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解题指导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解题技巧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8d37ae0e0b4c2e3f57276365.png)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契丹人有不法(违约)行为。
吏不敢禁……且生事。——官吏们不敢禁止:怕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曾公亮将赵滋推荐给朝廷。
(皇上)使(赵滋)谕以指(通“旨”)意。——是皇上派赵滋传达旨意(无使者 偕同)。
角度二:比对时间、地点
1、命题设误
(1)时序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2)空间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 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内容 角度五:比对关系
三、具体比对方法
角度一:比对人物
1、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2)张冠李戴
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2、比对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 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6·全国乙卷)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选项C]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 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df479cf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a.png)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一、考点解析概括分析题是近些年高考文言文板块必考题型,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目要求往往是“选是”或“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是解答这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
二、解题技巧1.仔细比对,找异同。
比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仔细比对:关键词句、增减内容、人物、时间、地点、关系等。
2.比对方法①比对选项中在“谁在何时何地说何做何”与原文是否一致。
②检查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的道理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偷换概念。
③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常见设错误点命题设误1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设误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的方式,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命题设误2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使事情发生的地点错位改变因果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其他关系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四、概括分析题解题“两步骤”第一步:定比对区间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
解答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第二步:定比对角度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容相比较,特别是要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设误角度进行细致比对,找出似是而非之处,然后做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断【真题回顾1】(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专题07 题型突破篇之文言文概括分析题-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
![专题07 题型突破篇之文言文概括分析题-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https://img.taocdn.com/s3/m/00325a3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d4.png)
自己不愿意的事。
第3讲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1 专项对点练
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 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 将他比作张释之。
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 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 害,朝政因此恢复。
第3讲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比对关键词语
1 专项对点练
曲解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
命题 文意 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设误 归纳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
不全 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 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 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 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第3讲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1 专项对点练
【参考译文】 曹真去世后,宣帝(司马懿)接替曹真任职,就推举鲁芝参与骠骑 军事,后(鲁芝)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与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扰 掠夺,人口不断减少,盗贼到处都是,鲁芝竭力镇守防卫,重新创 建城邑和街市,几年时间,以前的景象全都恢复了。后又调任他为 广平太守。
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
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
第3讲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1 专项对点练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 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 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
比对 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 的品质,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 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解题攻略(1)
![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解题攻略(1)](https://img.taocdn.com/s3/m/175f69725acfa1c7aa00cc1b.png)
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解题攻略作者:王旭东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二理综版》2013年第12期高考文言文阅读客观题最后一题的考查点通常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其中,“分析”侧重对文句的理解,“概括”侧重对观点的提炼。
这道题涵盖面广,往往要涉及整篇文章,是对文言文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因而错误率较高。
在这种情况下,洞悉该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思路十分必要。
一、追本溯源:考点解读此类考题一般都是把人物、事件、观点等综合在一起设题。
考查题型稳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分析、概括不正确的选项。
其难度显然要比词句的理解大,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句含意,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对文章的基本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并作出客观正确的评论。
可见,对词句的准确理解是进行分析概括的前提。
本题不但要求我们具有较强的理解判断能力,而且还必须了解命题者拟题的思维习惯,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正确的分析概括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概括完整性、全面性,作者的观点态度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顾及,不要以偏概全,丢三落四;二是概括的准确性、恰当性,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地概括。
基于这两点要求,命题者在拟题时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概括中,设置一二处微小的错误表述,来干扰答题者。
因此,找到干扰因素并将其排除是选出正确答案的有效途径。
命题人在设题时,设置的干扰因素一般有以下八种:背离原文,曲解词义;不识言行,误解形象;颠倒时序,叙述混乱;过于武断,以偏概全;节外生枝,无中生有;东拉西扯,张冠李戴;不明事理,观点错误;不明关系,强加因果等。
二、正本清源:解题策略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题设置的干扰因素虽然有八种,但是解题的策略却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通读—定位—比较”法:①“通读”文本,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对重要人物、关键事件和评论性语句加以标识;②“定位”文本中与选项对应的文句,即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找到对应区域,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源;③“比较”选项和文本中对应的文句,详加细读,在比较中发现选项中的干扰因素。
文言文分析和概括题技巧(优秀实用)
![文言文分析和概括题技巧(优秀实用)](https://img.taocdn.com/s3/m/7a48d966b9f3f90f76c61bfe.png)
答案 原文是“天下翕然称吉甫得人”——张冠李戴。
4.比对时间、地点,看是否时间、地点穿越
(1)原文:洪武元年,(顾时)拜大都督府副使兼同知率府事。四年 为左副将军,克成都。六年从徐达镇北平。逾年,召还。八年 复出镇。十二年卒,年四十六。(节选自《明史·顾时传》) 选项:顾时一生戎马倥偬,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在明朝建立之后 ,就被任命镇守北方重镇——北平,一直到洪武十二年去世。
2.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1)原文:(刘随)迁右司谏,为三司户部判官。随在谏职言数事, 尝言:“今之所切,在于纳谏,其余守常安靖而已。”王钦若既 死,诏塑其像茅山,列于仙官。随言:“钦若赃污无忌惮,考其 行,岂神仙耶?宜察其妄。” (节选自《宋史·刘随传》) 选项:刘随恪尽职守,言行一致【观点】皇帝下诏给贪官王钦若 塑像,他极力反对,皇帝只好作罢;他曾认为皇上接受谏议是最 紧迫的一件事,同时,他自己也积极进谏【依据】。
答案 选项 “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原文说“
遂矫旨令二人致仕”,“矫旨”是正确理解句意的关键,
意谓阉党假传圣旨让他二人辞官退休,非“坚持离职”。
(2)原文:(陈登云)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 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 赍帑金振之。(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文言文专题】语意概括分析题 解题技巧(公开课课件)
![【文言文专题】语意概括分析题 解题技巧(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11f33f910ef12d2bf9e750.png)
4.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 D.王尧臣在陕西体 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泰州;量安抚使任上,当现
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 今的韩丞相因好水
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 之战指挥失当致使
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 任福等人战死而被
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 贬官时,敢于仗义执
答案 “搜集善本书籍,加黄金封面”说法错误。原文“集善书者,粉 黄金为泥”的意思是“搜集善于书法的人,用金粉泥书写佛教《藏经》 ”。“后因群臣齐谏而止”错,文中是说因适逢皇帝驾崩而作罢。
返回
四、比对因果关系——避免因果混乱 比对命题人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 子间强加因果关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
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 声未彰。
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原文:英宗即位,先是,有旨集善书者,粉黄金为泥,写浮屠《 藏经》。帝在上都,使左丞速诏澄为序,澄曰:“撰为文辞,不 可以示后世,请俟驾还奏之。”会帝崩而止。(节选自《元史·吴 澄传》) 选项:吴澄性格耿直,敢于直言。世宗搜集善本书籍,加黄金封 面,刻印佛教《藏经》,令吴澄作序。吴澄据理反驳,后因群臣 齐谏而止
五、比对增删的范围词或程度词及其他类的词语——避免以偏 概全(或遗漏要点)
比对一些增删的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看看有无以偏 概全或遗漏要点等陷阱。
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 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
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 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
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
(1)原文:洪武元年,(顾时)拜大都督府副使兼同知率府事。四年 为左副将军,克成都。六年从徐达镇北平。逾年,召还。八年 复出镇。十二年卒,年四十六。(节选自《明史·顾时传》) 选项:顾时一生戎马倥偬,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在明朝建立之后 ,就被任命镇守北方重镇——北平,一直到洪武十二年去世。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97aeb8a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5.png)
命题特点
1、这类选择题多数为“选非”型 2、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
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
3、“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 的理解,往往要涉及整篇文章
4、时对原文局部细节有不解之处,通过阅读此题 能豁然开朗,因此利用好该题选项可用来印证、 补充、丰富阅读时的理解
大高玄殿灾, 帝祷
▪ ★.嘉靖帝因火灾在露台祈祷时, 听 见火光中有呼杨爵等三人是忠臣的,
虽然很不情愿释放他们, 但因怕神
降罪, 所以就把他们放了。
于露台。火光中 若有呼三人忠臣 者, 遂传诏急释之。
▪ “虽然很不情愿
释放他们, 但因怕
神降罪”, 文中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提及
▪ ★褚彦回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 事, 褚彦回倡导俭约, 因此百姓 很依赖他, 后来王道隆、阮佃夫
▪ 鋹复遣其弟保兴率众拒 战,美即率厉士卒倍道 趋栅头,距广州百二十 里。鋹兵十五万依山谷 坚壁以待,美因筑垒休 士,与诸将计日: “彼 编竹木为栅,若攻之以 火.彼必溃乱。因以锐 师夹击之,万全策也。” 遂分遣丁夫数千人,人 持二炬,间道造其栅。 及夜,万炬俱发,会天 大风,火势甚炽。鋹众 惊扰,美挥兵急击之, 鋹众大败
▪ 使将兵诣徐州, 攻广威, 拔之, 拜陷陈都尉。 从至宛, 降张 绣。
【答案】B (于禁任陷陈都尉是在攻克广威之后, 降服张绣之前。)
▪ ★万历十八年, 于慎行上 书建议早立太子, 皇上两 次降职责备, 于慎行以辞 官归乡再次劝谏, 万历皇 上很不高兴, 停了他的薪 俸, 于慎行引咎辞职。
▪ 明日复言:“册 立巨部职掌, 臣 等不言, 罪有所 归。幸速决大计, 放归田里。”帝 益不悦, 责以要 君疑上、淆乱国 本, 及僚属皆夺 俸。山东乡试, 预传典试者名, 已而果然。言者 遂劾礼官, 皆停 俸。慎行引罪乞 休。章累上, 乃 许。
高考文言文内容概括题方法-演示文稿
![高考文言文内容概括题方法-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740f7b8ffab069dc502201d3.png)
文言文内容概括题方法指导:
它通常有这么几种出题方式: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2、请简要概括作者写此文的目的; 3、联系全文,请概括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或某 种性格表现在哪些地方; 4、根据原文,请简要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或这么 做产生了什么效果。
• 课前演练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2007上海高考题)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
• 思考:吴汉被谢丰.袁吉打败后,他又能反败为胜的 原因是什么?(4分)
• 筛选信息组织语言作答
组织语言的技巧:
一:摘录法: 就是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 要点: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语句,文中有的关 键句如观点句或抒情议论句如果吻合题意,可直接摘录; 如只出现关键词,那还需要读者去改写。如题目要求用自 己的话概括的,文中的重要句子就必须翻译。 二:句意(层意)提取法:就是需要概括的内容在文章或 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中心句,读者要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去 感受、体会、把握和提炼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 来的一种方法。 要点:这类题要根据句意或层意提炼出这一层或这一句的 内涵与本质的东西,答题才会有准确性。
结合文章内容对樊英这个人物作简要评析。 (4分)
• 答案示例:樊英是真正的清修之士。他明 晓五经,端谨重礼,纵论治国之能,也有 授业之才、传道之德。因为一心隐居治学, 他屡次不应朝廷礼请,洁身守道,面对皇 帝的威慑盎然力争;即使成为帝师、官拜 五官中郎将,也执意告归,不为世人的期 盼所左右,极为难得。
(执意告归,不迎世俗)
• 最初,河南人张楷和樊英一同被征召,不久张楷对樊英说:“天下 有两条道路:出仕与隐居。我以前认为您出仕能够辅助当今天子,有 助于当代人。然而您开始以贵重无比的身体,激怒万乘天子,及至享 受官爵俸禄,又没听说什么匡时救世的主张,你就进退两难了。”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六大对比角度 高考考点分析、真题解析、读文方法、模拟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六大对比角度 高考考点分析、真题解析、读文方法、模拟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5a020acc22bcd127ff0c30.png)
文言文翻译之概括分析题的六大比对角度高考考点分析、真题解析、读文方法、模拟训练(含答案)(一)比对添加内容,识别无中生有“添加”就是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
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的陷阱。
【例1】(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相关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信息: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选项: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
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自我比对]答案: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把握和概括。
C项,“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有误。
原文说的是“余党当坐者数千人”“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说“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选项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这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
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与各郡一起声讨追捕,斩杀他们的头领,余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
赵憙上书说:“惩罚坏人应只限于他本人,可将这些人全部安置到京城附近的郡中。
”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
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的人。
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二)比对关键细节(词语),识别曲解文意命题者对原文关键细节(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
这种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成为设题的主要陷阱。
因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例2】(2017·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概括分析(主观)题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概括分析(主观)题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99a042a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b3.png)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概括分析(主观)题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设置简答题是新高考语文卷的一个新亮点。
主观题的加入,意在要求学生不是通过取巧,而是通过自身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考查较能体现考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同时,对于扭转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重言轻文”倾向,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语文考试大纲中要求“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次为C级。
1.学会快速解答此类题型。
掌握文言文概括分析简答题的出题特点和解题技巧。
2.培养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筛选和分析、概括、归纳进而作答。
选材以传记类为主,未来的趋势文体会多样化;题量一般为一道,题型为简答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它要求大家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
1.概括特点:从命题实际来看,可分为人物形象特点和事物形象特点。
(1)概括人物形象(行为)特点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或行为特点,并不是现代文阅读尤其是小说的专利,在文言文阅读中,它也司空见惯,概括分析的方法同现代文的基本一致:①从文中直接找出词语来概括;②从文中所写的具体事件概括;③从其他人物或作者的评价中概括。
组织答案时可使用人物形象特点词,如诚实、勇敢、思维敏捷等;要概括出多重特征;语言要简练。
(2)概括事物(事件)特点通常情况下,文本会全面介绍主要人物(传主),主要包括该人物治学、为人、为官方面的情况。
为了考查考生深入理解其中某一方面内容的情况,命题者会设置关于某事件、某事物特点的题目,这类题有个特点,就是答案散落在文章中,没有明显的标志,且缺乏一定的思考分析角度。
对于这类题,首先要精细筛选、精细阅读,把一切有可能的文字都勾画、筛选出来,再仔细阅读,认真甄别,去掉无关信息,保留核心信息。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信息筛选和概括分析题(12题)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信息筛选和概括分析题(12题)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cd964ad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4f.png)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信息筛选和概括分析题(12题)【命题趋势】1、命题特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或者答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等。
2、具体考查内容有:(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4)某件事发生的原因的信息等。
3、试题特点:(1)各选项的表述,基本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先亮观点,概括传主的品行、谋略、才能等;再列举论据(文中提到的具体事实)来印证观点,列举论据时,有简略的分析(原因、目的、方式等)。
(2)选项中的“观点”,是命题者根据文中所述传主的有关事迹概括出来的,而印证“观点”的论据,并不需要悉数列举,大多是经过筛选后整合的信息。
(3)四个选项的排列,通常依照行文的先后顺序,这是因为传主的某一典型事迹往往体现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行(或才能)等。
(4)四个选项只设一个错误选项。
近三年设误的选项中,误点的设置都不在错误项的“观点”部分,而是在“事实”部分,要么是对“事实”的转述有误,要么是对“事实”的分析评价有误。
【满分技巧】解题方法与技巧第一步:全面理解,整体把握1、依据结构思路,浏览全文。
2、借题读文。
即借助选项来解读文章。
3、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传主生平主要事迹。
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或错位,还要严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不明确。
(2)传记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
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全面的把握,严防人物与事件之间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
(3)人物的对话。
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错误。
(4)文言现象。
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严防对文中信息的错解或误译。
第二步:关注细节,依文索义错误选项通常是把某一情节通过添加、转移、曲解等方式作了细微的改动。
所以我们在审读选项时,再细微的情节,包括人物的言行、对人物的品评、动作的施动与受动、时间空间上的顺序等等,都不能忽略。
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ce1c56f8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d.png)
对应选项:傅珪守正
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 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 ,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 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 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 ,他仍坚持离职。
比对分析:从曲解
文意设误。“矫旨” 是理解句意的关键, 矫旨是“假传圣旨” 让二人辞官退休。
角度五:比对因果关系---避免颠倒因果
原文:(董俊 )为政宽明,见 人善治田庐,必 曲加褒奖,有惰 者,则怒罚之。 故所部完实,民 惟恐其去也。
对比分析:根据原文 可知,隋朝灭亡是因为 皇帝无道和大臣不尽忠 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不 仅仅是大臣的原因。
角度四:比对关键词语——避免 曲解文意
原文:(2016全国3卷)
珪居闲类木讷者。及
当大事,毅然执持,人 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 去……极陈时弊十事, 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 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 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 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 交章请留,不听。
对应选项:孙长卿
断案如神。在他担任 和州知州时,有人上 诉说别人杀了他的弟 弟,孙长卿察觉他所 讲的不合情理,询问 了他两个问题,就断 定是他杀了弟弟。经 审问,此人认了罪。
比对分析:地点有
误。审理案件是在担 任和州知州时,非任 “河南府通判时。
角度三: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避免无中生有或以偏概全
高考复习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全国卷12题)
学习目标
了解概括分析题设误类型, 掌握答题方法。
一、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语文学科“考试内 容”部分有关文言文阅读“分析综 合”具体包括三点:(1)筛选文 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 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 文中作者杨 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 至孝之名,但直到李 台州去世之后,才写 作此文,并在士大夫 中传颂其事迹。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97898396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0.png)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篇1: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1.掌握归纳内容要点的常用方法①信息提取法。
准确地归纳核心信息:人、事、景、情、理等。
②题面验证法。
利用试题题面快捷地帮助自己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2.把握分析概括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具体方法①借助整体阅读归纳主旨。
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先要整体上解读文章内容、感受思想,力求知道在这篇文章中最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读者阅读了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知的观点态度。
②借助文体特征分析观点。
史传散文中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可能有简略的评价;咏物散文中观点态度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③借助关键信息分析观点。
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解;关键词、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等。
通过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归纳分析出文章观点。
④借助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观点。
近年湖南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常选用非传记类文章,一般为教材介绍过的作家,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理解观点。
的写作背景、动机等是我们解读所供文言要义的一把钥匙。
⑤辩证分析。
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做好“分析概括”的工作,还要学会辩证的分析方法,切忌片面性。
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一方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其消极因素。
判断积极与消极因素,可从五个方面考虑:的.人民性、作品的社会性、思想的进步性、历史的局限性、文章的现实性。
要注意的是,对文章中欠当的观点及消极因素,还要视答题的实际情形来作出恰如其分的评析。
3.明确答题步骤首先通读原文,获取大意。
其次,对照原文核对错误。
将备选答案的相关内容与原文的相关部分逐一对比,看所选条目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任何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原文内容的选项,都是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要特别小心。
因为题干往往是为了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而设计的,如果能充分利用这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和排除法,一定能选出错误的一项。
高中语文 高三总复习之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课件16张
![高中语文 高三总复习之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课件16张](https://img.taocdn.com/s3/m/93a29382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01.png)
答案 “在盩厔任上,……并创办延陵书院”错,骆钟麟“创办延陵书院”是在他任江南常 州知府时。
5.比对句间因果关系句,看是否因果失当
【原文】明山宾,字孝若。初,山宾在州,所部平陆县不稔,启出仓米以赡人。 后刺史检州曹,失簿书,以山宾为耗阙,有司追责,籍其宅入官,山宾默不自理,更 市地造宅。昭明太子闻筑室不就,有令曰:“明祭酒虽出抚大藩,拥旄推毂,珥金拖 紫,而恒事屡空。闻构字未成,今送薄助。” 《梁书·明山宾传》
选项:裴垍知人善荐,举贤任能。李吉甫请求裴垍为他推荐人才,裴垍为他推荐 三十多位贤能官员;裴垍这一推荐获得当时人们的称赞。
原文是“天下翕然称吉甫得人”——张冠李戴。 翕然:言论、行为一致,一致称颂;安宁和顺;鸟突然飞起来的样子。
4.比对时间、地点,看是否时间、地点穿越
【原文】洪武元年,(顾时)拜大都督府副使兼同知率府事。四年为左副将军,克 成都。六年从徐达镇北平。逾年,召还。八年复出镇。十二年卒,年四十六。
【选项】刘随恪尽职守,言行一致。皇帝下诏给贪官王钦若塑像,他极力反对,皇 帝只好作罢;他曾认为皇上接受谏议是最紧迫的一件事,同时,他自己也积极进谏。
答案 “皇帝只好作罢”于文无据。
3.比对人物,看是否张冠李戴
【原文】宪宗元和初,(裴垍)召入翰林为学士,再迁中书舍人。李吉甫自翰林承 旨拜平章事,感出涕。谓垍曰:“吉甫落魄远地,更十年始相天子,后进人物,罕所 接识;且宰相职当进贤任能。君多精鉴,为我言之。”垍取笔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 吉甫籍以荐于朝,天下翕然称吉甫得人。《旧唐书·裴垍传》
【原文】(陈登云)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 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
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 事,追赠太常。(节选自《宋书· 谢弘微传》)
,他一无所取。
(三)四个选项的顺序一般与选文各节内容的先后顺序一致
2015—2018年高考文言文分析概括题一览表
考试年份
题干要求
错误类型
2018 2017 2016 2015
不正确 不正确 不正确 不正确
故意误译 无中生有 故意误译 无中生有
分析概括题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 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 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12.(2018全国二卷《王涣传》)下列对原文有关内 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 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 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的无法分 身。
原文比对: 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 中,以剧令渤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 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
C.弘微为人审慎,治
C 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
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 ,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
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
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
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
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 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 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 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 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
,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 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
,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
混赏识,称为微子。
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
——分析概括题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⑴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⑶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⑷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⑸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⑵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⑶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⑴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 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 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 前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 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A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 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
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
园宅,他一无所取。
2016年(新课标 I)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
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 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一)选项内容构成:对传主形象的评价(概括)+具体行为事例(分析)
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
1.人物行为举止特点;
12.A下.列弘对微原出文继有从关叔内,容一的心概只括爱和读分书析2。,. 人他不是物正陈志确郡向的阳一和夏项思人是想,(主从3张分叔;)谢峻将
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3他. 人只物是道接德受数品千行卷和书聪籍明,才其智余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 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 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 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 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 ,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 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
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
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 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
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
D.弘微事兄如父,临 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
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
(二)多为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多在“具体行为事例(分析)” 设误。
2015年(新课标 I)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
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更变,否则必将失败, 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 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祟、观年 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财文物唱全和B.不,弘留住微意在简。乌言衣巷服,众称,为此乌举衣受之到游重;视4又.,人;极他物有参性与文格集才和会口情,才感常,。与受子到弟叔们父诗
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
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
,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 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
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
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
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
B ,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
,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 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 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 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