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学设计.doc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兵车行》是清代小说家练史记所著,以南宋年间商河上游王家的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王家和商家之间的恩怨爱恨,以及王重阳的崛起和商家地位的衰落,揭示了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小说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充满商业贸易的草根世界,揭示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商业道德的真实。
读这部小说,可以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商家的地位,对比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探究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了解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2.了解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3.认识封建道德和商业道德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了解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2.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体验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导入小组讨论: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之间的关系。
2.讲授(30分钟)讲解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的差异,并介绍主人公王家的兴盛和商家的衰落。
3.体验(2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模拟商家和王家之间的商业交易,了解商业文化的实际操作。
4.讨论(30分钟)展开小组讨论,观点碰撞和交流,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商业文化。
5.作业(10分钟)回答关于商业文化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讲解《兵车行》,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商业文化的地位和意义,认识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探究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同时,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和体验,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观察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掌握能力和理解深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讲授内容偏少和时间不足的问题,需要在下一次教学中予以改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深入了解了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
我们也探究了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并在小组讨论和体验中,增强了学生对商业文化的体验感和认知深度。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爱国诗歌,通过对军事车辆的描绘和赞美,表达对唐朝强盛的崇敬和对家国安宁的祈愿。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教授这首诗歌可以加深学生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一、课堂导入1. 介绍《兵车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唐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对军事力量的重视。
2. 播放《兵车行》的朗诵或演唱版本,让学生感受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3. 提问:你们对唐代的军事力量有什么认识?你们觉得唐诗中的军事题材有什么意义?二、课堂讲解1. 阅读原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2. 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如黄金甲、白玉戈、赤帜,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每一个形象的呼应和象征性。
3. 对比较片段,如“羽檄交驰”和“齐鸣鼓吹”,探究其反复出现的特定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
三、课堂练习1. 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朗读,练习诗歌韵律和语调。
2.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邀请学生深入探究诗歌中的文学细节并加以呈现。
3. 提供相关资料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实践活动。
四、课堂总结1. 总结每位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感性体验,记录他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评价。
2. 鼓励学生表达对唐代文学的兴趣和喜爱,挖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能力。
3.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拓展他们的文学知识面和审美视野。
总之,《兵车行》作为一首经典的唐诗,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之一。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进入这首诗歌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和人文素养总体来说,《兵车行》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壮丽的诗歌,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军事力量和战争场面。
通过对诗歌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唐代的军事状况和历史背景,还能够领略古代文学的杰出之作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阅读分析、文本解读、互动朗读、小组讨论等,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来理解和欣赏诗歌。
兵车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为初中历史必修二《近代史》第一单元《民主主义思潮与资产阶级革命》,其中包括了兵车行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以及其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兵车行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及其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2)掌握近代中国与外国的纷争以及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兵车行的历史背景及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2)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能够举一反三,深化对于近代中国的认识。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国家危亡与振兴;(2)体会民主思想的重要性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三、教学过程1.启发导入(1)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兵车行故事背景,了解近代中国与外国的纷争,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好奇心。
(2)合理地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猜测和探究,使他们开始产生思考一切的习惯。
2.知识讲授(1)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掌握兵车行故事的情节和历史背景。
(2)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讲解和解释,引导学生思考。
3.讨论交流(1)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自由探讨兵车行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2)为了增强学生对于历史故事的理解,讨论时适合运用反问式的提问,鼓励学生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深层含义。
4.知识应用(1)以兵车行故事为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思想,体会民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自由进行扩展学习,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影响因素,梳理出历史事件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四、教学评价1.考核方式通过开展讨论、小组口述、个人书面表达、课堂测验、案例分析等方式对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考核和深层次思考的提高认知。
《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综述《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篇抒发国家富强繁荣和士兵忠诚勇敢的古文。
本篇古文通过描写盛唐大军的威武壮观的场面以及士兵们的英勇善战,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崇尚。
《兵车行》作为一篇语言优美、篇幅适中、内容丰富的古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兵车行》这篇古文,让学生了解盛唐的繁荣和士兵的英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崇尚。
2.知识目标:1)了解《兵车行》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2)了解《兵车行》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掌握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4)能借助语文知识,掌握如何简洁准确写作,培养自己的语感。
3.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安静倾听、认真阅读的习惯和方法;2)锻炼学生观察、理解和分析古文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旁征博引的方式,引入《兵车行》的主题,让学生了解盛唐的历史背景和国家的繁荣,为学习《兵车行》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老师可运用视频、图片、小故事等多种方式来带入话题。
2.感性认识让学生就《兵车行》的情感色彩进行情感体验,为学习《兵车行》创造一个情感认识的环节,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感受体验。
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音乐来让学生听或赏析。
3.审读文章出示文章,让学生细读《兵车行》,考虑以下问题:1)文章讲述了什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2)表达了什么主题?3)文章选用了哪些技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4.重点解析1)背景介绍:介绍唐朝的辉煌历史和《兵车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兵车行》的情感背景。
2)主题探究:通过运用一些阅读技巧,引导学生理解《兵车行》主题的寓意、内涵和思想,同时感受到王之涣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厚爱。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历史背景。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1.1.3 提高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1.2.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1.3.2 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维护国家安宁。
1.3.3 提高个人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1.2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2.1.3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其现实意义。
2.2 教学难点2.2.1 诗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2.2 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的分析。
2.2.3 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现代价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杜甫及其作品《兵车行》。
3.1.2 提出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意。
3.2.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3 合作探讨3.3.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4 情感教育3.4.1 引导学生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3.4.2 联系现实生活,讨论杜甫情怀的现代价值。
3.5 课堂小结3.5.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5.2 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熟读《兵车行》,理解诗意。
4.3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认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5.1.1 学生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
5.1.2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程度。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篇一:《兵车行》优秀教案《兵车行》优秀教案兵车行》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目的:感悟文章主旨,升华思想情感)2、品味语言,熟读成诵。
(目的:领略艺术风格,提高鉴赏能力)重点是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难点是对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及思想情感的理解。
一、导入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
二、研读新课1.【题解】《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
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
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
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2.【整体感知品味语言】①“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赏析——时间:军队开拔之时。
地点:咸阳桥畔。
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阳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疾驰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
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
此一去生离死别,难以回还。
因此,征夫的家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即将远去的亲人。
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哭,悲痛欲绝。
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
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跑)、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极形象地表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绝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听上的极为强烈的感受。
它具体、客观、逼真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兵车行》是明代杨维桢创作的戏曲,讲述了军阀割据时期宦官权臣的肆意妄为和老百姓的生活疾苦。
作品的情节紧凑,人物刻画鲜明,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是我国优秀的文艺作品之一。
《兵车行》作为高中语文必修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掌握其具体的文学形式和意义,加深对明代文学史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戏曲的特点,分析其创作背景和深层意义;2.了解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时代背景,认识《兵车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掌握《兵车行》的情节,分析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根据教材的内容,重点讲述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创作背景,以及《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2.课堂讨论法:在学完每个章节后,引导学生们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3.阅读指导法: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和难点,提供相关阅读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文本;4.写作指导法: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作文指导,帮助学生写出规范、准确、有表现力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内容(一)明代文学概述1.明代文学时期的概括;2.明代文学特点概述;3.明代文学风格特点简析;4.明代小说的兴起。
(二)《兵车行》赏析1.《兵车行》创作背景分析;2.主要人物刻画和情节分析;3.《兵车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分析。
(三)知识点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文学的代表作品,鉴赏其文艺价值;2.掌握《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3.理解《兵车行》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尊重人权,追求民主。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兵车行》教学设计篇一上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兵车行》。
早上要大家预习了,现在提问,哪位同学能简要地介绍一下杜甫?生甲: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和李白齐名。
初中时期我们学了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有〈春望〉。
师:还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石豪吏》,等等。
你能把你说的两首诗中的名句背下来吗?生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师:背得很好!(鼓掌)哪位同学说说,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生乙:《春望》是五言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
师:律诗也叫近体诗,兴起于隋唐时期,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的一半叫“绝句”,“绝”就是断的意思。
律诗八句,绝句四句,都讲求严格的格律,而不仅仅是压韵。
而古体诗则没有句数的限制,一般较长,只求压韵就行了。
生丙:律诗和古体诗,除了形式不同,内容上有没有不同呢?师:这倒是个问题。
我想主要还是形式的不同吧,一个“体”字,就表明了这一点。
至于内容嘛,律诗侧重于写景,古体诗侧重于叙事——这是我的看法。
我们今天学习的《兵车行》,就是一首古体诗,它就是侧重于叙事的。
它叙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率先回答?生丁:它讲的是唐王朝穷兵黩武,强征士兵上前线的故事。
师: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请你按照我的提示,把你刚才的答案补充一下。
生丁: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
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师:补充得很好,言简意赅。
我再补充一句,就是唐王朝和吐蕃作战是处于劣势的,胜少败多,损失惨重。
这些出征的士兵,能活着回来的希望很渺茫,因此就有了咸阳桥边生离死别,哭声震天的凄惨景象。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兵车行》的文学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关心国家民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2)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树立和平观念。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2. 理解《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兵车行》诗意理解的深度。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3. 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像、影视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吟诵教学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杜甫的其他诗作,加深对《兵车行》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2)引入《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2)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分析《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象、修辞等文学特色。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6. 课后作业(1)背诵《兵车行》。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背景。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3 解读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2.2 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提升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生命的尊重。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2.2 教学重难点2.2.1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2 解读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战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人情感。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讲解诗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其他古代诗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兵车行》原文及注释。
5.2 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5.3 图片或视频战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5.4 网络资源有关《兵车行》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
6.1 讲授法在讲解诗歌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采用讲授法,清晰、系统地传授知识。
6.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6.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兵车行》的诗意及背景;2.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 能够鉴赏古代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意;2.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诗中的战争主题;3. 实践诗歌创作,提升语文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关爱;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 学会珍惜和平,追求和谐社会。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关爱。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篇目。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3 教学重难点:诗意的理解、战争主题的分析、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在古代,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不堪回首。
今天,让我们通过杜甫的《兵车行》来感受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关爱。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探讨战争主题。
3.4 成果展示: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3.5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诗文的主题思想,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4.3 实践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背诵《兵车行》;5.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
《兵车行》教学设计【创意说明】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黯武,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使人民深受其害。
此时的杜甫正旅居长安。
他亲眼目睹了统治者大肆征兵,致使“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惨别的图景,聆听了征人悲愤的诉说,愤然写下了这首为人民呼喊的歌行体杰作一一《兵车行》。
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好战喜功、穷兵黯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进而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学点聚焦】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2.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3.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的习惯。
诵读唐诗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有的学生说本能的不喜欢这个总是郁闷的老诗人,总觉得读他的诗缺少激情,不像读李白那么酣畅淋漓。
基于学生的情况,我觉得应该补充作者的背景知识,从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人生经历几个角度,使学生对杜甫初步了解,期望建立起学生对杜甫的尊重和敬仰,从作者出发激起学生的读诗兴趣。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他的诗歌使学生能够触摸到这位这位怀着深广的忧愤的诗人,体会他的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
【重点难点】1•在诵读中体会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2.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课前导读】1•杜甫简历。
杜甫(7 1 2 — 7 7 0年)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唐初诗人杜审言之孙。
七岁能诗,十四、五岁“出游翰墨场”。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背景。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1.1.3 解读并运用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1.2.2 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文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1.2.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1.3.2 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1.3.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2.1.1 《兵车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2.1.2 诗中描绘了战争给士兵、百姓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2.2 学情分析2.2.1 学生已有一定的古诗词鉴赏基础。
2.2.2 学生对战争题材的诗歌了解不多,需通过引导深入理解。
2.3 教学重难点2.3.1 理解诗中的战争场景和百姓生活状况。
2.3.2 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社会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1.2 引导学生关注战争题材的诗歌,激发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文内容。
3.2.2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课堂讲解3.3.1 教师讲解诗中的战争场景和百姓生活状况。
3.3.2 教师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社会意义。
3.4 互动环节3.4.1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4.2 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5 课堂小结3.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5.2 强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引导学生珍惜和平。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兵车行优秀教学设计(共五篇)
兵车行优秀教学设计(共五篇)第一篇:兵车行优秀教学设计深沉忧黎元大胆詈“武皇”激昂反战争——《兵车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诗中所反映的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学习诗人“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初步感知理解诗人的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3、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咏中感受形象,特别是通过联想、想象再造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自悟后,教师点拨翻译的关键点,结合作者身世探究文章蕴蓄的思想感情,进而对文章结构及艺术表现手法深入感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充分感知作者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
2、浅析杜甫的战争观,让学生懂得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
难点:诗歌的鉴赏力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法[导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1、课前预习,教师提供背景资料及作者简介。
2、课前正音、释义、并补充注解。
兵车行xíng干(gān):冒犯→“冲”点行háng频干gàn劲生男恶è荆杞qǐ厌恶wù杞忧(可联想到缩略日语) 恶ě心补充注解①但云:只说。
频:频繁,接连不断。
②或:有的。
③便至:即便到了……④意未已:打算不止,野心不止。
已:止。
⑤纵:纵然,即使。
⑥况复:再加上……况:况且;复:又。
⑦不异:与……没有什么区别。
⑧且如:就如,就说像……⑨信知:确知。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用幻灯片展示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的悲惨画面,营造氛围,导入课题。
战争摧毁了他们美好的家园,夺走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使得父母失去孩子,孩子失去父母,丈夫失去妻子,妻子失去丈夫,弟兄失去姐妹,姐妹失去弟兄。
无论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都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现在,让我们追溯历史,回归唐朝,回到伟大现 1 实主义作家作品中最早一首反映安史之乱时期战争带给老百姓怎样的生离死别!感受杜甫伟大而痛苦的灵魂,享受杜甫人道主义的光茫,从而带给我们心灵的暖慰。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兵车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背景、体裁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兵车行》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兵车行》,使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体会作者对战争的反思和和平的渴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学习《兵车行》的诗意、诗句、诗境,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2 相关知识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战争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兵车行》的诗意、诗句、诗境,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战争描写,理解作者对战争的反思和和平的渴望。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4.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3 案例分析选取战争相关的诗句,分析战争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影响。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课堂导入以战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对战争的思考。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5.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4 案例分析选取战争相关的诗句,分析战争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影响。
5.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对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平的重要性。
5.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如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6.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6.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兵车行》的诗歌结构、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兵车行》的诗歌结构、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兵车行》中的历史背景和战争场面。
(2)如何把握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兵车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兵车行》中的战争场面和杜甫的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兵车行》的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关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特点。
(2)分析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兵车行》中战争场面的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如悲愤、忧虑、同情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和杜甫的思想感情。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
2. 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谈谈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6篇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6篇《兵车行》教学设计篇一一、学法指导《兵车行》属于歌行体,歌行体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本诗叙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频繁进攻失败后,为补充兵力而进行征兵的场面,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的现实,这是全诗的基调。
学习《兵车行》,必须把握住这个基调,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重点体会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和“穷年叹黎元”的赤诚情怀。
二、阅读导航(一)整体感知1、“君不闻”以下四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明确: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把视线从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千村万落,沃野千里,变成田园荒芜,满目凋敝。
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见闻,联想到全国的景象,由一点推及到普遍,既扩大了诗的容量,又加深了表现的广度。
2、结尾写古战场有什么含义?明确: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天怒人怨之意。
“君不闻”与“君不见”相照应,这些都是“开边意未已”所导致的恶果。
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3、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明确: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
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
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
(二)疑点探究1、试分析“走”“牵”“顿”“拦”“哭”这些动词中所蕴涵的感情明确:一个家庭的支柱被抓走了,这不啻一个家庭的塌天大祸,剩下的老弱幼妇怎不奔走相送呢?亲人突然被抓兵,又急促出征,眷属们奔走呼号去作一刹那的生离死别,何等仓促悲愤。
《兵车行》教学设计(教案+练习)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
《兵车行》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1.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
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
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
《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1.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
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
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
《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3.释题——“行”的读音xíng。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二)学生初读全诗,初步感知1.要求看阅读提示注解等各方面内容,准备老师的提问2.提问(1)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率先回答?明确:它讲的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惨痛后果。
(2)大肆征兵,老百姓生离死别的画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诗句来描述?明确:诗歌的第一段(三)分析诗歌第一段1.学生齐读,正音“耶”、“干”,释义“耶娘”、“妻子”、“干”。
“耶”通“爷”,父亲。
“干”读“gān”,冲。
2019-05-05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1.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
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
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
《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3.释题——“行”的读音xíng。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二)学生初读全诗,初步感知1.要求看阅读提示注解等各方面内容,准备老师的提问2.提问(1)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率先回答?明确:它讲的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惨痛后果。
(2)大肆征兵,老百姓生离死别的画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诗句来描述?明确:诗歌的第一段(三)分析诗歌第一段1.学生齐读,正音“耶”、“干”,释义“耶娘”、“妻子”、“干”。
“耶”通“爷”,父亲。
“干”读“gān”,冲。
2019-05-05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1.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
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
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
《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3.释题——“行”的读音xíng。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二)学生初读全诗,初步感知1.要求看阅读提示注解等各方面内容,准备老师的提问2.提问(1)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率先回答?明确:它讲的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惨痛后果。
(2)大肆征兵,老百姓生离死别的画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诗句来描述?明确:诗歌的第一段(三)分析诗歌第一段1.学生齐读,正音“耶”、“干”,释义“耶娘”、“妻子”、“干”。
“耶”通“爷”,父亲。
“干”读“gān”,冲。
2019-05-05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1.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
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