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渔父·渔父醒》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涉江 渔父赏析

涉江 渔父赏析

涉江我自幼就喜欢这奇伟的服饰啊,年纪老了爱好仍然没有减退。

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身上披挂着珍珠佩戴着美玉。

世道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却高视阔步,置之不理。

坐上驾着青龙两边配有白龙的车子,我要同重华一道去游仙宫。

登上昆仑山啊吃那玉的精英,我要与天地啊同寿,我要和日月啊同样光明。

可悲啊,楚国没人了解我,明早我就要渡过长江和湘水了。

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1.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2.淈(gǔ):搅混。

3.哺(bǔ):吃。

歠(chuî):饮。

醨(lí):薄酒。

4.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举,举动。

5.察察:洁净。

6.汶(mén)汶:玷辱。

7.鼓枻(yì):打桨。

8.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

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

"沧浪之水清兮"四句:按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1 、疏通课文,整体感知通假字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诗词:屈原(战国)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有所思》是汉代时流传的一首乐府诗,属于《铙歌十八曲》之一。

这首诗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曲折前后的简洁的情感表现。

翻译: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沅江岸边漫游,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脸色憔悴,身体枯瘦。

渔父观看他,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

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糊涂,所以我被放逐了。

”渔父说:“圣人不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能够随从世俗不断转变自己。

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为什么不搅乱泥沙扬起水波同流合污呢?众人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一同烂醉呢?为什么要思虑深远,行为高尚,让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发的人,确定要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刚刚洗过澡的人,确定要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

怎能让自己洁白的身子,受到脏东西的玷污?我宁肯跳入湘水,葬身江鱼的腹中。

怎能让高洁的品质,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渔父微微一笑,用桨敲击着船舷而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可以洗我的帽缨。

沧浪之水混又浊,可以洗我的泥脚。

”于是径自离去,不再和屈原说话。

赏析:《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

全文承受比照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渔父》翻译赏析

《渔父》翻译赏析

《渔父》翻译赏析《渔父》翻译赏析在平凡的学习生活当中,大家应该都接触过古诗词翻译、赏析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渔父》翻译赏析,欢迎阅读!《渔父》翻译赏析 1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翻译】浪花仿佛是有意地欢迎我,卷起了千万重的飞雪。

桃花李花默默地站成了一队,让我感受到了春天。

一壶美酒在手上,一根钓杆在身边,世上像我这样快活的人有几个呢。

【鉴赏】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的张志和。

李煜这首词,继承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家风”,写渔父的快乐逍遥。

开选取两个场景来表现渔父的生活玩境,一是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一望无际,境界阔大。

浪花翻滚,本是“无意”,而词人说“有意”,就写出了渔父与大自然的亲和感。

江涛有意卷起雪浪来娱乐渔父的身心,衬托出渔父心情的快乐轻松。

岸上,一排排的桃花李花,竞相怒放,把春天装点得十分灿烂。

江上岸中所见,尽是美景。

接着写渔父的装束和生活,身上挂着一壶酒,手里撑着一根竿,想到哪就把船撑到哪里,想喝酒随时都可以喝上几口,高兴了就唱首渔父歌,多自由,多快活!这世上像我这样的自由人,能有几个。

结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实是作者对渔父的羡慕,就像王维《渭川田家》诗里所说的“即此羡闲逸。

”《渔父》翻译赏析 2浣溪沙·渔父宋代:苏轼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阙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阙阙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①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②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③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 | 翻译及赏析创作背张志和是中人,安史之乱后隐居林,常常泛舟垂钓,不再理睬政事。

这首《渔父》就是写他隐逸生活的代表作。

[4]原文鉴赏诗篇在两岸漫天飞舞的芦中慢慢拉开帷幕,衬着出一派安静优美安宁的环境气氛。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天高气爽,扁舟钓鱼的的老渔父伴着斜阳的余晖划舟而归,晚悠悠,芦花飘飘,溪水清清,波光粼粼。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临岸系舟,举目眺望,翠色怡人,满山的青草绿树像洗染过同样,发散着浓浓的绿意。

白云翩翩然点染在秋天的蓝天上,照射着横在水面上的野艇,更增添了几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然情味,那是一种委运任化,安闲自得的生命意识。

取景不惑,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描述出一幅秋溪摆钓图,字里行间飘扬着一种轻灵的气味。

作者采纳由远至近的审美视角,秋山、野艇的仰望之间流淌着脆滴滴云依依的生命色彩,充彻着一种虚静的宇宙意识。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光景的变换深处是归家路途的慢慢延长,弯曲折曲的小径,踏着秋天的余晖,手把钓竿的老渔父正在安闲地拢梳着那满头稀少的鹤发,路在脚下渐渐延长。

老人脸上轻轻的笑意,那是洗尽尘滓,超然世外的知足感,诗人运用绘画的艺术手法,描述出包孕性的瞬时。

闲梳鹤发对斜晖,完满地传达出老渔父自在安闲的心理状态。

小径很有象征意味,不如看作是一条自然出生的桃源路。

前六句诗,闲静清美,全然洗净人间铅华。

此景此情,诗人禁不住深深感触: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诗人以为四皓未绝尘俗,舍却隐居生活的安适,卷入宫廷废立的纷争,难免多管闲事。

此处谈论,运用典故,顺景延情,文理自然,意到笔随,并将作者的人生观鲜亮的表达出来。

李德裕称张志和隐而名彰,显而无事,不穷不达,其严光之比(《玄真子渔歌记》)。

《渔父》的尾联正是别人生观最适合的讲解。

古来闲着,多隐于渔(刘克庄《木兰花慢渔夫词》),张志和从个体生命的体验出发,塑造了林泉高致的渔父形象,并运用富裕感觉力的艺术心灵捕获贴切的审盛情识:芦花、秋山、白云、野艇、斜晖无不流淌着诗人对高蹈飘逸的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古诗渔父·渔父醒翻译赏析

古诗渔父·渔父醒翻译赏析

古诗渔父·渔父醒翻译赏析《渔父·渔父醒》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渔父醒,春江午。

梦断落花飞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前言】《渔父·渔父醒》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

全词先描写,后议论,景理融合,描写了渔父在春天正午的江面上,身处优美环境之中半醉半醒的状态,写出了渔父沉迷于醉酒的世界,对尘世间的纷纷攘攘付之一笑的超然的处世态度。

【注释】①渔父:词牌名,《渔歌子》的别称。

单调,二十七宇,平韵,与《渔歌子》不同,也是词内容的标题。

该词是苏轼根据唐代诗人张志和、戴复古所做的《渔父词》改写,采用三、三、七、七、六的句法,共二十六字。

②午:正午,晌午。

③梦断:沉醉后进入梦乡,梦断犹言酒醒。

④飞絮:飘飞的江边柳絮。

⑤今古:古往今来。

【翻译】渔父酒醒以后,春季的长江已是正午时光了。

酒醒后只见阵阵落花飞絮。

酒醒以后还会再饮,醉了以后又会清醒。

对待古往今来人间的功名利禄,只好一笑了之。

【赏析】“渔父醒,春江午”,描叙渔父从醉到醒经历的时间。

春江正午,生机勃勃,自然清新。

由烂醉到沉睡,再到延醒,时间长达半天,表现了渔父的生活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乐天而动的。

“梦断落花飞絮”,渔父一觉醒来,只见杨柳依依,“落花飞絮”,一派春光满江滨,令渔父赏心悦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为画龙点睛之笔。

醉-醒,醒-醉,醉-醒,反复传递,刻画了醉翁渔父的处世形象,富有哲理性。

白居易《醉吟先生传》:又饮数杯,兀然而醉。

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

醉吟相仍,若循环然。

词人点化运用了白居易这段关于诗人饮-醉-吟“循环”式的人生真谛的妙笔,道出了在封建社会里,世界上最清醒的人是渔父,是渔父一类的诗人。

是渔父们每饮一次、醉一次、醒一次、吟一次,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境界就升华一次。

循环往复,不断进行,最终自然精辟地发出“一笑人间今古”的深沉感叹。

至此,词人思想上出现了飞跃,由“莫问世间何事”(《好事近·烟外倚危楼》)进到“俯仰人间今古”(《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再进到“一笑人间今古”。

解读《渔父》

解读《渔父》
而: 渔父莞尔而笑 (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转折) 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
(连词,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连词,表因果,因 而)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 何故至于斯 葬于江鱼之中 (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介词,在)
以:
是以见放 (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 (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 (介词,表目的,用来)
《渔父》采用寓言
对话体的形式,假托 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 通过两人的对话,展 开思想交锋,把屈原 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 出来,真实地反映了 屈原的思想,表现了 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於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 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
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
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

举起)
一词多义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 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 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 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 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 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 下场呢?”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 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 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 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 槁。渔父fǔ 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 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 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 皆浊,何不淈g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bū其 糟而歠chuò其酾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 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湘流,葬 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yì 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 兮,可以濯zhuó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古诗渔父·渔父醉翻译赏析

古诗渔父·渔父醉翻译赏析

古诗渔父·渔父醉翻译赏析《渔父·渔父醉》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渔父醉,蓑衣舞。

醉里却寻归路。

轻舟短桌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前言】《渔父·渔父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

全词采用描写与叙述融会运用的写作手法,刻画出渔夫酒醉后的神态,以及找不到回去道路的状态,反映了渔父狂放不羁、自由自在的恬淡生活。

全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词人乐观的心态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注释】①渔父:词牌名。

是苏轼根据唐代诗人张志和、戴复古所做的《渔父词》改写,采用三、三、七、七、五的句法。

②蓑衣:古人用蓑草编织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

③却:想,望。

④轻舟:小船。

短桌(zhà):小桨。

任:凭着,随意。

斜横:纵横斜错,无方向。

【翻译】渔父饮酒醉了,披着蓑衣走路跌跌跄跄,像跳舞的样子。

饮酒醉了的渔父想寻找回去的归途。

无人执掌的短桨小船,任它随意飘流。

等到酒醒过来以后,渔父不知道船飘流到什么地方。

【赏析】前两句点化引用了唐代诗人孟郊《送淡公》(之三)“独迷舞短蓑”诗句的诗意,写了渔父狂饮烂醉而忘形的神态。

“渔父醉,蓑衣舞”,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渔父狂饮烂醉以致神魂颠倒、身不由己的诙谐状态。

“蓑衣舞”三字逼真传神,渔父醉后那踉踉跄跄的行走模样跃然纸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醉里却寻归路”,进一步渲染了渔父醉后神不附体、欲归无路的昏沉状态。

连东南西北都弄不清楚,回去的道路也找不到了,只好“轻舟短桌任斜横”。

词人曾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游赤壁湖时,也狂饮烂醉过,结果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见苏轼《赤壁赋》)。

该词里渔父的狂饮烂醉,其结果比词人游赤壁时的境况好不了多少,同样会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所不同的是:相与枕藉乎家中,“醉后不知何处?”最后两句为点题之笔,反映了渔父那种狂放不羁、自由自在的恬淡生活心态。

全词先描写,后叙述,描写与叙述融会运用,集中渲染了渔父“醉”后百事皆空的心境。

渔父四首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渔父四首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渔父四首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词渔父四首【原文】渔父饮,谁家去。

鱼蟹一时分付。

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渔父醉,蓑衣舞。

醉时却寻归路。

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渔父醒,春江午。

梦断落花飞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渔父笑,轻鸥举。

漠漠一江风雨。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渔父四首【翻译文】【其一】渔父想饮酒,到哪一家去好呢?鱼和螃蟹同时交给了酒家换酒喝。

饮酒不计多少量,一醉方休。

渔父的鱼蟹与酒家的酒彼此之间何必谈论钱数。

【其二】渔父酒醉了,披着蓑衣走路跌跌跄跄像跳舞。

醉酒的渔父想寻找回去的归途。

短桨小船无人执掌,任它随意漂流。

酒醒后,渔父不知身在何处。

【其三】渔父酒醒后,春江上时光已是正午。

醒来只见阵阵落花飞絮。

醒后还会再喝醉,醉后又会再醒。

将古往今来人间的功名利禄付之一笑。

【其四】渔父仰天大笑、吟唱,轻飘飘的江鸥在飞翔,宽阔的长江上吹洒满江风雨。

江边骑马奔波的当差的小官,现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过长江。

渔父四首【评析】元豐七年(西元一〇八四年),苏东坡从黄州调任汝州团练副使,第二年到河南商丘,收到诰命,宋神宗准许其在常州宜兴居住。

想东坡半生凋零,屡遭贬谪,心内悽苦。

而作於此间的四首《渔夫》组词(一说为组诗),颇得人生感慨。

第一首写渔父以鱼蟹与酒家换酒喝,彼此不计较价钱;第二首写渔父饮归,醉卧渔舟,任其东西,醒来不知身在何处;第三首写渔父在落花飞絮中醒来已是中午时分,醒复饮,饮复醉,醉复醒;第四首写渔父在风雨中与江鸥相伴,逍遥自在,奔波的官人借孤舟渡河。

四篇作品既独立成篇,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议论结合以及景、事、理融合的方法,生动地展示了渔父超然物外、悠闲自得的情景,充满了生活情趣。

东坡以最具特徵的饮、醉、醒、笑之行为来描写渔父的形象,并且借鉴了船子和尚的渔父,把渔父描写为已悟道的佛家渔父。

全首渔父词在表面上描绘了渔父饮酒之乐,实际上赞美了以不同方法来施行教化和启导人生的渔父之慈悲心,并以此自比。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作者:李煜原文: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注释:1、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2、纶:线。

3、渚:水中小块陆地。

翻译:在春风中我荡着一叶小舟,相伴我的呢只有一根蚕丝和一个鱼钩,眼望着长满鲜花的小洲,手举着斟满美酒的瓦瓯,在无边的波浪中我拥有了自由。

赏析:这首《渔父》词写来与《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不同。

前一首着重写渔父的快活,这一首写渔父的自由。

词中连用四个“一”字而不避重复,是词人有意为之,为的是强调渔父一人的独立自由。

我们可以想象渔父驾着一叶扁舟,划着一支长桨,迎着春风,出没在万顷波涛之中,何等潇洒自在。

他时而举起一根丝线,放下一只轻钩;时而举起酒壶,看着沙洲上的春花,心满意足地品着美酒。

宋代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他家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置酒一壶,加上他一个老翁,所以自号六一。

李煜词中这们渔父,也可以称六一渔父:一叶舟,一支桨,一纶丝,一只钩,一壶酒,一个渔翁。

李煜这两首词,写来情调悠扬轻松,应该是亡国前所作。

据宋刘首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李煜这两首词是题画词,原画名《春江钓叟图》。

这两首词,也有画境。

可惜原画已失传。

要是原画也流传下来,我们就可以体会词画相得益彰的妙处了。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译文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竞相怒放,春意正浓。

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支钓竿,世上这样自由快乐的人有几个?注释渔父:词调名,又名“渔父词”、“渔歌子”,单调,正体为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

浪花:一作“阆(láng)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一作“有情”。

千里:一作“千重”。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江上之渔父,得鱼而心乐,持竿而不释。

问之,曰:“子何乐也?”答曰:“得鱼而心乐,持竿而不释,何乐如之?”又问之,曰:“子得鱼乐,何以不归?”答曰:“吾渔者,得鱼而食,得乐而忘忧,何为归也?”复问之,曰:“子既得鱼而忘忧,何以不乐?”答曰:“乐非吾所求,忧非吾所惧,乐忧之间,吾独无耦。

”《渔父》译文:江上的渔父,捕到了鱼心中喜悦,拿着鱼竿却不放下。

问他说:“你为什么这么高兴?”他回答道:“捕到了鱼心中喜悦,拿着鱼竿却不放下,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又问他:“你捕到了鱼就高兴,为什么还不回家?”他回答道:“我是个渔夫,捕到了鱼就有吃的,得到了快乐就忘记了忧愁,为什么要回家呢?”再问他:“你既然捕到了鱼就忘记了忧愁,为什么还不快乐?”他回答道:“快乐不是我追求的,忧愁不是我害怕的,快乐和忧愁之间,我独自一人,没有伴侣。

”赏析:《渔父》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通过渔父与问者的对话,展现了渔父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以下是对《渔父》的赏析:1.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全文语言简练,用词准确,通过渔父与问者的对话,勾勒出一幅宁静、悠然的江上渔景。

渔父的心态,犹如一幅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的山水画,给人以无限遐想。

2. 体现道家思想。

文章中渔父的回答,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他认为,快乐并非追求的结果,忧愁也不是需要害怕的,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快乐。

3. 强调内心的平和。

渔父在捕鱼过程中,得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这种心态,是现代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所追求的境界。

渔父的这种生活态度,启示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追求内心的平和。

4. 倡导自然生活。

渔父以捕鱼为生,过着简单、自然的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与现代人追求的低碳、环保、自然的生活理念相契合。

文章通过对渔父生活的描绘,倡导人们回归自然,追求简单、环保的生活。

5. 传递人生哲理。

文章通过渔父与问者的对话,传递了以下人生哲理:一是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二是追求内心的平和,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三是珍惜当下,享受生活。

《渔父》赏析

《渔父》赏析

文章起笔“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

游于江潭,首先是一种强烈的暗示,暗示屈原即将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时是他人生中最后的时光。

给文章笼上一层悲凉的氛围。

游是一种无目的地,散漫地走。

也在写屈原的心境,有目标固然不会“游”,如果能够“徘徊”,虽然痛苦,也说明还有所期待。

但是屈原是心烦意乱,不知所措漫无目的的“游”。

在古人进退之间,山和水有一种奇特的含义。

山往往代指隐逸,代指平静(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

写到水,往往是一种忧愁。

从孔子的时间流逝,到后世以水喻愁,到苏轼,张若虚对水慨叹人生哲理.水既含有永恒性,又不断变化,不断消逝,这些特征都是对人生感慨的集中概括。

屈原流放,选择面对浩淼的大江,作者行文不一定是刻意为之。

但是不经意间包含着一种文化的选择,选择向天地哭诉,选择向天地质问,选择赤裸裸地展露自己的痛苦。

也就是说水和此时的屈原的精神是内在相通的。

还有一层含义,屈原流放,心神错乱,不知取道,顺着水走或许也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行吟泽畔。

首先可以看到屈原的率真。

他不能把哀伤藏在心里,即使没有一个人倾听,他也要吐露出来。

其次也可以看出屈原的痛苦,不是痛苦至极,也不会像疯子一样行吟。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这两个词用在屈原身上显得格外惨淡。

屈原是一个尤其洁身自好,喜欢装饰自己的人。

不管是内在还是外在都追求完美。

他自己说“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样一个格外喜欢自我修饰的人如今“颜色枯槁,形容憔悴",只能说明他的精神已经崩溃,丧失了积极的心态,对人生充满了幻灭感。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枯槁,形容憔悴。

”四个词写得太好了。

总得来说,这个屈原依然是一个“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依然是一个与世俗决裂的屈原,也依然是一个脆弱,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的屈原。

四句话把屈原全部的个性都暗示出来.这个屈原也是一个反常的屈原。

他不再有犀利的言辞,也不再有华美的服饰和俊朗的外表。

《渔父》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渔父》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渔父》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渔父《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1.对下列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既放——放,被放逐B.形容枯槁——形容,身体C.宁赴湘流——赴,投入D.鼓枻而去——鼓,敲打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渔父见而问之——渔父莞尔而笑B.是以见放——安能以皓皓之白C.何故至于斯——圣人不凝滞于物D.而能与世推移——不复与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两句描写出屈原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B.渔父说的“圣人”应指的是“老、庄”一类的人,可见渔父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C.屈原用“新沐……必振衣”两个比喻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的态度。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屈原衬托出“渔父”这一个高蹈遁世的隐士形象。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参考答案1.B2.D3.D4.(1)为什么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2)怎么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参考译文屈原被放逐后,在四海间流浪,在湖边一路吟唱,面色憔悴,神情枯槁。

(湖上的)渔父见了,问道:“你不就是那位三闾大夫么?怎么竟成了这般模样?”屈原道:“普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

苏轼《浣溪沙·渔父》鉴赏

苏轼《浣溪沙·渔父》鉴赏

【导语】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凡的成就,就⼀种⽂体⾃⾝的发展⽽⾔,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超过了苏⽂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了全⾯的改⾰,提⾼了词的⽂学地位,使词从⾳乐的附属品转变为⼀种独⽴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向。

苏轼对词的变⾰,基于他诗词⼀体的词学观念和“⾃成⼀家”的创作主张。

下⾯是为⼤家带来的苏轼《浣溪沙·渔⽗》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浣溪沙·渔⽗ 宋代:苏轼 西塞⼭边⽩鹭飞,散花洲外⽚帆微。

桃花流⽔鳜鱼肥。

⾃庇⼀⾝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

斜风细⾬不须归。

译⽂ 西塞⼭江边⽩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有遮护全⾝的青⽵壳⽃笠,与⽃笠相伴的还有绿蓑⾐。

斜风夹杂着细⾬,过着乐⽽忘归的渔翁⽣活。

注释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为词牌名,⼜名《浣溪纱》、《⼩庭花》等。

双调四⼗⼆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所常⽤。

西塞⼭:⼜名道⼠矶,今湖北省黄⽯市辖区之⼭名。

散花州:鄂东长江⼀带有三个散花洲,⼀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在浠⽔县江滨,今成⼀村。

⼀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岛,当地⼈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相对的浠⽔县管辖的散花洲。

鳜(guì)鱼:⼜名“桂鱼”,长江中游黄州、黄⽯⼀带特产。

庇:遮盖。

箬(ruò)笠:⽤⽵篾做的⽃笠。

蓑(suō)⾐:草或棕作的⾬⾐。

赏析 上⽚写黄州、黄⽯⼀带⼭光⽔⾊和⽥园风味。

三幅画⾯组缀成⾊彩斑斓的乡村长卷。

“西塞⼭”配上“⽩鹭飞”,“桃花流⽔”配上“鳜鱼肥”,“散花洲”配上“⽚帆微”。

这就是从船⾏的⾓度⾃右⾄左依次排列为⼭—⽔—洲的画卷。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青、蓝、绿配上⽩、⽩、⽩,即青⼭、蓝⽔、绿洲配上⽩鹭、⽩鱼、⽩帆,构成⼀种素雅恬淡的⽥园⽣活图,这是长江中游黄州、黄⽯⼀带特有的⽥园春光。

《渔父》原文译文鉴赏

《渔父》原文译文鉴赏

《渔父》原文|译文|鉴赏《渔父》出自《楚辞》,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

下面一起欣赏这篇古文吧!《渔父》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及注释译文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注释⑴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渔父词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渔父词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渔父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词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渔父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侬住东吴震泽州。

烟波日日钓鱼舟。

山似翠,酒如油。

醉眼看山百自译文我住在太湖边上,在烟波里每天划船钓鱼。

青山像翠玉,美酒浓如油,喝醉了就看着山非常自由。

注释侬(nóng):吴语经典特征字,此处指我。

东吴:泛指今太湖流域一带。

震泽:即今太湖的别称。

赏析:这两首词是元皇庆二年(1313年)十二月,赵孟頫\和其夫人的四首《题渔父图》所作。

这首与上一首一样,表达了词人情愿作浩淼烟波中的钓徒,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情。

赵孟頫\家在太湖,这正是范蠡放舟之所在,渺渺烟波的湖面上,天天驾着渔船来往,闲来看山,兴至饮酒。

山很翠,酒尤美,醉卧舟中,眼望群山,愈发觉得古人范蠡的选择没错,逍遥自在的江湖生活才是志向所在。

这首词清淡优美,仿佛见青山、淡水、扁舟、醉叟,诗情画意洋溢其间。

诗中对山水的描绘是客观风景的真实反映,透露出作者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表达了作者渴望远离充满危机的官场世界,以求得心灵的平和与宁静的愿望。

全词最后归结为“自由”二字,而这正是词人最深切、最热烈的向往。

渔父词原文翻译及赏析2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落木五湖秋。

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

译文及注释译文一只小船行在浩渺的烟波上,西风吹叶落,太湖上一片秋意。

我和鸥鹭结盟,傲视王侯,管他什么鲈鱼能不能上钩。

注释渔父词:词牌名,是“渔歌子”的别名。

仲姬:作者妻子管道升的字。

其人书画皆长,诗词亦精,与卫夫人并称“书坛两夫人”。

五湖:说法不一,有指江苏太湖;有指太湖及其附近四湖;有泛指各处湖泊,如言“五湖四海”。

盟鸥鹭:与沙鸥白鹭结盟,暗示归隐山水田园。

王侯:指权贵。

侯,侯爵,古代五等高级爵位的第二等。

鲈鱼:体扁平,嘴大,鳞细,背灰绿色,腹面白色,肉味鲜美,是一种名贵的鱼。

创作背景这两首词是元皇庆二年(1313年)十二月,赵孟頫\和其夫人的四首《题渔父图》所作。

赏析赵孟頫\夫人管道升的那首词“人生贵极是王侯”不失为真情之作,但从诗首先应当具有形象性的特质的`角度而言,她的词未免有直露的、理念化的毛病。

西江月渔夫_宋词鉴赏_宋_苏轼苏东坡

西江月渔夫_宋词鉴赏_宋_苏轼苏东坡

译文
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 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桃花水汛期 鳜鱼长得肥胖。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 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斜风夹杂 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084年)四月。苏轼 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 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 写渔父的生活。
概述
《浣溪沙·渔父》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 作的一首词,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 色和田园风光,下片写渔父的生活景象。全 词采用了描写、联想的写作手法,在秀丽的 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苏轼 热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鉴赏
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三幅 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西塞山”配上 “白鹭飞”,“桃花流水”配上“鳜鱼肥”,“散花 洲”配上“片帆微”。这就是从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 依次排列为山—水—洲的画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青、蓝、绿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蓝水、绿洲配 上白鹭、白鱼、白帆,构成一种素雅恬淡的田园生活 图,这是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有的田园春光。
浣溪沙·渔父 宋 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2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3 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 早已塌没。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 辖的散花洲。 4 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 带特产。 5 庇:遮盖。 6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7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鉴赏
下片写效法张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 间,与渔樵杂处”(《答李端叔书》)的超然自由的 隐士生活。“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勾画出了一个典型的渔翁形象。“斜风细雨不须归”, 描绘着“一蓑烟雨任平生”乐而忘归的田园生活情调。 下片还是采用“青”(箬笠)、“绿”(蓑衣)与白 (雨)的色调相配,烘托出了苏轼此时的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渔父》原文翻译出处鉴赏

《渔父》原文翻译出处鉴赏

《渔父》原文|翻译|出处|鉴赏《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

《渔父》中有关清浊、梦觉的辩论,是中国文学中最经典的表述之一。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篇渔父的古文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渔父》原文先秦:佚名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出处《渔父》的写作背景,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渔父·渔父醒》诗词赏析
渔父·渔父醒
宋代:苏轼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译文
渔父酒醒以后,春江上时光已是正午。

醒来只见阵阵落花飞絮。

醒了以后还会再喝醉,醉了以后又会再醒。

将古往今来人间的功名利
禄付之一笑。

注释
午:正午,晌午。

梦断:梦醒,酒醒。

今古:古往今来。

赏析
“渔父醒,春江午”,描叙渔父从醉到醒经历的时间。

春江正午,生机勃勃,自然清新。

由烂醉到沉睡,再到延醒,时间长达半天,表
现了渔父的生活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乐天而动的。

“梦断落花飞絮”,渔父一觉醒来,只见杨柳依依,“落花飞絮”,一派春光满江滨,令渔父赏心悦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为画龙点睛之笔。

醉—醒,醒—醉,醉—醒,反复传递,刻画了醉翁渔父的处世形象,富有哲理性。

白居易《醉吟先生传》:“又饮数杯,兀不过醉。

既而醉复醒,
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

醉吟相仍,若循环然。

”此处点化使用了
白居易这段关于诗人饮—醉—吟“循环”式的人生真谛的妙笔,道出
了在封建社会里,世界上最清醒的人是渔父,是渔父一类的诗人。


渔父们每饮一次、醉一次、醒一次、吟一次,理解世界、理解生活的
境界就升华一次。

循环往复,持续实行,最终自然精辟地发出“一笑
人间今古”的深沉感叹。

至此,词人思想上出现了飞跃,由“莫问世
间何事”(《好事近·烟外倚危楼》)进到“俯仰人间今古”(《西
江月·重九》),再进到“一笑人间今古”。

从“莫问”到“俯仰”
再到“一笑”,清晰地反映了词人贬谪黄州后思想变化的历程。

“一笑”便突出词人此时此地的高洁而自适的坦然心态和清醒的人生观。

第三首词写渔父随缘放旷、与世无争的超然心态。

先描写,后议论,景理融合,将渔父置于大好春光中来看世界,强化了渔父的“醒”眼与“笑”态,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