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二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1发光发热的太阳∣湘科版
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湘教版教案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标要求
依照溶解观点判断物质能否简单溶解在水里。
单元小结
第1课它溶解了吗
一、教课目的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什么是溶解。能判断溶解和很难溶解的物件。
2、经过察看实验,经历溶解观点建构的过程,培育学生察看、描述、比较、对照实验、抽象等研究技术。
明,食盐颗粒经历由大变小,最后看不见的过程。
3、对照发现沙子还在水中,而盐粒不见了,从而引起学生追问:盐“藏”到哪儿去了呢?教师再组织学生依
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4、教课中,教师要依照学情指导学生对照察看、做记录,演示并解说搅拌的操作规范。要修业生做到察看仔细,描述清楚正确,并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指引学生深入思虑。
教师指引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对器械进行分类整理。
活动2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1、教材列举了生活中应用到的5种溶解均能解决生活中的不同需求。让学生找寻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实
例,领会科学技术为我们的生活中带来便利。
2、本活动的教课能够承接上个活动,厨房里有好多的调料品能溶解在水中,能够给我们生活带来些什么影
响?而后指引学生把视角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找出溶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教师准备的图片能够依照学
6、指引学生类比推理:食盐进入水中也是平均分别在水中,要修业生说出推导依照。如胭脂红进入水中最
后平均分别在水中(红色平均散布于水中),食盐进入水中最后颗粒看不见,分别“藏”在水中各个部位(水杯中
不同地点均能尝到咸味)等凭证。
溶解观点:“像食盐和胭脂红那样,放入水中后会平均地分别,最后它们的颗粒看不见了,这类现象叫溶解。”
3、掌握察看活动的基本步骤
四、增强安全防备意识
湘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溶解第一课它溶解了吗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学生通过实验採亢,知道什么是溶解。
2.科学探究观察溶解实验,能如实描述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学生能导求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盐的溶解过程。
3.科学态度乐于动手,会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类比分析的严谨性。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凉开水(矿泉水),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
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
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读一读:水加糖,就变甜:水加盐,就变咸。
藏在水中看不见,观察比较去发现。
(二)新课学习1.把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会怎样?(1)出示食盐、沙子和水。
(2)提问:把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会怎样?(3)实验并观察,记录食盐和沙子刚入水时、搅拌时、静止后的变化情况。
(4)说一说你的发现。
2.食盐“藏”到哪里了(1)讨论:食盐“藏”到水中了吗?你有办法找到它的“踪迹”吗?(2)汇报:毫无疑问,食盐在水里。
看不到,可以用尝的方法找到并辨别。
方法:1.取杯中不同地方的水2.尝一尝从杯子底部、杯子中部、杯子上部取出来的水3.比较水的味道。
(3)思考:怎样用吸管取水?(4)吸管取水指导(观看微课)(5)分组实验、观察、记录(6)小结:充分搅拌后,食盐均匀“藏”在水中了。
同一个杯子中不同部位取的水味道都一样咸。
3.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1)取少量胭脂红放入水中,观察一会儿,然后搅拌。
(2)把观察到的过程画下来。
(3)食盐也是这样变化的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4)小结:像食盐和胭脂红这样,放入水中后会均匀地分散,最后它们的颗粒看不见了。
这种现象叫作溶解。
第二课生活中的溶解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2.科学探究能通过实验观察,辨认不同物品能否溶解在水中:依据实验结果,按能溶解、很难溶解把物品(例如厨房的调料品)分类。
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学计划
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学计划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科学2019-2020年度二年级科学(上)整体备课学情分析本册教材从儿童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为起点,选用常见动物、物质、科学现象、自然现象、简单工具等为探究对象,以了解其特征变化为主要内院目标,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并发展观察、描述、比较、分类、实验等探究技能、渗透体验分析、归纳、抽象、概况等思维方法。
引导学生在进一步关注人、动物、环境的关系的同时,了解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溶解”,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本课教材采用“分分总”的结构构建单元,按“示例聚焦一类比举证一提炼概念一判断检验—拓展迁移”的活动流程,建构溶解概念,重点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对比实验、制作与调试等技能。
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本课教材采用“分分总”的结构构建单元,按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思路,布设“兔子的反应”“蜗牛的反应”“有趣的动物反应”三课,重点训练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对比实验、描述等技能。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类比人的眼、耳、鼻、舌等感官功能,观察发现兔子感知环境的特点再针对蜗牛的不同感官,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各自的功能,最后采用观察交流会的方式,驱动学生了解更多动物的感官功能及对环境的反应,让学生体会到了解这些反应对更好地关爱和饲养动物的意义。
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是儿童经常感知的天体,教材中布设“发光发热的太阳”“看太阳认方向”和“变化的月相”三课,引领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太阳和月亮,发现并应用其特征、运动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理、收集证据、整理信息的能力。
第一课旨在引领学生寻找太阳能够发光、发热和太阳对动植物、人类的影响的证据,体会阳光对生命的意义;第二课旨在引导学生依据太阳晨升晚落与东南西北的方位关系,学会“看太阳认方向”,为下一单元描述物体的位置做好铺垫;第三课旨在引领学生有计划地长期观察月相,自主发现并描述月相圆缺变化的特点。
湘科版科学活动手册二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KE XUEXUESHENG HUODONG SHOUCE定价: 元批准文号:湘发改价费〔2017〕343号二年级 上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湖南·长沙第dì一yī单dān 元yuán 溶rónɡ解jiě11 它tā溶rónɡ解jiě了le 吗mɑ 12 生shēnɡ活huó中zhōnɡ的de 溶rónɡ解jiě 23 自zì制zhì泡pào 泡pao 液yè3第dì二èr 单dān 元yuán 动dònɡ物wù的de 反fǎn 应yìnɡ41 观ɡuān 察chá兔tù子zi 的de 反fǎn 应yìnɡ42 观ɡuān 察chá蜗wō牛niú的de 反fǎn 应yìnɡ 53 有yǒu 趣qù的de 动dònɡ物wù反fǎn 应yìnɡ6目mù 录lùⅰ1 发fā光ɡuānɡ发fā热rè的de太tài 阳yánɡ 72 看kàn 太tài 阳yánɡ认rèn 方fānɡ向xiànɡ 73 变biàn 化huà的de 月yuè亮lianɡ8第dì三sān 单dān 元yuán 太tài 阳yánɡ和hé月yuè亮lianɡ71 它tā在zài 什shén 么me 方fānɡ位wèi92 它tā有yǒu 多duō远yuǎn11 第dì四sì单dān 元yuán 物wù体tǐ的de 位wèi 置zhì91 做zuò尺chǐ子zi132 改ɡǎi 进jìn 尺chǐ子zi 13第dì五wǔ单dān 元yuán 尺chǐ子zi 的de 科kē学xué13学xué期qī评píng 价jià14ⅱ2 生shēnɡ活huó中zhōnɡ的de 溶rónɡ解jiě观ɡuān 察chá厨chú房fánɡ里li 的de 溶rónɡ解jiě现xiàn 象xiànɡ这zhè些xiē物wù品pǐn 在zài 水shuǐ里li 的de 溶rónɡ解jiě情qínɡ况kuànɡ是shì怎zěn 样yànɡ的de?很hěn 难nán 溶rónɡ解jiě白bái 糖tánɡ味wèi 精jīnɡ食shí用yònɡ油yóu 淀diàn 粉fěn 陈chén 醋cù能nénɡ溶rónɡ解jiě把bǎ你nǐ观ɡuān 察chá到dào 的de 胭yān 脂zhi 红hónɡ和hé你nǐ推tuī想xiǎnɡ的de 食shí盐yán 在zài 水shuǐ中zhōnɡ的de 变biàn 化huà画huà下xià来lái 。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配套教案(全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科版) 科学
二年级上册
教
学
设
计
学校:
年9月1日
第一单元溶解
学校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
学校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
学校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
学校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
板书:
蜗牛的反应
一、认识蜗牛
二、蜗牛对气味的反应
三、蜗牛与声音
四、蜗牛爬行
学校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
学校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
学校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
三、整理,下课。
板书:
变化的方向一、不同的月亮
○
二、观察月亮
第四单元物体的位置
学校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
学校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第五单元尺子的科学
学校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
湘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3.1《发光发热的太阳》课件
1. 发 光 发热的太 阳
tài yáng gěi wǒ men dài lái le shén me
太阳 给我们 带来了什 么?
xún zhǎo tài yáng dài gěi wǒ men
寻 找 太 阳 带给我 们
guāng hé rè de zhèng jù
小 结:
dòng zhí wù de shēng cún hé shēng huó
动 植物的 生 存 和 生 活
lí bù kāi tài yáng
离不开太阳。
tài yáng hé wǒ men de shēng huó
太阳 和我 们 的 生 活
tài yáng de fā guāng fā rè duì wǒ men
如果 没 有太 阳 的 光 和热,会 怎 样?
xiǎo jié
小 结:
tài yáng de guāng hé rè duì rén lèi de shēng chǎn
太 阳 的 光 和热,对人类的 生 产
hé shēng huó yě yǒu zhòng yào yǐng xiǎng
和 生 活 也有 重 要 影 响。
光 和热的证 据
列举上述证据,需要注意什么?
发现:阳光下的冰块比阴影下同样的冰 块融化得更快。
xiǎo jié
小 结:
tài yáng gěi wǒ men dài lái le guāng hé rè
太阳 给我们 带来了光 和热。
liǎo jiě tài yáng duì dòng zhí wù de yǐng xiǎng
太 阳 的 发 光 发热,对 我 们
湘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溶解1它溶解了吗教学目标1,科学态度、STSE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将科学知识(溶解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自主意识。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抽象等探究技能。
3,科学知识认识溶解现象,知道什么是溶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建构溶解的概念。
2.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食盐,沙子,胭脂红,装有水的杯子(每组3个),搅拌棒(每组2个),透明小塑料杯,胶头滴管,PPT,板书贴纸。
3.学生准备:笔袋。
教学过程一、观察食盐与沙子1.观察食盐和沙子【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发现食盐和沙子都是小颗粒,但是它们颜色不同,颗粒大小不一样,以及它们的数量不同。
1.1谈话:①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样物品,一袋是食盐,另一袋是沙子。
②同学们平时肯定都见过它们,但是我猜你们肯定没有仔细研究过它们。
1.2教师出示ppt:食盐与沙子的照片。
谈话:①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准备了两个小塑料杯,1号小塑料杯中装有食盐;2号小塑料杯中装有沙子。
②一会请每组同学先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注意是看到的)③注意只能用眼睛看,不能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触碰实验器材。
1.3活动开始。
活动停止。
1.5提问:谁能说一说,沙子和食盐看上去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1.6小结:二者的相同点:都是颗粒状(固体)。
二者的不同点:颜色不同,颗粒大小不同,数量不同(观察事物)。
2•猜想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的现象【设计意图】通过猜测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会出现的现象,提取学生前概念,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为后面在观察到它们放入水中的现象后形成认知冲突,激发进一步的研究兴趣做好准备。
教师出示PPt提问:①如果我们把沙子和食盐同时分别放入盛有相同水量的烧杯中,此时你们预测会看到什么现象?②把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后,静置几分钟会看到什么现象呢?有的同学认为食盐放入水中后会…(飘在水面上,沉底等);静置后会…(融化,消失等)。
湘科版科学二上《发光发热的太阳》说课稿2
湘科版科学二上《发光发热的太阳》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发光发热的太阳》是湘科版科学二上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太阳的基本特征,如太阳的组成、太阳的能量来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索太阳的奥秘。
在教材的编写中,既注重了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又强调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轻松掌握太阳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部分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如太阳的外观、太阳的位置等。
但他们对太阳的内部结构、能量来源以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深层次知识的理解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探究太阳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太阳的基本特征,知道太阳的能量来源,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太阳的奥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环保,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阳的基本特征、太阳的能量来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教学难点:太阳的内部结构、太阳能量的转化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太阳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太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太阳的基本特征:学生通过观察太阳,了解太阳的外观、位置等基本特征。
3.揭示太阳的内部结构: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太阳的内部结构,了解太阳的能量来源。
4.探讨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生长等。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太阳的基本特征1.外观:_______2.位置:_______太阳的内部结构1.能量来源:_______2.转化过程:_______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气候变化:_______2.生物生长:_______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太阳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发光发热的太阳导学案-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湘科版》
《发光发热的太阳》导学案一、导入你是否曾想过,太阳是如何发光发热的呢?在我们的生活中,太阳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给予我们光明和温暖,让地球充满生气。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太阳的奥秘吧!二、目标1. 了解太阳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掌握太阳的发光发热原理。
3. 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三、导入问题1. 太阳是什么?2. 太阳是如何产生光和热的?3. 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四、进修内容1. 太阳的基本结构- 太阳的外表:太阳是一个巨大的气体球体,表面温度约为5500摄氏度。
- 太阳的内部结构:太阳分为核心、辐射区和对流区三部分。
2. 太阳的发光发热原理- 核聚变:太阳内部的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核心中的氢原子发生核聚变反应,开释出巨大的能量。
- 光和热的传播:太阳开释出的能量通过辐射和传导的方式传播到太阳表面,最终辐射到宇宙空间。
3.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光照:太阳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发展发育的能量来源。
- 温暖:太阳的热量使地球保持适宜的温度,维持地球上的生态平衡。
五、实践探究1. 观察太阳:利用望遥镜观察太阳的表面特征,了解太阳黑子和耀斑等现象。
2. 模拟核聚变:通过实验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过程,了解核聚变反应的原理和能量开释过程。
3. 太阳能利用:探讨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水器等。
六、拓展延伸1. 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了解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特点和与太阳的干系。
2. 恒星的分类:探讨不同类型恒星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3. 太阳黑子:了解太阳黑子的形成原因和对地球的影响。
七、总结通过本次进修,我们深入了解了太阳的结构、发光发热原理以及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让我们珍惜太阳的光和热,珍爱环境,共同守护我们的地球故里。
八、作业1. 用自己的话简要诠释太阳的发光发热原理。
2. 画出太阳的结构示意图,并标注核心、辐射区和对流区。
3. 制作一个关于太阳能利用的小海报,介绍太阳能的应用和优势。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3.1《发光发热的太阳》教学设计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3.1《发光发热的太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发光发热的太阳》是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太阳的特点,理解太阳发光发热的原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太阳并不陌生,但对于太阳发光发热的原因可能还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太阳的特点和发光发热的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的特点,理解太阳发光发热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太阳的特点,理解太阳发光发热的原因。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太阳的特点和发光发热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太阳的特点,发现太阳发光发热的原因。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太阳的特点和发光发热的原因。
3.讨论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太阳模型、实验器材等。
2.课件:太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太阳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特点,引发学生对太阳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太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太阳为什么能够发光发热。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去发现太阳的特点和发光发热的原因。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和指导,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加深学生对太阳特点和发光发热原因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太阳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情感。
湘科版科学二上《发光发热的太阳》教学设计2
湘科版科学二上《发光发热的太阳》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发光发热的太阳》是湘科版科学二上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的基本特征,掌握太阳发光发热的原因,并认识到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有趣的活动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太阳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太阳并不陌生,他们对太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深入理解太阳发光发热的原因以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还不太熟悉,需要在课堂上加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的基本特征,掌握太阳发光发热的原因,认识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地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的基本特征,太阳发光发热的原因,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2.难点:太阳发光发热的原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讨论式教学: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实践活动:观察太阳,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验材料,如望远镜、地球仪等。
3.准备教学课件,以便于课堂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太阳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太阳。
提问:“你们对太阳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对太阳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太阳的基本特征,如大小、温度、距离等。
通过课件展示太阳的结构,让学生对太阳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为什么太阳会发光发热?引导学生从太阳的内部结构、核聚变等方面进行分析。
4.巩固(5分钟)总结太阳发光发热的原因,让学生复述并加深理解。
5.拓展(10分钟)讨论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繁衍等。
湘科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发光发热的太阳》教案
《发光发热的太阳》教案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2.科学探究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梳理关于太阳发光发热的影响的认识。
3.科学态度初步培养学生用事实和证据说话的思维习惯。
4.STSE太阳的发光发热对动植物和我们都意义重大。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有关太阳发光发热的图片、录像、小的冰块学生准备: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二)新课学习1.寻找太阳带给我们光和热的证据(1)提问:如何证明太阳带给我们光和热?(2)生活经验的证据举例:太阳可见时,空中光线充足明亮;太阳不可见时,天空是阴暗乃至是黑暗。
用手去摸阳光下与阴影中的同一个物体,冷热是不一样的。
(3)讨论:列举上述证据时,需要注意什么?(注意渗透对比实验的公平性的问题,即阳光的有无)。
(4)实验的证据:拿出2块同样大小的冰块,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阴影下,观察冰块的变化。
(5)记录实验情况。
发现:阳光下的冰块比阴影下同样的冰块融化得更快。
(6)小结:太阳给我们带来了光和热。
2.了解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1)说一说:太阳发光发热对动植物的生存和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2)举例。
例如:晒太阳的蜥蜴、向阳的向日葵、晨起唱歌的小鸟、夜晚狩猎的猫头鹰。
(3)小结:动植物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太阳。
3.太阳和我们的生活(1)说一说:太阳发光发热,对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2)举例。
例如:日出而耕的农夫和耕牛、太阳能热水器、海滩边晒太阳的人、盐田中收获的食盐。
(3)想一想:如果没有了太阳的光和热,又会怎样?(4)小结:太阳的光和热,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有重要影响。
(三)整理,下课。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二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学情分析:本册教材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以认识周围常见物体、事物的现象、特征或性质,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从而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为起点,选用常见的动物、物质、科学现象、自然现象、简单工具等为探究对象,以了解其特征变化为主要内容目标,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并发展观察、描述、比较、分类、实验等探究技能,渗透体验分析、归纳、抽象、概况等思维方法。
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人、动物、环境的关系的同时,了解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目标:“溶解”作为教材的第一个单元,观察、描述溶解现象,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尊重事实,激发探究兴趣,体会溶解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动物的反应”单元,认识动物的感官和功能。
知道动物是通过一些器官感知环境的,珍爱动物、探究兴趣、愿倾听、乐分享,多角度认识事物。
“太阳和月亮”单元,知道太阳发光发热,知道太阳东升西落,知道用太阳辨认方向,知道月相的变化,培养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坚持住。
“物体的位置”单元,知道用方位、远近描述物体的位置,激发兴趣,乐于表达,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尺子的科学”单元,了解尺子科技史,认识在比较时统一标准的作用,尝试多角度多方法设计制作尺子,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体会科技产品带来的便利。
教学措施:一、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精心安排多种活动。
3、尊重每一位学生。
二、加强组织教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1、加强教学组织工作。
2、注重科学课教学常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明确观察要求,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1、必须准备好观察材料。
2、把握各课的观察重点。
3、掌握观察活动的基本步骤。
湘科版科学二上《看太阳认方向》教学设计3
湘科版科学二上《看太阳认方向》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看太阳认方向》是湘科版科学二上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太阳的运行,学会用太阳来辨别方向。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太阳的运行规律、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太阳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太阳认方向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问题。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太阳的运行规律和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还不够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太阳在生活中的应用可能了解不多,需要教师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展示。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的运行规律和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2.学会用太阳来辨别方向,并能在生活中应用。
3.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对太阳的认知和利用。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的运行规律和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2.如何用太阳来辨别方向。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太阳的运行,了解太阳的运行规律。
2.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太阳认方向的实验,掌握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
3.实例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太阳在生活中的应用。
4.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心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和实例。
2.准备太阳认方向的实验材料。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太阳,激发学生对太阳的好奇心。
例如,展示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太阳的运动。
2.呈现(10分钟)通过图表和实例,呈现太阳的运行规律和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例如,展示地球绕太阳转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太阳的位置变化。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太阳认方向的实验。
例如,让学生站在校园里,观察太阳的位置,尝试用太阳来辨别方向。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拓展(10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太阳在生活中的应用。
发光发热的太阳-湘科2017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发光发热的太阳-湘科2017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地球的影响;2.理解发光和发热的概念,认识太阳的主要特征;3.探究太阳的作用,体验太阳的能量;4.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太阳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的主要特征及发光发热的概念;3.探究太阳的作用。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太阳的主要特征及发光发热的概念;2.学生能够实验探究太阳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使用图片向学生介绍太阳的形象。
2.让学生分享对太阳的了解,并提出问题,例如:–太阳是什么?–太阳的大小和形状是怎样的?–太阳为什么发光和发热?–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学习环节1.向学生讲解太阳的基本情况,例如:–太阳是宇宙中最靠近地球的一个恒星。
–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109倍,质量是地球的333000倍。
–太阳的温度可以达到约5000℃,发出的光和热能量很强。
2.向学生讲解太阳的主要特征及发光发热的概念,例如:–太阳表面有许多黑色小点和白色亮斑,这些是太阳的特征。
–太阳可以发出光和热的能量,这是因为太阳内部核聚变产生的能量不断向外辐射。
3.带领学生实验探究太阳的作用,例如:–利用凸透镜集中太阳光,让学生体验太阳的能量。
–让学生感受太阳的光和热,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总结环节1.回顾本课内容,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太阳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主要特征及发光发热的概念,以及太阳的作用。
2.让学生画出自己对太阳的理解,分享自己的认识。
3.帮助学生梳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解答疑惑。
课堂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讲解和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太阳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主要特征及发光发热的概念,以及太阳的作用。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太阳的能量,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再丰富一些,例如加入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
第一课发光发热的太阳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2.科学探究
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梳理关于太阳发光发热的影响的认识。
3.科学态度
初步培养学生用事实和证据说话的思维习惯。
4.STSE
太阳的发光发热对动植物和我们都意义重大。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有关太阳发光发热的图片、录像、小的冰块
学生准备: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二)新课学习
1.寻找太阳带给我们光和热的证据
(1)提问:如何证明太阳带给我们光和热?
(2)生活经验的证据举例:太阳可见时,空中光线充足明亮;太阳不可见时,天空是阴暗乃至是黑暗。
用手去摸阳光下与阴影中的同一个物体,冷热是不一样的。
(3)讨论:列举上述证据时,需要注意什么?(注意渗透对比实验的公平性的问题,即阳光的有无)。
(4)实验的证据:拿出2块同样大小的冰块,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阴影下,观察冰块的变化。
(5)记录实验情况。
发现:阳光下的冰块比阴影下同样的冰块融化得更快。
(6)小结:太阳给我们带来了光和热。
2.了解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
(1)说一说:太阳发光发热对动植物的生存和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举例。
例如:晒太阳的蜥蜴、向阳的向日葵、晨起唱歌的小鸟、夜晚狩猎的猫头鹰。
(3)小结:动植物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太阳。
3.太阳和我们的生活
(1)说一说:太阳发光发热,对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举例。
例如:日出而耕的农夫和耕牛、太阳能热水器、海滩边晒太阳的人、盐田中收获的食盐。
(3)想一想:如果没有了太阳的光和热,又会怎样?
(4)小结:太阳的光和热,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有重要影响。
(三)整理,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