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院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价格歧视
岭院微观经济学案例“黄牛票贩子”屡禁不止
![岭院微观经济学案例“黄牛票贩子”屡禁不止](https://img.taocdn.com/s3/m/f87455e29e3143323968931c.png)
“黄牛票贩子”屡禁不止买过票的人都知道,节假日买票有多难。
不是因为价钱,而是数量有限,你半夜去排队也不一定能买到。
要买到想要的票也不难,多花一两倍的价格就可以从票贩子手中买到票。
尽管公安部门一直加大打击力度,但票贩子仍屡禁不止。
其原因实际不是公安部门打击不力,而是这种限制价格的做法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
市场经济中千百万独立决策的个人与企业做出自己的消费与生产决策。
这些个别决策是通过市场上价格的调节得以协调一致的。
用价格协调经济活动称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
价格是由需求与供给自发决定的。
需求是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物品量,随价格上升而减少,随价格下降而增加。
供给是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供给的某种物品量,随价格上升而增加,随价格下降而减少。
当某种物品的需求与供给相等时,就决定了该物品的市场价格,经济学家把这种价格称为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形成的过程正是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过程。
以节假日火车票为例。
如果火车站开始时确定的价格低于均衡价格,需求量就大于供给量,这时存在价格上升的压力。
随着价格上升,需求量(想要买票的人)减少,供给量(车次增加,导致票增加)增加,价格最终会上升到供求相等的均衡水平。
反之,如果开始时确定的价格高于均衡价格,需求量小于供给量,价格下降,直到供求相等。
当价格达到均衡时,想买票的人得到了满足,火车站也得到了满足,这就是实现了经济学家所说的资源配置最优化。
但是,如果受到外力的干预,价格就无法起到这种调节作用。
比如,假定从广州去郑州的均衡价格应该是200元,但铁道部根据里程定的价格是160元。
这种由政府规定的最高价格就是限制价格。
由于价格低于均衡价格,且不能上升,必然存在超额需求或供给短缺。
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供小于求的方法有三种:配给(有火车站决定给谁,内部)、排队(按先来后到的原则)和黑市。
票贩子和买票者之间的交易正是黑市交易。
票贩子或者拉帮结伙装作要买票,或者与火车站售票有关人员勾结把票弄到。
经济学价格歧视的案例
![经济学价格歧视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12229e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ec.png)
经济学价格歧视的案例经济学价格歧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市场现象,它指的是一个卖家在卖出产品时,对不同的客户收取不同价格的做法。
通常这种经济学价格歧视是被卖家用来提高收益的,它的特征是卖家只在生产成本上有效率,然而在利润水平上没有效率。
比如,一家家电连锁店销售大量同样的产品,买家A由于购买量较大,连锁店有意向对其提供较低价格,以吸引其购买,同时买家B由于购买量较少,连锁店对其提供较高价格,两个买家购买的产品是一样的,但最终支付的价格完全不同,这就是一个经济学价格歧视的案例。
价格歧视是既具有利弊又不可避免的行为,虽然价格歧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利润、拉动消费,但也存在效率低下、不公平等弊端。
一方面价格歧视使企业在价格上效率较低,形成了价格胶带,使企业无法向消费者提供最优价格;另一方面,消费者可能会觉得不公平,由此可能形成信誉问题,影响企业声誉,影响企业长期发展。
要解决价格歧视问题,首先需要立法方面的努力,规范企业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既要抑制企业滥用价格歧视,又能保证市场的健康竞争;其次,企业也要主动积极采取措施,避免采用错误的价格策略,调整价格策略,努力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完整而公平的价格,同时避免为深度折扣价格所作的决定上出现冲突。
因此,只有在经济学价格歧视合理的情况下允许使用,这样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保护其权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与此同时也能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
经济中的企业使用各种旨在对不同顾客收取不同价格的经营策略。
既然我们已经懂了价格歧视的经济学,那么我们现在来考虑一些例子。
电影票,许多电影院对儿童和老年人收取低于其他观众的价格。
在竞争市场上很难解释这个事实。
在竞争市场上,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为儿童和老年人提供一个座位的边际成本与其他人提供一个座位的边际成本相同。
但如果电影院有某种地区性垄断力量,而且,如果儿童与老年人对电影票的支付意愿较低,就很容易解释差异化定价这个事实了。
在这种情况下,电影院通过价格歧视增加了利润。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fdaaa98f78a6529647d53b0.png)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麦当劳折扣券另一种解释是:麦当劳想借此进行价格歧视——把顾客分开。
要获取麦当劳的优惠券,总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的,而不是随手可得——上麦当劳的浏览寻找优惠券,打印优惠券,或者阅读麦当劳的宣传报纸,或者到路边索取,都是需要花费少许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
通常是什么人才愿意花费这些成本呢?是时间成本比较便宜的人。
能上麦当劳的人中,什么人时间比较便宜呢?显然是一些收入偏低的人——工薪阶层。
另外,优惠券能够购买的通常是某种指定的商品组合,而不是随意购买。
也就是说,使用优惠券的顾客,是要付出代价——不能随意挑选商品的代价。
这也是一种成本。
总而言之,使用优惠券,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者成本也。
通过上述种种方式,麦当劳成功地把麦当劳的顾客中的富人和穷人分开,然后,对于富人——不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供给他们的商品就比较贵(没有优惠),而对于穷人——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给他们打折。
时间地点商品相同但价格不同,这就是典型的价格歧视。
通过价格歧视,麦当劳向消费者榨取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利润。
关于大学生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占座”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时,理性人就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问题,一项制度的制定如果能够满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体现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它就是一项合理的制度。
下面将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占座行为的合理性予以分析。
(1)占座——理性人的选择.“占座”意味着你可以拥有令你满意的座位,当你和你的同学同样用心时,你比他们更容易集中精神,获得更好的听课效果,最终得到更优异的成绩。
当然,你需要为占座付出一定的低价,即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
这里的关键在于机会成本与收益比较孰轻孰重。
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取得好成绩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占座的机会成本,当你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它们时完全可以被压缩到很小,甚至为负值——早起有益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把时间浪费在早饭上是没有必要的。
价格歧视案例分析
![价格歧视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368d6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63.png)
价格歧视案例分析价格歧视是指同一种商品或服务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这种差异化定价可能基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购买能力、消费习惯等因素。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歧视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其合理性和公平性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实际案例,探讨价格歧视的原因、影响和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价格歧视案例,航空公司的票价差异化定价。
在航空业中,同一班飞机的不同座位可能会有不同的价格,而且同一张机票在不同时间购买的价格也可能不同。
这种差异化定价主要是基于需求弹性的考量,即对于不同类型的乘客,他们对于票价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比如,商务旅客可能会更愿意花更高的价格来购买机票,而休闲旅客则更注重价格的优惠。
因此,航空公司通过差异化定价来最大化利润,但也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和抗议。
其次,电商平台的动态定价也是一个典型的价格歧视案例。
许多电商平台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购买记录、地理位置等信息来调整商品的价格。
这种个性化定价往往让消费者感到不公平,因为同一件商品可能对不同的用户展示不同的价格。
而且,一些电商平台还会通过倒计时促销、限时优惠等手段来制造紧迫感,让消费者更容易做出购买决策。
这种定价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销售额,但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引发了舆论的质疑。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涉及医疗服务的价格歧视案例。
在一些国家,私立医院对于同样的治疗项目会对不同的患者收取不同的费用,这种差异化定价主要是基于患者的收入水平和保险情况。
这种做法引发了公众对于医疗资源公平分配的关注,一些患者因为无法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而无法获得及时的治疗,这对于社会稳定和公共卫生构成了威胁。
综上所述,价格歧视在市场经济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其合理性和公平性一直备受争议。
对于企业来说,差异化定价可以最大化利润,但也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引发公众的不满和抗议。
因此,企业在制定价格策略时需要权衡利益,遵循市场规则,同时也要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责任。
岭院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价格管制有用吗?
![岭院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价格管制有用吗?](https://img.taocdn.com/s3/m/19bf9e30ccbff121dd368328.png)
案例分析:价格管制有用吗?【案例摘要】1月1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宣布对成品粮及粮食制品、食用植物油、猪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牛奶、鸡蛋、液化石油气等六种重要商品须进行提价申报和(或)调价备案。
对于违反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行为,价格主管部门将责令经营者改正,并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这是近期以来,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对稳定物价下发的又一道“金牌令”。
此前,国务院召开全国保障市场供应加强价格监管电视电话会议,要求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多种公用事业不得提价,并修改了相关处罚规定,大幅度提高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案例分析】:所谓价格管制,是指国家对商品和劳务价格加以强制性限定的行为。
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
关于价格管制的作用(正还是负)的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
在我国,价格管制主要是指政府采用行政性命令,人为强制性的压低或者抬高某些商品或劳务价格。
价格管制的运用领域通常可以概括的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运用于自然垄断(水、电、气),行业规模经济垄断(移动通信、自然资源开采),农产品生产等行业的价格限制;二是运用于一般竞争性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的管制。
关于价格管制作用的争论双方的观点概括如下:一方认为:价格管制不但无助于经济问题的解决,而且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
其主要针对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而言,实例如下:上世纪70年代初,上台不久的尼克松政府为解决欧佩克组织石油提价所造成的物价上升问题,采取了冻结物价与工资3个月的严厉价格管制政策,但是当时美国的物价水平并未因此而降低,可见价格管制作用甚微。
另一方认为:价格管制作用巨大,价格管制是对市场价格运行体制的重要补充,价格管制能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
譬如:对供水供电企业实行价格管制,在类似的自然垄断行业中,通过政府制定合理的价格水平,既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之用,又能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价格歧视与市场定价的微观经济学解释
![价格歧视与市场定价的微观经济学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beb98ae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7b.png)
价格歧视与市场定价的微观经济学解释在市场经济中,价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价格歧视作为一种市场定价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本文将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对价格歧视的本质、类型及其与市场定价的关系进行解释。
一、价格歧视的本质价格歧视是指根据不同消费者或消费者群体的特征,对同一产品或服务进行差异化定价的行为。
其本质在于根据市场需求的异质性,实现利润最大化。
价格歧视的实施通常基于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弹性差异的认识。
根据群体的需求弹性高低,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二、价格歧视的类型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和价格歧视手段的不同,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度价格歧视、第二度价格歧视和第三度价格歧视。
1. 第一度价格歧视第一度价格歧视又被称为个性化定价或完全价格歧视,指的是根据每个消费者的需求弹性,为其设定具体的个性化价格。
这种定价策略的特点是最大程度地捕捉消费者的剩余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并将其转化为生产者的利润。
例如,个人保险公司对每个客户的保费进行个性化定价,根据客户的个人健康状况、年龄等因素确定保费。
2. 第二度价格歧视第二度价格歧视又称为数量歧视或折扣歧视,指的是根据消费者购买数量的不同,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
在这种歧视下,销售商通过设定阶段性的价格,鼓励消费者增加购买数量,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典型的案例是手机公司针对批量购买者提供的折扣价。
3. 第三度价格歧视第三度价格歧视是指根据消费者群体的特征,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
消费者群体之间的特征可以是性别、年龄、收入等因素,这些因素通常与消费者的需求弹性相关。
例如,电影院对学生提供学生票、老年人提供优惠票等等。
这种定价策略是最常见的价格歧视形式。
三、价格歧视与市场定价的关系价格歧视是市场定价中的一种策略,其目的是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价格歧视通过差异化定价,灵活应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弹性,提高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量和利润。
价格歧视背后的微观经济学原理
![价格歧视背后的微观经济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9c64c8d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7.png)
价格歧视背后的微观经济学原理在市场经济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价格策略。
其中,价格歧视是一种常见但又颇具神秘色彩的现象。
它看似不公平,却在微观经济学的框架下有着其独特的原理和逻辑。
要理解价格歧视,首先得明确它的定义。
价格歧视简单来说,就是对同一种商品或服务,向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这种价格差异并非基于成本的不同,而是基于消费者的需求弹性、消费能力等因素。
为什么企业会采取价格歧视策略呢?从根本上讲,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假设一家企业拥有固定的生产成本和一定的市场需求,如果它能够对不同支付意愿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那么它就能比统一价格时获得更多的利润。
让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看价格歧视是如何运作的。
比如一家电影院,对工作日白天观影的观众收取较低的票价,而对周末晚上观影的观众收取较高的票价。
这是因为工作日白天有时间观影的人往往对价格比较敏感,他们的需求弹性较大。
稍微提高一点价格,他们可能就会选择不去观影。
而周末晚上,很多人都想要休闲娱乐,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需求弹性较小,即使票价较高,他们也愿意支付。
通过这种价格歧视策略,电影院能够更好地利用座位资源,增加总体收入。
价格歧视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是最理想但也是最难实现的一种。
它要求企业能够精确地了解每一位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并据此收取不同的价格。
这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获取每个消费者的详细信息并进行精准定价的成本极高。
二级价格歧视则是根据消费者购买的数量来定价。
买得越多,单价越低。
比如超市里常见的“买二送一”“大包装更优惠”等促销活动。
这种策略的目的是鼓励消费者增加购买量,从而提高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
三级价格歧视是最常见的形式,根据消费者的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等,将市场细分为不同的群体,并对每个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
比如航空公司会对商务旅客和旅游旅客收取不同的票价。
商务旅客通常对价格不敏感,行程安排比较紧急,而旅游旅客则更注重价格,出行时间相对灵活。
岭院微观经济学案例差别定价的案例分析
![岭院微观经济学案例差别定价的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9fc3fe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73.png)
岭院微观经济学案例差别定价的案例分析差别定价的案例分析2007年11月,从各大IT网站获悉,联想在美发起了的假日促销活动,其美国网站信息显示ThinkPad(以下简称TP)四个系列主力机型均有削价。
其中TP R60价格由640美元降至565美元(约合4434元人民币),创下新低。
2007年年中,联想已经在美两次发动了TP大规模降价,最高降幅分别达33%和42%。
价格之优惠远远超过其在国内的优惠,并且会一直持续下去。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联想在国内外产品定价上的差别呢?定价背景众所周知,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总体上来说不是垄断结构,中国日本韩国欧美均有很多著名品牌笔记本。
但是联想旗下的T系列笔记本不同的是,ThinkPad 本来就是IBM创造的高端商务笔记本,在消费者认知中,TP就是笔记本的领导者,它就代表了高端笔记本,代表了技术卓越,代表了产品优秀,代表牢固、尊贵、身份不是性价比的名词。
能够与TP系列相竞争的笔记本品牌型号很有限且不易形成联盟,因此ThinkPad系列在该市场上比较有影响力。
联想在国内外对于TP 的定价策略明显是典型的三级价格歧视。
定价原因联想之所以采取这种定价策略是有其原因的:第一,联想的市场策略是通过严谨的市场调查的。
第二,决定定价的关键是市场的供求特征,具体体现为目标市场的价格弹性,目标市场的价格弹性不同,最优定价策略也就不同。
而并非大众认为的各国人民不同的消费能力。
第三,中国TP的目标市场需求价格弹性小于欧美TP的目标市场需求价格弹性导致定价不同(当然也受税收的影响)。
从正面分析,欧美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笔记本的普及率很高,笔记本和汽车一样成为必需品,而这种必需品对于欧美国民来说还算是价格总数比较大的(对比起其他电器来说),而欧美的政府管制比较严格,无论是质优的ThinkPad电脑还是质次的其他品牌笔记本电脑质量基本上都有所保证,差距并不太大,在这种情况下欧美国民对价格比较敏感,弹性比较高是正常的。
价格歧视背后的微观经济学原理
![价格歧视背后的微观经济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95cd02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0.png)
价格歧视背后的微观经济学原理价格歧视是指根据不同的消费者属性或市场条件,向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
尽管价格歧视在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但其背后的微观经济学原理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一、价格歧视的类型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度价格歧视、第二度价格歧视和第三度价格歧视。
第一度价格歧视是指根据消费者的个体需求曲线,向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这种歧视要求卖方对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有准确的了解,以便设定最优价格。
例如,某航空公司根据乘客的购票时间和需求弹性,向不同的乘客收取不同的机票价格。
第二度价格歧视是指卖方根据消费者的购买数量或购买频率,向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
这种歧视通过设置不同的价格区间或折扣,来鼓励消费者购买更多的产品或服务。
例如,超市常常设置批发价和零售价,以吸引大量购买的商家和少量购买的个人消费者。
第三度价格歧视是指卖方根据消费者的属性或市场条件,向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
这种歧视通常基于消费者的收入、年龄、性别、地理位置等特征,以及市场的竞争程度和供求关系。
例如,电影院根据不同的观众群体,设置不同的票价,如学生票、老年人票等。
二、价格歧视的经济效应价格歧视在经济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效应,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正面效应主要包括经济效率提高和消费者福利增加。
价格歧视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弹性,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高需求弹性的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从而使卖方获得更高的利润;而低需求弹性的消费者则能以较低的价格购买产品,增加其消费福利。
此外,价格歧视还可以促进市场竞争,激发创新和产品差异化。
然而,价格歧视也存在一些负面效应。
首先,价格歧视可能导致消费者的不公平感。
当消费者发现自己支付的价格与其他消费者不同,会产生不满和不信任,从而损害市场的公信力。
其次,价格歧视可能导致市场的失灵。
当价格歧视过度,使得某些消费者无法购买或无法获得公平的待遇时,市场机制可能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价格歧视研究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价格歧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ef556bb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a.png)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价格歧视研究在市场里,价格歧视是造成人们消费不公平的一个因素。
简单来说,价格歧视就是在同一商品或者服务中,因为不同的性质或者消费者,而字符不同的价格。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价格歧视会让一些人觉得被冤枉了,因为同样的商品,却被同一商家收取了不同的价格。
但是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价格歧视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因为不同的市场应该有不同的价格。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价格歧视有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第一程度价格歧视。
这种歧视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最公平的一种价格歧视。
之所以叫做第一程度歧视,是因为这种歧视是在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上,根据每个消费者对单个商品的需求定价。
这是最公平的定价方式,因为所有的消费者都能够得到他们消费的最高效用水平。
因为这种价格歧视是在消费者需求的程度上而不是人的身份上,所以这种歧视是无法有效地避免。
第二种是第二程度价格歧视。
这种歧视是由于消费者对商品的不同程度的需求,进行歧视性定价。
这种歧视是在消费者需求曲线上,根据消费者对多种商品的需求深度来定价。
这种歧视是在消费者的需求深度上进行的,所以最大的效用得到的消费者需要支付比消费需求曲线上的其他消费者高的价格。
第三种是第三程度价格歧视。
这种歧视是由于不同的人的身份、职业或者行为习惯等影响,形成的价格歧视。
比如,典型的第三程度价格歧视是在优惠券和促销等活动中出现的。
这里的歧视是在不同的人身上而不是在他们的需求曲线上进行的,所以并没有像第一和第二种价格歧视那么公平。
不同程度的价格歧视,对生产者在收入上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因为这个原因,价格歧视在市场上是非常普遍和常见的。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价格歧视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在制作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时,生产者有多少能力在这个市场上回避某些形式的歧视。
此外,歧视性定价在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影响,如产生不公平的感觉等,也需要监管机构适时地介入。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来看,价格歧视并不总是一件坏事。
生产者需要通过定价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利润和竞争力,而价格歧视就是最常见的定价策略之一。
岭院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价格歧视案例分析1
![岭院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价格歧视案例分析1](https://img.taocdn.com/s3/m/63607c05cc7931b765ce1528.png)
价格歧视的案例分析价格歧视是指同一物品对不同的消费者或同一消费者购买不同数量的商品收取不同价格。
而三级价格歧视则是指把消费者按某一标准分为不同的人群,而对不同的群体收取不同价格的一种定价策略。
比如美国的民航业的机票价格的不相同,就是一个运用价格歧视原理的例子。
它的机票按收入高低的不同把消费者往返美国时间的不同而售出的机票的价格不同,这与“巴黎地铁”方案的经营道理是一样的。
A对双休日返美的顾客实行高价格,因为这类顾客一般都是因公出差的顾客或者是为了周末赶回来和家人团聚的收入较高的顾客。
因此可对这时段的顾客征收一个高价格。
B而对周一至周五返回的顾客则实行一个低价格,因为这部分顾客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最佳时段,因此会在非休息时间的机票价格相对更低些,因为此时的顾客收入相对更低。
类似地,我们可以根据此原理将三级价格歧视的原理运用于其它事物上。
比如一些旅游景点如庐山,井冈山等地,则会在“五一”“十一”黄金周的价格会更高一些,因为可把消费者区分为“假期消费者”和“非假期消费者”,考虑到此时消费者的人数很多,消费者的假期较多,因此此时可提高价格,是个缺乏弹性的商品,提高价格会使厂商收益增加,这其实都是价格歧视例子的运用。
我们可以引申出按不同时间段给同一消费者出售产品,其价格是不一样的,如鲜鱼,新款的衣服,时新的电器产品等都可以运用三级价格歧视。
因为这时候出来的产品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好奇心理,可以制定出一个更高的价格,使厂商收益增加,而时新的产品则可以制定出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以满足一般收入人群的需求,因为由于此时的竞争的厂商较多,盗版产品的出现,并且时令已过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追求喜庆的心理,属富有弹性的商品。
再如下面这个例子语音通话比宽带价格高,从占用带宽角度来看,语音通话比宽带高,属于三级价格歧视。
因为宽带一向都是512K、1M、2M,可以包月,甚至更便宜。
但是电话话音是窄带信号,充其量不过是64K,比那个差一两个数量级,所以,如果从占用带角度说电话的语通话显得费用就非常低。
价格歧视背后的微观经济学原理
![价格歧视背后的微观经济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df6801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9.png)
价格歧视背后的微观经济学原理在市场经济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价格策略。
其中,价格歧视是一种看似不公平,但在微观经济学的视角下却有着合理逻辑的现象。
那么,什么是价格歧视?它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微观经济学原理呢?价格歧视,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对不同的消费者或者不同的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而这些价格的差异并非基于成本的不同。
例如,同一场电影,在工作日的下午票价可能较低,而在周末晚上则票价较高;同一款软件,对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的定价也可能大相径庭。
要理解价格歧视背后的原理,首先得从消费者的需求弹性说起。
需求弹性反映了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对于一些商品或服务,消费者的需求比较缺乏弹性,也就是说,价格的变化对他们的购买意愿影响不大。
比如,病人对于救命的药品,无论价格多高,可能都愿意购买。
而对于另一些商品或服务,消费者的需求则富有弹性,价格稍有上涨,他们就可能减少购买或者寻找替代品。
比如,对于某种品牌的零食,如果价格上涨,消费者很容易选择其他品牌或者干脆不吃。
企业正是利用了消费者需求弹性的差异来实施价格歧视。
对于需求缺乏弹性的消费者,企业可以提高价格,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润;而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消费者,企业则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更多的购买,以增加总收益。
价格歧视还可以基于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和消费能力来进行。
比如,航空公司会推出经济舱、商务舱和头等舱等不同等级的服务,并制定不同的价格。
经济实力较强、对舒适度和服务要求较高的消费者可能会选择价格更高的商务舱或头等舱;而对价格较为敏感、更注重实惠的消费者则会选择经济舱。
这种价格歧视使得航空公司能够从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身上都获得最大的收益。
再比如,一些电商平台会根据消费者的购买历史和浏览习惯来推送不同价格的商品。
如果系统判断某个消费者经常购买高价商品,可能会向其展示价格较高但品质可能更好的商品;而对于那些更关注价格的消费者,则会推送更多价格优惠的商品。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成功实施价格歧视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
微观经济学平狄克价格歧视
![微观经济学平狄克价格歧视](https://img.taocdn.com/s3/m/2453df17172ded630a1cb694.png)
第十一章 有市场势力的定价需求曲线反映什么?反映了消费者的对商品价值的评价论断1:一个垄断者价格的制定,实际上是给定他能知道消费者的整体信息(需求曲线),以及区别消费者个体(例如精确地知道消费者A 在A 位置,并能现实中知道A 和其他人的身份区别)的程度的基础上最大化利润。
所谓价格歧视,实际上就是对应于论断1,垄断厂商区别个体(价值)的程度而制定的价格,所以因人裁衣,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对上级奉承,对下级雷厉风行——你知道这和价格歧视的类似性吗?这是因为他能区分价值,所以可以给于不同的待遇.闷生发大财的道理是什么呢?一个装傻的人,能被别人知道信息吗?装傻的逻辑。
思考1:爱情中的价格歧视,男生追女生过程中的价格歧视。
基本模型:一个卖者和买者的重复交易过程,买者对买者的价格歧视PQ一.完全价格歧视t t p v =,意义?完全剥夺消费者剩余,但不构成社会福利损失. 二.二级价格歧视厂商知道存在两种类型的用户,但不能把他们区分 举例,新火中取栗故事假如猴子不再上当,并有两类猴子,一类伸手速度快,另一类小,主人要给猴子奖赏,怎么给呢?思考:它可以给一种猴子的奖赏比另一个多,但是布置的任务要多得让那个动作稍差的猴子觉着不值得。
比如这是根据工作量来进行歧视,同样的厂商也可以根据消费量进行价格歧视。
还有什么呢?保险公司 三.三级价格歧视消费者可以分为许多组,例如根据需求弹性,不同细分市场等 多市场原则 多市场厂商基本原则:112212()()()P q q P q q C q q π=+-+1'1()0MR C Q q π∂=-=∂2'1()0MR C Q q π∂=-=∂ 所以 21MR MC MR == 你认为还缺少什么?厂商一定要两个市场都提供吗?110,max{,}ππππ>>,就是至少不能比单独提供一个市场要差.由()()11/||MC q P q ε=-,可得122111/||11/||P P εε-=- 课本,图11.5 跨期歧视流行商品,租赁还是购买,等问题高峰定价(转移需求)两部定价 现实中的例子两部定价侵占全部消费者福利:图11-9,P335P1P2P高峰价格最优入门费和使用费的决定为什么它可以解决二级价格歧视问题?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高进入成本,低边际费用费,以及另一个较低进入成本和较高边际使用费区分两种消费者。
微观经济学垄断中中,出题条件有若两个市场实行价格歧视、只能卖一个价格、实行一级价格歧视分别指什么
![微观经济学垄断中中,出题条件有若两个市场实行价格歧视、只能卖一个价格、实行一级价格歧视分别指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87448e7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98.png)
微观经济学垄断中中,出题条件有若两个市场实行价格歧视、只能卖一个价格、实行一级价格歧视分别指什么微观经济学垄断中中,出题条件有若两个市场实行价格歧视、只能卖一个价格、实行一级价格歧视分别指什么1.两个市场的价格歧视是三级价格歧视。
这种情况是厂商可以有效地分割市场(如地理因素,或者可以通过证件如学生证等)2.只能卖一个价格,应该是面临着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这种情况下厂商是价格接受者(Price taker),没有市场力量,完全按市场上的均衡价格出售商品。
3.实行一级价格歧视是说厂商可以完全知道消费者在边际上对每一单位产品的最高评价,进而对每单位额外的商品都征收最高价格,完全攫取消费者剩余。
这种情况不是很多见(如果举例可以想象老中医忽悠患者的例子;或者想象一个十分热的天气下,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一个路边小贩买给口渴的骑行者的第一杯水远高于第二杯水的价格)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微观经济学的有关教材。
微观经济学:故宫门票能实行价格歧视吗晕,你同样的问题怎么又问一遍??可以价格歧视分为三级: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指垄断厂商对每个消费者实行不同价格,不可行;二级价格歧视,指垄断厂商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产量,很显然,在现实中存在的团购价就是这种,旅行社集体到故宫游玩一定会比单个人去玩价格低一些,即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指垄断厂商根据不同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实施不同的价格。
现实中同样有这种状况,比如老外到中国来玩,他对故宫的向往很强烈,需求弹性小,所以可以定价高(当然,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高),北京本地居民则是可去可不去,需求弹性大,所以可能会发售年票之类的低价位票。
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的条件及价格歧视的类型?价格歧视的条件有两个:1.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来。
这样厂商才能对不同的消费者或者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
2.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者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这样就排除了中间商有低价买进商品,转手又在高价处出售商品从中获利的情况。
岭院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大学食堂的经济学分析
![岭院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大学食堂的经济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a13659e518964bcf847c52.png)
大学食堂的经济学分析一、食堂的管制:完全垄断到寡头垄断学校这个社会其特殊之处在于其所有行业进入壁垒绝对高,食堂是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大学食堂处于完全垄断地位,许多大学的食堂都不会超出一家,如果过多进入则不能赢利,还有重复建设之嫌。
随着大学扩招的进行,学生人数超过两万的已经不少见了,也即学生人数几乎增长了十面越来越不适应大学扩招的要求了。
学校也开始考虑放倍。
另外合并潮的出现,大学城的出现,使许多大学被划割为几个相隔遥远的校区,不增加食堂更不现实了。
这一切从客观上大大刺激了学校饮食业的发展。
食堂的独家垄断局松规制(deregulation),形成了的寡头垄断的状态,有效竞争局面正在形成。
二、食堂的位置:非帕累托最优学生们选择余地增加,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食堂,福利也大大增加。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大学里的食堂一般不会全挤在某一点经营?恰恰相反,各食堂星罗棋布,相隔遥远。
如果某学生所偏好的食堂偏偏离他宿舍最远,由于皮鞋成本(shoe leather)的存在,他也许会就近选择口味其次的食堂。
根据帕累托最优原则,这种产业布局似乎不是一个均衡。
这种产业布局之所以不合理,首先是因为它不是自由竞争的结果,而是行政规划的结果。
学校对一家新进入食堂的审批,一个主要参考因素是它的选址,如果学校的某片区已经有了一家食堂,学校一般不会批准食堂再进入该片区,而会优先考虑还没有食堂的片区。
学校的这一规制思想主要缘于其父爱主义使命,因为学校必须考虑到减少学生的皮鞋成本以使他们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
但根据我们的分析,这种管制也许是无效率的。
其次,任何一所学校都有一些口碑较好的食堂,也有一些口碑较差的食堂,也即一些食堂被大多数人所偏好,而另一些食堂被大多数人厌恶,因此口碑差的食堂避开口碑好的食堂,而利用皮鞋成本的节约去挖掘新的消费者群,或许不失为一个较优的策略。
三、食堂定价:价格歧视一般来说,学生与学生之间差异较小,而且食堂之间的距离也不能够有效的割断市场,差别定价收效甚微。
价格歧视案例分析
![价格歧视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deea2d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9.png)
价格歧视案例分析价格歧视是指企业或个人在市场上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或用户,因其个体差异而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的行为。
价格歧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价格歧视的案例,探讨价格歧视的原因、效果以及其对消费者和市场的影响。
第一个案例是航空公司的价格歧视。
航空公司常常根据时间、购票时段、舱位等因素制定不同的机票价格。
例如,经济舱和商务舱的价格差异显而易见,商务舱的价格通常较高。
这种价格歧视的原因是航空公司希望最大化利润,商务舱的服务和舒适度更高,因此他们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
这种价格歧视对航空公司有利,因为它们可以吸引到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并且从高端消费者那里获得更多的利润。
然而,这也引发了负面影响,因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消费者可能无法负担高昂的商务舱价格,从而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到同样的舒适和服务。
第二个案例是学生优惠。
许多商场和电影院提供学生折扣,以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者。
这种价格歧视的背后原因是商家希望吸引学生消费,因为他们通常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和消费需求。
此外,学生对价格敏感,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他们更可能购买价格较低的产品和服务。
然而,这种价格歧视可能会引发其他消费者的不满,因为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待遇。
此外,学生折扣也可能导致其他消费者控制不住的购买冲动,以谋取所谓的优惠,从而可能导致滥用和资源浪费。
第三个案例是电子产品的价格歧视。
大型电商平台经常根据用户的消费记录和个人数据来定制不同的价格。
这些平台会使用个人化的推荐和促销方式来引导消费者购买特定产品,这样他们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来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
例如,当消费者经常购买其中一种类型的产品时,平台可能会推送相似产品的促销信息,利用他们对产品的偏好来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这种价格歧视从其中一种程度上来说是公平的,因为它是根据个人需求和参与度来制定不同价格的。
然而,这种个性化的价格歧视也引发了消费者隐私和数据滥用的担忧,因为企业可能会利用个人数据来推销价格昂贵的产品或服务,并且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给第三方。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69135d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8e.png)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1. 垄断市场下的价格歧视案例分析该案例分析了垄断市场中价格歧视的策略和影响。
通过比较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弹性和支付意愿,垄断者可以巧妙地对不同群体设定不同的价格,从而提高市场利润。
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些公平和效率问题,需要政府监管来平衡利益。
2. 外部性对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案例分析本案例分析了外部性对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
外部性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对非参与者产生的影响。
通过研究公共物品供给的外部性,我们可以理解市场机制在解决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方面的局限性,并探讨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3. 价格弹性与供需关系案例分析该案例分析了价格弹性与供需关系之间的关联。
价格弹性是指市场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供需关系则说明了价格对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通过研究不同产品和市场的价格弹性与供需关系,我们可以了解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弹性。
4. 景气循环与经济衰退案例分析本案例分析了景气循环与经济衰退之间的关系。
景气循环是指经济活动周期性波动的现象,而经济衰退是指经济活动下滑的阶段。
通过分析景气循环与经济衰退的原因和影响,我们可以了解经济波动的动态和应对策略。
5. 市场失灵与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该案例分析了市场失灵与公共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需要政府通过公共政策来纠正。
通过研究市场失灵的原因和不同类型的公共政策,我们可以评估政府干预的效果和限制。
6. 竞争市场下的价格竞争案例分析本案例分析了竞争市场下的价格竞争策略。
在竞争市场中,企业通过调整价格来吸引消费者和与竞争对手竞争。
通过研究不同的价格竞争策略和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我们可以了解竞争市场的运作机制和企业策略。
7. 垄断与垄断定价案例分析该案例分析了垄断市场和垄断定价策略。
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主要供应商或卖家的情况。
通过研究垄断者的定价策略和市场影响,我们可以了解垄断市场的运作机制和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8. 非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定价案例分析本案例分析了非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定价策略。
论价格歧视——精选推荐
![论价格歧视——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9ad988c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25.png)
论价格歧视——微观经济学论文公共管理学院1102班:论价格歧视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
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对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则构成价格歧视行为。
价格歧视是一种重要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
它不仅有利于垄断企业获取更多垄断利润,而且使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处于不公平的地位,妨碍了它们之间的正当竞争,具有限制竞争的危害。
因而,世界各国的反垄断法规基本上都对它作出了限制。
西方经济学中将价格歧视定义为:在同一时间对同一种商品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联想集团近日公布了针对中国香港地区及其他海外市场的平板电脑售价。
有消费者发现,联想新近发布的这款名为ThinkPad Tablet的企业级平板电脑在内地裸机和套装的售价分别比港版同款产品高出约三成。
据悉,联想在京东商城渠道目前的预售价格含套件为5999元人民币,裸机则为4999元,而此前在香港曝光的港版同款裸机售价仅为3998港币(约合人民币3300元),两者之间价格相差很大。
对于这种海外市场(含中国香港地区)和内地市场“内外有别”的定价策略,联想方面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回应称:“首先,ThinkPad在中国内地售卖,与全球其他地区相比,在产品本身的(价格)基础上,政府会加收17%进口关税(约650元);其次,凡购买中国区产品客户,注册可获赠1年意外保险服务(价值300元);最后,ThinkPad会针对内地客户的需求开发软件和定制化服务,其中也有一部分软件成本。
”因为国内售价比香港贵了近50%,联想集团这一举动引来了用户批评。
有用户在新浪微博上表示,如此离谱的价格除了会招致骂声之外,似乎对于提升ThinkPad高端商务的形象没有任何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价格歧视及其难题
在学校,学生可以花费5元钱看的最新电影,但在校外的电影院看同样的电影却要花40-90元。
许多大商场为了促销,常常打出买100送50元现金(或购物券)或买200送100元现金(或购物券)的广告。
在广州很容易以750元左右的价格买到从广州到济南的经济仓飞机票,但是在济南只能买到1420元的从济南到广州的经济仓飞机票,乘的是同一航空公司的飞机,甚至是同一架飞机,同样的机组,时间里程也一样,价格虽然相差如此悬殊。
总之,这些同样商品向不同人群索取不同价格的作法叫做价格歧视。
它暗示着垄断势力的存在,所以在经济上是无效率的,并常常是非法的。
然而社会上价格歧视不仅普遍,而且还是社会隐蔽地、非预期地再分配消费品的重要方法,多数情况下,是由富人到穷人来分配。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分析:
价格歧视是对同样商品向不同群体索取不同价格的作法。
在现代社会中,单一定价市场占统治地位,但稍微考虑一下,我们就会确信多重定价市场也是非常重要的。
价格歧视可用来增加公司的利润。
不管怎样,它对具有垄断力的单—定价公司的产量与福利的影响是明显的。
另外,多数影响趋于使消费品在各收入阶层中的分配更均等。
让我们看看这是怎样发生的。
在一个单一价格市场中,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即他的预期价格通常不同于他不得不支付的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和预期价格的差距产生了消费者剩余,对于卖者来说它是潜在的利润来源。
在一个单一价格市场中有大量消费者剩余,因为市场中全部商品的价格来源于消费者对消费的最后一单位商品的价值判断,因此在较早消费的价值较大的商品中产生消费者剩余。
这反映出对于任何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遵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因此随着价格的下降,越早消费的商品价值越大,越晚消费的商品价值越小。
卖者成功地构建价格歧视策略以诱使消费者显示他们的预期价位,从而卖者增加了利润。
因为价格歧视暗示着和垄断势力联系在一起的产量限制,所以它的存在意味着产出小于理想产出,并存在无效率。
然而,因为相对于无价格歧视策略,价格歧视策略能增加产出,却又不需要增加产出,所以它们的配置效率对于具有垄断势力的单一定价公司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通常,价格歧视有三种类型。
当每一独立购买者在给定产品市场中支付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时,第一类价格歧视就发生了。
在这种情况下卖方得到了全部的消费者剩余,对于卖方来说,需求曲线变成边际收入曲线。
真正意义下的第一类价格歧视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因为对于卖方来说,判断每一购买者愿意为一单位商品付什么价钱所需成本太高,参与状况良好的拍卖也许代表了最近似的情况,但即使这样,获胜的购买者也许愿意为赢得的标的支付更高的价格。
当在一给定市场中公司依据可消费的数量索要不同价格时,第二类价格歧视就发生了。
即消费者有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他们对数量多的商品比对数量少的商品付的钱少。
一个人买得越多每单位要价越低,这叫数量折扣,这是公司获得单一定价策略放弃的那些消费者剩余的一种典型方法。
在这里,买者有不同的需求水平,允许卖者用多重定价策略占有消费者剩余,从而获得更多利润。
而在典型情况下,边际成本不像产出增加那样有连续性或增长性,而是在商业企业给出数量折扣时不因诱因的刺激而刚烈波动。
第二类价格歧视是关于商业行为的,因为大型零售公司对资源供给者拥有市场影响力,它们可以为得到数量折扣签订协议,从而使自己比较小的竞争对手有成本优势,小公司无法合算地吸纳如此多的供给。
因此,数量折扣能导致产业竞争缺乏。
当在分市场中买方发生变化或进行产品定位以吸引具有不同需求弹性的购买者群时,第三类价格歧视就出现了。
我们能看出,对于卖者来说可获利的价格歧视策略的关键是,鉴别出对一种产品具有不同需求的群体或市场,并向需求更缺乏弹性的群体或市场索要更高价格。
一天汽车租赁费比周租费按天计算出的费用要高,因为汽车出租公司认为,单日汽车出租市场相应地比按周出租的汽车市场有更多的商务旅行者和那些
需求更强烈或需求更缺乏弹性的人。
航班上,工作日时载客率较高,相应地周六载客率较低,依据这一情况,同样的购买者群被定为目标。
在服装店高价购进最新款的成衣为的是吸引这样一群购买者,他们的需求缺乏弹性,这反映出他们想赶时髦。
那些等待的人在减价时买同样的衣服花的钱少得多,但大多数减价预先已被计划好,以便获得随价格歧视策略而来的最大的利润。
同样,餐馆、汽车旅馆和其他服务行业的赠券和打折是商家能够用以进行价格歧视、提高利润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对于第三类价格歧视的一些类型讲,对购买者群划分的合法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变得非常重要。
例如,对多数商品和服务,商家给上岁数的公民和孩子们打折,而且一些酒吧例如“女人们的夜晚”,根据性别提供免费的或打折的饮料。
对于买者来说检测出大量第三类价格歧视很困难,因为面临的有差异的价格也许部分反映着有差别的成本。
成本差别不能诱发价格歧视策略,但差别需求可以做到。
对航班的多重价格策略来说,一等机舱中舒适度和服务的水平更高,对航空公司来说这意味着成本更高,但这些座位上更高的利润边际是来自于两类坐飞机者的需求差异,是这个诱发了价格歧视策略。
我们也在诸如游艇、汽车和冰箱之类商品的市场上看到价格歧视,在这些市场上,一些购买者愿意为身份或审美花更多的钱购买“顶级的”或有风格的产品,即使这些产品和较低价位的机型在功能上的差别微乎其微。
当然,人们可以认为在不同种类的消费者的意识中产品的差异构成了差别产品和差别市场的适当基础。
按这一观点,第三类价格歧视根本不会发生。
无论如何,由于用这种方法定义产品不会影响卖者多重价格策略的功效,语言上的用法就无关紧要了。
卖者仍要留意以决定多重价格策略是否将增加利润,决定我们要称它为价格歧视还是分开产品定价。
一般来讲,为赚取利润制定单一定价策略最简单,但它遗漏了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这个最有用的信息。
有关消费者需求的更多信息被混合成一个定价策略,使利润更大化。
这就是对卖方来说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强烈而持续的刺激,只要他们能做到就会实行价格歧视。
阐明个体消费者支付意愿的两个极重要的可测变量是他的知识和收入水平,而偏好不可测量。
基于知识差别的价格歧视暗示着向知识较少的人征收较高价格。
在这种市场里,消费的再分配有利于在单一定价市场中知识较丰富的人。
可以证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他们的教育水平高度相关,而教育水平是知识的主要标志,因此许多由知识刺激的价格歧视策略趋于由穷人向富人来重新分配消费品。
这种情况会出现在特定的市场中,这种市场的产品服务特征观察起来很复杂、很困难,且在这种市场中广告和减价会连同信息在一起产生大量的噪音。
像汽车、游艇和冰箱之类的耐用消费晶及人寿保险、伤残和健康保险至少部分基于消费者的知识,在价格上会有差异。
尽管这样,多数第一类和第三类价格歧视策略与消费者收入水平和财富水平相关。
多数商品为正常商品,因此收入水平较高或财富较多的消费者偏好的更多。
诸如草坪服务和收垃圾的协议价格在低收入社区通常较低,赠券用户和折扣用户比不要这些的消费者收入低,格调和审美喜好可以促使高收入/高学历购买者比低收入/低学历购买者支付更多的价钱。
任何价格歧视策略如果对一种商品或服务向一类购买者群体索要更高价格以购买有了些变化的商品,而这些变化所需成本很小,却传达了身份地位或提高了审美情趣,那么和对低收入购买者定价较高的单一定价策略相比,这些价格歧视策略就向那些收入较少的人们重新分配了实际消费品。
价格歧视降低了总体消费者剩余,比公司没有垄断力的单一定价市场配置效率低。
无论如何,大多数价格歧视策略带来的产品特征变化和产品组合随后的多样化,增加了由具有垄断力的公司组成的单一定价市场上的产出和福利。
另外随着收入驱动的价格歧视策略,产生了消费品实质上的重新分配。
既然一个成功的第一类或第三类价格歧视策略的明显效果,是使支付较低价格的群体比他们在单一价格策略中花的更少买的更多,那么向着低收入阶层就有一个实际消费品的再分配过程。
即使传统的经济学理解无法根据背景来承认这些策略的可取之处,仅根据经济效率来否认它,社会仍可以将这种重新分配认作社会上和政治上可取的。
如果这样(对于拥有垄断力的公司),多重价格策略不仅可以增加产出和经济福利,它们也使消费分配比单—价格策略更加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