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分子诊断技术及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植物病害的分子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植物病害的分子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收 稿 日期
邮 编
2 1 — 2 0 00 1- 8
00 0 3 81
进行 P R扩增 ,获得了区分 V a o a C .l _ - b t m和 V dha 两个种的特异性序列 , r u .ale i 设计并合成了特异性引物对两者进行了
检测 。
S R等在植物病理学和病原真菌研究 中 S 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技术在很多种病
分子检测
中 图分 类 号 文献标志码
分子诊断应用
¥ 1 3 4— 0 A
种适合不同条件的 D A分子标记技术 , N
如 限 制 性 片 段 长 度 的 多 态 性 标 记 (F P 、 R L )随机 扩增 多 态性 标 记 ( A D) RP 、
简单重复序列标记 (S )等多种 基于 SR P R的 D A分子标记技术 , 已应用于 C N 都 植物病害的病原检测和诊断中。


本 文主 要 综 述 了 P R 技 C
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 展 ,在生命科学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研 究热点和研究技术 ,C P R就是其中之一。
该 技术 从它诞 生 到现 在 已经开 发 出了 多
年来 国内外应用 D A分子标记技术开 N 展植物真菌病原鉴定 、 病害检测 、 遗传多
害和 多种病 原上 都有 研究 报 道 。据不 完 全 统 计 , 国应 用 P R及其 相 关技 术 已 我 C
基金项 目 作者简 介
山西省 自然科 学基金 李亚立 (9 4 , , 18 一)女
项 目(0 6 10 0 2 0 0 18 )
河北廊坊人 , 在读硕士研 究生 , 主 要从事分子模特病理学的研究。
合 酶链 式 反应 、 疫捕 捉 P R P R 免 C 、C 一单 链 构 型 多态 性 、 实 时荧 光 P R C 、随机 扩增 多态 性 D A和 限制 性 片段 长度 多 N 态 性 等[ 4 1 。

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DNA 提取:首先需要从真菌样本中提取DNA。

这可以通过商业DNA 提取试剂盒或自制的DNA 提取方法来实现。

PCR 反应: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特定的真菌基因片段。

常用的标记基因包括核糖体RNA基因(rRNA)和线粒体DNA等。

对于真菌,常用的靶标基因包括18S rRNA、ITS(内转录间隔区)和28S rRNA等。

测序:对扩增得到的DNA片段进行测序,可以使用Sanger测序或者更先进的下一代测序技术。

序列分析:将测序得到的DNA序列与数据库中的真菌序列进行比对,以确定真菌的物种。

常用的数据库包括GenBank、UNITE等。

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比对后的序列数据构建系统发育树,以了解真菌的亲缘关系和分类位置。

分子诊断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们个体微小、种类繁多、与人类关系密切,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工农业生产、环保等诸多领域。

从医疗领域的角度来看,通过积极做好对于病原微生物的科学检测,医疗人员可以依据检测结果有效实现对于疾病的诊疗工作,这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保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高通量测序高通量测序技术又称“下一代”测序技术,以能一次并行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和一般读长较短等为标志。

高通量测序主要分为第二代边合成边测序、第三代单分子测序以及第四代纳米孔测序等三类。

在临床领域中该技术具有较为明显的技术应用优势。

对于结核病患者而言,由于结核杆菌痰涂片菌阳率低而痰培养耗时又长并且临床用药后影响检出,严重影响了结核的诊断和治疗,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结核的早期诊断,对于患者后续诊疗工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研究表明,该技术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帮助医疗卫生部门合理实现对于流行性疾病暴发的科学防控。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对于操作仪器设备和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都具有较高的要求,相信在未来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二、核酸适配体技术核酸适配体是一段寡核苷酸序列(DNA或RNA)。

通常是利用体外筛选技术——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从核酸分子文库中得到的寡核苷酸片段。

作为病原微生物检测过程中的重要技术。

核酸适配体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核酸适配体技术主要通过技术手段对于样本中的蛋白、酶、以及小分子物质等寡核酸片段进行获取。

该技术的应用包括扩增、调节以及分离、结合以及洗脱等五个环节。

在此过程中,作为重要的组成环节之一,分离环节可以有效实现对于适配体靶分子的合理筛选。

鉴于适配体的亲和力较强且修饰难度偏低,因此,其可以在特定蛋白的适配体中进行大面积应用。

该技术在临床过程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未来该技术有望取代抗体检测技术。

分子诊断简介介绍

分子诊断简介介绍

要点二
公共卫生
分子诊断在传染病监测、疫情调查和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 作用,有助于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保障公众健康。
04
分子诊断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检测
01
02
03
农药残留检测
通过分子诊断技术可以检 测出食品中残留的农药成 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毒素检测
分子诊断技术可以检测出 食品中的毒素成分,如黄 曲霉素等,从而避免食品 中毒的发生。
灵敏度
分子诊断技术需要不断提高检测灵敏度,以 便更早、更准确地检测出疾病或病原体。
特异性
为避免误诊,分子诊断技术需具备更高的特 异性,以准确区分不同的疾病或病原体。
实现多目标同时检测和鉴定
多目标检测
同时检测多种疾病或病原体,提高诊断效率。
鉴定与分型
对疾病或病原体进行鉴定和分型,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 病情和治疗方案。
反向分子杂交技术
反向分子杂交技术是一种基于DNA-DNA杂交的技术,通过使用特异性设计的 DNA探针,能够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与探针互补的DNA序列,实现对基因多态 性的分析。
基于生物芯片的技术
DNA芯片技术
DNA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DNA检测技术,通过在芯片表 面固定大量的DNA探针,能够同时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与探 针互补的DNA序列,实现对多种病原体的快速检测。
肿瘤的诊断与预后判断
肿瘤标志物检测
分子诊断可检测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 原、甲胎蛋白等,辅助诊断肿瘤并评估 病情进展。
VS
基因突变与预后判断
分子诊断可检测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有 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为制定 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其他疾病的应用前景
要点一

在临床常见酵母样真菌鉴定中的应用

在临床常见酵母样真菌鉴定中的应用

中意外DNA污染,采用无菌双蒸水作为阴性对照。

选择克柔假丝酵母菌(ATcC6258)和白色假丝酵母菌(ATcc90029)为PCR灵敏度参考菌株,以l:10倍比稀释以浓度为101~108/ml作为模板,PCR反应最终灵敏度为102/ml。

(5)测序及序列分析jPCR产物回收采用琼脂糖凝胶回收试剂盒,连接反应采用Beckman测序试剂盒,cEQ8000双向测序。

获得序列提交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CenterforBiotechn0109yInfonnation,NCBI)GenBank数据库(http://m州.ncbi.Illm.nih.gov)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待检真菌与参考序列相似度。

根据wisconsin的软件的FAsTA计算法则,找出与最佳参照序列无法匹配的差异碱基,通过检查电泳峰图进行必要的修改,未知碱基N视为匹配碱基。

BLAsT序列比对:由于目前真菌序列比对无明确判断标准,本研究采用细菌16SrRNA序列比对标准:①与某种系的代表参照序列相比,未知菌株序列的相似性≥99%,未知菌株鉴定为该种;②与某种系的代表参照序列相比,未知菌株序列的相似性≥97%,但<99%,未知菌株鉴定为该属;③如未知菌株序列相似性≤97%,未知菌株不能鉴定为该种或属;④如存在两个或两个种系以上参照菌株与未知菌株序列相似性≥99%,且两者相似性相差≤0.5%,则暂将未知菌株归为其中相似性较高种系,但不排除未知菌株为另一种的可能性¨0|。

结果一、质量控制克柔假丝酵母菌(ATCc6258)、新型隐球菌(ATCC32609)、季也蒙假丝酵母菌(ATcCAs21500)、葡萄牙假丝酵母菌(ATCC66035)、近平滑假丝酵母菌(ATCC22019)、光滑球拟假丝酵母菌(ATCC“550)、热带假丝酵母菌(ATCCl463)及白色假丝酵母菌(ATcc90029)的18srRNA基因序列比对相似性均为100%:Vitek32YBc和显色培养基鉴定符合率均为100%。

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该技术基于分子生物学原理,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病原体、基因突变等分子物质。

本文将从技术的发展历程、主要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探讨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一、技术发展历程分子诊断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精进,分子诊断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PCR技术、DNA芯片技术、质谱技术等多种技术的出现,分子诊断技术变得更加快捷和高效。

PCR技术是最具代表性的分子诊断技术之一。

PCR技术可以放大极微小的DNA片段,使其可被检测。

DNA芯片技术以及质谱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拓展了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领域,可检测的分子物质种类越来越多,诊断效果也更加准确、迅速。

二、主要应用领域分子生物学为分子诊断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下面,简单介绍分子诊断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1、感染疾病的诊断PCR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分子诊断技术可以提高感染疾病的诊断速度和准确度,使得医学工作者能够及时、精准地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2、肿瘤诊断与治疗分子诊断技术可以帮助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分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比如,检测某些基因的变异可以预测患者的肿瘤发生风险,为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另外,针对某些具有特定基因突变的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可以指导药物临床试验和治疗。

3、遗传性疾病的筛查分子诊断技术可用于检测各种遗传疾病,如囊性纤维化、地中海贫血等,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典型临床表现或者早期症状不明显的新生儿疾病,分子诊断技术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和治疗。

三、未来发展方向分子诊断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种技术的集成PCR、DNA芯片、质谱等多种技术的集成可以提高分子诊断技术的效率和准确度。

例如,多重PCR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减少检测时间和检测步骤,提高检测精度。

分子诊断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分子诊断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分子诊断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进展崔玉娟【摘要】医学流行性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是影响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检测和诊断技术是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关键环节,而传统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费时费力、灵敏度和准确度低且干扰因素多.近年来,一系列基于杂交、扩增和测序的新型分子诊断技术不断涌现,既缩短了检测周期,降低了检测成本,又极大提高了病原微生物检测和诊断的准确度和灵敏度,但还没有一种单一分子诊断技术可同时满足简便快速、高灵敏、高准确度、高通量和自动化等要求.各学科交叉、多方法联用等策略,有助于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向更加简便快速、高通量和自动化方向发展.【期刊名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7)005【总页数】6页(P24-29)【关键词】分子诊断技术;病原微生物;基因芯片;DNA传感器;数字PCR;核酸适配体【作者】崔玉娟【作者单位】北京市延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2医学流行性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包括原生生物、病毒和细菌等,其种类繁多且变异迅速,近年来已构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给人类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和损失。

针对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技术,不仅是其有效防控的前提,也是科学用药的基础。

[1]然而传统微生物检测和鉴定方法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血清免疫学反应等,[2]这些方法均存在诸多局限性,如微生物培养费时费力,仅能检测活菌总数;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及部分病原微生物难或不可培养等;[3]大量严重耐药性菌株以及新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出现等,已成为科研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正逐渐向分子诊断、代谢组学、指纹图谱、DNA 传感器及仪器自动化等方向发展。

其中分子诊断技术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微生物核酸进行检测,不仅有效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还可为研究人员提供病原微生物的耐药基因,甚至同源性分析等。

侵袭性真菌感染实验室诊断与临床应用-PPT

侵袭性真菌感染实验室诊断与临床应用-PPT
8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侵袭性真菌感染现状-确诊困 难
ICU患者侵袭性曲霉感染尸检检出率高达59%,远 高于临床所见。
Meersseman W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4;170:621–625
10
百分比
侵袭性真菌感染现状-需及时治疗
微生态学杂志, 2016, 28(10):1152-1156.
G试验与GM试验试验联合检测 有助于真菌属的鉴别
31
结果判读
➢ 阳性:GM≥0.95μg/L ➢ 阴性:GM<0.75μg/L ➢ 灰区:0.75≤GM<0.95μg/L,建议连续多
次检测并应结合临床资料综合评价
32
GM试验干扰因素
念珠菌甘露聚糖 (Mannan, Mn试验)
曲霉菌 IgM/IgG抗体 (ELISA,胶体金)
念珠菌 IgM/IgG抗体 (ELISA,胶体金)
真菌筛查 曲霉菌 隐球菌 念珠菌 曲霉菌 念珠菌
14
隐球菌感染
隐球菌为圆形菌体,外周有荚膜, 内有反光孢子,但无菌丝。
隐球菌属已知有37个不同的种, 但具致病性的多为新型隐球菌, 其特点是菌体由一层很厚的多糖 荚膜所包被。
确诊需侵入性手段获得组织标本 但侵入性操作常常难以实施
真菌检测项目开展相对不足或滞后
12
真菌传统检测方法及局限性
13
基于血清学的非培养检测技术
抗原 检测
血清学检测
抗体 检测
(1-3)-β-D葡聚糖 (Glucan, G试验)
曲霉半乳甘露聚糖 (Galactomannan ,GM试验)
隐球菌荚膜多糖 ( GXM试验,ELISA,胶体金)

2022分子诊断技术检测感染性疾病的应用和发展(全文)

2022分子诊断技术检测感染性疾病的应用和发展(全文)

2022分子诊断技术检测感染性疾病的应用和发展(全文)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实验诊断技术是当前感染性疾病临床实验诊断的重要手段,高效、快速地检测病原微生物对于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意义重大。

而随着近年来纳米材料、应用化学、光物理学和生物传感等技术的进步,分子诊断技术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创新和发展。

分子诊断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周转时间短和应用范围广等众多优点,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已应用十分广泛。

一、新一代定量PCR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1985年建立的在体外特异性扩增一段特定核酸序列的技术,是目前病原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检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

第1代普通PCR 技术,只能定性而不能准确定量,并且操作过程需要开盖,易造成“气溶胶”污染。

研究者们在常规PCR技术的基础上,于1996年建立了实时PCR技术或荧光定量PCR,实现对PCR过程中产物量的实时监测,无开盖操作,污染风险低,能准确定量检测。

目前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结核分枝杆菌等感染性疾病中细菌、病毒的定量监测中广泛应用。

但对于较低拷贝数的DNA 难以检测,而且扩增效率的差异会直接导致实验室内或者不同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偏差。

而数字PCR(digital PCR,dPCR)技术是基于传统PCR以及实时定量PCR发展起来的第3代PCR技术,能更准确地观察到单拷贝核酸分子的动态,可让研究人员能够直接数出单基因分子的个数,对起始样品进行绝对定量。

已有研究表明,dPCR 能够检测出极低拷贝的靶标分子,灵敏度高于目前常用的实时定量PCR,并且dPCR 不需要制备标准曲线、不受基因扩增效率的影响,在临床诊断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

由于dPCR 的高灵敏度,临床微生物标本无需培养即可以进行检测,大大缩短临床报告时间,并且可以准确地检测细菌数目和病毒载量,从而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药物疗效观察、病情判断及预后观察,目前dPCR 技术已广泛应用于HBV、HIV、甲型流感病毒等临床领域。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分子诊断技术是一种通过分析个体生物体内分子水平信息来诊断疾病、评估疾病风险和预后的先进技术手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临床医疗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益处。

一、分子诊断技术的原理及方法分子诊断技术主要是通过检测个体体液或组织中的 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分子,根据其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特定变化来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

常见的分子诊断技术包括 PCR 技术、基因测序、PCR-RT 技术等。

这些技术能够检测出微量的生物分子,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准确性的特点。

二、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1. 早期疾病诊断分子诊断技术能够帮助医生在疾病早期阶段进行准确诊断,为患者提供更早的治疗和干预机会。

例如,早期肿瘤的分子标志物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癌症,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2. 疾病风险评估通过分子诊断技术可以评估个体患病的风险,帮助医生制定更为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比如,基因检测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的遗传风险,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3. 患者预后监测分子诊断技术还可以通过监测患者治疗后的生物标志物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这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毒副作用。

4. 个体化治疗分子诊断技术可以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靶向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分子表型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三、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前景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完善,未来分子诊断技术将在临床应用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不断推广和运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领域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为个性化医学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在未来,分子诊断技术还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结合,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遗传疾病、感染病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为医疗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机遇。

WHO真菌重点病原体感染实验诊断与临床治疗

WHO真菌重点病原体感染实验诊断与临床治疗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唑类、嘧啶类、烯丙胺类等。 同时,还对抗真菌药物的抗菌谱、耐药性、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进 行了详细的介绍。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环境控制、个人防 护、消毒隔离等。还对一些特殊情况下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了讨论,如免疫缺 陷患者的预防和控制、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预防和控制等。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19种真菌病原体及其所致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检测 方法、诊断路径、药敏试验和耐药机制、治疗原则及相关进展。每一部分的内容 都深入浅出,既有严谨的科学数据,又有生动的临床案例。这不仅让我对真菌感 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有了更高的评价。
我从书中学习到了很多有关真菌感染实验诊断和临床治疗的知识。书中详细 介绍了如何通过实验方法检测和诊断真菌感染,包括各种实验室技术和诊断路径。 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真菌感染的本质,也为我提供了一种实用的工 具,可以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来诊断和治疗真菌感染。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真菌的基本特征、分类、致病性以及真菌感染的流行 病学和诊断方法。通过对这些基础知识的介绍,为后续的实验诊断和临床治疗提 供了理论支持。
这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直接镜检、培养、 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清学诊断等方法。同时,还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 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提供了参考。
WHO真菌重点病原体感染实验诊断 与临床治疗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感染
预防
感染
诊断

真菌病害的分子检测技术及种间鉴定研究

真菌病害的分子检测技术及种间鉴定研究

真菌病害的分子检测技术及种间鉴定研究真菌病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和发展,进而影响到粮食的生产和供应。

为了及时发现和识别真菌病害,种间鉴定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篇文章将探讨真菌病害的分子检测技术以及种间鉴定研究。

一、分子检测技术在真菌病害中的应用真菌病害的症状可能与其他生理生化因素相似,此时传统的观察和鉴定方法可能不够准确,因此需要一种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方法。

分子检测技术是一种通过检测生物体中特定基因的存在来识别其种类的方法,已经成为了现代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

在真菌病害的识别中,分子检测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可以对真菌病害的基因组进行扩增和测序,从而快速准确地确定真菌的种类和亚型。

而此前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误诊率也会较高。

二、种间鉴定技术在真菌病害中的应用种间鉴定技术是指通过对一种生物特定的结构和性状进行鉴定,确认其生物学分类和种类的方法。

在真菌病害的种间鉴定中,需要采取样本并进行鉴定分析,以确定真菌的种类和亚型,进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传统的种间鉴定技术主要是基于形态学和传统分类学的方法。

例如,真菌的菌落、孢子和颜色等特征是种间鉴定的基本指标。

但遗憾的是,这种方法在面对类似的真菌病害时往往不太准确,误诊率较高。

而现通过基于多基因序列比较的物种鉴定技术,这种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这个技术通过对真菌基因组的多个位点进行比较,从而准确鉴定真菌的种类和亚型。

三、真菌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将分子检测技术和种间鉴定技术运用在真菌病害的防治中,除了可以高效精确地鉴定和诊断某种具体的真菌病以外,还可以在防治过程中为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提供支持。

同时,新型分子检测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当前进步较快,这为未来真菌病害的研究和管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比较真菌病害病原体和植物宿主的基因组,以探究真菌怎样感染其宿主,从而制定更加具体有效的防治措施。

分子诊断技术及其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及其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及其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领域也不断更新换代。

分子诊断技术是近年来医学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它是一种通过分析分子水平的生物标志物来诊断疾病的技术。

本文将介绍分子诊断技术及其应用。

一、分子诊断技术的概述分子诊断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手段,对病原体、细胞、组织、体液等样本中的生物分子进行检测,以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

分子诊断技术包括多种技术手段,如:PCR (聚合酶链式反应)、电泳、基因芯片、核酸杂交、荧光定量PCR等。

PCR是一种在体外扩增DNA分子的技术,其原理是利用DNA聚合酶在逐步升温和降温的反应条件下,以DNA序列为模板合成DNA。

PCR 技术是分子诊断技术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微量的DNA分子。

电泳是一种将DNA分子按照大小和电荷分离的技术,其原理是利用电场作用使DNA分子在凝胶状物质中移动,从而实现DNA分子的分离。

电泳技术可以用于检测DNA序列的长度、浓度、纯度等信息。

基因芯片是一种将多个DNA序列固定在玻璃片或硅片上的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光学检测技术检测DNA序列的变化。

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多个DNA序列,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等优点。

核酸杂交是一种将标记有标记物的DNA或RNA与样品中的DNA或RNA杂交的技术,其原理是通过互补配对使DNA或RNA分子相互结合。

核酸杂交技术可以用于检测DNA或RNA的序列、表达水平、突变等信息。

荧光定量PCR是一种利用荧光探针检测PCR产物的技术,其原理是在PCR反应中添加荧光探针,当荧光探针与PCR产物结合时,会发生荧光信号,从而实现PCR产物的定量检测。

二、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检测各种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如:病原体、肿瘤标志物、遗传病等。

1. 病原体检测病原体检测是指通过检测体液、组织等样本中的病原体DNA或RNA来诊断疾病的技术。

临床应用中的分子诊断技术

临床应用中的分子诊断技术

临床应用中的分子诊断技术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分子诊断技术通过检测和分析个体在基因组、蛋白质组等水平上的异常变化,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评估疾病的进展和预测疾病的风险,对于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子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子诊断技术基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原理,通过检测、分析和解读个体的基因、蛋白质或其他生物分子的异常变化来诊断和评估疾病。

其基本原理包括:1. 基因检测:通过检测个体基因组中的突变、缺失、插入等异常变化,来诊断某些遗传性疾病或预测个体对特定药物的反应。

2. 蛋白质检测:通过检测个体体液中的特定蛋白质的异常表达水平,来评估疾病的进展、预测疾病的风险或监测疾病治疗的效果。

3. RNA检测:通过检测个体细胞或组织中的mRNA或其他非编码RNA的表达水平,来评估基因的表达情况,从而判断疾病的发生机制或推断个体的疾病风险。

二、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1. 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筛查:分子诊断技术可以通过检测某一特定基因的异常突变,来诊断或筛查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囊性纤维化等。

这种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早期发现疾病、指导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分子诊断技术可以通过检测患者体液或组织中癌症标志物的异常表达水平,辅助早期癌症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例如,检测血清中的甲胎蛋白(AFP)可以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3. 个体化药物治疗的指导:分子诊断技术可以通过检测个体基因组中与药物代谢和反应相关的位点,来预测个体对特定药物的反应情况。

这种个体化药物治疗的指导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4. 微生物感染的诊断和鉴定:分子诊断技术可以通过检测微生物的核酸序列,来准确、快速地诊断和鉴定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这种检测方法对于及时制定治疗方案、控制感染的传播和预防药物耐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真菌IDSA指南与临床应用

真菌IDSA指南与临床应用

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遵循抗真菌药物使用指南,避免滥用和误用。
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真菌在医院内 传播。
提高患者免疫力
通过营养支持、免疫调节等手段提高患者免 疫力,降低真菌感染风险。
未来挑战和展望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与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期待更多新型、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问世。
真菌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
通过临床症状改善、病原学检 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指标评估治 疗效果。
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卫生,避免滥用抗生 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曲霉菌感染治疗实践
诊断方法
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进行综合诊断。
疗效评估
通过临床症状改善、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 查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
治疗方案
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两性霉素B、伊曲 康唑等,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向患者介绍真菌病的种类、传播途径、易感因素等基础知识,提高其对
疾病的认知。
02
治疗方案及药物使用说明
详细解释治疗方案的目的、药物的作用机制、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确
保患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治疗方案。
03
预防措施及生活调整建议
指导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同时提出生活调整建议,如合理饮食、增强锻炼等,以降低复发风险。
进一步揭示真菌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精准医疗在真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借助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手段,实现真菌感染的精准诊断和 治疗。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在真菌感染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耐药性真菌带来 的挑战。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提高患者对真菌病认识水平

微生物学在健康医疗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在健康医疗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在健康医疗中的应用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虽然人们听到“微生物”这个词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病菌和疾病,但实际上,微生物是一类极其多样化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单细胞生物等等。

除了在环境、工业等方面的应用外,微生物学在人类健康医疗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微生物学在健康医疗中的应用。

一、微生物在临床分子诊断中的应用快速、准确地确诊疾病是医学界一直致力于实现的目标。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DNA和RNA的分子诊断方法已经成为当代临床分子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中最广为人知和应用最广泛的就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PCR技术可以让微生物的DNA快速扩增,可以从一小部分样本中扩增出大量DNA,并通过引物的选择实现对特定微生物基因的扩增。

此外,PCR技术还可以实现病原体的快速检测,比传统培养方法快得多。

临床实践表明,使用PCR技术可以在几小时内进行病原体的检测,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目前,PC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如结核病、病毒感染、性传播疾病、各种食物污染等领域的检测。

二、微生物在微生态制剂中的应用微生态制剂是指一类含有活性微生物的制剂,如益生菌、益生元等。

微生态制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整肠道菌群来改善宿主健康状况,其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

益生菌是我们肠道菌群中的一种菌类,经过科学家的鉴定,其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如过多的进食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等食物类别,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出现消化不良、便秘、肠易激综合症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益生菌制剂越来越受欢迎。

在市场上,各大品牌如儿童益生菌、老人益生菌、女性益生菌等都有涌现,通过益生菌的导入,可以很好的改善人体健康问题。

三、微生物在制药业中的应用制药业可以说是微生物学应用最多的领域之一。

不同的微生物越来越多地被融入到制药工作流程中,而这些微生物所产生的物质,成为制药原料或药物的主要来源。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
一、分子诊断的概念
狭义的分子诊断是基于核酸的诊断技术, 是通过对DNA或RNA的检测来实现对疾病的检测 和诊断。但是,随着第一张人类基因组测序图 的完成,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基因组学、蛋白组 学、代谢物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分子诊断 的内涵已经从单纯的DNA/RNA拷贝、突变等变化 的检测,拓展到核酸与DNA片段、蛋白与多肽、 抗原与抗体、受体与配体等生物大分子的检测 ,并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监测 、预后与预防等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
SAT 检测技术的优势:
检测靶标:RNA 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易鉴别死 菌、活菌,适合临床判愈; 扩增产物:RNA 高效扩增,低污染; 核酸提取:磁珠法 提取纯度高 结果准确; 检测方法:实时荧光检测,扩增、检测同时进行全 程监控; 扩增方式:42℃恒温 无需热循环,设备成本低。
不同的技术平台有各自的优缺点,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实验标本对象及需
求,选择适合的技术方法,力求在“高效,高质量,低成本”这三者间找到合适
的平衡点。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
总结
分子诊断学的快速发展,得益与分子诊断技术 的日新月异。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 成经历了十三年的时间,而2007启动的1000人基 因组计划的完成却只用了3年,人类了解自然密 码的速度正在跨上快速列车。检验医学以提供精 密准确的数据服务于临床,而分子诊断技术正逐 渐成为临床实验室的常规应用技术,这将为检验 医学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PCR+临床诊断
PCR+肿瘤研究
38%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
二、PCR概述
(二)原理
双链DNA 变性
退火 延伸

分子诊断技术有哪些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MAIGOO知识

分子诊断技术有哪些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MAIGOO知识

分子诊断技术有哪些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MAIGOO知识一、分子诊断技术是什么技术分子诊断技术是指以DNA和RNA为诊断材料,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检测基因的存在、缺陷或表达异常,从而对人体状态和疾病作出诊断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检测DNA或RNA的结构是否变化、量的多少及表达功能是否异常,以确定受检者有无基因水平的异常变化,对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该图片由注册用户'荆湖酒徒'提供,版权声明反馈二、分子诊断技术有哪些分子诊断技术有很多,目前上市的分子诊断技术按照技术原理大致可分为五大类:1、PCR技术即基因扩增技术这一技术将DNA的变性原理以及复性原理加以利用,采用适温延伸、高温变性以及低温复性,让核酸片段实现了体外扩增,可将极微量的目标DNA特异地扩增上百万倍,从而提高对DNA分子的分析和检测,因为PCR有着很高的灵敏度以及特异性,而且简便快速,所以这种技术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接受程度最高的技术。

PCR 技术可分为定量PCR和常规PCR,定量PCR分为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和数字PCR。

2、分子杂交技术分子杂交就是指两条有着同源序列的核酸单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这一原则相结合,进而形成双链的这一过程,它能够通过已知序列的基因探针对目标序列加以捕获和检测。

进行杂交的双方分别是探针以及有待探测的核酸,有待检测的对象可以选择基因组的DNA,也可以选择细胞总DNA,可以对其进行提纯,也可以对其进行细胞之内的杂交,也就是细胞原位杂交。

必须对探针进行标记,这样才可以进行示踪以及检测。

核酸分子杂交因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中已广泛地使用于克隆基因的筛选、基因组中特定基因序列的定性、定量检测等方面因为核酸分子杂交的灵敏度以及特异性都很高,因此这一技术已经在克隆基因筛选以及基因组之中待测的基因序列定性、定量检测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第17卷第4期2002年12月邢台师范高专学报JOURNAL OF XINGTAI SE NOR TE AC HERS COLLEGEVol.17.No.4Dec.2002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于淑玲(邢台学院,河北邢台054001)摘要: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及原理,真菌DNA碱基组成的分类鉴定、DNA分子杂交、真菌mt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分态性的分析以及随即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关键词:菌株;限制性内切酶;多聚酶链式反应中图分类号:Q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83(2002)04-0064-02真菌分类学是一个古老而又传统的学科,也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尤其是近年来真菌分类学引入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后,在分类方法和分类系统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分类特征是真菌分类的基础。

真菌的形态特征复杂,而且少数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稳定,因此,在传统的真菌分类中常引起分类系统的不稳定或意见分歧。

随着生物化学、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同时也是真菌分类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真菌的现代分类学中引入了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鉴定方法,例如:DNA碱基组成,限制片段多态性(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以及小亚基rDNA或(rRNA)序列测定等。

一、真菌DNA碱基组成的分类鉴定方法DNA由四个碱基组成,即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胞嘧啶(C),双链DNA碱基配对规律是A=T和G =C。

不同的有机体G+C/A+T的摩尔百分比却各不相同,如果把这四种碱基总相对分子质量看作100,那么真菌DNA的碱基成分可用G+C对全部四个碱基的摩尔百分比(mol%)来表示:(G+C)mol%。

大量的研究表明,脊椎动物DNA(G+C)mol%为35% ~45%,细菌为24~78%,真菌为20~60%,真菌的这一宽度与细菌大体相似,这就为这一特征在真菌的分类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T. ovoides • T. mucoides • T. dohaense • T. coremiiforme • T. dermatis
• T. asteroides
• T. cutaneum • T. jirovecii
• T. japonicum
• T. faecale
• T. debeurmannianum • T. lactis
不同种属真菌分子检测靶基因选择
A B
C
?
D
临床应用:CDC对美国多个州的真菌感染爆发, 应用了分子诊断技术进行研究
环境真菌,致病? 组织病理切片 8个病例的爆发传报!
常用的分子诊断 3个靶标基因 及引物序列
BALF
赶快回去实践一下吧!
质谱诊断技术在真菌鉴定中的应用
有效的破坏真菌细胞壁,高效释放基因组核酸,
提高核酸抽提纯化的得率。
酚-氯仿提取法
酚-氯仿提取法操作步骤: ①取少量纯培养菌落于1.5ml离心管(可用酶法进行预处理); ②加入玻璃珠和300ul DNA提取液漩涡振荡10-20min; ③加入等体积饱和酚,振荡5min,12000rpm 离心10min; ④取上清,加入等体积酚-氯仿混匀,12000rpm 离心10min; ⑤取上清,加入1/10体积的3M 醋酸钠和等体积异丙醇,混匀 后室温放臵30min,12000rpm 离心10min; ⑥去上清,加入400ul 70%乙醇洗1min,12000rpm 离心10min; ⑦去上清,生物安全柜内干燥至乙醇完全挥发; ⑧加入适量TE缓冲液溶解沉淀获得真菌基因组核酸。 如实验需要去除提取物中的RNA成分,可在第⑦步增加RNA酶 进行处理沉淀。
病例2:肺部曲霉感染的检测与报告 规范了吗?
荧光染色
痰标本 革兰染色+培养阳性 报告:烟曲霉?烟曲霉复合体?
延伸思考:少见酵母样真菌分类
举例:Trichosporon spp. 毛孢子菌属
人类感染相关毛孢子菌属:16种
• T. asahii • T. inkin • T. domesticum • T. montevideense ������
临床实验室常见的标本种类包括: 血液、痰液、肺泡灌洗液、脑脊液、胸水、腹水、 脓液、皮屑、甲屑、毛发、新鲜组织、石蜡切片。
离心浓缩富集处理, 可以提高真菌分子检测的阳性率
真菌基因组核酸提取方法
•真菌基因组核酸提取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 液氮研磨法、化学处理法、酶处理法、玻璃珠 法、加热煮沸-碱裂解法等; •在不同实验室和研究所也有新的方法和改良方法; •每种方法的根本目的均在于:
• 分子诊断学的应用提高了检测的速度、敏感性和 特异性,为临床微生物的检测、鉴定和分型提供了 新的“快捷途径” 。
真菌感染的分类
真菌引起的感染可分为: 全身性感染(Systemic infection) 皮下感染(Subcutaneous infection) 表皮感染(Cutaneous infection)
侵袭性真菌感染实验诊断技术规范化专题会议
真菌分子诊断技术及 临床应用
郭建 南院检验科 微生物及分子诊断组 2017年4月1日
将图片中您看到的物品简单分类
水果
蔬菜
将图片中您看到的物品简单分类
将图片中的霉菌培养菌落放大
絮状
绒状
绒兼絮状
渗出液
具有闭囊壳的菌落
颗粒状
帚状枝、瓶梗的差异如何清晰看得出?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其中全身性和机会性感染最为严重。
目前常见的真菌分子检测技术
1. 聚合酶链反应(PCR) 2. DNA测序法(Sequencing) 3. 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 4.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形性(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 5.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 PCR) 6.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 7. 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PCR-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PCR-ELISA) 8. 真菌病原体芯片检测技术(如FISH技术) 9. 基于蛋白质或者PCR扩增产物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 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 MS)
真菌标本采集、接收处理
•不合理的采集、运输会对检测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
甚至会发生因为污染而导致的假阳性结果; •正确的采集、运输、保存临床标本,是真菌分子检 测的重要保证; • 正确标记是最为简单也是最为容易忽视的一步; •常用的标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识别号码、收集时间、标本来源、患者诊断等
真菌检测标本的核酸提取方法
如何解决真菌鉴定过程中的分类问题?
分子诊断技术
可以将菌株鉴定得更精准!

微生物分子诊断学
• 微生物分子诊断学(Diagnostic molecular microbiology)是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等体外核酸扩增技术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临床微生物检测和鉴定技术平台。
青霉分类系统:曲霉状亚属、叉状亚属、青霉亚属、双轮亚属
篮状菌属
正青霉属
分子测序技术在分类学中广泛应用
全基因组测序
真菌的分类学更新很快, 临床实验室的真菌鉴定技术等检测技术能够及时跟新? 以便提供更可靠的治疗方案?
病例1:马尔尼菲青霉 VS 马尔尼菲篮状菌
2016年8月,我院分离自28岁 女性 HIV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标本
在实践中, 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真菌诊断的进步,源于临床应用的不断创新
个人简介
郭建,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检验科,硕士
研究生,主管技师,微生物及分子诊断组组长、教学
秘书,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分子生 物学组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真菌快速诊断及分类学、病原 微生物分子检测及耐药机制研究。主持并完成上海市 卫生局青年课题1项,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 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市局级课题5项。 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篇,参与发表论文10余 篇,其中SCI论文8篇,参与申请专利3项,上海市优 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银奖1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