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教育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的达成策略

1997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1]。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

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

背景下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2],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升历史教师自身的理论学习水平。历史教师是从事教学一线的直接工作者,是实施教学的主体,同时是贯彻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的主要实施者,历史教师学科素养的程度直接决定了所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高度,“教师要有俯瞰历史的高度,纵览历史的宽度,要有跨越时间、空间、领域、视角的眼光。只有这样,对历史的理解才有深度,对历史的解释才有厚度,对历史的情意才有温度”[4]。要提升教师的理论学习水平,笔者认为,首先历史教师要对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各项包含新一轮教育改革方向的文件进行解读和领悟,做到与国家、与教育改革方向始终保持一致、与时俱进,有了新理论的指导,历史课堂才能体现“核心素养”;其次,历史教师要广泛阅读、涉猎与中学历史学科素养相关的论文和专著,从他人的实践经验和学术理论中具体化理解新课程改革中贯彻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的具体实施情况,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的学术动态,有了理论上的学习领悟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活动。

(二)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学科活动才是形“历史学科知识是培育学科素养的载体,方式。.

成学科素养的途径,历史学科知识是不能直接转化为核心素养的”

[5]。有了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历史教师终究要通过组织

教学活动最终贯彻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所以历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组织好教学活动。首先,在创新教学方式方面历史教师一方面可以改变传统偏重教材甚至完全依赖教材的教学方式,以历史教材为依托,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如可以结合教材充分利用历史遗迹、历史文物、史书记载、网络等多种形式整合课程资源,最终化繁为简,围绕教材主题,甄选整合符合学生学情又能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资料应用在课堂上,这样就能更立体地让学生体验历史课堂,以更多的角度、更高的高度理解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历史教师要把握好基于落实学科素养为目标的教学设计环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是历史教师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h节,是历史教师备课过程中的关键,教学设计质量直接关乎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其次,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体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那么体现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由哪些环节构成呢?笔者比较认同张华冕老师的观点,即体现历史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应该是“由导学设疑、问题探究、情境体验、延伸拓展四个要素组成”[6]。在这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设置有效问题,提供创新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式学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体验、分析、理解、应用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有梯度.

地实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的知识学习由被动变成一种主动、自觉的学习,“知识只有变为自觉主动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思路才能转化为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7]。通俗点讲类似于历史教师要转变角色,从以往的台前表演者变为幕后的导演,历史教师提供更好的舞台、更好的剧本,至于前台的表演者――学生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有何感受,具体会得出什么样的结局,教师做好动态的监测及大方向的把控,还舞台给学生,在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中,看似教师工作轻松了,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实际上教师的“幕后”备课质量要求更高,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了更多的需求,但学生将收获更多,更能通过自身的体验学习过程实现学科素养的锻炼。(三)要创新高中阶段历史学科评价体系。传统的高中历史学科评价体系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无论是学业水平考试还是平时学校的阶段性考试基本上都是以学生的笔

试文化课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依据,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科发展空间,而且制约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最终不利于历史学科素养的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体系是保证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和支持系统”[8]。高中学科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师如何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所以学科评价体系需要创新,在学科评价方面可以基于达成核心素养的程度进行多角度测评,如可以让学生通过游览历史遗迹、阅读史料撰写心得,或是教师给出历史主题让学生或是学生通过创作历史剧等多种形式小组合作创作历史小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