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_读_翻译与帝国_后殖民理论解读_

合集下载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兴起,学者们开始对殖民主义的历史和影响进行重新思考。

后殖民主义视角认为,殖民主义并未真正终结,只是转化为了新的形式存在。

在这个新形势下,翻译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意义和影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深入探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从这一视角出发,探讨翻译在殖民主义时期的影响、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翻译实践以及翻译对文化认同、跨文化交流和语言权文化权争夺的作用,旨在为翻译研究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探讨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之间的复杂关联。

通过深入分析翻译在殖民主义时期的影响以及在后殖民主义时代的演变,揭示翻译在文化认同、跨文化交流、语言权和文化权争夺等方面的角色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加深对翻译与殖民关系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解,为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文化认同的重塑与跨文化交流的促进。

通过对翻译与殖民关系的探究,旨在达到更深入的认识,推动新的研究方向的探讨,为文化翻译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

1.3 重要性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研究翻译与殖民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翻译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桥梁,更是文化认同和语言权的关键因素。

在殖民主义的影响下,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涉及到权力、认同和文化的重塑。

通过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审视翻译实践,可以深入探讨翻译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文化冲突,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现实。

研究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翻译与殖民关系不仅对于学术界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助于推动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和文化认同的多元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翻译与殖民关系,可以为促进跨文化理解、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平等交流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2. 正文2.1 翻译在殖民主义下的影响在殖民主义时期,翻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殖民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殖民翻译研究视域下的译者文化身份与翻译策略——以杨宪益译《前赤壁赋》为例

后殖民翻译研究视域下的译者文化身份与翻译策略——以杨宪益译《前赤壁赋》为例

---收稿日期:2018-06-13作者简介:杨延延(1987—),女,四川乐山人。

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第33卷第10期圆园18年10月Vol.33熏No.10Oct .熏2018DOI:10.16069/ki.51-1610/g4.2018.10.012近年来,后殖民翻译研究成为我国翻译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其打破传统翻译研究静态模式、关注翻译历史文化环境的独特视角,引起了越来越多翻译研究者的注意。

我国历史曲折跌宕,有古代几千年封建帝国的辉煌,也有近代一百多年半殖民地的屈辱,中国的译者和翻译事业也走过蜿蜒起伏的发展道路。

身处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译者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识带有明显的时代历史特征和主观倾向,这会对其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文拟从后殖民翻译研究的角度,以杨宪益译苏轼《前赤壁赋》为例,剖析译者文化身份和翻译策略选择之间的关系。

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来研究和反思中国的翻译历史和翻译活动,也希望有更多学者思考新形势下中国翻译事业和译者的发展。

一、后殖民翻译研究1.国内外后殖民翻译研究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代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以及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国家民族文化、文化权力身份等问题在后殖民语境中的新面目”。

[1]3后殖民翻译研究是后殖民理论的一个分支和应用,最早见于罗宾逊的《翻译与帝国》(Translation and Empire )一书,即“把翻译与帝国联系起来的翻译研究”。

[2]1之后许多研究者就后殖民翻译研究展开讨论,如巴斯内特与特里韦迪共同编撰的《后殖民翻译:理论与实践》(Postcolonial Transl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从后殖民理论的角度梳理了翻译理论和实践;西蒙与圣皮埃尔合编的《变换术语———后殖民后殖民翻译研究视域下的译者文化身份与翻译策略———以杨宪益译《前赤壁赋》为例杨延延(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乐山614000)摘要:后殖民翻译研究的角度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的一大热点。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译学研究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译学研究
引 言
( 例如 来 自亚里 士多 德, 康 德 , 马克 思, 尼采 , 弗 洛伊 德 )和文 随 着 赛义 德 的 去世 和 斯 皮 瓦 克 的 日渐衰 微 , 霍 米 ・ 巴逐渐 巴 学 的种 种模 子 ( 马, 但 丁 , 福楼 拜 , 爱 略特 )长 期 统 治着世 界 异 军突 起 。特 别 是 随着 进入 全 球化 时代 和 身份 认 同 问题 越来 越 引 荷 文 化 ,排 除非 西方 传 统和 文化 生 活及 表 达 的种 种形 式 ,或 者将 他 人 关注 , 巴 巴的后 殖 民理论 变 得越 来越 重要 , 因 为 巴巴的后 殖 民 们 边 缘化 了。 ” ( 曼 . 尔 登 等 ,2 0 :2 2 拉 塞 0 6 2 )后 殖 民理论 是 批 评 理论 代 表 了 当代 西 方 后 殖 民主 义 理 论批 评 发 展 的 最新 阶 段 , 种熔 多种 文 化政 治 理论 和批 评 方法 于 一炉 的 集合 性话 语 ,侧 重 即 全球 化 时代 的后 殖 民批 评 。这 种 批评 的特 征 在 于通 过其 混 杂策 分 析 帝 国主 义 的文 化 侵 略, 宗 主 国与 前 殖 民地 之 间 文 化话 语 权 略 消解 了西 方 帝 国的文 化 霸权 , 实现 了第三 世界 批评 从 边缘 向中 前 力 的关 系, 第三 世 界精 英知 识 分子 的文 化 角色 和 政 治干 预 。 ( 京 心 的运 动, 导 致 了文 化 多样性 的 真正 实现 。后殖 民文 化 中 的杂合 张 嫒 ,9 9 - ) 19 :4 5 性 是在 宗主 国文 化 和殖 民地 本 土文 化 的碰撞 、交流 中产 生 的 , 是
多距 离和 差 距 。就 她所 处 的特 殊境 遇 而 言 ,这是 一 种 “ 外 的本 境 土 化 ” ,是对 读 者 进行 “ 殖 ”教育 。她 的翻译 涉 及一 系 列参 照 解 2 世 纪8 年代 末 后殖 民主义 在 西方 文 学界 和文 学 理论 界 异 军 框 架 ,从 地 方语 言 的能 指 ,到 民族 的生产 框 架 ,再 到 民族 的全 球 0 0 突 起 , 从 边缘 走 向中 心 的最 新 理 论 思潮 之 一 。 “ 后 殖 民 主义 剥 削框 架 。在 她 看 来 ,译者 不 但是 文 化 的传 播者 ,还是 文化 的批 是 从 的视 角看 ,西 方价 值 ,思 想传 统 和 文学 ,包 括 种种 后现 代 主 义 , 评 家 ,世 第 具 有种 族 中心 主义 的压抑 性 ,是 有罪 过 的 。西 方思 想 的种 种模 子 界 妇女 作家 的修 辞性 和 文本 型 ”。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翻译在认知模式和价值观传递方面也与殖民关系息息相关。

在殖民主义的语境下,欧洲列强通过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强加给殖民地,进而改变了殖民地的认知模式和价值观。

翻译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将欧洲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译成殖民地的语言,形成了一种认知的框架和价值的体系。

这种殖民主义的认知框架和价值体系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传递和强化,影响到殖民地的文化自主性和自我认同。

翻译在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下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后殖民主义强调被殖民地民族的主体性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元性。

在翻译中,借鉴后殖民理论的观点,可以通过采用文化对等的翻译策略,保留原文的多元性和文化特色,避免殖民主义思维的再次强制性传递。

这种翻译策略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问题。
文化霸权与文化多样性的平衡
文化霸权的抵制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反对文化霸权,强调对 弱势文化的关注和尊重。但在实际操作中, 如何抵制文化霸权,避免对弱势文化的刻板 印象和歧视,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强调文化多样性,提倡 在翻译中体现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然而 ,如何在翻译中平衡不同文化的表达,避免 文化冲突和误解,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需 要解决的问题。
翻译过程中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冲突
意识形态的影响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涉及到不 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碰撞和交融。后殖民 主义翻译理论需要关注意识形态对翻译过程 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在翻译中体现不同意识 形态的交锋和对话。
价值观的冲突与调和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可能存在冲突和差 异。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需要解决如何在翻 译中调和不同价值观的矛盾,寻求共同点和 契合点,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创译策略
创译策略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的创造性,通过对源文本进行创 新性解读和重构,为目标读者呈 现独特的文化体验。后殖民主义 翻译理论鼓励译者发挥创造性, 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在后殖民主义翻译中的应用前景
要点一
机器翻译辅助
人工智能技术为机器翻译提供了强大 的支持,可以辅助译者进行快速、高 效的翻译。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需要 关注机器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探讨其局限性及与人工翻译的互补 性。
语言权力关系
全球化进程中,语言权力关系对 翻译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后殖民 主义翻译理论需要揭示语言与权 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推动语言平 等与多样性。
翻译伦理
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伦理问题 愈发凸显。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需要关注翻译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如文化尊重、信息对等、责任 担当等。

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

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

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翻译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的热点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翻译研究也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视角。

其中,后殖民视角的引入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路径。

本文将从后殖民视角出发,探讨翻译研究的相关问题。

一、后殖民主义与翻译研究概述后殖民主义是一种批评理论,的是殖民统治结束后的社会和文化变迁。

它强调种族、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以及这些因素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互动关系。

翻译研究则是一门涉及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史的学科,其目标是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在后殖民理论的视野下,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既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权力关系的体现。

二、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1、后殖民主义对翻译过程的影响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原文被视为权威的、静态的文本,而译文则是根据原文生成的、对原文的再现。

但在后殖民主义看来,这种观点忽略了翻译过程中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隐藏在翻译背后的权力关系。

后殖民主义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动态性和译者的主体性,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社会和政治的互动。

2、通过翻译来呈现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翻译是呈现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通过翻译,后殖民主义的思想和文化得以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传播和交流。

在文学翻译中,后殖民主义作品中的主题、意象和叙事风格等方面的再现是研究后殖民主义的重要内容。

而在非文学翻译中,如电影、新闻等,翻译则更多地文化元素的传递和跨文化理解。

三、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举例1、文学翻译中的后殖民视角在文学翻译中,后殖民视角强调对原作中主题、意象和叙事风格等元素的忠实再现。

例如,在翻译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的作品时,译者需要作品中涉及的文化、宗教和政治等敏感主题。

拉什迪的作品《午夜的孩子》被誉为后殖民主义的经典之作,在翻译中需要准确传达作者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复杂的文化背景。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1. 引言1.1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翻译实践力图挑战这种不平等的权力结构,试图还原和保留被压迫文化的声音和价值,同时也致力于打破殖民主义对语言和文化的控制。

翻译在后殖民主义背景下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如何面对文化认同的多样性、如何保持文化传统的纯正性以及如何释放文化的创造力。

后殖民主义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为我们解读和探讨翻译与殖民关系之间的深层联系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框架。

2. 正文2.1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翻译研究后殖民主义理论与翻译研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后殖民主义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关注被殖民地和被压迫群体的权利和文化自主性。

研究者们认为翻译是殖民扩张和文化霸权的工具之一,因此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至关重要。

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不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个复杂的文化行为。

翻译者需要考虑被翻译文本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避免将殖民文化和价值观强加于翻译过程中。

后殖民主义理论强调了翻译的权力关系和文化差异,呼吁翻译者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尊重和平等。

研究者们通过分析不同语境下的翻译实践,揭示了殖民主义对翻译的影响。

传统上,翻译往往是以殖民者的视角和利益为中心进行的,导致被翻译文本失去原汁原味。

后殖民主义理论呼吁翻译实践要更加注重文化多样性和民族认同,避免文化同质化。

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提出了深刻的挑战和反思。

翻译者需要在传递文化信息的保持对被翻译文本的尊重和理解。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为翻译实践和理论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2 殖民主义对翻译的影响殖民主义对翻译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

在殖民主义统治下,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的工具,更是一种权力的行使和文化的传递。

殖民主义时期的翻译往往都是受主导文化的影响,在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进行了篡改和塑造,使得翻译结果更符合殖民者的利益和意图。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后殖民翻译研究将翻译纳入到国际政治文化
的框架之中,注重分析蕴涵在翻译文本中的 权力关系和历史语境,探索翻译在帝国主义 文化霸权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的作用,强调 翻译的文化和政治功能,对传统翻译研究构 成了巨大的挑战,为新世纪的翻译研究提供 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维空间。
首先,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尚未形成一套完整 的翻译理论体系。印度或 巴西等国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相当 大的影响力和指导性,但是这些理论只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国家、具体 的文化或是具体的领域而形成的翻译理论,许多国家虽然或多或少都受 到了殖民的影响,但殖民的程度各不相同。 其次,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旨在揭露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在翻译中形成的 不平等的关系和秩序,旨在通过理论研究揭示这种权力差异并通过努力消 解这种差异,进而达到各种翻译文化的平等共处。但是,后殖民主义翻译 理论对这种权力差异的过分强调容易使第三世界人们产生对西方文化的 敌视,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西方文化强烈的抵制情绪,进而导致 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自恋情结,阻碍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有益交流,不利于 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这便背离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初衷。 最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仅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强调东方对西方文化霸 权的对抗,但是却忽视或是回避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其实,东 西方文化间形成的权力差异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其历史原因,也与经济、 政治以及文化传统都有紧密的关系。虽然有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或多 或少的对其他的影响因素也做了论述,但还是没有给予其足够的重视,没 有进行全面地论述。
铁木志科 (Maria Tymczko): 通过分析翻译在爱尔兰民族文化复兴和爱尔兰的政治独立过
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翻译与意识形态,政治斗争等密 切相关,是殖民地人民反殖民斗争的重要武器。 代表作: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Early I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1999)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后殖民主义是指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潮流,其提出了对殖民主义及其遗产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观点。

在这个视角下,翻译也成为了被重新审视的对象。

本文将探讨后
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的联系与影响。

首先,翻译可以被看作是殖民主义时代文化扩张和海外征服的一种手段。

在殖民主义
时期,欧洲列强通过殖民和掠夺的方式,把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强加于殖民地的居民,而翻
译则被用作对殖民地文化的转译和消化,以便更好地实现殖民目的。

以印度为例,英国殖
民政府将英语推广于印度,禁止使用印度本土的语言,翻译也是为了将西方文化和思想灌
输给印度人。

其次,翻译在后殖民时期发生了转变。

随着殖民主义体系的逐渐解体,被殖民地抵制
并且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翻译也被借用、转化来“回应”和“抵制”殖民统治,渐渐地
成为了被动抵抗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

以印度翻译为例,随着后殖民时期印度的独立,印
度本土语言的复兴引起了对印度语言文学的翻译热潮。

最后,后殖民主义不仅影响了翻译实践的实质性变化,还对翻译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殖民主义提倡反对文化中心主义和抵制精英主义,同时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和平等性。

基于这一理论框架,翻译理论探讨了文化的相互影响,翻译成为一种面对多元文化和跨文
化交流的解决方式。

后殖民时代翻译理论发展课件

后殖民时代翻译理论发展课件

04后殖Βιβλιοθήκη 翻译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理论局限性
文化背景差异
后殖民翻译理论主要源于西方语境,对于非西方文化背景的翻译 实践可能存在解释力不足的情况。
语言与文化相对主义
后殖民翻译理论强调语言与文化的相对性,可能导致对某些语言和 文化现象的过度解读或误读。
政治色彩浓厚
后殖民翻译理论往往与政治、权力、身份等议题紧密相关,这在一 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纯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流与对话
跨文化交流与对话是后殖民翻译理论的另一重要观点,它强调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和互动。
在跨文化交流与对话中,译者需要充分了解原作的文化背景和目标文化的需求,通过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文能够传 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同时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
03
后殖民翻译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是后殖民翻译理论应用的重要领域 之一。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关注原作的 文化背景、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同时也要 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后殖 民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尊重原 作的文化多样性,同时也要关注目标读者的 文化认同感。
例如,在翻译包含特定文化意象或表达方式 的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解 释和注释,以帮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

THANK YOU
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1 2
语言学视角
后殖民翻译理论需要与语言学理论相结合,深入 探讨语言、文化和身份之间的复杂关系。
比较文学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翻译,可以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后殖民翻译理论。
3
社会学与历史学视角
将翻译研究置于更广泛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有 助于揭示翻译与权力、身份、记忆等议题的深层 联系。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爱尔兰的语境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意义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
爱尔兰的语境
• 迈克尔· 克罗宁(Michael Cronin)
• 都柏林城市大学翻译与文本研究中心讲座教授、 主任,著有多部专著,如《翻译爱尔兰》 (Translating Ireland,1996)、《翻译与全球化》 (Translation and Globalisation,2003)以及《翻译与 身份》(Translation and Identity,2006)等。
2019/3/12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
• 首先,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翻译理论 体系。印度或巴西等国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体系虽然形 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和指导性,但是这些 理论只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国家、具体的文化或是具体的 领域而形成的翻译理论,许多国家虽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殖 民的影响,但殖民的程度各不相同。显然,每个国家的历史 和文化迥然不同,因此各自所构建的翻译理论也难以具有广 泛的适用性,无法建立一种系统的翻译理论。而中国等另外 一些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盛行的国家,虽然翻译理论家们对 其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多为评介和纯 理论思考,研究视野比较狭窄,且有脱离本国翻译史实之嫌, 更加难以形成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
2019/3/12
• 1641年,爱尔兰人再次爆发反抗运动,这次是以天主教徒 对于英国新教徒的反抗作为主轴。1649年,克伦威尔率英 军镇压了这次起义,整个爱尔兰终于在实质上完全置于英 国统治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大致上在1800年左右,英语在 爱尔兰已经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强势语言。在爱尔兰岛 上,几乎任何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上享有权势的人, 使用的都是英语,而不是爱尔兰语。虽然如此,爱尔兰语 仍然有400万左右的使用人口,但多数都是属于下层阶级 的农民

后殖民翻译理论

后殖民翻译理论

后殖民翻译理论浅析摘要: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人类的文化交流中广泛的进行着。

自翻译诞生以来,同它紧密相连的大多是意义、对等、技巧、精确等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翻译研究产生了一个全新视角,即后殖民翻译理论。

在本文中,笔者以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一书为例,讨论了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的内容以及这一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帝国政治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一.引言“后殖民主义”这一术语是在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1990年出版的访谈与会议及《后殖民批评家》中正式提出的。

而“后殖民翻译研究”是由美国学者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于1997年提出。

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当代西方译学界十分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

他执教于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英语系,从事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

研究范围广泛,其研究领域包括翻译、文学、语言学、文化、教学法等领域。

其翻译思想极具创见意义,在译学方面有独树一帜的论述。

罗宾逊著述颇丰,现已出版近十本专著,并已发表33篇与翻译理论和教学相关的学术论著。

他著有:《译者登场》(the translator turn,1991),《翻译与禁忌》(translation and taboo,1996),《谁在翻译?》(who translates:translator subjectivities beyond reason,2001)等著作。

1997 年,道格拉斯?罗宾逊出版了《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的解释》(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二.后殖民翻译研究后殖民翻译研究源于后殖民理论。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问题。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后殖民主义视角认为,殖民主义并没有真正的终结,而是转变成为了一种新的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被认为是一个深受殖民关系影响的活动,其被殖民者的文化和知识被压制。

本文将分析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的探究。

首先,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形式。

在殖民时期,这种文化交流是不平等的,被统治的文化被深深压制了。

殖民者通过掌控翻译活动,介绍他们的文化和思想,并对被统治的文化进行消解和转变。

例如,在美国南方,奴隶的语言和文化被殖民者强制改变成为英语,这使得其文化、历史和价值观被深深压制。

其次,翻译还可以被用作政治工具。

在殖民时期,殖民政府常常使用翻译官来进行外交和交流,以达到削弱被统治国家的领导和自身得利的目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翻译家被贴上了叛国者的标签。

例如,当时的中国翻译家林则徐,为了满足英国的贪婪需求,充当了鸦片战争期间的“门房”。

这种背叛行为在后来的历史中,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深重的影响。

最后,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文化自尊心,反抗殖民主义。

例如,20世纪50年代,尼日利亚的翻译家Achebe以之前不受重视的尼日利亚人为主角写了《有那么一天》一书。

这本书唤起了尼日利亚文化的自我意识,其文化影响逐渐扩大,成为了对抗殖民主义的象征。

类似的例子还有民族主义运动在非洲和亚洲的推动。

综上所述,翻译与殖民关系密切相关。

后殖民主义视角认为,翻译是一种被殖民者的文化和知识被压制的活动。

因此,翻译者在进行活动时应当注意翻译的文化意义,而不是仅仅关注语言转化。

要达到这个目标,翻译家需要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和认识,以及对社会历史的深度思考。

后殖民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后殖民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后殖民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后殖民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视角,通常用于分析现代西方文化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后来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手段之一,也受到了后殖民理论的影响。

翻译过程中的选择、策略以及结果都受到了文化差异和权力关系的影响,因此,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研究翻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后殖民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从国内来看,林迪华教授的《后殖民翻译研究:新趋势与新方法》,探讨了翻译中的权力关系和文化冲突等问题,以及如何在后殖民主义下建构一个新的翻译理论和方法。

张维翘教授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翻译的现代性:一个后殖民主义批判的观点》,则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了翻译活动中的社会和文化问题。

国外学者中,Spivak教授的《“入侵者”的态度:欧洲文化对非洲文化的翻译》、Said教授的《东方主义》以及Bhabha教授的《文化边界儿童》等著作,都对后殖民主义下的翻译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三、研究问题和方法本课题旨在以后殖民理论为理论框架,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和权力关系,研究不同翻译策略的使用以及翻译结果的影响。

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 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和权力关系如何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2. 不同的翻译策略对翻译结果有何影响?3.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如何通过翻译策略构建一个文化交流平台?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

通过文献分析,探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对翻译策略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实证研究,分析社会和文化语境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以及不同翻译策略对翻译结果的影响,最终得出有关翻译策略在后殖民主义下的应用的结论。

四、预期成果与意义预期成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通过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对翻译策略进行理论分析,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权力关系,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对不同翻译策略的应用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翻译结果的差异和影响。

后殖民理论【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后殖民理论【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后殖民理论【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摘要:翻译伦理一、后殖民翻译研究概况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后殖民翻译研究的方法论要求对翻译实践进行文化考古式的实地考察,并发现了影响翻译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权力差异,从而证明了“语言学实验室”里的翻译研究关于“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的理论预设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民族主义”同样是一种信念,认为某一群体的全体成员拥有某一共同的遗产,如文化、语言、历史、意识形态、遗传或种族背景等等,同时认为:(1)那些不具备这些特征的“群体内成员”应该被清除、放逐或剥夺其投票及其他权力;(2)所有外国的影响,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有害的,理应抵制;(3)任何种族、人种、文化或语言的混合或杂合都是不纯洁的,理应清除摘要: 在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流派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是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传统的翻译理论仅仅把翻译当作一种语言行为或文本行为。

后殖民翻译理论戳穿了语言乌托邦的神话。

后殖民研究视角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及文化帝国主义思想观念对外进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平等对话的产物。

关键词: 后殖民翻译理论“暴力政治” 翻译伦理一、后殖民翻译研究概况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

该理论从后殖民视角反观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变形和置换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平等对话,进而否定传统翻译理论中关于语言平等、文化平等这类带有乌托邦性质的理论预设,最终否认追求意义对等或语义等值的翻译理想。

后殖民翻译理论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先导,借助新历史主义的历史描写的方式观察、研究和解释权力差异语境中译者自觉与不自觉的价值取向、翻译行为和策略选择。

后殖民主义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现象一、引言最近十多年来,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一直是国内翻译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

纵览国内许多翻译期刊,论述翻译问题时涉及到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众多。

但是,总体看来,大多数论述似乎都从传统的译论角度出发,只是将归化与异化限定在对文本的语言学认识范畴的基础上进行单向的研究。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使得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而翻译学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人类的交往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

翻译不仅仅要考虑到文本因素,还应该结合文本考虑其外部的政治、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

苏珊·巴斯内特和哈瑞什·特里维蒂认为“翻译总是植根于文化和政治体系以及历史当中”“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反映了译本产生的语境”(曲夏瑾、金敏芳,2011:48)。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带有很强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批评理论,它关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关系。

它的提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启示,将翻译活动回置于它所产生的真实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

因此在后殖民主义理论这一大背景下,研究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显得十分有必要。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作为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建立在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理论。

后殖民翻译研究理论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王东风,2003:4)。

后殖民翻译研究关注弱势民族、弱势文化和弱势群体,以文化生态平衡和世界多元文化为视角,努力创造世界文化多样性。

这一翻译理论的提出使得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文体和风格等文本内部问题,一大批原先热衷于探讨翻译技巧的学者也逐渐将目光转向非文本因素,比如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等。

至此,翻译研究经历了“文化转向”“权力转向”,权力关系后来成为后殖民主义理论和翻译研究共同关注的焦点。

《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评介

《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评介

《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评介
张霞;崔欣然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20世纪70年代兴起在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后殖民主义。

随之而来的后殖民翻译理论平衡了后殖民语境下的政治经济不平等造成的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对话和信息转换的差异。

道格拉斯·鲁宾逊在其著作《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中系统地介绍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总页数】2页(P195-196)
【作者】张霞;崔欣然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翻译中的政治——读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 [J], 安澜;徐剑
2.《牡丹亭》两个英译本的后殖民翻译理论解读 [J], 罗进民
3.后现代语境下的翻译研究——翻译的后殖民理论解读 [J], 吴琳
4.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理论解读《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 [J], 张田;
邹惠玲
5.道格拉斯·鲁宾逊著《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评介 [J], 张霞;崔欣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新闻翻译

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新闻翻译

新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人们生活有着重大作用。

新闻是用不同语言书写的,要让不同语言不同背景的读者了解各地各国的新闻事件和信息,新闻翻译必不可少。

新闻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

国内读者需要了解国际世界,而我们也需要向外国读者介绍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生活,因此,新闻翻译就成了人们互相了解的重要途径,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操控和改写,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政治立场和世界霸权话语。

为了维护该权力集团的利益或达成他们的目的,译文发起者和赞助人会对译者施加一定的压力,提出要求,新闻译者在翻译时会或多或少偏离新闻的“真实性”标准,或者在言语措辞和态度方面,有所维护和偏袒,有意注入主观看法,引导读者的阅读方向,导致新闻翻译缺乏客观的公正和公平。

然而新闻翻译不是新闻译者的独角戏,参与新闻翻译的主体是多样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对于新闻翻译文本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的特征二战后,西方霸权国家采用新的方式来影响和对付政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国家。

他们将这些国家归类为第三世界国家,认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比西方发达国家低劣,落后。

萨义德分析,“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Edward Said, 1990:31)西方发达国家采用的新方式就是,不公开侵略或征服这些国家,而是通过文化交流和宣传把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思想慢慢渗透到这些国家,以达到同化这些国家的目的。

后殖民主义通过引进西方电影,翻译书籍,采纳政治和文化制度等方式产生作用,因为这些方式能够使西方思想和价值观不知不觉中被译入语国家的受众所接受,被他们认同,从而影响译入语国家的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使他们慢慢改变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观念,像西方人一样思考和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学解读小说语言应用● 黄 滔 徐刚 赵婉彤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读《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黄滔将翻译置于后殖民理论视域之下,这是近十几年的翻译文化转向理论研究的新角度。

道格拉斯用独到的角度展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脱离其宗主国后面临的新问题—即在文化和翻译上不知不觉又不可避免的受前殖民者文化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他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一书,一来介绍他对后殖民翻译理论的研究,二来阐释翻译不单指语言文字著述在不同语种间的传播和流布,更重要的是包括著述在内的诸种思想、观念、礼俗和制度等通过何种渠道、采取怎样的方式,被不同的文化所认识、选择、重组和阐释。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正是以这种权力差异为基础,来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同价值取向的译者在自觉或不自觉间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一、后殖民翻译研究概况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通常被认为发端于19世纪后半叶欧洲殖民体系的瓦解,在印度独立之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崭新的意识,然后揉合葛兰西(AntonioGramsci)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法侬(Frantz Fanon)的反殖民主义写作理论,最后发展为声势浩大的文化批评话语。

后殖民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新问题。

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

“后殖民翻译研究”这一术语由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于1997 年首先提出。

近年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国内受到追捧。

国内专门研究后殖民翻译理论的两本本专著分别是孙会军的《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和吴文安的《后殖民翻译研究——翻译和权力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开始进行个案研究,用后殖民翻译理论分析我国的翻译现象及译作,如,陈历明《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 年第6 期)、王辉的论文《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中庸〉译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 年第1 期)、严晓江《理性的选择人性的阐释——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分析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因》(《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 年第5 期)等。

二、后殖民主义系统分析道格拉斯(1997)在《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的解释》中对后殖民系统分析并归类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欧洲殖民统治结束之后,在20 世纪下半叶殖民地怎样适应、抵抗和超越殖民主义的文化残余,因此,后殖民指殖民主义结束以后的文化状态; 二是研究欧洲殖民统治开始之后,从16世纪起到现在殖民地怎样适应、反抗和超越殖民主义文化,因此,后殖民指殖民主义开始之后的文化状态;三是研究20 世纪末期所有的国家、社会和民族之间的文化权力关系,主要指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反应、冲突和抵抗,因此,后殖民也包含当代的政治和文化的权利关系。

罗宾逊认为翻译作为殖民的渠道到翻译作为避雷针为殖民主义崩溃后拯救文化的不平等性,再到翻译作为非殖民化的渠道阶段,这些阶段在叙事上与过去,现在和将来有关:在过去,翻译被用来控制教育和塑造殖民地人,现在,翻译依然在后殖民性的政治和文化的多样性中保持着急剧上升的趋势。

罗宾逊认为翻译在目前阶段在殖民和非殖民化方面的作用依然很明显。

三、理论局限性本书堪称后殖民翻译理论的开山之作。

作者将着眼点放在翻译在帝国主义控制美国、印度和菲律宾过程中的作用,所选论著也是以英国和印度后殖民关系为主要题材。

关于亚洲其他国家和非洲的后殖民翻译状况鲜有关注。

对西方世界内部的殖民与被殖民关系及其对翻译68语言文学的影响的探讨花费笔墨较少。

台湾学者胡功泽对德国传教士理查德•威尔蒙(Richard Wilhelm)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用德文翻译的中文经典著作做了个研究,认为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不一定影响译者及译作,译者个人的意识形态才是影响翻译的最重要因素(胡功泽,2006)。

四、总结从后殖民权利与政治关系考察翻译活动的本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为我国翻译研究打开了崭新的视角,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正如罗宾逊所言,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既是殖民化的途径,也是解殖民化的工具”。

由于后殖民语境下存在着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便产生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翻译难以实现人们预期的平等对话和信息转换。

后殖民主义翻译就是第三世界要借此来“促使本族文化摆脱前宗族国的文化束缚,改变本土文化边缘地位,重塑文化身份,重新定位东西方文化间的关系,平等地参与文化交流和对话”。

(张京媛,1999:38)以后殖民理论解析翻译的政治、翻译的典律和翻译的伦理,以及它们与构建民族文化身份的关系, 指出它们对居于弱势文化的译者避免自我殖民和重新书写民族文化身份的意义和价值。

该书也为我国的译者提供了一种认识,即译者有责任在翻译中坚持民族文化身份,从理论上认识到翻译的政治性,并在翻译实践中注意文本的选择、策略的制定以及翻译批评等因素对塑造民族身份的作用,把本国的优秀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让外国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真谛。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经贸外语学院]话语的力量——浅析福轲的权力话语理论在分析东西方关系上的应用徐刚 在当今世界,东西方从总体上来说还存在着主流与边缘,控制与被控制的霸权关系。

而福轲的权力话语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颠覆西方霸权话语的有力理论武器。

它揭示了西方主流话语下的深层权力机制;另外,它还为我们指出了颠覆西方霸权话语的策略—开展文化批评,以东方的“反话语”来解构西方的霸权话语。

因此,本文将利用福轲的权力话语理论对东西方之间关系展开论述,并对其所起的积极予以较为详尽的分析。

迈克尔,福轲(Michel Foucault)是现当代法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

.在他去世之后, 著名的美国人批评家大卫,休伊在《伦敦书评》中说道,迈克尔,福轲死了, 这预示着法国哲学一个时代的结束。

虽然福轲已经去世许多年了, 他在哲学和历史等方面的理论. 不仅在哲学领域,而且在几乎人文科学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分析他的权利话语理论在东西方关系中的应用。

在他的作品中,如《疯狂和文明》(1861), 《知识的考古学》(1969)和《纪律和惩罚》(1975), 他用“话语”来探究权利与知识是如何联系在一起共同产生主体与客体性身份,“话语”即一些机构及其规章制度的规则,它们赋予人们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特定的意义,知识或真实. 下文将首先对福轲的权力话语理论予以简要介绍。

一、福轲的权力话语理论的基本内容广义上的话语是指一些表达的形式,代码,语言和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它们来确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特定的意义. 因而“话语”并不是一个中性的词语,而是某一时期的阶级意识形态与知识的载体。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话语即使权利,因为它赋予人们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

福轲早期的一些作品,如《疯狂和文明》(1861), 《知识的考古学》(1969),都在这一方面作了详尽的分析。

在他的著作中,福轲用“话语形成”和“话语实践”来分析某一特定权力机构建立其“真实”的规则, 即规定在某一特定社会中什么是“真实”。

“话语形成”是指某种“严肃的”话语和其他话语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它是由自身所包含一对对相互矛盾的话语所定义的。

福轲认为,“话语形成”即是由社会的权利机构的作用所形成的各种相互矛盾的话语之间的妥协所达成的一种稳定性。

正是由于它具有这一特点,“话语形成”能够反映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风貌。

他所关注的是在某种条件下某一话语的出现的内在意义。

因此,“话语形成”能够反映出等级的差别,它可以巩固某一业已形成的主体(如在性别,社会地位,阶级等方面)的利益。

反过来,这些主流话语又得到现存的法律制度,教育和媒体的强化。

福轲这一理论的内含在于反映出社会的每一成员都不可避免地生活的特定的话语中,受到它的规范,约束和限制,然而,福轲的理论强调的是话语之间相互摩擦,碰撞,分裂的潜在力量,这种力量甚至可能回颠覆处于主流地位的话语。

因为福轲所指的“话语实践”并不是那些已经被“广泛接受”的话语的贯彻实施,其实这正是福轲所极力批评的。

因为话语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它的含义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换的而改变,所以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主流话语,所谓的“真理”只是权力运作的产物。

二、福轲的权力话语理论在揭示东西方权利关系方面的作用在福轲的早期著作中,他就开始分析社会体系中如文化,意识,语言,政治等方面和话语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

福轲所指的话语实践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话语行为,它是指那些“严肃”的言语行为,即那些具有权威的主体所说的,并被大众所无意识地接受的话语。

因此,那些主流话语常常以真理的形式出现。

福轲认为,话语与权力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话语就是权力。

它是一种排斥异己的权力形式,因为它可以被用来抑制人们的思想,阻止人们的思考空间超出主流话语范围之外。

因此,话语自然成为权力主体所追求的对象。

福轲的权利话语理论在分析东西方权力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正如后殖民主义批评家萨义德在他的著作《东方主义》中所说的那样:“如果不把东方学作为一种话语来考察的话,我们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这一具有庞大体系的学科,而在后启蒙时期( post-Enlightenment),欧洲文化正是通过这一学科以政治的,社会学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