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鲁迅相关论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鲁迅作品作品导读
《南腔北调(1934) 《准风月谈(1934) 《集外集》(1935) 《花边文学(1936) 《且介亭杂文(1937) 《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 《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 《集外集拾遗》
鲁迅杂文的成就
鲁迅----中国现代杂文之父 。
通过鲁迅的努力使杂文成为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一种文体 。
重点讲授内容 关于鲁迅的生平 关于鲁迅的创作
关于鲁迅的生平
家庭的影响 进化论的影响 弃医从文 新文学的旗帜
关于鲁迅的创作
散文创作 杂文创作 小说创作
鲁迅的杂文创作
杂文的成就 杂文的思想内容 杂文的艺术特点
鲁迅主要杂文集
《热风》(1925) 《华盖集》(1926) 《坟》(1927) 《华盖集续(1927) 《而已集》(1928) 《三闲集》(1932) 二心集》(1932) 《伪自由书(1933)
《野草》的艺术手法
《野草》较多地吸取了象征主义、表现 主义等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特点
《野草》的语言是精美的,《野草》的 意象又是晦涩的。
《野草》使用了繁复的比喻和象征
《朝花夕拾》导读
内容上是作者从少年到青年时代的生活 片断,它更多地包含着作者对旧日生活 的认识。
写法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特点在 写法上不拘一格。
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 中的四铭。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如《狂人 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等。
《在酒楼上》导读
小说的思想性
一方面对主人公吕纬甫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 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态 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
鲁迅的小说创作
3部小说集。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
论鲁迅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论鲁迅对现代文学的贡献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翘楚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文、小说和散文,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视野,深深影响了中国及世界文学发展的历史。
在鲁迅的努力下,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得到了重要的推动,他的贡献也闪耀着中国文学艺术的力量。
首先,鲁迅在将中国时装文学发扬光大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将当时流行的时尚文学方式,以及洋溢着东方智慧的中国元素融入其中,使中国文学可以在海外广受好评的同时,也受到国内读者的好评。
他的文学作品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故事和真实生活,使中国文学应景生动。
其次,鲁迅在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
他创作《狂人日记》、《故事新编》等文学作品,不仅开创了新的小说创作模式,而且在采用丰富生动的表达技巧,生动讲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
他还创造了“散文体”,将自然、哲理、爱情、明现与自身观点相结合,创作出能引起强烈共鸣的散文作品,令越来越多的作家仿效,以其文字塑造了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的革命性发展。
此外,鲁迅敦促新文学运动,把经典文学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重新唤醒,对新作品施加更多压力,以更现代的方式来发挥文学作品的潜能。
他还勇于反映社会现实,敢于表达不一笑的意见,以此倡导真实的叙事技巧,以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写作,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更新更具有社会改变意识的发展方向。
毫无疑问,鲁迅的文学贡献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以及文学史的变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他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崇高的思想与情感手段,使中国文学得以发展、更新、深化,在世界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因此,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也值得我们永远缅怀。
鲁迅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鲁迅对现代文学的影响鲁迅,一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作品和言论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写作风格直接、犀利,他以深刻的洞察力揭示和批判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鲁迅对现代文学的启示、文学创作形式的革新以及社会意义的彰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鲁迅的作品和言论为现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以尖锐的笔触批判社会现实,对封建主义、帝制主义以及旧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坚持把文学与社会联系在一起。
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充满了讽刺和讥讽,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人性黑暗和道德堕落。
他的作品使人们认识到文学不仅仅是娱乐工具,更是一种思想和艺术表达的方式,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价值观的转变。
鲁迅的文学创作形式也对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尝试了“白话文”这一全新的文学形式,摒弃了古典文言的庄重和拘束,选择用日常口语进行表达。
这种形式的创新使他的作品更加贴近人民,让普通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他的思想。
鲁迅还注重描绘细节,通过丰富的描写和细腻的感受引发读者的共鸣,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情感力量。
他的创作形式不仅仅局限于小说,还涉及散文、评论等不同体裁,为后来的作家拓宽了表达方式和技巧的空间。
鲁迅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在社会意义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关注劳苦大众的命运,用笔剖析社会不公和压迫,为广大民众发声。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触觉,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弊端,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思考和抗议。
鲁迅的作品让人们认识到文学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催生了一批热爱民族、关注社会的作家,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总结而言,鲁迅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体现在启示的提供、创作形式的革新以及社会意义的彰显等方面。
他的作品通过深刻的洞察力和尖锐的批判精神,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鲁迅的文学创作形式的创新也为后来的作家拓宽了表达方式和技巧的空间。
鲁迅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与地位
鲁迅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与地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影响深远,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最为贫困和恶劣的时期。
鲁迅作为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学理论成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宝贵财富,并对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鲁迅文学创作的传统汇流鲁迅的文学创作不仅受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还接纳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精华,使之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从作品主题上来看,鲁迅的文学创作往往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强调生命的尊严和人格自由,精神贡献具有深刻的历史现实意义。
二、“艺术为社会的良心”和“中国文艺的进路”思想鲁迅的“艺术为社会的良心”和“中国文艺的进路”思想,为中国现代文学文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对于推动中国文学文艺走向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他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创作思想,注重艺术与生活的结合,表现民间形象,反映社会现实,传达文化和精神价值。
三、鲁迅文学思想对后人的影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创作思想和文学观念一直对中国文学及其后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对于文学的思考、文学创作、文艺美学问题都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这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发挥作用。
他的创作思想和文学观念体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层次内涵,是中国现代文学独特的精神诉求。
四、鲁迅的文学地位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空前绝后的文化巨匠,他曾经创造了无数珍贵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中国文化的掌门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文学思想、文化理论言论、文学创作及其文学批评成果,对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启示。
总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学创作及其理论成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宝贵财富,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考研整理现当代文学史_鲁迅
鲁迅小说一.题材1.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农民题材:“故乡”中的老实麻木的农民,被封建神权压迫的农民,具有强烈国民性代表的农民系列。
知识分子题材:辛亥革命后独战多数的英雄的知识分子孤独的命运;“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的悲剧。
2.鲁迅还生动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形象,有城市中麻木而微小的小市民系列,有故乡的淳朴的长一辈的形象,二.主题1.刻画“沉默的国民的灵魂”,表现着“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精神的愚昧,显示出的心灵的麻木,失去寄托的孤独与空虚,对我们民族的国民性弱点的讽刺与批判。
2.表现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和荒谬性,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在强大封建传统的压力下知识分子的颓唐和消沉,生命的无辜消磨,中国知识分子与“乡土中国”“在”而“不属于”的关系,青年知识分子眼光的局限,对社会经济压力的无力抵抗,反抗最终失败。
3.“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咀嚼人的灵魂”。
4.表现人的生存困境的主题。
人在“飞向远方”与“落脚于大地”的选择的困惑,与之相联系的“冲决与回归”、“剧变与稳定”、“创新与守旧”两极摇摆,以及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面对绝望的轮回,只能无可奈何地返回自身,有“精神胜利法”而心满意足进而成为现存环境的奴隶,堕入更加绝望的深渊。
5.“挣扎”的主题:全部叙述步步深入地揭示着“希望”的消逝与幻灭,显示出“绝望”与“虚无”的真实存在和绝对权威的地位。
但一种独特的心灵辩证法恰恰以这种感受为起点,挣扎着去寻找和创造生命的意义,对世界与自我双重绝望的抗战,并充满痛苦地坚守着改造中国人极其社会的历史责任。
小说的结尾都有“走”和“路”的意象,“金黄的圆月”作为理想的象征重新高悬,并激发出新的奋进。
蕴涵着作者的生命哲学。
6.“希望—绝望”的对立主题和“回乡”主题。
“回乡”主题最直接地表述了关于“希望与绝望”的思考,在“回乡”小说的底层,有一种希冀、恐惧和情绪的潜流。
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论文
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论文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论文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论文【1】摘要:鲁迅身上时代特色鲜明,历史内涵丰富,其作品显现的文化精神与人文情怀辉耀史册,他所坚持的个体自由精神、现实主义与解放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启示作用与借鉴意义。
解析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重温鲁迅先生的文学观,与现实文学进行对照,反思自身,清醒头脑,进而汲取力量,认清方向,对积极推动当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对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进行探究与讨论,以期能够对现代文学创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鲁迅;现代文学;精神人文精神于文学中主要表现为文学精神,从古至今,精神是不断流动、变化着的,而最鲜明的文学精神则主要集中于鲁迅一人身上。
并不是因为他的哪篇文章总结出精神纲领,而是在他的每一篇文学作品中都透露着具有指导意义的现代文学精神,这种精神是先进文化的导引旗与方向仪,为文学建设和发展树立典范。
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主要表现于以下三点。
一、崇尚个体自由的启蒙主义思想西方国家的斗争运动,个体自由为首要前提,而在我国此原则迟迟没有确立,但是鲁迅却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个体自由。
1907年发表的文章《文化偏至论》一文中,尊重个性、张扬精神是其主要思想表达,直至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仍在坚持这一主张。
他的启蒙主义思想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而发,要求长期压迫在封建制度,束缚于伦理道德观念中的人们解脱出来,因此,鲁迅的自由主张与西方思想存在不同之处。
一是:西方提出的观念是基于工业革命及科学革新发展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的历史条件还十分老旧,因为他所强调的个人主体的主张为要求人们反抗现存制度与统治。
二是:西方提出的个人自由,是个人区别于其他人,而鲁迅则是将个人发展联系民族振兴,个人获得自由才会更好地推动民族主体的发展,而这个道理于现在来讲仍有部分人无法清晰认识。
鲁迅的主张有彻底性,他反对封建制度压制个人发展,同时也对外界所谓的思想权威持怀疑态度,对强势思潮不屈从,对他人思想也不盲从轻信。
鲁迅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鲁迅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
他的作品批判现实社会,揭示人性黑暗,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鲁迅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并从创作主题、文学风格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创作主题的影响鲁迅以其深刻而真实地剖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将他的创作主题拓展到了人性的极限与社会问题的根源。
他的作品主题多涉及人的悲剧命运、封建礼教和道德败坏、国家命运与社会矛盾等方面。
这些主题对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鲁迅的作品引发了对社会制度和旧有价值观念的质疑。
他通过描绘那些被时代抛弃的人们,表达了对封建传统、道德沦丧和社会不公的批判。
这为当代文学作家提供了参照和启示,激发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触觉和反思意识。
其次,鲁迅的作品立足于人的命运和人性的诠释,呈现出多样的个人命运和人性的善恶。
他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下层社会人民的痛苦遭遇,使得当代作家更加注重塑造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探索人性的深度与广度。
最后,鲁迅的作品将国家命运与社会矛盾相结合,体现出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关注。
他的作品通过对社会动荡和民族危机的描绘,带给了作家和读者对国家前途的思考,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怀。
二、文学风格的影响鲁迅具有独特而鲜明的文学风格,这种风格对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鲁迅的文学风格主要表现在他的语言表现力、叙述手法和思想深度上。
首先,鲁迅的语言表现力深入浅出、朴实无华。
他以口语化的文字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平易近人,容易被读者理解接受。
这种语言风格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被广泛吸收和借鉴,使得作品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感染力。
其次,鲁迅善于运用夸张、对比和讽刺的叙述手法,使他的作品生动有趣,富有张力。
他通过对现实暴力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展开揭示,让读者对社会问题有更为深刻的思考。
最后,鲁迅的思想深度赋予了他的作品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艺术标准。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鲁迅:无法直面人生的告白
鲁迅:无法直面人生的告白在欧洲倒神运动时或倒神之后,上帝的缺席、尼采极富象征意义的疯狂,导致了从海德格尔到萨特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导致了吸毒和嬉皮,导致了摇滚。
而在俄国,在东正教的阴暗背景下展开的妥斯陀耶夫斯基式的“对灵魂赤裸裸的拷问”也导致了颓唐、放纵和践踏一切,他们在现世上犹如在一个在舞会上打着呵欠等马车的人。
为什么虚无主义的鲁迅没有成为这样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为什么他会说“绝望之为虚妄,正如希望相同”为什么他在给许广平的信里提到“绝望的抗争”呢鲁迅早年是“辛亥革命”的热烈支持者,然而又对革命后秩序和道德的混乱深切失望,然后他又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坚,然而由于鲁迅的不可祛除的绝望,使得他在五四整个兴冲冲的行列中不具代表性。
鲁迅曾经转向左翼,但他在左翼受到了大量的攻击,其中包括了成仿吾、郭沫若、田汉等等。
鲁迅就是这样一生为中国奋斗而又对中国人感到彻骨的失望,就是这样站在运动的最前沿,而又成为运动中最刺耳、最不协调的声音。
鲁迅力求摆脱虚无,却因而更加逼近虚无,他一生中四处都是挫折,都是冷眼,都是不容调和的矛盾。
在野草中,“影的告别”和“过客”都是这个心灵的呐喊,对自己的呐喊,“野草”对于鲁迅来说更多只能作为镜子,作为回音,作为照明孤独的火把,作为思想的毒药和抽打自己的皮鞭。
在“影”中一个影子不愿去天堂,不愿去地狱,不愿去未来的黄金世界,最后他不愿去追随这个人了,因为无可追随,他只好彷徨于无地,因为他终不过是个影子,他将为白天所消灭,或者为黑夜所吞没。
这个独立的影子,这个不同于一般的影子,只好在短暂的黄昏和黎明,等待黑夜和白天的消灭了。
鲁迅残忍的向我们揭示了生存的困境和意义的幻灭,我们一无可活,没法子活,没地方活,也许是首先是没必要活,没有活的余地,甚至连死也不能,只能消失,归于虚无,连腐败也不能够。
然而在“过客”中,对此又有了新的解释,我们活着,我们走,因为有声音在召唤。
我不能知道这个声音对鲁迅意味着什么,但它一定是有的,正是因为这个声音,我们才能在文学史里看到鲁迅倔强困顿的身影,才能在鲁迅面前擦拭自己的灵魂和良心,才能理解和追逐着健康。
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知识点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知识点介绍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江区)人,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白话文文学的奠基人”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开山鼻祖”。
1.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作品,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
通过主人公的心理独白,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观念的崩溃和现代文明的冲击,批判了封建礼教和旧有制度。
2. 《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普通农民阿Q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描写,呈现了中国民族传统精神的底层广泛存在和封建农民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助和挣扎。
3. 社会批判: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反映了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社会现实问题,如封建道德衰败、束缚人民的封建礼教、腐败的官僚制度等,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4. 文学革命:鲁迅提倡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书写文学作品,摒弃以往文言文的传统。
他的努力为白话文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现代中国文学铺平了道路。
5. 思想启蒙:鲁迅的作品在文学形式上的创新与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他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起到了重要作用,促使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质疑和反思,形成了一种新的革命意识。
6. 长篇小说创作:除了《阿Q正传》,鲁迅还创作了其他一些重要的长篇小说,如《热风》、《孔乙己》等,这些作品通过个体的命运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困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农民的痛苦。
7. 散文创作:鲁迅的散文以骨力文字见长,语言生动、犀利,内容贴近人民生活,批判现实社会的弊病。
他的散文作品包括《朝花夕拾》、《故乡》等,通过对个人经历和回忆的描写,展示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8. 教育观念:鲁迅主张以民众教育为基础,强调教育应该使人民认识自己的利益,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解决社会问题。
他提出了“百年崛起”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中国国民的命运。
初中语文 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由挽联看鲁迅
由挽联看鲁迅“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这是对鲁迅的评价,也是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心碑上光耀千古的铭文。
对此,我们可以从各界人士对鲁迅先生之死的挽联上可见一斑。
郭沫若在惊悉鲁迅先生病逝的噩耗,甚是悲痛,当即写下一联,写毕,急托人呈献于先生灵前,联语曰: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饮诵二心,憾于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此联含义颇深,当时鲁迅被誉为“中国的高尔基”,而这两位文坛仅隔四个月先后殒落,下联是说自己虽系鲁迅知音,曾怀着钦敬的心情诵读先生的大作《二心集》,遗憾的是两人竟无一面之缘。
蔡元培和鲁迅是好朋友。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鲁迅在北大作讲师,教《中国小说史略》,每周一小时,被称作是“一小时功课的讲师”。
在国民统治时期,鲁迅屡受迫害,蔡元培多方维护,一直到鲁迅逝世。
蔡元培作了一幅挽联,联文是:著述最严谨,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上联是驳斥当时迫害鲁迅的杂文,侮蔑鲁迅还没有写出好文章,只有《中国小说史略》还可以得说法。
蔡针锋相对,称道鲁迅文章“最严谨”,当然也包括杂文在内了,这是对鲁迅作品确切的评价。
下联是根据鲁迅的遗嘱说的,鲁迅叫孩子“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
这是鲁迅沉痛地感到,在国民统治下,不要做一个空头文学家的徒有其名,而要做一个人民爱戴的文学家,责任是相当重大的,鲁迅以此勉励自己的儿子。
孙伏园时任《晨报》副刊编辑,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当时就连载于《晨报》副刊上。
且二人接触频繁,过从甚密。
鲁迅逝世,孙伏园深为悲痛,因以鲁迅所著书中及所主编的刊名缀为一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鲁迅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
鲁迅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对中国文学和社会的影响不可磨灭。
他的作品立足于时代背景,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鲁迅的作品中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影响展开论述,分别从社会真实主义、表现手法和题材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鲁迅对于社会真实主义的贡献鲁迅生活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时期,他深知社会的现实问题,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独特的观察力,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以真实的视角刻画了当时社会的愚昧和软弱,呼吁人们要有自尊和反抗精神。
鲁迅的社会真实主义受到了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但他并不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贴近中国社会现实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观察和独特的批判。
他让文学成为了揭示社会阴暗面的镜子,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并激起了社会改革的呼声。
这种真实主义的创作方式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鲁迅的表现手法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启示鲁迅在文学创作中使用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使其作品更加生动和深入人心。
比如,他善于运用夸张、讽刺和幽默的手法。
在《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中,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的描写和讽刺,鲁迅展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悲剧境遇,让读者在笑中感受到深深的悲愤。
另外,鲁迅对于形象描写的刻画也是非常精准和独特的。
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有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在《阿Q正传》中,他塑造了一个被称为“阿Q”的主人公,通过对阿Q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示了他的软弱和可悲,同时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虚伪和愚昧。
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形式和风格,同时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中国文学中,仍然能够找到鲁迅的表现手法的痕迹,这证明了他对于现代中国文学创作方式的贡献。
三、鲁迅的题材创新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影响鲁迅在题材的选择上也开创了新的道路,打破了传统文学对于题材的局限。
中国现当代文学 3鲁迅
(2)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形象
《明天》《祝福》《离婚》可以视 为描写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三 部曲。 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意义就在于深刻 地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奴役国 民尤其是妇女的残酷性和荒谬性。
(3)下层旧知识分子形象
文言文的题叙,是用写实的手法来写的。
《狂人日记》运用了两套文本
文言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 音,而白话文则代表了一 个狂人的内心世界的声音 这两个不同的文本,反映 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 新旧文化的对照。
2、吃人问题的深化——现实遭遇的吃 人威胁(第4——10段)
吃人的网络结构
:赵贵翁 —— 古久
建主义精神奴役
下滋长起来的
B、阿 Q 精神胜利 法建立在孤陋寡 闻、愚昧无知、 盲目排外、保守 落后的基础上。
C、从生理、心理学 角度看,阿 Q 精神 胜利法属于生物性 的自我保护反应, 是生物性的自我保 护本能的结果。
(2)意义 A、阿 Q 形象具有巨大的概括性,是中 华民族长期以来沉重的苦难生活的生
鲁迅的心路历程
绍兴
为父病 四处忙
看透世态
想投异路
南京
求新知
抉择学医 报效祖国
开眼界
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欲救民
东京
搞文艺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唤民众
北京
抄古碑 泻忧闷
苦闷沉默思索Biblioteka 寻 北京应索稿 挥战笔
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
关于历史,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吃人 的历史,被吃、吃别人,人自食。
结合作品论述鲁迅小说的现代特征
结合作品论述鲁迅小说的现代特征结合作品论述鲁迅小说的现代特征?为什么鲁迅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为什么说鲁迅是现代小说之父、奠基人?为什么说鲁迅是,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子?“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呐喊》、《彷徨》作为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从题材、思想、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体现出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的现代化特征。
20世纪初,是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期,文学的现代变革,首先表现为文学题材和主要表现对象的变化。
《呐喊》、《彷徨》开创和发展了现代小说两大题材:农民、知识分子。
是小说主角由帝王将相、妖怪神仙、佳子才人、妓女嫖客等变为普通人,即“病态生活的不幸人们”。
对普通人及其日常生活的关注,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队这两类题材所采用的平等、真诚的态度和呈现出的理性批判精神,以及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飙血,都与当时世界范围内文学现代化的潮流高度一致。
《呐喊》、《彷徨》所表现出的思想意蕴也具有现代性。
鲁迅从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角度出发,以改造国民性为目的,对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的辛苦、愚昧、麻木的生存状态做了真实的描写,深刻揭示封建社会中农民所遭受的精神奴役和创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同时,通过启蒙者与民众间相互不理解,相互隔膜的状态描写,批判了启蒙者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和个人奋斗方式,揭示出他们的性格缺陷。
无论是连基本的生存欲求都得不到满足的阿Q 式的农民,还是在原地绕圈的吕纬甫式的知识分子。
他们都面临着深刻的生存困境。
鲁迅以现代意识烛照这种生存困境,表明了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艰巨性,在疗救国民痼疾的同时,赋予启蒙者反抗绝望的勇气。
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上,鲁迅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的优点,同时自觉借鉴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长处,加以转化整合,形成了现代小说的现代形式。
浅谈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浅谈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相信这一段文字每一个小学,初中生都耳熟能详。
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就像一个巨人屹立当中而长久不倒,终身都以其铮铮铁骨坚守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思想之自由”,以个人之力成为现代文学开创者、奠基人,并铸就了一坐无可企及的高峰。
下面我就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做出阐述。
一.鲁迅对现代小说的贡献1.从小说发展的角度来看,鲁讯小说首先具有开拓之功,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新时代。
鲁迅的作品率先使用白话文,变革小说体制,开创了小说创作新时期的先河。
作品《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拒绝深奥的文言文,语言平实无华,通俗易懂,格式别致新奇,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
《呐喊》《彷徨》中大量的心理意识描写,多样化的表现手法,白描、抒情、讽刺各显身手,无不展示出了鲁迅出色的文学功底,也为后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不仅如此,《狂人日记》中,狂人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就是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
首先,狂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就是现实主义的手法,其次,狂人自身的病态心理描写,荒诞不羁的言行举止,匪夷所思的一言一行,错杂而无章法,真实,准确。
作者对狂人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联想夸张甚至歪曲的荒谬妄想,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巧妙运用,将一个真实的迫害妄想症患者展现在大家的面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从小说反映的内容来看,鲁讯小说第一个自觉地表现严肃深刻的社会问题,使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成为现代小说的中心主题。
鲁迅的小说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拷问。
鲁迅那时的思想追求和艺术追求都是与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历史需要融合在一起的。
以上两点在鲁迅的小说中清晰可见:《狂人日记》写的是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吃人本质,却只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日记来披露。
解析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化立场
解析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化立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化思想家和作家,他的文学思想以及对文化的立场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化立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对鲁迅生平、作品以及相关批评的分析,来深入解析鲁迅的思想与立场。
鲁迅的文学思想鲁迅主张文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关注社会问题,关注个体的痛苦与压迫。
他认为文学应该热爱人类,关心人的痛苦,表达人的追求与希冀。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被压迫、被剥削、被迫害的普通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些形象的描写和批判,他试图唤起读者对社会不公的关注和反思。
鲁迅的文学思想强调真实性和呼唤个体解放。
他反对一切虚伪和假装,主张揭露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了人物的挣扎与迷茫,对于这些现象,他并不回避,而是以一种真实而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
他试图通过揭示现实的残酷与不完美,引导人们去思考和改变。
另外,鲁迅的文学思想还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他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许多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观念和习俗,这些习俗使人们无法真正地认识和改变自己的现状。
因此,他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精神解放,让人们摆脱束缚,开启新的探索与创新。
鲁迅的文化立场鲁迅在文化立场上是倾向于进步和民主的。
他对封建社会和旧文化充满了批判和不满,主张推翻旧秩序,建立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社会。
他坚信自由、平等、公正是人们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利,而这些权利是需要通过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来实现的。
鲁迅对于对抗外来侵略和保护中国文化的立场也是明确的。
在他看来,中国的文化传统是独特而宝贵的,必须坚决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保护和发扬中国的本土文化。
他以自己的笔触,批判了许多有损中国文化的行为和思想,让人们认识到保护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此外,鲁迅对于知识分子的角色和责任有着独特的理解。
他认为知识分子应该站在人民的一边,要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的进步和民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表达了对知识分子的期望和要求,强调他们应该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鲁迅的文学理念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契合鲁迅的文学理念注重现实主义与民族精神的融合,这与当时的中国社会背景相契合。
在鲁迅出现之前,中国文学较为保守,主要注重古典文化传承。
而鲁迅的出现使中国文学开始真正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生活。
他通过揭示社会阶层的黑暗与人民的痛苦,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得以快速发展。
二、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推动和引领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封建社会和旧文化的批判,他的笔触深入人心,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他的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以尖锐的讽刺和鲜明的形象塑造,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道德的沦丧,对中国现代文学起到了推动作用。
同时,他也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如“文学为人民服务”、“天才是由劳动创造的”,这些思想观点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鲁迅的文学成就对后人的影响鲁迅的文学成就堪称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
鲁迅的文笔简洁有力,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他的文学风格深受后人的追捧和模仿,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创作更加注重对社会和生活的关注,以及对普通人的关怀,为后来的作家开辟了广阔的创作领域。
四、鲁迅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批判与建构鲁迅在文学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重要的批判和反思,他提出了“白话文运动”的口号,主张将文学语言脱离阅读障碍,使文学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鲁迅的这种观点对于当时的中国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也促使了中国文化的变革和新思潮的兴起。
五、鲁迅的文学思想与当代现实的响应鲁迅的文学思想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鲁迅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论述鲁迅的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就像一个巨人屹立当中而长久不倒。
从现当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更像是现代文学的灵魂。
他一方面是现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同时他也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开拓者。
几乎可以这么说,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综上所述,可以说自现代文学诞生的第一天起,鲁迅的影响是深远而又深刻的。
关于这一点在文坛上历来论争不断。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掌握了鲁迅,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半部现代文学史。
“鲁迅”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新青年》1918年开辟“随感录”专栏里的一篇杂文上。
从此之后,杂文就与鲁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了,因为鲁迅的杂文显示出尖锐而深刻、巧妙而生动的独特个性。
有人曾经将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即“闲话散文”和“独语散文”,而鲁迅却在这两种散文创作中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
在新文学初期,散文被公认为最有成就的文体,无独有偶,鲁迅又正是这时期散文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
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中,鲁迅更是一枝独秀,不仅最早显示出新文学的“实绩”,而且在文体上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就的实验,成为了各种现代小说文体的先驱和榜样。
自他弃医从文之日开始,他便倾尽毕生精力研究、创作文学,他认为只有思想上清醒了,国人才不会继续于麻木中被欺压。
他的一生著述颇多,皆备称为经典。
其实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明白,任何一位伟人、英雄的诞生,都是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所谓“时势造英雄”。
鲁迅所处的时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过渡、近代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的转型时期。
鲁迅的身上,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的历史内涵;其作品所显现的人文情怀、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至今辉耀着文学史册。
他创作中体现的“立人”思想,文艺批评坚持的“求真”精神,对同样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的创作活动和文艺观点,都与社会变革、政治活动息息相关,影响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与方向,最终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引导人物和“民族魂”。
中国现代文学史之鲁迅
一,鲁迅的思想:㈠前期思想:⑴进化论和尼采的个性主义⑵生物进化论与阶级斗争观念;国民性与阶级性;个性解放与群众创造历史的消长㈡后期思想: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二,鲁迅的作品:㈠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㈡杂文集:⑴前期:《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①杂文的特色: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②创作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③主要内容:反对国粹主义;批判迷信落后思想;反对封建礼教,主张妇女儿童和青年的社会解放;解释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对“整理故国”的否定和对欧化绅士的批判;对“打落水狗”和“韧性战斗”精神的提倡⑵后期:《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集外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杂文的主要内容:政治评论;对文艺界各种现象的评论;思想评论⑶贯穿鲁迅杂文始终的灵魂:彻底的反封建的精神⑷杂文的艺术特色:辛辣遒劲睿智广博①善于抓取典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②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证;③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④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
⑸鲁迅的杂文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特质:①犀利、深刻的批判②挥洒自如的行文结③蓄含哲理的隐喻性论述④强烈的主观抒情性⑤极富创造力的语言㈢散文诗集:《野草》(1924~1926)⑴作品表现力鲁迅在苦闷、彷徨中求索的心路历程,作品所包含的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复杂矛盾的心情,既反映了时代的矛盾状态,又体现了鲁迅在思想大转变前夕所坐的严肃的自我剖析。
⑵在艺术上,《野草》采用的是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的“小触感”的形式,具有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开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
㈣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⑴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⑵这一组散文以深情、平易、清新、舒畅的笔调,记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抒发了对亲朋和师友的诚挚怀念;展现了家乡的风俗、中外的社会相、清末民初的时代剪影;寄托了对现实的思考。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用鲁迅解毒
用鲁迅解毒曾经有人提议将鲁迅先生的文章从初中语文课本里请出去,不是因为内容思想过时了,其理由是鲁迅文章的遣词造句被打上了文言向白话转变的深深烙印,现代学生已经有点不知所云。
而语言又恰恰是思想的载体,透过这种语言,学生难以与作家形成共鸣。
回顾我自己中学阶段学习的经历,虽然老师的讲解已经完全淡去,但那时侯新学期伊始,拿到语文书时那种往外直冒的喜悦仍然记忆犹新,而翻开课本的目录,又总是不约而同地到目录里寻找“鲁迅”,几乎每学期都如此,虽然间或有些拗口的句子,生僻甚至是生造的词语跳出来成为拦路虎,但那融会在字里行间,甚至力透纸背的文气却将我的眼光紧紧地纠结住了,令我欲罢不能。
现在回想起来,是鲁迅的文字教会了我思想,是他在文字中呕心沥血的态度使我迷上了文学。
幸亏有这一点底子,才让我没有完全成为琼瑶的精神俘虏,在沉迷于武侠小说的青春期,我还能给金庸、古龙、卧龙生等分出品位上的三六九等。
在网络、电视、路边书摊等通俗甚至是低俗文学铺天盖地的当下,我觉得鲁迅的文章势在必教。
但怎样教得深入浅出,怎样引起21世纪学生的共鸣呢?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思想线索。
这是一个很浅显的故事,情节简单,脉络清晰。
但从思想内涵上说又是非常丰富深刻的。
在一件简单的交通意外事件中知识分子(我)与劳动者(车夫)对待老女人的态度迥然相异。
在衣冠的高贵与低贱对比之外,两者的灵魂有了一次无声的比拼。
劳动者身上的正直、富有责任感唤醒了知识分子的自我解剖。
同时作者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所在。
我作为车夫的陪衬,同时又代表着一代代爱国知识分子,他们那种对民族、对国家、对国民的深沉的忧患意识。
网上一篇“公交车上是否该设民工专用区域”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愤怒,我产生了一个念头,将这个话题拿到班级开一场“现场听证会”,让学生作为出席代表各抒己见。
我刚开始很担心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赞同这种作法。
不是怕课堂失控,而是我不想看到学生心灵的麻木与残酷。
在上海这个曾经的十里洋场,一种莫名的地域优势几乎已经沉淀进了每一个“阿拉们”的骨子里,“乡下人”的“出口率”等同于他们随地吐痰的频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对阿Q这一形象的理解1、普遍性和虚无性“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很渺茫。
”——这里说明了阿Q的普遍性,同时也说明了阿Q思想的虚无性,连自己的姓名籍贯都不知道,可见阿Q可悲到了一种什么程度。
2、精神胜利法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集中体现,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跟别的思想家的信念有着本质的不同,思想家他们不追求现实的功利,但是他们的追求是坚定的,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思想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
在遇到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的时候,就会采用这样的的方法来麻醉自己3、不坚守自己,人性的悲剧性。
不坚守自己:“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因为阿Q没有自己的坚守,没有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标准,因此阿Q只能很可悲地依靠别人的评价来获取满足。
这也与萨特的“他人即地狱”不谋而合。
悲剧性:“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子民全不在他的眼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不值一笑的神情”/“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啊”——一方面是自己实力的弱小,另一方面却对强者在暗地里看不起,甚至还有希望他们遭到祸事,而在遇到强者的时候却只能摇尾乞怜,这就是阿Q的可悲性。
也是人性的悲剧性。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1、深受封建思想荼毒的阿Q:遵循严格的封建思想:男女之大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2、虚伪无赖的阿Q:表面上满脑子封建思想道德,但却拧女人大腿、摸小尼姑的头、心想“引诱野男人的女人”;直接对吴妈说:“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这种无耻又无赖的话3、深受封建统治者迫害与剥削阿Q:赵太爷手里的大竹杠打过他,还定下五个苛刻的条件,将阿Q 仅有的家当全部榨取干净,断绝阿Q的活路4、自欺欺人的阿Q:被秀才大骂后,就觉得“似乎一件事也已经收束,倒反觉得一无挂碍似的”,以至于出去看热闹还在想被自己调戏的吴妈“不知道闹什么玩意儿”(第五章生计问题)仿佛从这一天起,未庄的女人们忽然都怕了羞,伊们一见阿Q走来,便个个躲进门里去。
阿Q很以为奇,而且想:“这些东西忽然都学起小一姐模样来了。
这娼妇们……”从这些描写里,我们可以看出阿Q没有觉得轻薄小尼姑是件不对的事,而是以为女人们端起架子学起富家小姐们的样子来,做着与自己身份不符的事。
从这些描述里,可以看出阿Q的浅薄与无知,愚昧且自大,令人无奈。
欺软怕硬欺凌弱小阿Q自认为地位是比小D高的,但是大家竟然雇小D不雇他,这让他很受挫,于是要找小D打一架,分出个高下来。
偷萝卜时看见小尼姑,阿Q认为“小尼姑之流是阿Q本来视若草芥的”并不在意,但是在看到老尼姑后便匆忙逃脱了。
阿Q,在当时是一个地位较低的人,因为他游手好闲,想法怪异。
所以许多人看不起他。
而他也同样看不起跟他一样的小D,甚至鄙夷小D,觉得小D不能和他相提并论,瘦弱的小尼姑更是他欺凌的对象...这样愚昧自大欺凌弱小的阿Q让人很无奈。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1、虚荣、爱面子:阿Q从城里回到未庄时穿的是新夹袄,走到酒店时说:“现钱!打酒来!”这和从前穿破夹袄的阿Q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人们对他“刮目相待”。
阿Q炫耀自己在城里见识以及之后对赵太爷的态度都充分表现了他的虚伪与爱面子的性格特征。
同时也展现了国民敷衍趋势的本性。
2、自欺欺人、妄自尊大:阿Q从城里带回来的稀奇玩意儿原来是他偷窃而来。
他靠着偷窃的东西维持着所谓的“面子”将自欺欺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赵太太向阿Q提出“我要一件皮背心。
”时,“阿Q虽然答应了,却懒洋洋的出去了,也不知道他是否放在心上。
”体现了阿Q妄自尊大的性格。
阿Q是一个很没有自我意识的人,他存在的价值通常附着于别人的评价和态度,他没有对自己有过很正确清晰的认识,过分看重在别人眼中的自己。
除此外,为了“面子”再次做出了偷窃的行为,并且自欺欺人,还深以此为谈资,向别人分享“经验”。
这也体现出阿Q作为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负面性。
(第七章革命)革命的谣言传到了村子里,引起了村里的不安,阿Q看过革命党被杀,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村子人也开始讨好阿Q这个“革命党”。
阿Q相信革命党一定会来找他,他做着抢到好多东西的美梦睡过去了。
第二天起来,到了尼姑庵去革命,才知道假洋鬼子已经来过了,把像样的东西“革命”去了,这让他很失望。
(第八章不准革命)虽然革命了,但却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只是人们走到街上都被剪掉辫子,哭着回家了。
阿Q十分不满意。
一打听才知道假洋鬼子当了革命党的大官。
他也想请假洋鬼子他们让他加入革命党,但是正在演讲的假洋鬼子却对他大喊大叫,把他撵了出去。
有一天晚上,赵太爷家遭遇抢劫了。
阿Q出去看热闹,看到那些革命党穿着那些他在梦中见过的服装正在进进出出地搬东西。
阿Q感到特别遗憾。
他认为这是因为假洋鬼子不让自己革命,所以革命党才没有来叫自己。
这里的“革命”其实是当时辛亥革命的一个缩影,这其实是作者通过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作者本身性格与阿Q完全不同,但他借描写阿Q表达了一些自己对革命的看法。
这里有个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阿Q 先是对革命党“深恶而痛绝之”,何以很快又向往革命,要“革这伙妈妈的命”?这是因为:阿Q 身上有着狭隘保守排斥异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对变革现实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开始听到革命时很反感,觉得与他为难,便“深恶痛绝”;可是他身上又有着盲目趋时的特点,加上他对现状的不满,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看到举人老爷这样怕,所以他自然又向往革命了。
这表明他对革命态度的不稳定性,对革命的不理解甚至误解。
也应证了他前文提到的那些性格特点。
(第九章)1、看到大人物情不自禁地下跪:体现了他的奴性2、被定罪却遗憾圈没画圆:体现了他的麻木。
阿Q要作为抢劫赵家的嫌疑犯要被定罪枪毙,签字画押的时候却因为圆圈画不圆而遗憾,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要被抓到这里来,精神麻木。
3、作为替罪羊,临死了安慰自己二十年后又是好汉:体现了他的逆来顺受。
阿Q是一个逆来顺受,没有反抗精神的人。
死到临头,也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要被杀。
二、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什么?它在当下有何意义?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等。
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存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
第二章优胜记略里阿Q被闲人打后,心理“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是不像样···”;阿Q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
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洋钱丢了后,他想算是被儿子拿去了,自己连打了两个嘴巴,打完后,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
阿Q精神胜利法在当下的意义:消极意义、积极意义三、分析阿QQ悲剧的根源内因:自身的思想上:1.自己看不起别人,却不准别人看不起自己。
2.骂——口讷者打——力气小者吃亏的时候——怒目而视没有办法时——说“你还不配”被人揪打时——想“我总算被自己的儿子打了”钱被抢时——打自己就如同打了那个抢自己钱的人3.屡屡失败的他确认为自己从未失败过外因:社会背景1.底层人民的劣性根,嘲笑阿Q,欺负弱小,盲目推崇秀才、举人老爷,他们像一堆浮萍随波逐流,不辨是非。
2.清朝末年,地主阶级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而农民群体地位低下,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长期腐蚀人们的思想,且弱势群体的基本地位得不到保障,面对强势的一方只能任人宰割。
革命1.亲眼看到枪决场景→ 革命便是造反→ 对革命“深恶而痛绝”2.举人老爷和一群男女因此而慌张→产生快意→觉得“革命也好吧”3.大喊“大喊造反” → 享受其他人对他惊惧和骤然改变的态度4.盘辫子去结识真正的革命党→“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被利用→ 被枪决(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四、文学史上对阿Q存在哪些理解,举例说明1、理解阿Q的无名无姓2、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3、理解阿Q的革命观一、阿Q的身世背景(一)阿Q“三无”的身世:无姓、无名、无籍贯(二)阿Q“三无”的背景:无家庭、无固定的居所、无固定的职业(一)阿Q“三无”的身世:无姓、无名、无籍贯阿Q连姓氏都没有“是旧中国劳动人民没有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尊严的写照”。
阿Q依稀记得自己姓赵,在多喝了酒之后“手舞足蹈”地炫耀“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很光彩”。
赵太爷作为未庄最有权势的豪绅,他主动叫人找来阿Q,暴跳如雷,“满脸溅朱”,特别是那句“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其强烈否认之语气背后的潜台词耐人寻味。
接着作者写道: “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
后面作者还煞有介事地写了“我”居然专门去向赵太爷的儿子去核实,且详细记录了查询的过程和结果,这才了事。
阿Q就是这般的可怜,在那个宗法制度盛行的时代,他却一无所有。
姓氏、名字、籍贯这些可谓是一个人所应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可他被通通剥夺掉了。
(二)阿Q“三无”的背景:无家庭、无固定的居所、无固定的职业“阿Q是贫民阶层中的贫民,是旧时代的弱者”。
阿Q没有家,在未庄的时候他就居住在那个四面透风,冬冷夏热,鼠虫乱窜,臭味扑鼻的土谷祠中,但这样一个地方予他而言却像是个宝贝,至少它能够收容他阿Q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 “割麦便割麦,春米便春米,撑船便撑船”。
其实说白了就是给别人打工,干点体力活,体力活历来流汗多而挣钱少。
当然,阿Q除了能干些体力活,没有其他别的本事了,只能靠出卖体力混口饭吃,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阿Q 也想有个温暖的家,有个女人能够陪伴他,正是这种炽烈的想法促使他鼓气勇气向赵家的吴妈表白。
可是这一场恋爱终究演变成一场悲剧。
阿Q不仅为此挨了骂挨了打,甚至连维持生计的饭碗都给砸了,还落得个“臭流氓”的坏名声。
阿Q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生存,在毫无保障的生计来源中挣扎,他不但在政治上受到压迫,经济上也忍受着惨重的剥削,这必然注定他的一生是孤独而又贫苦的。
二、阿Q的独特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出现在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一方面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后近代中国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为阿Q本身的具体经历所决定,鲁迅从雇农阿Q的生活道路和个性特点出发按照自己艺术创造上的习惯,从而成功塑造了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
原文举例: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
”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
中国人的精神胜利法发明固然很早,后来与异族周旋失败,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阿Q精神的第一个特点是“自尊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