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学教学大纲5-3 第五章之三

合集下载

《热学》教学大纲

《热学》教学大纲

热学(Thermodynamics)一、课程的目的、任务《热学》是物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普通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建立起鲜明的物理图象,熟悉热学理论的一些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般热学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既为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又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技术工作提供基本的热学知识。

教学任务:要求学生掌握气体在气体在平衡态下的各种性质,以及由非平衡过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即输运过程。

掌握从分子动理论观点揭示宏观量的微观本质,定量地建立宏观量与微观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平衡态下气体分子热运动速率和能量的统计分布规律,初步建立起统计概念和统计方法的思想。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热力学的第零、第一、第二这三个基本定律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掌握由第零定律建立温度的科学的定义;掌握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各种过程中能量转换规律的应用;要求学生从宏观(克劳修斯熵)到微观(玻耳兹曼熵)理解熵和熵增原理,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深刻认识第二定律所揭示的实际自然过程进行的方向性问题的实质。

二、课程内容绪论:热学的研究对象;热力学系统的宏观描述和微观描述;热学发展史。

第一章温度:平衡态及状态参量;温度;气体的物态方程。

第二章气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微观模型;理想气体的压强;温度的微观解释;范德瓦尔斯气体的压强。

第三章气体分子热运动速率和能量的统计分布律: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律;实验验证麦克斯韦速度分布率;玻尔兹曼分布律;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

第四章气体内的输运过程: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输运过程的宏观规律;输运过程的微观解释。

第五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过程;功、内能和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的内能焦耳一汤姆孙实验;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循环过程和卡诺循环。

第六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微观意义;卡诺定理;热力学温标;应用卡诺定理的例子;熵;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熵增加原理。

《热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热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Heat课程编号:01410037学分:4学时:56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56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力学适用专业:物理学(师范)教材:《热学教程》,黄淑清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三版。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热学是为物理系物理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必修课。

在教学计划中列为基础主干课程。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熟悉热学理论的一些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般热学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既为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又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技术工作提供基本的热学知识。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引言(一)课程内容热学的研究对象、热力学系统的宏观描述和微观描述、热力学的发展史(二)教学要求了解热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了解热学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作用、发展简况;第一章温度(-)课程内容平衡态状态参量、热力学零定理和温度、温标的建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二)教学要求了解平衡态、状态参量理解温度;掌握气体状态方程理解热力学第零定律。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课程内容热力学系统的过程、功、内能热量焦耳热功当量实验、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内能热容和烯、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几种典型过程的应用、循环过程、技术上的循环实例(二)教学要求理解热力学过程、功;理解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解热容量、焰、气体内能、焦耳一汤姆逊实验;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一)课程内容热力学第二定律、实际宏观过程的不可逆性、卡诺循环、卡诺定理、热力学温标、燧与热力学第二定律、自由能(二)教学要求掌握卡诺循环。

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理解热现象过程的不可逆性;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掌握卡诺定理;理解热力学温标,掌握应用卡诺定理的例子;掌握端的物理概念及增增加原理。

第四章气体动理论(一)课程内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力、理想气体的压强、温度的微观实质、气体分子按速率分布的实验测定及速率分布的数学表述、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玻耳兹曼分布律重力场中微粒按高度的分布、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理想气体的内能和摩尔热容、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定律(二)教学要求掌握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律;理解用分子射线实验验证麦氏速度分布律;理解玻尔兹曼分布律,重力场中微粒按高度的分布;理解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

传热学教学大纲

传热学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基本情况(5) 了解导热问题数值解法的指导思想,掌握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节点温度差分方程的建立方法、节点温度差分方程组的求解方法及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6) 掌握对流换热的基本计算公式:牛顿冷却公式,了解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及流换热的求解方法。

(7) 掌握对流换热的数学描述、边界层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求解对流换热问题的作用与边界层微分方程,了解外掠平板层流换热分析求解方法,掌握对流换热特征数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8) 掌握相似原理的主要内容及相似原理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方法、会利用有关实验关联式计算单相流体内部流动及外部流动强迫对流换热,掌握自然对流换热的特点、数学描述,会利用有关实验关联式计算自然对流换热冋题。

(9) 了解凝结换热现象的特点,掌握膜状凝结换热的分析求解方法,了解影响膜状凝结换热的主要因素,会利用有关实验关联式计算凝结换热问题;了解沸腾换热现象的特点、沸腾换热的机理及影响沸腾换热的主要因素,会利用有关实验关联式计算沸腾换热问题。

(10) 掌握热辐射的基本概念、黑体辐射的基本定律、实际物体的辐射特性及基尔霍夫定律。

(11) 掌握角系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掌握黑体和灰体表面组成的封闭空腔内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辐射换热的强化与削弱方法。

(12) 了解体辐射的特点、气体与包壳间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太阳辐射的特点。

(13) 掌握肋壁传热的计算方法,了解传热的强化与削弱方法。

(14) 了解换热器的类型与构造,掌握换热器热计算的对数平均温差法和效能-传热单元数法。

(15) 通过自学与调研熟悉了解有关太阳能利用、热管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传质过程以及传热学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等几个传热学专题七、教学日历(授课内容详细至二级标题,实验课、讨论课写出题目或主题)八、实验:4个实验(1)圆球法测量材料导热系数实验;(2)非稳态平面热源法测量材料的导热系数与导温系数实验;(3)强制对流换热与自然对流换热实验;(4)固体表面黑度的测量实验。

热学教学大纲

热学教学大纲

热学教学大纲热学教学大纲热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热量的传递、能量的转化以及热力学定律等内容。

在物理学的教学中,热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一份合理的热学教学大纲对于教学的有效进行至关重要。

首先,热学教学大纲应明确学习目标。

热学的学习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个方面。

知识目标包括学生对热学基本概念、热传导、热辐射、热力学定律等方面的掌握和理解。

能力目标则包括学生对于热学实验的设计和进行、热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明确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的意义。

其次,热学教学大纲应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热学的学习内容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和实验实践两个方面。

基础理论包括热学基本概念、热传导、热辐射、热力学定律等内容的学习。

实验实践则包括热学实验的设计和进行,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学生对热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安排学习内容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第三,热学教学大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热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其学习的关键。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进行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热学问题。

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热学实验的设计和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四,热学教学大纲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可以包括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实验设备等。

通过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热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最后,热学教学大纲应注重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教学的调整和改进提供依据。

评估方式可以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估,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热学》教学大纲

《热学》教学大纲

《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 Thermal Physics 课程代码 PHYS1002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程 授课对象 物理学学 分 3学分 学 时 54学时主讲教师 修订日期 2021年9月指定教材 李椿等,热学(第3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让学生了解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由宏观的热力学定律和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来研究宏观物体的热的性质的研究方法,了解宏观可测量量与微观量的关系以及如何把宏观规律与微观解释相联系的方法。

在教学中通过对热学相关问题的深入讨论、物理前沿课题、新技术应用的教学和讨论,强化学生对热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思想及科学方法,更好地理解科学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时空观,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系统的学习热学的基本规律,让学生掌握物体内部热学的普遍规律,以及热运动对物体性质的影响。

课程目标2:体会该课程理论体系建立过程中的物理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模型建构、分析与综合、推理类比等科学思维方法,掌握研究宏观物体热性质的宏观描述方法(热力学)和微观描述方法(统计物理学),为学习后续课程和独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目标3:应用热学理论分析讨论固、液、气相变中的问题,适当介绍一些与本课程相关的前沿课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课程目标4:通过学习和了解热学发展史、重大科学事件和物理学家故事等,体会物理学家的物理思想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永攀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课程目标对应课程内容对应毕业要求(及对应关系说明)课程目标1 第一章 温度第二章 气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第三章 气体分子热运动速率和能量的统计分布律第四章 气体内的输运过程第五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六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第八章 液体第九章 相变7-2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了解物理学前沿和物理教学领域及国际发展动态。

热学教学大纲

热学教学大纲

《热学》课程教学大纲(Calorifics)课程编号:0530221160学时数:51 其中实验学时:0 课外学时:0学分数:3适用专业:物理(师范类)、应用物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热学是物理学(师范类)以及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热学的基础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认识物质存在的状态,理解物质热运动的宏观物理量变化规律以及对应的微观图像,掌握温度和热的测量原理和方法,掌握相关的理论计算。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等后继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理解温度、热量以及分子动理论以及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其应用。

总学时为51学时,主要内容如下:(A)-熟练掌握内容;(B)-正确理解内容;(C)-一般了解内容。

四、课程各教学环节的要求学生课后作业,思考题、计算题。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力学;后续课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为闭卷考试课程。

平时成绩根据作业、课堂讨论、出勤等项目占20%,期末考试占80%。

考试命题以“熟练掌握和正确理解”的内容为主。

七、教学参考书目《新概念物理-热学》,赵凯华,罗蔚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热学》,张玉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现代热力学》,王季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热力学.统计物理》,汪志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三版)大纲编写人(签名):吴炳俊/大纲审核人(签名):谢冰/大纲批准人(签名):何永玲/。

热学教学大纲

热学教学大纲

《热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性质:必修英文名称:Thermal Physics总学时:48 讲授学时:48 实验(上机、设计、实训、见习等)学时:0 学分:3先修课程:力学、高等数学适用专业:物理学开课单位: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为物理学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与热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宏观的热力学基础知识和微观的物质热运动的分子物理学。

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速度分布率,输运理论基础。

为进一步学习电磁学、原子物理学和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1 学时)教学内容:1热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2热学发展简述教学要求:了解热学发展史。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第二章:温度(4 学时)教学内容:1平衡态2温度3气体的物态方程教学要求:1了解热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掌握平衡态的概念,明确热力学平衡与机械平衡的区别与联系;3掌握温度的宏观含义、理想气体温标,理解经验温标对测温物质及其物理属性的依赖性;4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授课方式:讲授第三章:气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7 学时)教学内容:1物质的微观模型2理想气体的压强3温度的微观解释4分子力5范德瓦耳斯气体的压强教学要求:1了解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2掌握理想气体及其压强的实质3掌握温度的微观实质及其对理想气体定律的推论4理解分子力的简化模型、分子力曲线及势能曲线5掌握范德瓦耳斯方程授课方式:讲授+演示第四章:气体分子热运动速率和能量的统计分布律(6 学时)教学内容:1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律2用分子射线实验验证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3玻尔兹曼分布律重力场中微粒按高度的分布4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教学要求:1掌握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2了解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律的实验验证3掌握波尔兹曼分布律4掌握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5掌握气体内能的微观意义授课方式:讲授+演示第五章:气体内的输运过程(5 学时)教学内容:1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2输运过程的宏观规律3输运过程的微观解释教学要求:1掌握气体分子的碰撞频率与平均自由程的概念2了解输运过程的宏观规律3掌握输运过程的微观规律授课方式:讲授+演示第六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2 学时)教学内容:1热力学过程2功3热量4热力学第一定律5热容焓6气体的内能焦耳-汤姆逊实验7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8循环过程和卡诺循环教学要求:1掌握热力学过程特别是准静态过程的概念2掌握准静态过程功的表达式及功的图示3掌握功、热量和内能概念的含义及三者间的区别4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5理解热容量的定义6掌握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热力学过程的基本方法7掌握循环过程、卡诺循环及其效率授课方式:讲授+演示第七章:热力学第二定律(7 学时)教学内容:1热力学第二定律2热力学过程的不可逆性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4卡诺定理5热力学温标6应用卡诺定理的例子教学要求:1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和克劳修斯表述,理解两种表述的一致性;2掌握可逆过程及不可逆过程的概念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3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4掌握卡诺定理及其意义;5理解热力学温标的定义及其与理想气体温标的关系。

热学教学大纲

热学教学大纲

《热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热学英文名称:Thermodynamics课程编号:09120006学时数及学分:64 学时 4学分教材名称及作者:《热学》,黄淑清,聂宜如等出版社、出版时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本大纲主笔人:罗志全,徐平川一、课程的目的、要求和任务热学是物理学本科专业普通物理课程的一部分,是重要的基础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的目的和要求:l.使学生认识物质热运动形态的特点、规律和研究方法,掌握比较系统的分子物理学和热力学基础知识,并能较为灵活地加以运用。

2.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电磁学、原子物理学和理论物理中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等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讲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为达到以上目的和要求,在教材内容和课程设置中应注意以下问题:①鉴于本课程是物理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既要考虑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又要注意与后继课和平行课之间的分工和衔接。

例如介绍热现象的宏观理论时,应着重介绍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及规律。

有关熵和嫡增加原理的知识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取舍,但主要应由理论物理课程加以解决。

在介绍热现象的微观理论时,只讨论分子运动部分而不更多涉及统计物理学的内容。

又如考虑到固体物理课程不是必修课,所以本课程应安排固体、液体的内容。

再如有关热膨胀的课题,在普通物理实验课中已列入大纲,本课程就不再进行讲述。

②本课程是学生在学完经典力学后学习非机械运动规律的第一门课程。

为此要强调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与各种规律及其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在学习分子运动论时要特别强调由大量分子构成的系统所遵从的统计规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克服学生在学完经典力学后容易产生机械唯物论思想的倾问。

同时要在教材中始终贯彻理论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通过实验反复检验理论并发屉理论的思想。

③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科学,要充分重视理论的实验基础,除在普通物理实验中安排热学实验外,在课堂讲授中要注意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防止忽视实验的纯推理的倾向。

热学教学大纲

热学教学大纲

热学教学大纲第一部份:利用说明一、课程编号:二、课程性质与特点:热学是研究物质热运动及其有关性质和规律的学科。

热学课程要紧教学热力学基础、分子动理学理论、液体的性质及相变。

热学一样不考虑系统的机械运动,它研究的注意力指向系统内部,这是与经典力学不同的。

热力学是研究物质热运动的宏观理论,具有普适性与靠得住性,适用于自然界的一切宏观系统。

分子动理学是在微观模型的假设下,利使劲学规律和概率论研究物质热运动的微观理论,其结论要同意实验的查验。

热学现象与生活、生产及工程技术,与天文、气象、化学、生物、地质、地理等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热学规律有着普遍的应用。

三、在专业教学打算中的地位和作用:热学是物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固体物理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通过热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把握热学的基础知识、把握热现象的分析方式,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专门是学生的物理学思想,并为后继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培育学生运用热学理论去分析物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以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熟悉,活跃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育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目的:成立巩固的热物理理论基础,把握热学现象的分析方式,培育科学的思维方式,专门是物理学的思想,为后继课程打好基础。

注意运用物理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和物理现象,以加深对物理规律的明白得和巩固,活跃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育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开展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增强科学素养的培育。

培育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五、学时与学分本课程共计72学时,4学分,每周4学时。

六、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应注意进行启发式教学。

应着重物理概念和物理思想的讲述,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假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关键,探其究竟,抓住重点。

课堂讨论。

引导和催促学生踊跃试探,主动探讨,深切明白得大体概念、原理和规律,培育学生独立试探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制造性思维能力。

热学教学大纲20189

热学教学大纲20189

《热学》教案大纲英文名称:Calorifics授课专业:应用物理学学时:51学分:3开课学期:一年级下学期适用对象:应用物理学专业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热学是四年制本科应用物理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是普通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热现象、热本质及热力学基本定律的基础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教案,应使学生掌握热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认识物质热运动形态的特点、规律和研究方法;了解温度和热的测量原理和方法;明确热力学和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原理。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固体物理》等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并通过对热学发展史上某些重大的发现和发明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物理学思想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获得科学方法论上的教益。

b5E2RGbCAP二、课程教案的基本要求在教案中,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另计学时)、习题课和课程讨论等教案方式,阐明热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和研究方法,并结合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穿插介绍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应用实例,以达到预期的教案目的。

在教案过程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处理好:定性与定量、理论体系与实验方法、基础理论与近代科学成就等之间的关系。

在教案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科学素质。

plEanqFDPw三、课程教案内容第一章导论<8学时)第二章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8学时)第三章输运现象与分子动理学理论的非平衡态理论<6学时)第四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0学时>第五章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10学时>第六章物态和相变(6学时>四、教案重点、难点:教案重点:平衡态、物态方程、热力学第零定律、理想气体压强公式及分子平均平动动能、麦克斯韦分布函数、平均速率、方均根速率、最概然速率、自由度、能量均分定理、碰撞截面、平均碰撞频率、平均自由程、准静态过程、功和热量、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卡诺循环和卡诺热机的效率、热力学第二定律、卡诺定理、熵和熵增加原理、液体表面张力、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强、相变、汽化和凝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过来也是对 的,任何系统的 准静态等体过程 都是 n→∞ 的 多方过程。
因此,任何系统的准 静态等压过程(或者准 静态等体过程)与它的 n=0 的多方过程(或者 n→∞的多 想气体的准静
态等温过程
对于理想气体的 多方过程,当 n=1 时,其定义式化为 pV=常量,它表示 准静态等温过程。
如果按照 “pV n=常量, 且n=常数” 来定义多方过 程,多方过程一定是准静 态过程,它是准静态过程 的特殊情况;并且由于任 意的准静态过程,即使它 并不是多方过程,但是也
都可以视为一连串许多个 以至无穷多个无限小多方 过程(尽管它们的多方指 数可以彼此并不相同)的 组合,因而任何准静态过 程又都将具有多方过程的 某些特性。
诚然,物理学名词本来 就是人为规定的,热容量 为常量的过程肯定也会具 有其本身所固有的特性, 人们不但可以从各种不同 的角度去研究它,而且也 可以给予它不同的命名。
但是顾名思义,等热 容过程当然是热容量为 常量的过程;而多方过 程则应该是其过程方程 中含有某个物理量的多 次方的运算的过程。
因此,如果硬要把热容 量为常量的过程(它有可 能是非静态过程,但却并 不包括某些常见的理想气 体准静态等值过程)不再 称之为等热容过程,而是 非要定义其为多方过程,
由于绝热过程是其摩尔 热容 C=0的等热容过程, 因而从以上关于理想气体 的准静态等热容过程的讨 论中所得到的结论,同样 也适用于理想气体的准静 态绝热过程。
多方过程与绝 热指数为常数 时理想气体准 静态绝热过程
由于绝热过程是其摩尔 热容 C=0的等热容过程, 因而从以上关于理想气体 的准静态等热容过程的讨 论中所得到的结论,同样 也适用于理想气体的准静 态绝热过程。
气体的准静态等热容过程(其
中还包括当 为常数时的理想
气体的准静态绝热过程)等。
多方过程与 准静态等压 过程和准静 态等体过程
当多方过程的多 方指数 n=0 时,其 定义式可化为p=常 量,它表示准静态 等压过程。
反过来也是对 的,任何系统的 准静态等压过程 都是 n=0 的多方 过程。
将定义式两边开 n 次 方后化为 p1/nV=常量; 当多方指数 n→∞时, 此式可以进一步变换为 V=常量,它表示准静态 等体过程。
反过来也是对的,理 想气体在准静态等温过 程中,将满足玻意耳定 律,因而 “ pV=常量” 必定成立,所以它一定 是 n=1 的多方过程。
如果系统并不是理想气 体,其所经历的 n=1 的多 方过程就不一定是准静态 等温过程;此系统的准静 态等温过程,也未必就是 多方过程,而且往往不是 n=1 的多方过程。
不仅如此,满足 “pV (T)=常量” 的理想气体的准静 态过程甚至也不会 是准静态绝热过程。
因为将“pV (T)=常量” 两边取自然对数后再微 分得
(dp/p)+[ (T)dV/V] +lnVd (T)=0.
由于 (T)常数,所 以 d (T)0,并且V也
不会恒等于1. 所以, 此式显然不可能化为
普适气体常量。
由Cn的表述式可知, 对于理想气体的多方过
程,只有当而且仅当
=常数(因而 Cv和 Cp都 是常量)时,它才是准
静态等热容过程。
反过来也是对的, 理想气体在准静态等 热容过程中,也只有
当而且仅当 =常数
时,才能证明它就是 多方过程。
因此,当而且仅当
=常数时,理想气体
的准静态等热容过程 才和它的多方过程完 全是一回事。
第五章 热力学 第一定律
第五章之三
多方过程 的定义
多方过程的定义,在各 种教材里并未完全统一。 在比较多的教材里采用以 下的定义:若系统在某过 程中满足 “pV n=常量,且 n=常数” ,则称此过程 为多方过程。
由于许多教材是在讲到 对气体应用热力学第一定 律时引入多方过程的,因 此有时就把系统局限为气 态来进行讨论。其实对于 其他的物质聚集状态,多 方过程的概念也可以用。
想气体在准静态绝热过程中能
够满足 “(dp/dV)+( p/V)=0” ,
然而此时却不可能把此式化为 “pV=常量”的形式,因此, 这个理想气体的准静态绝热过 程就不是多方过程。
如果理想气体在准静态 过程中满足pV (T)=常量,
式中的 (T)常数,则此
过程方程就不可能再化为 多方过程定义式的形式, 它显然就不是多方过程。
因为如果把热容量为常量 的过程定义为多方过程,那 就会把所有的绝热过程(其 C=0, 但却有可能是个非静 态过程)全都包括在多方过 程里了;可是许多虽然满足
“pV n=常量,且 n =常数” 、 然而其热容量却不是常量的
过程(其中包括诸如 常数
时的理想气体的准静态等体
过程和 常数时的理想气体
的准静态等压过程)又都被 排除在多方过程之外了。
多方过程与 等斜率过程
任何系统在 p-V 图上 的准静态过程曲线的斜 率dp/dV如果为一常量, 其过程曲线必定是一直 线,此过程可以称为等 斜率过程(或称直线过 程)。
任何系统的 n=0 的 多方过程(即准静态 等压过程)在 p-V 图 上的过程曲线是一条 平行于V 轴的直线, 它的斜率始终为零。
多方过程与当 绝热指数为常 数时的理想气
体的准静态 等热容过程
由多方过程的定义式 出发,利用热力学第一 定律和理想气体物态方 程,可求得理想气体在 多方过程中的摩尔热容 (即多方摩尔热容)为
Cn=Cv[R/(n1)] =Cp[nR/(n1)].
式中的Cv和Cp分别为理 想气体的定体摩尔热容
和定压摩尔热容,R 为
不过这些教材在具体讨论时 往往又设理想气体在多方过
程中的摩尔热容Cn和均为常
量,从而得到其在此时将满 足 “pV n=常量,且n=常数” 的结论。这样就把对多方过
程的讨论局限在当 =常量时
的理想气体等热容过程了。
也有些教材用系统的热 容量在整个过程中为常量 来定义多方过程,这实际 上是认为等热容过程就是 多方过程。其实,多方过 程和等热容过程应该是两 个具有不同涵义的概念。
如果按照 “pV n=常量,且 n
=常数”来定义多方过程,然后
再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理想
气体物态方程,就可以求得理
想气体在多方过程中的摩尔热
容(即多方摩尔热容)为 Cn= Cv[R/(n1)]=Cp[nR/(n1)], 此式中的 R 为普适气体常量。
由此可见,此时 CnCv 或者 CnCp 必定为常量,且其多方 指数 n=(CnCp)/(CnCv); 但
有些教材所定义的范围太 窄,认为多方过程中的多方
指数n只能取1与绝热指数
(即定压摩尔热容Cp与定体 摩尔热容Cv的比值)之间的 数值,这样就把所有准静态 等体过程和准静态等压过程 都排除在多方过程之外了。
有些教材所定义的范围太 宽,认为 “实际的过程, 可能既不是等温的,也不是 绝热的,我们把这种过程称 为多方过程” ,这样就将 除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以外 的实际过程都视为多方过程 了。
利用此种气体的物态 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 和卡诺定理可以证明, 此气体以 p 和 v 为态参 量时的准静态绝热过程 方程为 p(v-b)=常量。
显然,即使在 =常数
时,也不可能把此式化 为多方过程定义式的形 式。因而,此气体的准 静态绝热过程就不是多 方过程。
看来,不但准静态等温过 程和 n=1的多方过程不是一 回事,而且准静态绝热过程
由此可见,按照 “pV n =常量,且 n=常数” 来 定义多方过程和按照热容 量为常量来定义多方过程, 即使对于理想气体而言, 两者之间的差别也是相当 大的。
如果按照热容量为常量来 定义多方过程,多方过程就 是等热容过程。此时的多方 过程就未必总是准静态过程 了,它也不可能把那些通常 在教材中往往都要讨论到的 许多等值过程都包括在内。
却不愿意把满足 “pV n= 常量,且n=常数” 的过程 定义为多方过程,就会词 不达意,恐怕有可能造成 概念内涵与理论体系上的 混乱,弊多而利少。
综上所述,采用 “pV n=常量,且 n=常数” 来定义 多方过程,似乎是 最适宜的。
多方过程与 等值过程 的关系
多方过程定义是: 若系统在某过程中满 足 pV n=常量,且n= 常数,则称此过程为 多方过程。
是,只有当而且仅当 =常数
(因而Cv和Cp都是常量)时, Cn才有可能是常量,这时理想 气体的多方过程才是准静态等 热容过程。
反过来也是对的,理想气体在 准静态等热容过程中的摩尔热容 C 当然为常量,但是也只有当而
且仅当 =常数(因而Cv和Cp都是
常量)时CCv 或 CCp 才有可能 是常量,这时利用热力学第一定 律和理想气体物态方程,才能证 明此理想气体的准静态等热容过 程就是多方过程。
(dp/dV)+( p/V)=0.
可见满足 “pV (T)=常量” 的理想气 体的准静态过程不但 不会是多方过程,而 且也不可能是准静态 绝热过程。
如果系统不是理想气
体,n= =常数时的多方
过程就不一定是准静态 绝热过程;此系统的准 静态绝热过程,即使在
=常数时,也未必就是
多方过程。
例如,如果某种气体的 物态方程为 p(v-b)=RT, 式中的 v 是气体的摩尔体 积, b 是依赖于气体的常 量,R 是普适气体常量。
因此,n=0 的多 方过程都是其过程 曲线平行于V 轴、 因而斜率为零的直 线过程。
任何系统的n→∞的 多方过程(即准静态等 体过程)在 p-V 图上的 过程曲线是一条平行于 p 轴的直线,它的斜率 趋近于无限大(∞)。
因此,n→∞的多 方过程都是其过程曲 线平行于 p 轴、因而 其斜率趋近于无限大 (∞)的直线过程。
在按照 “pV n=常量, 且 n=常数” 定义的多方过 程中还概括了许多通常在 教材中都要讨论到的准静 态等值过程,例如:准静 态等体过程、准静态等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