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课堂实录
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
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
(原创版)
目录
1.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的背景和目的
2.课堂实录的具体内容和亮点
3.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是一篇记录课堂活动的文章,旨在分享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这种记录方式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反思课堂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实录的具体内容和亮点如下:
首先,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会适时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其次,课堂实录中展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鼓励学生提问,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此外,课堂实录中还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注。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每个学生发挥潜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影响。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课堂实录这种记录方式,将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其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总之,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课
堂,让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有益的教育教学经验。
《观书有感》教案(21篇)
观书有感教案(21篇)一、教案概述主题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4.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适用对象中学生(初中和高中)教材准备1.各类书籍:小说、散文、诗歌等;2.纸和笔供学生书写。
二、教案内容第一篇:《读《红楼梦》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红楼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红楼梦》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红楼梦》,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红楼梦》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篇:《读《西游记》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西游记》,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友情和勇气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西游记》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西游记》,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西游记》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三篇:《读《水浒传》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水浒传》,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团队精神,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水浒传》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水浒传》,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水浒传》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十一篇:《读《平凡的世界》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平凡的世界》,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梦想和责任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平凡的世界》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平凡的世界》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
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
(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课堂实录的背景和重要性
2.主体:分析课堂实录中的关键内容和观点
3.结论:总结课堂实录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引言】
课堂实录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记录方式,它以最真实的方式记录下了课堂上的点点滴滴。
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生动有趣的课堂,使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益,感受知识的魅力。
本文将对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进行分析,以期从中获得启示和影响。
【主体】
在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中,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教授了学生们关于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实录中,教师提出了以下几个关键观点:
1.读书需要明确目的。
在读书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自己读书的目的,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2.读书需要选择合适的书籍。
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能够让我们更容易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
3.读书需要运用正确的方法。
教师介绍了几种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速读、笔记法等,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
4.读书需要勤于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书中的观点和论述,以便更好地消化吸收。
5.读书需要学以致用。
教师强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
读书的最高境界。
【结论】
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且有趣的教学方式。
通过分析实录中的关键内容和观点,我们不仅学到了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还认识到了知识的力量。
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
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关于《观书有感》的语文课。
老师首先让我们默读了一遍这首诗,然后开始讲解诗的意思。
老师说,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陆游所作,主要表达了他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诗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老师让我们分组讨论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
我们小组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在课堂上,老师还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例如,要先浏览全文,了解大意;再仔细阅读每一段落,理解细节;最后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印象。
这些技巧和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有帮助。
老师还布置了一些作业,要求我们写一篇关于自己读书经历的文章。
我觉得这个作业很有意思,可以让我更好地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并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
我不仅学到了如何正确地阅读一本书,还
深刻地认识到了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观书有感的教学实录
观书有感的教学实录(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观书有感的教学实录观书有感的教学实录一、导入课题1、出示古诗《春日》,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出作者。
师:同学们,老师来到这儿很好奇,为什么咱们这个地方叫射阳呢谁能告诉老师给老师介绍介绍。
生:后羿射日的传说就发生在我们这儿。
生: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人们难耐高温。
后羿射掉了九个太阳,剩下现在的一个太阳。
师:原来如此。
夏天很炎热,那春天给我们的感觉就舒服多了,我们来看一首描写春光的诗《春日》。
(出示课件《春日》)有谁读过这首诗(很多学生举手)师:这么多的同学都会呀?真了不起!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呀?生: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地来到泗水河畔观赏景物。
生: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生: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
师总结:诗人悠闲自得,温暖的春风拂面而来,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2、简介朱熹。
师:多美的春景啊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生:朱熹。
师:朱熹,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
(出示朱熹简介)生看。
师:朱熹是个大学问家,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和他热爱生活,又勤于思考是分不开的。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大才子朱熹读书读累了,他慢悠悠地走到户外,来到了大自然中。
他一袭长衫,风度翩翩,笑眯眯地,抬头看着眼前的美景,突然他陷入了沉思,原来一塘池水引发了他对读书的思考。
捋了捋胡须,于是他吟出了这样一首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师:(板书课题)同学们读课题。
(师指课题)生齐读。
师: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跟什么有关系?生:书。
师:跟书有关,对。
(师在书下加三角)。
二、初读诗文1、学生自由读诗。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到130页,自由读两遍古诗,听清要求,注意借助拼音把三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读准确,开始自由朗读。
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
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最新版2篇)目录(篇1)1.引言:介绍《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的背景和作者2.主要内容:分析实录中课堂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状态3.优点与不足:评价实录中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提出改进建议4.结论:总结全文,强调课堂实录的重要性正文(篇1)《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是一篇描述课堂情景的文章,通过记录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教育现场的窗口。
在这篇实录中,教师采用了讲解、讨论和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会结合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时,会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必要时给予指导。
此外,教师还通过演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知识点。
这些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然而,在这篇实录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讲解过于详细,使得学生可能难以消化。
其次,学生在讨论环节中,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表现出被动接受的态度。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在讲解时更注重提炼重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总之,《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课堂的机会,通过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状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优点与不足。
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
目录(篇2)1.引言:介绍课堂实录的背景和重要性2.主体:分析课堂实录的内容和特点3.结论:总结课堂实录的价值和启示正文(篇2)【引言】课堂实录是一种记录和展示教学活动的方式,它对于教学的改进和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观书有感其一》为例,探讨课堂实录的内容和价值。
【主体】《观书有感其一》的课堂实录展示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其中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实录中,教师以引导式教学为主,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
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原创版3篇)目录(篇1)1.引言* 主题介绍:阅读《观书有感》* 主要观点:读书是一种感受美的过程,其中情感与思想交流是关键。
2.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朱熹,南宋理学家、教育家* 时代背景: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读书成为一种追求知识、提升自我的方式。
3.文本分析* 主题分析:《观书有感》一诗中,作者通过描绘读书的感受,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
* 语言分析:诗歌语言简练,富有哲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深刻理解。
4.结论* 主旨总结:读书是一种美的体验,通过情感与思想的交流,我们可以获得知识、智慧和人生的启示。
* 现实意义:鼓励读者珍惜读书的机会,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正文(篇1)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观书有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读书的深刻理解。
阅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以及读书所带来的智慧和启示。
朱熹在诗中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他认为,读书就像是在寻找源头活水,只有不断地学习、思考,才能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更加深邃、开阔。
同时,他也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和活力。
此外,诗中还提到:“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深刻理解。
他认为,读书并不是简单的记忆和理解,而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只有在情感和思想的交流中,我们才能真正地领悟到知识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他也强调了读书的自由和快乐,只有在思想的碰撞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和自由。
总之,《观书有感》一诗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以及对读书的深刻理解。
它鼓励读者珍惜读书的机会,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现代社会中,读书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自己,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有意义。
目录(篇2)1.引言* 背景介绍:本文是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课堂实录,记录了课堂上的互动和学习过程。
观书有感优秀课堂实录
《观书有感》优秀课堂实录[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 课堂教学设计特色] 图文结合,体味古诗内容; 文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
[ 课堂教学流程实录及设计意图]检查预习导入生背诵《观书有感》(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简练的文体易于学生背诵,学生上课前大多已会背诵。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生:能!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 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以“渠” 字为例: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关键部位,既利于识记字型,又利于正确布局书写。
)生默写并自查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
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生:我查字典知道的。
师:你真行! 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
据老师了解“鉴” 在2019 年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有 5 种意思,你怎么一眼就选中了“镜子” ?生不语(引导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犹为重要,这将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取知识的能力。
)师:再读一下这句。
生读后师:读出什么来了吗?生 1 :我觉得“鉴”在这句话中应理解为“镜子”。
师:你的“这句话”说得好,你会联系句子理解字词了。
)生续说:我看了文中的插图水面比较平静,半亩方塘水平如镜所以“鉴”在这儿应该理解为“镜子”的意思。
师:你不仅能联系句子还能图文结合思考,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
可“开”字你们理解吗?生:当“打开“讲师:这个老师知道,我是向那位同学学来的(手指先前查字典的同学)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
古诗《观书有感》教学实录
古诗《观书有感》教学实录古诗《观书有感》教学实录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260古诗《观书有感》教学实录南京市江宁区周岗中心小学潘勇[堂教学设计理念]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堂教学设计特色]图结合,体味古诗内容;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
[堂教学流程实录及设计意图]检查预习导入生背诵《观书有感》(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简练的体易于学生背诵,学生上前大多已会背诵。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生:能!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生:翻开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关键部位,既利于识记字型,又利于正确布局书写。
)生默写并自查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
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听听?生:我查字典知道的。
师:你真行!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
据老师了解“鉴”在2000年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有种意思,你怎么一眼就选中了“镜子”?生不语(引导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犹为重要,这将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取知识的能力。
)师:再读一下这句。
生读后师:读出什么了吗?生1:我觉得“鉴”在这句话中应理解为“镜子”。
师:你的“这句话”说得好,你会联系句子理解字词了。
)生续说:我看了中的插图水面比较平静,半亩方塘水平如镜所以“鉴”在这儿应该理解为“镜子”的意思。
师:你不仅能联系句子还能图结合思考,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
可“开”字你们理解吗?生:当“打开“讲师:这个老师知道,我是向那位同学学的(手指先前查字典的同学)老师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
《观书有感》优秀课堂实录
《观书有感》优秀课堂实录《观书有感》优秀课堂实录[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到达自悟自得。
[课堂教学设计特色]图文结合,体味古诗内容;文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
[课堂教学流程实录及设计意图]检查预习导入生背诵《观书有感》(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简练的文体易于学生背诵,学生上课前大多已会背诵。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生:能!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师生重点交流“鉴”、“彷徨”、“渠”等字词。
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构造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构造”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关键部位,既利于识记字型,又利于正确布局书写。
)生默写并自查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
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 生:教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生:我知道的。
师:你真行!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
据教师理解“鉴”在2000年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有5种意思,你怎么一眼就选中了“镜子”?生不语(引导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犹为重要,这将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取知识的才能。
)师:再读一下这句。
生读后师:读出什么来了吗?生1:我觉得“鉴”在这句话中应理解为“镜子”。
师:你的“这句话”说得好,你会联络句子理解字词了。
)生续说:我看了文中的插图水面比拟平静,半亩方塘程度如镜所以“鉴”在这儿应该理解为“镜子”的意思。
师:你不仅能联络句子还能图文结合考虑,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
可“开”字你们理解吗?生:当“翻开“讲师:这个教师知道,我是向那位同学学来的(手指先前的同学)教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翻开。
2019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观书有感_苏教版精品教育.doc
古诗《观书有感》教学实录[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课堂教学设计特色]图文结合,体味古诗内容;文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
[课堂教学流程实录及设计意图]检查预习导入生背诵《观书有感》(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简练的文体易于学生背诵,学生上课前大多已会背诵。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生:能!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关键部位,既利于识记字型,又利于正确布局书写。
)生默写并自查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
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生:我查字典知道的。
师:你真行!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
据老师了解“鉴”在2019年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有5种意思,你怎么一眼就选中了“镜子”?生不语(引导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犹为重要,这将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取知识的能力。
)师:再读一下这句。
生读后师:读出什么来了吗?生1:我觉得“鉴”在这句话中应理解为“镜子”。
师:你的“这句话”说得好,你会联系句子理解字词了。
)生续说:我看了文中的插图水面比较平静,半亩方塘水平如镜所以“鉴”在这儿应该理解为“镜子”的意思。
师:你不仅能联系句子还能图文结合思考,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
可“开”字你们理解吗?生:当“打开“讲师:这个老师知道,我是向那位同学学来的(手指先前查字典的同学)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
特级教师执教《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课堂实录
古诗词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课堂观察文章作者:王树华陈刚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0•11C2011-1-26 15:01:27课堂实录一、导入师:今天上课,首先请同学们看一句诗。
(投影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生:要想看到更远处的风景,就必须再向上登一层楼。
师:诗句背后隐含着什么意思?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很经典!还有什么意思?生:也指追求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努力。
师:再请看一句。
(投影出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师: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生:虽然,有一只船沉了,还有很多船浩浩荡荡!一棵树病了,还有很多树木长得很茂盛!师:再清楚一点。
生:在一艘沉船的旁边有千万条船驶过。
生:这里的树枯了,还有很多的树长得十分茂盛。
师:隐藏的含义是——生:看人不能看外表,要看内心。
师:也可以这样去理解,不是太准确。
生:不要看到别人失败了,就失去做事的信心。
生:不能遇到挫折就灰心。
生: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
生:不要只看事情的一面,永远要朝前看。
师:说得都有道理,再看一句。
(投影出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怎么理解?生: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深山之中。
生:告诉我们观察要全面。
师:说具体点。
生:不管对待什么事下结论时,一定要走出事外,全面观察,客观分析。
生:用一句俗语说,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说得好!像这样的诗很多,表面讲的是一件事、一处风景,背后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这样的诗通常叫哲理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
(出示:《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二、尝试自读师:读一读这两首诗,看能读懂多少?(生默读静思)师:感觉朦朦胧胧有点懂的请举手。
(有大部分学生举手)师:请讲一讲,有哪些不懂?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半亩方塘一鉴开。
生: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啊,全不懂,(生笑)不过还好,你懂前面,他懂后面。
关于观《观书有感》教学实录
关于观《观书有感》教学实录[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到达自悟自得。
[课堂教学设计特色]图文结合,体味古诗内容;文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
[课堂教学流程实录及设计意图]检查预习导入生背诵《观书有感》(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简练的文体易于学生背诵,学生上课前大多已会背诵。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生:能!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师生重点交流“鉴”、“彷徨”、“渠”等字词。
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构造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构造”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关键部位,既利于识记字型,又利于正确布局书写。
)生默写并自查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
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生:我知道的。
师:你真行!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
据老师理解“鉴”在2000年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有5种意思,你怎么一眼就选中了“镜子”?生不语(引导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犹为重要,这将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取知识的才能。
)师:再读一下这句。
生读后师:读出什么来了吗?生1:我觉得“鉴”在这句话中应理解为“镜子”。
师:你的“这句话”说得好,你会联络句子理解字词了。
)生续说:我看了文中的插图水面比拟平静,半亩方塘程度如镜所以“鉴”在这儿应该理解为“镜子”的意思。
师:你不仅能联络句子还能图文结合考虑,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
可“开”字你们理解吗?生:当“翻开“讲师:这个老师知道,我是向那位同学学来的(手指先前的同学)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翻开。
有关观书有感教学实录
有关观书有感教学实录《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两首七言绝句。
两首诗写的是描绘其“观书”的生动感受。
其中第一首尤为脍炙人口。
下面是的关于观书有感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参考。
检查预习导入生背诵《观书有感》(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简练的文体易于学生背诵,学生上课前大多已会背诵。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生:能!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构造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构造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关键部位,既利于识记字型,又利于正确布局书写。
)生默写并自查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
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生:我知道的。
师:你真行!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
据老师了解鉴在2000年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有5种意思,你怎么一眼就选中了镜子?生不语(引导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犹为重要,这将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取知识的能力。
)师:再读一下这句。
生读后师:读出什么来了吗?生1:我觉得鉴在这句话中应理解为镜子。
师:你的这句话说得好,你会联系句子理解字词了。
)生续说:我看了文中的插图水面比较平静,半亩方塘水平如镜所以鉴在这儿应该理解为镜子的意思。
师:你不仅能联系句子还能图文结合思考,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
可开字你们理解吗?生:当翻开讲师:这个老师知道,我是向那位同学学来的(手指先前的同学)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翻开。
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生试说指一生说: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翻开的镜子。
(查阅工具书,主动收集资料是高年级学生应养成的一种学习习惯。
观书有感.doc
《观书有感》课堂实录一、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
出示有关朱熹的资料。
朱熹一生勤奋读书,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二、学习古诗,领会诗意1.自学古诗自学要求:(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2)理解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估计学生不理解的词语:鉴、徘徊、渠、哪得、如许、为。
)先请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自学所得。
2.交流自学情况(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
(教师做上记号)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
照。
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
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
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徘徊”是什么意思?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齐读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配乐读)师: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4)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
【教育资料】《观书有感》教学实录学习精品
《观书有感》教学实录[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课堂教学设计特色] 图文结合,体味古诗内容;文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
[课堂教学流程实录及设计意图]检查预习导入生背诵《观书有感》(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简练的文体易于学生背诵,学生上课前大多已会背诵。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生:能!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关键部位,既利于识记字型,又利于正确布局书写。
)生默写并自查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
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生:我查字典知道的。
师:你真行!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
据老师了解“鉴”在2019年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有5种意思,你怎么一眼就选中了“镜子”?生不语(引导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犹为重要,这将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取知识的能力。
)师:再读一下这句。
生读后师:读出什么来了吗?生1:我觉得“鉴”在这句话中应理解为“镜子”。
师:你的“这句话”说得好,你会联系句子理解字词了。
)生续说:我看了文中的插图水面比较平静,半亩方塘水平如镜所以“鉴”在这儿应该理解为“镜子”的意思。
师:你不仅能联系句子还能图文结合思考,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
可“开”字你们理解吗?生:当“打开“讲师:这个老师知道,我是向那位同学学来的(手指先前查字典的同学)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
教材简析:
《观书有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
讲述的是作者在读书后,产生的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诗中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这首诗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理解《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情景,并懂得其包含的哲理。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
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练习诵读,
读背与评议相结合,以调动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
2、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
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3、教者认为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
意去沟通。
同时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实践中感悟真谛,朗读中
品味情感。
并着眼课题,启发学生思考,注意回扣主题,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需不需要休息一下?两节课连着上有点累,情绪上也会有点紧张,这样我们先不上课,先来做个游戏放松一下,怎么样?上节课呢,我在下面听课见识到了咱们班同学的精彩表现,听课认真,反应迅速,接下来这个游戏是考考大家的反应能力,这是一个关于手势的游戏,我说口令,看看谁的反应快。
这个游戏只能用手指做出正确的姿势,不准出声,听明白了吗?好,开始!
1、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自己很棒。
(你们很棒)
2、用两个手指表示一定能胜利。
(都胜利了,还能做不到吗?)
3、用三个手指表示没有问题。
(OK,没问题。
)
4、用一只手来表示一起努力,加油。
(看来同学们的反应确实很快,当然
这么小儿科的游戏怎么会难倒同学们呢?)
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加油,把最棒的一面展现出来,能做到吗?现在可以上课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二、激趣渲染,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接着往下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观书有感》,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作者是(板书)朱熹,齐读课题,再读一遍,诗题读好了,意思谁明白?(释义:观,看的意思,观书有感顾名思义就是看书后的感受,通过诗题不难发现,这首诗与什么有关?)板书:书(原来认真仔细的解诗课题,能让我们获取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那么关于作者朱熹你又了解多少呢?课下让同学们搜集的资料,一起来交流交流。
预设1、你了解到朱熹的生平事迹,
2、你通过查资料了解了朱熹的成就
3、了解了他的主要思想。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朱熹的资料,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朱熹,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三、初读古诗
师:朱熹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但喜欢读书,而且勤于思考,有一天,他读书累了,信步走到了一个方塘,一塘池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的思考,自己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反复诵读即便。
1、学生初读
2、教师检查词语:(字音都能读准了?老师要考考大家,这些
词语你会读吗?)
3、强调:“为”的读音,“鉴”的书写:再以往的学习中,很
多的同学容易写错,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吗?
出示:“鉴”字的发展演变,监—皿+金,示范写“鉴”,学生动笔写。
教师强调,注意写字姿势,写字速度,到了高年级写字时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写字姿势,另外,除了把字写准确、美观外,还要提高书写速度。
4、检查初读:朱熹曾说过:“”,谁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
读读这首诗。
(两生读,一生差,一生好)
5、读出节奏,过渡: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只是我们学习
故事的第一步,要读好古诗,还要注意他的节奏,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得感受。
自己先来读一读试试。
检查:根据学生回答预设。
一生读,差不多字音都读准了,节奏感还不是很明显,想不想听老师来读一读?生评价。
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吗?生再读。
谁能读的更好?生读,一生评价,读出语气,注意了轻重缓急,就读出了抑扬顿挫,古诗的韵味就慢慢读出来了。
我们再来看这首诗,关注它的标点符号,跟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问好,这一句要读出怎样的语气?疑问。
你来读一读,
师评价感受到了你的疑问,再读,男女生合作读,三四句体会一问一答的句式特点。
就像你刚才读得那样,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语气,一起再来读一遍整首诗。
6、学生读全诗。
四、研读:看来同学们已经会读这首古诗了,如果再理解了诗的意思,相信你会把这首诗读得更美。
接下来请同学们对照自学提示,先来自学这首诗,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
之后我们一起交流。
出示:自学提示。
1、学生自学。
2、师查:(看同学们学的比较投入,讨论的也比较热烈。
在这首诗中,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方塘的景象,板书:方塘。
就是这样的一塘池水,引发作者对读书的一种思考,反复读诗之后,你了解到诗中哪两句具体描绘了方塘的美景。
生答。
看来同学们刚才的自学很有成就。
)
3、出示一二句:在这两句话中,你理解了那些词语的意思,
鉴:在字典中有五种解释,就在诗句中那种解释更合理呢?是镜子。
师问:一鉴开是什么意思?(预设:一面镜子打开,老师在这里给大家补充一点,古时候用的是铜镜,古人用东西非常讲究,不用的时候用一块软布蒙在上面,用的时候再把它轻轻的打开。
这就是:
一鉴开,同学们在软布打开的一瞬间,想像一下,你的眼前会是怎样一种感觉?是啊,我们的眼前一亮。
)老师用一个字来概括:清徘徊:这两句诗中你还理解了那些词语的意思?徘徊,来回的走动,仔细观察这个字,他们的偏旁都是“ㄔ”,知道“ㄔ”旁的字都跟什么有关吗?一起来看“ㄔ”的演变,它最初像个十字路口,原意是在十字路口来回走动,所以“ㄔ”得字都跟走有关,比如:长征得征。
还有,学生起来说。
往,行
放在诗句中怎样解释更合理?来回的移动。
谁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生说),怎么说更流畅一些?(生说)这样说好不好?出示:(蓝)天(白)云的光影一起在水里来回的移动。
方法:同学们,你看,我们补充一些词语,调换一下语序就把句子说流畅了,以后我们说古诗或者古文意思的时候,这种补一补,调一调的方法就很好用。
同学们: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就在池塘里来回移动,影子移动向我们暗示了什么?(水是流动的、水是清澈的)暗示了池塘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是清澈无比的。
理解了重点词语,我们就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同学们说的可真美啊,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清澈明亮的方塘,有着蓝天白云的倒影的。
看来我们古诗语言真是么非常精练,区区的几个字,就把一幅美丽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想象1、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运用高出上山的瀑布流动的小江成小溪,小溪潺潺,溪水不断的注入放糖,才使得方塘里的水如此清澈明亮。
才得以见到蓝天和白云的影子来回的移动,让我们齐读这两句诗:
想象2、可是如果没有了活水,小池塘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你来说)是啊,如果没有活水注入小池塘,可能就是这样的景象。
就像闻一多先生所写的那样。
可见源头活水对于一个小池塘来说是多么重要。
让我们陪着音乐来读读全诗,这么美得画面,这么美得诗,让我们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里吧,一起来背一背,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诗背过了,意思明白了?那关于这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再来看看古诗的题目,一上课的时候我们就跟说这首诗跟读书有关,可整首诗学完了,我们没有发现一个书字,全写的的是池塘和池塘里的水,是作者弄错了吗?肯定不是,那这是为什么?前后桌四人一小组讨论,看看哪个组的答案最有说服力。
师提示:这源源不断的活水涌来才使得池塘的水如此清澈,那这跟人们读书有什么关系?朱熹是个大教育家,他想通过这简单的气绝来告诉我们一个跟读书有关的道理,你能悟出来吗?
师总结:作者巧妙的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表面写景(板书:景),实则论理(板书:理),像这样的以景寓理的诗,我们把它叫做作哲理诗,板书(哲理诗)。
五、拓展:其实我们已经接触甚至背过许多这样的诗,试试看,这些诗能填上吗?
其实像我们接触过的哲理诗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在搜集搜集,看看再回来读,你能悟出怎样的道理。
结语:同学们,都说好的诗句能传百年,而朱熹的这首诗却流传了千年,其中这两句“问渠哪呢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提炼出了一个成语,那就是——源头活水。
这些名句和成语再一次告诉我诗中蕴含的道理,读书越多,道理越明!
板书:观书有感
哲理诗朱熹
(景)方塘:清 ----活水
(理)人们: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