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性能-疲劳

合集下载

《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疲劳裂纹扩展行为》范文

《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疲劳裂纹扩展行为》范文

《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篇一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与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钢铁材料因其高强度、良好的塑性和韧性,成为工程领域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

其中,贝氏体钢以其独特的组织结构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在汽车、航空、机械制造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无碳化物贝氏体钢作为贝氏体钢的一种新型变种,因其高纯净度和高稳定性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以及疲劳裂纹扩展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二、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主要由贝氏体板条、铁素体基体以及少量的非金属夹杂物组成。

其组织结构的特点是贝氏体板条细小且分布均匀,板条间存在明显的亚结构,如位错墙等。

此外,由于无碳化物的存在,使得钢的纯净度更高,夹杂物数量大大减少。

这种独特的显微组织使得无碳化物贝氏体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抗疲劳性能。

三、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力学性能无碳化物贝氏体钢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良好的塑性和抗疲劳性能。

其强度主要源于贝氏体板条的强化作用和铁素体基体的稳定性。

韧性则得益于细小的贝氏体板条和均匀的组织结构,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冲击吸收能力和断裂韧性。

此外,由于非金属夹杂物的减少,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抗疲劳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疲劳裂纹扩展行为是评价材料抗疲劳性能的重要指标。

无碳化物贝氏体钢在疲劳过程中,由于细小的贝氏体板条和均匀的组织结构,使得裂纹扩展速率较慢。

此外,由于纯净度高,夹杂物少,裂纹在扩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也较少,从而进一步减缓了裂纹的扩展速度。

同时,铁素体基体的稳定性也有助于抵抗疲劳过程中的裂纹扩展。

五、结论无碳化物贝氏体钢因其独特的显微组织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在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细小的贝氏体板条和均匀的组织结构使得材料具有优异的抗疲劳性能和较低的裂纹扩展速率。

材料力学性能教学课件材料的疲劳

材料力学性能教学课件材料的疲劳

疲劳曲线
疲劳曲线是描述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疲劳寿命与应力幅的关系曲 线
疲劳曲线的形状取决于材料的疲劳性能和载荷条件
疲劳曲线可以分为线性疲劳曲线和非线性疲劳曲线
疲劳曲线的斜率反映了材料的疲劳寿命与应力幅的关系,斜率越大, 疲劳寿命越长
疲劳强度
疲劳强度是指材 料在循环载荷作 用下抵抗破坏的 能力
疲劳强度与材料 的力学性能、微 观结构、环境因 素等有关
采用强化处理技术
热处理:通过加 热和冷却,改变 材料的微观结构, 提高其强度和韧 性
表面处理:如喷 丸、喷砂等,提 高表面硬度和耐 磨性
复合材料:将两 种或多种材料结 合,提高材料的 综合性能
形状优化:通过 改变材料的形状 和尺寸,提高其 抗疲劳性能
降低应力集中与尺寸效应的影响
优化设计:通过优化设计降低应力集中,如采用圆角、倒角等设计 材料选择:选择具有良好抗疲劳性能的材料,如高强度钢、铝合金等 热处理:通过热处理提高材料的抗疲劳性能,如淬火、回火等 表面处理:通过表面处理提高材料的抗疲劳性能,如喷丸、滚压等
疲劳数据处理:通过分析疲劳试验数据来评估材料的疲劳 性能
疲劳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数据采集:通过疲劳试验获取数据
数据可视化:使用图表展示分析结果, 如折线图、柱状图等
数据预处理:去除异常值、填补缺失 值等
结果解释:根据分析结果,解释材料 的疲劳性能和失效原因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如 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07
疲劳试验与数据处理
疲劳试验的种类与方法
静态疲劳试验:通过施加恒定载荷来测试材料的疲劳性能
动态疲劳试验:通过施加周期性载荷来测试材料的疲劳性 能
疲劳寿命试验:通过测试材料的疲劳寿命来评估其疲劳性 能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测定材料的韧性和疲劳强度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测定材料的韧性和疲劳强度
韧性是指金属材料在断裂前吸收变形能量的能力。 根据功能原理可知:摆锤冲断试样所消耗的功 AK=mgh1-mgh2。AK称为冲击吸收功,单位焦耳(J), 用AK除以试样缺口处的横截面积S所得的商即为该材料 的冲击韧度,用符号αK表示,即:
1-2
1.3.1 韧性简介
冲击吸收功AK与温度有关,见右下图所示。韧脆转变温 度越低,材料的低温抗冲击性能越好。
1-3
1.3.1 韧性简介
2、多冲抗力 金属材料抵抗小能量多次冲击的能力叫做多冲抗力。
多冲抗力可用在一定冲击能量下的冲断周次N表示。 材料的多冲抗力取决于材料强度与韧性的综合力学
性能,冲击能量高时,主要取决于材料的韧性;冲击 能量低时,主要决定于强度。
1-4
本课题重点与难点

学 重
韧性指标的表示方法和实际应用。


学Leabharlann 疲劳的概念、表示难方法、提高疲劳强度措施。

1-1
1.3.1 韧性简介
外力的瞬时冲击作用所引起的变形和应力比静载荷大得 多,因此在设计承受冲击载荷的零件和工具时,不仅要满足 强度、塑性、硬度等性能要求,还必须有足够的韧性。 1、冲击吸收功

材料力学性能-第五章-金属的疲劳(2)

材料力学性能-第五章-金属的疲劳(2)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材料 qf
第五章 金属的疲劳
表5-3 部分材料的qf值
结构钢
粗晶钢 球墨铸铁
0.6~0.8
0.1~0.2 0.11~0.25
灰铸铁 qf<0.05
钢经热处理后强度增加, qf增加。 高周疲劳时,大多数金属对缺口都十分敏
感,在低周疲劳时,对缺口的敏感性较小,主要 是因为低周疲劳时缺口根部已处于塑性区内,产 生了应力松弛,降低了应力集中。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第五章 金属的疲劳
过载持久值
金属材料在高于疲劳极限的
应力下运行时,发生疲劳断裂的
循环周次称为材料的过载持久值,R
也称有限疲劳寿命,它表征了材 料对过载的抗力。
N
图5-12 过载持久值
曲线越陡,过载持久值越高,说明材料在相同 的过载荷下能承受的应力循环周次越多,材料的抗 过载能力越强。
AB曲线上任一点: tan max 2 m 1 r
因此只要知道了r,求得,从O作相应连线 OH,H点的纵坐标即为所求的疲劳极限。
H
A
B
O
m
45
C
min max(min)—m图
AB曲线是不同r下的max,AC曲线是不同r下 的min。此图是脆性材料的疲劳图,对于塑性材料, 应该用屈服强度0.2进行修正。
此题中,m=13,n=4,
故R=1/13× (2×546+5×519+5×492+1×464)=508MPa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第五章 金属的疲劳
测定时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级应力水平要略高于预计的疲劳极限。对于钢
材,R≈0.45b~ 0.5b,建议取1=0.5b。应力增量 一般为预计疲劳极限的3%~5%,钢材取

材料力学性能-第五章-其它疲劳类型(3)

材料力学性能-第五章-其它疲劳类型(3)

不利的拉应力,易出现发状裂纹和氢脆。其它的表
面保护如涂漆、涂油或用塑料、陶瓷形成保护层等,
对减少腐蚀疲劳都是有益的。
六、腐蚀疲劳
工业上的很多零部件是在腐蚀介质中承受
交变载荷作用的,如船舶的推进器、压缩机和
燃气轮机的叶片等。它们的破坏是在疲劳和腐
蚀联合作用下发生的,称之为腐蚀疲劳。腐蚀
疲劳过程也包括裂纹的萌生和扩展过程,只不
过在腐蚀介质的参与下其裂纹萌生要比在惰性
介质中容易得多,所以裂纹扩展特性在整个腐
蚀疲劳过程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2021年10月24日 星期日
第五章 金属的疲劳
腐蚀疲劳的特点:
腐蚀环境不是特定的。只要环境介 质对材料有腐蚀作用,再加上交变应 力的作用,都可产生腐蚀疲劳,这一 点和应力腐蚀有很大不同,腐蚀疲劳 不需要金属-环境介质的特点组合, 因此,腐蚀疲劳更具有普遍性。
2021年10月24日 星期日
第五章 金属的疲劳
反向加载时沿滑移线形成BC`B`裂纹;
C`
B
B`
B`
图5-65 点腐蚀产生疲劳裂纹
2021年10月24日 星期日
第五章 金属的疲劳
保护膜破裂形成裂纹模型:
保护膜
该理论认为,在发生应力腐蚀破坏时,
首先表现为钝化膜的破坏,破坏处的金属
表面暴露在腐蚀介质中会成为阳极,而其
余具有钝化膜的表面便成为阴极,从而形
2021年10月24日 星期日
第五章 金属的疲劳
热疲劳裂纹是沿表 面热应变量最大的区域 形成的,裂纹源一般有 几个,在循环过程中微 裂纹相互连接形成主裂 纹。裂纹扩展方向垂直 于表面,并向纵深扩展 导致断裂。
图5-62 锅炉套管的热疲劳裂纹

材料力学性能-第五章-其它疲劳类型(1)

材料力学性能-第五章-其它疲劳类型(1)

第五章 金属的疲劳
不论是循环硬化材料还是循环软化
材料,应力-应变回线只有在循环周次
达到一定值后才是闭合的—达到稳定状
态。对于每一个固定的应变幅,都能得
到相应的稳定的滞后回线,将不同应变
幅的稳定滞后回线的顶点连接起来,就
得到图5-47所示的循环应力-应变曲线。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第五章 金属的疲劳
时控制材料疲劳行为的已不是名义应力,而是塑
性变形区的循环塑性应变,所以,低周疲劳实质
上是循环塑性应变控制下的疲劳。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第五章 金属的疲劳
由于塑性变形的存在,应力
B
应变之间不再呈直线关系,
A
循环稳定后形成如图5-44所 示的封闭回线。
E
C
O
开始加载:O A B;
卸载:B C; 反向加载:C D; 反向卸载:D E; 再次拉伸:E B;
从而产生循环硬化。在冷加工后的金属中,充
满位错缠结和障碍,这些障碍在循环加载中被
破坏,或在一些沉淀强化不稳定的合金中,由
于沉淀结构在循环加载中被破坏均可导致循环
软化。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第五章 金属的疲劳
二、低周疲劳的应变-寿命(-N)曲线
低周疲劳时总应变幅t包括弹性应变幅e和
塑性应变幅p,即t=e+p。Manson和Coffin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第五章 金属的疲劳
在双对数坐标图上,上式等号右端两项是两条
直线,分别代表弹性应变幅-寿命线和塑性应变幅
寿命线,两条直线叠加成总应变幅-寿命线,如图5-
48所示。
直线交点对应的寿命称为过渡寿 命。交点左侧塑性应变幅起主导作 用,材料疲劳寿命由塑性控制;交 点右侧弹性应变幅起主导作用,材 料疲劳寿命由强度决定。因此,在 选择材料和确定工艺时,要弄清机 件承受哪一类疲劳。

材料力学性能总结3

材料力学性能总结3
2020/5/4
2.磨损量的估算:J.F.Archard提出了粘着磨损量 估算方法。
在摩擦副接触处为三向压缩应力状态,其
接触压缩屈服强度近似为单向压缩屈服强度sc
的三倍。
设真实接触面积为A,接触压缩屈服强度为3sc,
作用于表面上的法向力为P 。假定磨屑呈半球 形,直径为d,任一瞬时有n个粘着点,设所有
粘着点的尺寸相同,直径为d,则:
2020/5/4
p
n d 2
4
3 sc
单位滑动距离内的接触点数
N
n d
4p
3scd 3
W
KNV' L
K
4p
3scd 3
2
3
d 2
3
L
K
pL
9 sc
K
pL 3H
接触点半球体积
V
'
2
d
3
3 2
H 3 sc
磨屑形成有个几率问题,几率为K --粘着磨 损系数 ,随压力增大而增加。
二、 表面强化及残余应力的影响
表面热处理及表面化学热处理:
整体加热(低淬透性钢、薄壳件) 利 表面淬火 火焰加热
用组织
相变获得表
感应加热
面强化,可使机
渗碳
件获得表硬心韧的 表面化学热处理
良好综合性能,可利用 组织相变及组织应力、热应
渗氮 碳氮共渗
力的变化,使机件表层获得很 高的强度和残余压应力。
复合强化
铁qf=0-0.05。 • (铸铁中石墨片尺寸一般大于临界裂纹扩展尺
寸,再有缺口影响不大)
2020/5/4
• 第三节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 a
及扩展门槛值
ac1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硬度韧性疲劳及工艺性能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硬度韧性疲劳及工艺性能

第二节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硬度、韧性、疲劳)及工艺性能一、复习要求1、知道硬度的概念;2、熟悉硬度测试的方法及原理;3、知道各种硬度测试的表示方法;4、知道各种硬度测试方法的特点并能根据特点进行合理选用;5、知道冲击韧性的概念并了解其测试原理、方法及适用;6、知道疲劳的概念并了解其特征和产生疲劳的原因;7、知道疲劳曲线和疲劳极限的概念并了解影响疲劳极限的因素;8、了解工艺性能的种类及影响因素。

二、课前自主复习(一)、复法指导1、复习内容1)、硬度、韧性、疲劳概念;2)、硬度、韧性、疲劳的测试方法及应用场合;3)、影响硬度、韧性、疲劳的因素。

2、怎么复1)、抓住载荷特性及衡量指标结合强度、塑性的概念对硬度、韧性、疲劳的概念进行比较记忆;2)、课堂以探究解析硬度、韧性、疲劳等知识应用选择来帮助同学理解知识为主;3)、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巩固问题并学会对知识的迁移应用。

(二)、知识准备1)、硬度是指金属材料在静载荷的作用下抵抗局部变形特别是塑性变形、压痕或划痕的能力。

2)、硬度的测试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有布氏硬度测试法、洛氏硬度测试法和维氏硬度测试法。

分别用HB、HR、HV表示。

3)、布氏硬度值根据所采用的压头材料不一样,分别用符号HBS(钢球)和HBW(硬质合金球)表示。

4)、洛氏硬度有HRA、HRB、HRC三种标尺,压头型式分为1200的金刚石圆锥体和直径为Φ1.588mm的钢球两种。

5)、维氏硬度用的是1360的正四棱锥体金钢石压头。

6)、冲击韧性在指金属材料在冲击载荷的作用下而不破坏的能力。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大能量一次冲击试验和小能量多次冲击试验,测试结果分别用冲击韧度αk和规定冲击载荷下冲击的次数N表示的。

7)、疲劳是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作用下虽然承受小于或远远小于屈服点的应力但在较长的时间后产生裂纹或突然发生完全断裂的现象。

8)、疲劳曲线指的是作用的交变应力与循环次数的关系曲线。

大连理工大学精品课程-材料力学性能-第五章-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

大连理工大学精品课程-材料力学性能-第五章-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
2
2020年8月3日星 期一
第五章 金属的疲劳
影 响 因 素
3
工作条件
载荷条件 载荷频率 环境温度 环境介质
表面状态及 尺寸因素
尺寸效应 表面粗糙度 缺口效应
应 应 过次平
力 力 载载均
状 比 情情应

况况力
表面处理 材料因素
表面喷丸及滚压
表面热处理
表面涂层 化学成分 组织结构 各向异性 内部缺陷
26
2020年8月3日星 期一
第五章 金属的疲劳
喷丸只对承受弯曲、扭转疲劳的机件有用, 对拉压疲劳机件虽可阻止裂纹在表面萌生, 但却助长了裂纹在次表面的萌生,不仅不 利于提高疲劳强度,甚至有害。
滚压和喷丸类似,不过其压应力层深度较 大,适用于大工件,表面粗糙度低时强化 效果更好,但要求工件形状相对简单。提 高疲劳寿命的程度比喷丸要高1倍以上。
第五章 金属的疲劳
试验表明,加载应力低于并接近疲劳极限时,间歇提高疲 劳寿命比较明显,而间歇过载加载对疲劳寿命不但无益,甚至有害。 因为次载时有疲劳强化,间歇有应变时效强化,故能提高疲劳寿命。 而过载造成损伤累积有疲劳弱化,间歇没有效果。次载间歇有一个 最佳的间歇时间,与加载应力的大小有关,应力高,最佳间歇期短, 应力低,最佳间歇期长。间歇间隔周次也有一个最佳值,只有用合 适的间歇时间和最佳的间隔周次进行间歇加载,才会有效提高疲劳 强度和寿命。
27
2020年8月3日星 期一
第五章 金属的疲劳
表面热处理及表面化学热处理:
整体加热(低淬透性钢、薄壳件)
利 表面淬火 火焰加热
用组织
相变获得表
感应加热
面强化,可使机
件获得表硬心韧的 表面化学热处理

灰铸铁材料的静力学性能与疲劳性能

灰铸铁材料的静力学性能与疲劳性能

灰铸铁材料的静力学性能与疲劳性能张锦;贾成玺;马荣华【摘要】采用不同的碳当量,对某发动机用灰铸铁材料的化学成分进行了优化改进,改进前硅碳含量比cSi/cC=0.63,改进后硅碳含量比cSi/cC=0.7左右,对改进前后附铸试棒的静力学性能和疲劳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当碳当量cCE=3.80%(质量分数)、硅碳含量比cSi/cC=0.7左右时,灰铸铁材料的各项性能均处于较好状态;硅碳含量比c Si/c C 高的材料,其弹性模量也高,而抗拉强度和规定总延伸强度又均随弹性模量的提高而提高;相同疲劳环境下,弹性模量高的材料,其疲劳循环周次也高;经改进后,试验灰铸铁材料的抗拉强度在330~350 MPa、弹性模量在185000~195000 MPa,拉拉疲劳极限在47.5~51 MPa.%Using different carbon equivalent contents,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gray cast iron material used for an engine were improved and optimized with the ratio of silicon content to carbon content (cSi/cC )changing from 0.63 (before improvement)to 0.7 (after improvement),and the stat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fatigue properties of the attached cast test blocks were tested before and after improvement.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carbon equivalent content cCE=3.80% (mass)and cSi/cC=0.7,the performances of the gray cast iron material were in good condition.The material with higher cSi/cC had higher elastic modulus,and the tensile strength and total extension proof strength also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elastic modulus.Under the same fatigue condition,the material with higher elastic modulus had higher fatigue cycles.After improvement,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gray cast iron material was330~350 MPa,the elastic modulus was 185 000~195 000 MPa,and the tensile fatigue limit was 47.5~51 MPa.【期刊名称】《理化检验-物理分册》【年(卷),期】2016(052)008【总页数】4页(P567-569,588)【关键词】灰铸铁;硅碳含量比;抗拉强度;弹性模量;规定总延伸强度;疲劳循环周次;疲劳极限【作者】张锦;贾成玺;马荣华【作者单位】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检测中心,银川 750021;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检测中心,银川 750021;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检测中心,银川 7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42.1;TG115.1发动机用灰铸铁材料在服役过程中不仅受到静力载荷的作用,还会受到远小于静强度的交变载荷的作用,所以材料不仅要有一定的静强度,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抗疲劳性能。

材料力学性能第五章-金属的疲劳

材料力学性能第五章-金属的疲劳

材料力学性能第五章-金属的疲劳一、前言金属是工业中广泛使用的材料之一,而疲劳是金属失效的常见原因。

疲劳现象是指材料在循环加载下,由于应力的交变和变形的累积,导致材料最终发生断裂的失效现象。

由于疲劳是材料失效的高发期之一,因此疲劳强度及其寿命评估在工程实践中极其重要。

本文将对金属疲劳相关的概念、实验方法、疲劳表征和机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疲劳相关概念2.1 疲劳应力和疲劳极限疲劳应力是指材料在循环加载下,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内重复加载的最大应力,其值通常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

疲劳极限是指材料在循环加载下,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内可以承受的最大应力,其值也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

2.2 疲劳曲线疲劳曲线通常是由应力-amplitude循环次数(N)图给出,包括S-N曲线和e-N 曲线。

其中S-N曲线是指材料应力振幅和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曲线,其垂直轴是应力振幅,水平轴是循环次数(N)。

e-N曲线是指材料应变振幅和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曲线,其垂直轴是应变振幅,水平轴也是循环次数(N)。

三、疲劳实验方法3.1 疲劳试验机疲劳试验机一般分为拉伸疲劳试验机、弯曲疲劳试验机和转子疲劳试验机等。

其中拉伸疲劳试验机主要用于金属杆件、薄壁件等线性部件的疲劳试验。

弯曲疲劳试验机主要用于梁疲劳试验,其挠度和载荷均可调节。

转子疲劳试验机主要用于模拟飞机、发动机等转子叶片的疲劳试验。

3.2 疲劳试验方法常用的疲劳试验方法包括:恒振幅疲劳试验、逐渐增加振幅疲劳试验、多级疲劳试验和积累损伤疲劳试验等。

其中恒振幅疲劳试验是常见的疲劳试验方法,以波形、频率和振幅不变的周期周次循环载入,记录疲劳寿命。

逐渐增加振幅疲劳试验是从小到大逐渐增加载荷振幅的疲劳试验,称为低对高试验。

多级疲劳试验则是将恒定载荷振幅的疲劳试验进行多个不同振幅载荷循环,记录没个载荷级的疲劳寿命,绘制多级S-N曲线。

四、疲劳表征4.1 疲劳极限疲劳极限是材料在循环加载下允许承受的最大应力,疲劳极限的单位是MPa(N/mm^2)。

材料力学性能讨论问题5

材料力学性能讨论问题5

1.名词解释交变载荷疲劳疲劳寿命疲劳源驻留滑移带2.简述疲劳破坏的基本特征。

3.简述疲劳断口的宏观特征。

4.比较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疲劳断裂的特点。

1.名词解释交变载荷:是指大小、方向或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或非周期性变化的一类载荷。

疲劳:材料在循环载荷的长期作用下,即使受到的应力低于屈服强度,也会因为损伤的积累而引发断裂的现象叫做疲劳。

疲劳寿命:机件疲劳失效前的工作时间或循环周次。

疲劳源:是疲劳裂纹萌生的策源地,多出现在机件表面,常和缺口、裂纹、刀痕、蚀坑等缺陷相连。

驻留滑移带:在循环载荷的作用下,即使循环应力未超过材料屈服强度,也会在试件表面形成循环滑移带,即使去除了,再重新循环加载后,还会在原处再现。

故称这种永留或再现的循环滑移带为驻留滑移带(持久滑移带)。

•2.简述疲劳破坏的基本特征。

•疲劳破坏与静载或一次性冲击加载破坏比较具有以下特点:•⑴疲劳是一种潜藏的突发性破坏(脆性断裂)•在静载下显示韧性或脆性破坏的材料,在疲劳破坏前均不会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呈脆性断裂,易引起安全事故和造成经济损失。

•⑵疲劳破坏属低应力循环延时断裂•对于疲劳寿命的预测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订寿)。

•⑶疲劳对缺陷(缺口、裂纹及组织)十分敏感,即对缺陷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因为缺口或裂纹会引起应力集中,加大对材料的损伤作用;组织缺陷(夹杂、疏松、白点、脱碳等),将降低材料的局部强度,二者综合更加速疲劳破坏的起始与发展。

•3.简述疲劳断口的宏观特征。

典型疲劳断口具有3个特征区——疲劳源、疲劳裂纹扩展区、瞬断区疲劳源:是疲劳裂纹萌生的策源地,多出现在机件表面,常和缺口、裂纹、刀痕、蚀坑等缺陷相连。

疲劳裂纹扩展区:是疲劳裂纹亚晶界扩展形成的区域。

断口较光滑并分布有贝纹线(或海滩花样),有时还有裂纹扩展台阶;贝纹线是疲劳区的最典型特征,疲劳区的每组贝纹线好像一簇以疲劳源为圆心的平行弧线,凹侧指向疲劳源,凸侧指向裂纹扩展方向。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第五章 金属的疲劳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第五章  金属的疲劳
第五章 金属的疲劳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金属疲劳现象及特点 疲劳曲线及基本疲劳力学性能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及疲劳门槛值 疲劳过程及机理 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 低周疲劳
第一节 金属疲劳现象及特点
一、变动载荷和循环应力 1、变动载荷和变动应力 变动载荷:载荷大小、甚至方向均随时间变化的载荷。 变动应力:变动载荷在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值。分规则周 期变动应力和无规则随机变动应力两种。 2、循环应力 规则周期性变化的应力称循环应力,表征应力循环特征的几个 参量: 最大应力 σmax 最小应力 σmin 平均应力 σm=(σmax+σmin)/2 应力幅 σa=(σmax-σmin)/2

三、疲劳宏观断口特征
典型的疲劳断口按照断裂过程可分为三个 区域,疲劳源、疲劳区和瞬断区。
1、疲劳源
疲劳源(或称疲劳核心),疲劳裂纹萌生的策源地,一 般总是产生在构件表面层的局部应力集中处,但如果构件 内部存在冶金缺陷或内裂纹,也可在构件内部或皮下产生 疲劳源。 疲劳源区光亮度最大,在断口上常能看到一个明显的亮斑。 疲劳源有时不止一个,尤其在低周疲劳下,其应力幅值较 大,断口上常有几个不同位臵的疲劳源。可以根据源区的 光亮度、相邻疲劳区的大小,贝纹线的密度去确定各个疲 劳源的产生顺序。 源区光亮度↑;相邻疲劳区越大;贝纹线越多越密者→疲 劳源越先产生。
如认为疲劳裂纹扩展的每一微小过程类似 是裂纹体小区域的断裂过程,ΔK就是裂纹 尖端控制疲劳裂纹扩展的复合力学参量。
3、da/dN--Δk ( lgda/dN-- lgΔk)曲线 将a-N曲线可转化为由Δk控制 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曲线: da/dN -Δk 或 lgda/dNlgΔk 由曲线可知,可分为三个区: I区:疲劳裂纹初始扩展阶段 da/dN很小。 随Δk↑→da/dN快速提高,但 Δk变化范围很小, da/dN提 高有限,所占扩展寿命不长。

疲劳强度 屈服强度

疲劳强度 屈服强度

疲劳强度屈服强度疲劳强度和屈服强度是材料力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对于材料的使用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疲劳强度和屈服强度的定义、测试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疲劳强度疲劳强度是指材料在交变载荷作用下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水平,即在循环载荷下材料的抗疲劳性能。

疲劳强度的测试通常采用疲劳试验机进行,通过施加交变载荷并记录试件的应力和应变曲线,以确定材料的疲劳性能。

疲劳强度的大小与材料的组织结构、化学成分、加工工艺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金属材料的疲劳强度与屈服强度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完全相同。

疲劳强度常用疲劳极限来表示,即材料能够承受的最大循环应力水平。

疲劳强度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工程结构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受到交变载荷的作用,如果材料的疲劳强度不足,就会引起疲劳破坏,从而导致结构的失效。

因此,在工程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疲劳强度,选择合适的材料以确保结构的安全可靠。

二、屈服强度屈服强度是指材料在拉伸试验中发生塑性变形时所承受的最大应力,即材料开始产生塑性变形的临界点。

屈服强度的测试一般采用拉伸试验机进行,通过施加逐渐增大的拉伸载荷,记录应力和应变曲线,以确定材料的屈服强度。

屈服强度是材料的重要力学性能指标,也是材料设计和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

屈服强度的大小与材料的组织结构、化学成分、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与其疲劳强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工程设计中,屈服强度常用来确定材料的安全工作区域,以避免超过材料的屈服强度而引发塑性变形或破坏。

合理选择材料的屈服强度,可以保证结构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三、疲劳强度与屈服强度的关系疲劳强度和屈服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关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差异。

一般来说,疲劳强度往往低于屈服强度,因为在交变载荷作用下,材料容易发生疲劳破坏。

此外,材料的疲劳寿命也与应力幅、载荷频率等因素有关。

疲劳强度和屈服强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材料的变形行为上。

材料力学性能金属的疲劳课件

材料力学性能金属的疲劳课件
金属疲劳的微观机理还包括位错的运动。在循环应力作用下 ,位错会沿着滑移面运动,逐渐积累形成微裂纹。这些微裂 纹会扩展并连接起来,最终导致金属断裂。
金属疲劳的宏观机理
金属疲劳的宏观机理主要涉及宏观尺度的物理过程。在循 环应力作用下,金属会发生塑性变形,导致应力集中和微 裂纹的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微裂纹会扩展并连接 起来,最终导致金属断裂。
断口分析
对金属材料的断口进行微观分析,了解其疲 劳断裂机理。
X射线检测
通过X射线检测金属内部的疲劳损伤和裂纹 。
金属疲劳的预测模型
线性累积损伤模型
基于线性累积损伤理论,预测金属的 疲劳寿命和断裂行为。
非线性累积损伤模型
考虑非线性因素,更准确地预测金属 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疲劳寿命。
断裂力学模型
基于断裂力学理论,预测金属的疲劳 裂纹扩展行为和寿命。
钢的疲劳性能和断裂机制。
THANKS
感谢观看
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相组成
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相组成对其疲劳性能也有重要影响,例如多相合金的疲劳性能受各相比例和相界面的影响 。
应力状态和应力集缺陷引起的应力集中现象,会 显著降低金属的疲劳性能。
应力状态
金属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疲劳行 为与单轴应力状态下存在差异, 例如在多轴应力状态下,金属的 疲劳强度可能会降低。
压力容器接管的低周疲劳失效分析
压力容器接管在循环载荷下容易发生低周疲劳失效,这种失效通常与接管的几何形 状、材料特性、应力水平和循环特性等因素有关。
低周疲劳失效通常表现为接管局部区域的塑性变形和裂纹萌生,这些裂纹会随着循 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扩展,最终导致接管断裂。
分析压力容器接管的低周疲劳失效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接管的应力分布、应变状态 、循环次数和温度等因素,以评估接管的疲劳寿命和安全性。

材料的力学性能-5-材料的疲劳

材料的力学性能-5-材料的疲劳

5.2 疲劳断裂过程及其机理
5.2.2 疲劳裂纹的扩展
疲劳裂纹扩展是一个不连续 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 个阶段是从个别挤入沟(挤出峰) 处开始,沿最大切应力方向(和 主应力方向成)的晶面向内发展, 裂纹扩展方向逐渐转向与最大拉 应力垂直。第二阶段是裂纹沿垂 直于最大拉应力方向扩展的过程, 直到未断裂部分不足以承担所加 载荷,裂纹开始失稳扩展时为止 。
5.2 疲劳断裂过程及其机理
5.2.2 疲劳裂纹的扩展 在疲劳裂纹扩展第一阶段,裂纹扩展速率很慢,每 一个应力循环大约只有0.1µm数量级,扩展深度约为2~ 5个晶粒大小。
当第一阶段扩展的裂纹遇到晶界时便逐渐改变方向转到与最大 拉应力相垂直的方向,此时便达到第二阶段。在此阶段内,裂纹扩 展的途径是穿晶的,其扩展速率较快,每一个应力循环大约扩展微 米数量级。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些金属和合金的疲劳辉纹主 要是在这一阶段内形成的。
5.1 疲劳现象
5.1.3 疲劳宏观断口
疲劳断口有其些独特的特 征,是研究疲劳断裂过程和进 行机件疲劳失效分析的基础。 疲劳断口的宏观结构取决于材 料的性质、加载方式、载荷大 小等因素。 高周疲劳断口从宏观来看, 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区,即疲劳 源区、疲劳裂纹扩展区(疲劳 断裂区)和瞬时断裂区(静断 区)。
5.1 疲劳现象
5.1.3 疲劳宏观断口
疲劳裂纹扩展区: 疲劳裂纹亚临界扩展部分。它的典型特征是具有“贝壳”一样的 花样,一般称为贝壳线,也称为疲劳辉纹、海滩状条纹、疲劳停歇线 或疲劳线。一个疲劳源的贝壳线是以疲劳源为中心的近于平行的一簇向 外凸的同心圆。它们是疲劳裂纹扩展时前沿线的痕迹。贝纹线是由于载 荷大小或应力状态变化、频率变化或机器运行中停车起动等原因,裂纹 扩展产生相应的微小变化所造成的。因此,这种花样常出现在机件的疲 劳断口上,并且多数是高周疲劳。 贝纹线从疲劳源向四周推进,与裂纹扩展方向垂直,因而在与贝纹 线垂直的相反方向,对着同心圆的圆心可以找到疲劳源所在地。通常在 疲劳源附近,贝纹线较密集,而远离疲劳源区,由于有效面积减少,实 际应力增加,裂纹扩展速率增加,故贝纹线较为稀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力学性能
第九讲:材料在交变载荷下的力学行为(下)
2016-04-22
温故而知新:
交变载荷及其重要参数; 交变载荷下的材料力学行为:疲劳及疲劳损伤; 金属疲劳破坏的特点:
阶段分明、低应力、不可预测
S-N曲线; 疲劳缺口敏感度;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Paris方程,Forman方程。
本讲重点(第9讲):材料在交变载荷下的力学行为
经验表明,若把总应变幅 ∆ε 分解为弹性应变幅 ∆εe 和塑性应变幅 ∆εp 时,二者 与循环次数的关系都可以近似用直线表示。
仿照静拉伸时的真应力-真应变表达式,循环应力-
应变中的塑性部分表达式可以写为:
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
=
K ′
∆ε p 2
n′
K ′:循环应变的强度系数
n′ :循环加载下的形变硬化指数,一般0.1~0.2。
∆ε e
2
=
σ ′f
E
(2N f
)b
由此,Manson-Coffin提出塑性应变幅∆εp/2和疲劳寿命2Nf的 关系:即Manson-Coffin方程 :
循环软化:应变幅恒定条件下, 变形抗力随周次的增加而不断减小 、应变逐渐增加的现象。危险!
经验表明:
Manson等人根据大量试验结果,归纳出预测材料发生循环硬化或软化的判据 (一次拉伸σb/σ0.2):当σb/σ0.2 >1.4时,材料发生硬化;当σb/σ0.2 <1.2时,材料发生 软化;比值介于1.2~1.4之间时,难以判断;
低周疲劳和高周疲劳:
低周疲劳特点: 交变载荷大; 塑性变形; 寿命短,只有几千次。
高周疲劳特点: 交变载荷小,频率高; 弹性变形; 寿命长; 蠕变为主。
低周疲劳:
工程构件设计的名义应力一般不会达到材料的屈服应力,但当 构件上存在缺口或类似缺口的部位时,则可由应力集中而使其局 部区域接近甚至进入了弹塑性状态; 随着设计思想的发展,在某些情况下,对构件只要求有限寿命 ,允许有较大的承载,从而使构件处于应变控制的疲劳过程。
循环应力---应变曲线:
应力
一次加载σ-ε曲线 循环加载σ ′ − ε ′ 曲线
一些工程合金的一次和循环应力---应变曲线对比:
应变
SAE4340稳定滞后回线和 循环应力-应变曲线
缺点: 需要多个样品; 费时费力。
应变---寿命曲线(∆ε-Nf):
一般用总应变半幅 ∆ε /2 和循环失效的反向次数 2Nf 在双对数坐标上表示低周 疲劳的疲劳抗力,其应变幅(或塑性应变幅)是决定低周疲劳寿命的主要因素。
因此:
εt
=
∆ε e 2
+
∆ε p 2
=
∆σ 2E
+
∆σ 2K′
1/
n′
在弹性范围内,应力幅和寿命的关系可用Basquin
方程表示:
σ a = σ ′f (2N f )b
其中 σ ′f 为材料常数,称为疲劳强度系数;b为疲劳强 度指数,通常取b=-0.1;2Nf为总的应力反向次数。
Manson-Coffin方程:
在循环几十~几百周次后趋于稳定,最终使滞后环封闭,其高度不再变化; 只有稳定后才能测定应力幅∆σ和计算∆εe、∆εp。
循环加载进入弹塑性状态下的稳定滞后环:
材料在低周疲劳过程中,由于塑性应变的作用,在一个完全的循环加载下其应 力-应变曲线必然形成一个滞后回线; 但在加载初期,材料可能因循环硬化和循环软化而使滞后环并不封闭,在继续 循环中,这种不稳定过程会逐步趋于稳定,而使滞后环封闭; 循环加载进入弹塑性状态下的稳定滞后环中的面积代表材料所吸收的塑性变形 功;其中一部分储存于材料中,一部分以热的形式向周围散逸;
低周疲劳:金属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由于塑性应变的循环作用 所引起的疲劳破坏 (或称为:塑性疲劳或应变疲劳); 显然,低周疲劳的交变应力较高,σmax一般接近或超过材料的 屈服强度,但加载频率较低,且与高周疲劳不同,其疲劳寿命较 短,一般只有102~105周次。
低周疲劳的常用研究方法:
控制应变法: 用光滑试样的疲劳数据来预测缺口零件的疲劳寿命 要想从光滑试样的疲劳性能推断缺口试样的疲劳寿命,就要 模拟缺口处的应变随时间的变化; 只要两者的应变历史特性相同,光滑试样和缺口试样的寿命 就相同(因为在受应变控制的条件下,疲劳寿命仅取决于应变 量)。 零件缺口处的实际应力不容易计算,而缺口处的真实应变是 可以测量的; 缺口处的塑性变形总是受周围广大弹性区约束,假如能找到 一种方法或规则建立起缺口处的应力-应变的相互关系,就能 预测缺口处的失效或破坏周次;
σa 应力半幅; ∆ε 应变范围; εp 塑性应变; εe 弹性应变; εt=εe+εp 总应变; ∆εt 总应变变化范围; ∆εe=2εe =∆σ/E 弹性应变范围; ∆εp=2εp =∆ε−∆σ/Ε 塑性应变范围。
当∆εp → 0时,滞后回线收缩为一条直线, 相当于高周疲劳循环加载中的σ−ε曲线。
应力控制下的材料循环特性
应变控制下的材料循环特性
循环硬化:材料在循环过程中,变形抗力随周次的增加不断提高、
应变逐渐缩小的现象。
循环软化:材料在循环过程中,变形抗力随周次的增加不断减小、
应变逐渐增加的现象。
恒应变幅时滞后回线形状(不稳定阶段):
工业应用上,要求不 发生疲劳软化。
循环硬化:应变幅恒定条件下, 变形抗力随周次的增加不断提高、 应变逐渐缩小的现象。
试验表明,通过控制应变的方法得到 光滑试样的疲劳寿命与材料的静强度关系密切。
循环硬化和循环软化:
在低周疲劳的循环加载初期,材料对循环加载的响应是一个由不稳 定向稳定过渡的过程;其响应过程可表现为循环硬化或循环软化; 此过程分别用应力控制下的ε-t曲线和应变控制下的σ-t曲线描述,相 应于应变控制下的滞后回线。
通过本讲的学习,您将掌握或了解以下内容:
交变载荷及其重要参数; 交变载荷下的材料力学行为:疲劳及疲劳损伤; 金属疲劳破坏的特点; S-N曲线和疲劳缺口的敏感度;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 用断裂力学计算疲劳寿命; 高低周疲劳,基于应变的总寿命法(Manson-Coffin方程); 疲劳软化/硬化及滞后环; 疲劳累积损伤; 缺口零件的疲劳寿命估计-局部应变法(Neuber法); 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展; 冲击疲劳、热疲劳、接触疲劳; 提高疲劳强度的途径; 试验进展:陶瓷疲劳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