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

必修三知识体系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区域特点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限(有的明确,有的具有过渡性特点) 2.区域部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3.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二、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水文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P5图1-1-1)4、东部季风区的部差异(1)、南北差异1月0℃等温线①分界线: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主要地理意义)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②南北差异(P9图1-1-7)三、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1-13)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差异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矿产资源的开采(以煤炭资源开采为例)1、影响: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有利影响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不利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2、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3、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三产业)(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美国:北水南调工程(加利福尼亚州)(1)增加水源 (2)调节气候意义(3)保护野生动植物(4)保持水土 (5)防止地面沉降2、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1)社会效益:缓解用水不足问题,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安定;南水北调意义 (2)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3)生态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存环境,提高居住质量,控制地面下降趋势。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的基本含义、特征。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差异性、整体性、层次性、有界性)二、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2、自然地理要素:地形地貌、气候是自然地区差异的划分依据:土壤、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南方与北方分界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等。

(2)四大亚区的差异三、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依据:根据中国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20世纪80年代中国将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的全国其他地区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西部大开发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地形:(尼罗河下游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平原、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

)气候:温度适宜、降水适度。

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河水灌溉: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长江、黄河。

1.3、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1、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2、影响:有利: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等等。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

必修三知识体系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与区域差异一、区域特点1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限(有的明确,有的具有过渡性特点)2 •区域内部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3 .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 •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二、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水文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1月0C 等温线①分界线:秦岭一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主要地理意义)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②南北差异(P9图1-1-7)三、中国三大经济地带 (P12图1-1-13)1、 划分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 差异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山西煤炭资源开采为例)1、影响:f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I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有利影响]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J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不利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2、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3、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三产业)(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 美国:北水南调工程(加利福尼亚州)『(1)增加水源(2)调节气候 意义((3)保护野生动植物 (4)保持水土 L ( 5)防止地面沉降2、 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r ( 1)社会效益:缓解用水不足问题,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安定 南水北调意义 J (2)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生态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存环境,提高居住质量,控制地面下降趋势。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

文档必修三知识体系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差异第一节一、区域特点渡性特点)界限(有的明确,有的具有过1.区域具有一定的 2.区域内部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3.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的相关地影响到周边和区互联系,一个域的发展变化会间4.区域之相二、中国三大自然区、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1 基本因素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2水文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P5图1-1-1)变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文档)、南北差异(1 1月0℃等温线①分界线:秦岭—淮河暖温带与亚热带(主要地理意义) 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②南北差异(P9图1-1-7)自然环境人类活动水果民居交通矿产河流耕地类型农作物工业地形气候小麦、甜菜、大豆、苹果、梨桃、平顶结冰旱地陆运煤、石油重工业北方平原温带高原为主天然气为主季风棉花、杂粮杏、山楂南方丘陵热带、水稻、甘蔗、油菜、柑橘、香蕉、斜顶内河航磷、有色轻工业不结水田山地为主亚热带季风冰金属茶叶、蚕丝荔枝、龙眼运普遍农作物土壤作物熟制农业条件气候植被东温湿润半湿针针阔混黑一年一春小、大豆人均耕地多,土甜肥沃;热量不季风气北黄两年三熟华落叶阔叶冬小、谷子水资源不足干旱年两棉风沙、土壤盐碱红一年两熟水稻、油华亚热带季气常绿阔叶南三水热充华湿润华水稻橡胶等热带季气常绿阔叶雨砖红一年三湿润带经济作物三、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1-13)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差异文档阶段人类活动分布区举例二、海洋、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山西煤炭资源开采为例)1、影响: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有利影响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与区域差异(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水文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以西地区)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

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二、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欧洲的三圃制条件地形:丘陵、平原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1、影响:有利: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不利: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农业:蔬菜、水果基地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地中海气候)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3、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不是完全的球状。

-地球的光带由两个半球组成:北半球和南半球。

2.地球的划分-地球可以分为东西半球、北南半球、东西半球和热带、北极、南极等多种划分方式。

3.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方式。

-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导致了地球的距离日太阳的距离的变化。

4.地球的地理网格系统-地球的地理网格由经线和纬线组成,用于标明地球上任意一个点的位置。

-经线为南北方向的线,纬线为东西方向的线。

-经线和纬线的交点称为地点的地理坐标。

5.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是地球上各种自然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体。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和水文等。

6.地图的制图与使用-地图是对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进行减量表达的平面表象。

-地图的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长度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地图符号是地图上表示各种事物的图形和颜色。

7.中国地图与地理区划-中国地图的特点是纵向跨度大,东西方向上很窄;地理区划是基于自然和人文差异进行的划分。

-中国地理区划包括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区域。

二、地球的水资源和环境保护1.水的分布与运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海洋和冰川中,淡水资源非常有限。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从海洋、江河、湖泊、土壤蒸发升华、再降水的过程。

-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都可以影响水资源的分布和运动。

2.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地球表面以下的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补给受地质构造、降水情况和地下水埋藏条件等因素影响。

-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陷、水源枯竭等问题。

3.淡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水资源的保护包括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水质的保护等方面。

4.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保护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地图版)知识点整理(1)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地图版)知识点整理(1)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地图版)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概念:一定区域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2、区域的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相对一致,之间明显差异。

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综合指标:多重要素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2、三大自然去的划分依据、名称及其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mm等降水量线比较接近。

把青藏高寒区东部3000m的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

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1、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东部季风区:地势相对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

该区聚落稠密,道路纵横,是我国人口集中且经济发达的地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畜牧业历史悠久。

靠近季风区或有河流、地下水的地区有少量灌溉农业分布。

面临的问题是:水源紧张,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

青藏高寒区:主要是畜牧业,少量地区可以发展林业和种植业。

主要不利条件是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形崎岖。

2、交通东部平原地区,交通发达,路网稠密。

西部山地高原,地形崎岖,交通落后,阻碍发展。

3、教育和文化东部信息发达,经济发达,文化水平高。

西部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低。

4、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历史上,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东移。

1840年以后: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首先在东部兴起。

【VIP专享】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VIP专享】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二、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1)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广阔、土壤(黑土、黑钙土)肥沃、宜农、宜林、牧等荒地多(2)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降水:400—800mm,东南向西北递减;热量:自南向北递减(3)林地面积大:占全国林地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4)草场资源(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资源(5)其它:水产资源、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2、社会经济条件:(1)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发展为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农业机械工业发展快,交通便利,促进商品粮交易三、农业发展1、熟制:一年一熟黑龙江:春小麦、大豆、马铃薯2、农产品吉林:玉米、高粱辽宁:冬小麦、棉花3、布局变化: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农业开发(西部草原面积缩小,玉米分布更广泛,水稻生产面积增大)城市周围(郊区农业):副食品基地——市场需求四、存在的问题: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盲目开荒的后果);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乱砍滥伐、重采轻育、开荒、火灾、虫害等);3、开垦沼泽地(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破坏了湿地环境;4、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5、水土流失严重:肥沃的黑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同时引发生态问题。

五、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一、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背景条件与衰退原因)(一)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即辉煌的区位优势)1、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2、离铁矿区较近(初期:法国洛林;后期:瑞典等地)3、充沛的水源(温带海洋性气候,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4、便捷的水陆交通(其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三条河流及人工河都可通航)。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季节变化、地方时差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比例尺、图例、注记- 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洋流的形成与影响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壳的结构与板块构造- 内外地质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等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植被的分布与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世界人口分布与迁移- 城市化过程及其影响- 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2. 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 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地理分布- 区域发展差异与合作- 交通运输的地理意义3.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污染、荒漠化、森林砍伐等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国际合作与环境保护政策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与GIS-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与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作用2. 地图制图与空间分析- 地图制图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 地图的解读与地理信息的提取五、地理实践活动1. 地理观察与实地考察- 观察自然现象与地理环境- 实地考察与数据收集- 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2. 地理研究与项目学习- 地理课题的选择与研究方法- 项目学习的设计、实施与评估- 地理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展示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需要进行格式设置,如标题样式、列表编号、字体与段落格式等,以确保文档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或课程要求,对上述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和调整。

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1

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1

必修3提纲(文)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与区域差异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二、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水文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差异 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必修三知识体系第⼀章区域地理环境和⼈类活动第⼀节区域与区域差异⼀、区域特点1.区域具有⼀定的界限(有的明确,有的具有过渡性特点) 2.区域部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3.区域有⼀定的优势、特⾊和功能4.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中国三⼤⾃然区1、产⽣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度地形、⽓候:⾃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然地理五要素:⼟壤、植被:⾃然区域的标志⽔⽂3、三⼤⾃然区的差异(P5图1-1-1)4、东部季风区的部差异(1)、南北差异1⽉0℃等温线①分界线:岭—淮河暖温带与亚热带(主要地理意义) 800mm 年等降⽔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②南北差异(P9图1-1-7)三、中国三⼤经济地带(P12图1-1-13)1、划分依据:⾃然条件、⾃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平2、差异第⼆节区域地理环境对⼈类活动的影响⼀、陆地环境对⼈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第三节⼈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然资源的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矿产资源的开采(以煤炭资源开采为例)1、影响:①调整⽣产⼒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有利影响③改善城乡⼈民⽣活⽔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体化进程和农村⼩康建设。

环境污染:⽔、⼟地和⼤⽓污染不利⽣态破坏:①占据农⽥,浪费⼟地资源,引起⽔⼟流失②地⾯塌陷、地下⽔漏失阻断2、⾯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量不⾜3、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技术产业;发展第三产业)(2)提⾼综合利⽤:变煤为电、油、⽓(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产养殖,保护环境(⼆)⽔资源跨区域调配1、美国:北⽔南调⼯程(加利福尼亚州)(1)增加⽔源(2)调节⽓候意义(3)保护野⽣动植物(4)保持⽔⼟(5)防⽌地⾯沉降2、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程(1)社会效益:缓解⽤⽔不⾜问题,改善⼈民⽣活条件,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安定;南⽔北调意义(2)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3)⽣态效益:改善⽣态环境,美化⽣存环境,提⾼居住质量,控制地⾯下降趋势。

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3知识点

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3知识点

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3知识点(一)1.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德国鲁尔区)1)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 水陆交通便利;③对外开放政策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3知识点(二)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人教版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三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三知识点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区域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
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
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
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
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
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
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提纲(文)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与区域差异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二、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水文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差异 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

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地形尼罗河下游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平原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阳光充足,气温适宜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河水灌溉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长江、黄河二、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航海技术阶段影响落后以海为疆界,古代文明发源于大陆内部发展(1)海洋交通发展(2)人口、城市向沿海集中(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区域)进步大陆架:石油、天然气开发海底矿产太平洋最丰富深海盆:锰结核美、日、英、德已开采三、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阶段性)工业化阶段影响以前人口稀少、文化、技术由大陆传入以后(1)利用岛屿港口优势,发展商品经济(英、日)(2)利用波浪、阳光、海岛、海滩发展旅游业(3)控制岛礁,确定海域的归属权,具政治、国际军事意义欧洲的三圃制条件地形:丘陵、平原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四、领海、毗邻区和专属经济区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1、影响:有利: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神骅线和焦兖日线)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4)加强铁路建设,提高外运能力(5)发展新兴产业,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6)发展科技(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3、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中国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主要有: 南水北调、引黄入晋、引黄济青和引滦入津 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

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

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分北、中、南三条线路。

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

⑤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⑥北煤南运: 对输出地的影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破坏地表土层和植被;污染周围的土地和水域;引起地面塌陷,损坏地表建筑;对输入地的影响: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缓解当地能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4、生物资源的利用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正面:植树造林;改良品种培育良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态环境。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二)产业转移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2、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②开拓市场 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④劳动力3、方向: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4、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

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5、 转移中劳动力分布变化:第一产业不断减少;第二产业先升后降;第三产业稳步上升6、转移产业类型: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污染严重型7、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8、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水土流失: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原因: (1)黄土疏松 (2)暴雨集中 (3)坡度大、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 (4)植被覆盖率低人为:过渡开垦、放牧、采樵、开矿、轮荒等。

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经济损失(1)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少(2)沟壑发展、泥石流破坏工矿交通设施危害(3)水、土、肥的损失干旱生态破坏(4)淤积江河湖库洪涝(下游“地上河”)(5)畜清排浑导致水量损失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生物:植树造林(蓄水保土多种经营)(保持水土)工程: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抽引水灌溉治理重点——保持水土措施——工程、生物、农业技术“三结合”小流域原则: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根本措施)方针:保塬、护坡、固沟重点: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村牧业体系荒漠化问题: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

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2)危害: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3)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③合理用水④控制人口增长。

2.2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

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

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基本条件区域位置:位于美国南方地区棉花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然条件自然环境:降水丰沛、水量大;地形起伏、落差大;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自然资源:矿产(煤炭、磷、铅锌、铁、铜等)、水能资源等人文条件: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差、交通困难、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1、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洪、航运、发电、养殖、旅游、提高水质)2、利用廉价水电力先行(水、火、核电),发展高耗能工业(炼铝、原子能、化学)(美国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梯级开发)3、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治理措施案例:塔里木河流域的治理概况位置:南疆、内流河、冰川融水补给地位:棉花、石油、瓜果基地特点:干旱脆弱生态环境原因:气候变化、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盲目开垦和乱砍滥伐问题: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林木死亡、土地沙化(1)上游:节水防渗、山区水库(2)中游:建闸、筑堤、造林治理(3)下游:跨流域调水(4)全流域:统一调度和管理(5)增强节水意识案例:长江流域的治理概况:地形:流经我国三大阶梯,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形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