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研组情况分析
1.教研组的发展分析:
转眼,投入“新基础教育”研究已有好几个年头,尤其是近两年的研究,是参加“新基础教育”实验以来收获和转变最大的一个阶段。在华师大专家组的帮助下,尤其是在吴亚萍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们教研组的每一位教师都被“新基础教育”价值观和研究精神激烈着。
随着“重心下移”的教研活动策划和建设,我们经历了新的压力和挑战。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教研组努力在“学习型、研究型、共享型教研制度”的形成和建设上下功夫。每一位成员敢于实践不怕出错(目的是改进),真实研讨,真实反馈。
2.教研组成员发展分析:
本组共有14名数学教师,其中市学科带头人1名,市骨干教师2名,区学科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2名,占教师总数的50%,组员年龄结构比较年轻,乐于接受新理念,尝试新实践,逐步的对新基础教育理念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表面到内部的过程。
学科责任人和教研组长:动力内化,逐步将自己的角色转换成为教研组建设的责任人,成为教研组活动开展的主动策划者。有意识的整体、系列、递进地策划教研活动,努力使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还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
教研组每个成员的激情、斗志、潜能被进一步激发了出来。从“初期:迷茫、胆怯”——“改善:开放、自信”——“提升:主动、自觉”。
如今,整个教研组从第一责任人到教研组其他成员,①价值观念在转变(以“事”和“物”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逐步转到以“人”和“生命成长”为核心的价值观念。)②思维方式在转变(由“散点状态”和“表层状态”的思维方式,逐步转到“结构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关系性思维”和“过程性思维”。)
学生也因我们的变化而多一份自信与美好,主动和自觉。
3.梯队建设情况分析
(2)教研组内50%的教师,理论的学习还比较被动,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阻碍实验推进。尤其对部分的理论学习还不够到位,不够深刻,不够灵活,更不用说指导实践了。
(3)研究进程显得缓慢。在研究的过程中,对新专题的研究听了吴老师的评课,能够接受,也能基本模仿,也能体现出其中的理念,但一旦脱离吴老师的指点要自已备一节课出来,就觉得很困难,不知如何有效合理地重组教材,于是我们的实践只能停留在模仿——再模仿,学习——再学习上。所以,前一阶段的研究真正有效的是把研究已基本成熟数运算教学辐射至第二梯队教师的课堂。
(4)缺乏拓展到其它领域的能力。我们的研究较多停留在“数运算”“形概念”领域,但是如果到其它领域进一步研究,老师们对目标的理解比较狭隘,仍跳不出教材的框架、固有思维的影响,对学生估计也不够到位。
(5)教研组成员的学科素养、教学智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专题研究的深入,教研组成员能主动发现问题,但对发现的问题还需在实践与磨练中不断解决。核心过程的推进能力很缺乏,过程中的重心下移往往还不够到位。
(6)研究成果积累不够。虽然我们重视搜集精品课例,但做的还很不到位。如整理得不够齐全,尤其是视频资料更少,造成了老师学习材料的单一性。还有对专题研究的成果提炼意识不强,教师外出学习后的自主内化、实践汇报不够。
二、教研组总目标与文化定位
1.教研组总目标:
(1)打造一支团结协作、个性鲜明、以自我更新为取向的具体“新基础教育”新基本功的研究型教师团队。
(2)培养主动思维、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实践,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学生群体。
(3)在今后三年内努力成为“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
2.新的教研组文化——合作竞争,博采众长,不断更新,成“事”成“人”。
3.教师梯队建设目标
1、第一阶段(2019年9月----2020年1月),调整准备阶段
(1)认真学习《“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纲要》,进一步系统对“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理论进行梳理与理解。
(2)进一步反思和剖析本教研组的运做现状和学科教学现状,进一步认识教研组的功能定位,营造积极向上的研究文化氛围
(3)进一步解读教师现状,形成研究梯队,提出研究目标。
(4)接受“新基础教育”课题组的全面调研。
2、第二阶段(2020年2月----2022年2月),全面实施阶段
依据“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阶段研究的宝贵经验,感悟前面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有意识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尝试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将理论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1)进一步深入学习“新基础教育”的研究成果,通过《新基础教育论》《“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纲要》等理论的学习,让“真实、平实、扎实、充实、丰实”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与实践的追求。(2)完善数学教研组工作、教研制度。
(3)以课堂教学设计为切入口,日常化进行学科教学内容整体性的重组与加工,按“长程两段”的要求指定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整体策划能力。以目标设计、过程设计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弹性化教学方案”的能力,提高推进课堂动态生成的能力,日常渗透,落实“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价值观。(4)研讨课活动重视“前移后续、人人参与”。课前讨论与课后重建落到实处。在活动中发展新型教师的“实践创生的思维能力”,让我们敏于探究,善于策划,敢于开拓,提升教师内在的发展需求。研讨课采用录象形式,有效进行各种课型的“有向开发---交互反馈---集聚生成”实践研究。
(5)研讨活动在系列专题的引领下,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如,案例研讨、学习沙龙、阶段活动反思等。
(6)教师形成日常化研究和自觉反思的习惯,积累个案。
3、第三阶段(2022年3月----2022年8月)总结反思阶段
根据专题研究的情况,结合每学期的小结,做好各种课型研究的资料积累和总结。
四、推进策略与措施
1.分层要求,注重多元的理论学习。
第一、二梯队教师:文本资料学习。在继续认真系统学习《新基础教育论》----“当代中国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内涵分析”、“学校日常教育实践重建之一---课堂教学改革”,认真学习《“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每月举行学习沙龙活动,提供对话交流的平台,结合月考核工作,撰写读书笔记。结合人力资源部校本培训活动,在期末将进行“理论学习”考核,促进增强用“新基础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和行为。
积极参加基地学校的系列活动和各级各类的培训活动,充分利用专家组理论引领和共同体的信息交流。
第三、四梯队教师:精品案例与专家指导材料学习。组织教师学习专家讲座,基地学校骨干教师体会,如:吴亚萍教授的讲座、局小周志华老师的实践感悟,引导老师逐步清晰相关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根据教学进度学习资料库中所整理的精品课教学课例,逐步学会用“新基础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同样结合月考核工作,撰写读书笔记;结合人力资源部校本培训活动,在期末将进行“理论学习”考核。2.重心下移,提高研究的参与度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