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项目课题 标书 实例】对地观测数据-空间信息-地学知识的转化机理
973计划课题
973计划课题2004年度总结报告项目名称: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课题名称:湖泊水-沉积物界面过程对营养物迁移转化影响研究课题编号:2002CB412304课题负责人:金相灿刘建彤课题依托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零零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本课题自2003年启动以来,紧紧围绕国家需求、课题任务书的任务要求和目前国际、国内的研究进展,开展了大量的野外调查检测、室内分析和模拟试验研究工作。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整个第四课题在2004年度的研究工作做一概括性总结。
一、年度计划执行情况1.年度计划完成情况1.1课题拟完成的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根据课题任务书的要求,本课题第二年度应完成下列研究内容。
1.1.1掌握水体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源要素在水-沉积物界面形态转化的影响;1.1.2研究富营养化条件下,水-沉积物界面微生态结构的维持机理;1.1.3确定污染湖区主要生源要素的形态与生物可利用性之间的关系;1.1.4掌握跨介质间营养物的动态赋存以及热力学平衡与营养状态的关系;1.1.5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4篇,其中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分别发表2篇。
1.2 课题完成的研究内容和目标1.2.1浅水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物质交换过程及其水动力影响机制现场调查采样,分析,完成冬、夏两季样品采集工作,进行实验室内外分析数据的初步整理。
初步总结完成沉积物-水界面氧化还原条件的控制机理研究。
1.2.2 湖泊营养物的微生态转化及生化动力学针对长江中下游的五大浅水湖泊(滇池、洪泽湖、洞庭湖、巢湖和太湖)和两个城市湖泊(武汉月湖和南京玄武湖) 进行现场调查采样、分析,进行实验室内外分析数据的整理,总结长江中下游湖泊的基本理化特征和营养状况;同时重点研究太湖不同富营养水平湖区,分春夏秋冬四季对太湖流域的梅梁湖鼋头渚、梅梁湾小丁湾、梅梁湖蠡园、贡湖、东太湖等湖区进行野外调查,分析上覆水、沉积物样品中各种理化性质。
973计划
4、发育与生殖研究
开展生殖发育过程细胞分化与去分化、组织器官诱导形成和功能建立及机体衰老指令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重点研究干细胞增殖、分化和调控,生殖细胞发生、成熟与受精,胚胎发育的调控机制,体细胞去分化和动物克隆机理,人体生殖功能的衰退与退行性病变的机制,辅助生殖与干细胞技术的安全和伦理等。在体细胞去分化和重获全能性、干细胞定向有序诱导分化,生殖健康,组织工程和动物克隆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重要意义及其遴选原则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现代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通常指跨学科合作的较大规模的研究团队,围绕总体目标,配置较高强度资源,开展系统性研究,以获取重大科学突破。实施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已经成为国际上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吸引了各国杰出的科学家广泛参与,并带动了相应科学领域的飞跃发展。国际上已经完成或正在实施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有全球变化研究、人类基因组图谱、人类蛋白质组研究计划、大洋/大陆钻探计划、纳米科学技术研究计划等。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实施,对科学技术发展乃至社会进步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内,产生大量原始性研究成果,催生和带动相关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在我国组织实施大科学计划,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对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占据未来科学技术制高点有重要意义。 遴选原则是:根据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和我国重大战略需求,选择能引领未来发展,对科学和技术发展有很强带动作用,可促进我国持续创新能力迅速提高,同时具有优秀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重点部署。围绕落实《规划纲要》,“十一四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二、973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1、蛋白质研究
围绕基本生命活动机制、人类重大疾病产生机理与防治、重要生物性状调控机理,重点部署蛋白质组、基于模式生物的蛋白质功能和系统生物学、蛋白质研究方法学研究。凝聚一批海内外优秀人才,组建若干蛋白质科学领域国家级研究基地,形成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网络;在重要蛋白质结构解析和功能研究,人类肝脏蛋白质组研究,重要生物功能蛋白质表达与调控的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973项目申报书-重要园艺作物果实品质形成机理与调控
项目名称:重要园艺作物果实品质形成机理与调控首席科学家:邓秀新华中农业大学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依托部门:教育部湖北省科技厅二、预期目标1. 总体目标(1)在基础研究方面,揭示果实品质形成的机理,找到调控的关键点,探明我国重要果实种质品质组分的基础数据及遗传规律,建立果实品质性状表达谱和代谢组谱,提供园艺作物重要的基因资源和高效的育种方法及创新基础平台,提高我国园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2)在产业支撑方面,通过项目的实施,将对我国园艺产业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提高产品的品质,优质果品率、出口果品优质率大幅度提升。
提高园艺产品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提高产业的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园艺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在人才建设方面,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果实品质基础科学研究队伍,提升我国园艺科学研究水平,整体步入国际先进的研究方阵,支撑我国园艺作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4)在资源创新方面,不断创新园艺作物优异种质材料,创制果实品质资源纯系和遗传研究群体,为我国果实品质改良奠定基础。
2. 五年预期目标通过5年努力,阐明柑橘、苹果、番茄果实色泽、风味、营养品质形成的主要代谢途径及累积和保持的分子机理,发掘其关键基因和调控基因30个,构建果实色泽、风味、营养成分的表达调控网络,建立果实品质性状代谢组谱,验证果实品质组分累积和保持相关的8-10个重要基因的功能。
研究柑橘和苹果遗传图谱,开发2000个以上分子标记,创制果实品质资源纯系1-2个,培育优质新种质或新品系6-10个,构建一个果实品质遗传改良的基础平台。
培养和形成一支稳定的果实品质研究国家队伍。
申报国家或国际发明专利10项,发表项目相关的高质量研究论文40-60篇,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0-50名。
使我国在果实品质形成与调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提供园艺作物重要的基因资源和高效的育种方法,增强我国园艺作物的品质形成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我国园艺作物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满足园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需求。
完整的活动报道范文
完整的活动报道范文973项目“对地观测数据-空间信息-地学知识的转化机理”顺利通过课题验收10月30日至31日,以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龚健雅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973计划项目“对地观测数据—空间信息—地学知识的转化机理”课题验收会在我校举行。
专家组对各个课题取得的诸多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各课题均圆满完成了课题计划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同意通过验收。
包括5名院士在内的专家组认真听取各个课题的总结报告,严格审议验收材料,对课题成果进行了质询,最终形成了各个课题的验收专家组意见,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验收。
该项目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承担,围绕对地观测数据—空间信息—地学知识转化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研究,划分为6个课题。
经过5年的深入研究,在天空地一体化时空基准框架下,该项目建立了严密的遥感成像几何物理模型,提出了从遥感数据中自动化、实时化提取空间信息以及转化为地学知识的理论和方法,为空间信息和地学知识的网格化服务提供理论支持。
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高精度定轨定姿及遥感影像的高精度定位方面,该项目研究成果将卫星定轨精度提高到3-4厘米,使卫星编队的相对定轨精度达到2-4毫米,使星敏定姿精度达到3-5角秒,将遥感对地目标直接定位精度从300多米提高到20米以内。
研究成果不仅在我国重大科技专项“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和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陆态网络”工程中得到初步应用,而且还可以在后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工程化建设、高精度时空基准、精密定位与导航、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低轨遥感卫星精密定轨、“927工程”的海岛礁测绘等方面提供高精度时空基准,并为相关测绘平台提供高精度定位。
在开放式虚拟地球集成共享理论方法方面,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多源多时相空间数据管理、调度、传输和集成方面的关键问题,研制的GeoGlobe不仅具有通用虚拟地球高效管理和浏览全球海量空间数据的能力,而且具有多种异构虚拟地球数据共享、互操作以及与网络服务软件聚合等重要创新特色,成为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基础平台。
2011年973项目作物应答盐碱胁迫的分子调控机理
项目名称:作物应答盐碱胁迫的分子调控机理首席科学家:郭岩中国农业大学起止年限:2012.1-2016.8依托部门:教育部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前期973项目研究的基础上,本项目以水稻、玉米和拟南芥为材料,拟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作物重要耐盐碱基因的克隆,植物盐碱胁迫信号感受和重要调控单元的鉴定、作用机制分析以及作物耐盐碱品种培育的分子设计。
我们将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盐土、碱土和苏打盐土的特殊性、围绕植物响应盐碱胁迫的信号感受-信号转导和基因转录调控两个网络交叉互作的重要节点进行重点研究、并根据得到的重要节点组成的调控单元(Regulatory module),通过“智能型”转化系统进行初步耐盐碱作物的分子设计。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对解析植物耐盐碱机理和阐明植物适应其它非生物逆境的机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耐盐碱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和耐盐碱作物新品种培育以及我国盐碱土地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主要研究内容:在前期973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上,根据作物应答盐碱胁迫的“信号感受—转导—蛋白修饰—染色质修饰/转录调控—离子平衡/细胞活性—反馈互作及网络调控”的基本过程和研究思路,围绕植物响应盐碱胁迫的信号转导和基因转录调控两个网络的交叉互作调控,寻找负责调控植物盐碱胁迫反应的两个网络的重要节点以及由包括这个(或这些)重要节点组成的重要调控单元,重点探讨植物对盐碱胁迫的感知、染色质修饰与盐碱胁迫反应关键基因转录活性调控和植物耐盐碱的关系。
使我们能够比较系统和深入地了解植物对盐碱胁迫反应的分子机制,并为通过分子设计培育耐盐碱作物(玉米、水稻)新品种提供理论基础和遗传材料。
通过创造(人工诱变、渗入系等)主要农作物耐盐碱材料和寻找地方品种耐盐碱资源,分离、克隆耐盐碱基因或QTL,明确它们在抗逆调控途径中的位置,初步阐明其耐盐碱的分子调控机理,为作物品种改良提供有利的抗逆新基因。
项目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作物感应高盐胁迫的分子机制;2)作物应答盐碱胁迫的重要功能基因/QTL的克隆和转录调控、组蛋白修饰调控机理;3)作物对盐碱胁迫的下游反应:植物生长发育、细胞离子平衡和活性的调控机理;4)作物应答盐碱胁迫的信号感受、转导、蛋白修饰、基因转录及代谢调控的分子网络交互作用节点和调控单元模型的建立与完善,以此为基础通过‘智能’转化系统初步尝试耐盐碱作物(玉米、水稻、小麦)分子设计。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针对我国面临的自然资源短缺、生存环境质量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严峻现实,在矿产资源方面, 主要围绕我国东部环太平洋成矿域、西部古亚洲成矿域、西南特提斯成矿域及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形成进行了 部署;水资源方面,重点部署了长江和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及主要的淡水湖泊富营养化方面的研究;海洋方 面重点部署了边缘海的形成演化、近海生态环境演变、陆海相互作用及近海有害赤潮等方面的研究;生态环境方 面,重点围绕青藏高原、西部干旱区、北方干旱和荒漠化地区、西南纵向岭谷地区及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 行了部署,同时针对首都及周边地区、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要经济发展地区的环境污染控 制部署了相关项目;在重大灾害方面,对天气气候灾害和地震灾害的形成机理与预测、火灾的演化规律和防治及 地质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的安全性进行重点部署。
发展模式
成效体现
973计划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借鉴国内外重大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研究重大项目 组织实施和管理模式,建立了专家咨询与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模式,实现了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有机结合 的科学管理模式,探索了联合多部门行业共同推进计划发展的组织模式,完善了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重大基础研 究项目评价模式。
(1)显著提升了中国基础研究水平
科技部颁发聘书(“973计划”首席科学家)973计划组织实施的十年,也是中国基础研究快速发展的十年。 在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计划支持下,中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在国际上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 地。十年来,中国SCI论文数量已跃升世界第二科学技术方阵,主要学科世界综合排名整体呈现出快速提升趋势, 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专家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国际欧亚科学院 院士、外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在国际重要学会、协会以及国际重要学术杂志担当重要职务。
科技部973项目日地空间天气预报的物理基础与模式研究-
耀斑爆发前存在沿中性线方向的磁场连接性, 耀斑爆发后该拓扑连接完全断开。
能量单位:erg 第60层能量密度变化分布
耀斑后日冕磁场总能量有显著降低(数量级为1032 erg),能量密度减小的区域与耀斑发生位置一致。
数据驱动方法的 Poynting能流研究
• 在数据驱动模型中,底面边界使用了特征线方法 处理。特征线方法处理的好处在于,可以把观测 的矢量磁场逐步的加到模拟中,而不会产生模拟 的不稳定。
3 hours interval
(electric current density measured in electromagnetic units)
(Modeling box: 160x88x30)
NOAA 10930活动区X3.4级耀斑前后日冕磁场定量分析
(无力因子alpha的分布与演化、磁场总能量及能量密度的分布与演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三、下年度研究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
一、年度计划执行情况
生: 14人 分别来自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空间中心和国家气象局空间天 气监测预警中心
1.2 年度计划完成情况
根据第六课题组课题任务书,2019年度计划任务是:分析现有的太阳活动、 地磁活动、电离层扰动预报方法和技术的局限性,寻求完善办法;分析现 有的空间和地面观测数据和用户需求,优化预报要素,掌握国内外空间天 气研究动态,了解国际空间天气预报模式的主要特点。熟悉我国载人航天 工程和月球探测计划在空间环境保障方面的需求。
(5)
耀斑前后磁场能量演化
(1) (2)
ENLFFF
BN 2 LFFdF 8
2019-12-12 17:40:05 UT
(3)
2019-12-13 07:50:05 UT
973计划项目任务书调整方案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计划任务书调整方案项目编号:项目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制年月日填写说明1、统一用A4复印纸;2、封面用白色厚纸,请勿用塑料封皮;3、内容要双面印刷;4、按照给定格式编写,文字叙述部分用小4号仿宋字;5、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认真填写,文字叙述简明扼要、层次分明,一页不够可续页;6、请认真阅读格式后面的编写说明,按规定编写;7、要注意相关数据的一致性和平衡关系。
项目基本信息项目编号:一、调整依据和思路二、研究目标的调整方案三、研究内容及课题设置的调整方案四、承担单位和研究队伍的调整方案主要学术骨干调整后项目承担单位五、年度计划六、项目首席科学家签字七、项目第一承担单位签字盖章八、项目依托部门意见九、科学技术部批复意见编写说明项目基本信息1. 后三年专项经费预算为在科技部核定的经费预算数内所做的实际经费预算数;2. 依托部门如有两个,请按顺序一并填写;3. 第一承担单位为项目的依托单位,一般应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所在单位;4. 承担单位数应与第四项所列承担单位的总数一致;5. 专业应填目前所从事领域的专业,按二级学科专业填写,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专业分类目录;6. 项目专家组成员由7-9人组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项目首席科学家助理应为项目专家组成员,其中不承担本项目研究任务的专家应不少于3人。
是否承担研究任务是指项目专家组成员是否承担本项目的研究任务,填“是”或“否”;7. 队伍的总人数不包括博士生和硕士生,与第六项研究队伍中总人数一致。
一、调整依据和思路依据项目的总体目标,根据项目前两年的执行情况和项目中期评估结论,阐明对项目研究计划的调整思路和方案。
二、研究目标的调整方案在项目计划任务书基础上详细说明对研究目标所作的调整。
三、研究内容及课题设置的调整方案说明为实现预期目标在研究内容上所做的调整,撤消、合并或新增课题的情况,包括各课题经费比例的调整、研究内容的增删、目标的调整、技术路线的修订。
项目申报书(973)1
项目计划名称:若干重大地质环境突变的地球生物学过程首席执行专家:谢树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项目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项目依托部门:教育部二、项目预期目标(一)总体目标对比和阐明现代与地质历史时期不同环境微生物功能群的组成特征、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它们对地质环境突变事件的响应规律。
查明不同地质时期的古生产力组成和古埋藏环境条件上的异同点,弄清自养和异养微生物的地质作用,阐述地质微生物对重大地质环境的响应和影响。
同时也为我国海相烃源岩评价和当代全球变化的研究提供地球生物学方面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促进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结合,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相关研究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将中国的一些经典地层学剖面建设成为国际上地球生物学研究的典范,使之成为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的理论培育基地。
提高中国科学家在地球生物学领域的综合学术优势,培养和造就一批国际知名的中青年专家,使中国地球生物学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为发展地球生物学理论和应用做出原创性贡献。
(二)五年预期目标(1)查明现代极端环境的微生物组成及其功能群的地质作用,从实验模拟角度探索某些微生物功能群对碳酸盐岩沉积的贡献及机制、不同微生物功能群与粘土矿物和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阐述第四纪异常环境的微生物及其地质作用,建立评估地质时期古生产力及其生物组成、古环境条件(古氧相)的地球生物学指标。
(2)查明导致中元古代缺氧硫化环境、显生宙重大地质突变期富CO2环境以及新元古代极端气候环境时期的微生物功能群及其典型的微生物地质过程。
阐明中元古代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对缺氧硫化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微生物功能群对新元古代极端地质环境条件的响应和影响、显生宙重大地质突变期海洋微生物对地质环境事件的响应和反馈。
(3)在国际重要SCI刊物上发表50-70 篇高质量的科学论文,争取在重要刊物上出版地球生物学方面的论文专辑,出版总结地球生物学方面的系统专著。
组织地球生物学方面的重要会议。
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_二叠纪地幔柱构造与地表系统演变
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_二叠纪地幔柱构造与地表系统演变项目名称: 二叠纪地幔柱构造与地表系统演变首席科学家: 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起止年限: 2011.1 至 2015.8依托部门: 中国科学院二、预期目标本项目的总体目标:通过对二叠纪大规模岩浆作用、环境记录和生物演化的研究,揭示地球深部过程、重大地质事件与地表环境和生命演变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地幔柱和地表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提供范例。
五年预期目标:1、通过扬子地块西缘和塔里木地块及其周边火山喷发前后地层和岩相古地理对比,石炭-二叠纪重大地质事件的年代学、几何学和运动学研究,为该区大规模岩浆作用的地质-构造背景提供制约;2、揭示二叠纪大规模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深部动力学,对塔里木二叠纪玄武岩是否是我国另一个大火山岩省给予明确的答案;3、通过扬子地块西缘被动源远震观测及层析成象分析工作,查明研究区的深部结构和地幔柱活动遗迹,揭示深部结构与溢流玄武岩空间展布之间的关系;4、完成攀西裂谷带人工源地震观测,获得横穿地幔柱活动区的地壳精细结构,计算岩浆产出量;5、分析侵入岩与喷出岩之间的时空和成因关系,研究地幔柱岩浆上升过程中壳幔相互作用及对岩浆分异演化和成矿作用的影响;6、研究地幔柱与岩石圈的动力相互作用,阐明其对大火成岩省多样性的控制;7、揭示二叠纪环境变化的生命和地质记录,阐明地表环境变化与大规模火山作用之间的耦合和相互作用机理;8、综合对比全球二叠纪三个火成岩省(峨眉山、塔里木和西伯利亚),揭示三者之间的时空联系并建立晚二叠纪全球地幔柱活动模式;9、阐明地幔柱影响地表系统的主要方式和作用机理,初步建立二叠纪地幔柱活动和地表系统演变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
以上预计的研究成果将以 70~80 篇论文发表在 SCI 刊物上,同时造就一批活跃于国际地学舞台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若干创新研究群体,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 20~30 人。
973项目任务书
973项目任务书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计划任务书项目编号:2019CB411500项目名称:我国冰冻圈动态过程及其对气候、水文和生态的影响机理与适应对策一、立项依据“冰冻圈”是指地球表层由山地冰川、极地冰盖、积雪、冻土、海冰等固态水组成的圈层,由于其对气候的高度敏感性和重要的反馈作用而倍受关注,从而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陆地表层)、生物圈一起被认为是影响气候系统的五大圈层。
我国冰冻圈的主体为冰川、冻土和积雪,分布范围广泛,不仅有重要的气候效应,还是维系干旱区绿洲经济发展和确保寒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水源保障。
作为冰冻圈发育大国,我国的冰冻圈研究不仅具有科学上的重要性,而且显示出其在国家战略需求上的紧迫性,意义重大。
冰冻圈变化对我国的水安全有突出影响,制定科学的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迫切需要定量评估冰冻圈变化的未来趋势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我国是中、低纬度地区冰川、积雪最发育的国家,冰川面积达59425 km2,占全球中、低纬度冰川面积的50%以上,冬季积雪相当于740108m3水量。
我国西部冰川分布区是亚洲10条大江大河(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怒江、澜沧江、伊犁河、额尔齐斯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等)的水资源形成区,冰川和积雪对这些江河水资源的形成与变化有着十分突出的影响。
在西北内陆干旱区,冰川融水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塔里木河各源流区冰川融水补给比例多在30~80%左右。
作为冰冻圈重要组成部分的冰川,近几十年来变化显著,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冰川呈现出加速变化之势,对我国西部的江、河、湖、沼已产生了明显影响。
目前,由于监测冰川少、流域尺度冰川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基础薄弱,有关冰川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时空尺度、气候-冰川-水文之间相互联系的数量关系等方面还很不清楚。
我国冰川面积广阔、类型多样,过去几十年中冰川变化对水资源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未来变化将会有什么影响?目前的研究还不能系统、准确地回答这一广泛关注、且急需回答的科学问题。
973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介一、背景、意义1997年6月4日,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要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亦称973计划)。
制定和实施973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实现2010年以至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
二、目标、任务战略目标:加强原始性创新,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主要任务:一是紧紧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二是部署相关的、重要的、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研究;三是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科学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四是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能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任务的科学研究基地,并形成若干跨学科的综合科学研究中心。
三、定位973计划的组织实施,以国家目标为宏观导向确定工作总体部署,形成合理布局,体现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源泉,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的要求。
在973计划项目的安排过程中,我们加强对于国家重大需求的分析和战略研究,围绕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自然资源及其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需求,面向未来,面向科学前沿,开展重大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四、遴选原则973计划项目是对国家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需要国家大力组织和实施的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
项目的立项要按照“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在现有基础研究工作部署的基础上,鼓励优秀科学家和研究集体面向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科技自身发展的国家需求和有重大影响、能在世界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重点学科领域,瞄准科学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提供解决重大关键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形成未来重大新技术的科学基础。
973项目申报书——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富集机理与分布预测
项目名称: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富集机理与分布预测首席科学家:金之钧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起止年限:2005.12至2010.11依托部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1.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根据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发育区的具体地质条件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本项目将“多期构造活动背景下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聚散机理与富集规律”作为核心科学问题,拟解决以下三个层面的关键科学问题:(1)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演化的关键构造事件与多元生烃作用机理及有效性构造演化的控制作用贯穿于成盆-成烃-成藏的全过程,反映在三个方面:①典型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的构造演化及关键构造事件;②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发育区地壳热结构、热史及其与关键构造事件的关系;③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多期构造演化历史中的多元生烃作用机理及有效性。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决定了生烃作用的多元性,即现今油气既可以来源于海相泥岩和碳酸盐岩干酪根,亦可以来源于烃源岩沥青和储层沥青,还可以来源于已聚集油气的裂解。
因此,研究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的油气成藏与分布不仅需要研究干酪根的多次生烃历史,而且必须研究不同演化阶段的烃源岩沥青和不同成因类型的储层沥青的热解生烃作用与已聚集油气的热裂解,研究不同来源烃类对现今油气藏的贡献及识别标志。
(2)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输导体系演化与运聚机理在烃源充足的条件下,油气输导体系演化及聚集过程决定了油气的分布,是研究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富集与分布的关键之一,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①优质碳酸盐岩储层/输导层构成、发育、演化及保存机理。
碳酸盐岩的储集/输导空间可以形成于原始沉积阶段、浅埋藏-深埋藏阶段和表生作用阶段,且不同阶段、不同成因机制下形成的输导/储集空间可以叠加改造,深入研究优质碳酸盐岩储层/输导层的发育机理(特别是多期次溶蚀-充填复合叠加作用和深埋白云化作用)是构筑流体输导体系、认识油气富集规律的基础;②不同碳酸盐岩输导体系中的油气运聚机理。
973计划项目结题总结报告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结题验收材料(一)项目结题总结报告项目名称:太阳剧烈活动与空间灾害天气项目编号:G2000078400起止年限:2000年— 2005年项目负责人:汪景琇研究员联系地址:北京朝阳区大屯路甲20号,邮编100012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要承担单位: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大学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所项目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制二〇〇五年十月1、项目结题基本信息表一973计划项目结题基本信息表项目编号:TG20000784002、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本项目着重研究太阳活动及其对人类生存的日地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太阳剧烈活动的成因,及在剧烈活动中爆发式增长的电磁辐射、高能粒子流、磁通量和磁化等离子体抛射对太阳风和行星际介质、磁层、电离层和高层大气的作用,从而形成空间灾害天气的物理过程,建立和发展空间天气预报的物理基础。
这是当代空间科学中最困难、最富挑战性和最能造福人类的多学科交叉的重大科学难题。
它适应面向21世纪的中国空间技术、空间探测乃至空间产业的重大需求,并将对宇宙科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带电物质与磁场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这一项目是天文学、空间和地球科学相结合的基础研究项目。
它以奠定我国日地空间灾害天气预报的物理基础为国家目标,适应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聚焦于太阳的剧烈活动及其驱动的日地空间灾害天气的机理,力图在新的学科生长点取得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按照计划任务书的构想,在这一研究中揭示的太阳变化和空间灾害天气的因果联系,形成的新的概念和理论,不但将为发展我国空间天气预报准备必要的科学基础,而且将为我国空间天气地基和空间观测网的建设等大科学工程做理论和概念准备。
2.1 主要研究内容1)太阳剧烈活动的能源来自磁场,系统地研究导致剧烈太阳活动如耀斑、日冕物质抛射(CME)的向量磁场结构、演化,取得定量的观测结果,以独立磁拓扑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理解和构筑唯象和数值模型,乃至物理模型,为理解剧烈太阳活动形成的物理机制和其中粒子加速等高能物理过程,为太阳活动预报提供物理基础。
973地质学基础参考书
973地质学基础参考书【原创版】目录1.973 地质学基础参考书的概述2.973 地质学基础参考书的主要内容3.973 地质学基础参考书的特点和价值4.如何利用 973 地质学基础参考书进行学习和研究正文【973 地质学基础参考书的概述】973 地质学基础参考书,全称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地质学基础研究参考书”,是我国地质学领域的一部重要参考书籍。
该书旨在为地质学研究者和学生提供一部系统性、全面性、权威性的参考资料,以推动我国地质学研究的发展。
【973 地质学基础参考书的主要内容】973 地质学基础参考书内容涵盖了地质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构造学、古生物学、地层学等。
书中详细介绍了各领域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附有丰富的实例和图片,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973 地质学基础参考书的特点和价值】该书具有以下特点和价值:1.系统性强:973 地质学基础参考书以地质学基本理论为主线,各章节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读者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知识。
2.全面性高:书中内容涵盖了地质学的各个领域,涵盖了从地球内部到地表的各个层次,以及从古代到现代的地质演变过程,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地质学知识。
3.权威性:该书由我国地质学领域的权威专家编写,内容经过严格审查,保证了知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4.前瞻性强:书中介绍了地质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有助于读者了解学科前沿,启发新的研究思路。
【如何利用 973 地质学基础参考书进行学习和研究】对于学习和研究地质学的人员,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利用 973 地质学基础参考书:1.系统阅读:从头到尾认真阅读全书,以建立完整的地质学知识体系。
2.查阅相关章节: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可以根据需要查阅书中相关章节,获取详细的知识和信息。
3.结合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将书中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加深对地质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973项目城市地下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理论研究
2010-973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城市地下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理论研究首席科学家:张顶立北京交通大学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依托部门:教育部一、研究内容1、关键科学问题的提出随着城市地下工程建设规模的迅速增大,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学科领域的自身的发展,其中蕴涵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的基础研究非常迫切。
尽管在规范化管理、监控量测以及施工措施细化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工作,但由于基于经验的工程技术理论没有从本质上认识灾害发生的规律,因此对事故预测和判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已成为对地下工程安全性实行科学化控制以及技术发展的瓶颈。
本质上,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是工程灾害和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源,因此施工扰动下的地层变形和破坏规律是灾害机制研究的基础,而对地层材料及其结构特性的认识则是分析其演化过程的前提;城市地下工程由于其结构、环境、施工方法的特殊性也使得工程安全性面临更加复杂的条件。
因此应从城市地下工程所处介质的特性、城市地下工程自身特性以及城市地下工程灾害类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关键科学问题。
地下工程中的灾害是由地层、结构物变形过大或发生破坏所致。
结构物多为金属管线、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人造结构,其非连续性、非均匀性、流-固耦合特性都不明显,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研究。
而地层的变形与破坏更加复杂,而且影响因素多,且对灾害的研究不仅关系灾害发生时的状态,更关心灾害的演变过程,因而,对应的第一个科学问题是施工扰动下地层损伤演化规律及变形特点,包含的研究内容为地质体的初始状态、本构关系、变形理论、破坏理论。
由于地质体与结构物的力学特性相差很大,且人类对地下工程稳定性的控制主要是通过结构物主动或被动对地质体的支护作用来实现的;同时地层在变形传递过程会与相邻构筑物发生作用,这也是工程灾害和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源,因而,第二个关键科学问题是地层-结构物动态相互作用关系及灾变机理,包括地层变形作用下的结构演化过程及破坏机理、灾变形成机制等。
【计划】973观测试验结果分析计划cjj补充8月8日
【关键字】计划
973观测试验结果分析计划(CJJ补充)
2014年8月8日
我建议增加以下要做的工作:(先不管人手够不够)(只涉及到“气象雷达”领域要做的事情。
至于“雷达气象”领域要做的事情,则由赵坤考虑吧)
1 雷达自身工作状态的统计分析
对各个参与试验的雷达(当然,重点是南大的雷达),对其自身的工作状态进行统计、分析。
这个分析结果将作为数据订正、分类识别等后续工作的依据。
具体包括:
2 对雷达给出的基数据的处理
3 从IQ数据层面,对信号处理的优化改进,重新生成基数据
在南大雷达在观测中,同时记录了所有IOP的IQ数据。
别的雷达,如南信大的雷达,也记录了部分的IQ数据。
因此,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海量的IQ数据,对其进行先进的信号处理,则可以大大提高数据的质量。
具体包括: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不同高度、不同类型卫星的精化摄动力模型;分析我国北斗二代、GPS、GLONASS、Galileo和SLR定位的观测值模型,研究对多系统组合定轨方法,形成多数据源融合的可行性方案及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建立可用于实时和事后处理的中低轨卫星精密定轨处理系统。
3)中低轨遥感卫星精密定姿
3)高性能遥感影像网格计算
为满足从TB到PB量级的海量数据进行高效、实时分析处理的需求,开展遥感影像网格计算研究,包括遥感影像网格计算的体系结构、技术框架、应用模式;解决遥感影像网格计算若干关键技术,包括并行分布式处理算法、遥感影像大型矩阵分布式数值计算、多元信息协同网格计算方法等。
利用星敏感器摄取的星像图,研究星敏感器观测视场里的有效观测星与导航星表中恒星的自动匹配方法,快速提取与之唯一匹配的天体;根据星图获取时刻计算匹配天区的坐标,建立计算星敏感器姿态以及卫星姿态的算法;开发可用于实时处理的中低轨卫星精密定姿软件平台。
2.2遥感几何物理成像模型与一体化求解方法
卫星遥感所获取的对地观测数据主要是数字影像,而影像是由地物辐射经过大气层后被传感器接收所形成,由于遥感平台的运动、地球的转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使影像在几何上产生变形,在灰度上产生衰减。为了能从对地观测数据中精确提取所需要的地理空间信息,必须对所获取的遥感影像进行精确几何纠正和辐射校正。重点研究内容如下:
2.3高性能遥感影像网格计算与智能处理
对地观测系统是一个多传感器的集成平台,所获取的数据源自不同的传感器,为提取所需要的信息,需要研究各种传感器影像数据的几何物理特征,提取地理要素及其空间关系。本项内容的研究重点是:
1)空间信息认知模型和遥感影像智能解译与识别
模拟地学专家对遥感影像的生理视觉和逻辑心理等多层次的认知过程,探求其内在规律和认知模型,研究基于智能计算的遥感影像解译与识别的系统理论;以空间信息认知理论和空间要素关系模型为基础,分析遥感影像的颜色、形状、空间方位、纹理、光谱、频谱等特征以及对应地物的非遥感属性信息,研究特征绑定下遥感信息解译的模型;通过定量分析遥感影像智能解译和目标识别过程中的信息流,研究遥感影像智能解译和目标识别的不确定性模型;利用人工神经元网络智能计算模型研究分布式知识表达、并行联想推理等知识处理方法。
3)RPC参数分离与遥感影像辐射校正
研究RPC参数的物理意义,将其严格区分为几何改正与辐射校正两部分;研究利用辐射校正参数对遥感影像实施辐射校正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将分离出的几何改正参数随影像提供最终用户的标准。
4)利用RPC参数从遥感影像提取空间信息
研究利用RPC几何改正参数直接从遥感影像(单幅影像、立体影像)提取空间信息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质量控制措施;探索利用影像位置及其灰度所构建的一体化方程反演地物目标的几何与物理特性,为利用对地观测技术解决地物目标的地点、性质、变化三大任务奠定理论基础。
1)卫星遥感成像几何物理模型
以线阵推扫式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对象,研究卫星影像成像机理,利用卫星系统参数建立影像与对应地物的严格几何关系模型;定量研究地球大气对电磁波信号和光信号的吸收及散射引起的信号衰减几何与物理成像模型,建立影像辐射校正模型。
2)卫星遥感影像几何与物理参数一体化求解
研究将遥感影像几何关系模型与辐射校正模型进行组合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影像坐标及其灰度建立有理多项场、辐射定标场、遥感平台及大气等关联条件,研究RPC参数的整体解法和优化算法,以及利用地面控制点提高RPC参数精度的算法。
2.1对地观测系统的时空基准与高精度空间定位
面向对地观测数据精确处理的重大需求,研究对地观测系统中天地一体化、静动态一体化的优化参考框架,建立完善的对地观测系统定轨定姿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为满足对地观测数据的认知、空间信息反演和地学知识发现,提供精密、连续和统一的基准保障,为深入、细致地研究和理解复杂的“地球”解释提供可靠的数值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为:
项目名称:
对地观测数据-空间信息-地学知识的转化机理
首席科学家:
起止年限:
依托部门:
一、研究内容
围绕对地观测数据—空间信息—地学知识转化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研究。通过研究统一时空基准的对地观测遥感影像成像机理,提出对地观测系统的高精度定位理论以及遥感成像几何物理模型一体化求解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基于地理要素及其关系的空间信息反演模型,提出遥感信息解译和目标识别的智能化方法、多源空间信息整合与动态更新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探讨从对地观测数据和空间信息中发现地学知识的机制,提出空间数据挖掘与地学知识发现理论以及网格环境下空间信息智能服务模式。
1)对地观测系统的时空基准
分析不同空间大地测量技术手段的观测模型、解算参数类型及基准定义等特性,研究不同技术在原始观测量、法方程及最终结果等不同层面进行组合的优越性和可行性;分析不同观测系统间的系统性误差,推导相应的平差模型,确定优化组合模式。研究建立统一的时空基准所需要的描述参数、公式和模型的协议,以及协议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建立基于我国自主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国家地基-空基-天基一体的时空参考基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并研究相应的算法和软件。
本项目研究涉及基础科学问题,包括地学时空数据认知、各种卫星遥感影像成像机理、对地观测数据与地学知识的转换理论、地学知识的表达规则等;关键算法,包括遥感卫星精确定轨定姿算法、多传感器时间精密同步算法、卫星遥感影像RPC参数整体求解算法等;应用示范,城市空间信息应急反应辅助决策系统。项目的研究涉及六个方面:
2)遥感影像信息智能提取与目标自动识别模型
基于遥感信息认知模型和智能解译与识别理论的研究,综合多学科相关交叉知识,包括智能计算理论、知识工程、专家系统等,研究多信息源(纹理、光谱、SAR、三维等)综合的遥感信息智能提取和目标自动识别方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新型遥感传感器的信息智能解译与目标识别方法,包括高光谱信息智能解译与目标识别方法、SAR影像信息解译与目标识别方法、高分辨率影像解译与目标自动提取方法。建立针对高光谱、高分辨率、雷达和三维信息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解译与识别技术框架,形成栅格-特征-矢量一体化的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建立智能化遥感影像信息解译与识别软件原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