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化旅游——体现旅游业双重属性的一种旅游形态
分析旅游业之文化属性
分析旅游业之文化属性-旅游管理分析旅游业之文化属性张丽娟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产业一直以来最为被人们重视的便是其作为经济产业的属性。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文化属性正逐渐被挖掘和重视。
本文从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等方面阐述了文化与旅游不可不可分割的关系,强调旅游产业的文化属性的重要性。
一、旅游业是一项具有文化属性的产业旅游业的属性最为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是其带动性和经济性,但旅游业更是一种文化性产业。
国内有关旅游业的文化属性的研究最早20世纪80年代。
1981年,经济学家于光远就指出,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业不仅是一种经济事业,而且是一种文化事业。
1983年,林洪岱进一步研究认为旅游业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比重及其价值在整体中的扩大,是一种必然的积极的历史趋势。
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年鉴》中提出旅游业是一项具有很强文化性的产业。
旅游产品开发和经营只有体现出清晰的文化特征才能促进旅游消费,实现经济目标。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回答记者关于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时曾经明确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由此可见旅游业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本文将从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文化的关系来论证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二、旅游者与文化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参与者,也就是旅游活动的主体。
关于旅游者与文化的关系,涉及很多方面,比如说:旅游者的阶层、时代、人格、动机、消费等方面的文化。
就旅游动机而言,文化是旅游者外出旅游的重要动机之一,美国旅游美学家罗伯特麦金托什曾将旅游动机划分为几种基本类型: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方面的动机和地位以及声望方面的动机。
除了动机方面之外,旅游者本身还担任着文化的传播者的角色,旅游者活动的过程中携带着自身的文化进入旅游目的地,在接触当地文化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所有的文化洒落这片土地,实现两地之间的不同文化交流和碰撞。
三、旅游资源与文化关于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有很多,但是最为大众所普遍采用的是旅游资源按照经营属性和资源特色分为自然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两大块。
分析旅游业之文化属性
分析旅游业之文化属性-旅游管理分析旅游业之文化属性张丽娟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产业一直以来最为被人们重视的便是其作为经济产业的属性。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文化属性正逐渐被挖掘和重视。
本文从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等方面阐述了文化与旅游不可不可分割的关系,强调旅游产业的文化属性的重要性。
一、旅游业是一项具有文化属性的产业旅游业的属性最为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是其带动性和经济性,但旅游业更是一种文化性产业。
国内有关旅游业的文化属性的研究最早20世纪80年代。
1981年,经济学家于光远就指出,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业不仅是一种经济事业,而且是一种文化事业。
1983年,林洪岱进一步研究认为旅游业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比重及其价值在整体中的扩大,是一种必然的积极的历史趋势。
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年鉴》中提出旅游业是一项具有很强文化性的产业。
旅游产品开发和经营只有体现出清晰的文化特征才能促进旅游消费,实现经济目标。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回答记者关于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时曾经明确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由此可见旅游业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本文将从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文化的关系来论证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二、旅游者与文化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参与者,也就是旅游活动的主体。
关于旅游者与文化的关系,涉及很多方面,比如说:旅游者的阶层、时代、人格、动机、消费等方面的文化。
就旅游动机而言,文化是旅游者外出旅游的重要动机之一,美国旅游美学家罗伯特麦金托什曾将旅游动机划分为几种基本类型: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方面的动机和地位以及声望方面的动机。
除了动机方面之外,旅游者本身还担任着文化的传播者的角色,旅游者活动的过程中携带着自身的文化进入旅游目的地,在接触当地文化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所有的文化洒落这片土地,实现两地之间的不同文化交流和碰撞。
三、旅游资源与文化关于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有很多,但是最为大众所普遍采用的是旅游资源按照经营属性和资源特色分为自然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两大块。
文化旅游的理解
文化旅游的理解文化旅游是指人们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参观、观赏、体验等方式,了解和体验目的地的文化特色和传统风情。
它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更是一种寻找历史痕迹、感受人文氛围的体验。
文化旅游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增加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文化旅游的意义在于通过旅游活动来传播、保护和弘扬地方的文化遗产,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在文化旅游中,人们可以参观博物馆、古迹、文化遗址,欣赏戏剧、音乐、舞蹈表演,品尝当地的传统美食,体验民俗活动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地方独特的文化氛围,还可以为旅游目的地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文化旅游有助于传承和保护地方的文化遗产。
通过参观文化遗址和博物馆,人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轨迹。
例如,中国的故宫、长城、兵马俑等文化遗址,都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这些文化遗址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遗址,同时也能促进对它们的保护和传承。
文化旅游还可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文化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旅游业成为了许多地方的重要支柱产业。
通过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旅游消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例如,世界各地的文化节和艺术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观赏,为当地的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文化旅游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古迹等,人们可以接触到各种艺术品和文化作品,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和思想内涵。
这些艺术品和文化作品不仅可以让人们欣赏和享受,还可以启发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文化旅游可以拓宽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增加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文化旅游是一种通过参观、观赏、体验等方式,了解和体验目的地的文化特色和传统风情的旅游方式。
对文化旅游的认识
对文化旅游的认识及最喜欢的文化旅游景点旅游是现代人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
文化旅游是方兴未艾的旅游活动中极有魅力的一种,是以参观、考察文物古迹、风景名胜、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化活动。
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
目前文化旅游的定义是 :文化旅游定义1: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的,它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
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这也是文化旅游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给人一种超然的文化感受,这种文化感受以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为载体,体现了审美情趣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
文化旅游定义2: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
寻求文化享受成为当前旅游业出现的新时尚。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因其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带动性强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
文化旅游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内容。
其涵盖性强,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相关的产业。
综上所述,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
是“那些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
还有说法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
文化旅游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
在我国,发展旅游业,开展文化旅游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可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这一状况。
文化旅游≠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指对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
文化旅游既是旅游产业、产品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传承和升华的重要载体,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作用。
我国文化资源丰富,也已开发出大量文化旅游产品,但必须看到,近年来因开发不当所引致的媒体曝光,不仅数量在不断增多,而且舆论反响日显强烈。
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化旅游不是简单的文化与旅游相加,不是表面化的文化旅游融合,也不是一般化的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
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一对固有矛盾。
我们所说的文化资源大致包括,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人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等。
在较长的一个时期,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多停留在理论上,现实中两者似乎很难相容,一提到文物性资源就要绝对保护,利用则通常被理解为以展陈的方式,发挥普及知识和教化国民的作用,其他的方式多不被采用。
近些年,随着视野开阔和观念更新,出现了汉阳陵、三星堆、金沙遗址等新的展陈方式,文化资源利用与旅游结合得更加紧密。
一些古城镇相继开发旅游后,开辟了政府拨款以外的保护经费的新来源,保护与开发的对立观念在现实中逐步扭转。
但对此不宜过高估计,有关部门与地方政府的认识还有较大反差,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路依然较为狭窄,一些单位和地方还在不管市场需求盲目开发,都反映了文化旅游发展深层次的矛盾阻碍。
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存在客观困难。
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像自然类旅游资源,只要解决交通可进入性和基础接待设施,游客就可以进入了,而它由于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和结晶,还需要倍加挖掘才能展现给观众。
改革开放30年来,容易开发的文化资源大多已开发并见到成效,如现已知名的江南六镇、云南丽江古城、贵州千户苗寨等;尚未开发的文化资源大多旅游品位一般,属于旅游开发的“贫矿”:有传说、无史记,有说头、无看头,有遗存、无建筑,有历史、无延续。
其核心价值、魅力焦点、潜在影响力等都不够直观,需要进行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论证,这就给开发利用增加了难度,也给开发利用的效果带来不可预测因素。
旅游文化属性
旅游文化属性从逻辑上说,既然旅游活动本身具有文化性,那么,作为旅游对象的旅游资源和作为旅游消费对象的旅游产品也必然具有文化属性,因此,我们还试图从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特征方面入手,来进一步分析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及其表现。
我们知道,在旅游学中最常用的分类法是按成因、属性将旅游资源分成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两种。
但无论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资源,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资源、成为人们旅游的对象,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能够“使游人获得知识和美感,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享受与乐趣,这便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的具体表现”。
例如高山峻岭令人感到雄伟壮观,江河湖海使人心情奔放,森林草原给人浓郁幽静的感受,植物园、动物园、科学馆向人们揭示自然的奥秘,博物馆、文物古迹则给人以教育或提供科学研究资料等等。
可以说,任何没有文化内涵的事物都不可能成为旅游资源,人类社会中任何资源都不如旅游资源具有那样显着的文化属性。
当然,对于不同旅游者来说,对旅游文化内涵的感受可能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每一种具体的旅游资源所蕴涵的文化深度和丰富程度不同;二是每一个具体的旅游者因受教育程度、生活阅历、文化素质和职业的不同对文化内涵会有不同的理解。
也正因为如此,旅游活动的文化表现和文化影响及文化关系才有了不同的特征:1. 东道文化对客源文化的影响会因旅游者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程度,甚至会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显着差异;2. 即使是产生于同一客源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者也会因自身的差异而对东道社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差异;3. 东道文化与客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受制于两种文化的差异程度和价值取向。
东道文化与不同的客源文化交流、融合会形成不同特征的旅游文化;4. 东道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文化(特别是人文旅游资源)、区域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文明等,它们共同对外来旅游者产生综合的文化影响。
论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
论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阳光产业”的旅游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不少城市或地区的支柱产业。
在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中,把握其文化属性,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是旅游事业振兴的重要因素。
要理解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首先必须明确文化的涵义。
“文化”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仍然见仁见智,但有三点应当是共有的:其一,文化是人创造的,包括人创造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没有人的行为,就无所谓文化;其二,文化能影响人,人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其三,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区别,就在于它独特的文化。
任何文化要想发展,都要与时俱进,否则就没有生命力。
文化的开放性,即指文化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旅游,顾名思义,包括旅行与游览两种行为。
通常认为,旅游是个人或团体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他乡异国去从事观光的活动,以此为获得物质上的满足或精神上的放松。
可见,旅游是人们有目的、有价值的活动。
在现代社会中,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有观光型旅游、度假型旅游、生态旅游、特种旅游(包括滑雪、登山、探险、狩猎等)、专项旅游(美食、修学、医疗保健等)。
自旅游活动产生以来,它就与文化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历史上许多有名的人物,其文化上的巨大成就,或多或少与旅游活动有关系。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治国理念,成为万世师表;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逢人便问,写成《史记》名著;诗人李白写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等千古名句,没有亲身的体验,怎会有如此优美的诗句。
文化旅游产业知识点总结
文化旅游产业知识点总结随着全球旅行业的迅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旅游产业以其独特而引人注目的文化吸引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体验和探索。
它不仅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更为当地保护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和促进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因此,深入了解文化旅游产业知识点对于旅游从业人员和相关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下面将总结一些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知识点。
一、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义和特点文化旅游产业是指以文化资源为载体,以旅游为手段,促进文化传承和传播,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
文化旅游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文化属性鲜明: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是文化资源,包括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习俗、民俗艺术等。
2.吸引力强大:文化旅游产业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能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3.经济效益显著:文化旅游产业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繁荣。
4.社会意义重大:文化旅游产业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目前,全球范围内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不断更新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成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当前,一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希腊、意大利等,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此外,随着文化旅游品质的提升,文化旅游产业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如文化旅游与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与生态环保等结合,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与作用文化旅游产业对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与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文化旅游产业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地方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
其次,文化旅游产业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同时,文化旅游产业还能够推动地方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的经济繁荣和进步。
论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
论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摘要】旅游资源与文化属性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
文化价值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游客,而旅游活动也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表演和体验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文化景点的开发和管理也需要保持对文化属性的尊重。
文化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更将文化传承延伸至农村,丰富旅游体验。
文化属性对旅游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促进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加强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将有助于提升游客体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文化属性既是旅游资源的灵魂,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旅游资源, 文化属性, 文化价值, 文化遗产, 文化表演, 旅游体验, 文化景点, 文化农业, 旅游产业, 可持续发展, 宣传推广1. 引言1.1 旅游资源与文化属性的关系旅游资源与文化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资源的丰富和吸引力。
文化属性是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如历史、民俗、宗教、艺术等都可以成为旅游景点的吸引点。
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除了欣赏自然风景外,更希望了解、体验当地的文化,因此文化属性成为旅游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体现了一个地方的历史、传统和特色,也是推动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载体。
通过旅游活动,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内涵,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也成为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保护传统建筑、手工艺、传统节日等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也为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旅游业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属性,注重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创新,加强文化体验与旅游活动的融合,才能实现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双赢发展。
只有将文化属性融入到旅游开发和管理中,才能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共同发展,推动当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2. 正文2.1 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文化旅游知识点总结
文化旅游知识点总结文化旅游是一种以文化为主要旅游内容的旅游活动。
它强调旅游者通过参与、体验和感知,了解和欣赏旅游目的地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风土人情、宗教习俗、民俗文化等。
文化旅游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意义,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活体验,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传承和弘扬各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文化旅游的概念、类型和特点,旅游者在文化旅游中应具备的素质,以及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进行介绍和总结。
一、概念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通过参与、体验和感知,了解和欣赏旅游目的地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风土人情、宗教习俗、民俗文化等的旅游活动。
它强调接触和融入当地的文化,而非仅仅是观光旅游。
文化旅游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活体验,让旅游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从而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传承和弘扬各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二、类型根据文化旅游的不同内容与形式,可以将文化旅游分为许多类型,如历史文化旅游、艺术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等。
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吸引着不同类型的旅游者。
历史文化旅游强调参观历史古迹、遗址,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艺术文化旅游注重欣赏艺术品、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宗教文化旅游着重于参观宗教建筑、神庙、圣地;民俗文化旅游强调感受当地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表演、节庆活动;建筑文化旅游注重参观历史建筑、古镇古村等。
不同类型的文化旅游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多彩多姿的文化旅游脉络。
三、特点文化旅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旅游目的地通常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和民俗习俗,旅游者可以通过参与、体验和感知,了解和欣赏当地的文化内涵。
2. 体验感强烈。
文化旅游着重于旅游者的感官体验和心灵共鸣,强调与当地文化的互动和融入,使旅游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
3. 教育意义深远。
旅游行业旅游文化的双向融合
旅游行业旅游文化的双向融合旅游行业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对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旅游行业与旅游文化之间的双向融合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旅游行业与旅游文化的双向融合的意义、途径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双向融合的意义旅游行业与旅游文化的双向融合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旅游行业通过将旅游文化融入旅游产品和服务中,增强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了旅游体验的质量。
同时,旅游行业也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其次,旅游行业与旅游文化的双向融合也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通过旅游交流,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人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增进互相之间的友谊与亲近感。
最后,旅游行业与旅游文化的双向融合还能够对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旅游产业的兴盛为旅游地区带来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旅游行业的发展也为旅游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
二、双向融合的途径旅游行业与旅游文化的双向融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1.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融合:旅游行业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线路、景区开发和旅游活动中,打造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
例如,在旅游线路中增加传统文化体验项目,如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音乐演出等,以丰富旅游的文化体验。
2.旅游宣传和推广的文化融合:旅游行业可以通过宣传和推广的方式,向游客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
同时,也可以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为旅游宣传增添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3.旅游企业的文化发展:旅游企业可以注重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使其具备更好地传递旅游文化的能力和意识。
同时,旅游企业也可以加强与文化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旅游行业与旅游文化的融合。
4.旅游地区的文化保护与利用:旅游行业应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文化资源,确保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
文化旅游的发展特征
文化旅游的发展特征随着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不断增长,文化旅游逐渐成为现代旅游的一种流行方式。
文化旅游不仅能够带给人们休闲和娱乐,更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艺术和风土人情。
文化旅游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旅游注重体验和交流。
与传统旅游相比,文化旅游更注重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和交流。
游客可以参加当地的传统节日活动、观看当地表演、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等,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来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
文化旅游不仅是游览景点,更是与当地人民建立联系和互动的机会,有助于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其次,文化旅游以多元化为特点。
在文化旅游中,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得到充分体现。
游客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旅游线路,如世界文化遗产之旅、民俗文化之旅等。
这样的选择机会使文化旅游具备了丰富多彩、多层次的特点,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兴趣。
再次,文化旅游追求深度和内涵。
在传统旅游中,游客通常只是匆匆而过,快速浏览景点。
而文化旅游则强调对文化背景的细致剖析,让游客深入了解并且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
游客可以通过导游的讲解了解历史上的事件、建筑物和艺术品等,从而对当地的文化有一个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了解。
最后,文化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
很多地区依靠文化旅游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
适度开发和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繁荣。
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人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总的来说,文化旅游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注重体验和交流、多元化选择、深度和内涵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的紧密关联。
文化旅游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不仅能够满足旅游的需求,更能够促进各地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因此,文化旅游的发展前景广阔,将继续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发展方向。
文化旅游的发展特征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旅游注重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11文化旅游——体现旅游业双重属性的一种旅游形态
旅游经济#$%&’(&)$($#*)’&+&,’)-一、当代市场条件下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从上世纪./0!/年代开始,人类开始迎接第三代生产力。
第三代生产力的显著标志是文化与经济崭新关系的建立,其重要特征便是“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以及由之产生的当代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
文化的经济化,就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在1/年前,有人提出以旅游业为地方经济的龙头产业或支柱产业,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在今天,文化经济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践,旅游业已同汽车工业、石油工业一样,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性产业,而且,旅游业正以迅猛发展的势态成长为全球效益最大的行业之一。
所谓经济的文化化,是指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科技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素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工业发达的国家,高科技、高文化大量进入文化,使当代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中的知识、科技、文化因素已日益居重要地位。
经济的文化化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
在基本的物质层次提高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极大增加。
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趋势,无论从国际范围看,还是从国内看,市场经济愈加明显地呈现出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推进的趋势,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作为新世纪“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其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已成定局。
从旅游供给一隅来看,经营者的目的是经济盈利,但他必须提供文化享受才能实现盈利;从旅游需求一隅来看,旅游者希望得到文化享受。
因此,旅游业不但包括经济中的文化含量,也包含文化中的经济因素;既需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更需要“经济搭台,文化唱戏”。
在当代旅游业中,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文化方式进行的,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如生产、流通、交换、分配以及决策、管理等,都或多或少地蕴涵着各种文化因素,尤其是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更是牢牢地建立在文化基因之上。
文旅笔记:文化旅游的概念与类型
文旅笔记:文化旅游的概念与类型一、文化旅游的概念文化旅游,是出现较早,最近几年才逐渐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旅游市场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
最早提到“文化旅游”这个概念的是魏小安的《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但是对于“文化旅游”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只是提到“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活动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但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业则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
综合国内学者对“文化旅游”的研究,目前对于“文化旅游”概念存在以下几种理解:1、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类型。
2、消费者消费带有文化色彩的旅游产品的过程即是文化旅游。
3、文化旅游相当于民俗旅游。
4、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旅游产品。
5、人们对异地异质文化的求知和憧憬所引发的,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观察、感受、体验异地或异质文化,满足文化介入或参与需求冲动的过程。
6、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
7、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
8、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
综合分析国内学者对文化旅游的理解,基本是认同文化旅游是是立足于文化资源、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并主要强调以下两方面的概念:1、强调旅游资源,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2、强调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
世界旅游组织在1985年给出“文化旅游”的广义定义,认为“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者从中可以学到他人的历史和遗产,以及他们的当代生活和思想。
”同时,也给出了狭义定义,即“人们出于文化动机而进行的移动,诸如研究性旅行、表演艺术、文化旅行、参观历史遗迹、研究自然、民俗和艺术、宗教朝圣的旅行、节日和其他文化事件旅行。
文化旅游定义
文化旅游Cultural定义:一种商业性的活动,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认识其他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并通过绘画、音乐、文学、工艺品等了解民族习俗、特征。
文化旅游定义1: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的,它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
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这也是文化旅游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给人一种超然的文化感受,这种文化感受以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为载体,体现了审美情趣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
文化旅游定义2: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
寻求文化享受成为当前旅游业出现的新时尚。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因其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带动性强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
文化旅游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内容。
其涵盖性强,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相关的产业。
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
因此,其目前较为流行的定义是“那些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
还有说法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
综上所述,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
中国文化旅游的四个层面中国文化旅游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
在我国,发展旅游业,开展文化旅游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可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这一状况。
文化旅游--体现旅游业双重属性的一种旅游形态
文化旅游--体现旅游业双重属性的一种旅游形态
吴芙蓉;丁敏
【期刊名称】《现代经济探讨》
【年(卷),期】2003(000)007
【摘要】文化旅游是体现旅游业双重属性的旅游形态.本文分析了文化旅游的内涵、特征和功能,指出文化旅游将是人类进入经济发达时期的一种高质量的社会生活组
成部分,是人类求取与外部世界和谐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
【总页数】3页(P67-69)
【作者】吴芙蓉;丁敏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系,210003;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系,210003【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旅游人类学探究——以海南民族文化旅游业为例 [J], 钟
小东;赵影
2.让民族文化旅游之花盛开在土乡大地——记互助县文化旅游业发展 [J], 闫国良
3.甘孜州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r——以宗教文化旅游业为突破 [J], 朱金艳
4.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之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以宜昌生态文化旅游业中的工艺品设计理念为例 [J], 孙迎春
5.基于DEA方法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评价研究——以2010年江苏文化
旅游业投入产出数据为例 [J], 徐文燕;周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旅游概念
文化旅游概念
文化旅游概念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参观文化遗产、体验文化活动等方式,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增长知识,提升审美和文化素养的旅游形式。
文化旅游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旅游形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旅游景点的好奇心,还能够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感受文化的魅力。
文化旅游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不仅仅是文化爱好者,也包括普通游客。
在文化旅游中,游客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文化艺术表演,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参观到历史文化遗迹等等,这些都是其他旅游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文化旅游不仅对游客有着积极的影响,也对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文化旅游,当地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因此,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方式,是推动文化交流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浅谈生态旅游构成要素的双向性
浅谈生态旅游构成要素的双向性生态旅游是指以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为基础,具有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的旅游活动。
它不仅带来了旅游收益,而且对当地社区和生态环境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生态旅游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旅游景点、文化传承、社区参与、环境保护等。
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旅游的双向性。
一、景点与生态保护的双向性景点是生态旅游的基础构成要素,而生态保护是生态旅游的根本宗旨。
景点的建设和开发需要在尊重自然的原则下进行,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否则会短期内带来经济利益,但会对生态环境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同时,生态保护也需要景点的支持,景点的建设和经营应当遵循环保原则,采用可持续的开发模式,确保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因此,景点与生态保护之间具有双向性,互为支撑。
二、文化传承与社会参与的双向性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生态的旅游活动,还有着文化遗产的传承,这使得生态旅游本身不仅仅是单调的自然景观,更充满了文化色彩。
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它可以为旅游活动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意义。
同时,社会参与也是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关键因素之一。
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管理,可以使他们更加关注和保护环境,从而更好地保障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文化传承和社会参与之间也具有双向性。
三、环境保护与旅游福利的双向性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质量决定着旅游福利的大小和持续性。
如果旅游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比较严重,将会降低旅游的吸引力并对当地社区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生态旅游必须确保环境质量的保持和提升。
同时,旅游也可以促进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
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了解环境的重要性,可以更加积极地保护环境,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因此,环境保护与旅游福利之间也具有双向性。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构成要素之间的双向性十分重要,是保障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只有充分发挥这些因素之间的双向性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才能够实现生态旅游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旅游的属性
三、旅游的基本属性旅游的消费属性) (一人生的活动包括两个领域: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
生产领域肩负着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的使命,而消费活动是出于维持个体生存、保证劳动能力的再生产乃至实现个人社会发展等目的而对生产活动的成果的耗用。
旅游在其全过程中不向社会也不为旅游者个人, 相反,却消耗着旅游者以往的积蓄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即使创造任何外在的可供消费的资料,陶醉于大自然( 而非人化) 的美的恩赐,他也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如仅限于个人的流连山水,旅游无疑是消费行为,不是生产行为。
由于是在消磨本可以用于创造财富的生产时间。
所以,因此旅游消费不会完全超脱于一般的日常消费。
旅游是从人的生命波谱中截取的一个波段,突出旅游消费有大不同于日常消费之处然而,从消费的导向和构成以及各部分的意义上看,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对日常生活消费的畸变而这,,地表现在重视精神内容、追求审美体验些均决定于旅游的本质规定性以及旅游所具有的外部特征。
旅游的休闲属性二) (旅游所具有的休闲属性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1 、旅游的目的表现为借助各种可以娱情悦性的活动达到审美体验,这显然区别于为谋生而,而与出自社,如睡眠、吃饭、操持家务等进行的劳动,也不同于为维持生存而必须从事的活动,总是自然天赋的随意性和畅神自娱交目的所进行的应景往来也有区别。
在旅游的全过程中的目的性占居着主导地位,表现出与一切休闲行为的一致的品性。
2 、旅游是发生于自由时间的行为。
虽然在自由时间中人可以从事任何乐于从事的事情, 如, 但通常人们都利用自由时间从事一些积极的休闲活动如,再劳动、睡大觉、沉迷于冥思苦想文化学习、体育锻炼、文化娱乐、培养爱好、社会交往、旅游与消遣等。
这些休闲行为从功, 甚至在分享人生时间上还存在着矛盾。
但二者在个人或集体生,能上看显然与劳动有所不同,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相互对应的, 发挥着互为前提的功能活中实际上具有同样性质的意义: “休闲这个词绝不仅反映一种不应提倡的惰性两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经济#$%&’(&)$($#*)’&+&,’)-一、当代市场条件下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从上世纪./0!/年代开始,人类开始迎接第三代生产力。
第三代生产力的显著标志是文化与经济崭新关系的建立,其重要特征便是“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以及由之产生的当代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
文化的经济化,就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在1/年前,有人提出以旅游业为地方经济的龙头产业或支柱产业,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在今天,文化经济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践,旅游业已同汽车工业、石油工业一样,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性产业,而且,旅游业正以迅猛发展的势态成长为全球效益最大的行业之一。
所谓经济的文化化,是指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科技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素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工业发达的国家,高科技、高文化大量进入文化,使当代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中的知识、科技、文化因素已日益居重要地位。
经济的文化化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
在基本的物质层次提高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极大增加。
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趋势,无论从国际范围看,还是从国内看,市场经济愈加明显地呈现出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推进的趋势,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作为新世纪“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其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已成定局。
从旅游供给一隅来看,经营者的目的是经济盈利,但他必须提供文化享受才能实现盈利;从旅游需求一隅来看,旅游者希望得到文化享受。
因此,旅游业不但包括经济中的文化含量,也包含文化中的经济因素;既需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更需要“经济搭台,文化唱戏”。
在当代旅游业中,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文化方式进行的,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如生产、流通、交换、分配以及决策、管理等,都或多或少地蕴涵着各种文化因素,尤其是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更是牢牢地建立在文化基因之上。
由此,旅游业的文化属性与经济属性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发展的过程。
二、当代市场条件下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性与文化性之间的矛盾经济性,是指旅游业所具有的经济性质、市场运作方式和产业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特征。
作为产业,旅游业自然要进入市场,在管理体制上、经营方式和经济效益上同市场经济接轨。
它作为文化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文化产品的经营与销售、文化市场的开拓与培育、文化经济价值的估算与评定、文化消费的涵养与供给、文化广告的创意与运营都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
但旅游业毕竟具有文化的属性,它具有特定的观念性、精神性的特质,这就是旅游业的文化性。
这种文化性只指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作为精神产品的自身发展规律,创作与接受的独特方式,实现精神功能的陶冶感染方式等等。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与哲学、历史、伦理、宗教、美学、法律等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
作为一种精神形态,它背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与文化旅游———体现旅游业双重属性的一种旅游形态吴芙蓉丁敏内容提要:文化旅游是体现旅游业双重属性的旅游形态。
本文分析了文化旅游的内涵、特征和功能,指出文化旅游将是人类进入经济发达时期的一种高质量的社会生活组成部分,是人类求取与外部世界和谐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
关键词:文化旅游文化属性经济属性现代经济探讨#$$%年第&期历史责任。
它必须关注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弘扬时代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文品格,构建厚重完善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因此,作为文化,它又必须遵循文化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
当前市场条件下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性与文化性之间的矛盾,其实是对旅游业的文化属性的认识不清造成的。
非经营性文化是国家最本质最重要的文化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民族进步的灵魂,必须依靠政府的投入,或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必要的扶持引导。
因此,笔者以为:文化产业不等于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替代不了文化事业。
对于旅游业而言,旅游业中所蕴涵的文化属性,我们既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也不能将两者割裂来,或者片面地只提经济开发不顾文化保护,或者只谈文化保护,不管经济开发。
三、文化旅游———体现旅游业双重属性的旅游形态’(文化旅游的内涵从旅游动机、旅游活动形态角度出发,旅游可分为观光型、度假型和特种旅游等等。
其中文化旅游是集文化、经济于一体的一种典型的特种旅游形态。
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活动形态上,则涵盖了教育、科学考察、访古、宗教等。
有关文化旅游的概念,学术界有不少提法:文化旅游,人们通过旅游或在旅游过程中了解和获取知识的活动;文化旅游,以旅游文化为消费产品,旅游者用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艺术的审美和历史的回顾,得到全方位的精神上和文化上的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文化旅游,是依托旅游资源在文化旅游活动中所体现的一种高层次的旅游审美活动;文化旅游是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体验社会风俗,感悟历史痕迹,追寻文化时尚的深层次旅游态势———它不同于单一以自然风光为内容的观光旅游,而是内隐于民族之中的各种形态的文化,必须予以研究和开发;文化旅游,主要凭借旅游地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和自然人文景观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知识内涵,开辟寓文化、知识和教育于游乐活动中的特色项目,以满足各种旅游者学习文化、了解历史、宗教朝圣、探索知识的需要;文化旅游,是凭借旅游景点、旅游节目的安排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引导旅游者感受某种文化的一种旅游方式;文化类特殊专题旅游项目,主要凭借旅游地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和自然人文景观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知识内涵,开辟寓文化、知识和教育于游乐活动之中的特色项目,以满足各种旅游者学习文化、了解历史、宗教朝圣、探求知识的需要。
综上所述,有关“文化旅游”的定义虽然说法不一,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立足文化资源,满足文化需求,都明确了“文化”这一主题。
文化旅游,如果没有文化主题,充其量只能是史迹游览。
从旅游者需求角度讲,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旅游需求主要是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包括社会交往的需求、尊重需求、求知需求、审美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几种需求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文化的需求,也就决定了旅游的文化品位。
从旅游心理学的角度讲,客观事物如果没有独特的形象、突出的属性,即缺乏刺激强度,就不会引起人的注意和知觉。
知觉对象越清晰、刺激强度越大,越容易被游客深刻地感知。
任何旅游产品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但是蕴涵其中的文化因素由于满足了人的某些精神需求而得以长存,维持了一种吸引力。
因此在设计文化旅游产品和构建地方旅游的整体格局时,应有意识地将携带地方旅游文化特别是核心文化的因子以多种形式散布刻画于地方的每一个角落。
而且单个景点的吸引力是有限度的,景点只有置于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才能充分显示它本来应有的意义与魅力。
在同一旅游线路中的各景点,从不同的侧面表现共同的文化主题,它们所构成的整体效果会远远超过单个景点的数学总和。
这也是文化的整体性特征的体现。
文化旅游是旅游业文化与经济双重属性体现的一种典型形态。
#(文化旅游的特征中国有句古话:“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可见旅游能给人带来大量的知识财富。
而其中传统的大众旅游方式,如观光、度假等主要通过感受意境、体会心态来满足人们休闲、放松的需求;文化旅游则是人们带有求知、求奇目的而进行的旅游活动,旅游者渴望在旅游过程中得到实质性的收获。
它能为旅游者提供大量丰富的文化知识,并使得游客接受艺术熏陶、提高文化修养,从中得到某些感悟与升华,经过大脑的理性加工与处理,成为新的知识财富。
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的互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的,它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旅游经济#$%&’(&)$($#*)’&+&,’)-等特征。
./0民族性:文化旅游实际是跨越民族文化的过程。
区域文化的差异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同民族自己的文化特色,这种区域文化之间的互异性是旅游者进行决策的主要诱因。
.10艺术性:文化旅游是一项品位极高的艺术活动。
文化从广义上说,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力是不受时空限制的,不仅古老的艺术遗产受到人们青睐,现代艺术也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文化旅游正是针对提高艺术品位的旅游者而兴起和发展的。
.20神秘性:东西方许多神秘的文化遗产,其相应的载体都具有旅游开发价值。
这种神秘对文化旅游者产生着一种强烈永恒的旅游吸引力。
.30多样性:文化旅游活动也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旅游者的文化之旅在不同的文化区内有各种不同的经历,在感受异性文化的洗礼时,旅游往往会留下许多美好回忆。
这些回忆将成为下一次旅游的动因。
.40互动性:文化旅游是两种不同价值观和价值标准的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在旅游跨文化传播中,需要发现两种文化差异中的共通性,从而达到文化互补交融,而不是争胜对峙的最佳效果。
25文化旅游的功能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这也便是文化旅游的主要功能———给人一种超然的文化感受,这种文化感受以赋存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为载体,体现了审美情趣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功能。
景点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往往都具有极强的审美性,从而引发游客的审美体验。
赤壁古战场遗址上的两个“赤壁”遒劲大字就能给人以崇高感,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观更能使人深感其崇高氛围。
现在的赤壁新修景观也基于这一崇高文化氛围,展示胜利者的坐像气宇轩昂,与赤壁大战的壮观场面一致,高深的崇高审美理论在这时变成许多可感的形象诉诸于来访者。
除崇高感之外,旅游景点还能引发人的优美感和古意。
中国历史典故不少,只要导游善于营造历史氛围,游客是不难从景点中感受出文化古意的。
有了这种文化感受,才能进入欣赏历史古迹的最高文化审美境界。
就景点本身而言,其教育和情感功能的直观体现往往不太明显,它需要导游以景点为基础进行挖掘,方能唤起游客的文化感受;否则游客对景点的感受仍是形式性的,而不是内涵性的。
登临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吟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卓然可观,游客也将从中获得人格启示。
游览圆明园废墟遗址,通过对当时原貌的描绘,游客就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从中获得深刻的教育意义。
参观长春观,联系丘处机的事迹,对有些人就可以激起一种道教情感,这一点在伊斯兰世界表现得很明显,参观清真寺后激起的宗教情感甚至可以引发一场战争。
总之,文化旅游对旅游者产生的吸引力是其他旅游形态所无法比拟的。
人们通过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不仅获得高层次的生活享受,而且能增进与社会的全方位接触,扩大眼界,增长知识,获取信息,恢复体力,在全新的状态下投入学习、工作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