较 ✓从比较的范围上:区域比较和问题比较
推荐教材: 张蓉编著:《比较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参考书目: ⒈吴文侃、杨汉清主编:《比较教育学》,人民
二、日本的学制
1、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职业技术教育 5、高等教育 6、师范教育
三、美国的学制
1、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职业技术教育 5、高等教育
四、法国的学制
1、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职业技术教育 5、高等教育
国别
学前教育目的
美国 俄罗 斯 英国 法国
日本
使儿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身体、社会性、情感和认知等几个方面都获 得成长,并使这几个方面相互促进,以提高儿童的整体发展水平。
帮助家庭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保护并增强他们的身心健康,开发其智 力并纠正他们在发展中出现的缺陷,使他们作好进入小学的准备,顺利过 渡到学校教育阶段。
丰富儿童读、写、算的儿童的个体和社会性的发展。
通过对美感的启蒙,对身体的意识,对灵巧动作的掌握和对集体生活的学 习,发展幼儿的语言实践能力和个性,同时还注意发现儿童在感觉、运动 或智力方面的障碍并及早诊治。
保育儿童,提供适当的环境,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二、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
根据中央和地方在教育行政权力上的分配: ➢ 中央集权制:垂直的教育行政 ➢ 地方分权制:平行的教育行政 ➢ 混合制:中央和地方共同合作制
第三节 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趋势
❖中央集权制
❖地方分权制
➢ 优点:
➢ 优点:
能充分发挥中央办教育的积极性, 有利于统一规划全国教育事业, 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改革;
职权划分等构成。
第一节 各国教育行政体制
一、各国现行教育行政体制
一、中国 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教育管理委员会
二、法国 国民教育部——大学区——省国民教育处
三、美国 教育部——州教育委员会(负决策职能)——学区
州教育厅(负执行职能)
四、日本 文部省——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市町村教育委员会
能充分发 性;
挥地
方办
教育
的积
极
能集中全国力量实现教育机会均 等原则;
能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事业,适 应本地区的需要;
能规定统一的教育标准,有助于 能结合本地情况进行实验,开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展竞争,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能增强行政效率。
➢ 弊端:
➢ 弊端:
难于作全国统一规划;
地方没有自主权,不利于调动地 方的积极性;
1、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发展; 2、重视幼儿智力的发展; 3、重视幼儿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4、重视幼儿入小学的准备工作。
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⒉王承绪、朱勃、顾明远主编:《比较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⒊冯增俊主编:《当代国际教育发展》,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⒋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
海南出版社2019年版 ⒌周满生主编:《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
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印度
澳大 利亚 中国
使每个儿童在认知、语言、身体、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为入小 学作好准备。
为儿童的将来作准备,使儿童在社会性、情感、智力和身体等方面得到完 整的发展。
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 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各国学前教育目的的共性:
各国都把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作为学前教育的目的,以 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