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小实验实验报告
自制玩具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玩具行业也在不断创新,推出了各种新型玩具。
然而,这些玩具往往价格昂贵,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我们决定开展自制玩具实验,通过实践探索,制作出既安全又有趣的玩具。
二、实验目的1. 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高创新思维。
2. 学习基本的物理原理,了解玩具制作的基本方法。
3. 制作安全、环保、有趣的玩具,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三、实验材料1. 塑料瓶(1个)2. 纸杯(1个)3. 纸条(若干)4. 彩色卡纸(1张)5. 双面胶(1卷)6. 彩色笔(1支)7. 小木棍(1根)8. 剪刀(1把)9. 胶水(1瓶)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所有材料准备好,并确保安全。
2. 制作纸杯手电筒:(1)将纸杯剪成两个半圆,用胶水粘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纸杯。
(2)将彩色卡纸剪成条状,用双面胶粘在纸杯上,作为装饰。
(3)将小木棍插入纸杯底部,作为手电筒的支架。
(4)用彩色笔在纸杯上画出眼睛、嘴巴等表情,使手电筒更具趣味性。
3. 制作塑料瓶保龄球:(1)将塑料瓶剪成两个部分,一个作为保龄球,另一个作为球道。
(2)在保龄球上用彩色笔画出条纹,增加美观度。
(3)将球道固定在桌面上,确保平稳。
4. 制作纸条钓鱼游戏:(1)将纸条剪成适当长度,用双面胶固定在木棍上,作为鱼线。
(2)将彩色卡纸剪成鱼形,用胶水粘在鱼线上。
(3)将鱼线固定在木棍的一端,另一端放在水中,模拟钓鱼场景。
五、实验结果1. 纸杯手电筒: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个玩具学习到电路的基本原理,同时提高动手能力。
2. 塑料瓶保龄球: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纸条钓鱼游戏:孩子们可以体验到钓鱼的乐趣,同时锻炼耐心和观察力。
六、实验总结本次自制玩具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以下是对本次实验的总结:1. 实验过程安全、环保,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
光学创新小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光学作为一门研究光现象及其应用的学科,在现代科技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光学领域也涌现出许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为了提高自身对光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光学创新小实验。
以下是本次实验的详细报告。
二、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加深对光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2. 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3.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4. 探索光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能性。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围绕以下四个光学现象展开:1. 光的折射;2. 光的全反射;3. 光的干涉;4. 光的衍射。
四、实验步骤及结果1. 光的折射实验(1)实验步骤:将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观察光线在水中的传播情况,并记录下入射角和折射角。
(2)实验结果:根据斯涅尔定律,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n1sinθ1=n2sinθ2。
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斯涅尔定律的正确性。
2. 光的全反射实验(1)实验步骤:将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调整入射角,观察全反射现象的发生。
(2)实验结果: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线在水中发生全反射。
实验结果符合全反射定律。
3. 光的干涉实验(1)实验步骤:利用双缝干涉实验,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成,并记录下条纹间距。
(2)实验结果:根据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Δx=λL/d,我们可以计算出光的波长。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相符。
4. 光的衍射实验(1)实验步骤:将一束光线通过狭缝,观察光在屏幕上的衍射现象,并记录下衍射条纹的间距。
(2)实验结果:根据衍射条纹的间距公式Δx=λL/a,我们可以计算出光的波长。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相符。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光学创新小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光学原理的理解,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以下是本次实验的收获:1. 理解了光的折射、全反射、干涉和衍射等基本光学现象;2. 掌握了斯涅尔定律、全反射定律、干涉条纹间距公式和衍射条纹间距公式等基本理论;3. 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4. 激发了对光学领域研究的兴趣,为今后深入学习光学奠定了基础。
创新实验报告成果
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实验已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校开展了创新实验活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验目的1. 探索创新实验的教学模式,提高实验教学质量;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选取了以下创新实验项目:1. 智能小车设计制作;2. 3D打印技术应用;3. 机器人编程与控制;4. 环保材料研发。
四、实验过程1. 智能小车设计制作(1)教师讲解智能小车的基本原理、构造及制作方法;(2)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3)学生根据方案进行设计、制作;(4)教师指导,学生互相学习、交流;(5)测试、调试,优化设计方案。
2. 3D打印技术应用(1)教师讲解3D打印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及操作方法;(2)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打印作品;(3)学生根据方案进行设计、打印;(4)教师指导,学生互相学习、交流;(5)展示打印作品,总结经验。
3. 机器人编程与控制(1)教师讲解机器人编程的基本原理、编程语言及控制方法;(2)学生分组讨论,确定编程任务;(3)学生根据任务进行编程、调试;(4)教师指导,学生互相学习、交流;(5)展示编程成果,总结经验。
4. 环保材料研发(1)教师讲解环保材料的基本原理、研发方法及应用领域;(2)学生分组讨论,确定研发方案;(3)学生根据方案进行实验、研发;(4)教师指导,学生互相学习、交流;(5)展示研发成果,总结经验。
五、实验成果1. 智能小车设计制作:学生成功制作出具备基本功能的智能小车,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2. 3D打印技术应用:学生成功打印出多个具有实用价值的作品,提高了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3. 机器人编程与控制:学生成功完成编程任务,提高了编程能力和创新意识;4. 环保材料研发:学生成功研发出一种具有环保性能的材料,提高了研发能力和创新意识。
小学创新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开展了创新小实验活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了解科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实验目的1. 让学生了解科学原理,培养创新思维。
2.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内容为制作一个简单的太阳能小车。
太阳能小车是一种利用太阳能作为动力源的环保小车,具有节能、环保、操作简便等特点。
四、实验材料1. 太阳能电池板2. 小电机3. 车轮4. 车身5. 连接线6. 钳子、螺丝刀等工具五、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将太阳能电池板、小电机、车轮、车身、连接线等材料准备好。
2. 组装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电池板按照说明书进行组装,确保连接线连接正确。
3. 安装小电机:将小电机安装在车身底部,用螺丝固定。
4. 连接太阳能电池板与小电机:将太阳能电池板的正负极分别与小电机的正负极连接,确保连接牢固。
5. 安装车轮:将车轮安装在车轴上,用螺丝固定。
6. 测试太阳能小车:将太阳能小车放置在阳光下,观察小车是否能够正常行驶。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太阳能小车在阳光下能够正常行驶。
这说明太阳能电池板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小电机提供动力,使小车得以行驶。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以下问题:1. 太阳能电池板接收太阳能的效率较低,导致小车行驶速度较慢。
2. 小电机功率较小,小车行驶过程中动力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以下改进:1. 增加太阳能电池板数量,提高接收太阳能的效率。
2. 更换功率更大的小电机,增强小车行驶的动力。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制作了一个太阳能小车,了解了太阳能电池板、小电机等科学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培养了创新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创新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
创意物理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利用大气压强实现瓶内液柱上升实验目的:1. 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作用。
2. 探究大气压强与液体压强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实验器材:1. 玻璃瓶(无盖)2. 橡皮塞3. 水槽4. 红墨水5. 计时器6. 纸条7. 针实验原理:大气压强是由于空气分子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压力。
当外界大气压强大于容器内液体的压强时,液体可以被大气压强推动,从而实现瓶内液柱上升。
实验步骤:1. 将玻璃瓶洗净,并在瓶内加入适量的红墨水。
2. 用橡皮塞堵住瓶口,确保瓶内液面与瓶口齐平。
3. 将瓶口朝下,轻轻地将橡皮塞按入瓶内,确保密封良好。
4. 将瓶子浸入水槽中,使瓶口在水下。
5. 用针在橡皮塞上扎一个小孔,使空气可以进入瓶内。
6. 观察瓶内液柱的变化,记录液柱上升的高度和时间。
实验现象:随着空气进入瓶内,瓶内液柱开始上升,最终达到一定高度后停止。
液柱上升的高度与大气压强和瓶内液体的密度有关。
实验数据:- 液柱上升高度:10cm- 液柱上升时间:30秒数据分析:1.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并且能够推动液体上升。
2. 液柱上升的高度与大气压强和瓶内液体的密度有关。
在本实验中,液柱上升的高度与大气压强成正比,与液体密度成反比。
3. 实验过程中,液柱上升速度逐渐减慢,说明液体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的阻力逐渐增大。
实验结论:1. 大气压强确实存在,并且能够推动液体上升。
2. 液柱上升的高度与大气压强和瓶内液体的密度有关。
3. 本实验验证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作用,并揭示了大气压强与液体压强的关系。
创新之处:1. 本实验采用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来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使实验过程更加直观。
2. 通过观察液柱上升的现象,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大气压强的作用。
3. 本实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瓶内液体的密度,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实验过程中,应避免气泡的产生,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制作口红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口红的基本制作原理和流程。
2. 掌握制作口红的技巧和方法。
3. 通过实践,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口红是由多种原料混合而成的化妆品,主要成分包括油脂、蜡、颜料、香料等。
通过加热、搅拌等操作,使这些原料充分混合,形成均匀的膏体,即可制成口红。
三、实验材料1. 原料:口红基质(如橄榄油、蜂蜡、乳木果油等)、口红颜料、口红香精、甘油、维生素C粉末、透明质酸钠等。
2. 工具:电子秤、搅拌棒、量杯、烧杯、酒精灯、模具、剪刀、橡皮筋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口红基质、甘油、维生素C粉末、透明质酸钠等原料称量好,备用。
(2)将烧杯放在酒精灯上预热。
2. 混合原料(1)将口红基质放入烧杯中,加热至熔化。
(2)将颜料、香精、甘油、维生素C粉末、透明质酸钠等原料依次加入烧杯中,搅拌均匀。
3. 加热搅拌(1)继续加热,使原料充分混合,形成均匀的膏体。
(2)用搅拌棒不断搅拌,防止原料沉淀。
4. 填充模具(1)将搅拌好的膏体倒入模具中。
(2)用橡皮筋密封模具,防止膏体干燥。
5. 冷却固化(1)将模具放置在室温下,等待膏体冷却固化。
(2)固化时间约为1-2小时。
6. 取出口红(1)将固化后的口红从模具中取出。
(2)用剪刀修剪口红两端,使其形状整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成功制作出颜色鲜艳、质地柔软的口红。
2. 结果分析(1)在混合原料时,应注意先后顺序,以免影响口红的颜色和质感。
(2)加热搅拌过程中,应保持均匀搅拌,防止原料沉淀。
(3)固化时间根据室温而定,室温较低时,固化时间会相应延长。
六、实验总结1. 本次实验使我们对口红的基本制作原理和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3.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控制原料比例、加热搅拌等技巧。
4. 本次实验成功制作出口红,为今后的化妆品制作积累了经验。
5.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继续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
创新性思维实验报告
创新性思维实验报告研究目的本实验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通过设计一系列创新性思维实验,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运用创新思维方法,培养其创新意识、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设计实验一:创新问题匹配实验一旨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实验中,我们收集了一系列常见问题,并要求学生寻找与之相关联的创新问题。
例如,对于问题“如何改善空气质量”,学生可能提出创新问题“如何利用植物净化室内空气”。
实验二:创新产品设计实验二旨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本实验中,学生被要求设计一个能够解决特定问题的创新产品。
他们需要考虑产品的功能、外观、材料等各个方面,并在群体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实验三:创新项目发起实验三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实践的能力。
在本实验中,学生将以小组形式提出一个创新项目的创意,并进行详细规划。
他们需要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市场需求以及项目实施的步骤和预期成果等。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学会从零开始构思和规划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创新项目。
实验结果经过一系列创新性思维实验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他们在实验一中发现了许多与常见问题相关的创新问题,展示出了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实验二中,学生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创新产品,体现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最后,在实验三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创意且可行的创新项目创意,显示出了他们独立思考和主动实践的能力。
实验总结通过此次创新性思维实验,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创新性思维是能够通过培养和训练而提升的,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具体实践进行有效锻炼。
- 发散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 创新性思维培养应注重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通过设计实验和项目,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和掌握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小想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开展了“创新小想法实验”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可行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可行性。
二、实验目的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 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4. 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以“创新小想法”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
四、实验步骤1. 确定实验主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个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该问题。
2. 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实验主题,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器材等。
3. 准备实验器材:根据实验方案,准备所需的实验器材。
4. 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5. 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6. 撰写实验报告: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案例实验主题:如何提高室内光照效果?实验方案: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探究室内光照效果与不同角度、不同颜色光源的关系。
2. 实验原理:根据光线的反射和折射原理,通过调整光源角度和颜色,提高室内光照效果。
3. 实验步骤:(1)将实验器材(光源、室内模型、测量仪器等)准备好;(2)在室内模型上设置不同角度的光源;(3)使用测量仪器记录不同角度下的光照效果;(4)调整光源颜色,重复步骤(3);(5)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发现光源角度和颜色对室内光照效果有显著影响。
在实验中,当光源角度为45°时,室内光照效果最佳;在光源颜色方面,黄色光源比白色光源更能提高室内光照效果。
5. 实验结论:通过调整光源角度和颜色,可以有效提高室内光照效果。
六、实验总结本次“创新小想法实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会跳舞的小纸片实验报告
1. 探究会跳舞的小纸片的原理。
2. 了解空气动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实验背景会跳舞的小纸片是一种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制作的玩具,它能在空中完成各种优美的舞姿。
这种玩具不仅具有观赏性,还能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
本实验旨在探究会跳舞的小纸片的原理,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原理会跳舞的小纸片主要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
当小纸片在空中旋转时,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气流速度不同,导致压力差产生。
根据伯努利原理,气流速度越大,压力越小。
因此,小纸片上表面压力小于下表面压力,从而产生向上的升力,使小纸片在空中旋转。
四、实验材料1. 彩色打印纸2. 剪刀3. 橡皮筋4. 彩笔5. 吸管五、实验步骤1. 将彩色打印纸剪成约5cm×5cm的小方块。
2. 在小方块中心位置,用彩笔画一个直径约1cm的圆。
3. 用剪刀将圆内的部分剪去,使小方块形成纸片。
4. 在纸片的边缘处,用橡皮筋将其固定在吸管上,使纸片呈展开状。
5. 用手轻轻吹动吸管,使纸片在空中旋转。
在吹动吸管的过程中,纸片在空中旋转,并呈现出各种优美的舞姿。
随着吹气的速度和方向的变化,纸片的旋转速度和舞姿也会发生变化。
七、实验分析1. 空气动力学原理:当纸片在空中旋转时,上表面气流速度大于下表面气流速度,导致压力差产生。
根据伯努利原理,纸片上表面压力小于下表面压力,从而产生向上的升力,使纸片在空中旋转。
2. 影响因素:吹气的速度和方向、纸片的形状、橡皮筋的松紧程度等都会影响纸片的旋转速度和舞姿。
八、实验结论1. 会跳舞的小纸片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通过压力差产生向上的升力,使纸片在空中旋转。
2. 影响纸片旋转速度和舞姿的因素有吹气的速度和方向、纸片的形状、橡皮筋的松紧程度等。
3. 本实验成功制作出会跳舞的小纸片,为今后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九、实验拓展1. 尝试改变纸片的形状,观察对旋转速度和舞姿的影响。
2. 制作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纸片,观察它们在空中的表现。
儿童自己发明实验报告
儿童自己发明实验报告简介我是小明,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我自己发明的实验——"颜料混合器"。
这个实验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颜料的特性,以及通过混合颜料创建新的颜色。
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来一起探索吧!实验材料- 6个透明容器- 6种颜料(红色、黄色、蓝色、绿色、橙色、紫色)- 水- 6个搅拌棒实验步骤1. 准备6个透明容器,并在每个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
2. 在每个容器中加入不同颜色的颜料,每个容器只加入一种颜色,并用搅拌棒充分搅拌均匀。
3. 将两个不同颜色的容器中的颜料倒入第三个容器中,用搅拌棒搅拌均匀。
4. 重复步骤3,将其他颜色的容器中的颜料依次倒入第三个容器中并搅拌均匀。
5. 观察第三个容器中的颜料颜色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颜料混合后产生了新的颜色。
粉红色是由红色和白色颜料混合而成,紫罗兰色是由红色和蓝色颜料混合而成,绿色是由蓝色和黄色颜料混合而成。
实验原理颜料混合原理是基于光学原理的三原色的混合。
红、绿、蓝是光学三原色,也是颜料混合中的三原色。
通过混合不同比例的三原色颜料,可以得到不同的颜色。
例如,红色和蓝色混合会得到紫色,红色和黄色混合会得到橙色。
实验应用- 绘画:通过混合不同颜色的颜料,可以创作出各种绚丽的画作。
- 学习: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颜色混合的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 娱乐:颜料混合实验是一个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
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到颜料混合可以创造出各种新的颜色。
这个实验不仅增加了我们对颜色的了解,还培养了我们的动手实践和观察能力。
希望大家都能够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亲自体验颜色的魔力!。
创新实践—变废为宝实验报告
创新实践—变废为宝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如何将废弃物转化为有用的物质,并提供一个实际可行的方法来解决废弃物处理的问题。
实验材料:1.废旧塑料瓶2.废纸3.废弃食物残渣4.水5.高温槽实验步骤:1.将废旧塑料瓶切成小片,并放入高温槽中。
加热至200摄氏度,让塑料瓶熔化。
2.将熔化后的塑料瓶倒入模具中,等待完全凝固。
3.从废纸中撕成小片,并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
4.将搅拌后的废纸浆放入纸张模具中,压平并晾干。
5.将废弃食物残渣放入高温槽中,加热至150摄氏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处理,得到食物残渣粉末。
6.将食物残渣粉末与适量的热水混合,制成肥料液。
实验结果:1.利用废旧塑料瓶制成的模具,得到一块坚硬的塑料制品,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2.利用废纸制成的纸张,虽然质地稍差于普通纸张,但仍能够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书写和印刷。
3.利用废弃食物残渣制成的肥料液,在植物种植中可以发挥一定的营养作用。
实验分析: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创新实践的重要性。
废旧塑料瓶、废纸和废弃食物残渣在正常情况下被视为垃圾,无法再利用。
然而,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实践,我们成功地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有用的物质。
首先,我们通过加热废旧塑料瓶并将其倒入模具中,制成了一块坚硬的塑料制品。
虽然这种制品质地不如普通塑料制品,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这就是将废弃物变废为宝的一个实际例子。
其次,我们通过处理废纸,在纸张模具中制成了一些质地稍差的纸张。
虽然这些纸张不适合用于高质量的印刷,但仍然能够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书写和印刷。
这种创新实践不仅可以减少废纸的数量,还能够节约资源。
最后,我们通过处理废弃食物残渣制成了一种肥料液,可以为植物提供一定的营养。
这种创新实践不仅可以减少食物残渣的浪费,还可以利用其提供养分,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证明了创新实践的重要性,并展示了如何将废弃物转化为有用的物质。
这种创新实践不仅能够解决废弃物处理的问题,还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趣味科普设计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科普知识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验器材1. 纸杯2. 彩色笔3. 热水4. 冰块5. 玻璃杯6. 纱布7. 橡皮筋8. 橡皮泥9. 透明胶带10. 胶水三、实验步骤1. 制作纸杯望远镜(1)将纸杯对折,用彩色笔在纸杯侧面画上眼睛的形状,并画出两条直线作为眼睛的视线。
(2)将纸杯展开,用橡皮筋固定在眼睛的形状上,使眼睛固定在纸杯侧面。
(3)将玻璃杯放在纸杯上,用透明胶带固定,使玻璃杯与纸杯侧面紧密贴合。
(4)用橡皮泥将纸杯底部固定在桌面上,使望远镜稳定。
2. 制作冰块望远镜(1)将冰块放入玻璃杯中,用彩色笔在冰块上画出眼睛的形状,并画出两条直线作为眼睛的视线。
(2)将冰块取出,用纱布擦拭干净。
(3)将冰块放在纸杯上,用橡皮筋固定在眼睛的形状上,使眼睛固定在纸杯侧面。
(4)用橡皮泥将纸杯底部固定在桌面上,使望远镜稳定。
3. 制作手电筒(1)将橡皮泥放在桌面上,用手指将其捏成一个小球。
(2)将橡皮泥小球放在纸杯底部,使其与纸杯底部紧密贴合。
(3)将橡皮泥小球与纸杯底部之间放入一根橡皮筋,使橡皮筋与纸杯底部固定。
(4)将手电筒的头部放入纸杯中,用橡皮泥将手电筒的头部与纸杯侧面固定。
(5)将手电筒的尾部插入橡皮泥小球中,使其与纸杯底部紧密贴合。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制作纸杯望远镜和冰块望远镜,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望远镜的原理,激发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2. 制作手电筒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实验总结本次趣味科普设计实验,通过制作纸杯望远镜、冰块望远镜和手电筒,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普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激发学生对科普知识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电磁创新小实验报告
电磁创新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电磁现象,并通过创新的小实验加深对电磁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材料- 一块小磁铁- 一根铜线- 一个电池- 一张纸- 一颗螺丝钉实验步骤实验一:磁铁的吸附力1. 将小磁铁置于一平坦的表面上。
2. 拿着一根铜线的一端,将其悬挂在空中,另一端与磁铁的近距离接触。
3. 缓慢移动铜线,观察磁铁对其的吸附力。
实验二:电磁铁1. 将一根铜线绕在螺丝钉上,形成线圈状。
2. 将线圈的两端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
3. 观察螺丝钉是否具有吸附物体的功能。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一:磁铁的吸附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磁铁对铜线具有一定的吸附力。
当铜线移动时,磁铁会跟随其运动。
这表明磁铁具有磁性,能吸引铜线。
实验二:电磁铁在实验中,当我们将电池连接到铜线上时,螺丝钉具有了吸附物体的能力。
这是因为当电流通过铜线时,产生了一个磁场,这个磁场使螺丝钉具有磁性,从而吸引其他物体。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小实验,我们进一步理解了电磁现象。
在实验一中,我们观察到磁铁对铜线具有吸附力,这是由于磁铁自身的磁性。
在实验二中,我们探究了电流与磁场之间的关系,实验证明了电流通过线圈时会产生磁场,从而使线圈具有磁性。
电磁现象是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磁性和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现实世界中,电磁现象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通信技术、医疗器械等领域。
通过创新的小实验,我们不仅能深入理解电磁现象的原理,还能激发出更多创新的可能性。
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求电磁现象的规律,深入了解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进行更加复杂和有趣的实验。
电磁科学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科技进步,还为我们提供了更方便、更高效的生活方式。
手工小台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和掌握手工制作小台灯的基本工艺流程。
2. 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学习电子元件的组装和电路调试。
4. 提高对环保节能产品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所制作的小台灯采用LED灯珠作为光源,利用电池作为电源,通过简单的串联电路实现照明功能。
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LED灯珠的工作原理、电路设计、电池选择等知识。
三、实验材料1. LED灯珠:5颗2. 电池:4节5号电池3. 电阻:1只4. 线材:若干5. 螺丝:若干6. 塑料灯罩:1个7. 螺丝刀:1把8. 剪线钳:1把9. 电烙铁:1把10. 电线剥皮器:1把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检查材料是否齐全,并确保安全。
2. 组装电路:a. 将4节5号电池串联,连接到电阻的一端。
b. 将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到LED灯珠的正极。
c. 将LED灯珠的负极连接到电池组的另一端。
d. 确保所有连接处接触良好,无短路现象。
3. 组装灯座:a. 将塑料灯罩固定在灯座上,确保灯罩稳固。
b. 将组装好的电路放入灯罩内部,确保电路与灯罩之间有足够的间隙,防止热量积聚。
c. 将螺丝固定在灯罩上,确保灯罩与电路连接牢固。
4. 调试:a. 打开电源,观察LED灯珠是否发光。
b. 如发光不稳定或亮度不足,检查电路连接是否牢固,电阻是否合适。
c. 调整电阻值,观察LED灯珠的亮度变化,找到合适的电阻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成功制作了一款简单的小台灯,实现了照明功能。
2. 通过实验,掌握了手工制作小台灯的基本工艺流程,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在电路设计方面,了解到LED灯珠的工作原理和串联电路的特点。
4. 通过电池的使用,提高了对环保节能产品的认识。
六、实验总结1. 本次实验成功制作了一款简单的小台灯,达到了实验目的。
2. 在实验过程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了对电子元件的组装和电路调试能力。
3. 通过实验,对环保节能产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环保意识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发明创造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照明设备的需求。
传统的照明设备存在能耗高、寿命短、亮度不稳定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小组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验,发明了一种新型节能照明灯具。
二、实验目的1. 设计一种新型节能照明灯具,降低能耗。
2. 提高照明设备的寿命和亮度稳定性。
3. 降低照明设备的制造成本。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材料:LED芯片、铝基板、散热片、导线、电源等。
2. 设备:电子焊接设备、万用表、示波器、灯具测试仪等。
四、实验原理新型节能照明灯具采用LED芯片作为光源,具有以下优点:1. 亮度高:LED芯片的亮度可以达到传统照明设备的数倍。
2. 节能:LED芯片的能耗仅为传统照明设备的1/10左右。
3. 寿命长:LED芯片的寿命可达5万小时以上。
4. 环保:LED芯片不含有害物质,对环境友好。
五、实验步骤1. 设计电路: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出LED芯片的驱动电路,确保其正常工作。
2. 制作灯具:将LED芯片、铝基板、散热片、导线等材料焊接在一起,制作成灯具。
3. 测试:使用灯具测试仪对制作好的灯具进行亮度、能耗、寿命等方面的测试。
4. 优化:根据测试结果,对灯具进行优化,提高其性能。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亮度测试:实验结果显示,新型节能照明灯具的亮度达到传统照明设备的数倍,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2. 能耗测试:实验结果显示,新型节能照明灯具的能耗仅为传统照明设备的1/10左右,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
3. 寿命测试:实验结果显示,新型节能照明灯具的寿命可达5万小时以上,满足长期使用需求。
4. 成本分析:与传统照明设备相比,新型节能照明灯具的制造成本较低,具有市场竞争力。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发明了一种新型节能照明灯具。
该灯具具有亮度高、能耗低、寿命长、环保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优化该灯具的性能,降低制造成本,为我国照明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于力学创新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力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在工程、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力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本实验旨在设计并完成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力学实验项目。
二、实验内容与设计本次实验项目为“新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该系统旨在通过创新性的设计,实现以下目标:1. 提高测试精度:采用新型传感器和信号处理技术,提高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精度和可靠性。
2. 拓展测试功能:开发多功能测试模块,实现对不同类型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全面测试。
3. 降低测试成本:优化实验设计,降低实验设备和运行成本。
三、实验原理与设备1. 实验原理:本实验基于材料力学基本理论,采用新型传感器和信号处理技术,对材料进行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力学性能测试。
通过采集实验数据,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能,为材料选择和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2. 实验设备:本实验所需设备包括:- 新型传感器:用于采集材料的力学信号。
- 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用于实时采集、处理和存储实验数据。
- 实验台架:用于固定和支撑材料试样。
- 标准材料试样:用于测试材料的力学性能。
四、实验步骤与过程1. 试样准备:根据实验要求,制备标准材料试样,并确保试样尺寸和形状符合要求。
2. 传感器安装:将新型传感器安装在实验台架上,确保传感器与试样接触良好。
3. 信号采集与处理:启动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采集材料的力学信号,并进行实时处理和存储。
4.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力学性能测试。
5. 数据分析与处理:对采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成功开发出一套新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系统。
该系统能够实现对不同类型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全面测试,测试精度和可靠性得到显著提高。
2. 结果分析:(1)新型传感器在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灵敏度和稳定性,能够准确采集材料的力学信号。
大学生创新型实验实验报告(一)科技创新实验报告
大学生创新型实验实验报告(一) 科技创新实验报告大学生创新实验实验报告(一)在第一个月的大学生创新实验中,我主要是学习、熟悉基本操作,阅读课题相关文献。
所学的基本操作有:仪器的洗涤、柱层析、减压蒸馏;阅读文献为:《N_取代马来酰亚胺巯基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该文献为本实验课题综述,它评述了测定含—SH生物活性物质如肽、蛋白质等的N—取代马来酰亚胺荧光探针的种类、性能、原理、应用及其进展。
巯基( —SH) 是细胞中化学活性最高的基团。
在蛋白质中, —SH 部分是与酶活性有关的最具有反应性的官能团, 能保护细胞不受缺氧、毒素、诱变、放射线及许多致癌物的侵害。
所以鉴别和定量测定生物巯基化合物日益受到关注。
传统的检测方法如:硝普盐法、碘量法、电流分析法、分光光度法、比色法等灵敏度低, 不能适应有些生物样品中巯基化合物的测定。
因此,我们的实验最终目的即为合成一些高灵敏的分析检测试剂, 新型的荧光—SH 衍生试剂成为研究的焦点。
—SH 荧光探针具有灵敏度高、可以直接测定含—SH 化合物与试剂的反应速度等优点,具体的—SH荧光探针已报道的有三类:芳基卤化物、丹磺酰氮丙啶类: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对—SH 的检测限一般可达10-12mol,但自身都有较强的荧光, 衍生产物必须经过分离才能进行检测, 一般用于HPLC 柱前衍生。
苯并呋喃磺酰卤:其自身荧光较弱, 一般需在碱性条件及高于室温下与—SH 衍生。
乙酰卤衍生物:主要是碘乙酰胺衍生物和马来酰亚胺衍生物,最常用来衍生—SH, 它们与—SH 反应快, 在室温及生理pH 下即可进行, 但前者与—SH 的加成产物在水解时易失去荧光团, 且其自身对光不稳定,而马来酰亚胺类荧光探针与—SH的加成产物比较稳定, 它自身荧光很弱, 在与—SH 加成后荧光增强, 这种仅在反应中荧光增强的特性使其表现出独有的优越性。
因此我们的研究重点在N—取代马来酰亚胺类巯基荧光探针( 简称N—MTFP)。
创新生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物化学领域的探究越来越深入。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小组开展了一项创新生化实验——蛋白质等电点测定。
本实验旨在了解蛋白质等电点的概念、测定方法以及影响蛋白质等电点的因素。
二、实验目的1. 理解蛋白质等电点的概念及意义;2. 掌握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方法;3. 分析影响蛋白质等电点的因素;4.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实验原理蛋白质在溶液中的带电性质与其氨基酸组成、溶液pH值等因素有关。
当溶液pH值等于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蛋白质所带正负电荷数量相等,净电荷为零,此时蛋白质的溶解度最小,容易析出。
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方法主要有电泳法、滴定法等。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鸡蛋清、氯化钠、硫酸铵、氢氧化钠、盐酸、酚酞指示剂等;2. 实验仪器:分析天平、移液管、滴定管、电热恒温水浴锅、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等。
五、实验步骤1. 准备蛋白质溶液:取一定量的鸡蛋清,用氯化钠溶液进行稀释,得到蛋白质溶液;2. 测定蛋白质溶液的初始pH值;3. 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溶液pH值达到蛋白质等电点;4. 逐滴加入盐酸溶液,直至溶液pH值达到蛋白质等电点;5. 分别测定蛋白质在等电点时的溶解度;6.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影响蛋白质等电点的因素。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蛋白质溶液的初始pH值约为7.4;2. 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蛋白质溶液的pH值逐渐升高,当pH值达到7.0时,蛋白质开始析出;3. 在加入盐酸溶液的过程中,蛋白质溶液的pH值逐渐降低,当pH值达到4.0时,蛋白质开始析出;4. 通过实验数据,发现蛋白质在等电点时的溶解度最小,且受pH值、离子强度等因素的影响。
七、结论1. 蛋白质等电点是蛋白质在溶液中带电性质发生变化的临界pH值;2. 通过电泳法可以测定蛋白质的等电点;3. 蛋白质的等电点受pH值、离子强度等因素的影响。
创新小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实验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创新实验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一个创新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目的1.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3. 探索创新实验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4.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实验内容实验名称: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简易净水器实验原理:利用活性炭、石英砂、沸石等物质对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行吸附、过滤,从而实现净化水质的目的。
实验材料:1. 废旧塑料瓶(2个);2. 活性炭(适量);3. 石英砂(适量);4. 沸石(适量);5. 橡皮筋;6. 铁丝;7. 水龙头;8. 水源。
实验步骤:1. 将废旧塑料瓶清洗干净,并在瓶底钻一个小孔,用于放置过滤材料;2. 将活性炭、石英砂、沸石按一定比例混合,放入瓶中,并压实;3. 在瓶口处套上另一个塑料瓶,作为净水器的外壳;4. 用橡皮筋固定两个塑料瓶,并用铁丝将两个瓶口相连;5. 将净水器连接到水龙头上,开始过滤水源;6. 观察过滤效果,并记录实验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经过过滤,水源中的悬浮物、有机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得到了有效去除,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2. 分析:本实验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简易净水器,实现了对水源的净化。
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石英砂、沸石等物质对水中的有害物质具有很好的吸附、过滤作用。
同时,本实验还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废旧物品的再利用价值。
五、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简易净水器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2. 通过本实验,学生掌握了创新实验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3. 实验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了实验任务。
4. 本实验为创新实验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小实验趣味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彩色盐结晶实验目的:了解盐结晶的过程,观察不同条件下盐结晶形态的变化,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学校实验室实验器材:玻璃棒、烧杯、食盐、热水、冷水、温度计、显微镜、放大镜、白纸、彩笔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将实验器材准备好,包括玻璃棒、烧杯、食盐、热水、冷水、温度计、显微镜、放大镜、白纸和彩笔。
2. 溶解食盐: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热水,用玻璃棒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
3. 观察溶解过程:观察食盐在热水中的溶解速度,记录溶解所需时间。
4. 冷却结晶:将烧杯放置在室温下冷却,观察盐结晶的过程。
5. 不同温度结晶:将烧杯分别放置在冷水和热水中,观察盐结晶形态的变化。
6. 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不同温度下盐结晶的形态。
7. 记录与绘图:将观察到的盐结晶形态记录在白纸上,并用彩笔进行标注。
实验结果:1. 在热水中,食盐溶解速度快,溶解所需时间短。
2. 在室温下冷却,盐结晶呈细小的晶体。
3. 在冷水中冷却,盐结晶呈较大的晶体。
4. 在热水中冷却,盐结晶呈球形。
5. 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温度下盐结晶的形态差异明显。
实验结论:1. 盐的溶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速度越快。
2. 盐的结晶形态与冷却速度有关,冷却速度越慢,结晶形态越大。
3. 温度对盐结晶的形态有显著影响。
实验心得:本次实验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实验的乐趣。
通过观察盐结晶的过程,我了解了溶解、结晶等科学原理。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使用显微镜、放大镜等实验器材,提高了我的实验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显微镜的使用、盐结晶形态的观察等。
但在老师和同学的指导下,我克服了这些困难,成功地完成了实验。
这次实验让我认识到,科学实验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动手实践。
在实验中,我们要善于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
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种类的盐进行实验,观察结晶形态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城市学院实验报告2012年度第二学期
实验项目名称:建筑环境测试技术实验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班级:0902301
指导老师:周卫平
份数: 2
成绩单:
组长:向华
组员:罗丹何竞昌龙秒舟
日期:2012 年04 月12 日
实验一噪声环境监测报告
实验目的:
1、学习区域环境噪声的监测方法,并对校园生活区、教学区等不同功能区噪声污染进行评价;
2、熟悉声级计的使用;
3、掌握对非稳态的噪声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
实验仪器:
噪声声级计、计算机
实验原理:
1 采样点设置
布点方法:
本次噪声监测所采用的方法是网格法,即在校园内外共分12个网格,网格按顺序编号,测量点选在每个网格中心,因此共设12个监测点。
监测点分别为:
2 噪声评价方法:
评价采用等效连续声级法。
等效连续声级法就是把实地监测所得到的Leq值做算术平均运算,所得到的平均值代表该区域的噪声水平,该平均值可以对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评价该区域的声环境质量是否符合标准。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分类标准(dB)
类别0类1类2类3类4类
昼间50 55 60 65 70
夜间40 45 50 55 55
1类标准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乡村居住环境可参照执行该类标准。
2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3类标准适用于工业区。
4类标准适用于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内河航道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域的背景噪声(指不通过列车时的噪声水平)限值也执行该类标准。
操作步骤:
器或者其他声压校准仪器对声级计进行校准。
A、监测方法:
测量一般选在8:00—23:00;分五个时间段,十个点。
监测结果为区域内所有网格等效连续声级的平均值。
测量中,每隔5s读取一个瞬时A声级,连续读取120个数据。
读数的同时记录附近主要噪声来源和天气条件。
天气条件要求在无雨无雪的时间,声级计应保持传声器膜片清洁,风力在三级以上必须加风罩(以避免风噪声的干扰),五级以上大风则应停止测量。
测量过程中,一人手持仪器测量,另一人记录瞬时声级,传声器要求距离地面1.2m,测量时噪声仪距任意建筑物不得小于1m,传声器对准声源方向。
注:校门口必须布点,且由于其交通车辆的干扰,声级变化较大,
此点最好测量200个数据,并要求记录来往交通车辆数目。
B、声级计的校准:
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声级计在使用前后要进行校准,通常使用活塞发生器、声级校准
2、声级校准器:这是一种简易的校准器,如国产的ND9校正器。
使用它进行校准时,因为它的信号频率是1000Hz。
声级计可置任意计权开关位置。
因为在1000Hz处,任何计权或线性响应,灵敏度都相同,校准时,对于1英寸或24mm外径的自由声场响应电容传声器,校准值为93.6dB;对于1/2英寸或12mm外径的自由声场响应传声器,校准值为93.8dB。
注:校准器应定期送计量部门作鉴定。
本实验由于客观原因而改为人工校正,以夜间睡眠期间的噪声测量值与理论夜间噪声值进行对比,得出声级计的超标量,最后在每次测量读数时人为减去这一误差值,粗略进行数据校正。
数据记录:
天气多云气温25微风2~3级
类别8:00~10:00 11:00~13:00 14:00~16:00 16:00~19:00 21:00~23:00
1(食堂)
65 63 55 60 54
2(四五舍)
64 57 50 59 55
3(田径场)
55 50 54 50 45
4(三舍前小道)
46 44 43 43 42
5(校园中心)
55 56 54 47 45
6(教室住宅区)
45 46 45 44 43
7(体育馆)
45 56 46 55 45
8(大门)
60 65 61 64 58
9(侧门)
50 58 51 71 75
10(后门)
45 44 45 43 43
结论与建议:
该次环境噪声质量监测表明我校校内声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无较大的噪声污染源,情况比较正常不会对学习及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高速公路的来往车辆早成的早深南光的通过增加公路旁绿色防护带的密度在声音传播过城中逐步减弱声音的频率和声强以减少对周边人群的危害。
实验二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报告
实验目的:
1、通过对上课教室上课期间大气中主要温湿度进行定期或连续的监测,判断我们教室上课期间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定的大气质量标准,并为编写大气质量状况评价报告提供数据。
2、为研究教室随室内人数及气温的不同室内空气温湿度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开展室内空气污染的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依据。
3、通过对室内空气温湿度的监测,让我们进一步巩固书本知识,提高
我们操作技能。
实验仪器:
手持数字湿度计多功能测试仪一台
实验原理:
1、采样点布设原则
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三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
在污染源比较集中,主导风向比较明显情况下,应将污染源的下风向作为主要监测范围,布设较多的采样点;上风向布设少量点作为对照。
人较密集的中心和靠黑板近的地区,人口密度大及污染物超标地区,要适当增设采样点;教室后面,人口密度小及污染物浓度低的地区,可酌情少设采样点。
(1)功能区布点法:多用于区域性的常规监测。
a.先将监测区域划分为几个不同功能区。
b.再按功能区的地形、气象、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在每个功能区设若干采样点。
(2)网格布点法:适用于多个污染源,且污染源分布较均匀的地区。
a.将监测区域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交点处或方格中心。
(3)同心圆布点法:主要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污染群,且大污染源比较集中的地区。
a.找出污染源中心,以此为圆心画同心圆。
b.从圆心列出若干条放射线,射线与圆的交叉点为采样点位置。
c.同心圆的半径一般分别为4,10,20,40km,每个圆上再分别设4,8,8,4个采样点(可视上风下风而灵活设定)。
(4)扇形布点法: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且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
a.以点源位置为顶点。
b.以主导风向(即烟云方向)为轴线。
c.布点范围呈扇形面积。
e.采样点放在扇形内距点源不同距离的弧线上(近密远疏)。
f.每条弧线上设3-4个点,相邻夹角10-20°。
我们本次实验教室主要采用网格布点法的使用方法.
操作步骤:
1、采点。
选定二教109在作为实验地点在上课前先根据采点原理采好点
2、测量。
在有阳光的一天挑上午8:00~8:45中午10:00~11~40下午15:50~17:30三个时间段分别测量上课前,中、后室内空气的各样点的温湿度,每隔五分钟测几次取平均值。
3、找下雨的天气,阴天重复上面的操作。
4、记录数据。
湿度记录
8:00~8:45 10:00~11:40 15:40~17:40 晴上课前50% 48% 49% 上课中54% 55% 53%
上课后57% 56% 55%
阴上课前55% 53% 54% 上课中58% 57% 56%
上课后61% 60% 59%
大雨上课前65% 61% 65% 上课中67% 63% 67%
上课后70% 66% 69%
温度记录
8:00~8:45 10:00~11:40 10:00~11:
40
晴上课前20 25 21
上课中22 26 22
上课后23 28 23
阴上课前17 20 16
上课中19 23 18 上课后21 24 20
大雨上课前16 17 17 上课中18 19 16 上课后20 22 19
结论与建议:
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天气,室内空气的温湿度含量是不同的,这些也是细菌增值的条件,随着人流量的增加,室内温度在同一时间段内变化显著,空气中污染物的含量也明显加强。
建议上课期间,教室应该根据不同的气候定时开门窗通风,保证空气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室内人员的需求,同时进一步测定室内各空气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以便做更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