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的发展形态与布局研究_白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同时,过度城郊化也是发达国家今后依然 面临十分严重的问题。所谓过度城郊化就是围绕 中心城市向四周无限地蔓延开来,形成星罗棋布 的居住区,而大量的工作、娱乐、学习场所以及商 业服务等机构仍大部分留在市中心。这样一种城 市化格局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后 果。因此,西方有的学者把这种趋势称作“反城市 化”(+,-./012304251,著名城市规划师贝利于 (67! 年首称)。 #! %
城市郊区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落,因为 城市的建成区仍在扩张,只是扩张的方式以分散 化或低密度蔓延为特点。住在郊区的人几乎都拥 有小轿车,进出市中心十分方便,因而它们一方面 可以享受郊区的宁静和新鲜空气,另一方面也照 样享受城市的文明。大城市郊区化并不意味着城 市化水平的下降,而是城市化采取了分散扩张形 式,导致城市化新格局的出现,推动城市化更广泛 的传播。未来世界的城市化将由集中走向分散, 由单个城市走向簇群城市,走向城市圈、城市群。 典型的如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市中心只有 $’’ 多万人口,而周边 ( 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却有 )’ 多个中小城市,构成大洛杉矶,总人口近 (’’’ 万。城市虽然分散了,但城市作为集中居住和社 会经济活动中心的作用没有下降。 # * %
&’ 要及早预防、合理引导城市的郊区化 发达国家郊区化对我国的城市化有一定的借 鉴价值。中国现在虽然还没有到城市人口从中心 区往外迁移的阶段,但小轿车进入家庭的比率正 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人口往郊区扩散是迟早要出 现的,一些城市的高收入阶层已经出现这种趋势, 因此,中国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的策略是郊区城市 化,#&( % 提早对城市郊区作详细的规划,合理引导 郊区的城市化步伐,重视卫星新城的建设,避免 “摊大饼”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 必须予以注意的问题。 同时要大力发展综合性社区。英国早期新城 建设走过的弯路告诉我们,在城市郊区单纯建设 住宅区并不能解决大城市中心密度过大的问题, 因为这样并不能解决上班交通压力问题。若在郊 区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并将城市中心城市行政 办公的职能也疏散到郊区,则可使新城成为独立
例如上世纪 *’ 年代和 !’ 年代初,斯堪的那 维亚国家特别流行的是所谓 “景观”派,这个流派 的特点是重视自然景观,很注意保护环境并丰富 环境。他们在居住建筑用地上布置大片绿地,在绿 地中间安排步行线路。另外一种流派,从它追求的 目的看,可以说是近乎“浪漫主义”的。这个流派力 求在已失去了景观价值的居住区设计中,借助于 多样化的建筑形式,以及丰富的线条和色彩来突 出居住区的特点。他们在采取这种做法的同时,对 住宅的功能要求不怎么感兴趣了。 #)%
居住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占据城市 用地的大部分,决定着居民一生中大部分时光要 在那里度过的环境,同时也是构成城市景观的基 本要素。居住作为城市的最基本功能之一,在中 国先后经历了安居、康居到 “后康居”的更新与换 代发展历程。上世纪建国后至 ,% 年代,中国城市 住房的目标是解决“有与无的问题”,而 /% 年代以 后,居民的目光更加关注居住区的周边环境、社区 文化环境、便利环境等。
& 收稿日期 ’ #%%!-%.-%/ & 作者简介 ’ 白 梅 ? "/,*— @ ,女,山东淄博人,淄博市规划信息中心规划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
大范围的分散。 # $ % 其他动力同样加快了郊区化的过程。比如收
入的增加,因为收入增加允许人们可以花更多的 钱用于改善交通状况、居住状况和选择其他建筑 形式。电话通讯的改善减少了人们面对面的接 触,使经济活动分散成为可能。电影和商业电台 的发展打破了中心场所的娱乐垄断,提高了居住 地区外围的吸引力。 #&% "’ 世纪 "’ 年代出现的高 速公路同样增长了城市分散力。
三、国外居住区布局 的两个标志性阶段
&’ 英国的战后重建 英国新城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是战后初期即 &$(! ) &$*+ 年兴建的小镇,以哈罗 新城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战后发展阶段即 &$*+ ) &$!( 年,英国大城市均出现经济复苏,人 口迅速增长,内城压力继续增大但是内城已经衰 退,这一时期英国新城建设进入高潮,建设量剧 增,在伦敦、格拉斯哥、伯明翰等大城市周围都建 设了新城,新城建设的理论研究也开始发展起 来。第三个阶段是 &$!* 年以后,新城建设进入成 熟阶段,主要是增加就业机会,使新城成为独立完 整的小城镇而不是大城市的卧城,代表城市是伦 敦与伯明翰之间的米尔顿·凯恩斯。新城的规划 设想来自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新城的居住区强 调绿地和景观设计,以及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 施和大量的休闲娱乐场所。,+ 年代以后世界范围 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一步扩展了新城建设的 内涵,进而提出了 “新社区”的规划概念。新社区 不再是单纯的居住区而是一种具有多重含义、内 容范围广泛、集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为一体的综合 区域。新城注意考虑工业,新社区则将农业纳入 到规划考虑的范围,形成对全新城市聚居模式的 探讨。 #&+% -’ 美国的新城市主义运动 美国新城市主义首先是由于城市中心区过于 密集和环境恶化产生的,美国城市不仅是工业化 初期遗留的问题,更多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急 剧膨胀的现代主义城市。 # && % 新城市主义是人类对于城市的一种新梦想, 其理论来源仍旧是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新城市主 义最引人注目的理论就是传统邻里开发和注重使 用公交的邻里区开发,虽然设计中侧重有所不同, 但出发点是一致的,即建立公共中心形成以步行 距离为尺度的居住社区。 新城市主义带来的新的生活就是具有传统特
在住宅建设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的是住宅建 设体制的变化。多少世纪以来,几乎所有的人类住 房都是依靠个体的施工方式来建造的,后来逐渐 出现了一些机构开始建造建筑群、居住区甚至新 的城市。
从 "’ 世纪 $’ 年代开始,为住宅提供较好的 日照条件是一项重要指标,因而居住建筑设计严 格遵守具有最合理的朝向的原则,并力求使居民 不受汽车交通的影响。同时为了降低造价,一般采 用一种类型的建筑,且布局时考虑便于组织施 工。在此阶段的任务是建设“功能”城市。
但此阶段的建筑群失去了建筑美的形象,很 快成了公式化、单调的布局形式。随着汽车交通量 不断增长,建筑物垂直于干道布置已不能足以防 止噪声的干扰。因此二次大战后不得不放弃要求 所有住宅都无条件地遵守合理日照标准的条件。 并建议采用新的建筑类型,建筑物按体量进行分 类,用色彩丰富建筑设计。建筑师把建筑物之间的 自由空间组织成统一的群体,在群体的布局中包 括了不同内容的绿地。这个阶段特别重视表现各 个群体的个性。
从经济上考虑,过度城郊化导致了社会财力、 物力和人力的分散,使城市的聚集经济效益功能 衰退,不利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同时,城郊化过 度,加重了建城成本,超出了社会和某些个人的支 付能力。从社会的角度看,因为有能力迁往郊区 居住的人,大部分是富人,这样一来就加重了贫富 隔离。由于过度城郊化,内城出现 “空洞化”或称 “空圆化”,在这个空洞中居住的大部分是穷人或 不太富裕的人。由于产业、人口的扩散和分散,出 现市内雇佣人员减少、失业增加、房屋荒废和贫困 化问题,从而削弱了城市的经济基础,引起一系列
居住区不仅要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息,更重要 的是应具有心理归属感、住区特色及荣誉感等综 合功能。显然,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关于城市居住 区形态和布局的探讨,对于指导城市规划和城市
建设,为政府部门合理规划、布局、管理城市居住 用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世界城市郊区化的背景及表现
"/ 世纪的技术发展导致了集聚和人口的高 密度,#% 世纪的技术则刚好相反,出现了一个又 一个的分散技术,其过程至今仍在继续。& " ’ 大城市 在发展中日益积累的城市病使人们不愿意住在城 市中心区,#% 世纪后半叶,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 外地出现大城市的郊区化,首先是中产阶级以上 的有钱人逐渐搬出城市中心区,居住到市郊或卫 星城市、城镇去。接着一些工业企业也由于原来城 市中心区办厂条件的恶化,从中心区外迁到郊区, 随之,商业、服务业也跟着工厂和居民向郊区扩 散,这就是所谓的 “城市郊区化”(012132456748695) 现象。 & # ’
wenku.baidu.com
&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 "!,#-%%*%(#%%!)%.-%!"-%*
#% 世纪 ,% 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 城市化普遍进入日常城市体系的广泛发展阶段, 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主要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 量,围绕此核心,城市规划的任务是如何解决城市 社会矛盾反映到居住空间与环境不和谐问题。与 国外相比,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城市 化的发展规律与国外有较大差异,但随着改革开 放的深入,尤其是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住房制度 的改革,大城市的城市化也逐渐具有了国外城市 发展的特点,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经先后出现了 城市中心区人口和工业外迁的绝对分散现象。
就人口而言,城市郊区化分散的主要动力源 自汽车。它的速度以及路线与时间的灵活性是大 规模效区化的前提条件。第一辆汽车出现在 "/ 世 纪 /% 年代,但数量增长缓慢,到 "/"$ 年只有 $%% 万辆。随着亨利·福特(:;53< =93>)( 型汽车的大 规模生产,美国的汽车数量大幅度增长,到 "/.% 年已经达到 #$%% 万辆。这与开始于 #% 世纪 #% 年 代的美国第一次大规模郊区化阶段不谋而合。运 输工具的广泛应用也使得工厂自由布局,导致更
& 摘 要 ’ 人口郊区化与居住郊区化是 #% 世纪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中也开始出现
这种现象;世界城市居住区的形态经历了一个思考与发展的过程,中国亦紧跟其后。文章在对世界城市居住区发
展形态、布局的演变的分析研究中,试图探讨一些有益的经验,为中国城市居住区的发展和布局提供某些参考。
& 关键词 ’ 居住区;城市郊区化;居住区形态;国外居住区
社会问题。从生态的角度看,过度城郊化,使城市 周围的自然景观失去原有风貌,长此以往,世界地 表将被钢筋水泥组成的建筑物所覆盖,从而使生 态环境恶化。 #7% 过度城郊化还使交通问题日益严 重,公路上阻塞着成千上万急于进城和停放的车 辆,交通流量随市中心交通状况的改善再度加大, 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二、居住区形态的发展与演变
四、对中国居住区发展和布局的启示
城市化具有世界性普遍意义,它是任何国家 都不可能逾越的自然历史过程,每个国家迟早都 要进入现代城市社会。不同国家,由于其国情不 同,以及所面临的世界历史条件、国际环境和科学 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自的城市化道路是不 同的。但人类城市化整体运动过程是有规律可循 的,作为城市某些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是客观存 在的,只不过在每个国家的作用机制、表现方式不 同。任何国家都有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任何国家都有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和所要解决的任 务。鉴于此,通过对发达国家居住区发展和布局的 分析比较,对中国的住区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第 ## 卷第 . 期 #%%! 年 $ 月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A91354B 9C DE45>95F )56G;3068< 9C (;HE59B9F< ? D9H64B DH6;5H;0 @
I9BJ ##,K9J . L4<J #%%!
居住区的发展形态与布局研究
白梅
(淄博市规划信息中心,山东 淄博 #$$%%%)
色、高密度的、小尺度的亲近行人的建筑空间。住 宅的风格则采用了更多体现当地文化、风俗、习惯 的建筑形式。住宅城组团的围合出一些公共空间, 这些公共空间也布置上一些唤起传统记忆的教 堂、图书馆、零售商店,营造亲切的社区氛围。 # &- %
新城市主义的传统小城镇预示着一种未来城 市发展的模式:即多中心的居住社区“网络”。各个 社区具有各自多元的人文和自然特征,人们的家 园坐落于自然景区内既能享受清闲的自然景观, 又能在步行范围享受到社区生活的安逸,同时在 电子通讯网络上保持与世界的联络,这种形式是 新城市主义的理想也是人类在新世纪的人居梦 想。 #&" %
最后出现的一种流派,是讲究“气魄宏伟”。这 个流派的代表人物竭力通过塔式高层建筑与长条 板式建筑相结合,造成开敞的空间,使人们从远处 就能一眼望见建筑群的多采多姿,使千人一面、平
!"
淡无奇的居住区相形见绌。在西方,特别在东欧, 根据上述布局原则建了许多成片的住宅区;人们 竭力提高建筑密度的倾向,对住宅区的空间布局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追求“气魄宏伟”的效果,也是 某些以 “景观派”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所特有的现 象,在这些国家,“宏伟主义”又有其独特的形式。#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