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产生,发展,应用及展望
人类干细胞研究的新进展与治疗应用
人类干细胞研究的新进展与治疗应用自从2006年以来,人类干细胞研究已经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技术不断创新,且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为干细胞治疗应用打开了更广阔的前景。
以下文章旨在介绍人类干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和治疗应用。
干细胞种类和发现过程干细胞是指能够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且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
干细胞种类包括胚胎干细胞、诱导性多能性干细胞、骨髓干细胞等。
其中,胚胎干细胞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种干细胞,来自已受精的胚胎,具有最为广泛的分化潜能,可以分化成所有种类的细胞。
而人类体内的骨髓干细胞,也是广泛应用于治疗的一类干细胞。
干细胞研究的新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人类干细胞研究也在不断推进。
近年来,各种新技术正在开发和优化,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干细胞的潜能。
基因编辑技术聚合酶链反应和基因编辑技术是新的干细胞研究的前沿研究领域。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在干细胞中删减或添加基因,以促进细胞分化和生长。
这种技术的应用范围尚在探索中,但有望在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方面取得突破。
人工合成种植技术近年来许多研究也在针对人类干细胞培养的技术上进行了改进。
一些研究者正试图开发出人工合成手段来创造适宜干细胞生长环境的方法,如支架和多孔微环境。
这种基于开发干细胞生长坏境的研究,提高了对体外培养干细胞的质量和数量控制能力,并为干细胞治疗应用提供了更广泛的可能性。
新型药物开发干细胞研究在药物开发方面的应用正在迅猛发展,许多研究有望利用干细胞来开发新的治疗药物,针对一些慢性病的治疗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利用干细胞可以针对某些遗传性消化道疾病进行治疗。
治疗应用前景和挑战干细胞在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已经应用于治疗多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肿瘤。
近几年,一些非正式的疗法例如自体细胞移植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验证。
然而,未来还需要解决诸多挑战,例如干细胞使用的安全问题、培养及其生长产量的限制以及严格的法规和道德问题。
此外,干细胞在不同种族、性别、年龄之间的效果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确定。
干细胞治疗及其应用前景
干细胞治疗及其应用前景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它们能够分化成各种细胞,包括神经元、肌肉细胞、心脏细胞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干细胞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可以用于替换损伤的组织和细胞,修复病理状态。
在过去几年中,干细胞治疗已经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应用,并且显示出了很大的潜力。
本文将介绍干细胞治疗的原理、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一、干细胞治疗的原理干细胞治疗通过植入患者体内的干细胞,来修复身体受损的组织和器官。
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细胞,包括心肌细胞、神经细胞、肝细胞等。
将经过激活的干细胞传输到患者体内,这些细胞可以在患者体内生成所需的新细胞,来修复受损的组织和器官,以此实现治疗的目的。
干细胞治疗的原理为:干细胞能够分化成所需的各种细胞类型,使患者重新获得受损的组织和器官。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且可与外界刺激进行交互,因此它们能够持续分化生成所需的细胞类型,以此帮助修复受损的组织和器官,或生成新的细胞用于补充身体消耗的细胞。
二、干细胞治疗的应用现状干细胞治疗目前已经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应用,例如:骨髓移植、心脏和肝脏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等。
干细胞治疗也可用于治疗疾病的模拟体外模型(例如肿瘤模型)。
1、骨髓移植干细胞治疗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
在骨髓移植过程中,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统被删除,然后植入捐献者的骨髓干细胞,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疾病。
干细胞通过自我更新能力,可持续生成所需的新细胞来重新构建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从而治疗疾病。
2、心脏和肝脏病干细胞治疗已经应用于许多心脏和肝脏疾病的治疗,例如,干细胞注入可以促进心肌细胞的再生,提高心脏肌肉的收缩,增强心脏功能。
干细胞治疗也可用于治疗肝脏病,例如肝硬化和肝衰竭等。
三、干细胞治疗的发展前景随着技术的进步,干细胞治疗将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一些细胞治疗药物已经在临床上成功的开发出来。
iPS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综述
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发展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航天航空学院航03班徐越学号_2010011566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PSC),是通过导入特定基因或基因产物,将体细胞人工诱导成为类似于胚胎干细胞(ESC)的、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可以持续分离生长的多功能干细胞。
这项技术由日本京都大学山中伸弥教授在2006年首先提出[1],因其乐观的应用价值而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迅速发展。
这篇文章将就iPS细胞的基本技术、发展及面临的问题等方面做一些综述。
一、历史背景上世纪八十年代小鼠ESC被成功分离和细胞体内重编程概念的建立,使再生医学得以建立和发展。
由于胚胎干细胞有多向分化能力,可以有效修复退化的或是受损的组织,治疗一些疑难杂症。
但是,基于胚胎干细胞的临床治疗面临着两个问题:1)植入异体胚胎干细胞可能导致机体的排异反应;2)每一个用于治疗的胚胎都有潜在发育成个体的能力,涉及到伦理问题。
iPS细胞的出现有希望使这两个问题得以解决。
二、技术概述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大致过程是:1)取自体体细胞进行体外培养;2)利用“载体”等方法将特定基因或基因产物转入体细胞;3)用与ES细胞相似的条件进行体外培养;4)利用多能细胞标记等条件筛选出iPS细胞;5)生成嵌合体或诱导培养成组织并进一步应用。
1、细胞来源iPS细胞的来源全部取自体细胞。
2006年这一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时,山中伸弥使用的是小鼠表皮成纤维细胞和尾尖成纤维细胞。
2007年,成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也被成功诱导成iPS 细胞。
[2]后来的研究中,以成纤维细胞为细胞源最为常见。
2008年,从成年小鼠的肝脏和胃细胞诱导iPS细胞也获得了成功。
[5]在小鼠中,最常用的是表皮成纤维细胞和尾尖成纤维细胞,也有神经细胞、肌肉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等,2009年成熟的B细胞和T细胞也获得成功。
人类中新生儿的包皮、口腔黏膜、成人真皮最为常用,角质细胞、间充质细胞、脐带血细胞等也有应用。
有学者证明任意的体细胞都有被诱导成iPS细胞的能力,与细胞种类及人的年龄、性别等没有关系。
干细胞研究的进展与前景
干细胞研究的进展与前景(文献综述)胞生第一组干细胞是人体内最原始的细胞,具有较强的分化再生能力,由于干细胞的应用领域非常广阔,21世纪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科技发展的热点之一。
2000年干细胞研究被美国《科学》杂志列入年度世界十大科学进展。
2001年美国《科学》又将其置于2002年值得关注的六大热门科技领域之首。
2001年以来,美国、英国、中国等国家已纷纷立法允许应用干细胞进行治疗性克隆的研究。
有关干细胞治疗的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医学价值,其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将对医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1、干细胞的定义干细胞(stem cell)是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性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和人体的潜在功能的细胞。
2、干细胞的分类2.1根据发育状态分类干细胞根据所处的发育阶段可以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和成体干细胞(somatic stem cell)。
2.1.1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是来源于胚胎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的一种多能细胞系,能以一种不确定的未分化状态扩增,几乎可以向所有成年组织分化。
2.1.2成体干细胞:指存在于已经分化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这种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和分化行成该类型组织。
目前发现的成体干细胞有造血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肝干细胞、视网膜神经干细胞、胰腺干细胞等。
2.2根据发育潜能分类干细胞根据的发育潜能可分为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和专能干细胞(unipotent stem cell)。
2.2.1全能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如受精卵,胚胎干细胞。
2.2.2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组织细胞的潜能,但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发育潜能受到一定的限制,如骨髓多能干细胞。
2.2.3专能干细胞:这类干细胞只能像一种类型或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化,如上皮组织基底层干细胞,肌肉中的成肌细胞。
人类干细胞的开发和应用
人类干细胞的开发和应用人类干细胞是当前生物医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其开发和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和重大的意义。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的细胞,能够分化为各种类型的细胞,包括神经细胞、心脏细胞、皮肤细胞等。
这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人类干细胞的开发是一项较为复杂的任务。
一方面,需要从人体中获得干细胞,另一方面,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控制干细胞的分化和定向发育。
一种获得干细胞的方法是从体细胞中转化而来。
几年前,诺贝尔奖得主约翰·古瑞森开发了一种名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的方法,该技术利用成年人的体细胞作为初始细胞,并在实验室中将其“重置”为干细胞,同时保留了它们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
这一技术为患者提供了人体内的干细胞来源,可以有效地避免生物排异反应。
另一种方法是将干细胞从胚胎中提取。
这是一种争议较大的方法,因为它涉及到胚胎的生命和伦理问题。
然而,还是有科学家坚持认为,这种方法能够提供最为纯净和健全的干细胞来源,因此在一些国家仍然被允许。
人类干细胞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以成为疾病治疗的新途径。
例如,干细胞可以用于再生医学领域,帮助治疗心脏病、糖尿病、帕金森病等疾病。
此外,干细胞还可以用于开发新药物,以及为疾病研究提供实验平台。
在再生医学领域,干细胞可以用于造血、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重建。
例如,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脏细胞,为心脏病患者提供治疗和修复心脏组织的途径。
此外,干细胞也可以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如白血病、糖尿病、肝病等。
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特定类型的细胞,以替代受损的组织和器官,促进伤口的愈合和再生。
干细胞还可以用于研究新药物。
通过将干细胞分化成目标细胞,科学家可以验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这可以帮助加速药物开发,减少对动物试验的依赖。
人类干细胞的开发和应用还面临许多挑战。
例如,干细胞的分化方向和发育过程仍然需要通过深入的研究来确定。
此外,干细胞在长期培养中会出现各种变异,这也需要得到纠正。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与应用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与应用多能干细胞是一种能够不断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种类型细胞的细胞。
在医学领域,利用多能干细胞可以制备出各种组织和器官,从而实现再生医学的目标。
然而,目前制备多能干细胞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科学家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多能干细胞制备方法的历史发展最早制备多能干细胞的方法是从胚胎中分离出干细胞。
这种方法被称为胚胎干细胞制备方法。
然而,胚胎干细胞制备方法存在一定的道德争议,因为要破坏胚胎。
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发现了一种能够诱导成多能干细胞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需要破坏胚胎,只需要在体外将成人的普通细胞诱导成多能干细胞。
这种多能干细胞被称为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
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方法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转录因子刺激法,另一种是化学物质刺激法。
转录因子刺激法是利用一些特定的转录因子来刺激细胞的再生能力。
这些转录因子可以直接进入细胞核,改变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改变细胞的功能。
化学物质刺激法是利用一些特定的化学物质来刺激细胞的再生能力。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直接进入细胞,改变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改变细胞的功能。
三、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应用1. 组织工程利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可以制备出各种类型的细胞,包括心脏细胞、神经细胞、血管细胞等。
这些细胞可以用来制备出各种组织和器官,比如人工心脏、人工肝脏等。
2. 肿瘤治疗肿瘤是一种由于细胞的异常增殖而引起的疾病。
利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可以制备出特定的细胞,比如免疫细胞,来攻击癌细胞,从而实现肿瘤治疗。
3.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神经细胞,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比如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
总之,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与应用在未来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前景。
虽然目前制备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制备疗效更好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方法必将不断涌现,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
具有自我更新、多潜能分化及组织修 复的能力,与胚胎干细胞相似,但避 免了伦理问题和免疫排斥反应。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研究历史
01
起始
进展
02
03
挑战
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首 次成功将小鼠成体细胞诱导为 iPSCs。
随后的研究逐渐实现了人类 iPSCs的诱导,并探索其在医学 领域的应用。
面临技术难度、安全性及伦理问 题等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 进。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医学应用前景
疾病模型建立
利用iPSCs建立人类疾病模型,有助于深入了解 疾病机制和药物筛选。
药物研发
通过iPSCs技术,模拟人类疾病情况,用于新药 研发和毒性测试。
ABCD
个体化治疗
将患者自体细胞诱导为iPSCs,再分化为所需的 细胞类型,用于个体化治疗和组织修复。
伦理考量
尽管iPSCs具有巨大的医学应用潜力,但其涉及 的伦理问题需谨慎考虑和监管。
02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 制备与转化
制备方法
基因转录因子诱导法
01
通过导入特定的转录因子,将体细胞诱导转化为多潜能干细胞。
人工合成小分子诱导法
02
利用人工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细胞向多潜能干细胞转
化。
细胞重编程技术
法律问题
知识产权与专利权
关于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发现、制备和应用方法的专利申请和授权引发了一系 列法律争议。
临床试验和应用的法律框架
在将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应用于临床试验和治疗方法之前,需要建立严格的法律 框架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未来展望
伦理指导原则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需要进一步发展和 完善关于人类胚胎研究和基因编辑的 伦理指导原则。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优势及临床应用前景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生物学特性、优势及临床应用前景摘要:2012年10月8日,John B. Gurdon与Shinya Yamanaka 因制备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两位科学家在相差40多年的时间内,探索着一个共同科学问题。
1962年,戈登教授发现细胞的特化是可以逆转的。
在一项经典实验中,他将美洲爪蟾的皮肤细胞核注入去核的卵细胞中,结果发现部分卵细胞依然可以发育成蝌蚪,其中的一部分蝌蚪可以继续发育成为成熟的爪蟾。
戈登爵士做出这一重大发现之时,正是山中伸弥出生之年。
2007年,山中博士所在的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发现诱导表皮细胞使之具有胚胎干细胞特征的方法。
此方法诱导出的干细胞可转变为心脏和神经细胞,为研究治疗多种心血管绝症提供了巨大助力。
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他们精彩的成果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发育的传统观念,关于细胞命运调控和发育的教科书内容已被重新改写。
关键词: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制备方法、生物学特性、与ES细胞相比的优势、临床应用前景与试行治疗方案引言: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具有类似于胚胎干细胞(ESC)的全能性,又无道德伦理争议,而且来源广泛,防止了免疫排斥反应,为整个干细胞生物学领域和临床再生医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因而被评为2008年年度十大进展之首。
山中博士亦因在细胞重编程领域的杰出奉献,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在疾病的模型建立与机制研究、细胞治疗、药物的发现与评价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因此在用于临床治疗前,国内外学者针对其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采取了多种措施提高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安全性。
本文重点对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方法、生物学特性、与ES细胞相比具有的优势、临床应用前景和面临的问题及从理论上设计应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临床治疗帕金森病方案进行论述。
干细胞治疗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干细胞治疗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干细胞治疗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医学技术。
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为各种细胞类型的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简要介绍干细胞治疗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前景。
一、干细胞治疗技术的历史干细胞治疗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发现成年大鼠的骨髓中存在一种能够自我复制并分化为血细胞的细胞——造血干细胞。
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类型的干细胞被发现,包括胚胎干细胞、iPS细胞等。
在临床应用方面,最先得到应用的干细胞是骨髓移植中的造血干细胞。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治疗多种血液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等。
此后,干细胞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肝病等。
二、干细胞治疗技术的类型干细胞治疗技术主要包括:成体干细胞治疗、胚胎干细胞治疗和iPS细胞治疗。
成体干细胞治疗是指从成人的骨髓、脂肪、皮肤等组织中分离出的干细胞。
这种治疗方法比较成熟,临床应用已经较为广泛。
例如,成年人的骨髓中可以分离出造血干细胞,用于治疗血液病;脂肪中的成体干细胞可以用于重建软骨等。
胚胎干细胞治疗是指利用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胚胎干细胞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很高的潜力,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
但由于涉及到人类早期胚胎,在伦理和法律方面存在争议。
目前,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iPS细胞治疗是指利用人类体细胞通过基因转化等手段得到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这种治疗方法也具有极高的潜力,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而且不会涉及到胚胎等伦理问题。
但目前这种治疗方法还处于研究阶段,临床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三、干细胞治疗技术的应用前景干细胞治疗技术在未来的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肝病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潜力。
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干细胞治疗技术可以通过植入自身的干细胞、iPS细胞等来修复心脏的受损组织,促进心脏的再生。
在动物实验中,干细胞治疗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在临床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诱导功能干细胞名词解释
诱导功能干细胞名词解释诱导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简称iPSCs)是一种可以转化为各类细胞的多能性干细胞。
与胚胎干细胞相似,诱导功能干细胞具有无限自我更新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分化为身体内大多数细胞类型。
诱导功能干细胞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06年,由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和英国科学家托姆森爵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共同取得了重要突破。
他们通过将特定基因(例如Oct3/4、Sox2、Klf4和c-Myc)导入成人体细胞中,成功使这些细胞回到类似胚胎干细胞的状态。
这种方法绕过了对胚胎的依赖,因此更为伦理和法律所接受。
使用诱导功能干细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它们可以作为研究工具,用于探究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将患者的成人细胞转化为诱导功能干细胞后,科学家可以将这些干细胞分化为受影响的细胞类型,并研究疾病相关基因突变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本质,为药物研发和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其次,诱导功能干细胞还可以用于再生医学。
通过将患者的成人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科学家可以培养出与患者组织相匹配的细胞,用于组织修复。
这意味着将来可能能够用患者自己的细胞治疗他们患有的疾病,避免免疫排斥等问题。
然而,诱导功能干细胞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其中之一是要提高转化效率,目前该过程仍然相对低效。
此外,使用诱导功能干细胞的临床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安全性评估。
总之,诱导功能干细胞代表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现,对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具有巨大潜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推进,诱导功能干细胞有望成为治疗疾病和解决器官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团体标准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团体标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工程技术,它可以将成体细胞重新编程为多能干细胞,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定义、发现历程、应用前景以及团体标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是指通过基因转导等手段,将成体细胞重新编程为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多能干细胞。
与传统的胚胎干细胞相比,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无需侵入性手术获取,避免了伦理道德问题,具有更广泛的来源和更好的应用前景。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发现历程可以追溯到2006年,当时日本科学家山中伦也等人通过转导4种基因,成功将小鼠成纤维细胞转化为多能干细胞,并命名为iPS细胞。
这一突破性发现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热潮。
随后,研究人员又成功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人类细胞,并在2007年取得了重要突破。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首先,它可以解决传统胚胎干细胞获取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为干细胞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其次,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可以作为疾病模型进行研究,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疾病发生机制,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药物筛选、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等领域,为临床医学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为了规范和推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国际科学界制定了一系列团体标准。
首先,对于iPSCs的制备过程,要求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和实验室安全要求,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其次,对于iPSCs的鉴定和鉴别,要求使用标准化的检测方法,确保其真实性和稳定性。
此外,在iPSCs的应用过程中,还要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此外,为了促进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各国科学家还建立了多个国际合作组织和学术会议。
这些组织和会议不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还推动了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和应用。
总之,人诱导多能干细胞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工程技术,在医学和生物科学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
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的研究
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的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干细胞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在干细胞中,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是两种备受关注的类型。
它们具有不同的来源和应用场景,本文将分别从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是从早期胚胎中分离出来的细胞。
这些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并分化为几乎任何种类的细胞,例如神经元、心肌细胞和肝细胞等。
由于这种多样化的分化潜能,胚胎干细胞在医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大作用。
确认获得胚胎干细胞的源自一个不断发展的胚胎,这让一些人对于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表示了担心。
另外,由于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人类组织和器官,一些人甚至将其视为某种形式的“人类工厂”,从而提出了道德和法律方面的考虑。
不过我们也不能否认该研究领域的巨大医学潜能。
胚胎干细胞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生殖医学、再生医学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利用胚胎干细胞来修复骨骼问题、肝脏疾病等疾病。
胚胎干细胞的这些应用,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长远的积极影响。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相对于胚胎干细胞的争议,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则具有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所发现的“iPS细胞”,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诱导多能性干细胞。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源于从成年体细胞中重新激活成为干细胞。
不需要胚胎,而是使用人体成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直到获得干细胞。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分化潜能,可以分化成多种不同的细胞类型。
同时,iPS技术使科学家们可以利用人体自身的细胞进行研究和治疗。
不只是医学领域,诱导多能性干细胞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火箭科学家周建民带领的天宫实验室利用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在太空中进行核心细胞的多能性评估,为未来在太空中进行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在未来的研究中,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极有可能成为胚胎干细胞的替代品,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众多以医学界为代表的道德困惑,同时还有着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结语综上所述,干细胞的研究对于人类的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关键词】干细胞; 细胞分化; 转录因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是通过基因转染技术(gene transfection)将某些转录因子导入动物或人的体细胞, 使体细胞直接重构成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细胞样的多潜能细胞。
iPS细胞不仅在细胞形态、生长特性、干细胞标志物表达等方面与ES细胞非常相似, 而且在DNA甲基化方式、基因表达谱、染色质状态、形成嵌合体动物等方面也与ES细胞几乎完全相同。
iPS细胞的研究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 是目前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iPS细胞技术诞生还不到2年, 却为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疾病治疗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iPS细胞技术的出现使人们从ES细胞和治疗性克隆等激烈的伦理学争论中解脱出来。
但是, 目前制备iPS细胞的方法在安全性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因此探索一种高效、安全的iPS细胞的制备方法显得十分必要。
1 iPS细胞的制备方法2006年T akahashi等[1]研究小组利用分别携带Oct4、Sox2、Myc和Klf4转录因子的4种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 MEFs), 经过G418药物筛选成功获得第1批iPS细胞。
但是这批iPS细胞系中DNA甲基化的方式与自然存在的ES细胞不同, 而且这批iPS细胞不能形成畸胎瘤。
Okita等[2]研究小组报道了第2批iPS细胞的产生。
他们采用与制备首批iPS细胞相同的方法, 但是采用了不同的筛选基因。
第2批iPS细胞系DNA甲基化的方式与自然存在的ES细胞的甲基化方式相同, 并且能形成畸胎瘤。
2007年末, Takahashi和Yu等[3, 4]两研究小组分别在细胞和科学杂志上报道关于iPS研究里程碑的实验结果, 他们都成功获得了人的iPS细胞系。
生物干细胞技术在基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生物干细胞技术在基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随着生物干细胞技术的日益发展,它在基因疾病治疗中所扮演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物干细胞技术可以通过替换、修复或更新受损的细胞和组织,治疗许多难以治愈的疾病,特别是遗传性疾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生物干细胞技术在基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包括其原理、优势和挑战。
一、生物干细胞技术原理及分类生物干细胞技术是通过利用可分化成各种细胞类型的生物干细胞,来替换、修复或更新体内受损的细胞和组织,从而治疗疾病的方法。
根据来源的不同,生物干细胞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和全能性干细胞。
其中,胚胎干细胞是最常见的类型,因为它们具有全能性和强大的再生能力。
二、生物干细胞技术在基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遗传性缺陷:生物干细胞技术可以用来治疗许多基因缺陷,例如遗传性疾病。
例如,在胚胎干细胞研究中,科学家可以使用CRISPR-Cas9技术来更正某些基因,从而预防它们转变为致病基因。
2. 神经疾病:生物干细胞技术可以用来治疗多种神经疾病。
例如,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胚胎干细胞来制造大量的多巴胺神经元,从而恢复病人失去的神经元。
3. 心血管疾病:生物干细胞技术可以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
例如,在心肌梗死后,科学家可以使用干细胞来修复心肌组织,并恢复心脏功能。
三、生物干细胞技术的优势1. 相对安全:生物干细胞技术使用的是人体自身的细胞,不会引起排斥反应和免疫反应,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风险更小。
2. 高效:生物干细胞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受损的组织和器官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3. 多功能:生物干细胞技术可以制备各种类型的组织和器官,可以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例如生物医学、生物科技等。
四、生物干细胞技术的挑战1. 安全性:虽然生物干细胞技术可以作为治疗基因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但问题是其安全性还没有完全得到证实。
因此,在开发生物干细胞治疗方法时,必须考虑潜在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h a i t a o c h u @y a h o o . c n
通讯 作 者: 贾心 善 ,教授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 院病 理科 , 中国 医科 大 学 病 理教 研 室 ,辽 宁省 沈 阳
市 1 1 0 0 01
干 细胞 ;干细 胞 学术探 讨 ;诱 导多 能干细 胞 ;胚胎 干细 胞 ;基 因导入 ;基 因诱导 ;蛋 白诱 导 ;小分子 诱 导 ;转 化率 ;载 体 ;遗传 ;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
褚 海 涛 ★, 女, 1 9 8 8年 生 , 辽 宁省 丹 东市 人 ,汉 族 , 中 国 医科 大 学在读 硕 士 , 主要 从 事 干 细胞 方 面 的研 究。
2在 2 0 0 6年 首 次诱 导 出诱 导 多能 干细 胞后 ,诱 导 多能干 细胞 技术 层面 更新 的十 分迅速 ,已 由 4个 转录 蛋 白诱导 多能干 细胞 也 获得成 功 。
篇作 为参 考文 献 。
结 果与 结论 :文章 从基 因 导入诱 导 多能干 细胞 、蛋 白诱 导多 能干 细胞 、小分 子诱 导多 能干 细胞 、诱导 多
能干 细胞 株 间 的特 性 和差 异 、提 高诱 导多 能干 细胞 的转化 率 、诱 导 多能干 细胞 在动 物疾 病模 型治 疗 中的 应 用等 方面进 行 了 阐述 。 研 究发 现具 有适 当 匹配转 录 因子 的体细 胞是 生成 诱 导多 能干细 胞 的一个 潜在 实 用 的起 始 点。基 因诱 导 多能干 细 胞还 存在 未被 解决 的 问题 ,而 蛋 白诱 导 多潜 能干细 胞 的方法 不会 影 响细 胞 的遗 传物 质 。将 诱 导多 能干细 胞诱 导技 术和 转基 因动 物技 术相 结合 ,可进 行 定 向变 异和 育种 ,提 高动 物 的遗 传本 质 ,加 快动 物群 体遗 传变 异程 度 。诱 导 多能干 细 胞不 仅在 替代疗 法 上有重 要价 值 ,还 可 用于 体 外疾 病模 型 的建立 ,以方便 疾病 机 制 的研 究 、药物 的监测 以及 新治 疗方 法 的检验 。
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进展概述
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进展概述多能干细胞研究是现代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多能干细胞,又被称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向所有体细胞类型分化潜能的细胞。
细胞分化是胚胎发育和成体维持的基础,而多能干细胞研究的目标就是揭示胚胎发育和分化的机制,并为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等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
早在1981年,美国生理学家埃文斯托夫·马丁尼斯-迈力斯在小鼠中首次成功分离出多能干细胞,标志着多能干细胞研究的开端。
之后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不断改进和发展细胞培养技术,以提高细胞培养的成功率和稳定性。
这些努力逐渐使得多能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成为可能,并使得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入了实验室阶段。
随着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研究在多能干细胞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多能干细胞的定向分化,即将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各种特定功能的细胞类型,如心脏细胞、神经细胞和肝细胞等。
这些研究为再生医学、组织修复和疾病治疗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实质性的支持。
此外,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还为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将病人的成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再通过定向分化得到疾病相关的细胞。
这样一来,研究人员可以在实验室中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寻找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使得疾病研究和治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总的来说,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该领域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的机制,也为再生医学、组织工程和疾病研究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破,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将继续为生命科学的进展和人类健康的改善做出重要贡献。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研究进展
将原 癌 基 因 C—My c移 除 也 可 以 得 到 类 似 结 果 。 。
美 国 和 德 国 的科 学 家 将 病 毒 转 导 O t Kf 用 G a c/ l 4 4并 9 组 蛋 白 甲基 转 移 酶 的抑 制 剂 BX 一 19 ( I 诱 导 I 0 2 4 BX)
鼠神经前体 细胞 ( P 产生 iScl, N C) P e 重编程效 率与 4 l 种 因子联合 转导相 比得到 了提高 。
目前科学家已摸索出一些方法来提高 iS P 细胞的表达 。 1组 合不 同转 录 凶子 : . 肖磊 的研 究 团 队研 究 发
现 , 因 子 (O t S x c — My , K f N n g 和 6 c4, o2, c l 4, a o
人类 胎 儿 的纤 维 母 细胞 , 功 地制 造 出 iS细胞 , 成 P 与 使用 病毒研 制 的比较 , 效率 高逾 2 5倍 。
Ln 8 联 合 产 生 iS 细 胞 的 效 率 比 4 因 子 提 高 1 i ) 2 P 0
倍, 并且 产生 iS克 隆的时 间缩 短 了一 半 。 P 。北 京大
学 邓 宏 魁 领 导 的 小 组 利 用 4个 因 子 ( c Sx , O t o2 c— 4,
My ,Kf) c l 诱导 产 生 iS细 胞 , 究 发 现 p 3 s N 4 P 研 5 i A R 和 UF T 1可以使 iS细 胞产 生 的效 率 提 高百 倍 , P 即使
功地利 用重组 蛋 白诱 导体 细 胞生 成 多能 干细 胞 。研 究人员 利用 4个转 录 因子 的蛋 白将 鼠胚胎 成纤 维 细
胞 诱 导 产 生 iS细 胞 , 而 形 成 胚 胎 体 ( B , 些 细 P 从 E )这
人类发育中的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
人类发育中的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随着生物学和医学的不断发展,人类生命的谜团也逐渐被揭开。
有关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也备受瞩目。
本文将对人类发育中的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进行介绍。
一、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初生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各种类型的细胞。
胚胎干细胞存在于早期胚胎的内细胞团中,即形成胎盘和胎儿的部分。
这些细胞可以通过体外培养来增殖,同时保持其干细胞特性。
利用胚胎干细胞进行组织工程和治疗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例如,胚胎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脏、肝脏、肌肉等细胞类型,用于组建组织和器官,实现器官移植等。
此外,胚胎干细胞也可以用于研究人类发育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期提高治疗的效果。
然而,胚胎干细胞的使用也受到了道德伦理上的质疑,因为其获取需要破坏胚胎,可能造成生命上的伤害。
因此,其在临床实践中也面临着很多限制。
二、诱导多能干细胞为了克服胚胎干细胞存在的问题,科研人员也开始研究通过诱导细胞转化的方式来获得多能干细胞。
诱导多能干细胞又称为人工多能干细胞或iPS细胞,是在体细胞等成熟细胞中,通过转录因子等方式,使其获得干细胞特性的细胞。
诱导多能干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特性,而且其来源于成年体细胞,因此更容易在临床实践中使用。
通过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进行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等研究,可以减少对胚胎使用的依赖,同时也为临床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尽管诱导多能干细胞面临的科学和技术挑战依然存在,但是相比于胚胎干细胞,其更容易获取和使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应用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结论总的来说,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都是人类发育过程中的关键细胞类型,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也相当广阔。
不过,它们各自存在着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和使用。
未来,关于这两种细胞的研究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探究。
多能干细胞化学试剂诱导分化法
多能干细胞化学试剂诱导分化法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多能干细胞化学试剂诱导分化法成为一种常见的干细胞分化方法。
本文将对多能干细胞化学试剂诱导分化法进行系统的介绍,包括其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多能干细胞的概念多能干细胞是指具有分化为各种组织和器官细胞的潜能的干细胞。
它们可以分化为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胚层的细胞以及生殖细胞。
多能干细胞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组织修复、再生医学以及药物筛选等领域。
二、化学试剂诱导分化的原理化学试剂诱导分化法是通过添加特定的化学试剂来诱导多能干细胞向特定细胞类型分化的一种方法。
这些化学试剂可以影响细胞内的信号通路,促进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引导多能干细胞朝着特定的分化方向发展。
三、多能干细胞化学试剂诱导分化的方法多能干细胞化学试剂诱导分化的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多能干细胞培养和扩增:首先需要将多能干细胞培养并扩增至足够数量,以满足后续实验的需求。
2.诱导分化试剂的选择:根据所需要的分化方向,选择合适的化学试剂进行诱导分化。
不同的细胞类型需要不同的诱导试剂,例如,要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可以使用CHIR99021和IWP-2等试剂。
3.试剂处理:将选择的化学试剂加入培养基中,将多能干细胞暴露在试剂中一定时间,通常需要连续培养数天到数周。
4.分化细胞的鉴定:通过形态学观察、特定标记蛋白的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和鉴定。
四、多能干细胞化学试剂诱导分化的应用多能干细胞化学试剂诱导分化法在干细胞研究和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它可以为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提供大量的细胞原料,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其次,它可以用于药物筛选和毒性测试,帮助发现更多的药物和防止有害物质的使用。
此外,它还可以为基础研究提供更多的实验模型,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
五、多能干细胞化学试剂诱导分化法的发展趋势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多能干细胞化学试剂诱导分化法将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系的建立》范文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系的建立》篇一一、引言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简称hiPSC)的发现与建立,是现代生物学领域的一大突破。
这种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为疾病模型构建、药物研发以及再生医学等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系的建立过程、方法及其在科研和临床上的应用前景。
二、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建立1. 背景与原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特定基因的过表达和转录因子的激活,将成熟的人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性干细胞。
这种方法在技术层面上克服了传统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问题,同时也为疾病模型构建、药物研发等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
2. 实验方法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建立主要涉及细胞培养、基因编辑和细胞分化等步骤。
首先,从人体获取成熟的体细胞,如皮肤成纤维细胞或外周血细胞等;然后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特定的转录因子导入细胞中;最后,通过体外培养和分化,诱导这些细胞成为多能性干细胞。
三、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系的应用1. 疾病模型构建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可模拟各种疾病的发病过程,为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寻找治疗方法提供了有力工具。
例如,通过建立帕金森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模型,可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并筛选出潜在的治疗药物。
2. 药物研发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可用于药物研发过程中的毒性和药效评估。
通过分析药物对干细胞的影响,可以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疗效和潜在副作用,为新药研发提供有力支持。
3. 再生医学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的能力,为再生医学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例如,通过诱导干细胞分化成神经元、心肌细胞等,可以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心肌梗死等疾病。
此外,还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复干细胞的基因缺陷,从而治疗遗传性疾病。
四、未来展望随着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科研和临床上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1. 技术的进一步完善:随着基因编辑和细胞培养技术的不断进步,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建立过程将更加高效和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产生,发展,应用及展望张博文,杨星九,李玖一,白末*摘要:在胚胎干细胞研究因伦理道德和免疫排斥问题而受阻的时候,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以下简称iPS细胞)的横空出世为干细胞研究指明了一条新的方向。
近几年来iPS细胞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其广泛的应用前景更向人们昭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本文主要从iPS细胞的发展历程入手,综述了iPS细胞的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关键进展,并对之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病毒,癌变,细胞治疗Abstract:When the embryonic stem cell research was blocked by ethical issues and immune rejectio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PS cells), turned out for stem cell research indicated a new direction. iPS cells’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has made many breakthroughs, prospects for its wide application to remind people of a new era.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iPS cells, and the key to progress in the study, from the iPS cells to star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discussed the study in the future.Key words: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embryonic stem cell, virus, Canceration, cell therapyIPS细胞是通过向体细胞中导入诱导基因,使体细胞重编程获得具有胚胎干细胞样特性的多能干细胞。
iPS细胞的产生可谓干细胞领域的新里程碑。
近几年,iPS细胞的研究突飞猛进,本文中结合最新的研究结果,综述了iPS细胞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应用前景,并对今后iPS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客观的展望。
1产生背景干细胞(stem cells, SC)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self-renewing)的多潜能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
其中胚胎干细胞(Embrtibuc stem cell)更是具有全部的全能性,能够分化成人体内的所有细胞,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早在上个世纪,人类就已经开始针对干细胞进行研究,试图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得到多能干细胞,其中突出的方法有胚胎干细胞(ES细胞)直接植入法;体细胞核转移-----------------------------------------*张博文,杨星九,李玖一:资料查阅与论文编写白末:资料查阅与论文整合法(即通常所说的克隆);细胞杂交法,利用多能干细胞与体细胞融合的方法,但这些方法的广泛应用在技术、细胞来源、免疫排斥,尤其是伦理宗教和法律等方面存在诸多限制。
[24]。
于是,在2006年,一种新的方法诞生了,这便是诱导多能干细胞法,通过向体细胞中导入诱导基因,使体细胞直接重编程获得具有胚胎干细胞样特性的多能干细胞。
4种不同方法获得多能干细胞图(自Joanna Hanley)2 大事件表:3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应用新进展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 cells)与胚胎干细胞(ES)具有相似的多能性,且能够克服ES细胞在来源和伦理方面所遇到的巨大挑战,绕过了宗教、法律、伦理的禁区。
同时,由于iPS细胞可来自患者自身,能解决免疫排斥问题。
所以iPS细胞在组织工程学,再生医学,细胞替代治疗及药物研发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3.1糖尿病治疗糖尿病是最为严重的现代病之一,全球有近三亿患者,中国有4320万,它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目前尚无根治办法。
不过,在2008年,日本Keisuke教授等人利用iPS 细胞诱导产生了能分泌胰岛素的细胞。
[31]这证明了iPS细胞有分化为胰岛β细胞的能力。
将这种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可能为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3.2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Nelson和Almudena、Martinez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通过oct4 、sox2、klf4和c-Myc 四个基因诱导为iPS细胞并植入小鼠子宫,发现其可分化为心脏实质细胞。
将其嵌入重新构建的心脏、血管平滑肌和内皮组织后使心脏细胞收缩性恢复,电位稳定性增强。
[32]他们的研究证明了iPS细胞有想心脏分化的潜能。
因此iPS细胞可用于修复心肌梗塞对心脏造成的损伤。
而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致死人数最多的疾病。
该项研究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一丝曙光。
3.3 治疗遗传病在治疗遗传病方面,iPS技术的诞生开辟了一条不同于以往基因疗法的道路。
例如,2007年,Hanna率先用iPS细胞治疗了小鼠的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
他们将小鼠的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后,再用同源重组的方法用人野生型βa-珠蛋白基因代替βs-珠蛋白基因,最后诱导遗传修饰后的iPS细胞定向分化为造血祖细胞(HPS),并将其移植入模型雄鼠体内。
结果显示,HPS 可有效抑制镰刀性红细胞贫血症症状。
[33]用病毒介导得到的iPS细胞应用于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危险性,但若将iPS细胞诱导为无核的成熟红细胞,这自然去除了病毒DNA 带来的安全隐患。
3.4治疗视网膜病变目前已有研究机构提出有望利用iPS细胞治疗因感光细胞病变引起的视网膜变性疾病。
他们利用逆转录病毒感染DsRed/1鼠细胞,分别表达Sox2、Klf4、Oct4和c-Myc 4个基因。
经过dkk-1、noggin IGFI、bFGF和DAPT等物质的干预,使DsRed—iPS细胞分化成为视网膜的前驱细胞,并进行免疫印迹检测。
[34]结果表明,与普通老鼠的Es细胞相比,DsRed—iPS细胞表达了多能基因。
将其移植到经过免疫处理的视网膜变性的小鼠体性内,这些细胞形成了包含3个胚层组织的畸胎瘤,其中也有神经视网膜,在随后的一系列分化诱导后产生视网膜类型的细胞,大部分分化细胞均可形成视网膜先祖细胞(GF3P、GS) 和感光细胞(CRX),且采用影像学手段检测时这些细胞均显示了正常视网膜细胞的生理特性。
3.5在改善脑神经方面的应用Wemig等将iPS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和多巴胺能神经元。
在动物试验中,他们将GFp标记的iPS细胞注入胚胎小鼠的侧脑室,发现细胞可迁移至脑膜、纹状体、下丘脑、中脑等区域,分化成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并参与电生理活动,而在帕金森氏病小鼠模型中,iPS来源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可显著改善小鼠的运动功能。
[35]3.6在修复耳蜗神经方面的应用Nishimura等采用移植方法,利用iPS细胞修复耳蜗神经元,他们采用离体试验检测了从iPS起源的细胞向耳蜗神经细胞发展的情况、生存率同时进行体内试验并检测。
[36]移植7 d后便可观察到形成神经元的基因开始表达。
说明iPS细胞可作为一种再生资源用来修复和移植受损的耳蜗神经。
3.7研究发病机制近10 年来研究干细胞的生物学家一直在寻找一种方法∶用患有难以研究的疾病的患者身上的细胞制造长期生存的细胞系(大多数成熟细胞在培养皿中不能成活,所以直接从患者身上提取用于研究的细胞无法成活)今年有两个研究小组实现了这个目标。
其中一组从一位82 岁的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一种退化性疾病,袭击运动神经元,造成逐渐瘫痪)女患者身上提取了皮肤细胞,然后制造出了细胞系。
科学家们然后引导iPS 细胞形成了两种最受这种疾病影响的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仅一周后,另一组报告说他们为10 种疾病的患者量身培养了iPS细胞系,包括肌肉萎缩症、I 型糖尿病、唐氏综合症等。
这10 种病中很多都很难甚至不可能用动物模型进行研究,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为科学家们研究疾病的分子基础提供了新工具。
这些细胞也许还将对候选药物的筛选有所帮助,最终这些技术也许可以让科学家们在培养皿中修正基因缺陷,然后用修复了的自身细胞为患者治疗。
[37]4.展望在过去四年里iPS细胞的研究取得了一个有一个振奋人心的突破,人们对它在解决疑难杂症方面的前景抱着美好的希望。
然而,iPS技术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完美。
目前,iPS技术的发展似乎遭遇了瓶颈,实验室内的研究成果没有一项能应用到临床上去。
种种困难限制着iPS技术进一步发展。
第一,诱导体细胞重编程的分子机制至今仍不清楚,人们只知道会这样而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第二,iPS细胞的制备效率很低,一般只有0.05%,因此,在应用上很困难。
第三,iPS细胞存在极大的风险,由于载体使用的一般是逆转录病毒和慢病毒,而且oct、c-Myc、klf4、sox2基因都可认为是原癌基因,所以iPS细胞有极大的致癌性,有人甚至悲观的说iPS细胞是一种人造肿瘤细胞。
[38]要想使iPS细胞真正应用到临床上去,就必须解决上述以至于更多的问题。
目前,研究者们正在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比如,美裔华人科学家丁盛博士找出了用蛋白质诱导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致癌性的问题。
[39]今年7月,巴西科学家用两个匿名基因替代了在致癌方面起关键作用的c-Myc、klf4基因,向iPS细胞的应用又迈出了一步。
总之iPS技术依然任重道远,科学家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但是,一旦iPS技术成熟,他必将给世界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1]Takahashi K, Yamanaka S.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mouse embryonic and adult fibroblast cultures by defined factors. Cell, 2006, 126(4):663-676.[2]Takahashi K, Tanabe K, Ohnuki M, et al.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adult human fibroblasts by defined factors. Cell, 2007, 131(5):861-872.[3]derived from human somatic cells. Science, 2007, 318(5858):1917-1920.[4]Nakagawa M, Koyanagi M, Tanabe K, et al. 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without Myc from mouse and human fibroblasts. Nat Biotech, 2008, 26(1): 101~106[5] Wernig M, Meissner A, Cassady J P, et al. c-Myc is dispensable for directreprogramming of mouse fibroblasts. Cell Stem Cell, 2008, 2(1): 10~12[6] 付朝江,崔明. Pokemon,c—myc与乳腺肿瘤.现代肿瘤医学,2009,17(10) 1993-1995[7]Hanna J, Wernig M, Markoulaki S, et al. Treatment of sickle cell anemia mouse model with iPS cells generated fromautologous skin. Science, 2007, 318(5858): 1920~1923[8]申红芬,姚志芳,肖高芳,贾俊双,肖东,姚开泰.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 cells) ———现状及前景展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9,36(8):950~960[9] Mikkelsen T S, Hanna J, Zhang X, et al. Dissecting direct reprogramming through integrative genomic analysis. Nature, 2008, 454(7200): 49~55[10] Huangfu D, Maehr R, Guo W, et al.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by defined factors is greatly improved by small-molecule compounds. Nat Biotech, 2008, 26(7): 795~797[11] Huangfu D, Osafune K, Maehr R, et al.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primary human fibroblasts with only Oct4 and Sox2. Nat Biotech, 2008, 26(11): 1269~1275[12] Stadtfeld M, Nagaya M, Utikal J, et al.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generated without viral integration. Science, 2008, 322(5903): 945~949[13] Okita K, Nakagawa M, Hyenjong H, et al. Generation of mous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without viral vectors. Science, 2008, 322(5903): 949~953[14] Zhan Yang,Yin Xiaolei,Qin Han,et a1.Two supporting factors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human iPSC generation[J].Cell Stem Cell,2008,(3):475—479[15] Liu H, Zhu F, Yong J, et al. 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adult rhesus monkey fibroblasts. Cell Stem Cell, 2008, 3(6): 587~590[16] Xu D, Alipio Z, Fink L M, et al. Phenotypic correction of murine hemophilia A using an iPS cell-based therapy.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9, 106(3): 808~813[17] Kaji K, Norrby K, Paca A, et al. Virus-free induction of pluripotency and subsequent excision of reprogramming factors. Nature, 2009, 458(7239): 771~775[18 ] Woltjen K, Michael I P, Mohseni P, et al. piggyBac transposition reprograms fibroblasts to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Nature, 2009, 458(7239): 766~770[19 ] Soldner F, Hockemeyer D, Beard C, et al. Parkinson’s disease patient-derived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ee of viral reprogramming factors. Cell, 2009, 136(5): 964~977[20] Junying Yu et al.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ee of Vector and Transgene Sequences. Science, 2009,324 (5928): 797-801[21] 周琪,曾凡一. 通过四倍体补偿实验证明iPS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中国基础科学,2010,12(3):20[22] Lan Kang et al. IPS Cells Can Support Full-Term Development of Tetraploid Blastocyst-Complemented Embryos. Cell, stem cell,2009,5(2):135-138[23]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编辑部. 世界上首次用iPS细胞育出活小鼠.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i[24] Hanley, J; Rastegarlari, G; Nathwani, AC. An introduction to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2010,151(1):16-24[31]KEISUKE TATEISHI,J1N HE,0LENA TARANOVA,et a1.Generation of Insulin—secreting Islet—like Clusters from Human Skin Fibroblasts[J].Biol Chem,2008,283:31601-31607.[32]NELSON T J.PHD M D,ALMUDENA MARTINFZ,et a1.Repair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human stemness factors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cells[J] .Circulation,2009,120:408—416.[33]HANNA J. WERNlG M.MARK0ULAKI S.et a1.Treatment of sickle cell anemia mouse model with iPS cells generated from autologous skin[J].Science,2007,318:1920一1923.[34]TUCKER B A.RFDENTI S,PARK I H. et a1.Generation of Hetinal Precursors From Murine iPS cells[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9,50:5149[35]WERNIG M.ZHAO J P.PRUSZK J.et a1.Neurons derived from reprogrammed fibroblasts functionally integrate into the fetal Brain and improve symptom of rat with Pakinson’s disease [J]Proc Natl Acad SCI,USA,2008.105:5856—5861[36]NISHIMURA K.NAKAGAWA T.0NE K.et a1.Transplantation of mous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nto the cochlea[J].Neuroreport,2009,20(14):1250—1254.[37] 习佳飞.李艳华.裴雪涛.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研究及应用-自然科学进展2009,19(8):3478-3483[38] 姚理坤.王保宁. 孟延发. iPS 细胞:一种肿瘤细胞现代生物医学进展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Vol.10 NO.14 JUL.2010:2756-2759[39]LIN T X.AMBASUDHAN RAJESH.DING S.el a1.A chemical platform for improved induction of human iPSCs[J].Nature Methods,2009,6:805—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