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课后作业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之《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之《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和讨论。

【知识链接】1、诗人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2、背景介绍:《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

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

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省剑阁何玉鑫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反复诵读,抓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节奏和大意。

2、通过老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抓住关键词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和意象。

2、体味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掌握诗中所用的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理解诗人的深沉怨恨、沉郁顿挫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2.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3.以讲授法、讨论法为辅,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情感,明确表现手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汉元帝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假设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出示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情感。

2.学会抓住关键词鉴赏诗歌。

3.掌握咏古诗的欣赏方法和步骤。

〔三〕自主学习检测1.冢2.万壑〔hè〕朔〔shuò〕漠青冢〔zhǒng〕论〔lun二声〕〔四〕诵读诗歌1、自由读。

2、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3、抽学生读、注意节奏2212,押韵的字要重读。

4、再抽学生读、增加背景音乐读、全班齐读。

、再抽学生读、增加背景音乐、全班齐读。

〔五〕疏通诗歌语言大意(学生自学、小组订正、老师巡视)1.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1〕赴:奔赴,表达群山奔赴的气势。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千山万壑写活了,它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新人教版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一、诵读提示这首诗于绵丽之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不可以艳诗视之,应读得既有韵致,又不流于轻浮。

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亦略有变化:“群山”二句点明咏歌的对象,可用诗人指点望中之景的口气读,不快不慢;“一去”二句概括叙述昭君一生,有怜其远嫁之意,速度要慢些,“台”“留”二字可有延长音,以示咏叹。

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

“画图”二句属于用事(亦称用典),借汉元帝后悔之情写昭君之怨,辞艳而情悲,字字皆泪,宜用沉抑、低回之调读;“千载”二句是全诗高潮,点明昭君之“怨”,两句须一气读出。

“千载琵琶”四字用平调,“作胡语”三字用升调,至“分明怨恨”升到最高点,然后用降调徐徐读最后王宇,有余音绦绕之感。

二、整体感知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

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两年内写出了430多首诗,占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有不少长篇。

从总体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在思想内容上比过去的作品略见逊色,其实,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一例。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Sh了)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庚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官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可资参考。

咏昭君这一章内容大意在“诵读提示”中已略及,勿庸赘述。

三、鉴赏要点1.王昭君形象的塑造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枢,《新婚别》中的新妇,都十分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

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

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 • •
态事为
度(体悟感情) ?诗人在诗中表 现 出 什 么
什 么 要 写 这 个 古 人 这 段 往
的所
描 (写 弄的 清古 史人 实、
鉴 赏 咏 史 诗
)往 三
事步
是骤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 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 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 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 》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 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 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 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怀古伤己 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 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 身世飘沦、心系家国之情
怀古诗小结
内容分类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讽今
理性反思
思想感情 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昔盛今衰,物事人非的伤感 ;
借古讽今;
理性反思,揭示哲理。
3、常用手法:以景衬情、用典、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衬托、
抑扬、讽刺、联想与想象,即事议论 。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
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
议论,留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4、 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 分 析 技 巧 )
态 度 运 用 什 么 方

3、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 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为什么不值得 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 呢?
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园

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咏怀古迹》(人教)

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咏怀古迹》(人教)

《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

该篇是咏史诗,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资料。

在赏析中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深入文本,鉴赏诗歌艺术特色和诗歌主旨。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知识与能力目标】1.运用相关表现手法鉴赏诗歌;2.通过把握王昭君的形象,感悟杜甫所咏之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等方法小组交流探讨;2.教师启发点拨个性化深入解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追求有价值的人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运用相关手法鉴赏诗歌,把握杜甫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王昭君形象,感悟杜甫情怀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一、导入歌曲《昭君出塞》。

(歌词:衣正飘飘,马正潇潇,大漠从容雁飞高。

梦也渺渺魂也渺渺,一曲琵琶千古谣。

女儿出塞去,马蹄踏芳草。

天姿熄灭了烽火,国色软化了钢刀。

汉宫缘未尽,故园情未了。

不问几时还,几时还,几时还。

云儿遥遥,路儿迢迢,只求一统山河明月照。

)一曲《昭君出塞》唱出了不一样的女儿豪情,当诗人杜甫走进荆门,走进昭君村的时候,也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灵,他就写了这样一首诗,读后让人荡气回肠,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这首诗《咏怀古迹(其三)》。

二、文本探究知人论世:1、王昭君介绍:王昭君出生于长江三峡中一个普通的民家。

“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其形,案图召幸。

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

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边塞的烽烟熄灭了60年,国泰民安。

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咏怀古迹(其三)》,作者为冰心(1900-1972),北平人,本名谢婉莹,以小说、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著称。

她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深刻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

本课文写作于1945年,反映了当时临清市的状况。

本课文是一篇抒情诗,通过对古建筑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上半部分是对临清城有名的四处古迹的描述,下半部分则是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反思。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态度。

(2)认识临清市的四大古迹:孔子故居、开元寺、帝王陵、泰山祠,并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3)掌握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运用音韵美和节奏感来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诵读、讨论、仿写等,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和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临清市的四大古迹,认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理解诗歌性文本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难点:掌握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感,表达情感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和解读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讲解四大古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解读诗歌特点和写作技巧。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一、导语设计:1、情景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朝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诗题)二、知识积累:1、题解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师:首先我们来回想一下,诗歌可以分为哪些类生:咏史怀古诗、思乡怀人诗、羁旅行役诗、宫怨闺怨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师:请同学们来看题目,从“咏怀”这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诗属于哪一类(此处教者手指黑板,然后面对学生发问,速度稍慢,并以此稳定情绪)生:咏史怀古诗。

师:什么样的诗歌是咏史怀古诗呢生: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而写的诗歌。

简单说就是借古人古迹来抒发自己的胸怀。

(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标题)师:那同学们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咏史怀古诗生: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那我们再回来看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其三)》。

先找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

(从朗读的情感或节奏方面适当点评或指导,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教案一等奖3 篇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教案一等奖3 篇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教案篇8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杜甫与王昭君的生平经历并明确其共性2、掌握咏史诗的基本特征与鉴赏方法3、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与品读感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预习、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探讨诗歌内涵2、掌握咏史诗的一般特征与鉴赏方法,最后以课堂实战巩固所学知识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诗人蕴涵于诗歌中的深沉情感2、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美感鉴赏二、教学策略设计本教学设计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旨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从新知识的预习、知识的问题化以及合作探究的设计等处着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注重课堂的连贯性,使得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并且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掌握咏史诗特征,运用咏史诗知识赏析具体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片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讨论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2、多媒体展示王昭君与杜甫的图片3、学生表达自己对四大美女个人或整体的看法,着重明确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4、思考杜甫诗中以王昭君为人物的用意运用多媒体展示让内容形象直观,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的主动性(二)知人论世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他小组适当补充2、教师强调重点知识的积累1、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余小组适当补充3、知识的归纳整合。

学生积累知识,为诗歌分析奠定基础(三)《咏怀古迹》诗题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解题2、教师补充完善,并要求学生积累相关知识3、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分享积累知识,明确组诗体例4、学生了解《咏怀古迹》其余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组诗体例,并培养学生积累知识,分享知识的习惯(四)文本把握1、引导学生诵读诗歌,纠正诵读断句、读音等2、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3、与学生一起串讲诗歌,达到文白互换的效果4、预留时间,要求背诵(1)学生诵读诗歌,个别诵读、集体诵读,把握断句以及个别字音(2)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的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

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

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

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

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⑦“环。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二)、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三)、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zǐguī。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走近诗人: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三、《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背景:唐代宗永泰元年,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重庆奉节)暂居。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四、整体感知:1、朗诵诗歌,正字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学生诵读诗文,思考问题:l 请结合注释,用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以下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首。

本单元的唐诗学习,主要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意趣。

《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旨在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且在《咏怀古迹》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一首,学生已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

因此,高二语文诗词教学应更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同时注重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语言。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确青冢、画图、出塞等历史典故;体会温雅深邃的“昭君三怨”,深入理解昭君形象;理解借古伤今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初步分析昭君的去国和远葬之怨,在分析中理解温雅深邃的千载之怨,在理解中感悟作者个人的家国情怀,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体悟到诗人由昭君之怨上升到个人、国家之思的深沉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诗歌鉴赏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深入分析和理解昭君从刚开始的去国再到念国最后远葬的“三怨”。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后作业:杜甫诗三首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后作业:杜甫诗三首

课后作业(五)杜甫诗三首练习1基础巩固一、知识积累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啸.哀啸:啼叫B.无边落木.萧萧下木:木头C.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的小块陆地D.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刚刚[解析]木:树叶。

[答案] 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察看D.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解析]省:曾经。

[答案] C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指第二次看到他日:往日故园:故乡B.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寒衣:冬天穿的衣服刀尺:裁剪衣服时使用的工具砧:捣衣石C.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去:离开紫台:紫宫,宫廷朔漠:北方的沙漠向:朝向,对着D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离家万里 百年:数量词,指很多年或很长时期[解析] 万里:远离故乡;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答案] D4.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玉露凋伤枫树林B .万里悲秋常作客C .分明怨恨曲中论D .白帝城高急暮砧[解析] “凋”是使动用法,使……凋落衰败,其余三项均无词类活用现象。

[答案] A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独.留青冢向黄昏 B.⎩⎪⎨⎪⎧ ①孤舟一.系故园心②一.去紫台连朔漠 C.⎩⎪⎨⎪⎧ ①巫山巫峡气萧.森②无边落木萧.萧下 D.⎩⎪⎨⎪⎧①塞上风云接.地阴②接.天莲叶无穷碧 [解析] A 项,独:独自/只,仅仅;B 项,一:数词/副词,一旦;C 项,萧:萧瑟、萧条/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D 项,两个“接”均为“连接”之意。

[答案] D6.对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杜甫诗三首一、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对“青冢”的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最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诗歌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项,“青冢”一词体现不出对王昭君的歌颂之意。

2.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理解怀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写法。

,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杜甫也怀才不遇,漂泊西南。

杜甫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杜甫咏王昭君,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3~4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刻画。

B.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的“霜鬓”是他忧思艰难国运的结果。

项,“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不符合诗歌的主旨。

4.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是怎样与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构成因果关系:因时世艰难,导致诗人潦倒不堪;因无力匡时济世,使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更加强烈,无法排遣。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通过对昭君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昭君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背景和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会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昭君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对昭君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咏怀古迹(其三)》,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诗文背景,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

b.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c. 讲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如“诗中‘落日’的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咏怀古迹(其三)》板书设计:咏怀古迹(其三)杜甫意象:落日、荒草、昭君墓情感:对昭君的敬仰、对命运的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 答案:a. 意象:落日、荒草、昭君墓。

b.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c. 感悟:诗人通过对昭君墓的描写,表达了对昭君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同时,诗人以昭君为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会较为深入,但在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仍有待提高。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

指导学生用历史的 眼光看待问题,价 值观的引导。
后),相对于宫 女的身份,有什 么怨恨可言?
教师诵读《五更哀怨曲》
•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 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
• •
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 靠何人? 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 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 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 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蕴涵的寓意。
学情分析
诗歌鉴赏方面大多数人能做到了解 诗歌大意,但在答题格式、用语等方面 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学习本诗,回 顾炼字题的答题技巧和能掌握鉴赏怀古 诗歌的基本方法。
说教法
初上这篇诗歌的时候我选用了诵读法和点 拨法。这次再上此文,结合以前上课的情况, 我还会增添讲授法。
• (引出歌咏对象,入题)
• 2.借高山大串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
的奇伟形象。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
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 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 动地。——清 吴瞻泰
答案设想
针对这一问题,根据诗意学生基本能回答:
远嫁异域思念故土却不能回归的怨恨。
有人会问:嫁到
“朔漠”,被封
为氏(相当于皇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全诗的感情基调——感伤、叹惋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板书设计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引出歌咏对象
入 题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概述悲剧一生 铺
画图省识春风面,

咏怀古迹教案一等奖

咏怀古迹教案一等奖

咏怀古迹教案一等奖这是咏怀古迹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咏怀古迹教案一等奖第1篇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1课时一、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四、赏析诗歌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不同意。

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这首诗是诗人瞻仰成都武侯祠有所感而写成的。全诗除“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都是议论。
B.
诗人用“终难复”三字突出抒发对英雄壮志未酬的深切叹惋。
C.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与古代名臣的描绘和比较,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胆略和才能。
D.
将“汉祚”完尽归于气运,用宿命论观点为诸葛亮的失败作开脱,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但这是不足为训的。
[]
A.
诸葛大名垂宇宙 垂:流传。
B.
三分割据纡筹策 纡:y*,解救。
C.
指挥若定失萧曹 失:使动用法,使……黯然失色。
D.
运移汉祚终难复 祚:zuò,君王之位。
(2)
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宗臣遗像肃清高”一句,写瞻望诸葛遗像,遥想他的高风亮节,不由肃然起敬。“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B.
“三分割据纡筹策”一句,写诸葛亮苦心谋划运筹决策而成的三国鼎立的天下大势,实际上还未充分展示他的才智。
C.
“万古云霄一羽毛”一句,形象有力地表现诸葛亮像振翅碧空的鸾凤一样受人尊敬。
D.
颈联两句,是说诸葛亮的功德超过伊尹、吕尚、萧何、曹参,这是对他的高度评价。
(3)
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试题答案同步练习册答案在线同步课程在线搜题
答案:1.B;2.D;3.C;
解析:
(1)
纡:y&,曲折周密。
(2)
“诸葛亮的功德超过伊尹、吕尚、萧何、曹参”不对,“伯仲之间”的意思是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
(3)
没有对诸葛亮与古代名臣的描绘。除了赞叹,也有对英雄未遂平生志向的叹惋。
阅读下列唐诗,完成下题。
咏怀古迹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伯仲之间见伊吕①,指挥若定失萧曹②。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伊吕:伊尹、吕尚。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②萧曹:萧何和曹参,汉初名相,刘邦的谋臣。
(1)
下列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或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