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合集下载

教案第13课辛亥革命

教案第13课辛亥革命

教案第13课辛亥革命概述本课主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的终结,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新篇章。

背景辛亥革命发生在清朝晚期,当时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国内外问题。

外部方面,列强列强侵略、割据势力四分五裂,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内部方面,清朝统治腐朽,民生困苦,民众普遍对清王朝的统治产生了不满和反抗情绪。

过程辛亥革命的爆发源于恢复军事政权的革命呼声。

此后,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力量。

辛亥革命的过程可以分为武装起义、北伐和建立临时政府三个阶段。

在武装起义阶段,同盟会组织了一系列起义和暴动行动,旨在推翻清朝统治。

这些起义在各地展开,形成了全国性的反清浪潮,并逐渐扩大了影响力。

在北伐阶段,同盟会发动了对北方的军事行动,逐渐将清军赶出了关键的地区。

最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在建立临时政府阶段,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封建向现代民主国家的转变。

影响辛亥革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其次,它拉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此外,辛亥革命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主自由的努力提供了重要的激励。

总结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

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开创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一、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

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

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

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2.新授(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第13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临时约法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分析: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师:同学们,人们对孙中山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晚年有个伟大转变”。

鲁迅说:“中山先生,生来[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在先生诞辰140年的时候,社会各界都举办了纪念活动,先生毕生从事民主革命,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先行者]。

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师:欲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缅怀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就必须了解先生的革命事迹。

其在1894-19xx年革命活动主要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今天就以先生这段时间内的重大活动为线索,一起来学习《辛亥革命》。

[推进新课]1.酝酿和爆发合作探究: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知道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62页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人教版必修一 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 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高一的同学对学习大多保持比较高的学习热情,期待在成绩上得到提高来增强学习信心,也希望在历史课堂上得到趣味从而增强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使用生动的图片、视频、以及学生表演来提高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也发掘和鼓励对表演有兴趣天分的学生,实践“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多一批优秀学生”的理念。

并结合现实时事,增强学习的现实感并促进学生对现实的关注思考。

在教学内容的实施上,首先从学生较为熟悉也较为容易理解的事件过程(亦即武昌首义的视频材料)入手,使学生对事件有一定了解和兴趣,再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对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的评析,进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讲出自己的看法。

比较符合从已知到未知,不断深入的学习规律。

本课主要通过丰富的材料,以及设计问题、提供思路、深化认识等方式,引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从辛亥革命兴起的过程中,剖。

第13课辛亥革命的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的教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1、条件:
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 命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
2、思想武器: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3、两个中心: 上海、东 4、三个思想家: 京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客观促进)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 午战争后登上了历史舞台(戊戌变法等)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条件、 武器、中心、代表)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 发
1、背景与条件(……)
2、革命爆发( 1911.10.10 )
说明了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 发
1、背景与条件
2、革命爆发( 1911.10.10 )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的高 潮
1、中华民国的成立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时间: 1912年1月1日 总统: 孙中山 国旗: 五色旗 国都: 南 京 纪元: 公 历,民国纪年
3、辛亥革命的失败
1)表现: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资 2)原因: 主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3、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必修1).doc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必修1).doc

20世纪的中国先后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并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你们知道吗?课前自主学习一、武昌起义 1、 条件:(1)签订后,中国人感到清政府腐朽无能,应当推翻。

(2) 迫于形势,清政府先后打出了和的幌子。

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 的发展,为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 随着的勃兴和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扩大。

他们把西方的和学 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4)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民主革命团体纷纷 出现。

(5) 1911年由于清政府出卖中国路权,四川掀起了运动。

湖北新军调入四川镇压,湖北 防务空虚,给起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过程:(1) 1911年,月②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

新 军炮兵、步兵闻风响应。

(2)经过一夜激战,占领武昌,日,占领武汉三镇。

二、 中华民国成立1、背景:(1)起义取得胜利。

(2)1911年底,从海外回到国内。

2、成立:(1)1912年元 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2)定都,以为国旗。

3 •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内容:(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2)国内各民族。

(3)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 出版等各项自由。

(4)国民有和。

(5)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6)特别规定实行,内 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意义:这部约法是近代史上第一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 是进步意义。

三、 民主进程的丰碑:1.辛亥革命的失败:年2月12S,宣统皇帝宣布退位,清 朝覆灭。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政体。

2、历史意义(1)推翻了,结束了 中国两千多年的。

(2)从此,的观念深入人心。

(3)客观上打击了,为中国的发 展创造了条件。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 历史背景:(1)《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人民意识到应该推翻清政府。

(2)清末“新政” 和预备立宪使各年级学 科高一历史课题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必修1) 备课人 教 学目 标 基础知识:识记: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建立;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临 时约法》;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2.讨论问题:例如“辛亥革命为什么会成功?”“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评价孙中山等革命领袖的历史贡献?”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4.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是关于辛亥革命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掌握相关历史人物、事件的基本信息。
2.掌握历史分析方法,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结果。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评价。
2.问题导向,引导探究
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组合作,共同进步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对辛亥革命相关史料的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帮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结果,突破教学难点。
4.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理解并尊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客观、公正评价历史的态度。
3.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学会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例述评(附课件)柳河县第一中学刘喜军课题:《辛亥革命》类型:新课程研讨课★导入新课★一路奔波来柳河,三校联研把课说;共同关注新课改,由来好事需多磨。

好事多磨体现了新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也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独立、民主、富强,用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进行了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斗争,试看:(播放幻灯片一)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梦想因政治腐败而英雄气短,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努力因制度腐朽而望洋兴叹,农民阶级的两大运动因自身的局限而功败垂成,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因软弱和妥协而饮恨京城。

但是每一次失败都为下一次的探索准备了经验和教训,一步步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当历史走到上个世纪的初期,中国的历史发生第一次伟大的巨变,这就是辛亥革命。

(播放幻灯片二)★布置自学任务★(播放幻灯片三)师: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大家在自学之前首先要熟悉教材的结构关系:同时大家利用手中的提纲阅读教材,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想要了解的问题。

★师生探究★(探究一)临时约法大家在刚才的自学当中基本了解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对于其爆发的条件和经过提纲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现在我们来共同探究一下本课的重点内容:辛亥革命的成果及其评价。

辛亥革命的最直接的成果是什么?资产阶级是如何维护的?自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以来,英美法德等主要资产阶级国家纷纷通过制订宪法的方式维护其革命成果。

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几部资产阶级宪法(学生回答)。

(副板书一:学会归纳)生: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美国 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师:这四部宪法中包含两种政体类型,是哪两种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政府属于哪一种政体呢?以英德为代表的君主立宪制和美法为代表的共和制(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师:大家答的非常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表格(播放幻灯片四)师: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国家虽然同属共和政体,但由于各自的历史和国情不同,也有差别。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两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两篇)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内容概述】: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但因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过于强大)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价。

【设计意图】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不简单沿袭教材思路,而通过研究课标、考纲、教材、学生,找准四者的连接点,将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或减、强化或弱化,通过导学案和课件把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的史料(含图片、地图、视频等)纳入教材之中,并运用到教学中来。

选用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合作探究、讨论谈话等教学方法,目的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史料分析——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问题探究——知识升华: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篇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李丽雯】13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直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案例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内容分析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秋民主的潮流”中的内容,本课分为三个小标题,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主进程的丰碑。

19世纪末,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岌岌可危,孙中山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分分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着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

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

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

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逼迫清帝退位,自己当选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在此期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限制总统权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巨变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完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将倾的清政府,为导出革命活动作铺垫。

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本课,但高中阶段他们对于革命类型的课程理解、归纳能力比较弱,历史认知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要注意史论结合,以史实导出结论,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学会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课程内容的乏味,在教学中可创设情景,采用讨论法,引用故事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清帝退位。

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剖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3)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教材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2)通过历史论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史实的讲述,使学生增强对中国革命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认识。

(2)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备课日期:2020年12月12日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设问:这两枚邮票反映了什么事件?(辛亥革命)设计意图:通过邮票,创设情境,直接了当的引入本课。

教学设计:那么什么是辛亥革命呢?我们来看看百度百科给我们的介绍,你能从这段文字当中获取到哪些有关辛亥革命的信息呢?(学生阅读文字,回答)[过渡]那么,这场革命发生的原因以及主要的过程好像没有告诉我们,那我们就回归课本来学习。

探究一:革命之发生是偶然还是必然?相关的材料:1、图片:列强瓜分中国,陈天华《猛回头》;2、三个革命家的宣传革命的主张及革命团体的建立史实;3、兴中会及同盟会等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概况4、地图: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地图;5、保路风潮的内容。

用这些材料希望学生能总结分析出这样结论:1、必要性社会基础:民族危机严重社会动荡不安。

清政府内立宪派旧官僚的转变经济、阶级基础:清末新政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可能性(1)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补充有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的图片和思想主张等资料,让学生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情况,理解他们的革命思想解决了为什么革命、革谁的命、怎么革命等问题,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含答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含答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

【课前知识梳理】一、背景1、客观条件:A.《辛丑条约》的签订→危机的不断加深B.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推动了的发展,为民主革命准备一些条件2、主观条件: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发展,力量不断壮大;思想基础:思想的传播(历史条件、思想武器、宣传中心、代表人物)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等学说;重要阵地:和;代表人物:、和;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中国同盟会:①时间:年月②地点:③政治纲领:、、、。

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④机关刊物:《》⑤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起义最为壮烈。

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群众基础:四川的。

二、爆发:武昌起义年月日,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

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光复武汉三镇,史称“辛亥革命”。

三、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年1月1日孙中山在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临时大总统,以为国旗。

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③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宪法。

意义:具有的进步意义。

四、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观念深入人心;推翻了“”,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课堂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实施一、课前准备(一)本课概述《辛亥革命》是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13课。

作为一场近代中国完全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走出了数千年循环轮回的历史旧轨,是实现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

而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首义就发生在我们武昌,因此对于武汉的学生来说,辛亥革命并不陌生,不少学生也参观过武昌的辛亥革命博物馆。

但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如何正确理解辛亥革命这段历史,如何从历史中体会今天“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大武汉精神,尤其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为此,笔者以理科班执教的一堂公开课为蓝本,结合经验和反思,重新整合了本课的教学设计。

本着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糅合本校“两主四环”教学模式的精髓,笔者设计了本课导学案式的教学设计,力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辛亥革命中的重大事件,通过学生对历史人物袁世凯的探究,体会民主化已经成为时代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时代强音。

(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清末改革,同盟会,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临时约法》等重大历史事件;阅读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充分发掘历史地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研读袁世凯培养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体会教材、材料的研读概括以及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多角度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孙中山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民主化是历史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难点:革命成果为什么会被袁世凯所夺取?重点的确定是根据课标而定;难点是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疑问而定。

关于重难点的突破,主要是通过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配合教师的指导、点拨完成。

21-22版:第13课 辛亥革命(创新设计)

21-22版:第13课 辛亥革命(创新设计)

25
自主学习 基础认知
核心素养 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 名师指津
课堂小结
@《创新设计》
一、学思之窗(教材P62) 19世纪90年代走在时代前面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为什么会在民主革命思潮 兴起后,发表这样的言论? 提示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主张借鉴日俄经验, 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而革命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 主张借鉴美法经验,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当民主革 命兴起和发展时,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就发表言论反对民主革命思潮。
13
自主学习 基础认知
核心素养 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 名师指津
课堂小结
@《创新设计》
解读 ① 体现了主权在民。 ② 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③ 体现了三权分立。
思考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体现了哪些原则?有何意义? 提示 原则:主权在民原则;民族平等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意义:以法律的形 式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23
自主学习 基础认知
核心素养 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 名师指津
课堂小结
@《创新设计》
[素养提升] 历史解释——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成功”的革命
(1)它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 宪法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 抗拒的历史潮流。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 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力,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后的民族解放事 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第13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吉林省市级优课)

《第13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吉林省市级优课)
再次,本课设计的环节紧紧相扣,教师的启发式教学语言运用十分恰当贴切,教师的语言感染力极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知识夯实到位。
不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自主学习内容,个别学生缺乏主动性,仅限于知识的简单填空,不去思考知识的体系和内在联系。
二是课堂时间有限,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历史意义以及《临时约法》等内容只有下节课完成。
热血青春 血铸中华
资料:这些死去的年轻人,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他们何以不惜性命,不计成败利害,甘死如饴,只因信仰二字。为了信仰,她们投身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
这些人为了信仰、责任和国家,最后选择了牺牲。
环节五:各抒己见:
年轻的你们,在和平年代的今天,该怎样践行革命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呢?
首先,本课体现了新教学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同时紧扣教学目标,突出了重难点,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高效”的氛围中既锻炼了“说、写、讲”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其次,本课采用组内合作、情景体验、材料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等多种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体现了本节课的德育目标。
祖国为先,责任至上,
诚实勇敢,自律自强,
奋发有为,誓作栋梁。
让我们用责任铸就信仰,
用青春放飞梦想,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环节七:教师小结:最后,希望全体同学都能铭记此刻的誓言,牢记孙中山先生的告诫,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让我们一起奋斗吧!
教学/活动反思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1912年1月1日晚上,在南京举行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礼炮21响,孙中山宣读《临时大总统誓词》,宣布了民主共和体制的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重点一.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二.《临时约法》三.评价辛亥革命(二)教学难点一.三民主义二.袁世凯篡权三.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知识结构一.武昌起义.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基础: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斗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被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

②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③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同盟会的成立。

①兴中会a.建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

b.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地位: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d.影响:民主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

②同盟会a.建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焦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

b.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机构: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机关刊物为《民报》。

d.地位: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例题: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因为它[答案]DA.成立时间早B。

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c.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D。

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政党”概念的理解。

政党具备的条件有:是否有明确的政治纲领、组织系统和党的领导人。

选项A不能说明原因;选项B是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之一;选项c“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不一定具备政党形成的基本条件。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3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3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3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识记】民主革命宣传家、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袁世凯篡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深刻原因、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政府性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辛亥烈士的英雄事迹、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的革命精神,认识到中国的进步趋势不可阻挡【教学重点】: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A、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辛丑条约》的签定对中国造成怎样的影响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的艰危,中国的各阶层民众开始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哪些阶层斗争?怎么斗争?——辛亥革命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B、新课讲授:【一】背景和条件〔一〕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2、《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3、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改革,客观上为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2〕根本目的:维护统治3〕直接目的:平内乱、消外患、固皇位4〕动机:反动5〕客观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经济、阶级〕4、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客观促进〕5、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午战争后登上了历史舞台〔戊戌变法等〕〔二〕条件1、经济、阶级基础〔根本〕2、思想基础:1〕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①思想武器: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62页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63页(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A、时间:1905年B、地点:日本东京C、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D、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E、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F、机关刊物:《民报》G、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H、意义: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黄花岗起义(课本63页)最为壮烈。

与此同时,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

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官兵达五六千人。

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6、有利时机:四川的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

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

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人川镇压。

鉴于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但消息泄漏,湖广总督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异常严峻。

就在这时,辛亥革命爆发了。

二、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可以充分利用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掘本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全国响应、南京政府、南北对立、台港澳的殖民化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新军炮兵、步兵闻风响应。

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2、结果:革命军攻克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国号“中华民国”。

3、影响: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成立请学生边听讲边在课本中划出相关概况。

㈠成立概况:1、时间:1912年1月1日;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3、都城:南京4、国旗:五色旗(旗面为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自由平等③三权分立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2、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3、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4、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革命结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课本64页1、条件:①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助袁篡权。

②.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

③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

如孙中山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④袁世凯自身条件:拥有当时中国实力最大的北洋新军,善于玩弄政治手腕。

那么,袁世凯是如何一步步篡夺革命果实的呢?2、步骤: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覆灭;第二步:袁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标志:辛亥革命到此结束。

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课本65页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㈡功绩: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一座丰碑;2、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3、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三)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板书设计: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1、政治条件: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2、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894(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5 “三民主义”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6、有利时机:四川的保路运动。

二、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1、时间:1911年10月10日2、结果:革命军攻克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国号“中华民国”。

3、影响: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成立㈠成立概况:1、时间:1912.1.1;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3、都城:南京4、国旗:五色旗★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自由平等③三权分立2、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3、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4、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革命结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条件:2、步骤: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㈡功绩:1、2、3、4(三)局限性:关于辛亥革命胜利还是失败:对辛亥革命的结局,传统观点一般认为,这场革命既胜利,又最终失败。

言其胜利,主要是鉴于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言其失败,主要是因为革命胜利果实未能保持和巩固,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完结,政权最终落于袁世凯等军阀之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年来有的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既胜利又失败的表述似有自相矛盾之嫌,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应当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担负和所能担负的两项基本任务,既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权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去考察: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

有的论者更明确提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一次有广泛群众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它有终结,但不是失败。

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都不具备彻底铲除腐败社会机制,建立更新机制的能力。

从主观角度看,中国民族资本自身发育严重不良。

从客观角度看,阻碍中国进步的反动力量远远大于资产阶级,辛亥革命的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尽管如此,辛亥革命仍可称是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它对封建体制的冲击、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对进步意识的弘扬、对风俗习惯的革故鼎新与激浊扬清都是空前的,尽管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最根本的任务,但是它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为薪火相传的后来者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毛泽东同志正是从前辈的革命历程中悟出了革命纲领、革命政党、农民问题、武装斗争、革命中心等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方法,才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由此可见,简单地讲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都不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该进一步拓宽历史的视界,而不是简单下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