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梁的弯曲应力要点

合集下载

工程力学第十一章 组合变形

工程力学第十一章 组合变形

土建工程中的混凝土或砖、石偏心受压柱,往往不 允许横截面上出现拉应力。这就是要求偏心压力只能作 用在横截面形心附近的截面核心内。
要使偏心压力作用下杆件横截面上不出现拉应力, 那么中性轴就不能与横截面相交,一般情况下充其量只能 与横截面的周边相切,而在截面的凹入部分则是与周边外 接。截面核心的边界正是利用中性轴与周边相切和外接时 偏心压力作用点的位置来确定的。
解:拉扭组合:
7kNm T
50kN FN
安全
例11-8 直径为d的实心圆轴,
·B
P 若m=Pd,指出危险点的位置, 并写出相当应力 。
x
m
解:偏拉与扭转组合
z
C P P 例11-9 图示折角CAB,ABC段直径
d=60mm,L=90mm,P=6kN,[σ]=
BA
60MPa,试用第三强度理论校核轴 x AB的强度。
例11-6 图示圆轴.已知,F=8kN,Me=3kNm,[σ]=100MPa, 试用第三强度理论求轴的最小直径.
解:(1) 内力分析
4kNm M
3kNm T
(2)应力分析
例11-7 直径为d=0.1m的圆杆受力如图,T=7kNm,P=50kN, []=100MPa,试按第三强度理论校核此杆的强度。
至于发生弯曲与压缩组合变形的杆件,轴向压力 引起的附加弯矩与横向力产生的弯矩为同向,故只有 杆的弯曲刚度相当大(大刚度杆)且在线弹性范围内 工作时才可应用叠加原理。
A M
F FN
+ ql2/8
+
B
+
=
C 10kN
A 1.6m
1.6m
10kN
1.2m
例11-3 两根无缝钢管焊接 而成的折杆。钢管外径 D=140mm,壁厚t=10mm。求 危险截面上的最大拉应力和 B 最大压应力。

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

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

FN Pe l A WZ
代入已知数据得
150102 600104 35 2 3 πd 4 πd 32
第11章 组合变形
解上式即可求得立柱的直径d。因为这是一个三次方程,
求解较繁。因为一般在偏心距较大的情况下,偏心拉伸(或 压缩)杆件的弯曲正应力是主要的,所以可先按弯曲强度条 件求出立柱的一个近似直径,然后将此直径的数值稍稍增大, 再代入偏心拉伸的强度条件中进行校核,如数值相差较大,
第11章 组合变形
第11章 组合变形
11.1 概述 11.2 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 11.3 应力状态 11.4 强度理论
11.5 弯曲与扭转的组合变形
思考题 习 题
第11章 组合变形
11.1 概 述
在实际工程中,杆件在受力后,往往同时产生两种或两种以 上基本变形的组合,这种杆件的变形称为组合变形。例如,
再作适当变更,以试凑的方法进行设计计算,最后即可求得
满足此方程的直径。
第11章 组合变形 先考虑弯曲强度条件 10 35 3 d 32
4
得直径,将其稍稍加大,现取,心拉伸的强度条件进行校核,得
150102 600104 l max 32.4MPa 35MPa 2 3 3.14125 4 3.14125 32
l max
FN M max l A WZ
FN M max y max y A WZ

第11章 组合变形
例11-1
如图11-5(a)所示钻床受压力P=15kN作用,已知偏
心距 e=0.4m ,铸铁立柱的许用拉应力[ σl ] =35MPa ,许用压 应力[σy]=120 MPa。试求铸铁立柱所需的直径。 解(1) 分析立柱变形。 将P力平移到立柱轴线上,同时附加一个力偶Mf=Pe。在P 和Mf的共同作用下, 立柱发生弯曲和拉伸的组合变形。

工程力学第17讲 弯曲应力:正应力 惯性矩(完整)

工程力学第17讲 弯曲应力:正应力 惯性矩(完整)
第 11 章 弯曲应力
本章主要研究:

单辉祖:工程力学
对称弯曲正应力 对称弯曲切应力 梁的强度分析与设计 非对称弯曲应力
1
§1 §2 §3 §4 §5 §6 §7
引言 对称弯曲正应力 惯性矩与平行轴定理 对称弯曲切应力 梁的强度条件 梁的合理强度设计 双对称截面梁的非对称弯曲
单辉祖:工程力学
Ai yCi AyC
yC

i 1
n
A y
i 1
n
i Ci
21
A
A1 yC 1 A2 yCb 2 2
bd db
0.045 m
3. 惯性矩计算
I z I z1 I z 2
2
bd 3 d 3.0210 -6 m4 I z1 bd yC 12 2
d b3 b I z2 db d yC 5.8210 -6 m4 12 2
I z I z 1 I z 2 8.8410 6 m 4
2
4. 最大弯曲正应力
M B yC 30.5 MPa Iz M ( b d yC ) s c,max B 64.5 MPa Iz
dA 0 (b) F x 0 , s A M z 0, A ysdA M (c)
10
物理方面:
s ( y ) E ( y )
单辉祖:工程力学
s E
y

(a)
sdA 0 A
(b)
A ysdA M
yC y dA A 0 A
(c)
(a)(b)
A ydA 0
2
§1 引 言
弯曲应力与对称弯曲 本章内容

梁的应力计算公式全部解释

梁的应力计算公式全部解释

梁的应力计算公式全部解释应力是材料受力时产生的内部力,它是描述材料内部抵抗外部力的能力的物理量。

在工程领域中,计算材料的应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工程师设计和选择合适的材料,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梁的应力计算公式是计算梁在受力时产生的应力的公式,它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梁在不同条件下的应力情况,从而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分析。

梁的应力计算公式是由弹性力学理论推导而来的,它可以根据梁的几何形状、受力情况和材料性质来计算梁的应力。

在工程实践中,梁的应力计算公式通常包括弯曲应力、剪切应力和轴向应力三种类型的应力。

下面将分别对这三种类型的应力计算公式进行详细解释。

1. 弯曲应力计算公式。

梁在受到外部力的作用时,会产生弯曲应力。

弯曲应力是由于梁在受力时产生的弯曲变形所引起的,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σ = M c / I。

其中,σ表示梁的弯曲应力,单位为N/m^2;M表示梁的弯矩,单位为N·m;c表示梁截面内的距离,单位为m;I表示梁的惯性矩,单位为m^4。

弯曲应力计算公式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梁在受力时产生的弯曲应力大小,从而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分析。

在工程实践中,通常会根据梁的几何形状和受力情况选择合适的弯曲应力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 剪切应力计算公式。

梁在受到外部力的作用时,会产生剪切应力。

剪切应力是由于梁在受力时产生的剪切变形所引起的,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τ = V Q / (I b)。

其中,τ表示梁的剪切应力,单位为N/m^2;V表示梁的剪力,单位为N;Q 表示梁的截面偏心距,单位为m;I表示梁的惯性矩,单位为m^4;b表示梁的截面宽度,单位为m。

剪切应力计算公式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梁在受力时产生的剪切应力大小,从而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分析。

在工程实践中,通常会根据梁的几何形状和受力情况选择合适的剪切应力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 轴向应力计算公式。

梁在受到外部力的作用时,会产生轴向应力。

轴向应力是由于梁在受力时产生的轴向变形所引起的,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σ = N / A。

第11章材料力学弯曲应力练习题

第11章材料力学弯曲应力练习题
mpa132804012301010118图示简支粱由no28工字钢制成在集度为q的均布载荷作用下测得横截面c底边的纵向正应变30104试计算梁内的最大弯曲正应力已知钢的弹性模量e200gpaa1m
11—5(a) 试计算图示截面对水平形心轴z的惯性矩。
解: (1)确定形心轴位置
yC A2 C 60 Wz 4Wz
可得:
60 4Wz q 240Wz 2 a
1 2 qa 4
3、计算梁内最大弯曲正应力; 由弯矩图得:
M max 9 qa 2 32
1 2 qa 4
所以梁内最大弯曲正应力:
max
M max 9 240Wz 67.5MPa Wz 32Wz
FN 12103 2、计算应力; N MPa A 5 (40 x)
M
M 6 103 x MPa W 1 5 (40 x) 2 6
3、根据强度条件;
N M
12 103 6 103 x 100 5 (40 x) 1 5 (40 x) 2 6
2、计算最大弯曲正应力; 最大弯矩在固定端。;
M max 7.5 103 103 6 max 176MPa 2 Wz 40 80
3、计算固定端k点处弯曲正应力;
M max yk 7.5 103 103 3012 k 132MPa 3 Iz 40 80
结论:
c=146.9mm
3
A截面的强度足够。
11—17 外伸梁承受载荷F作用,已知载荷F=20 kN,许用应力[σ]=160 MPa,许用切应力[τ] =90 MPa,试选择工字钢型号。
解: 1、绘制剪力图、弯矩图;

材料力学 第11章变形能法

材料力学 第11章变形能法

U = f ( FP1, FP2 ,", FPn )
(a)
·239·
·240·
材料力学
图 11.6 弹性体受 n 个外力作用
给以上任一外力
F Pi
一个增量 dFPi
,则变形能 U
的相应增量为
∂U ∂FPi
dFPi
,于是弹性体
的变形能为
U
+
∂U ∂FPi
dFPi
(b)
因为变形能与外力的加载次序无关,若将外力的加载次序改为先作用 dFPi ,沿 dFPi 方
图 11.1(a)所示的受拉直杆,在线弹性范围内,当拉力 FP 从零开始增加到最终值时, 杆件伸长 Δl ,与拉力 FP 之间的关系为一斜直线(图 11.1(b)),外力 FP 所做的功的大小可用
三角形 OAB 的面积来表示:
W
=
1 2
FP Δl
(11.2)
根据式(11.1)可知,受拉杆的弹性变形能为
U
=W
=
1 2
FP Δl
因 Δl = FPl ,上式可写成 EA
U = FP2l = EAΔl2 2EA 2l
(11.3)
·236·
材料力学
(a)
(b)
图 11.1 轴向受拉杆外力的功
(a) 受拉直杆;(b) FP 与 Δl 关系
11.2.2 受扭圆轴的弹性变形能
圆轴受扭时(图 11.2(a)),在弹性范围内,外力偶矩从 0 增加到最终值 M,则扭转角ϕ 与
第 11 章 变 形 能 法
提要:本章主要讨论利用变形能原理解决变形固体在外因作用下的位移计算,其中主 要介绍卡氏定理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并利用该法计算杆或杆系的位移问题。

第11章 深受弯构件

第11章 深受弯构件

a)正截面弯曲破坏
b)斜截面弯曲破坏 图11-1 简支深梁的弯曲破坏
c)拉杆拱受力图式
§11-1深受弯构件
(2)剪切破坏 ( 较高) 1) 斜压破坏
2) 劈裂破坏
(a)斜压破坏
(b)劈裂破坏
(3)局部受压和锚固破坏
§11-1深受弯构件
二、短梁的受力性能
(1)弯曲破坏 适筋梁破坏 少筋梁破坏 超筋梁破坏 (2)剪切破坏 斜压破坏 (m<1) 剪压破坏 (m=1~2.5) 斜拉破坏 (m>2.5) (3)局部受压和锚固破坏
第11章 深受弯构件
深受弯构件
基本概念和应用
浅梁(普通受弯构件)
P
P h
l / h >5 l / h≤5
l 深受弯构件
l / h≤2
(简支梁)
l / h ≤ 2.5 (连续梁) 2 <l / h ≤ 5 (简支梁) 2.5 <l / h ≤ 5(连续梁)
深梁
深受弯构件
短梁
深受弯构件
基本概念和应用
图11-8 撑杆计算高度 a)盖梁立面示意图 b)盖梁侧面示意图
0Td fsd As
(11-10)
3.抗剪承载力计算
可按一般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计算。
§11-2 深受弯构件的计算
图11-3 柱式墩台示意图 a)正面图 b)侧面图
§11-2 深受弯构件的计算
一、深受弯构件(短梁)的计算
1. 深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fsd As C
0Md Mu fsd As z
l z (0.75 0.05 )( h0 0.5 x) h
深受弯构件
基本概念和应用
深受弯构件

第十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与组合变形

第十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与组合变形
max
M z ,max Wz M y ,max Wy
19.3 103 5.18 103 6 402 10 48.3 106
155 106 Pa 155MPa
故此梁满足正应力强度条件
讨论:若F力的作用线与y轴重合,即=0,则梁的最大正应力为 M max 20 103 6 max 49.8 10 Pa 49.8MPa 远小于155MPa 6 Wz 402 10
对称轴
FA
问题:当梁不具有纵向对称平面,或梁虽具有纵向对称平面,但 外力的作用面与该纵向对称平面间有一夹角,则该梁发生什么变 形呢?
F
F F
z
C
F
C
z
C
z
y
y
y
斜弯曲
斜弯曲
平面弯曲与扭转
工程中的许多受力构件往往同时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变形, e 称为组合变形。 F
Me
F
(轴向压缩 和弯曲) 偏心压缩
a
z
C
wz
wy b
y
z
z
C
a
F
w
y
F
y
F
讨论: (1)若梁的截面是正方形,由于Iy=Iz,所以b =,故梁不会 发生斜弯曲,而发生平面弯曲。正多边形也是如此。 (2)若梁的截面是圆形,由于Iy=Iz,所以b =,故梁不会发 生斜弯曲,而发生平面弯曲。
例11-2 外力F通过截面形心,且与y方向的 夹角=15°,材料许用应力[170MPa, 试校核此梁的强度。 解: 梁跨中截面上的弯矩最 2m 大,故为危险截面,该截面 上的弯矩值为 M Fl 1 20 4 20kN.m
例11-1 悬臂梁的横截面分别采用如图所示三种截面,在自由 端受集中力F作用,F力均通过这些截面的形心C。试指出这三 种截面梁各产生何种变形形式。

第11章 深受弯构件

第11章  深受弯构件

墩柱 墩柱
(EI / l) (EI / l) 5 ,可按刚构计算。 盖梁 / 柱
lc l min 1.15ln (lc 盖梁支承中心距 ) (ln 盖梁的净跨径 )
地面线 桩
一、 深受弯构件(短梁)的计算
1)深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抗弯承 As z
10 k 9
A k A1
对工字形或箱形(A1为腹板面积):
11.1 深受弯构件的破坏形态
一、深梁的破坏形态
1)弯曲破坏 • 正截面弯曲破坏——直裂缝发展产生临界裂缝,与之相交 的纵向钢筋先屈服,最后梁顶砼被压碎而破坏. 发生场合:纵向钢筋配筋率较低 • 斜截面弯曲破坏——斜裂缝的产生使之成为拉杆拱受力体 系,破坏时受拉钢筋先屈服,“拱顶”砼后压碎. 发生场合:纵向钢筋配筋率稍高
h h x h x 2 RA 1.083 0.219 (1.647 0.837 )( ) (0.481 0.374 )( ) lo lo lo lo lo
11.2 深受弯构件的计算

盖梁
(EI / l) (EI / l) 5 ,盖梁可按简支梁或连续梁计算; 盖梁 / 柱
三、 深受弯构件(梁)的配筋及构造要求
纵向受拉钢筋 钢筋的种类 布钢筋 水平分布钢筋及竖向分 向钢筋 附加水平钢筋、附加竖 拉筋 1.下部纵向钢筋的锚固 • 下部纵向钢筋应全部伸入支座且应可靠地锚固,不得在跨 间弯起或截断. • 纵向受拉钢筋应在锚固区内设水平弯钩,弯钩末直线段长 度不小于10d. • 连续深梁的下部纵向受拉钢筋直贯通全跨,当必须截断时, 应伸过中间支座的中心线. 2.下部纵向受拉钢筋布置 • 纵向受拉钢筋应均匀布置在下边缘以上0.2h的高度范围.
图11-A1 中支点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材料力学弯曲应力

材料力学弯曲应力

材料力学弯曲应力材料力学是研究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的一门学科,而弯曲应力是材料在受到弯曲载荷时所产生的应力。

弯曲应力的研究对于工程结构设计和材料选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弯曲应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弯曲应力是指在材料受到弯曲载荷作用下,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情况。

在弯曲过程中,材料上部受到压应力,下部受到拉应力,而中性面则不受应力影响。

根据梁的理论,弯曲应力与弯矩、截面形状以及材料性质有关。

在工程实践中,我们通常使用梁的弯曲应力公式来计算弯曲应力的大小。

梁的弯曲应力公式可以表示为:\[ \sigma = \frac{M \cdot c}{I} \]其中,σ为弯曲应力,M为弯矩,c为截面中性轴到受拉或受压纤维的距离,I为截面的惯性矩。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弯曲应力与弯矩成正比,与截面形状和材料性质有关,截面越大,惯性矩越大,弯曲应力越小。

影响弯曲应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载荷大小、截面形状、材料性质等。

首先是载荷大小,当外力作用在梁上时,产生的弯矩大小将直接影响弯曲应力的大小。

其次是截面形状,截面形状不同将导致截面惯性矩不同,进而影响弯曲应力的大小。

最后是材料性质,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等参数也会对弯曲应力产生影响。

在工程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材料性质来选择合适的截面形状和材料类型,以使得结构在受到弯曲载荷时能够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

同时,还需要合理设计结构,减小弯曲应力集中的区域,避免出现应力集中而导致的破坏。

综上所述,弯曲应力是材料在受到弯曲载荷时产生的应力,其大小与弯矩、截面形状和材料性质有关。

在工程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材料性质来计算和分析弯曲应力,以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

同时,合理设计结构和选择合适的材料也是降低弯曲应力的重要手段。

希望本文对于弯曲应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够有所帮助。

10 第十一章 非对称弯曲

10  第十一章 非对称弯曲
26
如何平衡?
第十一章 非对称弯曲
例题:如何改善图示截面梁的受力状况 F F
对于薄壁件(尤其是开口薄壁件),应尽量避免外力偏离剪心。
27
第十一章 非对称弯曲
组合变形的一般情况:
1
1
横截面为任意形状,确
定截面上的应力分布
1、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析
My C FN
轴力、弯矩
正应力
在截面上建立主形心坐标系
E
E

——中性层曲率半径(中性层的位置还未知)
平衡方程,负号来源于材料力学弯矩定义
10
第十一章 非对称弯曲
中性轴
Mz C
E

z
E


A A A
dA 0
z dA 0 y dA M z
y


E
A
dA 0
中性轴通过截面形心
设中性轴与y轴的夹角为
M
6
第十一章 非对称弯曲
平面图形特征量的复习
惯性矩、惯性积、主轴与主形心轴
0
y
z
z
z
dA
截面的惯性积 I yz 截面的主轴 I yz

A
yzdA

A
yzdA 0
截面的主形心轴:
y
y
当坐标系的原点位于截面形心时, 相应的主轴称为截面的主形心轴
7
第十一章 非对称弯曲
根据转轴公式
若 I y1z1 0, I y1 I z1
z
ey FSz
Iz
FSz e y
q ds
l
l——截面中心线的总长
ey

弹塑性力学11塑性极限分析

弹塑性力学11塑性极限分析

ss
Pe
b h2 6l
ss
Mp
bh2 4
ss
Pp
b h2 4l
s
s
Pe P PP
Ms
Me 2
3
4
he2 h2
he 1 3 2P(l x)
h2
Pel
Ms Mp
M Ppl Me Pel
Pe 2 Pp 3
l
3
o
x
l z
P x
Mp
Me
ss
h/2
z ss
§11-2 塑性极限分析定理与方法
若给物体一微小的虚变形(位移)。则外力的
虚功必等于应力的虚功(物体内储存的虚应变
能)。
fi ui*dV Fi ui*dS s ij i*jdV
V
ST
V
Fi ST
Su
ui
V
虚变形(位移):结构约束所允许的无限小位移。
证明: fiui*dV Fiui*dS s ij i*jdV
平衡方程: 边界条件:
塑性极限弯矩
z
ss
x
l 6
h/2
PP
4MP l
bh2 l
s
s
塑性极限载荷
M
PP 2
l 2
Me
Pel 4
l
6
z ss
确定塑性区位置
❖塑性铰:在全塑性阶段,跨中 截面的上下两塑性区相连,使 跨中左右两截面产生像结构 (机械)铰链一样的相对转动 --塑性铰。
❖ 特点:
塑性铰的存在是由于该截面上的 弯矩等于塑性极限弯矩;故不能 传递大于塑性极限弯矩的弯矩。
x j
V
s
x
ij j

工程力学第十一章弯曲应力

工程力学第十一章弯曲应力

Q
+
– x
qL 2
Qmax 1.5 5400 t max 1.5 A 0.12 0.18 0.375MPa 0.9MPa [t ]
应力之比
+ M
qL2 8
s max M max 2 A L 16.7 46 t max Wz 3Q h
例题5
F
l
悬臂梁由三块木板粘接 50 而成。跨度为1m。胶合面 z50 的许可剪应力为0.34MPa, 50 木材的〔σ〕= 10 MPa, 100 [τ]=1MPa,求许可载荷。
P1=9kN A C 1m 1m
P2=4kN B D 1m

y1
z
y2
例2 T 字形截面的铸铁梁受力如
图,其截面形心位于C点, y1=52mm, y2=88mm, 截面对形心轴的惯性矩 Iz=763cm4 ,试计算梁内的最大
解:画弯矩图并求危面内力
RA 2.5kN ; RB 10.5kN
L=3m
qL 2
Q
+

Qmax
M max
+ M
qL 3600 3 5400 N 2 2
qL2 3600 32 4050Nm 8 8
45
qL 8
2
q=3.6kN/m
A
求最大应力并校核强度
L=3m
qL 2
M max 6M max 6 4050 B s max 2 Wz bh 0.12 0.182 6.25MPa 7MPa [s ]
15
(2)两个概念
①中性层:梁内一层纤维既不伸长也不缩短,因而纤 维不受拉应力和压应力,此层称中性层。 ②中性轴: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

第11章 深受弯构件

第11章 深受弯构件
1)深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
主 页 目 录
γ 0 M d ≤ M u = f sd As z
下一章
l z = ( 0 . 75 + 0 . 05 )( h0 − 0 . 5 x ) h
帮 助
结构设计原理 2)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
γ 0Vd ≤ α1 (
14 − l h ) (10−3 ) bh0 20
平衡 方程
帮 助
γ 0 Dd = γ 0 N d / sin θ
θ = tan −1
γ 0Td = γ 0 N d / tan θ
h0 a + lx
结构设计原理 (2)抗弯承载力计算 )
第 11章
混凝土撑杆的计算宽度可取盖梁截面宽度, 混凝土撑杆的计算宽度可取盖梁截面宽度,撑杆的 计算高度 t 《公路桥规》规定 公路桥规》
Td + 0.002) cot 2 θ As Es
目 录 下一章
对系杆抗拉承载力计算式为
γ 0Td ≤ f sd As
2)抗剪承载力计算 )
《公路桥规》规定可按一般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计算 公路桥规》
帮 助
结构设计原理
第 11章
主 页 目 录


下一章 帮 助
第 11章
( 2 + 0.6 p )
f cu ,k ρ sv f sv
主 页 目 录 下一章
影响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 截面尺寸、 影响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 截面尺寸、混凝土强度 等级、跨高比、箍筋配筋率和纵向钢筋配筋率。 等级、跨高比、箍筋配筋率和纵向钢筋配筋率。 依受剪要求,其截面应符合下式要求: 依受剪要求,其截面应符合下式要求:
主 页 目 录 下一章

第11章_深受弯构件2

第11章_深受弯构件2
算,多柱式墩台盖梁可按连续计算;
2. 当盖梁的线刚度与柱的线刚度之比等于或 小于5时,可按刚构计算。
3. 盖梁的计算跨径l取lc和1.15ln两者较小者,
其中lc为盖梁支承中心之间的距离,ln为盖梁的净跨径。
主页 目录 下一章 帮助
结构设计原理
第 11章
4. 在确定盖梁的净跨径时,圆形截面柱可换算为边 长等于0.8倍直径的方形截面柱。
11.1.2 短梁的破坏形态 弯曲破坏
破坏形态
剪切破坏 局部受压和锚固破坏
1)弯曲破坏
超筋破坏
适筋破坏
少筋破坏
主页 目录 下一章 帮助
结构设计原理
第 11章
2)剪切破坏
斜压破坏 剪压破坏
剪跨比小于1
剪跨比为1~2.5
主页 目录
斜拉破坏
剪跨比大于2.5
3)短梁的局部受压破坏和锚固破坏情况与深梁相似
下一章 帮助
结构设计原理
第 11章
§11.2 深受弯构件的计算
➢跨高比l/h<5
按深受弯构件进行设计计算 满足深梁的设计构造上的规定
➢ 钢筋混凝土盖梁 与柱(桩)组成 的刚架结构
主页 目录 下一章 帮助
结构设计原理
第 11章
➢简化图式来计算钢筋混凝土盖梁
1. 当盖梁的线刚度(EI / l )与柱的线刚度之 比大于5时,双柱式墩台盖梁可按简支梁计
结构设计原理
第 11章
1)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 深受弯构件受力特性是混凝土的平均应变不符合平截面假定
➢ “撑杆—系杆体系”的计算方法 :
主页 目录
➢ 优点: 模型简单,受力 清晰,计算简单,而且 可以综合考虑钢筋和混 凝土的作用。常用于混 凝土结构中不满足平截 面假设的构件分析计算。

11-1 斜弯曲

11-1 斜弯曲

max M y max M z max Wy Wz max

20
对于边界没有棱角而呈弧线的截面,则需要确定中性轴的位置, 离中性轴最远处就是最大拉压应力所在点,即危险点。 中性轴方程

M cos M sin I y0 I z0 0 z y
(z0 、y0 为中性轴上点的坐标)
中性轴

z D1
D2
Fz φ Fy y
21
F
③最大正应力的确定 当中性轴确定后,最大应力就容易确定了,如图,在截面周边 作中性轴的切线。
距中性轴的两侧最远点为拉压最大正应力点
拉 max D 2 压 max D1
4、强度条件
中性轴

D2
Fz φ Fy y
22
拉max 拉
因此,梁在斜弯曲情形下的强度是不安全的。
31
解:4. 讨论 如果令上述计算中的=0,也就是载荷FP沿着y 轴方向,这时产生平面弯曲,上述结果中的第一项 变为0。于是梁内的最大正应力为 115.13MPa 这一数值远远小于斜弯曲时的最大正应力。可 见,载荷偏离对称轴 (y)一很小的角度,最大正应力 就会有很大的增加(本例题中增加了88.4%),这对于 梁的强度是一种很大的威胁,实际工程中应当尽量 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这就是为什么吊车起吊重物 时只能在吊车大梁垂直下方起吊,而不允许在大梁 的侧面斜方向起吊的原因。
c
y
M
z
M
c
c z y
25
z
P
y
如求a点应力
M d I
d
My
a Mz M
M: 合弯矩 I: 对中性的惯性矩 D 4
I Iy Iz 64

第十一章 交变应力

第十一章 交变应力
A
t
z
y r sin t
A点的弯曲正应力为
s s2
O s1
M y M r s sin t I I
s 随时间 t 按正弦曲线变化
s3
s1
t
s4
(Alternating Stress)
三、疲劳破坏(Fatigue failure)
材料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的破坏习惯上称为疲劳破坏
1.疲劳破坏的特点
下的 应力—疲劳寿命曲线,即 S-N曲线.
(Alternating Stress)
当最大应力降低至某一 smax 值后,S-N 曲线趋一水平,表示 材料可经历无限次应力循环 smax,1 smax,2 而不发生破坏,相应的最大应 力值 smax 称为材料的疲劳极 限或耐劳极限.用 sr 表示.
1 2
§11-4 影响构件持久极限的因素
一、构件外形的影响 二、构件尺寸的影响 三、构件表面状态的影响
§11–1 交变应力与疲劳失效
一、交变应力(Alternating stress )
构件内一点处的应力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这种应力称为交 变应力.
F
A
s

t
(Alternating Stress) 二、产生的原因
1.载荷做周期性变化 2.载荷不变,构件点的位置随时间做周期性的变化
例题1 一简支梁在梁中间部分固接一电动机,由于电动机的重力 作用产生静弯曲变形,当电动机工作时,由于转子的偏心而引起离 心惯性力.由于离心惯性力的垂直分量随时间作周期性的变化,梁 产生交变应力.
(Alternating Stress)
F
F F a Fa
F
a
第一根试件 第二根试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梁的弯曲应力教学提示:梁纯弯曲和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梁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提高弯曲强度的若干措施、薄壁杆件的切应力流和弯曲中心。

教学要求:掌握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横力弯曲正应力计算仍用纯弯曲公式的条件和近似程度。

掌握中性层、中性轴和翘曲等基本概念和含义。

熟练掌握弯曲正应力和剪应力强度条件的建立和相应的计算。

了解什么情况下需要对梁的弯曲切应力进行强度校核。

从弯曲强度条件出发,掌握提高弯曲强度的若干措施。

在外荷载作用下,梁截面上一般都有弯矩和剪力,相应地在梁的横截面上有正应力和剪应力。

弯矩是垂直于横截面的分布内力的合力偶矩;而剪力是切于横截面的分布内力的合力。

本章研究正应力σ和剪应力τ的分布规律,从而对平面弯曲梁的强度进行计算。

11.1梁的弯曲正应力平面弯曲情况下,一般梁横截面上既有弯矩又有剪力,如图11.1所示梁的AC、DB段。

而在CD段内,梁横截面上剪力等于零,而只有弯矩,这种情况称为纯弯曲。

下面推导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公式。

应综合考虑变形几何关系、物理关系和静力学关系等三个方面。

11.1.1 弯曲正应力一般公式1、变形几何关系为研究梁弯曲时的变形规律,可通过试验,观察弯曲变形的现象。

取一具有对称截面的矩形截面梁,在其中段的侧面上,画两条垂直于梁轴线的横线mm和nn,再在两横线间靠近上、下边缘处画两条纵线ab和cd,如图11.2(a)所示。

然后按图11.1(a)所示施加荷载,使梁的中段处于纯弯曲状态。

从试验中可以观察到图11 .2(b)情况:(1)梁表面的横线仍为直线,仍与纵线正交,只是横线间作相对转动。

(2)纵线变为曲线,而且靠近梁顶面的纵线缩短,靠近梁底面的纵线伸长。

(3)在纵线伸长区,梁的宽度减小,而在纵线缩短区,梁的宽度则增加,情况与轴向拉、压时的变形相似。

根据上述现象,对梁内变形与受力作如下假设:变形后,横截面仍保持平面,且仍与纵线正交;同时,梁内各纵向纤维仅承受轴向拉应力或压应力。

前者称为弯曲平面假设;后者称为单向受力假设。

根据平面假设,横截面上各点处均无剪切变形,因此,纯弯时梁的横截面上不存在剪应力。

根据平面假设,梁弯曲时部分纤维伸长,部分纤维缩短,由伸长区到缩短区,其间必存在一长度不变的过渡层,称为中性层,如图11.2(c)所示。

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称为中性轴。

对于具有对称截面的梁,在平面弯曲的情况下,由于荷载及梁的变形都对称于纵向对称面,因而中性轴必与截面的对称轴垂直。

综上所述,纯弯曲时梁的所有横截面保持平面,仍与变弯后的梁轴正交,并绕中性轴作相对转动,而所有纵向纤维则均处于单向受力状态。

从梁中截取一微段dx ,取梁横截面的对称轴为y 轴,且向下为正,如图11.3 (b)所示,以中性轴为y 轴,但中性轴的确切位置尚待确定。

根据平面假设,变形前相距为dx 的两个横截面,变形后各自绕中性轴相对旋转了一个角度d θ,并仍保持为平面。

中性层的曲率半径为ρ,因中性层在梁弯曲后的长度不变,所以dx d o o ==ϕρ21又坐标为y 的纵向纤维ab 变形前的长度为ϕρd dx ab ==变形后为ϕρd y ab )(+=故其纵向线应变为ρϕρϕρϕρεyd d d y =-+=)((a )可见,纵向纤维的线应变与纤维的坐标y 成正比。

2、物理关系因为纵向纤维之间无正应力,每一纤维都处于单向受力状态,当应力小于比例极限时,由胡克定律知εσE =将(a)式代入上式,得ρσyE= (b)这就是横截面上正应力变化规律的表达式。

由此可知,横截面上任一点处的正应力与该点到中性轴的距离成正比,而在距中性轴为y 的同一横线上各点处的正应力均相等,这一变化规律可由图11.4来表示。

3、静力学关系以上已得到正应力的分布规律,但由于中性轴的位置与中性层曲率半径的大小均尚未确定,所以仍不能确定正应力的大小。

这些问题需再从静力学关系来解决。

如图11.5所示,横截面上各点处的法向微内力σdA 组成一空间平行力系,而且由于横截面上没有轴力,仅存在位于x-y 平面的弯矩M ,因此,0N AF dA σ==⎰(c)⎰==Ay dA z M 0σ (d)==⎰dA y M Az σ(e)以式(b)代入式(c),得0==⎰⎰AAydA EdA ρσ(f)上式中的积分代表截面对z 轴的静矩S z 。

静距等于零意味着z 轴必须通过截面的形心。

以式(b)代入式(d),得0==⎰⎰AAyzdA EdA ρσ(g)式中,积分是横截面对y 和z 轴的惯性积。

由于y 轴是截面的对称轴,必然有I yz =0,所示上式是自然满足的。

以式(b)代入式(e),得dA y EdA y M AA⎰⎰==2ρσ (h )式中积分2ZAy dA I=⎰ (i )是横截面对z 轴(中性轴)的惯性矩。

于是,(h)式可以写成zEI M=ρ1(11.1)此式表明,在指定的横截面处,中性层的曲率与该截面上的弯矩M 成正比,与EI z 成反比。

在同样的弯矩作用下,EI Z 愈大,则曲率愈小,即梁愈不易变形,故EI z 称为梁的抗弯刚度。

再将式(11.1)代入式(b),于是得横截面上y 处的正应力为y I Mz=σ (11.2) 此式即为纯弯曲正应力的计算公式。

式中M 为横截面上的弯矩;I z 为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y 为所求应力点至中性轴的距离。

当弯矩为正时,梁下部纤维伸长,故产生拉应力,上部纤维缩短而产生压应力;弯矩为负时,则与上相反。

在利用(11.2)式计算正应力时,可以不考虑式中弯矩M 和y 的正负号,均以绝对值代入,正应力是拉应力还是压应力可以由梁的变形来判断。

应该指出,以上公式虽然是纯弯曲的情况下,以矩形梁为例建立的,但对于具有纵向对称面的其他截面形式的梁,如工字形、T 字形和圆形截面梁等仍然可以使用。

同时,在实际工程中大多数受横向力作用的梁,横截面上都存在剪力和弯矩,但对一般细长梁来说,剪力的存在对正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很小。

因此,(11.2)式也适用于非纯弯曲情况。

11.1.2 最大弯曲正应力由式(11.2)可知,在y=y max 即横截在由离中性轴最远的各点处,弯曲正应力最大,其值为maxmax max y I M y I M z z ==σ式中,比值I z /y max 仅与截面的形状与尺寸有关,称为抗弯截面系数,也叫抗弯截面模量。

用W z 表示。

即为maxy I W zz =(11.3) 于是,最大弯曲正应力即为zW M=max σ (11.4) 可见,最大弯曲正应力与弯矩成正比,与抗弯截面系数成反比。

抗弯截面系数综合反映了横截面的形状与尺寸对弯曲正应力的影响。

图11.6中矩形截面与圆形截面的抗弯截面系数分别为62bh W z = (11.5)323d W z π=(11.6)而空心圆截面的抗弯截面系数则为()43132απ-=D W z (11.7) 式中ɑ=d/D ,代表内、外径的比值。

至于各种型钢截面的抗弯截面系数,可从型钢规格表中查得(见附录)。

例11.1 图11.7所示悬臂梁,自由端承受集中荷载F 作用,已知:h=18cm ,b=12cm ,y=6cm ,a=2m ,F=1.5KN 。

计算A 截面上K 点的弯曲正应力。

解 先计算截面上的弯矩kNm Fa M A 325.1-=⨯-=-= 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473310832.51218012012mm bh I Z ⨯=⨯==则MPa y I M Z A k 09.36010832.510376=⨯⨯⨯==σ A 截面上的弯矩为负,K 点是在中性轴的上边,所以为拉应力。

11.2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构件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力和变形,都与构件的截面的形状和尺寸有关。

反映截面形状和尺寸的某些性质的一些量,如拉伸时遇到的截面面积、扭转时遇到的极惯性矩和这一章前面遇到的惯性矩、抗弯截面系数等,统称为截面的几何性质。

为了计算弯曲应力和变形,需要知道截面的一些几何性质。

现在来讨论截面的一些主要的几何性质。

11.2.1形心和静矩若截面形心得坐标为y C 和z C (C 为截面形心),将面积得每一部分看成平行力系,即看成等厚、均质薄板的重力,根据合力矩定理可得形心坐标公式AdA y yAzdA z ACAC⎰⎰==, (a )静矩又称面积矩。

其定义如下,在图11.8中任意截面内取一点M (z,y ),围绕M 点取一微面积dA ,微面积对z 轴的静矩为ydA ,对y 轴的静矩为zdA ,则整个截面对z 和y 轴的静矩分别为:⎰⎰==AyA z zdAS ydA S (b) 有形心坐标公式CACA AzzdA Ay ydA ==⎰⎰知:CAy CAz Az zdA S Ay ydA S ====⎰⎰ (c)上式中y C 和z C 是截面形心C 的坐标,A 是截面面积。

当截面形心的位置已知时可以用上式来计算截面的静矩。

从上面可知,同一截面对不同轴的静矩不同,静矩可以是正负或是零;静矩的单位是长度的立方,用m 3 或cm 3 、mm 3等表示;当坐标轴过形心时,截面对该轴的静矩为零。

当截面由几个规则图形组合而成时,截面对某轴的静矩,应等于各个图形对该轴静矩的代数和。

其表达式为i ni i z y A S ∑==1 (d)i n i i y z A S ∑==1(e)而截面形心坐标公式也可以写成∑∑=i ii C Ay A z (f)∑∑=iii CAz A y (g)11.2.2惯性矩、惯性积和平行移轴定理在图11.8中任意截面上选取一微面积dA ,则微面积dA 对z 轴和y 轴的惯性矩为z 2dA 和Y 2dA 。

则整个面积对z 轴和y 轴的惯性矩分别记为I z 和I y ,而惯性积记为I zy ,则定义:22,z Ay AI y dA I z dA==⎰⎰ (h)⎰=Azy zydA I (i)极惯性矩定义为:222()z y AAI dA z y dA I I ρρ==+=+⎰⎰ (j)从上面可以看出,惯性矩总是大于零,因为坐标的平方总是正数,惯性积可以是正、负和零;惯性矩、惯性积和极惯性矩的单位都是长度的四次方,用m 4 或cm 4 、mm 4等表示。

同一截面对不同的平行的轴,它们的惯性矩和惯性积是不同的。

同一截面对二根平行轴的惯性矩和惯性积虽然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下面讨论二根平行轴的惯性矩、惯性积之间的关系。

图11.9所示任意截面对任意轴对z ´轴和y ´轴的惯性矩、惯性积分别为I z ´、I y ´ 和I z ˊy ˊ 。

过形心C 有平行于z ´、y ´的两个坐标轴z 和y ,截面对z 、y 轴的惯性矩和惯性积为I z 、I y 和I zy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