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苏轼诗词比较研究

苏轼诗词比较研究

苏轼诗词比较研究苏轼诗词比较研究一、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是宋代士人中最著名的一位文学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之一。

苏轼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广泛涉猎多种题材,风格多样,诗词艺术造诣深厚。

本文将通过对苏轼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来探讨他诗词创作的发展变化和内在特点。

二、苏轼的创作背景和时期划分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是一个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时代。

他的诗词创作经历了江城子、唐诗继承与转化、黄州寒食诗、散曲创作等多个时期。

1.江城子时期:这个时期是苏轼最早期的创作阶段,他的诗词作品主题以咏史抒怀为主,通过对历史的回忆和对人生的思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时期的作品具有深沉、含蓄的风格,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桐阴做烟。

”诗中以较为厚重的笔触勾勒出安阳城的烟尘景象,写出了自然与人事的和谐。

2.唐诗继承与转化时期:这个时期是苏轼对唐诗的吸收与发展的阶段。

他从唐诗中汲取养分,但并非照搬复制,而是在传统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情感。

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出苏轼独特的个人风格,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虽无聊黾累,过境忽回首,民情忽飘然。

”这首词运用了唐诗中的「黾勉」形容自己的无聊劳碌,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

3.黄州寒食诗时期:黄州寒食是苏轼生活在黄州的一个时期,他的创作受到了环境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作品主题以描写黄州风土人情为主。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千樯翻绿绿,万径人踪灭,古戍欲堪久。

”这首词以赤壁为背景,以萧瑟的景象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4.散曲创作时期:散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音乐形式,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出苏轼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如《临江仙·满江红》:“桃红叶绿,春物一时新。

”词中运用了音乐中的曲调来表现江南的春景,形象生动,富有音乐感。

三、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分析苏轼的诗词风格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变化。

宋代词人苏轼的创作风格分析

宋代词人苏轼的创作风格分析

宋代词人苏轼的创作风格分析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人之一。

他的词作在宋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对苏轼的词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创作风格。

一、艺术追求与独特风格表现苏轼的词作深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禅宗影响,并融合了自身独特的观察力与情感表达能力。

他追求真实、自然和直接表达内心情感,通常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来描绘自然景物、生活场景以及个人情感体验。

二、开放式情感表达和多元题材选择苏轼的词作涵盖广泛且多样化的题材,既有爱情抒发,也有倾诉社会时事,甚至还有揭示个人命运等。

他以开放式情感表达为特点,通过多元题材选择展现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与认识。

三、抒发个人情感与社会批判相结合苏轼的词作既包含了对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也蕴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反思。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自我剖析和深刻的洞察力,将个人情感与当时社会环境相结合,深入探讨人性、道德以及权力与矛盾等问题。

四、自由奔放的艺术表现形式苏轼摒弃了传统词牌格律束缚,更注重对字句把握的灵活运用。

他大胆地运用新颖的押韵方式和音律,打破了传统限制,并加入北方民间曲调元素,使其词作更具鲜明特色。

同时,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和借景抒发情感,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生动感和艺术张力。

结论苏轼作为宋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其创作风格被广泛认可,并对后世不乏影响。

他以追求真实、开放式情感表达、自由奔放的艺术表现形式等特点,从个人情感和社会批判角度出发,创作了众多经典名篇。

其词作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深情之作,也有对社会现象的犀利批评。

这种风格使得苏轼的词作别具一格,并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注:以上所述仅代表笔者观点和简单分析,对于苏轼及其词作全貌来说可能仍存在不足之处,详细了解请参考相关专业资料和研究成果。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

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

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气势恢弘。

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

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

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得到形象的表现,写得雄浑豪放,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苏轼的诗歌创作风格与特点分析

苏轼的诗歌创作风格与特点分析

苏轼的诗歌创作风格与特点分析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评论家。

他以其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1. 抒情主义的写作风格苏轼的诗歌创作以抒情为主导,通过真实直观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

他经常借助自然景色、季节变迁和个人生活经历等元素来传达感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首中,“落霞与孤鹜齐飞”,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美好赞颂,并将人与自然融合起来。

2. 清新自然的意境描绘苏轼善于运用意象描绘,以简洁而具体的语言塑造出清新自然、生动细腻的意境。

他注重捕捉瞬间之美,通过描写微妙之处来唤起读者的感受。

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首中,作者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来表达他自己在困境中仍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3. 异曲同工的独特技巧苏轼经常通过运用反衬、拟人等修辞手法创造出一种富有张力和对比的意味。

他也擅长写景描写,通过独特的形象化表达方式来营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

例如,《赤壁赋》中,他将纷乱战事与恢宏壮阔的自然景色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磅礴壮丽、让人心潮澎湃的氛围。

4. 诗歌背后浓厚的思想内涵苏轼的诗歌不仅仅只是情感抒发和艺术表现,更承载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对人生、社会以及自我身份认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通过诗歌进行了精细而有力的表达。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首,在描绘江山变迁的同时表现了对逝去岁月的思念和对人生流转的深刻感悟。

5. 对后世文学影响的意义苏轼诗歌创作风格独特而多样化,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以其独立、卓越、豪放不羁的个性和才华,成为宋代及之后文坛上最具有号召力和指导意义的文学宗师之一。

他被尊称为“诗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上对苏轼的诗歌创作风格与特点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诗歌艺术。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在诗歌创作方面,他以自由奔放、豪放不羁的个性和深深的人文情怀,塑造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诗歌魅力。

首先,苏轼诗的艺术特点之一是自由奔放。

苏轼在创作诗歌时不受束缚,他不拘一格,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和创新的手法。

他吸收了古今之风,融会贯通,开拓了诗歌创作的新境界。

例如,他在诗歌中引入了散文借古抒怀的手法,使诗意更加自然流畅。

此外,他还在诗歌中大胆使用白描,不仅表现出了他丰富的想象力,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去联想和感悟。

其次,苏轼诗的艺术特点之二是情感真挚。

苏轼在他的诗中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尤其是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关怀和思考。

他用自己深厚的情感和生活经历,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桎梏,表达了真实的情感。

例如,在《赤壁赋》中,他凭借着自己对历史的感悟以及对兄弟情谊的表白,把对壮丽景色和人生苦乐的感悟融合在了一起,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受。

第三,苏轼诗的艺术特点之三是观照社会风貌。

苏轼善于关注社会变革,他通过诗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反思,表现了他对国家、民众的关心和责任感。

例如,在《江上渔者》中,他描述了天下江南农村的平静景象,通过对普通渔民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农民工的敬重和厚爱。

这种关注社会风貌的特点,使苏轼的诗歌具有了更加生动鲜活的艺术表现力。

最后,苏轼诗的艺术特点之四是抒发个人情怀。

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代的思考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他在创作中表达了对人生的追求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并表达了与之相应的个人情怀。

例如,在《前赤壁赋》中,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发了他求索真理、追求自由的个人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不同阶段感悟的思考。

这种个人情怀的抒发,使苏轼的诗作更富有人文关怀,更加饱含生命力。

总而言之,苏轼的诗作在艺术特点上具有自由奔放、情感真挚、观照社会风貌和抒发个人情怀等特点。

苏轼词风格的详细介绍

苏轼词风格的详细介绍

苏轼词风格的详细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苏辙之兄,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轼的诗词风格有豪放词、婉约词、谑浪词和农事词等。

下面是为你搜集苏轼词风格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词风格的介绍第一部分谈苏轼的豪放词界定豪放的含义为词内容的旷达超脱和词形式的气象恢弘。

分析了苏轼豪放词的特点:首先是气象恢弘。

豪放词风入境的意象给人一种“大”的感觉,空间上可视接万里,时间上可思游千载;其次是旷达超脱。

苏轼词中数量较多、最能代表作者思想个性,且能渗透到各种题材和风格的,是旷达超脱词;三是豪放中隐现怨愤。

即前人所说,词至东坡“寄慨无端,别有天地”,“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第二部分谈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主要分析了苏轼的婉约词、谑浪词和农事词。

对“婉约”进行了界定,将形式上阴柔优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内容上言情和咏物等,归为婉约词。

分析了苏轼婉约词的特征:一是言情高远典雅。

苏轼扩大了言情词的内容,包括夫妻情、兄弟情、友人情、山水情等。

二是咏物自然明快。

苏轼的咏物词重在物态的刻画描摹,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情致,而且运用咏物的“离合”之法,在咏物中多有寄托。

三是婉约中蕴涵旷达。

正如宋胡寅在《酒边词序》中称道苏轼说:“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分析了苏轼回文词、集句词和自题注明戏作的一些谑浪词,指出了苏轼谑浪词的弊端。

另外,又从对农村自然风光和农民生活图画的深情描写,对农民形象的亲切塑造和运用白描手法三个方面分析了苏轼农事词的特点。

第三部分谈苏轼词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影响苏轼豪放词形成的原因,首先是欧阳修和柳永等人的影响;其次是苏轼“自是一家”的有意创造;三是人生苦痛与释道思想的影响。

旷达超脱是面对人生苦痛的一种心灵解脱和博大襟怀。

苏轼人生的苦痛非常人能比拟;其解脱之境界,襟怀之博大,更是常人不能比拟。

这是苏轼豪放词旷达超脱的一种重要原因。

苏轼词之风格

苏轼词之风格

3.特性:独创性 稳定性 多样性 4.风格形态:简约——繁丰 刚健——柔婉 平淡——绚烂 谨严——疏放 5.成因: 在主观上,艺术家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 思想观念、艺术素养、情感倾向、个性特徵、 审美理想的不同,必然会在艺术创作中形成 不同的风格,即“风格即其人”。 在客观上,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必然要 受到其所隶属的时代、社会、民族、阶级等 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其次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词之风格
一、风格解读
1.概念:是一个时代、一个流派、一个作家在艺术 品中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有代表性的面貌。 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是通过艺术品所表现 出来的相对稳定、内在、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 的思想、审美等的内在特性。 2.本质:是艺术美成熟的最高而集中表现,既是一 个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的 艺术造诣的标志。
这是他写来悼念原配妻子王弗的“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风”抒发出作者深挚、凄恻、哀婉、缠 绵的情感。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阕写词人对亡 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阕记述梦境, 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上阕记 实,下阕记梦,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 本词的悲伤基调。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词人 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 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 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 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三)婉约词风 婉约即委婉含蓄,文辞的柔美简约, 悠扬婉转,表现 细腻,格调高远典雅,意境清新蕴藉。在取材上,多 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 藉的方法表现情绪。 苏轼打破了以前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 词推向了高雅的文学殿堂,在内容上去浮艳多雅致, 形式蕴藉雅正,需要秀丽清新,情思曲折真切。 如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苏东坡的诗词进行赏析讲解,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苏东坡的诗词风格
苏东坡的诗词风格独特,体现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他的诗词以表现人生、自然、历史、政治等主题为主,融合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体验,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婉转流畅的语言风格。

苏东坡的诗词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他善于用简单的语言去表达深刻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了他内心世界的脆弱和美好。

同时,他也很注重诗词的结构和韵律,使诗词更加优美动听。

二、苏东坡的诗词内容
苏东坡的诗词内容广泛,涵盖了人生、自然、历史、政治等各个领域。

他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和感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积极的态度。

他的诗词中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珍惜、对历史的反思等情感。

苏东坡的诗词也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他用自己的诗词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诗词中既有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愿,也有对祖国遭受磨难的痛苦。

这些诗词,寄托了他对祖国的深情厚爱,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

三、苏东坡诗词的当代价值
苏东坡的诗词流传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他的诗词以其自然、流畅、优美的语言风格,感染了无数读者。

浅析苏轼豪放词的特点

浅析苏轼豪放词的特点

浅析苏轼豪放词的特点
苏轼的豪放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大胆奔放:苏轼的豪放词以其大胆奔放的风格而著称。

他的词作大
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不拘一格,不受传统文学规范的约束。

他勇
于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观点,忘情地倾诉自己的心情,不惧怕传统的束缚和
约束。

2.生活化:苏轼的豪放词通常以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小情绪为题材。

他以平常的事物为载体,抒发个人情感和体验,生动地描绘了人们的喜怒
哀乐。

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和抒发,使词作更加贴近人民生活和情感,
具有丰富的现实感。

3.情感丰富:苏轼的豪放词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他的词作情感真挚,表达了他复杂多样的情感体验,既有激情澎湃的豪放之情,也有细腻
绵长的柔情之感。

他通过描写自己的情感体验,使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到他
内心深处的感受。

4.修辞技巧多样:苏轼的豪放词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技巧。

他巧妙地运
用比喻、夸张、对仗等手法,使词作更加生动有趣。

他的词作语言丰富多彩,抒发情感的同时又展示了他卓越的写作才华。

综上所述,苏轼的豪放词以大胆奔放、生活化、情感丰富和修辞技巧
多样为特点,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些特点使他的
词作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析苏轼诗歌的艺术风格。

简析苏轼诗歌的艺术风格。

简析苏轼诗歌的艺术风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先生,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较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诗歌作品在诗坛上独树一帜。

本文将以1000字左右的篇幅,从表现主题、形式风格、语言特点和意境美感等四个方面简析苏轼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表现主题苏轼的诗歌主题广泛,包罗万象。

他的诗作涉及自然景观、人情世故、政治抱负、生活哲理等方面。

其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是他的重要主题之一,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比喻和意象,以感性的笔触呈现出大自然的壮美和细腻之美。

同时,苏轼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也是他诗歌的特色之一。

他通过对人生和社会的冷眼观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情冷暖的深深忧虑,展现出对自由和人性的追求。

二、形式风格1. 创新思想苏轼的诗歌创作体现了艺术创新的精神。

他打破了传统的格律要求,摒弃了严格的章法,创造了许多新的韵律形式,如豪放派的乐府诗、格律的断章体、古文的诗化等。

他以自由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创意,在艺术形式上推陈出新,给后世诗人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和影响。

2. 情感真挚苏轼的诗歌情感真挚,质朴自然。

他以真实的心情和真挚的情感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感悟。

他善于捕捉细微的情感变化,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手法,抒发自己对于人生和爱情的体验和领悟。

他的诗作流露出真实的情感和人性的柔情,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共鸣和感动。

三、语言特点1. 语言优美苏轼的诗歌语言优美,句句精练,文字流畅。

他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使诗歌的语言更加鲜活生动,意境更具张力。

他善于抓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通过精心地控制词语的节奏与呼吸,使诗歌更具韵律美和音乐感。

2. 语言深邃苏轼的诗歌语言深邃,意境深远。

他以独特的哲理思考和感悟,通过简明扼要的词语,表达出丰富的内涵和思想深度。

他常常运用比喻和意象,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舒展的意境,使诗歌富有想象力和文化内涵。

四、意境美感苏轼的诗歌意境美感丰富多样。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原创实用版)目录一、苏东坡诗词的背景与成就二、苏东坡诗词的风格特点三、苏东坡诗词中的人生哲理四、苏东坡诗词的赏析举例五、苏东坡诗词的影响与传承正文一、苏东坡诗词的背景与成就苏东坡,原名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政治家和书画家。

他在诗词创作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现存词 350 多首,诗 2700 多首,文章 4000 多篇。

他的诗词作品,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苏东坡诗词的风格特点苏东坡的诗词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个性。

他的诗词作品既有豪放奔放的气势,又有婉约柔美的风情。

在形式上,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使作品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在内容上,他善于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人生哲理,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苏东坡诗词中的人生哲理苏东坡的诗词中,充满了他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和深刻领悟。

他以诗词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生活、事业、友情等方面的思考。

例如,他的《赤壁赋》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句子,表达了人生短暂,要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道理。

四、苏东坡诗词的赏析举例以下是几首苏东坡诗词的赏析: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是一首表达思念亲人的词作,以明月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句子,表达了人生的无常,要珍惜当下的道理。

2.《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一首描绘赤壁古战场的词作,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

词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句子,形象地描绘了古代英雄的英勇形象。

3.《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一首描写狩猎场景的词作,表现了作者英勇豪放的气概。

词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句子,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狩猎中的英勇形象。

五、苏东坡诗词的影响与传承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词风格和创作方法,对明清诗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诗的特点和风格是什么

苏轼诗的特点和风格是什么

苏轼诗的特点和风格是什么
1、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苏轼是一位关心民众,有志于经世济民的人,他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针砭和嘲讽的态度,在诗词创作中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他入仕后勤于政务,又多次遭贬谪,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常常把耳闻目睹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

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写水灾后江浙人民的艰难,《夜泊牛口》写沿江居民的生活苦痛,《吴中田妇叹》则反映了当时赋税深重,谷贱伤农的境况。

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对民众疾苦的关心。

2、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者们一般认为唐朝以前的诗歌内容较窄,格局较小,明代李东阳说:“赖杜诗一出,乃稍为开扩,庶几可尽天下之情事。

韩一衍之,苏再衍之,于是情与事无不可尽”就创作风格而言,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作或许比苏诗更要突出、鲜明,但若论创作成就,苏轼则是出类拔萃的。

在内容的丰富、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情蕴的深厚等方面,苏诗都是独树一帜的。

他晚年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颇具特色。

第 1 页共1 页。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

苏轼的词创作是从他中年出任杭州通判时开始的,他最早的作品《浪淘沙·咋日出东城》和《南歌子·海上乘槎侣》,前者写春天之景,语言平易流畅,意境虽无过人之处,倒也清新可爱;后者写钱塘江潮,苏轼词的豪迈气概和诙谐风格微有端倪。

统观全局,苏轼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政治、情爱、农村三类作品。

苏轼是满怀热情投入到政治生活中的,但是不幸的家庭经历、多蹇的仕途命运、严酷的权力争斗使他蒙受了一次次打击。

在作品中,有对理想的热情,有落魄的郁愤,有逆境中的不甘沉沦,真实细致地反映了苏轼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轼还是"性情中人",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大都写得真切感人。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私情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彭乘:《墨客挥犀》。

②见原词序。

③陆游:《老学庵笔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 年)密州任上,距苏轼元配夫人王弗去世正好十年。

词的起片开门见山,直抒感慨,丝毫不用铺垫和渲染,将思念和盘托出,有不吐不快之势。

生死殊途,南北相隔;仕途的失意,人生的苦闷,满腑凄凉无处倾诉。

接下来退一步讲"纵使相逢应不识,"因为自己早已不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了。

下片写梦中相见,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将无法排解的思念之情溶入连绵不尽的未来,更衬出未亡人的情真意挚。

以词来写悼亡之情,苏轼是第一位也是写得最好的一位。

苏轼与下层劳动人民接触的深入与广泛,超出了同时代的任何一位作家,因此,他对劳动人民的疾苦十分敏感。

当看到"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时,他"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进而痛感"平生五千卷,一字不疗饥。

苏轼的诗词艺术特点与社会思潮

苏轼的诗词艺术特点与社会思潮

苏轼的诗词艺术特点与社会思潮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才华和独特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苏轼的诗词艺术特点以及他与当时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

一、自由奔放的艺术表达1.1 自然意境:苏轼倾向于描写山水风景和田园生活,通过大自然与人文情感相结合来表现内心世界。

1.2 艺术手法:苏轼善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1.3 情感抒发:他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见解,并通过诗词来传递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

二、嬉游怀古的文化追求2.1 怀旧之情:苏轼常常回顾历史,怀念过去时光,并以此为素材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留恋。

2.2 以古鉴今:他善于通过回忆过去,借鉴历史教训,指出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

2.3 独创风格:苏轼将怀古与个人情感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诗词风格,使他的作品更加丰满、生动。

三、对社会思潮的回应3.1 忧国忧民:苏轼深知当时社会政局的不稳定和百姓生活的困境,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与忧虑。

3.2 明理辨时:他对时事敏锐感知,能够准确判断某个时期所处之势力对幕僚班进行人事嘉洛娝遣。

di則%3.3 改革呼声:苏轼主张变法革新,认为通过改革可以解决社会问题,并开启一个更加公正和富饶的未来。

结论苏轼作为北宋文学家的代表之一,他在诗词创作中展现了自由奔放的艺术表达,嬉游怀古的文化追求,并对当时的社会思潮进行批判与反思。

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拥有独特魅力,而且深刻地展现了他对社会和人民的关心与忧虑。

因此,苏轼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具一格的重要人物之一。

苏轼诗歌风格

苏轼诗歌风格

苏轼诗歌风格
一、豪放风格: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他把士大夫的情性志趣与市民喜好的通俗文艺形式结合到一起,注入词中,改变了五代以来词所缘之情多的相思眷恋的狭隘性,开拓了词的抒情功能,予词以诗的清高,提高了词的品位,也增强了词的生命力。

二、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苏词的部分作品还深入探索了人生哲理。

三、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苏轼将豪放词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自成一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苏轼的写诗风格

苏轼的写诗风格

苏轼的写诗风格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是中国北宋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他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苏轼的文学作品以豪放、旷达、婉约等多种风格展现出他的才华和思想深度。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生动,善于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

他的词作豪放雄浑,意境深远,开创了豪放词风。

他的散文挥洒自如,自然流畅,富有艺术感染力。

苏轼在书法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作品以行书、楷书为主,笔力矫健,气势磅礴。

他在绘画方面也有独特的风格,尤其擅长画竹子、山水等自然景观。

苏轼的人生经历也十分丰富。

他曾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等职,多次被贬谪到各地。

他在被贬谪期间写下了许多反映他人生感悟和自然景观的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总的来说,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风格分析苏轼的写诗风格主要有豪放风格、旷达风格和婉约风格。

豪放风格:特点: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例子:《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展现了苏轼的豪放风格,他以激昂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出壮观的场景和豪迈的形象。

旷达风格:特点: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例子:《水调歌头·怀子由》等作品体现了苏轼的旷达风格,他以超脱世俗的心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婉约风格:特点: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例子:《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等作品展现了苏轼的婉约风格,他用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悟。

苏轼词的特色分析

苏轼词的特色分析

丁卫峰苏轼词的特色分析内容摘要:苏轼词,以横放自由姿态,有血有肉地刻画了词人的性格、意志和个性气质,活生生地腾跃出遭挫折而不颓丧,处逆境而不沉沦的正直文人士大夫的形象,多侧面刻画了宋时那个封建年代文人志士的精神生活面貌。

关键词:苏轼豪放以诗为词一.情感的升华与铸就宋词在历代词中颇有名气,颇富盛名的当数苏轼苏东坡先生,他的词是很有造诣的,而且很有独特之色,或雄奇、清旷、飘逸刚健,又或婉曲、柔媚、秀雅纤巧,似“豪放”又有“婉约”。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是苏轼入仕不久,第一次以豪放词风写下的自由宏大抱负,“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其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看”抒发其欲辅圣君的大志,充满对自己治国平天下之才的极度自信。

为朝廷能建功立业,是封建士大夫的目标所在,苏轼也不例外,尤其刚出仕不久,北宋时期的“冗兵”“冗官”“冗费”,搞得国家民不聊生,水深火热,加之边境外患,国家经济每况愈下,国要振兴就要改革图志,早有范仲淹的“庆历变法”,但只是昙花一现,失败告终。

苏轼很想通过“通变”来达“救弊”,但他的政治主张反对王安石变法,不经意间站在保守派一边,为反“新法”摇旗呐喊助威,“乌台诗案”是他反新法的表现,王安石得势,苏轼一沦成为阶下囚。

新旧两党相争,正如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苏轼虽遭贬,又锒铛入狱,但还是没有动摇他的意志,新法中的弊端,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化成文字,进行批驳。

宋代有个特点:文人“搏斗”,唇枪舌战,“君子动手不动口”,用笔杆子加以文字表达。

仕途不幸,命运坎坷,苏轼一贬黄州。

穷贬处穷使他直直切切地体验到了人生的忧患和多难,而对人生的忧患与多难的真切体验,凝结了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沉重情绪,屡屡形诸文字。

贬在黄州的第二年,苏轼正式接触了词,而且在那里,给自己命号“东坡居士”。

在黄州,他的著作中最负盛名的当数“三咏赤壁”。

“前后赤壁赋”堪称为散文中之极品,另一篇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它可算是苏轼词豪放中之典范。

苏轼词的特点(人教版高三选修)

苏轼词的特点(人教版高三选修)

苏轼词的特点(人教版高三选修)一、“以诗为词”:形成豪放雅词苏轼豪放词既然在题材、结构、情调、形象、内涵诸方面都突破了传统的窠臼,也就必然引发对词的形式自身的革新。

这方面,通常被学者们评为“以诗为词”。

题材的开拓,正指示了由婉约而豪放,由“俗”而“雅”的方向。

二、以我观照万物:人物形象的豪放雅格苏轼词中的主人公形象和角度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就形象而言,苏轼之前的词作中,大多是柔肠百曲之士,千娇百媚之态。

多为女性形象:花间及晏欧文人词一派多是上层女性形象,柳永笔下则多为沦落风尘的女性,而男主人公也多是“执手相看泪眼”的情郎。

而在苏轼的豪放词作里,则或是“聊发少年狂”的“老夫”,“亲射虎”的“孙郎”,“欲乘风归去”的酒徒,“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豪杰等等。

不仅如此,从词人抒情的角度来看,苏轼更进一步把自我推向了词这一艺术舞台的前台。

花间词人如同情窦未开的少女,隐在薄薄的幕帷里,显示着含蓄的少女魅力,柳永则如放荡的少妇,向你展示她美妙的胴体。

故前贤说,花间妙在“不尽”,而柳永妙在“尽”,但他们“尽”也好,“不尽”也好,词人都如同导演一样,只在幕后;或如同高妙的皮影大师,在台底操作着他们的美人表演。

而苏轼则既是导演,又是主人公,他把自己直接推向前台,特别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向世人坦露无遗。

从前文所举的四例来看,两例是词人自我,两例是以古人象征自我。

还可以举出几十句表现自我的词句: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蝶恋花》)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永遇乐》)我是世间闲客,此间行。

(《南歌子》)但令人饱我愁无。

(《浣溪沙》)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水龙吟》)不仅以我写我,以他人写我,还以天地万物写我。

以“我”之目光观照万物,则万物莫不着我的性情。

如“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八声甘州.寄参廖子》)。

潮卷潮落,本为自然,东坡眼中,皆因“情”字不同,因而会发出“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的痴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

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

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气势恢弘。

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

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

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得到形象的表现,写得雄浑豪放,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这类词还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握诠》(落日绣帘卷)等。

(二)直抒胸臆,自由豪放豪情奔放。

苏轼的词注重抒情言志,直抒胸臆,自由豪放。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抒写了作者出猎的豪兴和报国的热情,充满豪迈奋发之气,抒发自己报国杀敌的志向,具有一种英雄气慨。

上片开篇写“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场面,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显出其“狂”劲和豪兴。

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为豪放不羁,在此加上“酒酣”,就显得更加豪情洋溢了。

这类词还有《南乡子》(旌旗满江湖)、《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江汉西来)等。

(三)拓展了词境,涌入了生活波涛内容广泛。

苏轼的词题材众多,凡诗文所能写的内容均可入词。

如:《浣溪沙》五首,他第一次把农事写入词里。

其三“麻叶层层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捋春捣, 欠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反映了民间的疾苦。

其四“簌簌衣中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及其五“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元是此中人。

”其四、其五两首词展示了普普通通的农村生活画面,读来清新可爱。

苏轼以前,还没有文人采用过这类题材,苏轼能把他的创作视野扩展到农村方面,是他在题材和词境方面的拓展。

此类词还如《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阮郎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临江仙》(夜归临皋)等。

二、委婉缠绵、清丽柔的婉约风格苏轼打破了他以前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以自己的才情将婉约词推向了高雅的文学殿堂,在内容上去浮艳多雅致,形式蕴藉雅正,语言秀丽清新,情思曲折真切。

(一)咏物词具有物我相融的境界咏物是苏轼婉约词的主体之一,达到了物我相融的极高境界,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咏,表达词人的具体感受。

如:《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首词借咏梅花,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

上阕写梅花的神貌,下阕写梅花的形貌。

在词中,作者虽写的是梅花,但能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其侍妾王朝云来。

表面看是赞赏梅花不畏瘴雾,实质上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

两者相契合,达到了咏物词物我交融的极致。

苏轼主张神似而不满“形似”,他的咏物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

艺术构思十分精妙,正是他这种艺术见解的实践。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作者笔下之杨花,变化多姿,形象飞动,有比兴、有寄托,把咏物、写人、抒情结合起来。

在咏花的同时,亦勾勒了一个少妇的形象。

上片,劈头一句“似花还似非花”,入手擒题,首先捕捉住了杨花的特点。

杨花与桃李等一般的花相同,因春风吹拂而开放,亦随春谢而零落;但又不同于桃李花,无芬芳气息,无艳丽色彩,无诱人姿态,只有在离树飘坠之后方被人注意。

这里,词人遗貌取神,跳出物象之外。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这三句写杨花坠落时的情态,更进一步跳出物象,把杨花写成一个刻骨相思而娇慵厌厌的思妇。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 紧承“困眼”,再以杨花之神魂,进一步写其因思成梦,梦中历尽苦辛,万里寻夫,竟被无情的黄莺惊醒,使她连梦幻中的希望也被毁灭。

作者既没脱离物象,亦没为物所物,似物似人,似人似物。

杨花有思,思妇有情,其实都倾注了作者飘泊异乡思归之情,其妙处是物——人——我三者结合。

下片结尾三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近承“流水”,遥应“寻郎”,把思妇伤春之情推到了顶点。

杨花与“离人泪”合写,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

这“离人泪”字面上写思妇伤春,而仔细寻味,却既反映了章质夫及其家人离别、思念之意,也包含了作者自己飘泊、沉沦的感慨以及作为被弃置之人的“惜春”而又无可奈何的幽怨。

(二)言情词具有凄美、委婉的美感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苏轼以前的词人言情主题大多是写一些闺阁、相思、离愁、春花秋月等。

而苏轼描写的言情词,改变了俗套,给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

如:《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记得画屏初会遇”写美妙爱情的开始,与心上人初次相见,令人难忘。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写爱情的破灭。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写男子对女子的相思。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写女性的娇怩之态和心底的秘密。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收敛眉头不说话,不是无情,是娇羞,越是这样越招人疼爱。

全词以男子无尽的相思和甜美的回忆作结。

这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爱情词,但格调健康。

苏轼写这类歌咏真挚爱情的词作,还有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等。

前者写了他悼念原配妻王弗的,抒发的情感自然深挚、凄恻、哀婉、缠绵;后者写了一位闺中少女伤春的情怀。

(三)冲破“艳科”的藩篱,提高了词品意境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创造美的意境,也是婉约词的基本特征。

苏轼婉约词摆脱了传统的“以艳为美”、“以俗为美”的特征,呈现出“以雅为美”的特点。

如:《阮朗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绿槐高柳咽新蝉,”写了槐、柳、蝉,描绘了初夏一片阴凉清雅的庭院环境。

“碧纱窗下水沉烟,”以碧纱和白烟相衬托,给人一种清静优雅的感受。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

” 又是一番园池夏季景象,给人一种动态优雅的美的感受。

苏轼婉约词中体现“以雅为美”的其它名篇如《点绛唇》(红杏飘香)、《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

三、超尘拔俗、潇洒闲逸的清旷风格苏轼词中数量较多、又能代表其思想个性的,是那些表现他超尘拔俗、通脱豁达、潇洒飘逸、乐观开朗情怀的清旷词。

前人说过:苏词“词极超旷而意极平和”(吴衡《莲子居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王国维《人间词话》)。

(一)心与景会、神与物游,超越自我在这类词中,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从而得到超脱。

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首句,破空而来,奇崛异常。

作者陡然发问:明月是什么时候有的?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

明月对于人类来说,充满了神秘色彩和永恒的魅力,把关于月的这一永恒而又神秘的话题重提出来;这是一个充满理性的疑问,在那个理性之光还未点燃的朦味时代,这理性的疑问勾起人们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而对俗世的不满,这就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出世与入世问题上矛盾,以及最终否定出世、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

下片对月怀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

阐发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生活哲理,并对弟弟等离别的人发出深挚祝愿。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婵娟” 代指明月,“共婵娟”即共明月的意思。

苏轼认为,既然人类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两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句就时间而言,“千里”句就空间说。

要打破时空限域,让明月这一原型使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表现了他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是一首把自然与人生高度契合的咏叹之作。

另外如《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等,都是将美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超旷的襟怀融和为一,形成优美、静谧的意境和清旷、飘逸的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襟怀旷达,清高孤傲,脱离凡俗这类词无不寄寓着苏轼超尘拔俗的旷达襟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