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9年级下】教案1:1《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教案四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领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深层次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作品《我爱这土地》。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祖国土地,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爱国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对作业的布置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2. 作业评价: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抄写和创作能力,以及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 1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4 新人教版
《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关注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意象),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学习赏析凝练的诗歌语言。
2、诵读-赏析-同化与异化3、土地淳朴与爱国淳朴的深情碰撞教学设想:在背景提示中诵读诗歌;在诵读诗歌中体会诗人情感;在诗人情感里意会语言;在语言的咀嚼中重现诗人所表达的生活真实与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所表达的生活真实与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刘湛球《中国的土地》、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课时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请对土地说一句饱含深情的话(可以自创,也可以复述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台词。
)2、交流古今中外有关“土地”的诗文及相关轶闻故事。
二、走近诗人与诗作相关背景:艾青,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
土地歌者。
“土地”“太阳”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具体形象(意象)。
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8年11月,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作者以诗人的气质和气势,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三、在循环往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1、试读全诗:语气、语调、重音和停顿的把握(标记重音和停顿)2、再读全诗,注意诗中的具体形象,结合背景,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真实对象。
3、“土地”“河流”“风”“黎明”“鸟”,诗人为什么选取这些形象表情达意?怎样以诵读来体现诗人的情感?4、在空行之后的经典诗句中表述的诗人的内心: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乃至所有爱国者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是爱国情绪的浓缩。
四、探究赏析,情感迁移:1、全诗第1、2节之间的如何联系?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怎样的?2、“鸟”是爱国诗人的化身,若你也抒发爱国情感,你会选择何种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可以以“假如”开头,仿写几句。
五、自配乐曲,诵读全诗,以饱满且深情的感觉。
六、诗歌赏析之我见之一二:延伸阅读两首诗歌,巩固课堂学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我爱这土地【市一等奖】
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3.能引导学生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试着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引导学生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关于土地,端木蕻良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我想唯有对土地家园深深眷恋的人,才会有如此敏锐的嗅觉,闻到泥土的芬芳。
无独有偶,诗人艾青也曾这样向土地表白:我爱这土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感受那炽热深沉的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
通过读文段、看图片引发师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三、“读诗”我能行。
(出示朗读提示)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酝酿感情,组内诵读。
3.展示点评,生生互动:“给你锦囊”或“为你点赞”。
(“锦囊”和“点赞”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词句)过渡:下面我们走进诗的字里行间,通过“品诗”去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爱。
(引出下一个环节)四、“品诗”我能行。
屏幕出示——思考交流:1.在诗中,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应该都紧扣作者“爱土地”而写,它们分别有什么特殊含义(注意这些词前面的修饰语)2.哪些词句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爱(组内交流后再展示)结论:1.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特殊含义(即象征意义):土地——遭受侵略践踏的国土河流、风——反抗精神黎明——光明未来2.分析“常”、“应该”、“嘶哑”、“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等词句,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爱。
过渡:当年的战火牵动着的又何止作者一人,接下来,我们来读另一首诗。
(引出下一个环节)五、“品读类文”我能行屏幕出示: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思考:1.哪句诗最触动你为什么2.既是“类文”,有何相同点过渡:有多少个爱国者,就有多少个对土地的抒情者,下面我们也来“为国写诗”。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领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正确朗读。
2.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3.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课文朗读录音、教学多媒体素材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及其背景,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体会诗歌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4. 赏析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生分组讨论,评选出本组的优秀赏析作品,进行全班分享。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模仿诗歌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爱国诗歌。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1)教师推荐其他表现爱国主题的诗歌,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对比学习的感悟,加深对爱国主题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我爱这土地》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拼音。
学会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和形式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我爱这土地》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2.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拼音。
3. 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 感受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
3. 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和形式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自己对土地的理解和感情。
2.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学生自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学习生字词:讲解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拼音。
让学生通过语境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4.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5. 讨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6. 小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5. 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和讨论积极性。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课文。
2. 参考资料:关于艾青的背景资料、诗歌解析、教学课件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字词、诗歌背景和解析诗歌主题。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爱这土地》,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美好向往和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爱这土地》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2.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实践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准备:1. 课文《我爱这土地》的文本材料。
2. 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信息。
4. 讨论指南和思考题。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艾青的图片和简介,引入对《我爱这土地》的学习。
2. 朗读课文: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3. 理解课文:让学生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讨论课文讲述了什么,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4. 分析课文: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理解其对主题的强化作用。
5. 讨论与反思: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土地、对国家的感情。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重点在于表达作者的情感。
2.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句子,让学生分析其修辞手法并解释其意义。
3. 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土地或国家的感情,可以是赞美、感激或承诺。
九、拓展活动:1. 邀请当地诗人或作家分享他们对土地或国家的看法和创作。
2. 组织一次参观活动,如访问历史遗址或自然风光,让学生体会并对土地产生感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1《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艾青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课型:赏读课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我爱我祖国》,说说我们学过的古诗中表达诗人爱国情感的诗句.二.目标出示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三。
自主学习1.简介作者艾青及本文写作背景.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和太阳是他诗中的主要意象,诗人曾自称“悲哀的诗人”。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3。
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4。
指名朗读诗歌.5.学生齐读诗歌.四。
品读诗歌1. 诗人的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得以抒发与升华,你能找出这些意象吗?点拨: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即成为意象。
明确并板书:鸟:诗人自己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设计说明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
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相关推荐《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重难点】《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
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
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朗读技巧。
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原文、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片美丽的土地,接着朗诵《我爱这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如“鸟儿为什么不愿离开这土地”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乡,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分享感人至深的故事。
6. 课堂小结: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3. 谈谈自己对本节课所学诗歌的评价。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收集其他表达爱国情怀的诗歌,进行阅读和欣赏。
九、教学反思十、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进步等。
2. 同伴评价:相互评价对方的学习表现和成果。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
2. 分享各地的特色文化,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文化多样性。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祖国的自然美景。
2. 分享法: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展示一组祖国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自由发表感想。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让其他学生了解并欣赏。
3. 总结本次课程的内容,强调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第二章:诗歌欣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学习一首表达对祖国热爱的诗歌。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祖国的深情。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三章:故事分享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2. 培养学生学习榜样,激发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
二、教学内容:1. 分享一个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发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
三、教学方法:1. 讲述法:通过讲述故事,让学生了解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2. 讨论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发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
四、教学步骤:1. 讲述一个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并敬佩。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力量,讨论如何向榜样学习,激发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我爱这土地》教学目的: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⒈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使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⒉象征的表现手法。
⒊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设想:1、引导学生了解艾青新诗创作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奠定基础。
2、注重朗读。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意。
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品味重点诗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4、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空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以朗读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歌深层含义。
故此,学习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课前布置: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第一课时一、检查学生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三、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土地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诗歌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艾青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艾青的其他诗歌,如《我爱这土地》、《北方》等,感受艾青的诗歌风格。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课堂讨论(1)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象征、拟人、排比等。
(3)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句子,体会诗人的情感。
4.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
(2)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审美价值。
5.实践活动(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诗歌中的某一片段进行朗诵。
(2)学生自选一首诗歌,进行仿写。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反思1.对诗歌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在课堂讨论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氛围。
一、诗歌内容解析1.诗歌主题: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诗歌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表现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土地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对土地的呼唤。
3.诗歌表现手法:象征、拟人、排比等。
二、诗歌鉴赏1.象征意义:诗歌中的土地象征着祖国、家乡,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实际上是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2.审美价值: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真挚情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三、实践活动1.朗诵诗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诗歌中的某一片段进行朗诵。
2.仿写诗歌:学生自选一首诗歌,进行仿写。
本节课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了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我爱这土地》的背景和作者,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感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3.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我爱这土地》的背景和作者,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难点:如何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故乡和祖国的感情和爱。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利用黑板报画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我爱这土地》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2.听录音或快速阅读文章,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文章,并引导思考。
第二步:阅读理解1.通过课堂阅读、小组讨论、学生自主阅读等方式,全面理解《我爱这土地》。
2.学生针对文章的意境、语言、情感等层面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激发学生对故乡和祖国的深厚情感。
第三步:写作训练1.引导学生分步骤地完成写作任务,例如指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撰写思维导图,构建文章框架等。
2.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如何理性、准确表达对故乡和祖国的感情和爱。
第四步:展示评价1.学生交作业后进行互评、组评,发表自己的文章,互相借鉴,提供反馈。
2.老师进行点评,针对每篇文章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次语文教学以《我爱这土地》为例,旨在培养学生对故乡和祖国的感情认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开展主题阅读、写作训练等环节,学生不仅了解到文章的背景和作者,还能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辨,把握文章的情感和主旨,并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注重学生的思维与创新本次教学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思考。
在阅读和写作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动脑筋,进行头脑风暴,并通过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创意互赏。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在写作环节中,我注重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长,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并给出特别指导和建议。
让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展现自己的独特风采。
《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
《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1《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作为中国人,我们都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热爱这片土地上孕育的一切,甚至我们觉得自己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份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材中的《我爱这土地》格外引人注目,作为一篇感言文,它让我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一、教学目标1. 能理解文章的主旨,懂得文章的言外之意,掌握文章的要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章的主旨;2.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祝福,体会祖国的美好与多彩;3. 能够谈论自己在这个国家的作为与奉献,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的特色、历史和文化。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 多媒体演示通过让学生欣赏一些关于祖国的视频,来营造出一种浓郁的祖国气息,让学生们进入到祖国热爱的情感氛围之中。
比如通过放一部辉煌历史、伟大事业、祖国繁华的电影,让学生亲身感受国家的壮美与历史底蕴。
可以再放一些优美的诗歌、歌曲、图片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欣赏原文让学生仔细地阅读整篇文章,领会每个词语的含义,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针对一些生字生词,先给学生做一个简短的解释。
例如:“进行革命改造”、“诞生大批的英雄人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3.理解难点如果遇到学生对于一些高深的词汇和抽象概念比较生疏,老师可以特别解释一下。
例如:i.“革命改造”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中,指的是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
ii. “诞生大批的英雄人物”,可以从烈士英雄到劳模、先进模范等等大家熟知的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进行展开说明。
4.讲解主旨在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之后,让学生自己思考文章的主旨,老师可以帮助引导,让更多人能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更加精准。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i. 文章所描述的大地,是我们崇高的母亲,是我们要保护和珍爱的疆土和人民。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1诗两首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学习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难点)3.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2015年9月3日是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中国大地上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正是由于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我们的先辈们用自己的血肉与不屈的抗争,才换来了抗战的胜利和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爱国诗歌——《我爱这土地》。
二、预习展示1.阅读资料,了解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2.初读课文,把握节奏与情感基调。
(1)初读课文,用“/”划分诗歌的停顿,用“·”标出重读的字词。
明确: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里面。
../也腐烂在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前两句诗句,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三、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把握象征意象1.诗中的“鸟”歌唱的对象有哪些?这些对象又象征着什么?明确: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象征意义:“土地”象征着繁衍养育了中华民族,现在却遭受侵略者欺凌的国土;“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公开课教案《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
2. 诗歌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歌的深层意义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我爱这土地》。
2. 相关资料:关于艾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艾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我爱这土地》,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内涵,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 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step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2. step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如“土地”、“河流”、“风”等,分析其象征意义。
3. step3: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从“热爱”到“愤怒”,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4. step4: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土地、家乡的情感。
5. step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新的作业。
八、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等。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能够分析并欣赏艾青的诗歌风格和语言特点。
能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理解和背诵。
2. 艾青的诗歌风格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的深入理解。
2. 诗歌赏析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艾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3. 分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背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学生互评,共同提高背诵效果。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写一篇关于艾青诗歌风格的短文。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艾青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诗歌分析:评估学生对诗歌语言、形象和情感分析的能力,以及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能力。
4. 诗歌背诵:检查学生的诗歌背诵情况,评估他们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等。
教师还应考虑自身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课文的背景信息。
(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人对土地的热爱。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分析。
2.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提问:“为什么诗人说‘我爱这土地’?”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土地”、“河流”、“风”等。
4. 课堂拓展:(1)提问:“诗人为什么选择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热爱?”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人对土地的热爱。
6. 小结课堂: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人对土地的热爱。
7. 布置作业:(1)抄写课文,加强语感。
(2)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土地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刻,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土地的热爱。
在分析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时,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能够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
但在课堂拓展环节,部分学生对于诗人选择意象的原因阐述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七、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我爱这土地》。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土地的作文,题目自拟。
八、课堂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表现。
3. 学生课堂拓展环节的参与度。
九、教学建议:1. 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 鼓励学生多阅读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艾青;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并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
2、通过反复朗读,提高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
3、引导学生体会本诗中诗人抒发的对历经磨难的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黄河大合唱》)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慷慨激昂的歌曲,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
(生答:《黄河大合唱》)
师:它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呢?
(生答:抗日战争时期)
2、简介抗日战争,引出艾青的名作《我爱这土地》。
(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抗日战争历时八年,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
而今年刚好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六十周年。
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那段历史,并牢记它。
想想当年,山河破碎,哀鸿遍野,多少爱国志士大声疾呼,尚思报国,其中就有一位叫做艾青的诗人,他怀着对祖国母亲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诗——《我爱这土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艾青,去感受他对祖国真挚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大屏幕出示艾青的资料,教师并作简单介绍)。
师:俗话说:“文如其人,言由心生”,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这首诗的思想内涵,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艾青。
(屏幕出示,指明学生朗读。
)
师:艾青被誉为诗坛泰斗,在他的的诗歌中,往往借助太阳、土地这样的客观事物来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
其中写得最动人的就是于1938年11月17日与武汉创作的《我爱这土地》。
三、背景介绍:
师:那么当时是一个怎样的历史背景呢?让我们一起回到1938年。
(放纪录片,教师配画外音。
)
师:(低沉,悲愤)当时正是抗日战争初期。
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他们奉行着“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大街小巷横躺着卖不完的尸首,日本强盗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这个镜头就是从母亲手里夺过幼小的孩子,抛向空中,用刺刀刺死,甩向别处。
日本侵略者用中国人民的鲜血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他们的暴行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四、指导朗读:
1、教师配乐朗诵。
师:而这一切都被艾青写进了《我爱这土地》这首诗里,(音乐声起)时至今日,六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次捧起这首诗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
下面,老师来朗诵一遍,同学们感受一下。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
(2遍)
3、指名学生朗读。
朗读要求:
(1)准确流利;
(2)重音节奏;
(3)感情充沛。
师生简单评议。
师:这首诗应该用舒缓的语速,深沉的语调,带着对祖国的热爱来读。
但因为对诗的理解不同,对诗歌节奏,重音,感情地把握也是因人而异的,不是绝对唯一的。
(屏幕展示)
4、现在大家都知道怎样读好一首诗了吧。
我们来听听大家的声音。
请大家忘掉身边的一切,想象着自己就是艾青。
齐读。
五、赏析此诗:
1、师:整体感知:读好一首诗,关键还是要读懂它。
任何的技巧不能取代我们对诗的理解。
读了几遍之后,你对这首诗又怎样的感受呢?
(生答)
明确:这首诗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思考与探究:
A师:鸟儿在歌唱,它歌唱哪些具体事物呢?
(生答:土地,河流,风,黎明)
师:诗歌中,诗人的情感往往是朦胧的,含蓄的,往往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表情达意。
结合时代背景,在这首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食物被蕴含了怎样特殊的意义呢?这个问题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