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庸》第三十一章有感

合集下载

中庸读后感(精选3篇)

中庸读后感(精选3篇)

中庸读后感(精选3篇)中庸篇1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

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则。

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

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

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从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怒过哀。

七情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过头。

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都将这些情绪表现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

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很难实行和彰显呢?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中庸》读后感3篇

《中庸》读后感3篇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我们常说对人要一视同仁,不嫌贫爱富,不势利偏见,这就是“中”;原则不变,公道人心不变,这就是“庸”。对自己来说做事能够不偏不倚就是“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庸”。
读过《中庸》一书,对于恰到好处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子曰“过犹不及。”就是无论是“过分”还是“不足”都是错误的。仔细观察,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生轨迹还是心灵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都围绕着中庸之道在运行。
就拿香港回归来说,中央政府并没有强硬地要求香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国两制”。这一举措,举世无双,因而香港回归顺利,发展平稳。“一国两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我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现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国的超前消费方式实在过头;其二是美国的金融界和房地产商人的过分贪婪;其三是美国的监管力度不够。既有过分也有不足,总之离中道太远,所以金融危机的爆发,简单地说就是偏离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离了中道。比如有时候扩展量偏多,难度偏大,这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再比如跟学生沟通不够,或者沟通方式过于简单,这就无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以中庸之道教学,能更好地发挥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中庸31一39心得体会8篇

中庸31一39心得体会8篇

中庸31一39心得体会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致辞、事迹材料、学习心得、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自我鉴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deeds, learning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normative documents, self-evalu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中庸31一39心得体会8篇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和反馈,这种反思能力对于提升思想认知非常关键,在心得体会中我们能够够理性地思考问题,避免被情绪和冲动所左右,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庸31一39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中庸百日成长第31课简书内容

中庸百日成长第31课简书内容

中庸百日成长第31课简书内容
中庸百日成长课程已经进入了第 31 课,以下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 孔子的言论通常被称为“中庸之道”,这是因为他认为最好的行为方式是既不过于激进也不过于保守,而是在一个适中的范围内保持平衡。

这种思想被称为“中道”,它强调通过谨慎、冷静和平衡的思考和行动来达到和谐和进步。

2. 中庸百日成长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掌握中庸思想,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通过这个课程,人们可以学习到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平衡,以及如何在生活中保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

3. 中庸思想的核心在于把握平衡。

要想在人生中取得成功,就必须在寻找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努力。

人们需要学会平衡好个人生活、工作、家庭、社交和其他各方面的需求,以确保自己的生活是健康、平衡和有意义的。

4. 中庸百日成长课程不仅是一种思想训练,也是一种自我发展和成长的过程。

通过这个课程,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不断探索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中庸百日成长课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庸思想,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变得更加成熟、自信和成功,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幸福。

国学经典之《中庸》第三十一章

国学经典之《中庸》第三十一章
国学经典之《中庸》第三十一章
至圣五德
澧县小渡口镇中心小学 倪幸子
故事导入
受人爱戴的子产
子产是孔子的弟子,春秋时期郑国卓越的政治家,被推许为 “春秋第一人”。他善于因才任使,采用“宽猛相济”的治国方 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
子产他有着很强的“人道”思想,豁达宽容,很得民心。 有一天,从晋国来了一位说客,对郑国宰相子产说:“丰卷 过去反对过你,并且曾率兵攻打过你的家,他那次失败后逃到了 晋国,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丰卷近来悔过自新,想回到自己的 祖国来,却又怕你不同意。”子产说:“对于我这个人,丰卷是 知道的呀。平时,我只嫌朋友太少,丰卷要是能成为我的好朋友, 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啊。” 没过多久,丰卷回到了郑国,受到子产的热情接待,还对他 委以重任。子产正是凭着这样的心胸和度量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 爱戴和合作,被评价为“德过管仲”,后世的相国、辅政大臣很 少有能够及得上他的。
品读感悟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 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 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译文:只有天下至圣之人,才能够:聪明睿智,足 以亲近百姓(治理天下);宽厚柔和,足以容纳众人; 奋发坚毅,足以坚持不懈;端庄公正,足以获得敬仰; 析理细密,足以辨别是非。
溥博:辽阔广大。 渊泉:深潭,比喻深厚。 洋溢:广泛传播。 蛮貊:泛指边远少数民族。 队:通“坠”,坠落。 配天:与上天相匹配。
品读感悟
国内 —— 影 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见而民莫不敬; 言而民莫不信; 行而民莫不说。
世界万物 世界各处
——
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配天
品读感悟
聪明睿智、文理密察——智; 宽裕温柔——仁; 发强刚毅——义; 齐庄中正——礼、信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感悟及体会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深刻地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其中第三十一章是我深受启发的一章,让我对心智的平和和对待事物的宽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的感悟和体会。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地去做,我们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人际关系上,只有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才能收获丰硕的成果。

这个道理深入我心,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目标的决心。

“是以圣人无为而无不为。

”这一句话教会了我宽容和谦逊的重要性。

有时候,我们太过于追求功成名就,过分地企图改变一切。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圣人是能够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意味着他们有着宽容的胸怀,能够接纳一切事物的自然存在。

这个道理让我思考自己的态度,以及如何更加平和地与他人相处。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个人的利益,争夺物质的表象。

然而,道德经提醒我们,只有不争之心,才能达到真正的平和。

当我们不再追求与他人争斗,而是宽容地接受和包容他们的存在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和谐与繁荣。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这句话让我对生命和自然的奥妙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道德经告诉我们,万物的存在皆起源于一个起点,而这个起点被称为天下母。

在这个宇宙中,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平衡和谐的关系。

这个启示让我更加珍惜生命的宝贵,更加感恩自然的赐予。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给予了我对生活和人生的一次深刻思考。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明白了要做到心智的平和和宽容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不断地修炼和提升自己。

只有在修身养性的道路上努力不懈,我们才能够达到更高的境界。

同时,我也明白了生活中不必执着于功利和争斗,而是要学会感恩、宽容和包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圆满。

通过对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的思考和体会,我发现这本古代经典的智慧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内心。

礼记《中庸第三十一》原文及赏析

礼记《中庸第三十一》原文及赏析

礼记《中庸第三十一》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礼记《中庸第三十一》原文及赏析【导语】:【经文】天命之谓道①,率性之谓道②,修道之谓教③。

中庸赢得客户的72个机会第31课心得分享

中庸赢得客户的72个机会第31课心得分享

中庸赢得客户的72个机会第31课心得分享第一,有人说中庸就是没原则,没主见,没个性,第二,有人觉得中庸就是保持中立,不冒尖出头,第三,还有人说中庸之道虽然好,但是是有条件的,如果任何情况下都要遵循中庸,就是迂腐保守了,其实这一些都是我们对中庸的误解,或者说是事事而非的偏见。

《中庸》作者子思,承接的是孔子的思想,被称为是孔门心法,子思是孔子的嫡孙,也是孟子的老师,宋代的时候,朱熹先生将《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且建议我们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由此可见,中庸是四书中最有深度的一篇。

那么我们把中庸和与客户的接触点放在一起学习,有两点原因第一,提升智慧,能够恰到好处的处理我们与客户的关系。

第二,赢得信任,既然拿下今天的订单又能和客户建立起持久而良善的关系。

100天的时间,我们把中庸分成了72个小节,循序渐进的学习,那今天我们首先从中庸这个题目开始分三个部分:第一、何为中庸,北宋理学家程颐的解读是,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也就是说,中庸指的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中正平和契理契机的待人接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不同层面的中庸。

阳明先生在农场悟道之后,就是完全体证到了圣人层面的重用。

普通人爱恨情仇的困扰,功名利禄的诱惑,所以无论是在面对狡猾的贼寇,造反的宁王还是难干百姓的时候,都能够表现出平和宽裕,有威不可犯的气概。

第二、中庸的本质是什么?子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所谓中,是当我们在产生喜怒哀乐这样的情绪之前的状态,也就是回归到了我们的心之本体。

第三,如何才能做到中庸?但为什么我们会有所偏倚呢?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些不好的过度的欲望还在,比如自私自利,好大喜功,欺上瞒下。

他们污染了我们原本清澈的良知,只有把这些贪欲的病根找到,并且彻底的清除出去,我们才能逐渐的恢复到未发之中,也就是良知之本然状态,才能体会到真正的中庸,那就是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心静如水,良知清澈,临事不乱,应变无穷。

中庸第三十一章,译文,读解,赏评

中庸第三十一章,译文,读解,赏评

中庸第三十一章1. 主题概述《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大学之缩影”,是孔子弟子定闲的言论集结。

第三十一章是其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什么是“中庸”,以及如何去实践和体现“中庸”的原则。

2. 译文根据《中庸》原文,第三十一章的大意为:“中庸者,天下之美也;仲尼曰‘中庸之为德矣,其至矣乎!民归之,何必先五仪’。

天地之均,而万物之理,日月之行,而四时之变,死生之义,人伦之性,与,道之所生也。

”简单来说,这段经文表达了中庸之美,以及其体现的道理和原则。

3. 读解第三十一章的核心在于阐述“中庸”的美,这个“美”在于它能够调和天地万物的均衡之道,这种均衡体现在日月运行、四时更替、生死轮回、人伦之性等方方面面。

中庸之美还体现在它所带来的道德德性,当人们能够回归中庸之道,便不再需要利用五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因为中庸已经能够使人们自发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4. 赏评《中庸》第三十一章是对中庸之美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

这种“中庸之美”所体现的均衡与和谐的原则,对我们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读懂《中庸》第三十一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做一个真正符合中庸之道的人。

5. 结语通过对《中庸》第三十一章的译文、读解和赏评,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庸之美,以及其在当下生活中的应用。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中庸之美所传达的均衡、谦逊和和谐的精神,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庸之人。

对《中庸》第三十一章的译文、读解和赏评,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中庸之美的内涵,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体现中庸之道的原则。

在当今社会中,中庸之美所强调的均衡、和谐、谦逊的精神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庸之美所强调的均衡和和谐的原则对于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深远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工作与生活、家庭与事业、个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交织复杂。

这时,我们就需要运用中庸之美所传达的均衡之道,不仅要关注事业的成就和个人发展,还要重视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贡献,努力实现生活中的平衡与和谐。

中庸31章心得体会与感悟

中庸31章心得体会与感悟

中庸31章心得体会与感悟《中庸》是一本历史悠久的书籍,它是儒家思想中的经典之一,书中所陈述的思想和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中第三十一章《中庸》是一篇至关重要的章节,它讲述了什么是“中道”,怎样才能走上中道之路,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下面我会谈及我的读后感和个人感悟。

中道是一种调和的状态,是把两个极端之间的差异合并在一起的状态。

中道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使人们走出情感的波动,消除自己的责任,以及放弃对他人的嫉妒和恶意。

同时,中道还能让人们摆脱偏见和狭隘的看法,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并努力寻求平衡。

因而,中道被认为是成为一个称职的人所需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同时,中道还强调了一个人的自身修养,这涉及到个人道德和道德规范的问题。

《中庸》中提到了“立身安命”这个理念,这意味着一个人必须先立足于自己的立场,以构建自我认同的共同体,然后才能关注周围世界的各种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必须要记住自己的责任,要有自制力和情感的控制力,以便更好地应对环境和人际关系。

中庸还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这个体系覆盖了所有的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并认为这些标准是一个人走上中道的基础。

这种思想的核心是“人情”,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全面考虑人情的同时,不忘合理地采取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不仅需要有思维的清晰度,还需要面对自己的情感难题,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和行动。

同样地,中庸要求我们要学会自我反省和补救缺陷,在面对自己的错误时,不怨天尤地,而要拥有自身的责任心,并摒弃放任自流和狂妄自大的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仓促面对自己的错误,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和看法。

最后,中庸告诫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要脚踏实地、刻苦努力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要与他人和谐共处,并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中庸》的第三十一章揭示了一个人成功的秘诀,即“中道”思想。

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了情感、道德和行为标准,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人。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感悟及体会道德经,又称《道德正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著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包含了对道德、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与洞察,为后世人们提供了众多的智慧与启迪。

在《道德经》的第三十一章中,我获得了一些深刻的感悟与体会,下面我将与大家分享。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以“武器或物乃助之”开篇,表明了物质的利用成为人们之间进行争斗、战争的基石。

然而,这些物质的价值和意义并非在于其本身,而是在于人们如何运用它们。

这启示我们,无论是武器还是其他物品,都可以被人类温馨利用于建设社会和谐、促进共同进步的方向。

在这一章中还强调了柔弱胜于刚强的原则:“柔弱之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

这让我想到了水流和岩石的对比。

水流柔软而顺势,可以绕过障碍物,一路向前。

而岩石坚硬而刚强,却永远无法改变自己的位置。

这告诉我,只有面对困难时保持柔软、变通的心态,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中还有一句值得深思的话:“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而能长生”。

这告诉我们,相互合作、相互依存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世间万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唯有坚持合作、互助的道德准则,人类社会才能实现长久与繁荣。

另外,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还提到了“至实极虚”。

这让我想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中庸之道”。

虚有其表的东西往往不足以长久,而注重实际、平衡的生活态度才能带来真正的长远福祉。

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平衡,而非追求短暂的享乐。

总结而言,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教导我们很多重要的道理。

我们应该明白物质并非目的,而是手段;要善于运用柔弱胜于刚强的智慧;合作与互助是社会长久与繁荣的基础;真正的幸福来自内心的平衡与安宁。

这些教诲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非常宝贵的价值观。

道德经的思想深邃而又内涵丰富。

它不仅为古代人民指引人生道路,也给了我们当代人们很多启示。

我们应该时刻记取《道德经》中的教诲,引导我们正确面对生活的问题,提升我们的道德境界,从而达到更加美好的人生。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感悟及体会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三宝”之一。

其中的第三十一章,经过深入思考和反思,在对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的学习中,我获得了一些宝贵的感悟和体会。

首先,我深刻理解到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所阐述的“言辞堂堂,养其身”这一观点。

这里提到的“言辞堂堂”可以理解为高尚而庄重的言辞,是指一个人言谈举止之中表现出的品质和态度。

通过运用优良的言辞,一个人可以向他人传递温暖、友善和鼓舞的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类人,他们用优雅、真诚和有力的言辞塑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使人受益匪浅。

而养其身,则是为了让我们的内心状态足够纯净和正直,以便能够发出和维持高尚的言辞。

因此,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真诚、公正和坦率,以此影响他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其次,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中提到的“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谦逊态度的呈现。

以夸大的言辞自标榜,只是一种虚伪和短视的行为。

相反,通过谦卑的心态,可以使我们更加真实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发掘我们自身不足的地方,进而实现自我提升和完善。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以谦逊姿态面对他人和外界时,能够更好地容纳和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从而实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最佳效果。

另外,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还提到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柔性和坚韧一直是道德经中的核心主题之一,也是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素养。

柔性不同于软弱,而是以贯通万物的力量,能够容忍和顺应变化。

通过柔性的应对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和他人,从而实现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同时,坚韧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决心。

只有柔性和坚韧并存,我们才能在追求道德境界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最后,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提到了“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这是在告诫我们无需追随外物,通过内心的观察和思考就能够认识世界和宇宙的真理。

【读书心得】《中庸》30-31章:用“有临、有容、有执、有敬、有别”检视自己~

【读书心得】《中庸》30-31章:用“有临、有容、有执、有敬、有别”检视自己~

【读书心得】《中庸》30-31章:用“有临、有容、有执、有敬、有别”检视自己~《中庸》第30-31章读书心得经典原文•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

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

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

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

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

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

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故曰配天。

参考译文•孔子以尧、舜之道为宗,又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

孔子的德性就像天地一样没有什么不能承载,没有什么不能覆养;又好像四时交错运行,日月交替光明一样;万物共同生长而不相互妨害,各行其道而不相互冲突;小的德行如同水流一样滋润,大的德行如同使万物自然化育。

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这也是孔子德性的伟大之处啊。

•只有达到了天下至圣的境界,才能做到耳聪目明、有大智慧,如此方便亲近百姓;宽裕大度、温柔顺和,如此包容万物;奋发图强、刚健坚毅,如此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庄重威严、正直虔诚,如此内心充满敬畏;条理清晰、明察秋毫,如此深入洞察分别。

•圣人的德性,广博啊、深厚啊,遇事便会时常会表现出来。

德性广博如天,深厚如渊。

圣人出现时,百姓没有不尊敬的;圣人言谈时,百姓没有不信服的;圣人行动时,百姓没有不喜悦的。

所以,圣人美好的名声广泛流传在中国,并且还传播到边远地区。

凡是车船行驶、人力通行、天地覆养、日月照耀、霜露降落的地方;只要是有血有气的生物,没有不尊重和不亲近圣人的。

所以说圣人的德性是配天的。

读书随笔•关键词: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唯天下至圣,为能…。

读《中庸》第三十一章有感

读《中庸》第三十一章有感

读《中庸》第三十一章有感本科期间也曾看过《中庸》,但当时都是初略地浏览,很少能够静心品读。

这次公司给了我一次仔细研读《中庸》的机会,每当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安静地研读《中庸》,就如同回到了曾经的学生时代。

对《中庸》第三十一章的研读,使我对《中庸》这本经典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思考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现在的工作岗位,如何更好地与同事相处,如何成功地转变自己的角色,更好地为公司服务。

通过对《中庸》第三十一章的审读,可将这章的内容概括为:只有天下的圣人,是聪明的,睿智的,如此,才能够治理好国家,领导好百姓。

他能够宽容温柔,所以能够容忍;他坚强刚毅,所以能够执着,稳当;他心底纯正容貌端庄,所以人人敬仰他;他说话办事有理有据,所以能够区别对待;他知识渊博,不断地有新思想,新办法出现,就像源源不断的流水一样。

人民莫不敬仰他,他说的话没有不相信的,他办事没有老百姓不高兴的。

他的声望名满全国,并且惠及到偏远的蛮荒地区,只要舟车能到的地方,有人的地方,都能顾及的到。

凡是天能覆盖的地方,地承载的地方,日月普照的地方,有雨露霜雪的地方,一切有气血的人,都会亲近他,所以这样的人德可以配天。

古人把高尚的人分为至人、神人、圣人三种。

至人的规格太高了,“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至于神人,则是超脱了生死的人,即无为又无不为的人;什么是圣人?就是德可以配天的人。

这也是很高的标准,很高的要求,很高的境界,很高的品德。

总而言之“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一般人做不了至人,也做不了神人,更做不了圣人,但是如果你执意从政,有意当官,那么你就必须下决心做一个真正的人。

即无己,也无功,更无名。

无己就是大公无私;无功就是不要功利主义;无名就是埋头苦干,不为名利。

还要牢记,必须是一个聪明睿智的人,这个聪明睿智不是拍马奉承,不是投机钻营,而是“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

卷五十三中庸第三十一

卷五十三中庸第三十一

卷五十三中庸第三十一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获,得也。

言臣不得於君,则不得居位治民。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言知善之为善,乃能行诚。

[疏]“在下”至“身矣”。

○正义曰:此明为臣为人,皆须诚信於身,然后可得之事。

○“在下位不获乎上”者,获,得也。

言人臣处在下位,不得於君上之意,则不得居位以治民,故云“民不可得而治矣”。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者,言臣欲得君上之意,先须有道德信著朋友。

若道德无信著乎朋友,则不得君上之意矣。

言欲得上意,先须信乎朋友也。

○“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则不信乎朋友矣”者,言欲行信著於朋友,先须有道顺乎其亲。

若不顺乎其亲,则不信乎朋友矣。

○“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者,言欲顺乎亲,必须有道,反於己身,使有至诚。

若身不能至诚,则不能“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者,言欲行至诚於身,先须有道明乎善行。

若不明乎善行,则不能至诚乎身矣。

言明乎善行,始能至诚乎身。

能职诚乎身,始能顺乎亲。

顺乎亲,始能信乎朋友。

信乎朋友,始能得君上之意。

得乎君上之意,始得居位治民也。

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言“诚者”,天性也。

“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

因诚身说有大至诚。

○中,丁仲反,又如字,下“中道”同。

从,七容反。

[疏]“诚者”至“者也”。

○正义曰:前经欲明事君,先须身有至诚。

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

则人当学其至诚之性,是上天之道不为而诚,不思而得。

若天之性有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

“诚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

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此覆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

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而自中当於善,不思虑而自得於善,从容间暇而自中乎道,以圣人性合於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

《中庸》里的至圣之道

《中庸》里的至圣之道

《中庸》里的至圣之道《中庸》里的至圣之道《中庸》三十一到三十三章是全书思想的总结收束,集中阐释了对至圣、君子的更高要求。

一、至圣之道的五种美德“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中庸》为聪明懿德的君子提出了五项基本原则。

“聪明睿智,足以有临”。

一个耳聪目明,充满了智慧的人,才可以去统治天下,才有能力去驾驭天下。

“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

广博宽恕,温柔敦厚,才可以包容万事万物。

“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

奋发自强刚正不阿,才可以把他的事做得非常完善。

“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

“齐”即整齐恭敬,“庄”即庄重,“中”即中庸不偏不倚,“正”即中正正直,自然会达到虔敬颐和的状态,文章条理周密而洞悉时事,自然明辨是非,明察秋毫。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

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广大无边的深渊,能够时时地喷涌出来,广大无边像天一样,泉水就像深渊一样。

如果表现出来这种崇高伟大的形象,老百姓就没有一个不去崇拜崇敬的;只要有如此高的德行威望,老百姓就没有不跟随的;如果这种美德和精神付诸行动,老百姓没有不高兴的。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

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这样美好的名声不仅广泛流传于中原地带,并且传到蛮荒之地。

只要车船能到之地,只要人迹所能达,只要天之所盖、大地所承的地方,只要是日月照耀、霜露坠落的地方,其凡有血气的生物,没有不尊重和不亲近他们的。

总之,整个天地之下人间社会,只要人的德行达到了高境,人们都能感受其光辉和崇高。

君子的行为和自然规律人类社会规律相吻合,人们莫不欢欣鼓舞,唯君子是从。

这是对一个至圣或君子中的君子的要求。

只要有了这五项美德,君子的名声和施政纲领,就会被人们欣然接受。

君子伟大的理想,才会变成伟大的实践。

《中庸》赏析(31)至诚之道

《中庸》赏析(31)至诚之道

《中庸》赏析(31)至诚之道各位网友,《中庸》第三十二章,承接上章所言至圣之德,讲至诚之道。

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说:“至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诚不能为,则亦非二物矣。

”这就是说,至诚之道与至圣之德并不是两个问题,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所体现的,正是天人合一。

作者指出:“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夫焉有所倚?”所谓“至诚”,就是极端真诚。

这样的人,就是圣人。

“经纶”,原意是指用蚕丝纺织之前整理丝缕,这里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的大事。

“大经”的“经”字,是纺织的经线,这里引申为常道、法规。

“大本”的“本”字,指根本,“大本”,就是根本的德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才能筹划创制治理天下的法则,树立天下的根本道德,知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

这还需要依靠别的什么吗?”接下来,作者用三句话,极力形容“至圣”和“至诚”的合一。

“肫肫(音zhūn zhūn)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肫肫”,形容圣人诚恳真挚的样子。

“渊渊”,形容圣人如水般幽深平静的样子。

“浩浩”,形容圣人如天般盛大广阔的样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极端真诚的人,他的仁心是那样诚恳真挚,他的思想像潭水那样幽深平静,他的美德像苍天那样盛大广阔。

”正因为圣人有诚恳真挚的仁心,所以能“经纶天下之大经”;正因为圣人有幽深平静的思想,所以能“立天下之大本”;正因为圣人有盛大广阔的美德和胸襟,所以能“知天地之化育”。

最后,是作者的反问:“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这里的“固”字,指实在,真实。

“达”字,指通达,通贯。

“之”字,是代词,指首句中的“天下至诚”。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假如不是真实具有聪明智慧,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还有谁能知道天下至诚的道理呢?”这样的反问,突出并加强了本章关于“至诚之道与至圣之德合一”的中心思想。

附:【原文】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经纶:原指在用蚕丝纺织以前整理丝缕。

《中庸》讲记(31)

《中庸》讲记(31)

《中庸》讲记(31)“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但是世界的知识、大道的相和用,它是无穷无尽的,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小到基本的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中子、夸克等等,无所不有。

世界知识是个无底洞,谁能够穷尽这些知识呢?一个人他不可能既是文学家,又是数学家,又是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他不可能既是李嘉诚一样的大富豪,又是隔壁卖烧饼的普通人。

即使他是一个圣人,他也不可能什么都懂,也不可能集全世界所有人的能力、知识、经验于一身。

在佛教徒看来,释迦牟尼成佛了,好像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但是,他知道原子弹是怎么造的吗?他知道网络游戏怎么玩吗?他能够让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不打仗吗?他能够让朝鲜不搞核武器吗?他能够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马上信佛吗?不能嘛,释迦牟尼本人也不可能跳出他的时节因缘,不可能从古印度一下子跳到21世纪来。

释迦牟尼为什么要在半夜里逃跑出家?因为他老人家也要有所取舍,不能既继承父亲的王位,又修行得道成佛嘛!当年达摩大师到中国来传他的禅道,仍然要坐船从广州上岸,仍然要学汉语。

在这些事情上没法显神通,显神通就变成妖魔鬼怪了。

达摩大师本来想传法给梁武帝,但是见面以后一言不和,时节因缘不成熟,他也只好到山洞里九年面壁,幸好等来了一个敢立雪断臂的慧可,他的大事因缘才告一段落。

现在很多大师、活佛到西方去传法,同样要找翻译,要学当地的语言。

他们都不是生而知之,只不过他们开悟了,得了根本智,学其它知识比一般人快而已。

佛教把这个看得很清楚,你认识了道体、认识了大道的本性,这个叫得根本智。

所谓的修道、得道,得的是什么?得的就是这个根本智。

这个根本智是人人具备,个个现成,不修而得,百姓日用而不知。

但是,道体所显发出来的各种功用、各种差别相,这个在佛教里面叫差别智,又叫后得智。

它是必须通过后天学习的,是有差别有次第的,哪怕你是一个菩萨、一个转世活佛也得学,不然,就不可能获得这些世间知识。

佛教里说“根本智易得,差别智难求”,只要你回心向道,马上就可能得根本智,禅宗的顿悟思想,就是建立于此。

《中庸》第31-33章

《中庸》第31-33章

《中庸》第31-33章《中庸》第31章德厚才能载物【注释】(1)睿(rui)知:聪明智慧。

知,通“智”。

(2)有临:居上临下。

临,本指高处朝向低处,后引申为上对下之称。

《论语·为政》:“临之以庄,则敬。

”(3)宽裕:宽,广大。

裕,舒缓。

(4)有容:容纳,包容。

(5)发强:发,奋发。

强,勇力。

(6)有执:操持决断天下大事。

(7)齐庄:恭敬庄重。

中正:不偏不倚。

(8)文理:条理。

密察:详察细辨。

(9)有别:辨别是非正邪。

(10)溥愽渊泉:溥愽:辽阔广大。

溥,普遍,辽阔。

渊泉,深潭。

《列子·黄帝》:“心如渊泉,形如处女。

”后引申为思虑深远。

而时出之:出,溢出。

(11)见(xian):表现。

指仪容。

(12)说:通“悦”,喜悦。

(13)洋溢:广泛传播。

(14)施及蛮貊:施及,蔓延,传到。

蛮貊,古代两个边远部族的名称。

(15)队:通“坠”,坠落。

(16)尊亲:尊重亲近。

【译文】只有天下崇高的圣人,才能做到聪明智慧,能够居上位而临下民;宽宏大量,温和柔顺,能够包容天下;奋发勇健,刚强坚毅,能够决断天下大事;威严庄重,忠诚正直,能够博得人们的尊敬;条理清晰,详辨明察,能够辨别是非邪正。

崇高的圣人,美德广博而又深厚,并且时常会表现出来。

德性广博如天,德性深厚如渊。

美德表现在仪容上,百姓没有谁不敬佩,表现在言谈中,百姓没有谁不信服。

表现在行动上,百姓没有谁不喜悦。

这样,美好的名声广泛流传在中国,并且传播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

凡是车船行驶的地方,人力通行的地方,霜露降落的地方;凡有血气的生物,没有不尊重和不亲近他们的,所以说圣人的美德能与天相匹配。

【读解】无《中庸》第32章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注释】(1)经纶:原指在用蚕丝纺织以前整理丝缕。

这里引申为治理国家大事,创制天下的法规。

经,纺织的经线,引申为常道)法规。

(2)大本:根本大德。

本,根本。

(3)肫肫:与“忳忳”同,诚挚的样子。

郑玄注:“肫肫,读如‘海尔忳忳’之‘忳’。

卷五十二中庸第三十一

卷五十二中庸第三十一

卷五十二中庸第三十一(陆曰:“郑云:'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用也。

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用也。

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

此于《别录》属《通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

《孝经说》曰:“性者,生之质命,人所禀受度也。

”率,循也。

循性行之,是谓道。

?,治也。

治而广之,人放效之,是曰“教”。

○率,所律反。

知音智,下“知者”、“大知”皆同。

放,方往反。

效,胡教反。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犹道路也,出入动作由之,离之恶乎从也?○离,力智反,下及注同。

恶音乌。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小人?居为不善,无所不至也。

君子则不然,虽视之无人,听之无声,犹戒慎恐惧自?正,是其不须臾离道。

○睹,丁古反。

恐,匡勇反,注同。

?音闲,下同。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者,慎其间居之所为。

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

若有亻占听之者,是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

○见,贤遍反,注“显见”同,一音如字。

亻占,敕廉反。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乐,礼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

○乐音洛,注同。

中,丁仲反,下注“为之中”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行之至也。

位,犹正也。

育,生也,长也。

○长,丁丈反。

)[疏]“天命”至“育焉”。

○正义曰:此节明中庸之德,必?道而行;谓子思欲明中庸,先本于道。

○“天命之谓性亻效者,天本无体,亦无言语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命”。

老子云:“道本无名,强名之曰道。

”但人自然感生,有刚柔好恶,或仁、或义、或礼、或知、或信,是天性自然,故云“谓之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庸》第三十一章有感本科期间也曾看过《中庸》,但当时都是初略地浏览,很少能够静心品读。

这次公司给了我一次仔细研读《中庸》的机会,每当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安静地研读《中庸》,就如同回到了曾经的学生时代。

对《中庸》第三十一章的研读,使我对《中庸》这本经典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思考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现在的工作岗位,如何更好地与同事相处,如何成功地转变自己的角色,更好地为公司服务。

通过对《中庸》第三十一章的审读,可将这章的内容概括为:只有天下的圣人,是聪明的,睿智的,如此,才能够治理好国家,领导好百姓。

他能够宽容温柔,所以能够容忍;他坚强刚毅,所以能够执着,稳当;他心底纯正容貌端庄,所以人人敬仰他;他说话办事有理有据,所以能够区别对待;他知识渊博,不断地有新思想,新办法出现,就像源源不断的流水一样。

人民莫不敬仰他,他说的话没有不相信的,他办事没有老百姓不高兴的。

他的声望名满全国,并且惠及到偏远的蛮荒地区,只要舟车能到的地方,有人的地方,都能顾及的到。

凡是天能覆盖的地方,地承载的地方,日月普照的地方,有雨露霜雪的地方,一切有气血的人,都会亲近他,所以这样的人德可以配天。

古人把高尚的人分为至人、神人、圣人三种。

至人的规格太高了,“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至于神人,则是超脱了生死的人,即无为又无不为的人;什么是圣人?就是德可以配天的人。

这也是很高的标准,很高的要求,很高的境界,很高的品德。

总而言之“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一般人做不了至人,也做不了神人,更做不了圣人,但是如果你执意从政,有意当官,那么你就必须下决心做一个真正的人。

即无己,也无功,更无名。

无己就是大公无私;无功就是不要功利主义;无名就是埋头苦干,不为名利。

还要牢记,必须是一个聪明睿智的人,这个聪明睿智不是拍马奉承,不是投机钻营,而是“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

”一是一,二是二,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牢记“宽裕温柔”,宽大包容,心胸宽广,牢记那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心都是换来的,你爱百姓,百姓才爱你,你一心为百姓,百姓才会信
服你,千万不要贪得无厌,刻薄寡恩;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刚毅、执着,宁折不弯,百折不回的人;要求自己是一个端庄正直,光明磊落的人;做一个有条有理,缜密细致,从实际出发,精益求精的人。

如果这一些都做不到,那么你就不要从政了。

作为一名刚刚退伍的大学毕业生,为了能够更好地转变自己的角色,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工作。

在日后的岗位工作中,我将本着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好每一项工作;同时,将严格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标准来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热情帮助同事,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此外,在工作之余,我将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不断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更好地为公司服务,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