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史概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方法: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影响下, 中国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
(2)造园活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3)形成皇家、私家、寺观三类并行发展的局面,园林 体系雏形形成。
四、自然山水园的发展——唐宋园林(繁荣)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AD589—960)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期。
2.1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起源最早的园林之一,已有3000 年的历史。影响着亚洲汉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等地, 甚至欧洲。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1)《史记》——中国古代最早的园林:沙丘苑。
(2)什么是囿? 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
特点:四周有墙垣,在其中种植草木、饲养鸟兽,有池有水,建有“台”这 种简单建筑。
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
布局 ——施法自然 构思 ——诗情画意 手法 ——园中有园 组景 ——建筑为主 处理 ——因地制宜
特征:狩猎、通神、生产、游憩,具有园林的雏形。
代表园林:周文王灵囿 “台”即用土堆筑而形成的高台,《吕氏春秋》:“积土四方而高 曰台”,它的用处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 《白虎通·释台》——“考天人之际,查阴阳之会……”
二、皇家园林的形成——秦汉宫苑(发展)
(1)历史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 (2)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
• 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跨入新境界
置石:肯定石的美学价值,置石比较普遍 筑山:“假山”开始作为筑山称谓,既有土山又有石山(土
石山),以土山居多;但都能表现“有若自然”的气氛 理水:皇家园林水体广大,并与城市供水结合 植物:题材更为丰富 建筑:种类繁多(大到华丽的殿堂楼阁,小到朴素的茅舍草
堂)
5.古典园林的辉煌时期——明清园林
历史背景
政治:国家出现大一统局面 经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化:兼容并蓄,对外来文化襟怀宽容
文学艺术:群星璀璨、盛极一时 建筑技术: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 栽培技术:观赏植物栽培的园林艺术有了很大进步
(1)皇家园林
三大皇家园林 洛阳西苑(行宫御园)、华清宫(离宫)、九成宫(离宫)
苏州城内著名的园林
始建于北宋:沧浪亭 始建于元代:狮子林 创建于明代后期:艺圃、拙政园、五峰园、留园、西园、
芳草园、恰隐园
造园理论著作 比较全面且有代表性的三部著作
《园冶》——计成
《一家言》——李渔 (又名《闲情偶寄》)
《长物志》——文震亨
《园冶》——计成
内容:全面讲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 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 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评价: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园林理论著作;列为世界造 园名著之一
(1)皇家园林
大明宫: 位置:长安城东南
格局: 呈典型的宫苑分置 南部为宫廷区(正殿含元殿) 北部为苑林区(即大内御苑) 中央为太液池
唐代大明宫复原图
(2)私家园林
a城市私园:白居易“和园” b郊野别墅园:王维 辋川别业
(3)唐代园林特点
a.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 b.私家园林融糅诗画,应运而生的便是意境含蕴; c.寺观园林进一步世俗化,促进了原始型旅游的发展; d.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相互渗透,中国古典园林诗画情趣 开始形成。
颐和园万寿山&昆明湖
颐和园万寿山
颐 和 园 万 寿 山 前 山 景 区
颐和园十七孔桥
颐和园清宴舫
(2)江南的私家园林
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后期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代表着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水平 影响其他各地的园林(甚至皇家园林)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属文人、官僚、地主修造者居多 绝大部分均为宅园而密布于城内
以山水之景而“放怀适情,游心赏 玩”。建筑物均为游赏性的,没有 朝会、仪典或居住的建筑。
北面为主山“万岁山”,模仿杭州 凤凰山,是全园的最高点,西面 “万松岭”
水体南面“寿山” ,双峰并峙
园西北角引景龙江之水,小型水池 “曲江”(摹拟唐长安的曲江 池)。 池中筑岛,(摹拟唐长安的曲江 池)。
1、园林性质 ——人工山水园。
A.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感应,天人和谐
B.君子比德思想:
将大自然的外在形态、属性与人的内 在品德相联系
(3)神仙思想:在园林中摹拟神仙仙境,“一池三山”布局形式 东海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昆仑山,在园林中摹拟神仙仙境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整个社会的及传统园林造园影响深远
(4)代表园林:
上林苑:
a.在秦之上林苑旧址上扩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b.相当于一座大型动植物园 c.三十六处苑(园中之园) d.十二处宫殿建筑群(建章宫规模最大);二十一观,资源丰富, 大型生产基地
建章宫:
总体布局:
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以宫殿为主,成 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làn shāng注:先导、先河 )。
西北部开凿大池,名为太液池,堆筑三 岛。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三仙山的 仙苑式皇家园林。
汉建章宫复原图
三、自然山水园的兴起——魏晋南北朝的园林(转折期)
(1)历史背景:
A.政治上动乱分裂——思想解放——人性的觉醒 B.思想解放、文化多元,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思想 C.知识阶层从审美角度对自然山水的再认识
明 北


包括现在的

故宫、中南

海和北海以

及景山等


(1)清代皇家园林
重点:离宫御苑 主要成就: 融糅江南民间园林的意味、皇家宫廷的气派、大自然
的生态环境的美姿为一体。
三山五园: 三山——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
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 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
主要的分布区域?
2、造园艺术成就
① 筑山—构思奇特,精心经营。万岁山居于整个假山山系的 主位。
②置石—千姿百态,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 ③理水—园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系,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
部形态:河、湖、沼、溪、涧等。
④动植物—珍奇丰富,且成为景题对象,平添诗情画意。 ⑤建筑—包罗全部建筑形式,建筑布局从造景需要出发,充分
意义:
文人参与造园,意味着文人的造园思想(“道”)与 工匠的造园技艺(“器”)开始有了初步结合
• 寺观园林:
城市寺观园林:发挥城市公共园林职能 郊野寺观园林:寺观成为点缀风景的手段,促进 原始旅游发展,保护了郊野生态环境,尤其是山岳 风景名胜区的普遍开发
• 公共园林与城市绿化
公共园林更多的见于文献记载 长安、洛阳尤其重视城市绿化
行宫御苑与离宫御苑
北京西北郊
西区:以香山为主体,包括附近的山系及东麓的平地 中区:以玉泉山、瓮山和西湖为中心的河湖平原 东区:海淀镇以北、明代私家园林荟萃的大片多泉水的沼
泽地
评价
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是清初的三座大型离宫御苑, 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三座著名的皇家园林
它们代表了清初宫廷造园活动的成就,集中反映了清初 宫廷园林艺术的水平和特征
园林这个新的园林类型
寺观园林的两种情况:
城市寺观: 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具有公共游园活动的中心。
郊野寺观: 寺观与自然山水的交融,体现佛国仙界的氛围,呈现“天
然和谐,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
“以寺观为中心的风景名胜区”(如茅山、庐山)
小结:转折期园林总体特征概述
(1)与生成期(秦汉)相比
规模: 由大入小 造景: 由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
四、自然山水园的发展——唐宋园林(繁荣)
宋代时期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期的第一个阶。
时代背景:
宋代重文轻武,文官执政 文学、艺术发展到高峰 统治阶级讲究享受,上自帝王,下至庶民,大兴土木、广 营园林。
建筑技术发达:
李明仲——《营造法式》 喻皓——《木经》,是官方和民间对当时发达的建 筑工程技术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b.园林山水景物赋予诗画的情趣,文人参与造园活动,促 进文人园林兴起,形成文人的园林观。
c.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深化
文人园林的历史:
渊源: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呈兴起状态 代表:辋川别业、嵩山别业、庐山草堂、浣花溪草堂
文人园林的特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表现了园林与诗、画的沟通 b.在造园思想上融入了文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价值观 念和审美观念 c.文人官僚逐渐形成较全面、深刻的“园林观”
发挥“点景”、“引景”和“观景”的作用。
艮岳的营建,是我国园林史上的一大创举,是一个典型的山 水宫苑,成为宋以后元、明、清官苑的重要借鉴。
全盛期园林总体特征概述
(1)皇家园林: 规模宏大 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
• (2)私家园林:
a.艺术性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和 局部的细致处理
园林植物培育 ——出现嫁接和引种驯化
周师厚《洛阳花木记》记载了200多个品种的观赏花木 , 专门记述某类花木的如《牡丹记》、《牡丹谱》、《兰谱》、 《菊谱》、《芍药谱》。
专业叠石的技工 ——“山匠”(吴兴),“花园子”(苏州)
叠石技术发展——刊行出版《石谱》
宋代皇家园林
艮岳
艮岳:宋徽宗赵佶于公元 1117年在京城汴梁的 东北部。经过构图立 意,后根据画意施工 建造。
(2)私家、寺观园林、公共园林的出现 私家园林:
A.从地理位置分:
城市私园 郊外别墅(石崇,金谷园)
B.从地域分 北方的私家园林——以洛阳地区最为繁华 南方的私家园林——以江南地区为主
寺观园林
历史背景:
a.东汉,佛教传入,道教开始形成 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兴盛 c.佛寺、道观大量出现,随着寺观的大量兴建,出现了寺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