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科技术操作规范
疼痛科规章制度
疼痛科规章制度疼痛科是医学领域的一个专科,主要负责研究和治疗各种疼痛相关的疾病。
由于疼痛是一个复杂而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疼痛治疗方面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安全、高效、负责任的医疗服务。
下面我们将介绍疼痛科的规章制度,以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权益。
一、疼痛科门诊规章制度1. 门诊预约制度:患者需要提前电话预约,以确保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得到诊疗。
2. 就诊须知告知:在预约前,患者应该事先获得就诊须知,了解就诊流程和需要准备的相关资料。
3. 医生诊疗规范:疼痛科医生应该遵循规范的诊疗步骤,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确保正确评估患者疼痛状况。
4. 疼痛测量工具使用:医生应使用标准的疼痛测量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面部表情问卷等,客观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5. 诊疗方案制定:医生根据患者的疼痛状况和病因,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心理支持等。
6. 处方规范:医生在给患者开具处方时,应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并注明药物的剂量、用法和注意事项等。
7. 病历记录:医生应详细记录患者的就诊信息和诊疗过程,确保病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疼痛科住院治疗规章制度1. 入院评估和转归评估:患者入院时应进行全面评估,确保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转归评估,以跟踪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2. 床位管理制度:疼痛科病房床位需要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合理分配,避免拥挤和交叉感染。
3. 食宿安排:医院应提供舒适的食宿环境,确保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4. 用药安全管理:医院需要建立合理的药物管理制度,包括药品的采购、存储、分发和使用等环节,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5. 手术治疗规范:疼痛科手术时,需要严格遵循手术准备、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的规范,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治疗体验。
6. 疼痛评估和镇痛管理:病区应建立规范的疼痛评估和镇痛管理制度,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获得有效的疼痛缓解。
疼痛科常用诊疗规范
疼痛科常用诊疗规范一、脑神经阻滞1、眶上神经在眶上切迹(或孔)处阻滞或毁损三叉神经眼支的眶上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眼支的眶上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第1支痛。
因额神经和滑车上神经紧邻其内侧,故治疗时往往同时累及。
眶上孔的解剖和定位眶上孔多位于眼眶上缘中、内1/3交界或中点附近。
切迹宽约5~6mm,一般可从表皮摸到,但骨孔不能触及。
操作步骤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在眼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向中点触压,找到放射性压痛点,进行标记。
皮肤消毒后,不用局麻,用细短针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眶缘,小心改变针头方向寻找异感。
如刺入眶上孔,深度不超过1cm。
回抽无血,注入2%利多卡因0.3~0.5ml,3min后检查阻滞区域,如果满意,待局麻作用消退(约20min),再缓慢注射神经破坏剂0.3~0.5ml。
注射时注意用手指压迫周围软组织,以免药物扩散和对周围组织的刺激。
并发症几乎全部出现上眼睑水肿,数日内自行消退,不需特殊处理,但治疗前要向患者讲明,以免引起恐惧。
2、眶下神经在眶下孔处阻滞和毁损眶下神经及前、中、上牙槽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第II支痛,其痛区分布在下眼睑、鼻旁、上唇和上颌门齿、犬齿等部位。
眶下孔的解剖和定位眶下孔位于上颌骨的前面,是眶下管的外口,其内口在眶底面与眶下沟相接,眶下神经即通过此管及眶下孔而达表面。
眶下孔多呈半月形,凸边朝外上方,孔口开向前、下、内方,由此决定了进针方向。
眶下孔距眶下缘约1cm,一般从体表可摸到。
眶下管的轴多由眶下孔走向上、后、外方,与夭状面呈40°~45°角,其长度约1cm(男性平均约为1.45CM,女性平均约为1.31CM)。
操作步骤患者取仰卧位。
自患者眼外角至上唇中点做一连线,再由眼内角外1CM处向同侧口角做一连线,两线的交叉点即为进针点。
做好标记,局部皮肤消毒,在标记折内下方以5号球后针头快速刺入皮肤,同时用另一手示指压住眶下缘,以防针尖滑入眼眶误伤眼球。
依眶下孔的开口方向进针,即针尖向上、后、外方倾斜,缓慢进针,在眶下孔附近仔细寻找,当针尖进孔有落空感时,患者即出现放射痛。
疼痛科(门诊)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疼痛科医疗操作规程诊疗操作规则一切诊疗操作,都要从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出发,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
对有创性检查,应慎重考虑,由主治医师决定后方可进行。
新开展的诊疗操作应进行过必要的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报请上级批准后方可进行。
操作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除急症及特殊情况外,操作应安排在适当时间进行,医师应事先开好医嘱,以便准备必要的用物及配备助手(医师或护士)。
2.操作者及助手,必须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操作目的,掌握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对该项操作生疏或初次进行者,应有上级医生在场指导。
3.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医嘱与患者姓名、操作种类、部位。
4.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意义.以消除思想顾虑。
有明显危险或新开展的操作,应事先向家属或单位负责人说明,以取得合作。
精神紧张患者或儿童患者,必要时给予小剂量镇静药。
5.某些操作应预先选择适当部位,必要时用1﹪甲紫做标记,并做好发生意外时的抢救工作。
操作前术者应戴好口罩。
6.清洁盘的准备:内盛高效碘一小瓶、75﹪酒精两小瓶。
敷料罐一个(内盛棉球)短镊子一把(置于器械液中)弯盘一只,胶布、棉签一包,无菌手套一副。
7.操作要求:1)患者体位:助手应根据操作目的、要求及患者情况,安排适当体位,既要方便操作,又要注意患者舒适。
操作中应固定好操作部位,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但不可强制或强迫患者,以免发生意外。
2)常规皮肤消毒:(1)操作部位必要时用肥皂水洗净、剃去毛发。
(2)用高效碘以穿刺(注射、切开)为中心,由内向外环形涂擦,待干后,以75﹪酒精脱碘。
即可开始操作。
消毒面积按操作要求决定,消毒后如有污染,应按上法重新消毒。
3)某些操作必须戴无菌手套,铺盖无菌洞巾。
以保证操作部位不受污染.洞巾规格,可因操作种类及要求不同而异,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洞巾的固定。
4) 操作中应密切关注患者面色、表情、呼吸、脉搏等,有不良反应应停止操作,并予相应处理。
5) 操作后常规敷裹:操作后于操作部位以无菌棉球压迫片刻,再用胶布固定。
疼痛科(住院)规章制度
疼痛科(住院)规章制度
第一条为了规范疼痛科住院工作,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疼痛科住院医师应具备执业医师资格,严格遵守医德医风,尊重患者权利,严守职业操守。
第三条疼痛科住院医师应严格按照医疗程序和规范操作,对患
者进行全面细致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制定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
第四条疼痛科住院医师应及时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做好病历记录,确保医疗信息的完整和准确。
第五条疼痛科住院医师应按照医嘱和规定用药,合理开具处方,不得滥用抗生素和镇痛药物。
第六条疼痛科住院医师应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做好病情的沟通和解释工作。
第七条疼痛科住院医师应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工作,保
障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效果。
第八条疼痛科住院医师应积极参加科室的学术交流和病例讨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医疗技能。
第九条疼痛科住院医师应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制度和规定,不
得违规开展医疗活动,不得收受患者及家属的贿赂。
第十条违反本规章制度的疼痛科住院医师,将受到医院的纪律
处分,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一条本规章制度由疼痛科主任负责解释和执行,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疼痛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疼痛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1章疼痛的测量与评估一、视觉模拟评分法二、口述描绘评分法三、数字评分法四、小儿疼痛的评估第2章诊断检查第一节病史的采集一、外伤史二、对疼痛的描述第二节软组织压痛点的检查一、颈背肩臂部二、腰骶尾部三、臀髋膝部第三节脊柱和骨关节疼痛检查一、脊柱疼痛检查二、骨关节疼痛检查第四节与疼痛有关的神经系统检查一、感觉检查二、运动系统检查三、共济运动检查四、反射功能检查五、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检查第3章神经阻滞疗法第一节头面部神经阻滞一、眶上神经阻滞术二、眶下神经阻滞术三、面神经阻滞术第二节颈部肩上肢神经阻滞一、膈神经阻滞术二、颈椎椎间孔神经阻滞术三、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术四、颈深丛神经阻滞术五、颈浅丛神经阻滞术六、肩胛上神经阻滞术七、腋神经阻滞术八、斜角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术九、锁骨下血管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术十、腋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术十一、锁骨下前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术十二、尺神经阻滞术十三、桡神经阻滞术十四、正中神经阻滞术十五、指根神经阻滞术第三节胸背腰骶神经阻滞一、肋间神经阻滞术二、胸椎椎间孔神经阻滞术三、胸椎椎旁神经阻滞术四、腰大肌肌间沟神经阻滞术(腰丛神经阻滞术)五、腰椎椎间孔神经阻滞术六、腰椎旁神经阻滞术七、腰椎硬膜外前侧间隙神经阻滞术八、骶骨后孔神经阻滞术九、骶↓5和尾神经阻滞术十、臀上皮神经阻滞术十一、髂腹股沟和髂腹下神经阻滞术十二、阴部神经阻滞术十三、直肠和肛门神经丛阻滞术十四、生殖股神经阻滞术第四节下肢神经阻滞一、股神经阻滞术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术三、闭孔神经阻滞术四、臀部坐骨神经阻滞术五、腓总神经阻滞术六、隐神经阻滞术七、踝部腓浅神经阻滞术八、足背腓深神经阻滞术九、膝部胫神经阻滞术十、腓肠神经阻滞术十一、踝部胫神经阻滞术第五节交感神经阻滞一、星状神经节阻滞术二、胸交感神经节阻滞术三、腰交感神经节阻滞术四、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第六节椎管内神经阻滞一、颈部硬膜外间隙神经阻滞术二、胸部硬膜外间隙神经阻滞术三、腰部硬膜外间隙神经阻滞术四、骶管硬膜外间隙神经阻滞术五、经骶裂孔硬膜外前间隙神经阻滞术六、颈部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术七、胸部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术八、腰部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术第4章局部注射疗法第一节颈肩上肢关节注射一、寰枕关节注射二、寰枢关节注射三、颈椎关节突关节注射四、肩关节及肩关节周围注射五、肘关节注射六、腕关节注射七、掌指关节注射八、指间关节注射第二节胸背腰骶关节注射一、胸锁关节注射二、胸肋关节注射三、肋横突关节注射四、腰椎关节突关节注射五、骶髂关节注射第三节下肢关节注射一、髋关节注射二、膝关节注射三、下胫腓关节注射四、踝关节注射五、跖趾关节注射六、趾间关节注射第四节颈肩上肢病灶注射一、第2~5颈椎横突注射二、第6颈椎横突注射三、项韧带注射四、颈椎旁软组织注射五、前斜角肌注射六、颈椎间盘病灶区注射七、屈指肌腱鞘注射八、伸指肌腱鞘注射九、腕管肌腱鞘注射十、腕背侧注射十一、尺骨茎突远端注射十二、尺管周围注射十三、桡骨茎突注射十四、肱骨外上髁注射十五、肱骨内上髁注射十六、肱二头肌腱鞘注射十七、尺骨鹰嘴滑囊注射第五节胸背腰骶病灶注射一、胸椎间盘病灶区注射二、棘突上滑囊注射三、胸上端肋软骨注射四、胸下端肋骨末端注射五、棘突间韧带注射六、横突间注射七、第3腰椎横突注射八、腰大肌肌间隙注射九、下腰三角区注射十、腰椎旁肌注射十一、坐骨结节注射十二、梨状肌注射十三、长短收肌耻骨部注射第六节下肢病灶注射一、股直肌注射二、转子后股外旋肌群注射三、阔筋膜张肌注射四、髂胫束注射五、臀中肌注射六、髋臼缘注射七、髌股间隙注射八、膝内侧侧副韧带注射九、膝外侧侧副韧带注射十、髌骨上缘注射十一、髌上股四头肌外侧头注射十二、髌骨内缘注射十三、腓骨小头注射十四、胫骨内髁注射十五、胫骨粗隆注射十六、内踝后方注射十七、外踝后方注射十八、踝内侧三角韧带注射十九、踝外侧韧带注射二十、踝前注射二十一、踝后注射二十二、跟腱止点前注射二十三、跟骨注射二十四、距下窦注射二十五、足舟骨结节下注射二十六、跖骨头注射第5章神经破坏性阻滞术一、周围神经破坏性阻滞术二、腹腔神经丛乙醇阻滞术三、腰交感神经节破坏性阻滞术第6章其他镇痛、止痛技术第一节分娩镇痛第二节自控镇痛(PCA)、镇静(PCS)技术一、概述二、经硬膜外间隙自控镇痛(PCEA)技术三、经静脉自控镇痛(PCIA)技术四、自控镇静技术第三节胶原酶溶解疗法第四节吸入镇痛第1章疼痛的测量与评估疼痛的测量一般指用某些测量标准(metric)对疼痛强度进行测定;疼痛的评估则包括对疼痛全过程中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测量。
中医疼痛科_工作制度
中医疼痛科工作制度一、宗旨和目标中医疼痛科以传承、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为宗旨,积极开展疼痛诊疗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缓解和消除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诊疗原则1. 中医疼痛科的诊疗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诊断和治疗应以疼痛为主要症状,注重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药在疼痛治疗中的优势。
3.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因人制宜,灵活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中医治疗方法。
三、病历管理1. 中医疼痛科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认真书写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包括病情描述、诊断、治疗方案、用药情况等,确保病历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整洁性。
2. 病历应详细记录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信息,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和疗效评估。
四、诊疗规范1. 中医疼痛科医生应熟练掌握各种疼痛疾病的中医诊疗规范,遵循临床路径,确保诊疗过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注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向患者充分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和可能的风险,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同意。
五、药物管理1. 中医疼痛科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合理选用中药和非中药治疗方法,遵循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剂量规定。
2. 对特殊药物和贵重药物的使用,应经患者或家属同意,并做好用药记录。
六、针灸和推拿操作规范1. 针灸和推拿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卫生。
2. 针灸和推拿医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操作时应轻柔、准确、有效,避免患者不适。
3. 对初次接受针灸和推拿治疗的患者,应进行详细的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疑虑和恐惧,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七、患者教育和健康指导1. 中医疼痛科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患者了解疼痛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管理和保健能力。
2. 向患者介绍中医药在疼痛治疗中的优势和特点,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和接受中医药治疗。
疼痛临床技术规范(九)
疼痛临床技术规范(九)十一、锁骨下前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术【适应证】上臂远端区域、前臂和手部的麻醉和除痛治疗。
【禁忌证】(1)胸部畸形。
(2)锁骨骨折、脱位.【操作方法】(1)体位:仰卧位、阻滞侧手臂置于腹部。
(2)体表定位:首先确定在锁骨的外侧肩峰腹侧骨突A,在锁骨内侧端颈静脉切迹中点B,二者之间做一连线,取其中点C,在C点下方紧贴锁骨为穿刺点.(3)戴无菌手套,消毒皮肤,穿刺点局麻皮丘。
(4)采用长10cm、7号穿刺针。
(5)术者右手持穿刺针于穿刺点垂直进针3~4cm可触及臂丛神经,诱发传至上肢、手部的放电样异感,回抽无血、无气即可注入局麻药20~30ml。
如使用神经定位刺激器穿刺,可诱发出肱二头肌抽动和手部1~3指的指伸肌或指屈肌抽动。
表明穿刺针接近桡神经和正中神经,回抽无血、元气即可注入局麻药。
【注意事项】(1)进针部位或穿刺方向不当,可能误入胸腔、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等.所以确定进针标记异常重要,对肩峰的腹侧骨突A必须在腹侧,为了排除误将肱骨头当作肩峰骨突,可在肩关节处活动患者上肢,同时触摸刚确定的肩峰骨突,该处必须不随肩关节活动而移动,才能确认。
(2)如果穿刺中回抽有血,说明太靠内侧了,穿刺针应向外调整0。
5~1cm。
穿刺针应靠向肩关节方向不要偏向内侧。
(3)注射药物向内扩散可能阻滞颈交感神经,出现霍纳征,无需处理.十二、尺神经阻滞术【适应证】用于尺神经支配范围内的麻醉和疼痛治疗。
【禁忌证】(1)骨关节肿瘤、畸形、骨折、血肿.(2)穿刺部位解剖位置不清。
【操作方法】1.肱部尺神经阻滞术(1)体位:仰卧或坐卧,患臂伸直,置于手术台或托手板上。
(2)体表定位:上臂肱二头肌内侧沟中点可触及肱动脉搏动,在搏动点内侧为穿刺点。
(3)戴无菌手套,皮肤消毒,穿刺点做局麻皮丘。
(4)取5cm长,7号穿刺针。
(5)在穿刺点进针后,向肱动脉内侧方寻找异感,直至出现向小指放射性异感,回抽无血后注射局麻药5~10ml,该神经邻近正中神经容易出现同时阻滞。
中医疼痛科科室规章制度
中医疼痛科科室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中医疼痛科科室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中医疼痛科科室全体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第三条中医疼痛科科室的主要任务是诊治与疼痛相关的各类疾病,开展科研与教学工作,提高临床技术水平。
第四条中医疼痛科科室应坚持中医传统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科学研究,为患者提供科学的诊疗服务。
第二章医务人员行为规范第五条医务人员必须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遵守医疗纪律,严守医疗秘密。
第六条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要认真负责,细心仔细,确保诊疗质量。
第七条医务人员要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得擅离职守,不得违规收受患者礼金。
第八条医务人员要不断学习进步,提高专业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
第三章临床工作规范第九条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诊疗流程,确保临床诊疗安全。
第十条医务人员要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保护医院声誉,维护医患关系和谐。
第十一条医务人员要按照规定完善病历记录,确保资料完整真实。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要积极配合医院管理工作,不得擅自调整医疗服务内容。
第四章药品管理规范第十三条医务人员要按照规定使用药品,不得滥用或浪费药品。
第十四条医务人员要做好药品管理工作,确保药品配送和存储安全。
第十五条医务人员要遵守药品使用规范,避免药品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第五章突发事件处理规范第十六条医务人员要按照规定应急预案处理突发事件,保障患者安全。
第十七条医务人员要做好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工作,不得隐瞒事实,造成不良后果。
第十八条医务人员要保持冷静,积极应对突发事件,不得擅自独断处理。
第六章科研与教学规范第十九条医务人员要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提升科研能力,推动学科发展。
第二十条医务人员要积极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后继人才,传承中医疼痛治疗技术。
第二十一条医务人员要按照规定记录科研和教学工作内容,确保资料准确完整。
第七章管理机制第二十二条中医疼痛科科室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分工,确保科室正常运转。
疼痛科技术操作规范
痛点注射治疗痛点注射治疗(trigger point injection,TPl)是疼痛门诊最早采用的一种治疗手段,效果确切、适用范围广,可用于治疗所有由肌筋膜异常引起的疼痛。
作用原理:激痛点是一种局部病理性或解剖性问题,并具有伤害感受特性以及维持中枢敏化的作用。
其病理特征:①无菌性炎症肌膜包绕的肌纤维;②硬化病变的皮神经增生的炎性结缔组织和脂肪与筋膜紧密连接运动神经,进入肌肉肌原纤维,损伤线粒体。
表现为在肌肉静止时激痛点里可以触摸到的紧绷肌带,无运动单位的动作电位。
激痛点经常会被肌肉的过度负荷激活,出现局部疼痛、发凉、麻木、肌紧张带。
疼痛常于清晨发作,活动、热敷后减轻或消失,伴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牵涉痛。
软组织损伤的激痛点较多地发生在人体的肌肉、筋膜、韧带的起止点,因为起止点是人体机械应力比较集中的地方,受到的拉力大,不论急性的损伤或是慢性的静力性的应力超常,都可以损伤纤维结构,出现激痛点。
1.触诊定位方法:平滑式、钳捏式与深部触诊。
(1)平滑式触诊:手指来回推动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寻找其中的条索状物或硬结。
主要用于浅表的肌肉,如斜方肌、股直肌、掌长肌等。
(2)钳捏式触诊:拇指与其他手指钳捏住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以前后推动的方式寻找其中的硬结。
主要用于身体体表游离缘肌肉中激痛点的定位,如大圆肌、胸大肌外侧缘的激痛点。
(3)深部触诊法:将手指放在注射部位皮肤表面,向深部施加压力,引出局部性的压痛和放射痛。
主要用于体内深层肌肉如腰大肌、腰方肌等激痛点的定位。
2.注射器材:10ml注射器,1%利多卡因每点3~5ml,每周一次。
3.注意事项:(1)诊断要准确,否则治疗无效。
(2)无菌操作,防止穿刺部位感染。
(3)局麻药过敏可致呼吸、心搏骤停,治疗室需配置监护和抢救设备。
(4)对注射部位一定要有立体解剖概念,切勿损伤血管、神经、胸膜、腹膜。
(5)同一部位进针,要向3个方向注药,使肌硬结被充分浸润。
(6)为了减轻注射时的疼痛,注药速度宜缓慢,注药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反应,掌握注药速度、改变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
疼痛科操作规范
枕大神经阻滞术适应症1、颈源性偏头痛。
2、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
3、该部位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4、在影像监视器引导下注射神经损毁药治疗颈1~2骨转移癌引起的偏头痛。
5、枕部后、枕上1/3的头皮麻醉。
禁忌症1、注射部位感染。
2、患者不能合作。
操作方法1、患者面对治疗床,头稍前倾,双肘部支撑在床上,长发患者用治疗巾从后向前包住枕后头发,让患者双手自己固定治疗巾同时用手掌托住前额,患者下颏尽量接近自己前胸。
2、确定乳突与寰枢关节连线或颈2棘突与乳突后缘连线中点向上1cm,在此点可能触及枕动脉。
3、无需注射局麻皮丘,用3.5cm长,7号短针垂直进针,直至接触枕骨。
此时病人有可能会出现异常感,表明触及枕大神经、但多数患者可以没有异常感。
4、充分回吸无血后即可于帽状腱膜上、下注射局麻药或除痛液5~6ml,轻压3~5min后不再出血即可。
注意事项1、注药前坚持回吸,避免将局麻药误注入枕动脉内。
2、通常只要沿枕后骨板注药,罕有并发症出现。
枕小神经阻滞术适应症1、治疗颈源性头痛。
2、该部位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禁忌症1、注射部位感染。
2、患者不能合作。
操作方法1、治疗体位同枕大神经阻滞术。
2、在枕大神经阻滞点外侧1cm为枕小神经穿刺点。
3、注射1%利多卡因或除痛液5~6ml,轻压3~5min不出血即可。
注意事项1、注药前坚持回吸,避免将局麻药误注入枕动脉内。
2、通常只要沿枕后骨板注药,罕有并发症出现。
眶上神经阻滞术适应症1、眶上神经痛患者。
2、眼眶上部带状疱疹痛。
3、上述范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禁忌证1、局部感染。
2、患者不能合作。
3、有严重出血倾向患者。
操作方法1、患者仰卧位,眼前视,在患侧眶上缘内1/3处或在眉中间可触及眶上切迹,或用手指或圆珠笔尖诱发出头痛扳机点作为穿刺点。
2、常规消毒后,用6~7号短针垂直刺入切迹,针尖触及骨质之前可有异感,如果先碰到骨质无异感,针的方向应轻轻做扇形移动,寻找异常感觉或有发出疼痛扳机点,穿刺到位后即可注射1%利多卡因0.5~1ml.3、退针后轻压穿刺处3~5min后,由于眶上孔变异较大,仅有20%左右的操作可以刺进眶上孔。
疼痛科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
疼痛科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疼痛科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涉及疼痛科临床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其目的是规范临床工作流程,提高疼痛科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下面是一份大概1200字左右的疼痛科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的简要内容:一、疼痛科患者诊疗流程:1. 首诊:患者首次就诊时,医生应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和主诉,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如需相关检查,应及时建议患者进行。
2. 诊断:根据患者病史和检查结果,医生应进行科学的诊断判断,明确诊断。
3.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应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4. 治疗过程: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随访:对于需要长期治疗或随访的患者,医生应建立定期随访制度,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整。
二、疼痛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1. 疼痛类型的明确: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医生应判断疼痛类型,如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等。
2. 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疼痛类型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医生应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神经阻滞等。
3. 综合治疗:针对某些特殊情况,如疼痛伴有精神疾病或其他系统性疾病的患者,医生应采取综合治疗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疼痛科常见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 背痛:对于背痛的患者,医生应进行详细的疼痛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2. 颈肩痛:对于颈肩痛的患者,医生应进行颈肩功能评估,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肌肉松弛剂、按摩疗法、牵引疗法等。
3. 类风湿关节炎疼痛: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疼痛的患者,医生应进行关节功能评估,并制定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治疗方案。
4. 癌症疼痛:对于癌症疼痛的患者,应采用癌痛治疗的综合策略,如药物治疗、放疗、手术治疗等。
5. 神经病理性疼痛: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应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镇痛药物、神经调节剂等。
疼痛科(住院)规章制度
疼痛科(住院)规章制度
为了规范疼痛科(住院)的工作秩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特制定本规章制度,所有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
一、工作人员要求。
1. 所有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资质和执业证书,严格按照
医疗规范进行工作。
2. 所有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护理资格证书,严格按照护理操
作规程进行工作。
二、患者管理。
1. 严格按照医嘱和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不得擅自更改治疗方案。
2. 对于疼痛患者,应及时进行疼痛评估和疼痛管理,确保患者
的舒适和安全。
三、设备管理。
1. 对疼痛科所使用的设备和药品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管理和维护,确保设备和药品的安全和有效性。
2. 对于疼痛科所使用的特殊设备,必须经过专业人员培训后方可使用。
四、安全管理。
1. 对于患者的疼痛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确保患者的安全。
2. 对于疼痛科的工作环境和设备,必须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工作环境和设备的安全。
五、责任追究。
对于违反本规章制度的工作人员,将按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相应的责任追究,严肃处理。
六、其他。
对于疼痛科工作中遇到的其他问题,必须严格按照医院相关规
定和流程进行处理。
以上规章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所有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如有违反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篇一:《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十堰市人民医院购书目录篇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中华医学会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篇三:疼痛门诊规章制度疼痛门诊工作制度1、疼痛门诊是在麻醉科主任领导下由专职医师负责的临床诊疗专科。
2、疼痛门诊工作必须具有相关学科临床诊疗知识和技能的高年资医师承担诊疗业务。
治疗工作必须有二人以上参加。
医师相对固定,可定期轮换。
必须保持疼痛诊疗业务的连续性。
门诊应有固定的开设时间。
3、疼痛门诊应保持整洁的候诊和诊疗环境。
4、对病人和蔼亲切,认真解答疑问,注意鉴别病人心理障碍、药物依赖和毒副作用。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注意保护性医疗。
5、病史力求详细,病历书写要真实、完整,包括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并合理收费等项目。
必要时查阅病人的过去医疗档案,防止误诊、漏诊。
6、疼痛门诊登记本要求详细记录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工作性质、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诊断、治疗方法和效果等,以备随访。
7、诊疗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安全医疗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
对病人的治疗方案和效果预测、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并发症均须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清楚,并征得同意,必要时签字为证。
治疗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演变和治疗效果,酌情修订和重订治疗方案。
8、接受各种治疗的病人,根据治疗方法和病情必须留观到无全身反应和无神经系统障碍时才可以离院,遇有疑难病例(或操作)和意外时,须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请示,并严格执行上级医师的医嘱。
9、建立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必要时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共同修订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对疑难病人不能确诊或二次复诊不能明确诊断或操作困难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处理,并向科主任汇报。
10、按照医院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有事请假,不得无故不到岗、脱岗和空岗,否则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11、对进修、实习医师按照上级有关规定严格管理、认真带教,以提高他们的临床技能。
疼痛科(住院)规章制度
疼痛科(住院)规章制度
第一条为了规范疼痛科(住院)的管理,保障患者的权益,维护医疗秩序,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疼痛科(住院)的患者应按照医嘱接受治疗,不得擅自离院或中途停止治疗。
第三条医护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不得泄露患者的隐私信息。
第四条医护人员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执行医疗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第五条医护人员应积极配合医疗管理部门的工作,认真填写患者的病历和相关资料,保证医疗质量的可追溯性。
第六条患者家属应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不得干扰医疗秩序,不得擅自进入医疗区域。
第七条疼痛科(住院)的患者应按照医嘱进行饮食和生活方式的
调整,不得擅自进食禁忌食物或进行不当的活动。
第八条医护人员应定期进行医疗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第九条对于违反本规章制度的行为,医院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理,严重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条本规章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如有需要修改,应经医院管理部门批准后执行。
疼痛科(住院)规章制度
疼痛科(住院)规章制度为了规范疼痛科(住院)的工作秩序,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以下规章制度:一、工作职责。
1. 疼痛科(住院)医生应当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负责患者疼痛的评估、诊断和治疗工作。
2. 护士应当协助医生进行疼痛治疗工作,负责患者疼痛的观察和记录。
二、疼痛评估。
1. 患者入院后应当及时进行疼痛评估,包括疼痛的程度、性质、持续时间等。
2.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疼痛治疗方案。
三、疼痛治疗。
1. 严格执行医嘱,按时给予患者疼痛治疗。
2. 对于疼痛治疗效果不佳或有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向主治医生汇报并调整治疗方案。
四、用药管理。
1. 严格执行用药管理制度,确保药品使用安全。
2. 对于镇痛药物的使用,应当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病情特点进行合理使用,避免滥用或误用。
五、感染控制。
1. 在进行疼痛治疗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消毒规范,确保治疗操作的无菌操作。
2. 对于患者的疼痛治疗器械和设备,应当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六、患者安全。
1. 在进行疼痛治疗时,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 对于疼痛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当及时处理并向患者及家属做出解释和安抚。
七、医疗记录。
1. 对于患者的疼痛评估、治疗和观察情况,应当及时、准确地进行记录,并保存在患者的病历中。
2. 对于疼痛治疗中的重要事件和不良反应,应当及时向主治医生和上级医务人员进行汇报。
八、违规处理。
对于违反本规章制度的医务人员,将根据医院相关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理,直至取消相关职务资格。
以上规章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如有需要修改,须经医院相关部门审批。
对于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医务人员,将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
手术麻醉科、疼痛科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手术麻醉科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一、术前访视病人注意事项
二、麻醉记录单记录方法
三、麻醉前注意事项
四、基础麻醉
五、静脉全身麻醉
六、氯胺酮麻醉
七、神经安定镇痛麻醉
八、异丙酚静脉麻醉
九、吸入全身麻醉
十、气管、支气管内插管术
十一、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
十二、骶管阻滞麻醉
十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十四、颈丛、臂丛阻滞麻醉
十五、中心静脉穿剌置管术
十六、动脉穿刺置管术
十七、心肺脑复苏
疼痛科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一、星状神经节阻滞
二、颈深神经丛阻滞
三、颈浅神经丛阻滞
四、肌间沟臂丛阻滞
五、锁骨上臂丛阻滞
六、腋路臂丛阻滞
七、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
八、股神经阻滞
九、肋间神经阻滞
十、胸部椎旁阻滞
十一、蛛网膜下腔阻滞
十二、硬膜外间隙阻滞
十三、肩关节及肩关节周围阻滞
十四、膝关节注射。
疼痛临床技术规范(二十)
疼痛临床技术规范(二十)第四节下肢关节注射标题: 一、髋关节注射内容: (一)髋关节囊注射【适应证】(1)髋关节退行性关节炎,强直性髋关节炎,痛风性髋关节炎.(2)髋部滑膜炎,包括股骨头大粗隆滑膜炎,髂耻滑膜炎,坐骨结节滑膜炎。
(3)髋关节痛、创伤后髋关节痛。
【禁忌证】(1)髋部感染,败血症或出血倾向的患者。
(2)反复进行两次以上的注射症状无明显改善者.【操作方法】(1)仰卧位或俯卧位.(2)先取仰卧位,自股骨大转子前方,沿股骨颈方向,以45°角徐徐进针,针贴近骨面,待针尖接近关节外缘处,将针尖略微翘起,与关节囊面平行刺入1. 5cm左右,不进入关节腔,回抽无血或关节液,即可注药,亦可做扇形浸润,然后将针退出。
再取俯卧位,在大转子后方、转子间嵴处进针,沿股骨颈方向插入后关节囊层,回抽无血后,可进行药物注射。
注射药量10~15ml.在做髋关节囊注射之前,如先做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及肌肉组织注射治疗,则疗效更佳.【注意事项】(1)操作必须在严格无菌情况下进行,防止关节腔内感染。
(2)对疑有关节结核的患者按寒性脓肿穿刺法进行.(3)注意勿伤及血管神经,应反复回抽注射器,避免将药液误注入血管内。
(4)避免将激素类药物注入关节腔内,以免损害软骨蛋白多糖。
(5)髋关节囊接受腰骶神经丛、闭孔神经及股神经的关节支支配,注入时应做扇形浸润注射或辅以其他注射方法;(二)髋关节腔注射【适应证】(1)髋关节炎。
(2)髋关节类风湿性或强直性关节炎。
(3)髋关节痛、创伤后髋关节痛。
【禁忌证】(1)髋部皮肤有感染,髋关节结核或化脓性髋关节炎。
(2)髋关节恶性肿瘤.(3)局部肿胀明显,定位不清者(4)反复治疗2或3次无效的患者.【操作方法】(1)仰卧位。
(2)用长针头自股骨大转子前下方进针,沿股骨颈内侧角方向,与皮肤成45°角紧贴骨面刺入。
操作时注意针体在股动、静脉及股神经的下方,应有立体解剖概念,使针尖刺入关节腔内。
疼痛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诊疗范围、诊疗规范
疼痛科工作制度一、据医院要求,疼痛科每周设全天无假日门诊。
二、按照医院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有事请假,不得无故不到岗、脱岗和空岗,否则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三、对所有到疼痛科就诊的病员都应尽力做到诊断正确,治疗及时,服务热情,登记完整,为患者提供优良的就医环境。
四、负责全院所有疼痛病人的咨询、检查、诊断和治疗,接受临床各科的会诊邀请。
五、对收住院的病员,按照医院对临床各科的要求,认真进行必要的检查、诊断和治疗,并合理收费。
六、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正常的医疗工作,如:值班、交接班、病历书写、病历讨论、业务学习、科间会诊等。
七、在诊治常见疼痛性病的同时与临床各科共同开展恶性疼痛的诊治,如:各种神经痛、晚期癌痛,和手术科室一起做好术后镇痛、无痛人流及无痛分娩等。
八、工作中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及疼痛科工作原则,不得疏漏,如遇疑难问题或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以便妥善处理。
九、上班后认真打扫辖区卫生,经常保持工作区的环境清洁整齐。
十、对进修、实习医师按照上级有关规定严格管理、认真带教,以提高他们的临床技能。
疼痛科工作原则参照近年来国内外疼痛科工作特点,特制定本专业工作原则。
一、七禁1.禁给全身严重感染者(菌、毒、败血症)选用神经阻滞疗法。
2.禁给皮肤或深层组织有感染者作相应部位的治疗操作。
3.禁给白血病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采用神经阻滞疗法或椎管内治疗。
4.禁给身体极度衰弱和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采用神经阻滞疗法。
5.禁给肿瘤患者早期采用神经阻滞镇痛,以免延误病情。
6.禁忌同时阻滞双侧神经节。
7.禁忌给肿瘤本身发生在脊髓或椎体的患者行椎管内治疗。
二、八不1.不勉强患者作治疗。
2.不给患者交待清楚不操作。
3.精力不集中不操作。
4.不明确诊断不治疗。
5.不在疲劳时进行神经阻滞。
6.不轻易采取神经破坏疗法。
7.条件不具备,不追求高难度技术操作。
8.急救措施不落实不操作。
三、十四要1.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医疗技术。
疼痛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1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 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4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
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趾背伸肌力减弱。
5 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7 注意与一些引起腰腿痛的疾病如椎管狭窄及脊柱肿瘤等相鉴别。
【入院指征】1.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2.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和加强试验阳性;3.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检查项目】1.专科检查: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常规检查:全血细胞计数+三分类;ABO血型鉴定;RH血型鉴定;尿液分析;大便常规;肝功能常规;肾功能常规;血电解质常规;凝血常规;心电图;胸片;输血前五项检查;血糖。
【治疗原则】1整脊治疗:可采用调曲整脊系统手法以及四维牵引。
2 卧床1~2周,骨盆牵引治疗,2次/日,每次30分钟,每次牵引重量120-160牛。
3 药物治疗:3.1 气滞血瘀型症状: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治法:行气活血,舒筋止痛。
例方:舒筋活血汤。
3.2 寒湿型。
症状:腰腿疼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或濡缓。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篇一:《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十堰市人民医院购书目录篇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中华医学会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篇三:疼痛门诊规章制度疼痛门诊工作制度1、疼痛门诊是在麻醉科主任领导下由专职医师负责的临床诊疗专科。
2、疼痛门诊工作必须具有相关学科临床诊疗知识和技能的高年资医师承担诊疗业务。
治疗工作必须有二人以上参加。
医师相对固定,可定期轮换。
必须保持疼痛诊疗业务的连续性。
门诊应有固定的开设时间。
3、疼痛门诊应保持整洁的候诊和诊疗环境。
4、对病人和蔼亲切,认真解答疑问,注意鉴别病人心理障碍、药物依赖和毒副作用。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注意保护性医疗。
5、病史力求详细,病历书写要真实、完整,包括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并合理收费等项目。
必要时查阅病人的过去医疗档案,防止误诊、漏诊。
6、疼痛门诊登记本要求详细记录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工作性质、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诊断、治疗方法和效果等,以备随访。
7、诊疗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安全医疗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
对病人的治疗方案和效果预测、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并发症均须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清楚,并征得同意,必要时签字为证。
治疗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演变和治疗效果,酌情修订和重订治疗方案。
8、接受各种治疗的病人,根据治疗方法和病情必须留观到无全身反应和无神经系统障碍时才可以离院,遇有疑难病例(或操作)和意外时,须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请示,并严格执行上级医师的医嘱。
9、建立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必要时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共同修订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对疑难病人不能确诊或二次复诊不能明确诊断或操作困难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处理,并向科主任汇报。
10、按照医院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有事请假,不得无故不到岗、脱岗和空岗,否则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11、对进修、实习医师按照上级有关规定严格管理、认真带教,以提高他们的临床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点注射治疗痛点注射治疗(trigger point injection,TPl)是疼痛门诊最早采用的一种治疗手段,效果确切、适用范围广,可用于治疗所有由肌筋膜异常引起的疼痛。
作用原理:激痛点是一种局部病理性或解剖性问题,并具有伤害感受特性以及维持中枢敏化的作用。
其病理特征:①无菌性炎症肌膜包绕的肌纤维;②硬化病变的皮神经增生的炎性结缔组织和脂肪与筋膜紧密连接运动神经,进入肌肉肌原纤维,损伤线粒体。
表现为在肌肉静止时激痛点里可以触摸到的紧绷肌带,无运动单位的动作电位。
激痛点经常会被肌肉的过度负荷激活,出现局部疼痛、发凉、麻木、肌紧张带。
疼痛常于清晨发作,活动、热敷后减轻或消失,伴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牵涉痛。
软组织损伤的激痛点较多地发生在人体的肌肉、筋膜、韧带的起止点,因为起止点是人体机械应力比较集中的地方,受到的拉力大,不论急性的损伤或是慢性的静力性的应力超常,都可以损伤纤维结构,出现激痛点。
1.触诊定位方法:平滑式、钳捏式与深部触诊。
(1)平滑式触诊:手指来回推动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寻找其中的条索状物或硬结。
主要用于浅表的肌肉,如斜方肌、股直肌、掌长肌等。
(2)钳捏式触诊:拇指与其他手指钳捏住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以前后推动的方式寻找其中的硬结。
主要用于身体体表游离缘肌肉中激痛点的定位,如大圆肌、胸大肌外侧缘的激痛点。
(3)深部触诊法:将手指放在注射部位皮肤表面,向深部施加压力,引出局部性的压痛和放射痛。
主要用于体内深层肌肉如腰大肌、腰方肌等激痛点的定位。
2.注射器材:10ml注射器,1%利多卡因每点3~5ml,每周一次。
3.注意事项:(1)诊断要准确,否则治疗无效。
(2)无菌操作,防止穿刺部位感染。
(3)局麻药过敏可致呼吸、心搏骤停,治疗室需配置监护和抢救设备。
(4)对注射部位一定要有立体解剖概念,切勿损伤血管、神经、胸膜、腹膜。
(5)同一部位进针,要向3个方向注药,使肌硬结被充分浸润。
(6)为了减轻注射时的疼痛,注药速度宜缓慢,注药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反应,掌握注药速度、改变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
注药后可行局部按摩。
眶上神经阻滞1.应用解剖眶上神经由三又神经的眼神经支发出,前行于上睑提肌和眶顶壁之间,经眶上切迹或眶上孔分布于眼睑和前额部,其额支纤维可以延伸至颅顶与枕大神经交通。
眶上孔多位于眼眶上缘中、内1/3交界或中点附近,其形态及位置的个体差异较大,约60%为切迹,21%是单骨孔,余者2~3个骨孔或切迹。
切迹宽度多为5~6mm。
2.操作技术(1)体位:患者平卧位。
(2)体表定位:患侧眶上缘内1/3处或在眉中间可触及眶上切迹,用手指尖可诱发出激痛点。
(3)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3.5cm长、7号短针沿着眶上孔或切迹刺入0.5cm深度。
由于眶上孔变异较大,眶内阻滞操作可以提高成功率。
针尖沿眶顶部骨质进针 1.5~2cm后,回抽无血,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0.5~1ml。
注药后按摩局部皮肤,使药液扩散,有利于同时阻滞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
必要时出现阻滞效果后15~20分钟做射频治疗。
3.适应证适用于眶上神经痛、额部带状疱疹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以及该范围癌性疼痛。
4.并发症及其防治避免消毒液造成结膜或角膜损伤。
穿刺时术者左手示指始终保护患者眼球穿刺不超过2.0cm,进针1.5cm即可注药。
治疗当天不要洗脸,避免针眼感染。
如注射后出现局部肿胀可用冰袋冷敷。
药液阻滞动眼神经上支使眼睑下垂,数日至数周可恢复。
眶内阻滞不宜注射神经破坏药物。
眶下神经阻滞应用解剖眶下神经为三叉神经发出的上颌神经直接延续的主支或最大的终支,经眶下裂入眶后称为眶下神经,其分支有下脸支、鼻支、上唇支和颊支,为终末支,分布于下眼睑、同侧鼻背、上唇和颊部。
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0.8cm处,是眶下壁内面眶下沟、眶下管的延续。
眶下动脉、眶下静脉、眶下神经由此通过。
1.操作技术(1)体位:患者仰卧位。
(2)体表定位:从直视瞳孔至同侧口外角做一垂直线,再从眼外侧联合(眼外眦)至上唇中点做一连线,两线交叉点即为穿刺点。
参照上述方法,直接用手指于眶下峰下偏内方可触及一凹陷处,即为眶下孔。
(3)操作方法:常规消毒,用3.5cm长、7号针,向外或向内上方进针,感觉针尖出现落空感,即表明针尖进入眶下孔。
刺及眶下神经时,可产生由鼻翼向上唇的图5-2眶下神经阻滞位置放射痛。
抽吸无血,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0.5~1ml。
拔针后轻压穿刺处3~5分钟,用创可贴贴敷。
眶下孔方向变异较大,需耐心寻找。
2.适应证眶下神经痛、该神经区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癌性疼痛的治疗。
3.并发症及其防治避免消毒液损伤结膜或角膜。
注药后轻压3~5分钟,避免局部血肿。
动脉性出血时可放及眼险,不能的眼,不需特殊处理,2-3日可恢复。
肋间神经阻滞应用解剖肋间神经由胸神经前支组成,位于壁层胸膜和肋间内膜和肋间内肌之间发出的肌支配肋间内外肌及胸横肌;外侧皮支行至肋骨角附近分出,到达腋中线向外穿过肋间外肌及前锯肌至皮下分出前后两支。
前支分布于胸外侧皮肤;后支向后分布于肩胛下部的皮肤;在胸骨旁穿出支配皮肤,称为前皮支,分布于相应肋间隙胸前皮肤。
女性第2~4肋间神经前皮支分支至乳房,称乳房内侧支。
T7-12神经在肋间斜向前下进入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之间,再穿腹直肌鞘至皮下。
肌支分布于肋间内外肌、腹横肌、腹内斜肌和腹直肌。
外侧皮支穿肋间外肌分为前、后两支。
前支支配胸腹部前外侧壁的皮肤,后支支配背阔肌表面的皮肤。
1.操作技术(1)体位:患侧向上侧卧位。
(2)体表定位:上臂抬高至头,使肩胛骨高举,暴露腋前线或腋后线。
在腋后线和肋角之间,术者用拇指、示指确定穿刺进针点。
(3)操作方法:用3.5cm长,7号短针于拇指、示指间,沿肋骨下缘向头侧约20°角刺及肋骨,再将针尖向肋缘下移动,再进针1~2mm,刺入肋骨下沟,出现阻力消失。
回吸无气、无血,注入局麻药3~5ml。
2.适应证用于术后、胸壁外伤、肋骨骨折、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
注射神经破坏药治疗胸壁癌痛。
肋间神经沟留置导管可以连续镇痛。
3.并发症及其防治常见并发症有气胸,刺及胸膜会出现剧痛感。
较大范围阻滞可导致局麻药中毒。
坐骨神经阻滞应用解剖坐骨神经是全身最大的神经,坐骨神经由L4、L5及S1-3脊神经前支构成,在梨状肌之下穿出坐骨大孔,经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之间行走,分布于大腿后面,并分出胫神经和排总神经。
支配小腿及足的全部肌肉以及除隐神经支配区以外的小腿与足的皮肤感觉。
1.操作技术(1)体位:俯卧位或侧卧位,患肢在上,屈髋屈膝,健侧在下伸直位。
(2)体表定位:①髂后上棘和股骨大粗隆连线中点,做一向下90°的垂直线,在此连线中点下方5cm处为穿刺点。
②髂后上棘与尾骨尖作连线,该线上1/3处与股骨大粗隆相连,在此连线中点下方1cm处为穿刺点。
(3)操作方法:常规皮肤消毒后,用7号12cm长针头,垂直穿过皮肤缓慢进针。
穿过臀大肌、梨状肌深5~7cm,出现向下肢放射性异感后,稍稍退针少许,测量针头深度。
如用神经刺激定位器则诱发下肢明显异感。
确定穿刺针到位后,旋转针头回吸无血液后,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8~20ml,每周1或2次。
2.适应证梨状肌综合征、坐骨神经痛、下肢末梢血供障碍引起的疼痛。
3.并发症及其防治神经损伤、出血、局部麻醉药中毒。
有出血倾向、过敏体质者、肥胖者慎用。
注射部位皮肤或深部有感染、炎性病灶者禁用。
注意防止出血、局麻药中毒。
坐骨神经解剖部位较深,个体差异较大,穿刺过程中寻找异感应轻柔,忌粗暴,以免损伤神经、血管或组织。
一旦出现向下肢放射性异感,应即刻停止进针,且应退针少许后再注药,以防刺激神经引发水肿变性。
治疗后应卧床休息15分钟,离床活动时应注意防护,以免因下肢无力而致伤。
星状神经节阻滞应用解剖星状神经节由C3发出的颈下交感节与第1胸交感节组成,又称颈胸神经节,位于第1肋骨颈突起和第7颈椎横突根部前方。
含至臂丛神经的传出与传入交感神经纤维,分布于血管、汗腺、竖毛肌、骨、关节等。
1.操作技术(1)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双肩下面垫一薄枕。
(2)体表定位:先沿锁骨上缘向内侧触及气管外缘,再沿气管向上2cm,平行于气管外缘触及动脉搏动。
术者左手中指将胸锁乳突肌及颈动脉鞘拉向外侧,中指指尖下压触及骨性感觉,并尽量向内抵住气管外缘后稍向外移动中指,暴露穿刺部位。
(3)操作方法:用3.5cm长,7号短针沿术者中指指尖轻轻垂直进针,至针尖触及骨质,退针尖1~2mm,回吸无血,注射1%利多卡因6~8ml(图5-9)。
观察2~3分钟,出现同侧Horner征,表明阻滞成功。
2.适应证头面、胸背部及上肢带状疱疹,幻肢痛、灼性神经痛、更年期综合征、偏头痛等。
改善头面、胸和上肢血液循环,治疗雷诺病、硬皮病、慢性心绞痛、脑血管痉挛、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症、变应性鼻炎、突发性耳聋等。
3.并发症及其防治向下穿刺过深误将局麻药注入椎动脉,引起患者意识丧失。
局麻药误注入蛛网膜下腔,引起呼吸、心跳停止。
进针过浅且注射局麻药剂量过大,浸润气管-食管间沟内的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
穿刺部位过高和注射局麻药剂量过大,可能阻滞膈神经,出现腹式呼吸减弱。
穿刺针过于朝向尾侧,可能刺伤胸膜顶或肺尖,引发气胸。
严禁同时行双侧星状神经节阻滞。
微创介入射频治疗1920年,lHlavey Cshing开始研充将射频用于电外科。
但是直到1950年射频毁损技术才真正用于中松神经系统。
20世纪如年代中期,品co健首创经皮前外侧径路定位射频脊髓毁损术,治疗顽固性恶性或非恶性疼痛。
1975年,shealy首次将射频消融技术应用于慢性腰痛治疗。
80年代初,Sluijler 在局麻及X线透视下进行经皮颈、胸和腰骶段脊神经疼痛综合征的射频毁损治疗。
至90年代,Wilkinson 和Stolker相继发展了经皮脊髓胸段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以及手术切开胸段背神经节的射频消融术。
(一)射频治疗疼痛的机制射频(radio frequency,RF),就是射频电流,它是一种高频交流变化电磁波的简称。
射频毁损的基本设备为一根绝缘良好的热电偶电极,其导电端即电极,可插入神经组织。
其外有一根特别的套管,以保证除了尖端外,整个电极均是绝缘的。
如果有电源接到此电极上,周围组织的阻抗就会使电流从电源端流向此组织,无论电流频率高低,均会使周围组织变热,从而产生能量。
由于其电极在周围组织中,可以从中吸收热量,最后实现整个系统的热量平衡。
此时,电极的温度与组织中最热的部分相等。
既然电流从电极端流向周围组织,那么,最热的部分也将是直接紧邻电极端的组织。
在一定电流下,达到热平衡大约需要60秒。
但在血管比较丰富的部位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