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史第十八章 国际商战
世界经济史商业革命课件
![世界经济史商业革命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b34e894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12.png)
距离遥远和不确定性 商业活动均属于高风险 由于垄断
• 影响: 1.对社会的影响很大。 2.在某些方面控制影响着工业的发展。
2 第 节 商业革命
1二 贸易路线的转移
世界的贸易中心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 西洋。
继意大利诸城邦后,16世纪中期的安特卫普(“世界 商业之都”) 、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成为了欧洲经济 中心。
显的体现是实行对外扩张,为此政府进行商业 战争和颁布一系列航海法令。 法国则注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法国的手工工 场多为法国政府直接出资创办。
3 第 节 重商主义
三 商业战争与商业文明
重商主义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世界财富的总量是既定的,国 际市场是有限的,贸易就是常年的战争,谁在贸易中占 据首位,谁就可以充当战争与和平的裁判者。因此,各 国政府都致力于如何从大致固定的国际贸易额中获得最 大利益,如何利用本国的条件造成贸易顺差,从而保证 金银多进少出。商业原因引起的国际冲突集中表现为对 海上霸权和海外殖民地的争夺。
2 第 节 商业革命
四 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
创新
合伙制的推广
特权公司
特许公司
股份公司
契约公司
早期的股份公司
• 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新兴农场主和工商 业者的壮大,旧式封建贵族的没落,城乡劳动者 的进一步贫困,从而有利的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 展,加速封建社会的解体。
第七章 商业革命
第一节 地理大发现 第二节 商业革命 第三节 重商主义 第四节 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七章 商业革命
地理大发现的经济影响 商业革命的主要内容
重点问题
重商主义在经济史中的表现
第七章 商业革命
第一节 地理大发现 第二节 商业革命 第三节 重商主义 第四节 世界市场的形成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2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2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28d21a8376baf1ffc4fadd7.png)
易混易错点22、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错因归纳:对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三种经济思想盛行的时代和含义不能正确区分。
释疑解惑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真题突破1.(2018·海南高考·16)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
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答案】B【解析】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范围是美洲,与材料爱尔兰、普鲁士等地区无关,故A项错误;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故B项正确;拿破仑帝国企图军事征服英国计划失败,因此在其兴盛时期也没有控制爱尔兰,故C项错误;爱尔兰是英国领土的一部分,不是其殖民地,故D项错误。
2.(2018.4·浙江高考·22)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
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A.联邦银行 B.全国工业复兴署C.农业调整署 D.紧急救济署【答案】B【解析】新政措施之一的“蓝鹰运动”是为了实现工业的复兴。
联邦银行是对金融领域进行管理的机构,故A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署是领导工业复兴的机构,故B项正确;农业调整署是领导农业复兴的机构,故C项错误;紧急救济署是领导社会救济的机构,故D项错误。
3.(2016·北京文综·20)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
世界经济史绪论
![世界经济史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1abcc462ddccda38376bafa7.png)
第一章 导论
导论 第一篇 前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 第二篇 资本主义的兴起 第三篇 工业革命和工业化 第四篇 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 第五篇 战后世界经济
第一章 导论
世界经济史的对象、 第一节 世界经济史的对象、 任务与方法 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 结构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重点问题
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经济史与经济学方法论的关系 经济史研究中的假设方法和理论工具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A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
世界经济史
第二版 高德步 王 珏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掌握从古代一直到20世纪末世界经济 掌握从古代一直到 世纪末世界经济 发展的概况, 发展的概况,努力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国家 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了解世界经济 发展的主要规律以及经济区域化、集团化、 发展的主要规律以及经济区域化、集团化、 全球化的过程、 全球化的过程、前景和它们跟民族经济对 立统一。 立统一。
第一章 导论
经济史学的对象、 第一节 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
二、经济史的任务 经济史的任务, 经济史的任务,不仅要为经济学 理论提供更多的证实性材料, 理论提供更多的证实性材料, 货币的起源) (货币的起源)而且要为经济学 理论提供更新更好的假设。而经 理论提供更新更好的假设。 济学利用这种源于经验和事实的 新的假设,重新进行推理性研究。 新的假设,重新进行推理性研究。
第一章 导论
美国经济史学家诺思指出: 美国经济史学家诺思指出 经济史的“ 经济史的“研究目的不仅要解 释经济的过去, 释经济的过去,而且也要对经 济理论有所贡献, 济理论有所贡献,提供一个分 析架构使我们能了解经济变 化” 。
英国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每一章的概括
![英国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每一章的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56aab449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b.png)
英国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每一章的概括一、引言《世界经济千年史》是一本由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撰写的经济学著作,该书涵盖了世界经济的长期发展,从公元前的古代文明到现在。
本书通过大量数据和图表,详细分析了全球各地的经济发展历程,揭示了经济增长的源泉和机制。
每一章都具有概括性的特点,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各个时期的经济概况。
二、第一章:远古时代至公元前的经济本章主要讨论了远古时代至公元前各个文明的经济状况。
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经济制度、贸易、农业生产等方面。
作者强调了这些古代文明对后世经济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在技术创新和制度设计方面。
三、第二章:中世纪欧洲经济本章主要分析了中世纪欧洲的经济状况。
作者讨论了封建制度、庄园经济、城市兴起与贸易发展等方面。
此外,本章还涉及了黑死病对欧洲经济的影响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经济变革。
四、第三章:近代欧洲经济崛起本章重点讨论了近代欧洲经济的崛起过程。
包括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殖民扩张等方面。
作者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欧洲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欧洲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地位上升。
五、第四章:亚洲经济的崛起与挑战本章主要关注了亚洲经济的崛起及其面临的挑战。
作者讨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日本的战后重建以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等方面。
此外,本章还涉及了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对亚洲经济的影响。
六、第五章: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与困境本章重点分析了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所面临的困境。
包括殖民时代的影响、独立运动后的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等方面。
作者强调了拉丁美洲在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七、第六章:非洲经济的探索与机遇本章主要讨论了非洲经济的探索与机遇。
作者分析了非洲的殖民历史、独立运动后的经济发展以及当前的经济状况。
此外,本章还关注了非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机遇与挑战。
八、第七章: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未来作为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展望了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史整理资料
![世界经济史整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047a7c6da38376baf1fae37.png)
一.名词解释1.梭伦(前630年~前560年)改革经济改革主要内容:解负令遗产自由,容许分割氏族财产鼓励工商业发展。
评价及结果恩格斯高度评价梭伦改革,指出: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结果:一方面形成了新阶级即从事工商业的富人对旧的贵族权力的胜利竞争,而另一方面,也使旧的氏族制度的残余失去了它的最后地盘。
2.罗马法:是罗马社会奴隶制和简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部世界性法律,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
3.井田制:是封建领主制度下的土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是封建领主经济的基础。
所有土地分为“公田”与“私田”。
公田是领主的自营地,依靠农奴的无偿劳动耕作;“私田”是农奴的份地,农奴通过为领主无偿耕种“公田”而取得耕种“私田”的权利。
4. 鲁国初税亩: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弃劳役地租,行实物地租,实质上并未改变了土地制度5. 日尔曼所有制(日尔曼氏族公社公有制):日尔曼制度起源于日尔曼氏族公社所有制,这个制度的最重要的特点:一是领主表现为土地的实际所有者和占有者;二是大量公地的存在,归公社,即后来的公国所有,从而也就归大公所有。
6. 抑商政策:措施:官工业制度+土贡制度+禁榷制度+规制交易原因1.保证农业基础。
2.抑制土地兼并。
3.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维护国家大一统。
如行会:见于隋唐,起源于肆。
行:主观上“入行”,客观上“投行”明清时期增加“海禁”7. 庄园经济:8. 地理大发现是指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国家在大规模海外探险中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和对通往东方新航线的开辟9.工业革命:广义上所指的是由生产技术创新所引发,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组织形式,及市场、贸易及其规模以及这些方面的扩散等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变革。
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技术的诞生,人类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的提升,经济结构轻工业化。
全球经济史(中文版)
![全球经济史(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8ebaf55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a.png)
全球经济史(中文版)
全球经济史记录了在历史上有影响力的经济活动。
它始于早期人类社会,经历大量文化、政治、科学革命以及技术进步,并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世界经济发展格局。
全球经济史概述了一些重要的经济变化,特别是十三世纪以后的欧洲的大型贸易和海上航行的崛起,以及十八世纪以后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在历史上,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发展,特别是意大利的发明、英国的工业革命、德国的革新和美国的价值等,都对当时的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开始加快,经济活动逐渐发展成全球性特征,推动现代金融市场、货币市场、零售市场和服务市场的发展,使全球经济活动变得多样化。
国际经济贸易也在不断发展,在20世纪后期,已经发展成跨国公司、多边贸易、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贸易组织等,使全球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到21世纪初,随着科技进步、网络技术发展和全球化进程,服务业、互联网经济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兴起,从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从历史上看,全球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由文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政治的发展、贸易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共同推动。
全球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全球的经济格局,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
世界经济史(第五版)第十八章 国际商战
![世界经济史(第五版)第十八章 国际商战](https://img.taocdn.com/s3/m/876f9ee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9.png)
第二节 国际商战的表现形式及其后果
二、多边支付体系的崩溃
20世纪30年代贸易伙伴国为了尽量减少稀缺的外汇 和黄金在贸易顺差或逆差时的流动,采取了三种主 要的支付手段: 1. 私人抵偿协定。 2. 清算协定。 3. 支付协定。
第二节 国际商战的表现形式及其后果
三、货币战
货币战是在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制的形势下展开的 。20世纪3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国家都以货币价格 固定不变作为经济稳定的主要标志,不敢冒险采用 货币贬值或降低汇率的办法对付竞争对手。后来政 府实行货币贬值或降低汇率的政策,以相对抬高别 国商品价格,从而削弱对手的竞争能力。货币手段 的使用,使世界商战空前激烈。
第一节 自由贸易体制的解体
一、美国贸易保护的传统
1828年,又提出一个税率更高的关税法案,将羊毛进口税 提高到50%,强毛织品进口税提高到45%,这个法案被称为 “可憎的关税法案”。此后,虽有多次反复,但是保护关 税的制度基本保持下来。高额关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来 自英国的竞争。
在以后的20年里美国执行了连续性保护政策。 19世纪20年代日益强烈,30年代又趋于缓和,并通过了 关税减让方案。 四五十年代使政策多变的年代,1846-1856年还一度出现 了自由贸易的趋势,但是1857年经济不景气,又有人提出 了保护关税的主张。
第二节 国际商战的表现形式及其后果
一、关税战和倾销
英国在放弃自由贸易的同时,规定凡是英联邦自治领地和 殖民地的商品仍可享受自由进口或低关税优惠,施行帝国 特惠制。事实上,树立了英帝国的大范围的关税壁垒,将 其他国家排斥在外,等于向其他国家宣布了以关税为武器 的商战。欧洲的关税壁垒逐年加高。
除关税以外,进口配额制和其他贸易数量控制形式也作为 防御性手段被广泛应用。法国是第一个大规模使用进口配 额作为反危机手段的国家,其他国家很快群起效仿。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9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原卷版+解析版)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9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原卷版+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9e78fe4c6137ee06eef91804.png)
热点小专题9 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热点剖析】一、经济思想的嬗变重商主义、自由主义、,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1.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思想)(1)资本主义发展早期(16—17世纪):推行重商主义,完成资本的。
(2)工业革命以后(18—19世纪):亚当·斯密《》奉行自由主义理论,主张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贸易。
(3)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危机冲击下,罗斯福新政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二战后,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理论——凯恩斯主义。
(4)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里根改革与改革,资本主义世界逐步走上了“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第三条路线,即计划与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发展道路。
2.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1)苏俄突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再到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再到自身修正与完善实行改革但最终未能成功。
(2)中国由照搬苏联经济发展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与工业化)到实行改革开放最终确立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走上一条新兴的工业化发展之路。
二、经济模式的创新1.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1)近代前期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冲击——晚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四调整:同光新政(近代化起步);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戊戌新政;。
(2)近代后期经济模式的调整与变革——国民政府经济发展的政策的四应对①统治前期:采取了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等经济政策。
②抗日战争:采取的经济政策;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③统治后期:采取了强征苛捐杂税、等经济政策。
(3)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模式的四探索:五年计划(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时期(1956—1966年)→“”时期(1966—1976年)→改革开放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世界经济史
![世界经济史](https://img.taocdn.com/s3/m/97d81c36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8c.png)
世界经济史第一章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松动;商品经济的日益活跃;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
二、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1、城市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佛罗伦萨水城威尼斯中介贸易;手工业;先进的威尼斯商业组织。
图片:威尼斯位于亚得里亚海北岸的一些岛屿上,在12c-15c一直是西欧的商业之都和西欧最强大的海上霸主。
至今仍是意大利的重要港口和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市区建筑在118个岛上,有400座挤相连,以舟代车,有“水城”之称。
一:中介贸易中介贸易通常是从阿拉伯、波斯、锡兰、印度、苏门答腊、马来亚和摩鹿加群岛和中国得到胡椒、肉桂、生姜、、肉豆蔻、丁香,甘庶糖、宝石以及棉纺织品、丝绒、丝绸、锦缎、绸缎,克什米尔羊毛披肩、香水、神香、玻璃、瓷器和其它珍贵的、便于运输的商品。
二:威尼斯的手工业很发达,它有发达的造船业和丝织工业,还大量生产亚麻布、呢绒、武器、玻璃、蜡烛、镜子及棉织品,以供出口交换。
三:先进的威尼斯商业组织威尼斯商业组织本身在当时说来是先进的,因为在威尼斯最先出现交易所,并且最先制定了银行业和商业核算的技术。
威尼斯是现代薄记学和国债制度的诞生地。
(薄记是会计的初级形式,主要内部记帐。
) 佛罗伦萨,意大利的雅典商业主要在欧洲经商,无缘近东贸易。
手工业呢织和丝织工业发达。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呢绒业较早出现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钱庄商业高利贷钱庄具有全欧的规模。
2、农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英国建土地关系在商业经济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劳役地租—个人依附关系实物地租(代役租) —契约关系货币地租—契约关系封建末期的货币地租是农民分化的萌芽,增加了农民积累的可能。
一、促成地理大发现的原因和条件旧商路被切断,急需寻找新商路。
人们对黄金的渴求。
封建统治者内外交困,寻找缓和矛盾的方法。
专制主义王权有能力组织耗资巨大的远洋探险活动。
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装备上的必要条件。
世界经济简史
![世界经济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820b629b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46.png)
精彩摘录
所有经济发展的开端都是原始农业共产主义
经济体系中,土地私有制和庄园经济的发展早在我们所能追溯的最远古的时期就存在了。
三圃制耕作是指把整块耕地划分成三个区:在一定的时间内,第一区种植冬季谷物,第二区种植夏季谷物, 而第三区实行休耕,还要为其施肥(至少历史上曾经有此类事情)。三区土地每年轮换,因此如果在今年一个地 区种植了冬季谷物,明年就种植夏季谷物,后年则休耕,其他区作相应轮耕。
一、种植园 二、地产经济 三、庄园制度的解体
第七章工业经 1
济组织的基本 形式
2
第八章工矿业 的发展阶段
3
第九章手工业 行会
4
第十章欧洲行 会制度的起源
5 第十一章行会
的解体与家庭 工业制度的发 展
第十二章工场 生产、工厂及
其先驱
第十三章现代 资本主义发展 之前的采矿业
1
第十四章商业 发展的开端
读书笔记
可能是作者层次太高,也可能是我水平太低。 这本书更应该叫西方经济史,西方经济最初因经济需要有了奴隶,最终与宗教相结合,到这本书的结局,俨 然成了哲学问题。 工人阶级只要它能给予永远幸福的承诺,便有可能接受命运安排。 本书回答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土壤、条件,以及为什么资本主义产生在西方。 商业在一开始是不同种族之间的事情,它是最古老的社会团体的外部现象,仅指向于外族,而在同一部落或 者同一团体内部各成员之间并未发生。 经济分析,组织分析,也就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分析,从经济和生产力视角看待。 这一版翻译比较糟糕,建议购买三联书店的纸质书或者搜索对应的 pdf。 韦伯作为社会学家,对经济的阐述俨然是社会发展与社会关系的脉络。 《世界经济简史》全书内容翔实,资料丰富,涉及从原始社会至现代社会的历史、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 《世界经济简史》一书是由德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著。
大学_世界经济史(高德步著)课后习题答案下载
![大学_世界经济史(高德步著)课后习题答案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800d8130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4.png)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著)课后习题答案下载世界经济史(高德步著)课后答案下载第一章导论第一篇古代世界经济第二章古代东方的社会经济生活??第三章古代西方社会的经济生活?第二篇中古世界经济第四章亚细亚封建经济?第五章西欧封建经济?第六章1500年以前的.世界贸易?第三篇资本主义的兴起第七章商业革命?第八章农业革命?第九章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第十章金融制度的建立第四篇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第十一章英国的工业革命?第十二章美国的工业革命?第十三章欧洲大陆各国的工业化?第十四章欧洲国家的城市化第十五章东方的起飞尝试?第十六章自由贸易与世界经济第五篇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第十七章垄断与垄断资本?第十八章大危机和新政?第十九章国际商战?第二十章世界大战与战时经济?第六篇战后世界经济第二十一章恢复与改革?第二十二章繁荣与滞胀?第二十三章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二十四章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第二十五章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参考文献再版说明世界经济史(高德步著):内容简介点击此处下载世界经济史(高德步著)课后答案世界经济史(高德步著):目录“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史》、《国际贸易教程》、《经济学说史》、《〈资本论〉解读》、《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中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产业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国际贸易结算与信贷》等20多种。
这套教材也是“国家经济学理论人才培养基地”的专用教材。
这套系列教材作为经济学院的标志性教材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理论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研究成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同时也反映了经济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创新性、前瞻性等特点。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2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附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2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7bd33e8e9951e79b892754.png)
易混易错点22、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错因归纳:对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三种经济思想盛行的时代和含义不能正确区分。
释疑解惑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真题突破1.(2018·海南高考·16)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
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答案】B【解析】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范围是美洲,与材料爱尔兰、普鲁士等地区无关,故A项错误;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故B项正确;拿破仑帝国企图军事征服英国计划失败,因此在其兴盛时期也没有控制爱尔兰,故C项错误;爱尔兰是英国领土的一部分,不是其殖民地,故D项错误。
2.(2018.4·浙江高考·22)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
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A.联邦银行 B.全国工业复兴署C.农业调整署 D.紧急救济署【答案】B【解析】新政措施之一的“蓝鹰运动”是为了实现工业的复兴。
联邦银行是对金融领域进行管理的机构,故A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署是领导工业复兴的机构,故B项正确;农业调整署是领导农业复兴的机构,故C项错误;紧急救济署是领导社会救济的机构,故D项错误。
3.(2016·北京文综·20)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第五篇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第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3580e467ec102de3bd893e.png)
第三节 垄断的影响
哈姆贝格和曼斯菲尔德的观点:尽管技术进步是促进集
中乃至形成垄断寡占的重要原因,但是垄断一旦形成, 企业就会丧失技术进步的动力。而且,企业规模过大还 会降低效率,不利于技术进步。
大量的证据表明,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占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
四、金融资本的统治
第三节 危机的原因
二、危机的后果 第一,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
失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的物质损失 还多800亿美元。
第二,大危机宣告了自由放任体制的末日。 第三,危机使德、意、日采取了专制残暴的法西斯统 治。
第四节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
一、金融政策 罗斯福政府的基本政策: 第一,清理银行。 第二,发放巨额贷款给金融界。 第三,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 第四,《1933年银行法》对银行制度进行了改革。 第五,通过了《证券交易法令》,规定由1934年建立的证
托拉斯 投资银行
思考题 1.简述垄断产生的历史背景。 2.比较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 3.分析《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在并购中的作用。 4.分别举例说明垄断产生的停滞和进步作用。 5.现代企业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第十八章 大危机和新政
重点问题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 大危机的传导机制 大危机的原因和后果 罗斯福新政
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下降才会形成的垄断。 (3)由少数厂商的合谋行为导致的行为垄断。 (4)由政府限制竞争的法令和政策导致的法定垄断。 二、大规模生产的出现 19世纪五六十年代 ,新兴的重工业开始充当主要角色,
生产集中和大规模生产体制初露端倪。
第一节 垄断的产生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95b003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7.png)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 这里突出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A.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B. 缓和了社会矛盾C. 经济政策上存在漏洞D. 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答案】A【解析】罗斯福新政最大特点是政府干预所以成为“神话” 取得成功故A项正确缓和社会矛盾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之一但不是主要影响也非材料强调的重点故B项错误“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意在肯定罗斯福新政故C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政治经济哪个意义更大故D项错误2.下面是高德步、王珏所著《世界经济史》中第五篇目录摘录本篇论述的历史主题是()A.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B. 市场经济国家的改革C.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确立D. 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答案】D【解析】根据“自由贸易体制的解体”“苏联的战时经济”“法西斯军事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时的实验”等可知本篇论述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的推行以及二战的爆发这一系列事件导致自由市场经济走向终结故D项正确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使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A项错误市场经济国家的改革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改革 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期间苏联确立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而罗斯福新政仅是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C项错误故选D3.如表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时期劳动力生产率增长(\% )翻番所需的时间(年)A. 企业重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行B. 推行福利国家政策传统产业复兴C. 企业制度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D. 新兴产业出现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表信息及题干要求本题实际上考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新经济”--知识经济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BC三项均不符合史实和题意 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D4.美国罗斯福纪念公园墙上刻着一段总统名言“衡量我们进步的标准不是看我们给富人们带来什么而是要看给那些一无所有的穷人能否提供基本保障”下列措施最符合这一评价的是A. 整顿财政金融B. 实行社会救济C. 提高国家关税D. 调节农业生产【答案】B【解析】材料”衡量我们进步的标准不是看我们给富人们带来什么而是要看给那些一无所有的穷人能否提供基本保障”涉及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因此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5.据统计 1929年美国农业人口收入只有273美元而全国人均收入为750美元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到8.8%农场主在1932年的净收入比1929年减少了1/3 农产品的价格跌落了近50%材料表明美国()A. 农业生产发展缓慢B. 忽视农业的重要性C. 农业遭遇严重危机D. 经济结构有待完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农产品价格急速下降这说明农业方面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故选C项A、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C6.罗斯福实施新政后有人说美国的经济中心已从华尔街转移到了华盛顿其含义是A. 私人经济受到限制B. 金融巨头在危机中破产C. 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D. 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加强【答案】D【解析】华盛顿为美国的政治中心美国的经济中心已从华尔街转移到了华盛顿寓意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联系所学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实质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干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D7.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一系列的新变化其中属于生产力新变化的是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B. “福利国家”的确立C. “新经济”模式的出现D.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属于生产力发展的部分D项正确ABC项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题意8.1911年英国建立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不同于济贫制度下的健康救济被保险人不必求助于带有惩罚性和侮辱性的《济贫法》也不用失去一些重要的公民权利只要依法缴纳一定费用便可以享受相应的健康保障权利这反映出英国()A. 政府的阶级基础不断扩大B. 国民经济获得迅速发展C. 贫困者生活状态得到改善D. 社会问题得到一定解决【答案】D【解析】从材料看到英国建立国民健康保险制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因此D项正确A项“阶级基础不断扩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也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B项“迅速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D9.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感谢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这段话表明了()A. 新政一直遭到资产阶级强烈反对B. 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具有偶然性C. 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D. 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解析】从材料时间“1933年”可知讲述的是美国当时发生了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了新政使美国渡过了危机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故C正确A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史实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不是偶然的它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故B错误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故D错误故选C10.从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 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该观点主要说明了()A. 新政完全放弃传统的自由经济发展模式B. 美国国内在摆脱危机的道路选择上有分歧C. 新政试图引导美国走社会主义道路D. 新政有使美国陷入法西斯政治危险【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是在尽量保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没有完全放弃传统的自由经济发展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美国国内在摆脱危机的道路选择上有分歧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罗斯福新政……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 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说明了罗斯福新政试图引导美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故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故D项错误故选C11.《女士》杂志创刊于1972年成为第一本专门面向女性读者创办的杂志它试图把激进的男女平等主义的信息带给广大读者并试图帮助美国人重新思考传统的性别在新时代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A. 女性属于家庭的观念受冲击B. 政党政治需要女性选民的支持C. 女权运动取得了彻底的胜利D. 科技革命推动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旨是强调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A项是推动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政党政治与女性选民是否支持无关故B项错误“彻底的胜利”表述绝对化且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女士》杂志创刊于197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科技革命推动女性步入工作岗位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从而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故D项正确故选D12.美国“高科技”革命爆发后学者一般把由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向以知识产业为主的经济转变的过程称之为“非工业化” 如图所示由此可知“非工业化”()A. 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 表明政府干预经济缺乏力度C. 意味着实体经济相对削弱D. 使世界经济处在深刻调整中【答案】C【解析】根据图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业的比重大于实体经济总和故C项正确非工业化只是将在第一、第二产业的重心转向经济产业并不会导致国民经济失调故A 项排除政府干预经济是对国民经济总体管理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干预力度减少故B项排除非工业化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更快调整好故D项排除故选C13.有学者根据《美国经济史》相关材料做了如下统计 1929~1932年玉米产量由2622增至2908(单位百万蒲式耳)而价格指数由138降至57(以1913年价格指数100来算)面对这种状况美国政府应该()A. 压缩农业种植面积B. 扩大农业种植面积C. 研究提高农业产量的途径D.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答案】A【解析】经济危机时期为了摆脱危机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产品生产过剩的问题罗斯福政府采取大规模毁灭农产品减少农产品产量的办法经过两年多时间农产品价格回升农民破产情况得到遏制故A项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14.从1970年到1990年美国东北部与中西部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了25%共丧失270万个就业机会据此可以推知美国这些地区()A. 经济出现严重衰退B. 工人失业情况严重C. 农业就业人数增加D. 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题干信息不能说明美国经济出现严重衰退且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题干信息反映了美国东北部与中西部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但不等于工人失业严重工人可以向其他行业转移故B错误题干信息不能说明美国农业就业人数增加故C错误根据题干可知二十世纪70~90年代美国东北部与中西部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三产业等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故D正确故选D15.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答案】C【解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混合制经济逐渐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此可知不可能是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排除A材料内容重点不是强调经济全球化而是讨论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排除B结合所学当时美国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都减少了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故而可以看出本报告的主旨是主张摆脱传统的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束缚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调节手段 C正确从材料中并没有看出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只能看出西方经济体制的手段特征排除D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6.(1)根据材料概括张謇与陈炽农业观的不同16.(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赛与陈炽农业观的形成背景并对他们的农业观进行简要评价【答案】(1)不同张謇注重个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陈炽强调政府应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张謇主张建设大农场进行规模化经营陈炽主张将规模化农业生产与小农业生产相结合【解析】(1)张謇“将公司制引入农业生产领域”表明他注重个人办公司注重个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陈炽认为“经制国用举出于农农政之所关又在各务中为至重”表明他强调政府应在农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依据材料“张謇弃官回乡后大力倡导大农业生产方式将公司制引入农业生产领域集中土地、人力、财力、科技等资源重点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可知张謇主张建设大农场进行规模化经营依据材料“英国大农制和法国小农制各有优点‘中国于此诚宜兼收并采择善而从’”可知陈炽主张规模化农业与小农业生产相结合【答案】(2)背景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小农经济逐渐瓦解农业发展遭到严重破坏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评价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经济的要求与愿望对后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解析】(2)由材料“甲午战后张謇(1853~1926年)与陈炽(1855~1900年)在总结经验和思考国家出路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农业发展观”可知二者农业观形成的背景为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现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小农经济逐步瓦解农业发展遭到严重破坏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二者的农业观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积极方面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经济的要求与愿望对后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消极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17.(1)根据材料一概括1945年战败时日本经济“困境”的主要表现17.(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答案】(1)工矿业生产萎缩大量工人失业工人实际工资下降通货膨胀【解析】(1)根据材料一由“普通钢材的月产量10月份为五千吨是战前的1.4% 煤炭的月产量11月份为五十三万吨相当于战前的14%”可知生产萎缩由“被工厂解雇而失业的人数达四百一十三万之多到10月为止由于战败而离开岗位的人数共达一千三百万以上”可知工人大量失业由“其实际工资也由于通货膨胀而日益下降”可知工资下降通货膨胀【答案】(2)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或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解析】(2)根据材料二“代表性的计划是《经济自理五年计划》《新长期经济计划》”可在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18.(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福斯特教育法案出台的历史条件18.(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福斯特教育法案出台的意义【答案】(1)政府重视并拨款发展初等教育民主政治逐步发展议会立法予以推进初等教育已具备一定基础工业革命提供经济条件【解析】(1)根据材料中“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初等教育……其对象是劳动群众子女中的适龄儿童”“1802年议会通过法案”“1833年英国政府开始为初等教育拨款”“推动社会公共教育替代家庭教育”等信息从政府对教育的政策、议会立法、教育发展、工业革命等方面进行概括【答案】(2)宣告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促进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推动教育世俗化提高人口素质为工业社会的人才需求奠定基础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公平【解析】(2)根据材料中“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在缺少学役的地方设立初等学校”“各学区有权实施5~12岁儿童的强迫义务教育”“各教会兴办……学校的普通教育与宗教分离”等信息从义务教育、教育公平等视角进行分析。
世界经济史概要
![世界经济史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e7e8a42d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8.png)
世界经济史概要
世界经济史可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古代经济、中世纪经济和现代经济。
古代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贸易形式简单。
大规模世界性贸易在罗马帝国时期开始兴起。
中世纪经济时期,封建制度占据主导地位,贸易逐渐扩大,商业活动持续增长。
现代经济时期,以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标志,全球纷繁复杂的商业活动变得更加发达。
随着科技与生产力不断进步,现代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全球化的趋势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今天,世界经济关系相互依存,全球产业分工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与流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成为人类经济史的特点。
世界经济史第18章 大危机和新政
![世界经济史第18章 大危机和新政](https://img.taocdn.com/s3/m/2f05be106edb6f1aff001f3c.png)
原来的国际汇 率体系 彻底崩溃
第
3节
危机的原因和后果
1 一 危机的原因
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各派学者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 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 有不同的看法: 有不同的看法: 凯恩斯学派的观点:造成危机的是资本主 义的自由放任体制,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 本身。 货币学派的观点:美国采取了错误的货币 政策, 他认为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 国家经济政策会使其稳定性遭到破坏。 制度学派的观点 :他们对现实的资本主义 制度进行批判,认为收入分配不公、公司 结构弊端、银行结构缺陷、外贸盈余不稳 等制度方面的因素是造成危机的原因,主 张对现有制度进行改良。
危机的原因
第
3节
危机的原因和后果
1
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各派学者有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 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 不同的看法: 不同的看法:
危机的原因
金德尔伯格的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的 赔款和混乱而增强,这种不稳定只有通过有 效的国际领导才能克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英国担任的领导地位美国却没有很好的接替。 萨缪尔森的观点:强调是一系列事件的综合 影响促成了大危机的爆发:发明的停滞、人 口与领土扩张的结束、银行信贷情况和联邦 储备银行的货币政策、重置周期、政治斗争 和出于政治因素考虑的反危机,以及乐观和 悲观情绪的波动等。
第十八章 大危机和新政
第一节 第二节
大危机 危机的传导和扩散 危机的原因和后果 罗斯福新政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一节 大危机
1929-1933年大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历时 最长、损失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大危机以证券市场崩溃、价格下跌、破产 和失业为主要现象。
课程大纲世界经济史大纲(高德步教材)汇总
![课程大纲世界经济史大纲(高德步教材)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7e08952fe4733687f21aa18.png)
《经济史》(中外)课程教学大纲绪 论一、经济学大师谈经济史二、经济史的研究对象、范畴三、经济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经济史的研究动态及研究方法五、课程安排与参考书第一篇 古代东西方经济生活的类型及发展特征第一章 古代东方的社会经济生活类型、特征第一节 农业革命-------四大文明发源地与农业(历史学与地理学的方法)“经济之源”-------农业-------粮一、农业革命的发生及在经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教材P251、第一次农业革命的内涵,从“采集、狩猎经济”“种植、畜牧业经济”这个转变是“质变”,因此称之是“农业革命” 教材P26 2、农业革命的发祥地——四大文明古国① 西亚两河流域 ② 埃及尼罗河流域 ③ 中国黄河流域④ 印度和流域3、农业革命产生的重要影响①财产制度产生需求 供给 研究经济史的意义也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它了解各国经济发展的路径的状况a 、 产权与所有权的关系②农业本身的发展促进了人类能力的进步——技巧(技术)③农业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进步⑤ 为其他经济形式(村、营、乡、镇)第二节 东方型奴隶制经济(自学)主要掌握“东方普遍奴隶制”问题第三节专制主义国家制度(教材P34)问题:为什么在东方的国家类型及制度特征方面表现为专制主义呢? 有哪些直接、间接原因?特别是在经济史领域有哪些因素成为了专制主义国家制度的基础(经济基础)?一、东方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1、 国王为土地的最高所有者(统治方式)解析:教材P342、 灌溉系统发达(组织方式)解析:教材P34-35无论埃及、还是中国,由于地域辽阔,河流漫长,通过像西方(意大利)那样的有商人、企业主自愿联合“治水”的方式是行不通的,所以在东方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
因此“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教材P35中国的“大禹治水”二、以埃及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国家制度的特征1、 特征:以法老为核心统治者的金字塔式的专制主义国家制度法老——贵族——奴隶主——农民——奴隶2、 评价:① 积极方面:制度的催生② 消极方面:等级制度森严,对土地实行国有三、巴比伦的专制主义国家制度1、《汉穆拉比法典》 P382、巴比伦专制主义国家的特征① 国王拥有对土地支配权b 、财产制度诞生 组织结构 制度的变革与变迁②私有制开始出现③父权制家庭发达四、印度五、中国第四节城市和工商业▲城市经济起源▲城市化问题一、城邦国家和城市1、城市出现的四个标准及三个条件①四个标准——四个方面:分工;城防、围墙;人口;房屋建筑、道路交通②三个条件——周边有发达的农业;有发达的交通运输;有较发达的贸易2、城邦文明的诞生 [意味着工商业发展]①苏美尔城邦——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②帝国城邦——巴比伦文化时期③商业城邦——腓尼基人④古代印度、中国关于城、城邦文明的记载二、古代工商业的起源1、手工业——制造物品①古埃及:P42 石材加工、建筑、金属加工、造船、织物②古中国:P43 商代手工业制品大量诞生于手工业作坊手工制品种类多,做工细腻2、商业——交换物品(从物物交换到出现具有货币职能的物品的出现)①古埃及的“进出口贸易”往来增大——物物交换为主②中国货币关系大发展(海贝——骨币——铜币)第五节亚细亚生产方式一、亚细亚生产方式之谜1、“亚细亚生产方式之谜”的由来——马克思提出 P432、“亚细亚生产方式”引发的论争 P44①普列汉诺夫与列宁针对P44第三段②马扎亚尔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论断引发争议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1、土地所有制为公有制(国有:国王,皇帝一人所有)2、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为左基本的生产单位 P45(这种自然经济的特征:农业与手工业结合,导致生产目的成为自给自足,导致农村公社独立并得以长期存在)三、中国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1、研究误区(或对前人的概括)2、马克思的观点3、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西方之间的差别(重要!)P46第二章古代西方社会经济生活的类型及发展特征▲关于“东西方经济形态起源”的论证实际上是对“东西方经济形态的历史路径”的考察,提出“历史路径”这个概念,列举相关实例,解释它在解决经济问题上的重要性,这是用“历史学”解决“经济学”的具有实效的方法。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向 东南亚金融危机素材 川教版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向 东南亚金融危机素材 川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8db67b47c1cfad6195fa773.png)
东南亚金融危机20世纪80年代后期,继新加坡等“四小龙”之后,东南亚地区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的经济也开始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为世人所瞩目。
但到90年代中期,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呈现衰退迹象。
1997年夏,一场金融风暴开始袭击东南亚,泰国首当其冲,随后波及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受到影响。
到年底,东北亚的韩国和日本均被殃及。
1997年5月14日至15日,泰铢受到国际金融投机商的大规模冲击。
据称,此次冲击是乔治·索罗斯乔治·索罗斯系美国金融投机商。
1930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
1956年迁居美国后,当了纽约华尔街股票经纪人,1969年创建第一家投资公司量子基金会。
多次参与国际金融投机活动,1997年夏,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赚取了20亿美元。
所为,他通过大量抛售泰铢等东南亚货币,冲击东南亚金融市场,牟取暴利。
为捍卫本国货币,泰国政府投入了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免泰铢贬值。
6月27日,泰国中央银行暂停16家现金短缺的金融公司的业务,并责令这些公司递交兼并或合并计划,但均未能奏效。
7月2日,泰国中央银行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被迫放弃联系汇率制,从而使其货币大幅度贬值。
1997年7月2日这一天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开端。
当日,泰铢跌到28.8兑1美元,下跌了17%。
到9月3日,跌到37.85泰铢兑1美元,10月20日为38.20泰铢兑1美元。
许多富人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
在金融危机打击下,泰国有58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关闭,其中50家永久性停业,大批企业、公司倒闭。
到1997年年底,全国失业人数已突破290万,相当于泰国劳动力的1/10。
受打击最大的是建筑业,40%的工人失业。
继泰国后,东南亚出现了“多米诺骨牌”现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先后放弃联系汇率制,致使这些国家货币连续大幅度下跌并触发股市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自由贸易体制的解体
一、美国贸易保护的传统
1861年,在欧洲逐步实现自由贸易的时候,美国却走向了 反面,原因是内战的爆发需要更多的财政收入。《莫里尔 法》恢复了1846年温和的关税保护水平,1862年将应税商 品的平均税率提高到了37%,1864年又上升到47%。内战 结束后,虽然出现了关税改革的呼声,但是代表北方工业 利益集团的民主党坚决执行关税保护的政策。战时的关税 体制奠定了美国贸易保护体制的基础。
第一节自由贸易ຫໍສະໝຸດ 制的解体三、大危机对自由贸易体系的冲击
1929年的大危机使各国实际收入和物价水平暴跌,就减 少了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同时出口国出口锐减,降低了出 口国的外汇收入,而每一个国家都难以做到相应地缩减其 国际开支并保护黄金和外汇储备。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 争取多出口少进口甚至不进口,以求国际收支平衡,为此 ,纷纷采取提高关税和贸易管制等手段。这些手段动摇了 自由贸易体系的基础。 1930年6月17日,美国国会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 法案》。该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平均将 进口税提高到占征税商品值的60%。
第一节
自由贸易体制的解体
四、英国放弃金本位制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它取得“ 世界工厂”的地位,并实现了自由贸易。英国处 于垂直分工体系的最高阶梯级。但是,随着维多 利亚盛世的逝去,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很快就丧 失了,自由贸易的弱点也日益暴露出来。在世界 市场上,美国和德国异军突起,顺利排挤了英国 的势力,英国得自自由贸易的收益逐渐减少。
第一节 自由贸易体制的解体
一、美国贸易保护的传统
1890年《麦金利法案》把平均关税水平提高到 50%。对纺织品、钢、铁、玻璃和锡板征收高关税 ,对许多农产品也征收关税。1897年《丁利关税法 案》把平均税率调高到57%。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都没有发生本质性变化。
第一节
自由贸易体制的解体
第一节
自由贸易体制的解体
三、大危机对自由贸易体系的冲击
1931年底到1932年初,美国又先后颁布法令,对一些 工业品和农产品征收10%~100%的进口税,致使关税抵 制运动变为关税混战,彻底动摇了自由贸易体制。因为 高关税阻止其他国家用货物偿还它们的债务,从而迫使 它们脱离金本位制。 这个时期经济决策的重要特点是单方面性,各国脱离金 本位制、提高关税和限制进口份额等政策的制定,都是 在没有经过国际协商、没有考虑有关方面影响的情形下 做出的,这直接破坏了针对保护主义的扩散而进行的国 际协调。
第二节
国际商战的表现形式及其后果
一、关税战和倾销
英国在放弃自由贸易的同时,规定凡是英联邦自治领地和 殖民地的商品仍可享受自由进口或低关税优惠,组成帝国 特惠制。事实上,树立了英帝国的广大范围的关税壁垒, 将其他国家排斥在外,等于向其他国家宣布了以关税为武 器的商战。欧洲的关税壁垒逐年加高。 除关税以外,进口配额制和其他贸易数量控制形式也作为 防御性手段被广泛应用。法国是第一个大规模使用进口配 额作为反危机手段的国家,其他国家很快群起效仿。 1. 进行数量控制对黄金集团国家极为重要,因为它们坚持 金本位制 2. 在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数量管制往往与外汇管制结合 使用
主编 高德步 王珏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 划教材
第十八章 国际商战
第三章 国际商战
本章重点 第一节 自由贸易体制的解体 第二节 国际商战的表现形式及其后果
本章重点
自由贸易体制的脆弱性
自由贸易体制的解体过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各国的关税战和货币战
国际商战的表现形式及其后果
第一节 自由贸易体制的解体
第一节 自由贸易体制的解体
一、美国贸易保护的传统
1828年,又提出一个税率更高的关税法案,将羊毛进口税 提高到50%,强毛织品进口税提高到45%,这个法案被称为 “可憎的关税法案”。此后,虽有多次反复,但是保护关 税的制度基本保持下来。高额关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来 自英国的竞争。 在以后的20年里美国执行了连续性保护政策。 19世纪20年代日益强烈,30年代又趋于缓和,并通过了 关税减让方案。 四五十年代使政策多变的年代,1846-1856年还一度出现 了自由贸易的趋势,但是1857年经济不景气,又有人提出 了保护关税的主张。
第一节
自由贸易体制的解体
四、英国放弃金本位制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英国国际收支状况迅速恶化。 奥地利、德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英国失去了用于补偿巨 额贸易逆差的来源。英国的自自由贸易的收益迅速减少 。 维持自由贸易体制的费用在各国的关税战中急剧升高, 自由贸易对英国失去了吸引力。 1932年2月29日,英国政府通过《保护关税法》,彻底 放弃了自由贸易主义原则。 英国对自由贸易主义原则的抛弃,等于抽掉了最后一根 维系国际自由贸易秩序的纽带,它标志着世界经济全面混 乱的局面已经到来,国际市场恶战无限制升级二不可遏止 的时期已经开始。
一、美国贸易保护的传统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张是在汉密尔顿的大力鼓吹和实际经济 利益的诱惑下逐步完善的。 1812年美英战争结束后,英美互惠贸易原则确立,大量英 国廉价的工业品又重新如潮水般地涌入美国市场。据估计 ,1814年美国进口英国货物1200万美元,两年后猛增至 1.47亿美元,增加了10倍以上。 外国工业品的冲击使美国工业面临破产的危险。1816年国 会经过激烈斗争,通过了美国第一个保护性关税法案,对 一般进口货物平均征收20%的关税,而对于;某些需要特别 保护的工业品则征收特别进口税。
二、欧洲贸易保护主义复归
一系列经济、政治事件导致了1880年以后欧洲保护主义的 复归: 1. 德国和意大利等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与此相关的民 族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出现。 2. 19世纪70年代美国和俄国廉价谷物涌入欧洲和18731879年的萧条,使受损农场主和幼稚工业联合起来要 求保护。 3. 后进国家的保护政策。 4.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债权国-美国实施《福特纳麦库伯关税法案》,把关税提高到当时的最高水平。 5. 自由贸易政策的捍卫者-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也实行了关税保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