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第五章 药物排泄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专业名词英文及相关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专业名词英文及相关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ADME3、转运(transport):吸收+分布+排泄,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排泄,消除(elimination):代谢+排泄第二章药物的吸收1、药物吸收(absorption of drug):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物质通过生物膜的现象。
3、跨细胞途径(transcellular pathway):指一些脂溶性药物借助细胞膜的脂溶性、或者特殊转运机制的药物借助膜蛋白的作用、或者大分子和颗粒状物质借助特殊细胞的作用等,而穿过细胞膜的转运途径。
4、细胞间途径(paracellular pathway):指一些水溶性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连接处微孔而进行扩散的转运途径。
5、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不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两侧的药物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6、单纯扩散/被动扩散(simple diffusion),促进扩散/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7、膜孔转运(membrane pore transport):物质通过细胞间微孔按单纯扩散机制转运的过程。
8、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两侧的药物借助载体蛋白的帮助由低浓度向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9、膜动转运(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第五讲药物代谢
问题:1、“约99%药物经CYP3A催化代谢为羧酸代谢物和无 活性的去烃基物”是通过什么样的研究得出的结论? 2、为什么酮康唑和依他康唑可抑制本品代谢,使药物 在体内蓄积而引起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律失常?
由于溶解差异,吸收快慢、吸收量多少。
(四)手性药物
(五) 药物的相互作用
•
药物联用时,药物之间产生作用,通过对酶影
响体现,是药物相互作用的一个组成部分。
• 抑制作用(inhibition) 药物代谢被其它药物所抑制,
抑制代谢的药物称为酶抑制剂(inhibtor)。
• 诱导作用(induction) 药物代谢被其它药物所促进,
第五讲药物代谢
第五章 药物代谢
药剂学教研室
1概
主要内容
述
2
药物代谢酶及其组织分布
3
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4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5 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6
药物代谢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案例1 抗变态反应药物特非那丁说明书中药动学及药物相互作用叙述:
【药动学】口服本品胃肠吸收良好,有明显首过效应,约99%药物经CYP3A
原、水解生成极性基团的反应。
•
• 2.第二相反应
药物或第一相反应生成的代谢产物 结构中极性基团与机体内源性物质 生成结合物(葡萄糖醛酸、硫酸、甘 氨酸、乙酰化、甲基化)。
一、氧化反应
•
氧化是最为常见的药物代谢反应,可由肝微粒体酶或非微粒
体酶催化。
• (一) 细胞色素P450系统
• 1. 催化原理
• 2. 氧化类型
• 代谢在酶系统参与下,可能出现饱和现象。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生物利用度: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有相对生物利用度( )和绝对生物利用度( )。
绝对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相对量。
多剂量给药:指药物按一定的剂量、一定的给药间隔,经多次给药后才能达到并保持在一定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给药方法。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当多剂量给药达稳态后,在每个间隔时间内的C-t曲线下面积为一恒定值。将这一面积与间隔时间τ的商,称为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负荷剂量:一般临床上常采取首次给药剂量加大的方法,实现快速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的目的,以后药量仅给以维持剂量即可。这种首次给予的较大剂量称为负荷剂量或首剂量。
5.药物代谢反应:Ⅰ相反应——引入官能团(氧化、还原、水解)大多脂溶性药物代谢后生成极性基团,极性增大,脂溶性降低,利于排泄。
Ⅱ相反应——结合反应,药物的极性基团;Ⅰ相反应生成极性基团与机体自身成分结合(Ⅰ相反应生成物可能直接排泄出去,或经结合反应以结合物形式排泄)。㈠葡萄糖醛酸结合。二磷酸尿苷葡萄糖醛酸(UDPGA)㈡硫酸结合。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酯(PAPS)㈢氨基酸结合。㈣谷胱甘肽结合。㈤甲基结合。㈥乙酰化反应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药物的跨膜转运机制:(一)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二)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三)膜动转运(胞饮与吞噬、胞吐)
2.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教学大纲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教学大纲课程学时:44学时实验学时:16学时山东大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基本要求]1.了解生物药剂学的概念、研究内容。
2.熟悉药物的体内过程。
[教学内容]一、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物疗效相互间关系的科学。
二、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剂型因素,不仅指注射剂、片剂、胶囊剂、丸剂、散剂、栓剂、软膏剂等狭义的剂型概念,而且广义地包括与剂型有关的各种因素。
主要包括: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处方中所加赋形剂的性质与用量;药物的剂型及用法;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药物在体内相互作用;制剂的工艺过程,包括操作条件等。
关于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病理条件的差异。
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固体制剂的溶出速率与生物利用度研究;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四、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过程,简称药物在生物体内的ADME过程。
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是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或生物转化是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是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教学学时: 1学时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基本要求]1.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
2.熟悉胃肠道的结构、功能及药物的吸收过程。
案例演示教学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章节中的应用与探索
案例演示教学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章节中的应用与探索摘要:在《生物药剂学》第五章药物代谢的教学中,采用理论讲授和案例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在演示结束后回顾与解读案例,并在整个案例演示教学后对教学满意度及教学效果进行调查。
此次教学实践发现案例演示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巩固和深化了核心知识点,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案例演示教学;药物代谢;《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生物藥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因素、生物因素、剂型因素和药物疗效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应用计算机和数学的方法定量描述药物的体内过程,主要应用于筛选新药、评价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和指导临床用药等方面。
目前国内多所高校进行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尝试,如多元教学法[1]、多学科交叉法[2]、PBL方法、混合式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情景剧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一、生物药剂学课程教学现状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生物化学、临床药理学、数学与动力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知识面广、系统性强、内容抽象、内容丰富且繁杂的特点,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均有一定难度。
目前,国内该课程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教师占据教学主动地位,学生普遍反映课程难度较大,内容难以理解,加之学时不足和未开设配套实验课程,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较为突出。
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互动的新型教学方式,常用于法学、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具有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
任课教师在课前应进行周密的策划和准备,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规律,应用构建主义思想,围绕课程核心或衍生内容设置讨论问题,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和思考特定案例,在讲授相应知识点后,组织学生模拟或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针对案例开展互助交流、讨论演讲,并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完成知识内化,巩固所学知识点,通过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达到深化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
大三《生物药剂学》章节目录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1.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2.掌握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3.掌握药物体内过程与药物效应之间的作用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1.掌握生物膜的性质2.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3.掌握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药物因素和制剂因素1.熟悉胃肠道结构、功能和药物吸收的过程2.熟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其应用1.了解运用胃肠道药物吸收特征、设计和开发药物新制剂的基本方法第三章非口服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1.掌握影响注射给药药物吸收的因素2.掌握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3.掌握影响药物口腔黏膜吸收、鼻腔黏膜吸收、肺部吸收的因素及吸收途径1.熟悉药物经皮肤的转运途径2.熟悉阴道吸收、直肠吸收及眼部吸收的因素及吸收途径3.熟悉非口服给药和首过效应的关系1.了解各种注射给药途径2.了解皮肤生理与解剖结构3.了解口腔及其黏膜、鼻腔及其黏膜、呼吸器官、阴道、直肠、眼的生理与解剖结构第四章药物分布1.掌握药物分布过程及其影响因素2.掌握表观分布容积的重要意义1.熟悉淋巴系统的基本结构2.熟悉药物从血液、组织间隙等向淋巴系统的转运过程,以及主要影响因素1.了解脑内转运、胎盘物质交换,红细胞内分布和脂肪组织内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2.了解微粒给药系统在体内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心制剂设计的指导意义第五章药物的代谢1.掌握药物代谢的基本概念,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2.掌握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1.熟悉药物代谢酶系及其在体内的组织分布特点2.熟悉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3.熟悉药物代谢在合理用药及新药研发中的应用1.了解药物代谢研究的体外方法及体内方法第六章药物排泄1.掌握药物排泄的三种机制,影响排泄的主要因素2.掌握肾清除率的意义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3.掌握药物胆汁排泄4.掌握肠肝循环概念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1.了解药物排泄的其他途径。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
⏹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其中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对于新药、新剂型与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及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新药研发和药学服务等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为重点章节)第九章多室模型 1 学习课件,理解多室模型特点和识别方法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稳态血药浓度的计算第十一章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2 学习课件,重点理解特点,机制和识别方法第十二章统计矩分析 1 学习课件,掌握MRT含义及计算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给药方法设计方法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一、学习目标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熟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和进展,了解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二、学习内容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三、本章重点、难点生物药剂学的概念;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四、建议学习策略通读教材后观看视频,并复习相关药剂药理知识帮助理解.五、习题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utics)2、吸收(absorption)3、分布(distribution)4、代谢 (metabolism) 5、排泄 (excretion) 6、转运 (transport) 7、处置 (disposition) 8、消除 (elimination) 二、简答题1.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因素。
《生物药剂学》课件——药物排泄
三、肾小管主动分泌—机制
有机弱酸、弱碱性药物分别通过两种不同机制分泌 排泄到尿中。此外,还有药泵蛋白转运。
有机酸:阴离子分泌机 制(磺胺类、马尿酸类 酰胺类、噻嗪类等)
Q: Why?
有机碱:阳离子分泌机 制(有机胺类化合物)
P-糖蛋白等药泵蛋白: 促进药物向小管液中转 运,增加药物排泄量
四、肾清除率(肾脏排泄血浆清除率)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胆汁排泄是肾外排泄中最主要途径。 机体中重要的物质如VitA、D、E、B12、 性激素、甲状腺素以及一些药物经胆汁排 泄。
一、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与特性
过程: 胆汁由肝实质细胞的分泌颗粒产生 分泌入毛细胆管
汇入胆管 流入胆囊贮存 饭后向十二指肠分泌 。
胆汁排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在肝细胞中的摄取、 贮存、生物转化及向胆汁转运。
1、药物的脂溶性
脂溶性大的非解离型药物重吸收程度大。 多数药物经体内代谢后,变成极性大的水溶性 代谢物,使肾小管重吸收减少。 例:磺胺类药物
3、尿量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
渗透压
水的重吸收 尿量
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升高,肾小管不能将葡萄 糖完全吸收回血,小管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多,小管液 渗透压增高,重吸收减少而引起多尿。
GFR (Uin V ) / Pin
Pin:血浆中菊粉浓度; Uin:尿中菊粉浓度; V:单位时间排出的尿量
菊粉清除率(GFR)
菊粉清除率可作为人和动物GFR的客观 指标,其平均数值有性别和动物种属差异。
正常男性:GFR 125 ml/min 正常女性:GFR较男性约低10%。
以菊粉清除率为指标,可以推测其他各种物质 通过肾单位的变化。
专业基础课-《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对象:药学专业学生(学分:2 ;学时: 36小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生物体内的动态过程并应用数学分析手段来处理的一门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采用隔室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或统计矩分析药物体内过程,并将药物动力学参数应用于新药研发。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生物药剂学是解析药物体内过程的机制的学科,而药物动力学是定量描述药物体内过程的学科。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影响药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的生理因素和剂型因素。
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方法。
熟悉生物药剂学原理在制剂设计尤其是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
了解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教材选用刘建平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出版。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1、各种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定义,使用,和参数的计算。
2、不同的剂量和给药方案计算。
四、参考性教学时间安排:五、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含实验项目、实践内容):六、教材和主要参考书:《Basic Pharmacokinetics》,Michael C. Makoid, Phillip J. Vuchetich,Umesh V. Banakar. The Virtual University Press刘建平.《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七、其他说明:注:1、表格不够可自行添加。
2、范文可参见教务处主页上教学大纲一栏中土木系教学大纲。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第五章 药物排泄
ABC family(ABC载体家族) 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s
ABC transporters are members of a transport system superfamily utilizing the energy of ATP binding and hydrolysis to transport various substrates across cellular membranes.
肾排泄率 = 滤过率 - 重吸收率+ 分泌率
肾小球滤过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高,管壁上微孔较大。 药物以膜孔扩散方式滤过,滤过率较高,但药物与血
浆蛋白结合,则不能滤过。
肾小管分泌 指药物由血管一侧通过上皮细胞侧底膜摄入细胞,
再从细胞内通过刷状膜管腔一侧流出。 近曲小管中分别具备有机阳离子和有机阴离子输
送系统。 这一过程为主动转运。
有机阴离子转运系统(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 OAT) 为许多有机弱酸所共同的肾分泌排泄机制,如马尿酸、氨
磺酰基、酰基氨基酸、普鲁卡因、吲哚乙酸、呋喃苯胺酸、 苯磺酸盐、香豆素 有机阳离子转运系统(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 , OCT) 为许多有机胺类化合物所拥有的肾分泌排泄机制,如吗啡、 多巴胺、胆碱、胰岛素、胍乙啶、阿的平、美加明等。
药物消除 Drug Elimination
药物消除包括: 1. 药物代谢--Metabolism predominantly in the liver and kidney. 2. 药物排泄--Excretion of unchanged drug or its metabolite predominantly by kidney.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必须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生物药剂学: 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 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吸收: 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 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后透过细胞膜向机体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是指药物在吸收过程中或进入体循环后, 受体液环境、肠道菌丛体内酶系统等的作用导致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也称为生物转化。
排泄: 是指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 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过程合称为消除。
2.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各包括哪些方面?剂型因素: 剂型种类、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制剂处方、配伍药物在处方及体内的相互作用, 以及制备工艺、贮存条件和给药方法等。
生物因素: 种属差异、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及遗传因素等。
3.简述生物药剂学的研究目的, 请举例说明。
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及制剂工艺、指导合理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以确保用药的安全与有效。
第二章 4."药物化学结构唯一决定药物疗效"的观点正确吗?请分析原因。
第三章不正确。
因为随着生物药剂学的产生和发展,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药物在一定中所产生的效应除了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外, 还受到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影响, 甚至在某种情况下, 这种影响对药物疗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药物化学结构唯一决定药物疗效"的观点不正确。
第四章药物的吸收1.名词解释胃空速率: 单位时间内胃内容物的排出量。
多晶型:同一化学结构的药物, 由于结晶条件不同, 可得到数种晶格排列不同的晶型, 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多晶。
溶出速度: 是指固体药物制剂中有效成分在特定的溶解介质中的溶解速度和程度。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名词解释
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首过效应: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转化而使药物进入体循环前降解或失活,这种作用称为肝首过效应。
肝肠循环: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被重新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的现象。
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由两个肾的肾小球滤过的血浆总体积血脑屏障: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的摄取的能力称为血脑屏障。
肾清除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以分钟计),肾能使多少容积血浆(通常以毫升计)中的药物清除出去的能力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的处理方法,研究药物通过各种途径给药后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变规律的学科,致力于用数学表达式阐明不同部位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隔室模型:将整个机体按动力学特征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隔室,把这些隔室串接起来构成的足以反映药物动力学特征的模型。
速率常数:描述速率过程变化快慢的参数。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表观分布容积: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数。
多剂量函数:稳态血药浓度: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等于从体内消除的速率时的血药浓度。
达坪分数:达坪分数是指n次给药后,血药浓度相当于坪浓度的分数。
滞后时间:血管外给药后,药物往往不能立即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从开始给药到血液中出现药物所需的时间称为滞后时间。
负荷剂量:为尽快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在静脉滴注前或重复给药的首次给一个较大的剂量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在一个剂量间隔时间内,AUC除以时间间隔τ所得的商称为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蓄积系数:又叫蓄积因子或积累系数,系指稳态血药浓度与第一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的比值,以R表示。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学考试复习资料第⼀章⽣物药剂学概述1.⽣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出⼩题,判断之类的)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药⽅法制剂处⽅中所⽤的辅料的性质及⽤量处⽅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3.⽣物因素(⼩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4.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药部位进⼊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结构发⽣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如何应⽤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转运关系指导处⽅设计?不好筛选合适的盐筛选不同的晶型改善化合物结构微粉化包含物固体分散物⽆影响增加脂溶性改善化合物结构胃中稳定性稳定代谢稳定性不稳定研究代谢药物6.⽚剂⼝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答:⽚剂⼝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章⼝服药物的吸收1、⽣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 bilayer),⽣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晶格镶嵌模型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类③、蛋⽩质⽣物膜性质:①膜的流动性膜②结构的不对称性③膜结构的半透性2、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的载体作⽤,透过细胞⽽被吸收的过程。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4、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1、被动转运的特点:(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2、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
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
3、主动转运的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aelis-Menten )方程描述:4、主动转运的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5、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如右图6、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
8、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②胃内容物黏度、渗透压; 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
9、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
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10、避免首过效应的方法: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
《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理论教学大纲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药物制剂、药品检验专业使用)Ι前言生物药剂学(Biopah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是一门交叉学科,相关知识对阐明药物作用和毒副作用的机理、新药研究开发以及临床合理用药都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的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现在,药物动力学已成为一种新的有用的工具而广泛地应用于药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成为广大医药工作者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专业知识。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生物药剂学重点掌握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因素及药物相互作用,生物利用度等内容。
药物动力学重点掌握隔室模型理论及应用隔室模型理论求算药动学参数。
包括单隔室模型、多隔室模型、多剂量给药等,还应了解药物动力学的临床应用、统计矩等内容。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药物制剂、药品检验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56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20学时。
四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梁文权,2版,2003年。
ΙΙ正文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生物药剂学相关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药 物 排 泄Excretion of Drug该文档是极速PDF 编辑器生成,如果想去掉该提示,请访问并下载:http:///药物消除 Drug Elimination n⏹ 药物消除包括:1. 药物代谢--Metabolism predominantly in the liver and kidney.2. 药物排泄--Excretion of unchanged drug or its metabolite predominantly by kidney.2²✧ 药物排泄:体内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n⏹ 药物消除过程的正常与否关系到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从而严重影响到药物的作用。
排泄途径Ø 肾脏排泄 (Renal excretion)Ø 非肾脏排泄(Non-renal excretion)l● 胆汁(Biliary system)l● 乳汁(Milk)l● 肺(Lungs)l● 肠道(Intestine)l● 唾液(Salivary glands)l● 皮肤(汗腺)(Sweat glands)第一节 药物的肾排泄一、肾结构与基本功能 (ren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一) 肾结构n⏹ 肾血流量:心输出量的20~25%n⏹ 肾单位:肾小体 (肾小球、鲍曼囊)肾小管 (近曲小管、髓绊、远曲小管、集合管)(二) 肾单位的基本功能n⏹ 滤过功能:(glomerular filtration)毛细血管压较高,微孔较大,除血细胞和蛋白外,一般物质都可滤过;单向。
n⏹ 心输出量的20~25%,每天流过肾的血液1700~1800L,肾小球滤过170~180L,即肾小球滤过率为120~130ml/min;n⏹ 人体每天的尿量1.5Ln 重吸收功能:(tubular reabsorption)近曲小管在管腔侧具有刷状缘结构,有利于吸收。
主动、被动99%水,葡萄糖,氨基酸,Na+等n 排泌功能:(tubular secretion)物质由血管侧通过上皮细胞侧底膜摄入细胞,再从细胞内通过刷状缘膜向管腔侧流出的过程。
该过程是一主动转运过程。
(载体、能量、竞争饱和……)二、药物的肾排泄机理机理复杂,包括n⏹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衡量指标: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CLcr) n⏹ 肾小管分泌 (tubular secretion)n⏹ 肾小管重吸收 (tubular reabsorption)n⏹ 肾排泄率 = 滤过率 + 分泌率 - 重吸收率。
n⏹ 肾小球滤过n⏹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高,管壁上微孔较大(7~10nm)。
n⏹ 药物以膜孔扩散方式滤过,滤过率较高,但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则不能滤过。
n⏹ 肾小管分泌n⏹ 指药物由血管一侧通过上皮细胞侧底膜摄入细胞,再从细胞内通过刷状膜管腔一侧流出。
n⏹ 近曲小管中分别具备有机阳离子和有机阴离子输送系统。
n⏹ 这一过程为主动转运。
n⏹ 有机阴离子转运系统(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 OAT)n⏹ 为许多有机弱酸所共同的肾分泌排泄机制,如马尿酸、氨磺酰基、酰基氨基酸、普鲁卡因、吲哚乙酸、呋喃苯胺酸、苯磺酸盐、香豆素n⏹ 有机阳离子转运系统(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 , OCT)n⏹ 为许多有机胺类化合物所拥有的肾分泌排泄机制,如吗啡、多巴胺、胆碱、胰岛素、胍乙啶、阿的平、美加明等。
n⏹ The effect of plasma protein binding on in vivo efficacy: misconceptions in drug discovery.n⏹ Smith DA, Di L, Kerns EH.n⏹ Nat Rev Drug Discov. 2010 Dec;9(12):929-39.n⏹ 肾小管重吸收n⏹ 与体内必须物质不同,大多数药物从肾小管远曲小管重吸收,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脂溶性药,非解离型药物吸收多。
n⏹ 药物大多经被动扩散方式重吸收回体内。
n⏹ 现发现少部分药物通过与体内必须物质相同转运途径重吸收。
习题n 某年轻人(32岁,肌酐清除率122ml/min,78kg)单剂量口服一抗生素250mg。
由文献知,该药表观分布容积等于体重的21%,消除半衰期2h。
尿排泄原药占机体总排泄量的70%。
n⏹ 影响药物重吸收的因素 Ø 药物的脂溶性Ø 尿液pHØ 尿量尿液pH值对排泄的影响n⏹ pH分配理论n⏹ 酸化的尿液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而减少弱碱性药物的吸收。
n⏹ 碱化尿液,弱酸药物的肾清除率增加,弱碱性药物易被重吸收。
n⏹ 大部分药物是以原型在尿中排出,尿的pH值对药物排泄的影响才有临床意义。
n⏹ 尿量n⏹ 由于是被动转运,重吸收速率依赖于肾小管内液的药物浓度。
n⏹ 尿量增加时,药物浓度下降,减少重吸收;尿量减少时,药物浓度增加而重吸收量也增加。
药物的肾毒性renal toxicity of drugn⏹ 氨基甙类抗生素原形从肾排泄,大约5%~8%在近曲小管重吸收,并在此蓄积,使肾小管发生病变。
n⏹ 顺铂,氨甲喋呤(MTX)n⏹ 一代头孢菌素n 影响药物肾排泄因素1.蛋白结合率2.尿液pH和尿量3.合并用药4.药物代谢5.肾脏疾病2. 被动重吸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酸化尿液的药物 :氯化铵、水杨酸、大剂量维生素C碱化尿液的药物:乙酰唑胺、碳酸氢钠、枸橼酸钠、醋酸钠、噻嗪类3. 主动排泌过程中的相互作用Ø 参与肾小管分泌药物的载体至少有两类,即酸性药物载体(有机阴离子转运系统,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 OAT)与碱性药物载体(OCT),当两种酸性药物或两种碱性药物并用时,可相互竞争载体,出现竞争抑制。
Ø 速尿与利尿酸均能妨碍尿酸的排泄,造成尿酸在体内的堆积,引起痛风。
Ø 双香豆素与保泰松都能抑制氯磺丙脲的排泄,加强后者的降血糖效应。
Ø 丙磺舒对青霉素的抑制作用。
29n⏹ 肾脏疾病对肾排泄有很大影响n⏹ 随肾病症状加重,肾清除率会出现下降。
n⏹ 肾小球肾炎会使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
n⏹ 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管主动分泌和重吸收功能都显著下降。
血液透析n⏹ ⾎血液透析,⼜又称“⼈人⼯工肾”治疗,⽤用于肾功能衰竭时从病⼈人⾎血液中⼈人为地将废物透析出来。
该过程中⾎血液流经离⼦子溶液环境的半透膜,含氮废物以及某些药物从⾎血液中透析出来。
因此,⾎血透是肾衰病⼈人进⾏行药物排泄的重要途径。
n⏹ 该技术对于符合下列条件的药物有重要意义:①有较好的⽔水溶性;②与⾎血浆蛋⽩白结合不紧密;③分⼦子量低(⼩小于500);④分布容积⼩小。
习题n⏹ 1、头孢拉定完全以原型从尿中排泄,研究表明,同时给予丙磺舒会使血清头孢拉定浓度上升。
头孢拉定与丙磺舒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是什么? n⏹ 2、苯丙胺中毒后应该合用碳酸氢钠还是氯化铵?为什么• 血肌酐正常值:44-133umol/L• 男 54~106umol/L(0.6~1.2毫克/分升);• 女 44~97umol/L (0.5~1.1毫克/分升)。
• 小儿:24.9~69.7 umol/L。
• 当血肌酐超过133umol/L时意味着肾脏出现损伤,已经肾功能不全、肾衰竭。
(133umol/L以上为炎症损伤期,186umol/L 为肾功能损伤期,451umol/L为肾功能衰竭期【晚期(血肌酐值超过707nuol/L)为尿毒症】肾小管功能:酚红排泄试验Phenol red excretion test或者酚红试验 (PSP)(also known as phenolsulfonphthalein酚磺酞or PSP)原理²✧ 酚红是一种对人体无害又易通过肾脏肾排出的指示剂,它经静脉注射到人体后,绝大部分会经肾小管分泌,排出体外。
当肾小管出现病变时,酚红指示剂的排出量会减少。
²✧ 实验前要适量饮水,在注射酚红前30分钟排尿一次。
注射后15、30、60、120分钟,分四段留取尿液,标明时间检查。
15min 0.25~0.51(0.53) 30min 0.13~0.24(0.17) 60min 0.09~0.17(0.12) 120min 0.03~0.10(0.06) 120min 总量0.63~0.84(0.70)习题1、氧氟沙星的临床应用比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更广,在其给药方案中有时会合并应用碳酸氢钠以提高疗效。
适应症?第二节 胆汁排泄biliary excretionn⏹ 药物及其代谢物除了主要为尿排泄外,通过胆汁排泄也是主要的消除途径。
n⏹ 维生素A、D、E、性激素、甲状腺素及这些药物的代谢产物从胆汁中的排泄非常显著。
n⏹ 因此,胆汁排泄对药物的血药浓度、药物疗效的强度及持续时间有重要的影响。
二、药物的胆汁排泄胆汁清除率(billiay clearance):B/P比值:B/P=1; B/P>1; B/P<1n⏹ 排泄机制 药物向胆汁转运机制可分为 n⏹ 被动扩散300<MW<5000n⏹ 主动转运n⏹ 被动扩散n⏹ 血液中药物向胆汁被动扩散转运有两种途径:1、药物通过细胞膜小孔进行扩散;2、药物在膜的脂质部分扩散。
肝细胞膜和肝内的窦状隙的内壁上都有许多微孔,药物透过这种微孔的速度受分子量大小的影响。
n⏹ 主动分泌n⏹ 当胆汁中的药物浓度显著高于血浆中的浓度时,则药物由血液向胆汁的转运存在着主动转运的分泌机制。
这种机制的特点也有:①存在饱和现象;②能逆浓度梯度转运;③与相同转运系统的药物共存时将出现竞争性抑制;④受代谢抑制剂的抑制。
n 胆汁消除的作用:原形药是次要途径极性强水溶性大代谢物是主要途径三、影响胆汁排泄的因素n⏹ 药物理化性质葡糖醛酸结合药,分子大胆汁排泄↑;分子量<300 尿液排泄;分子量>300 胆汁排泄极性强,卤素取代基胆汁排泄多n⏹ 生理因素:种属:酚红在人体只有肾排泄,大鼠40%胆汁排泄 胆汁流量 :流出量增加则加速排泄;代谢状况,蛋白质结合率,疾病等n 胆汁排泄/肝肠循环的实验研究方法第三节 其他排泄途径 other excretion pathwayn⏹ 乳汁(drug excretion via milking)n⏹ 唾液(drug excretion via saliva)n⏹ 汗腺(drug excretion via coil gland) n⏹ 眼泪(drug excretion via tear)n⏹ 呼气(drug excretion via expiration )一、药物从乳汁的排泄大多数药物能从乳汁排出一般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低,在乳汁中排出量不足以引起婴儿的治疗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