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的转换公式,超简单
天干地支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之间的转换
天干地支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之间的转换
天干(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标号为:1 2 3 4 5 6 7 8 9 0
地支(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标号为: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
下面介绍公元纪年法和天干地支纪年法的转换方法:
一、由天干地支到公元
1,求天干:公元年数最后一位为a,则找到标号为a-3(差小于0就加10)的天干。
例如:公元2001年最后一位为1,减3后为-2小于0加10为8,所以找到标号为8的天干为‘辛’。
2,求地支:公元年数除以12的余数为b,找到标号为b-3(差小于0就减12)的地支。
例如:2001年除以12的余数为9,9-3=6,找到标号为6的地支为‘巳’。
合起来就是‘辛巳年’。
二、由天干地支到公元
举个例子就知道了
请问戊戌变法是公元多少年?
我们知道六十一甲子,所以戊戌是这六十年里第几年呢,由天干戊知道尾数为5+3=8,可以是8,18,28,38,48,58,又由地支戌知道除12的余数为11+3-12=2,可以是2,14,26,38,50,综合一下就知道戊戌是一甲子的第38年。
还知道戊戌变法发生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之间,一甲子的首年(除60余1)可以是1801,1861,1921,1981,比较合理的是1861到1920,所以戊戌变法发生在公元1860+38=1898年。
干支纪年与公历换算
干支纪年与公历换算干支纪年与公历换算一、由公元推干支为了便于运算和使检索更加直观,用六十干支表并按顺序加以编号成表一如下:表一:六十干支表该表于公元前后的推算均适用,具体的方法如下:1,求公元后某年(设为Y)的干支。
方法是:先以Y除以60得出余数,然后再减去4,最后根据所得结果查表一中相应序数所对应的干支即为该年的干支。
例如求公元1911年的干支:1911÷60余数为51,减4后得47,查表一47对应的干支是辛亥,即1911年为辛亥年。
由于干支纪年60年一循环,当Y÷60的余数小于4时,需借干支纪年的一个周期60之数,例如1981年除以60余数为1,直接减4不够减,加上60之后再减4等于57,查表一便知1981年为辛酉年。
余可类推。
2,求公元前某年(设为X)的干支。
方法是:先以X除以60求其余数,再用57减去所得余数,根据所得结果再查表一中对应的干支,即为该年的干支。
例如求公元前221年的干支:221÷60,余数是41,以57-41=16,查表一16对应的是庚辰,即公元前221年对应的干支应为庚辰。
同样由于干支纪年的循环周期为60年,当余数大于57时,也需再借60。
例如求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年)的干支:479除以60余59,用57减59不够减,加上60之后再减59等于58,查表一知该年对应的干支为壬戌。
其余可以类推。
上述方法简便易行,只要记住表一,就完全可以不用纸笔,直接由心算推出结果。
此外,由于六十甲子是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搭配而成,十天干按顺序循环使用。
也就是说,在干支纪年中,同一天干每十年出现一次,而公元纪年年数采用十进位制。
由此推知,某天干必然和公元年份某一固定的尾数(个位数)相对应,于是得出十天干与公元纪年的个位数对照表如下(表二):表二:十天干与公元纪年个位数对照表数是3,则对应天干是癸,余类推;凡公元前某年个位数为7,其对应的天干必为甲,若个位数是3,则对应天干是戊,余类推。
公元年换算天干地支
公元年换算天干地支公元年换算天干地支。
口诀1:公元年数减以三,除十余数是天干,年数减三除十二,余数便是地支年。
口诀2:年数个位减以三,余数就是年天干,九九加一二零五,和除十二是地支。
(注;九九加一二零五,和除十二是地支。
意思是;公元1999年前年个十两位数加1除12,取余数即为地支。
公元2000年后年个十两位数加5除12,取余数即为地支)。
公元年换算天干,公元年数减以三,除十余数是天干,或公元年个位数减3,余数即为天干。
举例1,1968年,1968减3除以10,余数是5,5对应的天干戊。
或1968年,个位数8减3除,余数是5,5对应的天干也是戊。
举例2,2017年,2017减3除以10,余数是4,4对应的天干丁。
或2017年,个位数7减3除,余数是4,4对应的天干也是丁。
公元年换算地支,年数减三除十二,余数便是地支年。
或公元1999年前年个十两位数加1除12,取余数即为地支。
公元2000年后年个十两位数加5除12,取余数即为地支。
举例1,1968年,1968减3除以12,余数是9,对应的地支应是申。
或1968年是公元1999年前年个十两位数加1除12,取余数即为地支。
68加1除12,余数是9,对应的地支也是申。
举例2,2017年是公元2000年后年个十两位数加5除12,取余数即为地支。
17加5除12,余数是10,对应的地支也是酉。
1、天干地支与公元纪年的转换和记忆方法:如下图:余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例如:公元2014年的干支为何?2014年减3除以10等1,1即为甲,年天干为甲。
2014减3除12等于167余7,7即为午,年地支为午。
故2014年为甲午年。
依次类推。
(特别注意的是除尽,没余数,它对应10癸和12亥)。
纪年的换算
纪年的换算一、由公元纪年求干支计算公式:公元年数—3 公元年数—3公元后:天干(顺序号1—10)= (——————)的余数地支(顺序号1—12)= (——————)的余数10 12公元年数+ 2 公元年数+ 2公元前:天干(顺序号1—10)= 10 —(——————)的余数地支(顺序号1—12)= 12 —(——————)的余数10 12注:1、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顺序号为:1、2、3、4、5、6、7、8、9、10;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号为:1、2、3、4、5、6、7、8、9、10、11、12。
2、将计算出来的天干和地支顺序号对应的天干和地支找出来,按天干在前地支位后的次序组合前来,即为要求的干支年数。
例1、求公元618年的干支年。
618 —3 618 —3天干(顺序号)= ——————的余数为5,即戊。
地支(顺序号)= ——————的余数为3,即寅。
10 12答:公元618年为戊寅年。
例2、求1888年的干支年。
1888 —3 1888 —3天干(顺序号)= ——————的余数为5,即戊。
地支(顺序号)= ——————的余数为1,即子10 12答:公元618年为戊子年。
例3、求1898年的干支年。
1898 —3 1888 —3天干(顺序号)= ——————的余数为5,即戊。
地支(顺序号)= ——————的余数为11,即戌10 12答:公元618年为戊戌年。
例4、求公元前221年的干支年。
0221 + 2 221 + 2天干(顺序号)= 10 ———————的余数3为7,即庚。
地支(顺序号)= 12 ———————的余数7为5,即辰。
10 12答:公元前221年为庚辰年。
例5、求公元前841年的干支年。
0841 + 2 841 + 2 天干(顺序号)= 10 ———————的余数3为7,即庚。
地支(顺序号)= 12 ———————的余数3为9,即申。
10 12答:公元前221年为庚申年。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4 5 6 7 8 9 10 1 2 3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
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
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如:公元1995年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
然后,用1995除以12得余数为3。
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
那么,公元1995年则为农历乙亥年。
再如:公元1861年用尾数1查天干为“辛”,用1861除以12得余数为1,再用余数1查找地支为“酉”。
那么,公元1861年则为农历辛酉年。
如果某一年的尾数为0或者用该年除以12的余数为0,则取天干中的第1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12位“申”。
如:公元120年尾数0则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地支中的第12位“申”。
那么,公元120年则为庚申年。
另外,如果公元纪年是单个数字,就用该数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
如:公元6年,则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对应的“丙”和“寅”,那么该年则为丙寅年。
公元8年则为戊辰年。
公元11年,则取尾数1对应的天干中的“辛”和11对应的地支中的“未”。
那么,该年则为辛未年。
公元12年则为壬申年。
二、公元前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7 6 5 4 3 2 1 10 9 8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9 8 7 6 5 4 3 2 1 12 11 10具体换算方法同一如:公元前155年用尾数5取天干中的“丙”;155除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中的“戌”。
那么,该年则为丙戌年。
公元前8年则为癸丑年天干地支纪年法计算的万能公式文/孙海文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近代史上提到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
干支年与公历年的换算
干支年与公历年的换算先认识一下“天干序数”和“地支序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序数:1 2 3 4 5 6 7 8 9 10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序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一、由甲子年推算公历年公式:(天干序数-地支序数)÷2×10 + 3 + 天干序数上述得数再加任意一个60的倍数即可例1:求丁丑年为公历何年。
解:天干“丁”的序数是4,地支“丑”的序数是2,代入上述公式:(4-2)÷2×10 + 3 + 4 = 17答:公元后第一个丁丑年为公元17年,17加60的倍数的年份均为丁丑年(……公元77年、 137年、……1817年、1877年、1937年、1997年、2057年……)。
注:如果天干序数比地支序数小,则公式中的两个天干序数要先加10。
例2:求甲午年的公历年份。
解:天干“甲”序数为1,地支“午”序数为7。
天干“甲”的序数小于地支“午”的序数,故天干序数1要先加10:(1+10-7)÷2×10 + 3+(1+10)= 34答:公元后第一个甲午年为公元34年,34加60的倍数的年份均为甲午年(……公元94年、 154年、……1834年、1894年、1954年、2014年、2074年)。
二、由公历年推算干支年公式:取(公历年数-3)的个位数作天干的序数(个位数是0时看作10) 取(公历年数-3)÷12的余数作地支的序数(余数是0时看作12) 用两个序数所对应的天干和地支相配例1:求2005年的甲子2005-3 = 2002 ,取个位数2作天干序数,即“乙”(2005-3)÷ 12 = 166 余10,取余数10作地支序数,即“酉” 天干与地支配合为“乙酉”答:2005年是乙酉年。
例2:求1983年的甲子1983-3 = 1980 ,个位数是 0 ,看作10 ,10是天干“癸”的序数。
公元与干支纪年换算法
公元与干支纪年换算法公元与干支纪年换算法(根据网上资料综合编写)(一)、利用天干、地支序数推算公元年份的干支纪年1、天干序数表2、地支序数表3、推算公式(1)、(公元纪年-3)/10 其余数R1 为天干序数(2)、(公元纪年-3)/12 其余数R2 为地支序数(3)、(公元纪年-3)/60 余R ,R/10余x 为天干序数R/12余y 为地支序数(这里的余数为正整数,下同)4、举例:推算辛亥革命1911年的干支纪年按公式(1)、(2):(1911-3)/10 R1=8 天干为辛(1911-3)/12 R2=0 地支为亥故1911年为辛亥年按公式(3):(1911-3)/60 R=48 48/10=8 天干为辛48/12=0 地支为亥故1911年为辛亥年【注】当公元纪年小于10、12、60时,公式(1)改为(公元纪年+60-3)/10(2)改为(公元纪年+60-3)/12(3)改为(公元纪年+60-3)/60(二)、利用60花甲序数推算公元年份的干支纪年1、60花甲顺序表2、推算公式:公元后的公式(1)、公元纪年/60 余R ,(R-3)为花甲序号的干支。
(2)、(公元纪年-3)/60余数 R 即为花甲序号的干支。
公元前的公式(3)、(公元纪年+3)/60 余R,(60-R)为花甲序数干支。
3、举例:(1)、推算公元1911年的干支纪年按公式(1)有 1911/60 R=51 51-3=48 查表48为辛亥年。
(2)有(1911-3)/60 R=48 查表48为辛亥年。
(2)、推算公元前246年(秦始皇执政)的干支纪年按公式(3)有(246+3)/60 R=9, 61-9=52 查表52为乙卯年。
(三)、利用公元纪年的余数推算公元纪年的干支纪年1、天干余数表2、地支余数表(2)公元纪年/12的余数为对应地支的余数4、推算方法:以1911年为例。
1911/10 余数=1(天干)对应余数1为辛1911/12 余数=3 (地支)对应余数3为亥故1911年为辛亥年。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转换方法简单计算方法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互推转换及证明——兼答江湖××道友文□一都平皇一、小引90年代(大概是99年),余在中学时,曾在一份高中语文试题中,遇到过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的转换问题,依稀记得是与鲁迅先生有关,当时手头没有时宪之类的历书,只好依据相近的特殊年份慢慢推导,得出结果亦不难。
事后,老放不下,一直在想:倘若没有相近的特殊年份作为参考原点,是否还可以推?有没有一种便捷的办法实现两者之间的互推转换?于是以最近的年份(以其干支名易于从日历上查得)为契入点,试着寻找规律:1994年(甲戌) 1995年(乙亥) 1996年(丙子) 1997年(丁丑) 1998年(戊寅)1999年(己卯) 2000年(庚辰) 2001年(辛巳) 2002年(壬午) 2003年(癸未)2004年(甲申) 2005年(乙酉) 2006年(丙戌) 2007年(丁亥)不难发现:公元纪年年号尾数是 4 的,其干支名的天干对应为甲;公元纪年年号尾数为 5 的,其干支名的天干对应为乙;公元纪年年号尾数是 6 的,其干支名的天干对应为丙;公元纪年年号尾数为 7 的,其干支名的天干对应为丁;公元纪年年号尾数是 8 的,其干支名的天干对应为戊;公元纪年年号尾数为 9 的,其干支名的天干对应为己;公元纪年年号尾数是 0 的,其干支名的天干对应为庚;公元纪年年号尾数为 1 的,其干支名的天干对应为辛;公元纪年年号尾数是 2 的,其干支名的天干对应为壬;公元纪年年号尾数为 3 的,其干支名的天干对应为癸。
其对应关系似乎可以整理为:同理亦不难发现: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2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戌;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3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亥;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4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子;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5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丑;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6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寅;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7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卯;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8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辰;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9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巳;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10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午;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11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未;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0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申;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1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酉;其对应关系似乎亦可以整理为:试以几个特殊年份验之:1.公元1894年其公元纪年年号尾数为4,检表一,得天干:甲;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10,检表二,得地支:午。
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推算方法
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计算方法牙克石第五中学刘亚萍我国主要采纳公元纪年,干支纪年仍在使用,历史教课中,经常会接触到干支纪年,学生经常迷惑。
关于文科教师和学生而言,认识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关系和互相计算方法,有必定用途。
一、由公元纪年计算干支纪年1、运用公元余数与六十甲子对应法直接计算干支纪年法中的干支就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天干共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因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必定次序组合成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循环往复。
因此,任何一个公元年份除以 60 此后,只需所得余数同样,其对应的干支也必定同样。
依据这个推理,笔者将公元年份除以 60 所得余数按次序加以编号与六十甲子表对应制成表一。
该表有两大长处:第一,它成立在以公元4 年为甲子年这个已知条件上;第二能够同时检索公元前、后的全部干支。
使用方法是①当公元年数小于 60 时,能够直接从表一中找到对应的干支,公元后的与干支左边的编号对应,公元前的与干支右侧括号内的编号对应。
如公元 4 年和公元前 57 年都是甲子年,公元 1 年和公元前 60 年都是辛酉年。
②当公元年数大于 60 时,将公元年数除以 60,所得余数对应表一中的干支就是该公元纪年的干支。
如 1894 年除以 60 得余数为 34,对应表一可知 1894 年的干支是甲午年,而公元前 1894 年则是丁亥年。
表一六十甲子与公元余数对应表04 甲子14 甲戌24 甲申34 甲午44 甲辰54 甲寅(57)(47)(37)(27)(17)(07)05 乙丑15 乙亥25 乙酉35 乙未45 乙巳55 乙卯(56)(46)(36)(26)(16)(06)06 丙寅16 丙子26 丙戌36 丙申46 丙午56 丙辰(55)(45)(35)(25)(15)(05)07 丁卯17 丁丑27 丁亥37 丁酉47 丁未57 丁巳(54)(44)(34)(24)(14)(04)08 戊辰18 戊寅28 戊子38 戊戌48 戊申58 戊午(53)(43)(33)(23)(13)(03)09 己巳19 己卯29 己丑39 己亥49 己酉59 己申(52)(42)(32)(22)(12)(02)10 庚午20 庚辰30 庚寅40 庚子50 庚戌00 庚申(51)(41)(31)(21)(11)(01)11 辛未21 辛巳31 辛卯41 辛丑51 辛亥01 辛酉(50)(40)(30)(20)(10)(00)12 壬申22 壬午32 壬辰42 壬寅52 壬子02 壬戌(49)(39)(29)(19)(09)(59)13 癸酉23 癸未33 癸巳43 癸卯53 癸丑03 癸亥(48)(38)(28)(18)(08)(58)2、尾数余数对应法因为六十甲子是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挨次搭配而成,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都是按次序循环使用。
干支纪年与公历换算
干支纪年与公历换算一、干支转公历方法一:六十干支表1、求公元后某年(设为Y)的干支。
方法是:先以Y除以60得出余数,然后再减去4,最后根据所得结果查表一中相应序数所对应的干支即为该年的干支。
当Y÷60的余数小于4时,给余数加上60再减4,差数与表中比对即知。
2、求公元前某年(设为X)的干支。
方法是:先以X除以60求其余数,再用57减去所得余数,根据所得结果再查表一中对应的干支,即为该年的干支。
同样由于干支纪年的循环周期为60年,当余数大于57时,也需给57加60再减余数。
上述方法简便易行,只要记住表一,就完全可以不用纸笔,直接由心算推出结果。
小结:两种方法都是除以60,公元后用余数减4,公元前用57减余数,被减数小于减数时都要加60,都用结果定序数。
方法二:十天干与公元纪年个位数对照表根据表二,凡公元某年个位数为7,其对应的天干必为丁,若个位数是3,则对应天干是癸,余类推;凡公元前某年个位数为7,其对应的天干必为甲,若个位数是3,则对应天干是戊,余类推。
反推一样。
十二地支与余数对应表也就是说,公元后任意一年,如果除以12后余数为3,则该年地支必是亥;若是公元前某年除以12的余数为3,其对应的地支则是午。
若某年能被12整除,则对应的公元前、公元后的地支分别是酉、申。
其余类推。
小结:公元前后都是用公元年尾数定天干;年数除以12的余数定地支。
公元前后的天干地支序数不同。
二、由干支推公元六十干支(表一)尽管干支纪年60年一循环,但只要有一定的时间范围作为参照,由干支推公元的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
现假设这一参照系为C,代表公元任意一个世纪。
如果是求公元二十世纪的某干支年,则C=20,余类推。
设100(C-1)÷60的余数为N,则N=mod[100(C-1),60]若所求干支在表一中对应的序数为P则求公元某世纪C的某干支年(对应于表一中的序数为P)的公式可表述为:100(C-1)+{P-[N-4]}+30{1-sgn[P-(N-4)]}试举例说明:例1,若求公元二十世纪的己亥年,则C=20,P=35(查表一知己亥对应序数为35)。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
用上述公式求得的余数即为所求年干支的代数,用此代数查六十甲子表即得所求的年干支,或者用掌上法推算更为方便(见图4)。例如:求1980年的干支,按公式:(1980-3)÷60=32……余数为57。“7”是庚和午的代数,5×2=10地支退十位。从庚午开始,天干不变,地支后退十位是申,所以1980年的年干支便是庚申(见图5)。用上述方法可以快速求出公元3年后任何一年的年干支。
Z =8C+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奇数月i=0,偶数月i=6。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计算时带[ ]的数表示取整。
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从二月到十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农历闰年闰月的推算,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农历基本上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例如:已知干支代数为35,欲求此代数的干支。方法是:先把甲定于子位上(甲子的代数为1),从子位开始(包括子),按顺时针方向在手掌地支图上顺次点数至5,5为戊辰的代数;然后根据代数十位数数字的倍数找地支,3×2=6,天干戊不变,地支从辰位开始退六位,即得代数为35的干支——戊戌(见图4)。
(三)年干支推算法
甲年、己年——一月为丙寅
乙年、庚年——一月为戊寅
图7甲年和己年月干支图(“甲己起丙寅”)
「小知识」最简单快捷的干支年份和公元年份的转换
「小知识」最简单快捷的干支年份和公元年份的转换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史上最主要的历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到了近代,我们引进公元纪年的太阳历,和干支纪年共同使用。
我们在查阅史书的时候,经常会看到用干支纪年表示的年份,比如甲午年、丁丑年等。
看到这些年份的时候,会不会感到一头雾水呢?今天就讲个简单快捷的转换方法。
(一)干支和公元年份的快速转换(1)公元年份转换干支年份以公元2019年为例,用2019除以60,得到余数为39,对照上面的图表,39对应的是己亥年。
即2019年为己亥年。
是不是巧合呢?我们再以熟悉的历史事件“1898 戊戌变法”为例来验证:用1898除以60,得到余数为38,对照上面的图表,38对应的是戊戌年。
(2)干支年份转换公元年份干支年份是60年一循环,我们必须找个相近的参照年份,还以“戊戌变法”为例,来计算出对应的公元年份。
我们知道光绪帝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软禁,我们以光绪元年即1875年为参照。
方法(一)先找出最接近1875的60的整数倍为1860,再对照上图查出戊戌年对应的数字为38,用1860加上38等于1898,即戊戌变法的年份为1898年。
方法(二)计算出1875年对应的干支年份为乙亥年,对照上图,用戊戌年对应的数字38减去乙亥年对应的数字15,再加上1875,就是戊戌年对应的年份1898年。
即1875+(38-15)=1898。
(二)干支和公元月份的转换干支月份和公元月份一样,一年都是12个月。
公元一月对应干支寅月,二月对应卯月,三月对应辰月,四月对应巳月,五月对应午月,六月对应未月,七月对应申月,八月对应酉月,九月对应戌月,十月对应亥月,十一月对应子月,十二月对应丑月。
干支的月份是60个月一循环,古书有时残缺不全,有时作者疏忽没有写年份,我们要注意是不是同年的月份。
例如:“光绪元年(1875年,乙亥年)壬午月,光绪到北戴河避暑。
乙未月,在北京接待英国使者。
三年,得一龙子”。
农历干支年号与公元年份的转换
农历干支年号与公元年份的转换
一、干支年号转换为公元年号:
例:查光绪戊戌年的公元年份:
方法一:
1、先从下表二中查出光绪元年为1875年,对应干支年为“乙亥”;
2、再查下表一:乙亥年序号为15,戊戌年的序号为38,则二者的序号差: 38-15=23
3、元年的公元年份与序号差之和(1875十23=1898),即光绪戊戌年为公元1898年。
方法二:
如果只知光绪元年的公元年份为1875年,则
1、计算岀最接近于1875的60的整倍数(60x25=1860);
2、从下表一中查岀戊戌年的序号为38;
3、最接近数与序号之和即为光绪戊戌年的公元年份(1860+38=1898)。
二、公元年份转换为干支年号:直接以公元年年份数除以60,所得余数与下表一对应的年号,即目标年的干支年号。
例:查1973年的干支年号:
1、1973÷60=32 (53)
2、在下表一中与53对应的为癸丑年,即1973年的干支年号。
表一:
表二:。
从公元纪年到天干地支纪年的快速计算方法
从公元纪年到天干地支纪年的快速计算方法有时候,我们看老人经常数数手指,然后告诉你公元某一年,是中国古历的丙子年啊,庚申年啊。
感觉很好玩。
其实他们大多用的是定桩法,他先在大脑里定几个桩,比如1984年是甲子年,2000年是己卯年。
当你问1986年你出生哪一年是干支年的哪一年。
他就会“甲”+2= “丙”,“子”+2=“寅”,1986年是丙寅年。
这个方法挺好,但需要太多的桩,每个人能记忆的桩非常有限,但数字是无限的,如果遇到不常用的年份,比如公元368年是干支什么年?恐怕没有人提前定过这个年份附近的桩。
今天我要说的这个方法比定桩还简单,同时也可以计算任意年份。
我们把这个方法称为“减3取余法”,具体如下。
一、我们得先熟悉干支各个元素的位置索引干支次序图最好能背出来这个次序。
当别人告诉你一个干支名称的时候,你能快速说出他的序号,比如“庚”是7;“戌”是11。
其实要记忆这个索引次序号也不复杂,你看啊,天干里面的甲乙丙丁这个我们用得最多,你肯定能对上1234。
接着5跟“戊”(读wu,四声)是一个发音。
接着,在天干排布的圆形图中,“己”跟“甲”对应,当然你如果知道天干五合的话,里面就有一个“甲己合化土”,“己”处于第6位就记住了。
“庚”呢和7对应,在四柱预测里面有个“庚七杀”。
“辛”和8,我经常想到有一部电影里面有个“辛巴狗”。
壬、癸位于最后两位,我通常把“人”“鬼”来记忆他们。
以上是天干记忆,地支也一样。
我举2个例子,你看“寅”是不是跟天干里面的“丙”写法有些像,能知道“丙”是3,就能记住“寅”也是3;同样地支的“巳”跟天干的“己”是不是更像了,都是6。
其他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联想或者谐音记忆。
二、接着我们开始正式的计算方法1、天干的获取方式。
用公元年份减3,除以10,不管商,只看余数,余数如果为0我们记作10,如果是10以内的余数,按照第一节里面的表查询即可,这里我们来计算2018的天干,按照公式可以看到2018经过公式之后的余数为5,查询以下可以知道5对应的天干是戊,如下图:天干计算方式2、地支的获取方式。
干支纪年法如何计算干支纪年法简便算法公式
干支纪年法如何计算干支纪年法简便算法公式导读:我们查询日历的时候,会看到两种表示方法,一个是数字版的公历年份表示,一个是文字版的农历年份表示,公历年每年加一,农历年却是不同的,计算方法被称为干支纪年法。
那么,干支纪年法如何计算?干支纪年法简便算法公式是怎样的呢?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法如何计算第一种:先将天干进行编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 5、 6、 7、 8、 9、 0、 1 、 2、 3凡是公元后某年的最后一位数字(个位数)是“4”,那么该年的天干就是“甲”;“5”就是“乙”;余类推。
如2003年的天干就是“癸”。
记住这一编码很实用,虽然不能用干支纪年来直接推算公元纪年,但可以给我们一点提示,凡是天干为“甲”的公元纪年数最后一位数必为“4”;“辛”为“1”;余类推。
如辛酉政变(1861)、辛丑条约(1901)、辛亥革命(1911)发生年代的最后一位数字都是“1”,而“1”刚好对应天干中的辛。
中国历史上知名的干支年份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是以年份的干支命名的:辛酉政变(麒祥政变)、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庚子赔款、辛丑条约、癸卯学制、辛亥革命等等。
原因是当时还没有使用“公元纪年法”,“公元纪年法”直到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时才开始使用。
干支纪年(1)辛酉政变——发生于1861年,农历辛酉年,慈禧太后夺权。
(2)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农历甲午年,中日黄海大战。
(3)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农历戊戌年,变法仅维持103天。
(4)庚子赔款——发生于1900年,农历庚子年,八国联军进攻中国。
(5)辛丑条约——发生于1901年,农历辛丑年签定,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癸卯学制——发生于1905年,农历癸卯年,晚清最后一次学制改革,废除了科举制度。
(7)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农历辛亥年,起义推翻了满清统治。
再将地支进行编码: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10、11、 0、 1、 2、3把公元某年的数字除以12,余数为“4”,那么该年的地支就是“子”;余数为“5”就是“丑”;其余类推。
公元纪年、黄帝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
公元纪年、黄帝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湖北君兆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震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最近,笔者闲着没事儿,又苦于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对应关系过于复杂而繁琐,于是乎琢磨起它们之间的数学换算关系,以期有所收获,聊解心中不快。
经过文献考证,并比较时下众多专家学者运算模式之优劣后,自感收获与众不同,倒也乐在其中,故而弄斧至班门,以与大家共勉。
历史上几个主要纪年法简介客观而言,世界历史上较有影响之纪年法,主要有公元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王朝帝号纪年法、伊期兰历(又称“回历”)和佛历等等。
据文字记载,我国距今约五千年前之黄帝大一统时期,就创立并开始使用了“黄帝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只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大约自二十世纪初叶开始,就不再使用黄帝纪年法了。
这里只是简要地介绍一下公元纪年法、黄帝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一、公元纪年法大凡了解历史的人们都知道,公元纪年乃是欧洲中世纪时期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假借基督耶稣生日的名义而于1582年创立的一种纪年方法,又称“基督历”、“格列高利历”、“公历”、“阳历”。
在此之前,欧洲许多国家适用的,是古罗马帝国皇帝儒略·恺撒于公元前46年颁布施行的“儒略历”。
公元纪年采用数字累积纪年法,自公元元年始,与地球的自转、公转周期更为接近,因而作为比较科学的纪年方法而为国际上所通用。
在我国,最早采用公元纪年法的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时候。
这要感谢我们伟大的民族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
此前,我国历代王朝采用的则是王朝帝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从1912年起,中华民国时期(包括现今台湾地区)一直采用的是民国纪年法和公元纪年法。
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即1949年起,大陆地区则采用的是公元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从1912年起,尤其是从1949年起,中华民族的历史纪年体系开始了浩翰而复杂的编纂整理工程,郭沫若等老一辈史学家和大量的文献、历法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前无古人的心血与汗水。
二、黄帝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我国在传统意义上,一直沿袭着自己独创的纪年法——“夏历”(亦称“黄历”、“农历”、“古历”、“阴历”)和干支纪年法。
干支换算方法[干支纪年与公历纪年的换算方法]
干支换算方法[干支纪年与公历纪年的换算方法]日干支的求算仿照星期的求算,得到一个比较直观的计算日干支的公式如下:G = (Y-1)*5 + [(Y-1)/4] - [(Y-1)/100] + [(Y-1)/400] + D + 15,(3)其中Y是年份,D是累积天数,[...]表示取商数,也就是只取计算结果的整数部分。
把G除以60,余数就是干支的序号。
或者把G除以10或12,可以直接得到日天干和日地支。
不过,和形式相似的求星期的公式一样,这个公式还不够简炼,特别是第一项(Y-1)*5,在Y为四位数年份时,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一个较大的四位数或五位数,口算很不方便。
用推导蔡勒公式的办法,可以改进这个公式。
先来看和年份有关的部分的改进。
按公历的置闰规则,一个世纪的总天数可能是36524天,或36525天。
如果这个世纪中末尾为00的年份是闰年,这个世纪就只有36525天;否则就只有36524天。
不妨称有36524天的世纪为“平世纪”,有36525天的世纪为“闰世纪”。
对于平世纪,因为36524 mod 60 = 44,所以,每过一个平世纪,同一天的干支就向后推进44个序号。
同样,每过一个闰世纪,同一天的干支就向后推进45个序号。
这就得到一个计算每个世纪第一年(年份末尾为01)3月1日的公式:G = 44C + [C/4] + 15, (4)其中C是世纪数减一。
而计算任一年3月1日的干支的公式也可以很快得到:G = 44C + [C/4] + 5(y-1) + [y/4] + 15,即G = 44C + [C/4] + 5y + [y/4] + 10, (5)其中y是年份后两位数字。
下面再列出每月天数: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天数31 28(29)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减30后的剩余天数 1 -2(-1) 1 0 1 0 1 1 0 1 0 1如果把1月和2月看成是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同样可以得到下面的式子:D’ ≡ [3*(M+1) / 5] + d - 2 (mod 10) (6)及D’ ≡ [3*(M+1) / 5] + d - 2 + i (mod 12) (奇数月i=0,偶数月i=6), (7)其中,D’是从3月1日开始算起的累积天数,M是月份,d是日数。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换算
干支纪年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把干支顺序相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换算
1.公元后的年代:
如1911年:尾数1→辛;1911除以12余数3→亥;所以1911年为辛亥年
如果某一年的尾数为0或者用该年除以12的余数为0,则取天干中的第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0位“申”。
如:公元120年,尾数0则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地支中的第0位“申”。
那么,公元120年则为庚申年。
另外,如果公元纪年是单个数字,就用该数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
如:公元6年,则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对应的“丙”和“寅”,那么该年则为丙寅年。
公元8年则为戊辰年。
公元11年,则取尾数1对应的天干中的“辛”和11对应的地支中的“未”。
那么,该年则为辛未年。
公元12年则为壬申年。
2.公元前的年代: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7 6 5 4 3 2 1 10 9 8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9 8 7 6 5 4 3 2 1 12/0 11 10 如公元前155年,用尾数5取天干中的“丙”;155除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中的“戌”,那么,该年则为丙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