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全国通用版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汇总笔记

全国通用版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汇总笔记

(每日一练)全国通用版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汇总笔记填空题1、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

(1)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永远值得炎黄子孙骄傲。

黑火药在发生爆炸时,发生如下反应:2KNO 3+3C +S =K 2S +N 2↑+3CO 2↑。

其中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___。

(2)汽车尾气中存在CO 、CO 2、NO 、N 2四种气体,据此写出一个完整的化学方程式:2___________+2NO 催化剂__N 2+2___________。

答案:(1) C K 2S 和N 2 (2) CO CO 2 解析: (1)2KNO 3+3C +S =K 2S +N 2↑+3CO 2↑中C 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成CO 2,CO 2是氧化产物;N 和S 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成K 2S 和N 2,K 2S 和N 2是还原产物。

故答案为C ;K 2S 和N 2。

(2)由题意分析可知,CO 跟NO 反应转化为无毒气体N 2与CO 2,所以化学方程式为2CO +2NO 催化剂__N 2+2 CO 2,故答案为CO ;CO 2。

2、请完成下列问题:(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

①Al②O2③H2SO4④KOH⑤H2O ⑥乙醇(2)请写出硫酸氢钠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

(3)向一定体积的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测得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随加入稀硫酸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A.XY段导电能力不断减弱,说明生成的BaSO4不是电解质B.当加入硫酸的体积为a时,溶液的导电能力约为0,说明溶液中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C.当加入硫酸的体积为a时,H2SO4和Ba(OH)2恰好完全中和D.YZ段溶液的导电能力不断增大,主要是由于过量的硫酸电离,使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增大(4)氯元素的价类图如图所示,其中a- f 表示对应的含氯元素的物质。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知识要点:一、物质的分类1.按组成分类2.按是否发生电离分类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可以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叫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叫做浊液。

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粒子胶体、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物理方法(机械法、溶解法)和化学方法(水解促进法、复分解反应法)。

4.胶体的性质:删除了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的部分,因为文章中没有具体比较的内容。

改写了部分句子,使其更加清晰易懂。

丁达尔效应是一种物理现象,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

XXX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

只有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时,才会出现丁达尔现象。

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XXX运动。

电泳是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胶粒带电荷的原因是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具备吸附能力。

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

物质及其变化知识归纳

物质及其变化知识归纳

礼源中学九年级科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归纳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一、概念:1. 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2. 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氢氧根离子3. 盐的组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酸根离子4. 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AB+CD=AD+CB5. 稀释浓硫酸的方法: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 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应用:⑴改变土壤的酸碱性⑵处理工厂的废水⑶用于医药7. 潮解物质暴露在空气中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表面潮解并逐渐溶解的现象。

(如NaOH)8.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逐渐失去结晶水的现象。

二、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钾钠银氢+1;钙镁钡锌+2;氟氯溴碘-1;一二铜、二三铁;三铝四硅五价磷;二四六硫、二四碳;单质化合价为零(原子团的化合价负一价:氢氧根(OHˉ),硝酸根(NO3ˉ),氯酸根(ClO3ˉ),高锰酸根(MnO4ˉ);负二价:硫酸根(SO42ˉ),碳酸根(CO32ˉ),亚硫酸根(SO32ˉ),锰酸根(MnO42ˉ);负三价:磷酸根(PO43ˉ);正一价:铵根(NH4+)。

三、熟记下列反应方程式:(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2)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碱=盐+水。

(5)酸+盐=新盐+新酸。

1、锌跟稀盐酸反应: Zn + 2HCl = ZnCl2 + H2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少。

2、锌跟稀硫酸反应: Zn + H2SO4 = ZnSO4 + H2↑3、铁跟稀盐酸反应: Fe + 2HCl = FeCl2 + H2 ↑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4、铁跟稀硫酸反应: Fe + H2SO4 =FeSO4 + H2↑溶液变成浅绿色。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式中 p─气体压力,SI单位为Pa; V─气体体积,SI单位为m3; n─气体物质的量,SI单位为mol; T─气体的热力学温度,SI单位为K; R─摩尔气体常数,与气体种类无关。
气体常数可由实验测定。如测得1.000mol气体在273.15K、 101.325kPa的条件下所占的体积为22.414×10–3m3,则得:
新返回液体的过程。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当蒸发和凝聚达到动态平衡时: 液体
蒸发 凝聚
蒸气
此时,在液体上部的蒸气量不再改变,蒸气具有恒定的压力。
(3) 饱和蒸气压(蒸气压):在恒定温度下,与液体平衡的蒸气压力。
a. 蒸气压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液体的质量和容器的体积无关。 b. 蒸气压大的物质为易挥发物质,蒸气压小的物质为难挥发物质。 c. 液体的蒸气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例4 用锌与盐酸反应制备氢气,如果在25℃时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总压为98.6kPa(已知25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3.17kPa),体积为 2.50×10-3m3。 求:(1) 试样中氢的分压是多少?(2) 收集到的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Ө ─ 标准符号,指反应各物质处于标准状态; △rHmӨ(298K):读作温度在298K时的标准摩尔反应焓变。 2.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需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2)△H与化学计量数有关,应与具体的反应联系,否则无意义。
2H2(g) + O2(g) → 2H2O(g);△rHmӨ(298K) = -483.6kJ〃mol-1 (3)需在反应式中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g”为气态,“l”为 液态,“s”为固态。 2H2(g) + O2(g) → 2H2O(l);△rHmӨ(298K) = -572.0kJ〃mol-1 (4)逆反应的热效应与正反应的热效应数值相等而符合相反。 2H2O(l) → 2H2(g) + O2(g) ;△rHmӨ(298K) = 572.0kJ〃mol-1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知识点

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区别:。

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2、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3、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4、白色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色,检验的存在。

检验Fe3+的存在可用溶液,观察到溶液呈色。

第2节物质的酸碱性1、电离:一些物质在水溶液或融化状态下电离成的过程。

2、酸:一些物质电离时,生成的的化合物。

HCl== H2SO4 == HNO3==3、常见的酸:盐酸 HCl 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醋酸CH3COOH4、检验物质酸碱性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1)检验物质酸碱性:(2)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

5、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无色酚酞色;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无色酚酞色。

6、是反映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指标,它的范围通常在之间。

PH ,溶液呈中性; PH越,酸性越强;PH越,碱性性越强。

7、PH试纸使用方法:用洁净的玻璃棒取被测试的溶液,在PH试纸上,将显示的颜色与对照,从而确定被测溶液的。

第3节常见的酸(一)酸的个性1、盐酸HCl:盐酸是气体的水溶液,具有性,挥发出的气体在瓶口遇形成而出现。

浓盐酸敞口放置会使质量,浓度。

工业盐酸因常含Fe3+而显黄色。

2、硫酸H2SO4: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皮肤不慎沾上浓硫酸后,应立即用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最后用溶液冲洗。

浓硫酸的性:使纸上字迹变黑。

浓硫酸还具有性,可用作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干燥剂。

浓硫酸的稀释:将沿着烧杯内壁慢慢倒入中,并不断用玻璃棒,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失。

极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二)酸的通性1、酸使指示剂变色:能使紫色石蕊变,无色酚酞色;2、酸 + 碱 ===== 盐 + 水硫酸与氢氧化铜反应的现象:化学反应方程式:3、酸 + 某些盐 ===== 新盐 + 新酸2HCl + CaCO3==== (实验室制取CO2)HCl + AgNO3 ==== (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盐酸)现象:H2SO4 + BaCl2 ==== (用BaCI2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硫酸)现象:4、酸 +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HCl+ Fe2O3==== (用稀盐酸清除铁锈,铁锈溶解,形成色溶液)H2SO4+ CuO ==== (现象:)5、酸 + 某些金属 ==== 盐 + 氢气Fe + 2HCl ==== Zn + H2SO4====现象:第4节常见的碱1、碱:一些物质电离时,生成的的化合物。

2019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物质及其变化)

2019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物质的分类1、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子: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由原子构成,呈电中性,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3、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形成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4、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5、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6、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包括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7、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包括酸、碱、盐、氧化物等。

注意:常见的混合物举例:①气体混合物水煤气爆鸣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主要成分CO、H2H2、O2CH4H2、CH4等CO、CO2、N2等丙烷、H2等②液体混合物碱石灰漂白粉玻璃水泥铝热剂主要成分CaO、NaOHCa(ClO)2、CaCl2Na2O·CaO·6SiO23CaO·SiO2、2CaO·SiO2、3CaO·Al2O3Al、金属氧化物常见物质的俗名:物质俗名物质俗名Na2CO3纯碱、苏打KOH苛性钾NaHCO3小苏打NaOH烧碱、火碱、苛性钠CuSO4·5H2O胆矾Na2SiO3的水溶液水玻璃FeSO4·7H2O绿矾CH4天然气、沼气KAl(SO4)2·12H2O明矾CH3CH2OH酒精CaCO3石灰石C6H12O6葡萄糖或果糖CaO生石灰C12H22O11蔗糖或麦芽糖Ca(OH)2熟石灰、消石灰(C6H10O5)n淀粉或纤维素NaCl食盐CO(NH2)2尿素CaSO4·2H2O生石膏2CaSO4·H2O熟石膏8、分类的方法(1)树状分类法: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将对象分为不同的种类,而且形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系统的一种分类方法。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百度文库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百度文库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百度文库第1节物质的分类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前者称为分散质,后者称为分散剂。

9种分散系335、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6、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

放电影时、光线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入密林时都可以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7、溶液也可以发生丁达尔效应,但是极其微弱,无法观察到。

8、胶体粒子带电:(1)电泳: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Fe(OH)3胶体的电泳:在电极两端加上直流电压后,带有正电荷的Fe(OH)3胶体粒子向阴极移动,阴极附近颜色逐渐加深,阳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浅。

(2)聚沉:向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溶液后,加入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成为较大的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这个过程叫做聚沉。

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相混合时,也会发生聚沉。

★聚沉后的胶体若仍包含着大量分散剂,就成为半固态的凝胶态,如豆腐、肉冻、果冻。

(3)应用:★利用胶体粒子带电的性质,除去胶体体系中的有害物质,如工厂中的静电除尘装置。

★存在于污水中的胶体物质,常用投加明矾、硫酸铁等电解质的方法进行处理。

(十二水合硫酸铝钾,又称白矾,KAl(SO4)2·12H2O,明矾溶于水后电离产生了Al3+,Al3+与水电离产生的OHˉ结合生成了氢氧化铝,氢氧化铝胶体粒子带有正电荷,与带负电的泥沙胶粒相遇,彼此电荷被中和。

失去了电荷的胶粒,很快就会聚结在一起,粒子越结越大,终于沉入水底。

这样,水就变得清澈干净了。

)★胶体化学应用于制备纳米材料。

第2节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2、电离: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溶液里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知识点一同素异形体同一种元素可形成不同单质,这些单质互称为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1)产生同素异形体的原因①组成分子的原子数目和成键方式不同,如氧气(O 2)和臭氧(O 3)。

②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研究对象①同素异形体是指单质,不是指化合物。

②互为同素异形体的不同单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构成它们的原子的核电荷数相同。

(3)同素异形体的“同”“异”的含义①“同”——指元素相同;②“异”——指形成单质不同,结构不同,性质有差异。

(4)同素异形体的“结构决定性质”①同素异形体的结构不同,性质存在差异。

【典例1】 清晨,松树林中的空气特别清新,是因为有极少量的氧气变成了臭氧,反应的方程式为3O 2 放电2O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这是一个化合反应B .由氧元素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C.产生的臭氧与氧气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D.这个反应属于物理变化[思路启迪] 解答该题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关键点:(1)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有的相似,有的相差较大,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

(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中的单质,也可能是同素异形体组成的混合物。

[解析] 氧气与臭氧的转化只有一种反应物,所以不属于化合反应,A项错误;由氧元素可形成O2、O3两种单质,当O2与O3混合时不属于纯净物,B项错误;O2、O3均为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C项正确;O2与O3属于不同物质,所以该过程为化学变化,D项错误。

[答案] C规律总结对同素异形体概念的理解(1)组成元素:只含有一种元素。

(2)物质类别:互为同素异形体的只能是单质。

(3)性质关系: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物理性质有差异,但化学性质相似。

(4)相互转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5)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既有单质参加,又有单质生成,但没有涉及化合价的变化。

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前三章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前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1.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1)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叫作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石墨和C60;O2和O3(2)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树状分类法(3)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交叉分类法碳酸钠为钠盐,也为碳酸盐2.根据物质的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1.分散系(1)基本概念(2)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类:2.胶体(1)分类3在小烧杯中,加入4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得到Fe(OH)3胶体。

化学方程式:FeCl 3+3H 2O=====△Fe(OH)3(胶体)+3HCl 。

(3)丁达尔效应 ①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原因分析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胶粒的直径为1~100 nm ,能使光波发生散射无明显现象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小于1__nm ,光的散射极其微弱②应用:该效应常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二、物质的转化1.实现物质转化的基本依据: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会发生改变。

2.常见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1)实例探究Ca ――→①CaO ――→②Ca (OH )2――→③CaCO 3 C ――→④CO 2――→⑤H 2CO 3――→⑥CaCO 3 写出上述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序号 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 ① 2Ca +O 2===2CaO 化合反应 ② CaO +H 2O===Ca(OH)2 化合反应 ③ Ca(OH)2+CO 2===CaCO 3↓+H 2O复分解反应 ④ C +O 2=====点燃CO 2 化合反应 ⑤ CO 2+H 2O===H 2CO 3化合反应 ⑥H 2CO 3+Ca(OH)2===CaCO 3↓+2H 2O复分解反应(2)探究归纳:单质到盐的转化关系3.确定制取物质的方法 (1)确定依据(2)实例——碱的制备(3)工业生产方法的选择①最适当方法的选择②实例——工业上制取NaOHa.不采用Na2O与H2O反应的原因:Na2O作为原料,来源少、成本高;b.主要采用方法:电解饱和食盐水;c.过去曾采用方法:盐(如Na2CO3)与碱[如Ca(OH)2]反应。

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归纳

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归纳

【九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1-3 节)知识点概括【知识连接】:八年级下册化学基础知识1、化学变化的本质: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从头组合成新的分子。

化学反响中,必定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种类(物质种类),必定不发生改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可能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数量。

2、分子构成的物质:大部分的非金属单质,常有的一些气体、液体,还有碘和溴。

3、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态非金属(硫、碳、磷、硅)及罕有气体4、离子构成的物质:酸、碱、盐5、 1-18 号元素:6、常用元素:钾K、钙 Ca、锰 Mn铁Fe、铜 Cu、锌 Zn银Ag、钡 Ba、汞 Hg7、常有的原子团:8、常有化合价:(背诵)钾钠银氢 +1 价,钙镁钡锌为 +2 价,氟氯溴碘负一价,往常氧是— 2 价,三铝四硅五价磷,一二铜二三铁,单质元素为零价。

9、依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原则: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化合物化学式书写口诀:正前负后、上方标价、交错填数、约简查验。

10.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够归纳为五步:①写:反响物的化学式写在“ =”的左侧,生成物的化学式写在“ =”的右侧,多种反响物或生成物之间用“ +”相连。

②配:在反响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前配上适合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

往常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

③注:注明反响条件,往常写在“=”的上方或下方。

“加热”常用“△”表示。

④标:假如反响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产生,那么在气体的化学式右侧用“↑”号表示;假如是溶液中发生的反响,反响物中无固体,而生成物中有固体的,那么在固体的化学式右侧用“↓”号表示。

⑤查:检查化学式能否正确,化学方程式能否配平,条件和物质状态能否标明,标明能否适合。

11.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步骤( 1)设未知量x(此时 x 不带单位,如“设某物质的质量为x 克”是错误的);( 2)正确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别忘了配平);( 3)计算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要乘上配平的系数),写在相应化学式的正下方(包含x);( 4)在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下边写出已知质量(纯净物质量)和未知量x;( 5)将相关的四个量列成比率式,求出未知量x(此时 x 要带单位,如x=1 克);( 6)简洁地写出答案。

化学必修一每章总结

化学必修一每章总结

化学必修一每章总结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在学习这一章节时,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物质又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混合物又可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主要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和化学性质的情况下发生的变化,如熔化、冻结等。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产生新物质的过程,如燃烧、腐蚀等。

第二章:分子构造与化学键第二章介绍了分子构造与化学键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在学习这一章节时,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有电子对形成的一个电中性的结构。

分子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参与单位,不同的分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分子式和分子量:分子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一个分子中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量的组合式。

分子量是一个分子中所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用于表示分子的质量大小。

•化学键的形成:化学键是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的一种力的作用,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通过共用或转移电子形成化学键。

化学键的种类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第三章: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量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学习这一章节时,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物质的变化。

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要素。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中各种原子的数量必须相等,即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可以通过调整系数来实现。

•化学计量的计算:化学计量是指利用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化学式以及其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计算物质的质量和摩尔数。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带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带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单选题1、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不能发生离子反应的是A.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硝酸钙溶液中B.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C.醋酸钡溶液与稀硫酸溶液混合D.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答案:A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是弱酸,硝酸是强酸,弱酸一般不能制取强酸,A中的反应不能发生,故A 可选;B.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离子反应是:CO32-+2H+=CO2↑+H2O,故B 不选;C.醋酸为弱酸,保留分子形式,离子反应是:2CH3COO-+Ba2++2H++SO42-=2CH3COOH+BaSO4↓,故C 不选;D.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离子反应是:OH-+H+=H2O,故D不选;故选A。

2、如图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已省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I中物质都由分子构成B.图II中的化学反应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C.反应①和②可能是同一反应D.图中涉及物质的类别不包含酸答案:BA.图I中物质是H2O、H2O2.O2都由分子构成,正确;B.图Ⅱ中的化学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反应,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不能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错误;C.反应①和②可能是CO2 +Ca(OH)2 =CaCO3↓+ H2O,正确;D.酸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

图中涉及物质的类别不包含酸,正确。

故选B。

3、下列方程式中电子转移数目正确的是()A.3NO2+H2O=2HNO3+NO,转移3e-B.2KMnO4+10FeSO4+8H2SO4=K2SO4+5Fe2(SO4)3+2MnSO4+8H2O,转移5e-C.KClO3+6HCl=KCl+3Cl2↑+3H2O,转移6e-D.I2+SO2+2H2O=H2SO4+2HI,转移2e-答案:DA中两个NO2生成HNO3失去2e-,一个NO2得到2e-生成NO,转移电子数为2e-;B中每个+7价锰得5e-生成+2价锰,共转移10个电子,10个+2价铁失去10e-生成10个+3价铁,共转移了10e-;C中6个HCl中共有5个失去电子,共转移了5e-。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梳理)-高一化学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梳理)-高一化学

第1节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1. 同素异形体:①元素的存在形态:游离态(单质形态)、化合态(化合物形态)。

①同素异形体:由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

如:金刚石和石墨、白磷(P 4)和红磷、氧气和臭氧。

2. 常见的分类法化学中常见的分类方法有 树状分类法 和 交叉分类法 。

①树状分类法:按照一定标准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这种分类方法逻辑性很强,有利于从整体上认识问题。

①交叉分类法: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于同一事物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获得更多的信息。

如Na 2CO 3从其组成阴离子来看为碳酸盐,阳离子来看为钠盐。

【温馨提示】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理解(1) 酸性氧化物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 2O 7。

①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CO 、NO 。

(2) 碱性氧化物是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①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①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 2O 7是酸性氧化物。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 分散系:(1)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溶液:<1nm(2)分散系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胶体:1100nm(本质区别) 浊液:>100nm知识梳理物质的分类及转化(3)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4)Fe(OH)3胶体的配制方法:向沸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加热直到溶液变为红褐色时,停止加热,即得到Fe(OH)3胶三、物质的转化【典例1】符合图中阴影部分的物质是()A.K2SO3B.Na2SO4C.K2SO4D.KCl【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可知阴影部分属于钾盐、硫酸盐和正盐。

亚硫酸钾不是硫酸盐,A错误;硫酸钠是钠盐,不是钾盐,B错误;硫酸钾属于钾盐、硫酸盐和正盐,C正确;氯化钾不是硫酸盐,D错误。

【典例2】下列各组物质中,第一种是酸,第二种是混合物,第三种是碱的是()A.硫酸、FeSO4•7H2O、苛性钠B.硫酸、空气、纯碱C.氧化铁、胆矾、熟石灰D.硝酸、食盐水、烧碱【答案】D【解析】A.FeSO4·7H2O是纯净物;A错误;B.碳酸钠的俗名是纯碱,属于盐类,不是碱;B错误;C.氧化铁是氧化物,不是酸;胆矾是纯净物;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名,是碱;C错误;D.硝酸是酸;食盐水是氯化钠溶液,是混合物;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名,是碱;D正确;答案选D。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1、分散系(1)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2)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是胶体区别于溶液、浊液的本质特征。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能否通过半透膜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1nm 均匀、透明、稳定能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nm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不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nm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不能没有泥水2、、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水和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

新教材)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1册知识点总结

新教材)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1册知识点总结

新教材)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1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其转化一、物质的分类一)分类方法1.同素异形体: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单质,其物理性质不同。

例如,碳的同素异形体有金刚石、石墨、C60等。

需要注意的是,同素异形体之间的化学性质相同,但物理性质不同,它们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2.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3.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

需要注意的是,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金属氧化物,而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不成盐氧化物。

4.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

需要注意的是,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2.分散系的组成:分散质和分散剂。

3.分散系的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可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4.胶体的分类:根据分散剂的不同,可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和固溶胶。

5.胶体的制备:例如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需要在沸水中滴入5-6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得到Fe(OH)3胶体。

6.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效应:用于区分胶体和溶液。

2)电泳。

3)聚沉:加电解质溶液或者加热都会使胶体聚沉。

7.常见的胶体。

8.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比较:分散系。

分散质粒子种类。

分散质粒子直径。

外部特征。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溶液。

分子、离子。

小于1nm。

均一、稳定、透明。

能。

能胶体浊液。

大量分子聚集体或大分子大量分子聚集体。

1-100nm。

较均一、较稳定。

能。

不能浊液。

大于100nm。

不均一、不稳定。

不能。

不能二、物质的转化1.酸的通性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在于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H+。

酸可以通过以下反应转化:活泼金属―→盐+氢气(置换反应)碱性氧化物―→盐+水(复分解反应)盐―→新酸+新盐酸可以用酸碱指示剂来检测,例如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九年级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知识点 (1)

九年级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知识点 (1)

新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主要知识点1、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Pb(NO3)2 + 2KI = PbI2↓+ 2KNO3无色溶液无色溶液黄色沉淀2、有关硫酸铜的实验:①硫酸铜晶体(蓝色):无水硫酸铜,俗称胆矾,化学式:CuSO4·5H2O②硫酸铜溶液(蓝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CuSO4+2NaOH=Cu(OH)2↓+Na2SO4现象:出现蓝色絮状沉淀③硫酸铜粉末(白色):CuSO4获取方式:CuSO4·5H2O△CuSO4+5H2O(现象:蓝色晶体变成白色粉末,试管口出现水珠)④硫酸铜粉末遇少量水,发生反应:CuSO4+5H2O=CuSO4·5H2O(现象:白色粉末变成蓝色)⑤硫酸铜的用途: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原理:蛋白质和硫酸铜会发生化学反应后使蛋白质变性3、酸的含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4、三大强酸:盐酸(H Cl)、硫酸(H2SO4)、硝酸(HNO3)几种常见的弱酸:醋酸(CH3COOH)、碳酸(H2CO3)6、pH 是反映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指标,它的范围通常在0~14 之间。

pH越低,酸性越强;pH 越高,碱性越强;pH 等于7 的物质呈中性。

7、pH的测定方法: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的溶液,滴在pH 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而确定被测溶液的pH。

8、酸的通性:①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酸+碱=盐+水③酸+盐=新盐+新酸④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⑤酸+活泼金属=盐+氢气9、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的化学方程式:HCl + NaOH=NaCl + H2O10、治疗胃酸过多:Al(OH)3+3HCl=AlCl3+3H2O11、鸡蛋壳与盐酸反应:2HCl +CaCO3=CO2↑+2NaCl+H2O现象:蛋壳表面产生气泡,燃着的木条伸入后会熄灭12、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2HCl +Na2CO3=CO2↑+2NaCl+H2O生成的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 H2O 13、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中和反应的实质:酸电离的H+与碱电离的OH-结合成中性的水。

人教版初中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①4BaSO 不溶于水,其水溶液的导电能力极弱,所以4BaSO 是弱电解质 ②2SO 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2SO 是电解质 ③液态HCl 不导电,所以HCl 是非电解质④硫酸氢钠电离出的阳离子有氢离子,所以硫酸氢钠是酸⑤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A .①②④⑤B .①②③④⑤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2.做实验时不小心粘了一些高锰酸钾,皮肤上的斑很久才能消除,如果用草酸的稀溶液洗涤马上可以复原,其离子方程式为:MnO 4-+C 2O 24-+H +→CO 2↑+Mn 2++□,关于此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 .该反应的氧化剂是C 2O 24-B .该反应右边方框内的产物是OH -C .该反应中生成1molCO 2电子转移总数是5N AD .配平该反应式后,H +的系数是163.磷元素的最高价为+5价,次磷酸(H 3PO 2)是一元中强酸,具有较强还原性,下列有关次磷酸及其盐的说法正确的是A .次磷酸的电离方程式为H 3PO 2=H ++-22H PO B .NaH 2PO 2是次磷酸的酸式盐C .利用(H 3PO 2)进行化学制银反应中,1个H 3PO 2分子最多还原4个Ag +离子D .白磷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得次磷酸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 4+9NaOH=3Na 3PO 2+PH 3↑+3H 2O 4.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A .AB .BC .CD .D5.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三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 3+3OH -=Fe(OH)3↓+3Cl -B .向Ca(HCO 3)2溶液中滴加盐酸:2H ++Ca(HCO 3)2=Ca 2++2H 2O+2CO 2↑C .向Na 2CO 3溶液中加入过量CH 3COOH 溶液:2-3CO +2CH 3COOH=2CH 3COOH+CO 2↑+H 2OD .向Ba(OH)2溶液中加少量NaHSO 3溶液:2-3HSO +Ba 2++2OH -=BaSO 3↓+2-3SO +2H 2O 6.200mL 某水溶液中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 +、Cl -、Ca 2+、Ba 2+、CO 2-3、SO 2-4,现将其分成两等份进行下列实验:(1)第一份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沉淀产生;(2)第二份加足量的BaCl 2溶液后,得到6.27g 沉淀,经足量的稀硝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变为2.33g ;在所得滤液中继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沉淀产生。

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以下是 8 条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1. 物质的状态那可是相当有趣呀!就像水,它可以是液态的,能在河里欢快地流淌,要是温度一低,嘿,它就变成固态的冰啦!而加热呢,又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飘到空中去!这不就是物质状态的奇妙变化嘛!
2. 化学反应就像是一场神奇的魔法秀哟!你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那原本闪亮的铁慢慢就变得锈迹斑斑了,这多让人惊讶呀!
3. 酸碱中和反应啊,可别小看它!比如胃酸过多的时候,吃点小苏打片,酸碱一中和,胃就舒服多啦,是不是很神奇呢?
4. 物质的燃烧,哇哦,这可是很厉害的变化呢!木头燃烧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光明,但要是不小心,也会引发火灾呢,可得小心对待它呀!
5. 分解反应也很有意思呀!像碳酸受热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你说奇妙不奇妙?
6. 物质的溶解也是一种变化呢!把盐放到水里,不一会儿就消失不见啦,但水却变咸了,真的很神奇吧!
7. 氧化反应可是时刻都在发生哟!切开的苹果没多久就变色了,这就是被氧化了呀,你说时间怎么这么快就改变了它呢?
8. 还原反应其实也离我们很近呢!比如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能把氧化铜变成铜,这过程多让人着迷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物质及其变化真的是充满了无数的奥秘和惊喜,等待着我们去不断探索和发现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
色)、Cu2+(蓝色)、MnO4-(紫色)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 还有大量的 H+(或 OH-)。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 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看是否拆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第一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1、分散系
(1)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
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
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2)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是胶体区别于溶液、浊液的本质特征。
水和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 ① 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 散 质 粒 子 外观特征
能 否 通 能 否 通 过 有 否 丁 达 实例
大小/nm
过滤纸 半透膜 尔效应
溶液 小于 1nm 均稳定
糖溶液
胶体 在
均匀、有的透 能
1—100nm 明、较稳定
不能

Fe(OH)3 胶体
之间
浊液 大
于 不均匀、不透 不能 不能
没有
泥水
100nm
明、不稳定
2.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
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电。 ② 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 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氯化钠溶液等。 ④ 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
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如非金 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⑤ 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 BaSO4、AgCl 等,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 不出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是电解质。 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 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 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 Ba2+和 SO42-、Ag+和 Cl-、Ca2+ 和 CO32-、Mg2+和 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 H+和 CO32-、HCO3-、 OH-和 CO32-、SO32-和 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 H+和 OH-、CH3COO-, OH-和 HCO3-等。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浅绿色)、Fe3+(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