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合集下载

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通俗辨析

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通俗辨析

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通俗辨析标题:从托物言志到借物喻人:一种通俗的辨析引言:在文学与修辞学中,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它们通过以物喻志、以物喻人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从而更生动地表达观点和感情。

然而,这两种修辞手法在表达方式、目的以及效果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通过深入探讨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的多个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并分享我对这两种修辞手法的观点和理解。

正文:1. 概念解析1.1 托物言志的概念托物言志,又称借物抒怀,是指通过描写对人类有共鸣的物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观点或意图。

托物言志常使用较为具体、普遍的物体或生命体,如山水、动物等,通过对其形态、特性、行为的描绘,以此喻示或象征作者的情感和意义。

1.2 借物喻人的概念借物喻人,是指通过将某一事物或现象与人类的行为、品质或性格特点进行类比,以此来展示并加强对人类的理解。

借物喻人常使用一些常见的事物、符号或比喻,如猫、树、风等,通过它们的特征、行为等与人类相类似的因素,给人以更直观、形象的理解。

2. 表达方式2.1 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托物言志主要通过对所描绘物体的形态、特性、动作以及与人类的关联等方面进行详细描写,以此来达到表达作者情感、观点的目的。

这种表达方式注重形象化、具体化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比喻,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2 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借物喻人则主要通过将某一事物与人类的行为、品质进行类比,通过比较这种相似之处,来传递对人类的理解和思考。

这种表达方式注重象征化的手法,通过将事物的特征与人类的相似之处连接起来,使读者在比较中更易于理解。

3. 目的与效果3.1 托物言志的目的与效果托物言志常用于表达情感,通过对物象的描绘,展示作者的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与共情。

它也可以用于批判或讽刺,通过对物象的塑造和对比,来暗指社会问题或对人性的质疑,达到引起读者思考的效果。

3.2 借物喻人的目的与效果借物喻人的目的在于通过类比将事物与人类特质相连接,使读者对人类行为或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

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

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

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

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托物寄情)、借物喻人1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托物寄情)、借物喻人1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托物寄情)、借物喻人11、别样山茶红①虽然被称为“春城”,但昆明的冬天也并非总是云柔风软、艳阳高照。

只要寒流悄然来袭,便会乌云笼罩、气温骤降,使得街巷庭院披戴的明丽和心头身外缭绕的暖意顿时荡然无存。

举目四望,山寒水瘦、翠敛红萎,一派晦暗阴沉。

②但即使在这样的寒凉和萧瑟里,也能看到一丛丛蔓延开去的高傲和矜持。

它们不在乎高原十天半月就打一次的冷噤,肆无忌惮地葱绿着,浓墨重彩地妍丽着。

③那是山茶。

在昆明东北郊呜凤山金殿风景名胜区的山茶园里,即使天寒地冻,它们仍枝繁叶茂,千株万株喷红吐白,一如既往波光潋滟。

④是的,在百花之中,山茶是最持久的灿烂。

从5月中旬开始,一种叶像杜鹃叶、花像杜鹃花的山茶就率先在金殿山茶园绽放了。

看着漫山遍野的浓绿被撕开一个口子,殷红汩汩涌流,又漫漶开去,黏黏地湿了一片天地,在万绿丛中添一抹血红,生发的该是一种什么祥的伤感?而一年中最早的山茶花汛,是由这种一度濒临灭绝、极其珍稀的杜鹃红山茶肇始,又不免激动人心。

这一波红潮一直延展到9月。

⑤接下来在金殿山茶园看到的悦目色彩是茶梅。

它也是山茶的一种,花多为白色或粉红色,瑰丽而淡雅。

茶梅10月开放,花期持续到12月。

凋谢时,片片花瓣随风飘飞,漫起一袭彩色雨雾,铺下一块斑斓花毯。

⑥有趣的是,它的香消玉殒,宣告的却是各色常规山茶的怒放。

一时间,恨天高、童子面、朱砂紫袍、雪姣、十八学士、六角大红、赤丹、状元红……如盅如碗、如钵如盆,姹紫嫣红、浅淡深浓,争奇斗艳、各不相让。

茶梅用它满地的落红真正实现了“化作春泥更护花”。

而那被铺地锦绣托起的云霞,一直燃烧到次年4月底。

到了5月,杜鹃红山茶就又轮回着开始了新一拨的激情涌动。

⑦可以说,这里一年四季茶花开不断,正应了清代李笠翁(李渔)的评价:“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④在云南,山荼还是扎根于深远时光中的璀璨。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实例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实例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实例
托物言志和象征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下面是它们的区别实例:
1. 托物言志是通过物体或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象征是通过抽象符号或形象来代表某种思想或情感。

例如:
托物言志,如《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用自然景象来写出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
象征,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养的“石头”就是一个象征,代表了贾宝玉自己的心灵世界和情感。

2. 托物言志强调具体形象的展现和描写,而象征则是通过抽象符号或形象来代表具体的意义。

例如:
托物言志,如《论语》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直接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象征,如《老鼠娶亲》中老鼠背上的盐袋就是一个象征,代表着贪婪和不诚信。

3. 托物言志是通过物体或事物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强调情感投射和读者情感交流的作用;而象征则更强调抽象意义的表达,强调作者的思想和意旨。

例如:
托物言志,如雪莱《西风颂》中“灰尘是我们,雏鸟是我们”表达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启示人们要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
象征,如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一个象征,代表了人民解放军战士在长征中的艰辛和牺牲。

象征与托物言志

象征与托物言志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象征,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

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托物寓意、象征、托物言志的区别

托物寓意、象征、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一.象征【释义一】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

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释义二】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二.托物言志【释义】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三.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另: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通俗辨析

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通俗辨析

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通俗辨析一、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即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

这两种手法都是通过物体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但它们在表达方式和效果上存在差异。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应用和区别。

二、托物言志2.1 定义托物言志是指通过对事物进行描述、解析或评价,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在托物言志中,事物成为了作者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具有象征意义。

2.2 特点•抽象性强:托物言志往往使用抽象的事物,如山川河海、鸟兽虫鱼等,通过对其特点、形态、行为进行描绘,来表达人的情感、思想和观念。

•深邃隐晦:托物言志追求隐喻、比喻和夸张的表达方式,在一些情景中含蓄而且寓意深远,要求读者在阅读时去推测隐藏的意义。

•进一步思考:通过托物言志的描述,读者得以引发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等深刻问题的思考,产生共鸣和思考。

2.3 应用举例•《浪淘沙·雪落下》:“雪落下,繁星也拱了匆匆来。

”通过雪落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和对年华逝去的思考。

•《滕王阁序》:“万里烟波俱下扬,一舟受宠任逍遥。

”通过对滕王阁的描绘,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逍遥和无拘无束的态度。

三、借物喻人3.1 定义借物喻人是指通过对具体的事物形象进行描述,来暗示和塑造人物形象、品格和特性。

在借物喻人中,事物成为了刻画人物的比喻对象,起到形象生动、寓意深远的作用。

3.2 特点•具体形象:借物喻人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和对比,刻画出充满生动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产生直接的视觉冲击和理解。

•直观明了:借物喻人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描述和运用,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对比更为明显。

•输送信息:借物喻人不仅刻画出人物的形象特点,还通过所借事物的属性和特征,传递更多关于人物的信息。

3.3 应用举例•《红楼梦》中的黛玉:“把琥珀当球玩,无人同把樱桃为花看。

”通过把琥珀和樱桃作为比喻对象,描绘出黛玉的聪明、反叛和独立的性格特点。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例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可以说象征革命者,也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托物言志是将个人的志向寄托在某个具体的物体上。

这个物体因此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个人志向、意愿或理想的表达者。

个人的志向通过这个具体的物体更巧妙、完美、充分、有感染力地表达出来。

例如,松、竹、___被用来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用来描述物象表现志向、情趣、理想、追求。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例如,___的《咏柳》中写道: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这里借尚未变黄的柳条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

例如,___的《瀑布联句》中写道: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

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

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通俗辨析

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通俗辨析

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通俗辨析一、引言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两种,它们都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但是,这两种修辞手法在使用时还是有所不同的。

本文将从定义、特点、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两种修辞手法。

二、托物言志1. 定义托物言志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描述,来表达作者主观意愿和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通常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描绘、情节叙述等方式来达到表达目的。

2. 特点① 描述具体生动:托物言志需要通过对事物细节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因此要求描述具体生动,让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② 语言简练:虽然需要描写细节,但托物言志不应该过于冗长。

语言简练能够更好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③ 意境深远: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描写,托物言志能够营造出深刻而意味深长的意境。

3. 应用托物言志可以运用在各种文体中,如散文、小说、诗歌等。

在散文中,可以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形象等进行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在小说中,则可以通过对情节、人物心理等进行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意愿和情感。

三、借物喻人1. 定义借物喻人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比喻,来表达作者主观意愿和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通常通过将抽象概念与具体事物相联系,来达到表达目的。

2. 特点① 比喻生动:借物喻人需要将抽象概念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因此要求比喻生动,能够让读者形象地理解所表达的意思。

② 比喻恰当:比喻要恰当,不能过于牵强附会,否则会影响文章的可读性。

③ 意境深远:通过巧妙地比喻,借物喻人能够营造出深刻而意味深长的意境。

3. 应用借物喻人同样可以运用在各种文体中。

在散文和小说中,可以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形象等进行比喻来表达作者的意愿和情感;在诗歌中,则可以通过对自然景色、抽象概念等进行比喻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四、托物言志与借物喻人的区别1. 表达方式不同: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描述来表达作者的意愿和情感,而借物喻人则是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比喻来表达作者的意愿和情感。

托物言志象征和借物喻人的不同)

托物言志象征和借物喻人的不同)

托物言志、象征和借物喻人的不同:托物言志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即把诗人(作家)的情怀、见解、节操、志向通过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表达出来。

表达时,借物说话,作者的褒贬蕴含在作品的形象之中。

比如“咏菊”---“我花开后百花杀”明写秋菊盛开,却是百花凋零的时候,暗含“改朝换代”之意。

言志主要是抒情,(间接抒情)。

象征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

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高尔基的《海燕》《鹰之歌》,屠格涅夫的《门槛》都是典型的代表作。

“门槛”象征着横在革命征途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它不同于“托物言志”。

它看不见具体的“物”。

只能凭借文章的叙述体会作品的象征意义。

文学创作中运用象征手法,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1.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

如安徒生的《丑小鸭》全文描述的是丑小鸭的经历,其实是作者本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写照。

作者在丑小鸭这一形象中融入了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用象征手法刻画主要形象。

3.用象征手法进行暗示,创造气氛或抒发感情。

借物喻人:是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的融合。

比如我们要“千里马”也要“老黄牛”就是用两种“物”做比,喻两种人。

它在诗歌写作中,和“托物言志”一样,只不过是把“志”,更具体化为对人的褒贬。

而这种褒贬不是明白地表述,而是通过具体的物,来阐释。

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你们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的内容,欢迎阅读!象征【释义一】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

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释义二】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托物言志【释义】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散文创作)。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你们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的内容,欢迎阅读!象征【释义一】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

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释义二】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象征修辞来源这种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

《楚辞.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

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常见的手法之一。

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

象征手法示例礁石艾青《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读了这首小诗,你联想到的肯定不是“礁石”。

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

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一、表示内容不同
1、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2、借物喻人: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

二、文章特点不同
1、托物言志: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

2、借物喻人:通常在作文中出现,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

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

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导读:象征【释义一】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

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释义二】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托物言志【释义】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另: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托物言志与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与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与借物喻人一、两者的区别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

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二、举例拓展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通常在作文中出现,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运用借物喻人方法需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赞誉怎样的人。

比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期中的《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个认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

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

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

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

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象征【释义一】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

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释义二】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托物言志【释义】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另: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托物寓意【释义】是指在构思文章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见景生情,托物寄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揭示事物寓偶然于必然的主题。

一般指借物表意、言外蕴旨的古文诗作的表达方法,往往令人读之如嚼橄榄,回味无穷,较之直抒胸臆者则别有一番韵致。

这可能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自然界某些事物秉性特殊,容易触发诗人对某些意念的联想;二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不能直抒胸臆,故而用托物寓意之法。

清代冯煦《剑州闻蝉》欧阳修的《画眉鸟》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的区别“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

比如“爱莲说”。

“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都是托物,不同在于“寓意”和“言志”。

“托物寓意”包括了“托物言志”。

也就是说,“托物言志”可以说成是“托物寓意”,而“托物寓意”却不可以说成是“托物言志”。

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作者某种情怀、某种志向时,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

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之类,而没有涉及作者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好一些。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一、定义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示例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