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医学免疫学II》--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药学、中药、药物制剂、制药工程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药学、中药、药物制剂、制药工程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开课教研室:基础医学教研室开课院(系、部):药学院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免疫学课程英文名称: Immunology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开课学期:第四学期开课对象: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中药学学分: 1.5 ;总学时: 28 ;理论课学时: 20 实验学时: 8先修课程:医学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教材: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沈关心,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年4月第7版参考资料:【1】医学免疫学,司传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2】医学免疫学,金伯泉,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第6版【3】医学免疫学, 龚非力,科学出版社2009年07月第6版【4】免疫学原理,周光炎,科学出版社, 2013年5月第三版【5】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陆曙梅,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八月第一版【6】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周长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7】医学免疫学,谭锦泉,姚堃,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一、课程目标及基本要求免疫学是研究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功能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免疫学是药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免疫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了解免疫系统在病理状态下组成与功能的改变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该学科具有高理论、高技术、多边缘、多交叉的特点,广泛渗透到基础、临床医学乃至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

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更好地将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到该专业其他各学科。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基本内容1.重点阐述免疫的基本概念。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其阐明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和危险信号后发生免疫应答及其清除抗原性异物的规律,探讨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病理过程和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并为诊断、预防和治疗某些免疫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其基本内容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功能、生理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规律及其调控、病理性免疫应答的发生发展及其与临床免疫性疾病的关系、免疫学理论和技术在基础研究及临床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上的应用及其策略等。

其研究目的是从基因、分子、细胞、器官和整体不同层次上揭示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机制,为探讨疾病发生、发展机制,进行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

它既以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等各门医学基础课程为学习的必备基础,又与临床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成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它是现代生物医学领域中发展最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同时也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检验医学、药学和护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学科。

本教学大纲参照我国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规定和内容进行编排,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部分。

“掌握”的内容在讲授时需要重点讲解,要求学生能全面理解、重点记忆并能融会贯通;“熟悉”的内容要求学生能理解和记住概念与特点;“了解”的内容只扼要介绍有关知识概念或通过学生自学来认识和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熟悉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功能,掌握生理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规律及其调控,理解病理性免疫应答的发生发展及其与临床免疫性疾病的关系,熟悉免疫学理论和技术在基础研究及临床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上的应用及其策略,为学习后续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教材及参考书(一)教材名称及性质王月丹编著.《医学免疫学》.第1版.出版地: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年(二)参考书[1]Abbas AK,Lichtman AH,Pillai S.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7th ed.Philadelphia: Saunders, 2012.[2]Murphy KM,Travers P,Walport M.Janeway’s Immunobiology.8th ed.New York:Garland Science,2011.[3]曹雪涛.医学免疫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何维.医学免疫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龚非力.医学免疫学.第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五、课程考核方式(一)考核方式过程考核(考勤、作业等),课终考核(闭卷考试等)(二)成绩评定办法成绩构成:课终考核成绩×(50%~60%)+过程考核成绩×(50%~40%)六、课外学习要求在面授之前,要求学生系统通读《医学免疫学》课程内容,熟悉每章“掌握”、“熟悉”的内容,并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于考试前提交给授课教师或监考教师。

医学免疫学资料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资料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免疫学重点与了解第一、二章免疫学概论、免疫器官和组织(一)重点介绍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系统的功能。

(二)一般介绍免疫应答类型及作用特点。

(三)一般介绍免疫学的开展史、开展趋势。

(四)一般介绍免疫器官与组织(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五)一般介绍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抗原(一)重点介绍抗原的概念、特性(免疫原性与抗原性、半抗原)。

(二)重点介绍抗原的异物性和特异性;(三)重点介绍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宿主方面的因素、免疫方法的影响);(四)重点介绍抗原的种类。

(五)一般介绍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超抗原、佐剂、丝裂原)。

第四章抗体(一)重点介绍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

(-)重点介绍抗体的结构(基本结构、辅助成分、水解片段)。

(三)一般介绍抗体的多样性与免疫原性。

(四)重点介绍抗体的的功能。

(五)重点介绍五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

(六)一般介绍人工制备的抗体。

第五章补体系统(-)重点介绍补体系统的概念。

(二)一般介绍补体系统的组成、命名及合成。

(三)重点介绍补体系统的激活过程: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

(四)一般介绍补体活化的调控。

(五)重点介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意义。

(六)一般介绍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第五章细胞因子(一)重点介绍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共同特性。

(二)重点介绍细胞因子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

(三)一般介绍细胞因子受体。

(四)一般介绍细胞因子与临床。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重点介绍白细胞分化抗原、CD、黏附分子的概念。

(二)重点介绍黏附分子的功能。

(三)一般介绍黏附分子的种类。

(四)一般介绍CD分子和粘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重点介绍经典的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经典的HLA I类、II类基因;HLA I 类、II类分子)。

(二)一般介绍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三)重点介绍MHC的多态性。

(四)一般介绍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MHC的生物学功能,HLA与临床医学。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供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口腔医学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供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口腔医学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供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口腔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使用)课程代码:225006课程负责人: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免疫学课程英文名称:Medical Immunology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学分数:理论课2学分;实验课1学分,共3学分课程学时数: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18学时,共54学时授课对象:本科医学护理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口腔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人体解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物化学一、教学目的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

医学免疫学主要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的发生机制、规律和效应,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

该学科具有高理论、高技术、多边缘、多交叉的特点。

医学免疫学是临床、预防、护理、检验、口腔等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等基础知识。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对该课程的学习,不但是对免疫学本身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前沿生命科学的关注意识和学习方法。

同时结合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通过理论和实验的学习,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免疫、抗原、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细胞免疫、免疫应答、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肿瘤抗原等概念。

掌握免疫的功能,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及功能,补体系统的激活及生物学作用,HLAⅠ、Ⅱ类抗原的分布、结构及功能,T细胞及其亚群、T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免疫应答过程的规律、免疫应答的类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免疫系统内部免疫细胞之间和免疫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调节作用,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发生机制,肿瘤免疫及其逃逸机制,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血清学反应的类型等。

医学免疫学-新版教学大纲 -定稿

医学免疫学-新版教学大纲 -定稿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按章编写)
注:“学生学习预期成果”是描述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具有的能力,可以用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判断等描述预期成果达到的程度。

注:“考核方式”主要有:作业、案例分析、实验/实习/调研/设计报告、平时表现、考试等。

六、教材及参考资料
《医学免疫学》,安云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7月第4版;
《医学免疫学》,金伯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2013年3月第3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许正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审核人(专业负责人/教学院长):
制定时间:年月日。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二本)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二本)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1001522013总学时:48学时(讲课30学时,实验18学时)总学分:2.5学分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适用专业:临床医学预修要求:本课程宜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之后开设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发展迅速,它不仅与医学基础其他学科密切相关,且已渗透至临床各学科,成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和应用学科。

通过对《医学免疫学》学习,使学生掌握机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特点,掌握免疫系统在正常情况下执行生理性的免疫应答,而在一定条件下导致免疫性疾病的机制。

通过免疫学实验,使学生掌握免疫学诊断的基本原理,了解操作方法。

为今后学好医学其他课程及科研打下基础。

教学基本方式:本课程采用金伯泉主编的《医学免疫学》第5版教材,以讲授、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期中和期末考试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结合临床实际介绍免疫系统中的几种重要物质如补体、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等。

在T、B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过程中,涉及到复杂的反应过程,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步骤。

本课程应用性很强,学生可以接受到临床检验中免疫学检验方面的训练。

如乙肝两对半的检查方法、血型鉴定、流式细胞仪检测及时等。

大纲的使用说明:1、本大纲以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医学免疫学》课程要求为基础,并根据学科的发展及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了增删。

为了使学生能按大纲要求进行预习和复习,现将大纲划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掌握内容要求深刻理解、牢固记忆、并能融汇贯通;熟悉内容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了解内容要求看懂和理解。

2、本大纲中的习题仅供学生用于自我检查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的程度。

大纲正文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学时:1学时(讲课1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免疫的现代概念,免疫系统的功能。

2、熟悉免疫应答的类型:固有性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概念和特点。

医学免疫学全套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全套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课程标准大纲课程编号:,学分:,总课时:36 (理论:24 ,实践:12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医学免疫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桥梁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机体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和免疫与多种疾病的关系及各种免疫现象,并应用其进行疾病诊断和防治。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从事有关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知识和智能基础。

教学措施上采用讲授、实验、演示、自学、讨论、辅导等多种形式,并使用多媒体、投影、录像CAI 等先进教学手段,并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作用,努力实现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

教学评价上采用授课评价和学生成绩测试相结合的方法。

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12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2:1。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展望【目的要求】一、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的作用二、熟悉免疫学在未来医学中的作用与地位。

三、了解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第二章.免疫组织和器官【目的要求】一、掌握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二、熟悉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抗原【目的要求】一、掌握抗原、半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抗原的种类。

二、熟悉影响抗原应答的因素、超抗原、佐剂。

三、了解丝裂原。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目的要求】一、掌握免疫球蛋白的概念、结构、功能区及功能区的功能、类型、酶解片段、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二、熟悉免疫球蛋白的分类与分型、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血清型。

三、了解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

第五章补体系统【目的要求】一、掌握补体的概念、激活途径和生物学作用。

二、熟悉补体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三、了解补体活化的调控。

第六章细胞因子【目的要求】一、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和生物学活性。

二、熟悉细胞因子的分类。

三、了解细胞因子的受体、与细胞因子及其相关的生物制品。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目的要求】一、掌握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CD的概念二、熟悉黏附分子的概念三、了解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黏附分子的功能、CD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及其编码分子【目的要求】一、掌握MHC的概念、结构、分布、功能、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掌握MHC 的多态性概念二、熟悉MHC单元型、MHC的生物学功能三、了解MHC多基因特性、HLA多态性的产生及其意义、HLA与临床第九章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目的要求】一、掌握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的功能。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本科)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本科)

医学免疫学一、课程简介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阐明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后发生免疫应答及其清除抗原的规律,探讨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病理过程和疾病的机制。

该课程是与其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学科广泛交叉和渗透的前沿学科,是医学院校的重要主干课程之一。

学生通过学习医学免疫学课程应该掌握免疫学的基础概念和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理解和掌握免疫应答的规律,能学会初步运用医学免疫学知识解释某些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制定防治措施。

初步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并逐渐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理论教学内容1.免疫学概论掌握内容: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稳态;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免疫系统组成概况。

固有免疫及其特点;适应性免疫及其特点。

了解内容:免疫学发展简史和21世纪免疫学发展的趋势。

2.免疫器官和组织掌握内容:中枢免疫器官的概念,组成及主要功能:骨髓的功能,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与免疫细胞的生成;外周免疫器官的概念,组成,主要结构及主要功能:淋巴结,脾的结构及T细胞区与B细胞区。

造血干细胞与免疫细胞生成,胸腺微环境与T细胞的分化;淋巴结,脾的结构及T细胞区与B细胞区,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了解内容: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概念和生物学意义;造血干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CD34。

3.抗原掌握内容:抗原和抗原表位的概念;抗原免疫原性影响因素;抗原的异物性:异种,同种异型,自身成分;抗原的特异性:抗原决定基德概念,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特点;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抗原的理化性质,宿主因素,进体内的方式。

抗原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独特型抗原;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了解内容:佐剂,丝裂原,超抗原的基本概念。

4.抗体掌握内容:免疫球蛋白结构:重链,轻链,可变区和恒定区;免疫球蛋白功能: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的功能,免疫球蛋白恒定区的功能;免疫球蛋白的类型;各类免疫球蛋白特性和功能;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人源化抗体;抗体的功能。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使用)前言医学免疫学是医学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它是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理解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卫功能和有害的病理作用及其机制,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实现疾病预防与治疗目的的一门科学。

讲授教材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医学免疫学概论、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MHC及其编码分子、固有免疫应答的组成细胞及其功能、抗原提呈细胞及其抗原提呈、T细胞及其T细胞介导免疫、B细胞及其B细胞介导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免疫调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移植免疫和肿瘤免疫的理论基础、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

组成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遍及全身各处,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并非简单的一对一线性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非线性网络效应,由多种信号转导系统介入,产生各种不同的免疫作用。

这形成了免疫学复杂的网络特点。

医学免疫学与多门学科相关,如组织解剖、生理生化、分子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它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极强的前沿学科。

20世纪70年代以来,借助分子生物学发展的成就,现代免疫学在以基因、分子、细胞、整体功能各有不同、互为基础的层次上研究免疫系统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开拓了认识生命奥秘的诸多重要途径。

免疫学自身也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同时形成了免疫学又一特点,即知识进展更新快。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紧紧抓住学科特点,使学生站在较高层次上去观察、分析和思考免疫学全貌及内在联系。

本大纲内容制定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为基本内容,以免疫应答为重点,适当介绍临床免疫学基本概念和当前新的知识进展。

以期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较坚实的医学免疫学知识。

学分:2.5总学时: 40 学时理论:30学时实验:10学时基本要求:从理论上掌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免疫学功能、免疫系统应答机制及其相互调节;了解病理状态下免疫系统异常应答机制。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负责人:张秋萍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免疫学课程英文名称:Medical Immunology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学分数:理论课2学分;实验课1学分,共3学分课程学时数: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18学时,共54学时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人体解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物化学一、教学目的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特点及其产物,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

医学免疫学作为一门生物学、医学领域的基础学科,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其理论和技术应用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已成为推动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三架马车”之一。

免疫学向生物学、医学多学科的渗透,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实践依据和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途径,使其成为21世纪医学人才的必备的知识结构内容之一,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必修课。

其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学为学生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由于免疫学是一门理论深奥、抽象的二级基础学科。

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十分复杂的知识网络。

同时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各章节的交叉融合性,在每一章节均涉及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分子之间的复杂而纷繁的网络作用。

要让学生有效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实现即定的教学目标,对教材的系统结构,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

医学免疫学主要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的发生机制、规律和效应,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

该学科具有高理论、高技术、多边缘、多交叉的特点。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五年制使用。

对于近年发展较快、认识较深刻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其基本概念,主要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医学免疫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情况1、实验总学时:2、试验项目数:3、适合专业:4、开课学期:5、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参考书):司传平主编,《医学免疫学实验》人民卫生出版社龚非力主编,《医学免疫学》科学出版社二、实验目的及任务: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的实验目的及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巩固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验课的基本技术的操作、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严格的科学作风、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工作方法,并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临床专业课和今后从事医学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评阅实验报告及作业四、试验主要仪器设备:显微镜、离心机、恒温箱、水浴箱、酶标仪等五、实验项目实验1 免疫器官的大体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的获取(3学时)(一)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二)实验类别:基础实验(三)每组人数:30人(四)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的解剖学形态;掌握免疫细胞的获取和计数方法。

(五)实验内容提要:观察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六)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眼科剪刀,镊子,解剖台(10套) ;离心机(1台);显微镜(10台)。

实验2 E-玫瑰花环形成实验(4学时)(一)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二)实验类别:基础实验(三)每组人数:30人(四)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人T淋巴细胞形成E-花环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熟悉T淋巴细胞的功能检测方法。

(五)实验内容提要:以玫瑰花环试验体外测定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数量。

(六)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离心机、水浴箱、电冰箱(各1台);显微镜(10套)。

实验3 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3学时)(一)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二)实验类别:基础实验(三)每组人数:30人(四)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中性粒细胞吞噬白色葡萄球菌实验的操作过程;掌握瑞氏染色的基本步骤及吞噬百分率的计算。

(五)实验内容提要:观察中性粒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结果,计算吞噬百分率。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Medical Immunology课程代码:学时:32学分:2理论学时:32实验或讨论学时:0适用专业:课程性质:必修撰稿人:审定人: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地位与任务医学免疫学的研究对象是机体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和免疫与多种疾病的关系及各种免疫现象,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细胞表面分子与膜内分子相互作用引起生物学效应的过程,研究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及其免疫学预防、诊断与治疗的学科。

本课程为护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从事有关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知识和智能基础,本课程也是过渡到临床课的重要桥梁课程,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掌握免疫的概念及其功能、免疫系统中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组成、类型、特征、结构、功能及其在各种免疫现象中的作用和意义、细胞因子的概念及特性、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及意义、MHC的概念及与免疫应答的相互作用、APC的特点及抗原的处理及提呈、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和超敏反应等免疫现象、基本过程和机理。

掌握抗原、抗体及补体的特点,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掌握一些临床免疫学的基本知识。

熟悉各种免疫预防制剂在防治上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使之具有端正的学习和工作态度、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学生既能融汇贯通地掌握所学知识,又具备灵活而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是学生懂得加强自身保护,保持身体健康。

(三)课程教学改革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式传授,或以讲授为主、或携领式指导学生自学、或以实验带理论等多种灵活形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课程理论教学第一章医学免疫学绪论1学时知识点:一、免疫学简介:免疫的概念及功能二、免疫学发展简史三、免疫学和医学免疫学的研究内容四、经验免疫学时发展("人痘苗"、"牛逗苗"预防天花)五、科学免疫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疫苗的发现及推广,抗体的发现及免疫细胞的研究,克隆选择学说,细胞免疫学的发展)本章小结重点:免疫的概念难点:免疫学及免疫的基本功能思考题:免疫的概念和功能是什么?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二章免疫细胞 2 学时第一节造血干细胞(自学)第二节淋巴细胞1学时知识点:一、T细胞(T细胞发育和胸腺选择,T细胞表面标记和功能,T细胞亚群和功能)二、B细胞(B细胞发育和选择,B细胞表面标记和功能)三、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表面标记和功能相关受体)第三节抗原提呈细胞及其它免疫细胞 1学时一、APC的含义和分类二、单核吞噬细胞(功能)三、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及组织分布,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四、B细胞(B细胞提呈抗原的特点)本章小结重点:免疫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摡念难点:T细胞发育和胸腺选择,T、B细胞表面标记和功能思考题:简述T细胞发育和胸腺选择。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2)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2)

第5版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免疫学概论(2学时)【教学内容】1.免疫的概念,免疫学的研究范畴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0分钟)(了解)2.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25分钟)(掌握)3.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20分钟)(熟悉)4. 免疫性疾病。

(5分钟)(了解)5. 免疫学的应用。

(5分钟)(了解)6.免疫学发展简史。

(10分钟)(了解)7. 21世纪免疫学发展的趋势。

(10分钟)(了解)8. 本课小结。

(5分钟)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2学时)【教学内容】1.免疫器官的组成(10分钟)(掌握)2.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骨髓、胸腺功能;胸腺结构。

(25分钟)(熟悉)3.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淋巴结、脾、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功能;淋巴结的结构。

(45分钟)(熟悉)4.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概念(掌握);淋巴细胞再循环生物学意义(熟悉)。

(15分钟)5. 本课小结。

(5分钟)第三章抗原(4学时)【教学内容】1.抗原的概念(掌握);抗原的免疫原性与抗原性(掌握);半抗原、完全抗原、载体、变应原、耐受原概念(熟悉)。

(30分钟)2.抗原的异物性:异种、同种异型、自身成分。

(20分钟)3.抗原的特异性:抗原表位的概念(掌握);抗原表位的类型(熟悉);影响抗原特异性的因素,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熟悉)。

(40分钟)4. 本课小结。

(10分钟)(以下内容下次课讲)5. 复习上次课内容。

(5分钟)6.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抗原的异物性;抗原的理化性质;宿主方面的因素、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35分钟)(掌握)7.抗原的种类:胸腺依赖性抗原与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独特型抗原;内源性抗原与外源性抗原。

(30分钟)(熟悉)8.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超抗原、佐剂、丝裂原的基本概念。

(15分钟)(熟悉)9. 抗原小结。

(15分钟)第四章免疫球蛋白(4学时)【教学内容】1.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 医学微生物学II--教学大纲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 医学微生物学II--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II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医学微生物学II(Medical Microbiology II)课程号(代码):501107020课程类别:类级平台课[授课对象] 基础、临床、口腔、预防、医学技术、法医、护理学等专业学时:32学时学分:2分二、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是医学培养课程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

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肿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都是本科生在学习医学微生物学过程中必须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自学、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教与学。

重点与难点内容以下划线标示,供学生学习参考。

课程考核方法为理论考核。

三、教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人体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根据医学微生物学的系统性和教学上的循序渐进,全课程分为绪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4部分。

绪论主要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学科发展史及展望。

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均由总论与各论组成,总论介绍该类微生物共同特点,主要有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各论主要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医学上非常重要的微生物,从总论列举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学习。

绪论学时分配:1学时内容:微生物的概念、种类与分布;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真核细胞型三大类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学及医学微生物学的学科概况;微生物学发展史及展望。

第一篇细菌学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学时分配:3学时内容:细菌的定义;细菌的大小与形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种基本形态,各自的形态特征;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细菌细胞壁的结构,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各自的细胞壁特点及比较;细胞壁的功能及意义;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的定义及医学意义;细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菌细胞质的组成及各自特点;细菌核质特征;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及芽胞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医学意义;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显微镜及染色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免疫学-II《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II
课程号(代码):501103025
课程类别:类级平台课(校级公共课或校级平台课,基础课或类级平台课,专业课,实践课,选修课)
学时:42 (共14讲,每讲3学时)学分:2.5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在为学生介绍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组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详细了解包括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分化抗原、黏附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等免疫分子,以及抗原提呈细胞、T/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基本功能,并为学生深入阐述由不同免疫细胞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过程,以及维持机体免疫平衡的免疫调节方式。

再结合临床实际为学生分析超敏反应的致病机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免疫系统的基本结构,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并认识课程中涉及主要免疫学专业英语词汇。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为掌握内容,“”
为熟悉内容,其他为了解内容。

第一讲:免疫学概论 3学时
对应教材章节: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的概念及功能,免疫系统简介(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免疫应答概述,免疫学发展简史
第二讲:抗原 3学时
对应教材章节:第二章抗原
抗原的基本特性(抗原概念、免疫原性、抗原性、半抗原、完全抗原,耐受原、变应原的概念),抗原的特异性(表位、线性表位、构象表位、T细胞表位、B 细胞表位、抗原结合价、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自身因素、宿主因素、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抗原的分类(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独特型抗原),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自学)
对应教材章节:第三章免疫球蛋白
抗体与免疫球蛋白概念及区别,免疫球蛋白的结构(重链及其类、轻链及其型、可变区、恒定区、高变区、互补决定区、铰链区、J链和分泌片、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功能(V区的功能,C区的功能),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人工制备抗体(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的含义和特点,自学)。

第四讲:补体系统 3学时
对应教材章节:第四章补体系统
概述(补体的概念、补体系统的组成、命名、理化性质),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激活途径、补体激活的终末途径),补体活化的调控,补体受体,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第五讲: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3学时
对应教材章节:第五章细胞因子;第六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分类,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受体(自学),细胞因子与临床疾病(自学)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CD的概念,CD分子的主要功能,黏附分子的概念、分类及功能,CD分子、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自学)
第六讲: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3学时
对应教材章节:第七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MHC、MHC分子(抗原)、HLA复合体和HLA的概念,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HLA 分子的结构、HLA分子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HLA分子的组织分布和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生物学功能,HLA与医学(自学)
第七讲:抗原提呈细胞和抗原提呈 3学时
对应教材章节:第八章抗原提呈细胞和抗原提呈
APC的概念和分类,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的类型与特点、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单核吞噬细胞、B淋巴细胞、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抗原提呈(抗原提呈的概念,溶酶体途径、胞质溶胶途径、CD1分子参与的抗原提呈途径,交叉提呈)
对应教材章节:第九章淋巴细胞
T细胞受体的发育、阳性选择、阴性选择、TCR基因结构与重排(自学)、T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TCR-CD3复合体、CD4分子、CD8分子、CD28与CTLA-4、CD2、CD40配体、LFA-1、其他分子),T细胞亚群及功能
B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BCR的基因结构与重排(自学),B淋巴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B细胞受体复合物、B细胞共受体、协同刺激分子、其他分子),B淋巴细胞的亚群(B1细胞、B2细胞),B淋巴细胞的功能
第九讲:细胞免疫 3学时
对应教材章节:第十章细胞免疫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过程和特点,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T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活化T细胞的转归,T细胞的免疫效应(CD4+T细胞的免疫效应和CD8+T细胞的免疫效应)
第十讲:体液免疫 3学时
对应教材章节:第十一章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的概念,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B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抗体的免疫效应),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再次应答)
第十一讲:免疫耐受/免疫调节 3学时
对应教材章节:第十三章免疫耐受;第十四章免疫调节
免疫耐受的概念,免疫耐受的形成,影响免疫耐受形成和维持的因素(抗原因素、机体因素),免疫耐受的机制(中枢耐受、外周耐受),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免疫调节的概念,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抗原调节、抗体调节、抗原-抗体复合物调节、补体的调节、细胞因子的调节、活化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的调节),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T细胞亚群调节,其他免疫细胞调节),独特型网络与免疫调节,系统间及遗传因素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十二讲:固有免疫 3学时
对应教材章节:第十二章固有免疫
固有免疫的概念,固有免疫的组成(屏障结构,固有免疫分子,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应答(PAMP、DAMP、PRR、固有免疫应答的时相、固有免疫的生物学意义)
第十三讲:超敏反应 3学时
对应教材章节: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的概念,四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常见疾病。

第十四讲:总复习 3学时
对整个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梳理、总结。

第十四章(自学)
第十五章黏膜免疫(自学)
第十六章抗感染免疫(自学)
第十八章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自学)
第十九章免疫缺陷病(自学)
第二十章移植免疫(自学)
第二十一章肿瘤免疫(自学)
第二十二章免疫学检测技术(自学)
第二十三章免疫防治(自学)
四、教材:医学免疫学,朱彤波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二版
五、主要参考资料: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 (Abul K. Abbas,
Elsevier Saunders)
六、成绩评定:平时成绩(3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