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实验报告
甘蓝酸碱变色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紫甘蓝汁的酸碱指示作用。
2. 探究不同酸碱度溶液对紫甘蓝汁颜色的影响。
3. 通过实验,加深对酸碱平衡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紫甘蓝汁中含有花青素,这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
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溶液中会呈现不同的颜色,酸性条件下呈红色或紫红色,碱性条件下呈蓝色或绿色,中性条件下呈紫色。
因此,紫甘蓝汁可以作为一种天然的酸碱指示剂。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紫甘蓝、白醋、纯碱、肥皂水、食盐水、蒸馏水、酒精、玻璃棒、试管、滴管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加热器、烧杯、漏斗、滤纸等。
四、实验步骤1. 紫甘蓝汁的制备(1)将紫甘蓝洗净,切碎。
(2)将切碎的紫甘蓝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
(3)将烧杯置于加热器上,加热煮沸。
(4)煮沸后,用漏斗过滤,得到紫甘蓝汁。
2. 紫甘蓝汁酸碱指示实验(1)取若干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紫甘蓝汁。
(2)向试管中滴加白醋,观察颜色变化。
(3)向试管中滴加纯碱,观察颜色变化。
(4)向试管中滴加肥皂水,观察颜色变化。
(5)向试管中滴加食盐水,观察颜色变化。
(6)向试管中滴加蒸馏水,观察颜色变化。
3. 实验现象与结果分析(1)白醋滴入后,紫甘蓝汁变为红色或紫红色,表明酸性条件下花青素呈红色或紫红色。
(2)纯碱滴入后,紫甘蓝汁变为蓝色或绿色,表明碱性条件下花青素呈蓝色或绿色。
(3)肥皂水滴入后,紫甘蓝汁变为绿色,表明碱性条件下花青素呈绿色。
(4)食盐水滴入后,紫甘蓝汁颜色基本无变化,表明中性条件下花青素呈紫色。
(5)蒸馏水滴入后,紫甘蓝汁颜色基本无变化,表明中性条件下花青素呈紫色。
五、实验结论1. 紫甘蓝汁是一种天然的酸碱指示剂,其颜色变化与溶液的酸碱度密切相关。
2. 酸性条件下,紫甘蓝汁呈红色或紫红色;碱性条件下,紫甘蓝汁呈蓝色或绿色;中性条件下,紫甘蓝汁呈紫色。
3. 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对酸碱平衡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
六、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控制好紫甘蓝汁的浓度,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化学变色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化学物质在不同条件下颜色变化的现象。
2. 掌握一些常见的化学变色实验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化学变色实验是利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颜色变化来观察和研究物质性质的一种实验方法。
实验过程中,某些物质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颜色变化,这种变化通常是由于物质内部的电子结构发生变化所引起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硫酸铜溶液- 氯化铁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盐酸- 硫酸- 碘酒- 蔗糖- 氯化铵- 氢氧化铜- 氢氧化钠- 稀硝酸- 稀硫酸- 稀盐酸- 稀氨水- 氯化铁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2. 实验仪器:- 烧杯- 试管- 滴管- 移液管- 滤纸- 漏斗- 铁架台- 酒精灯- 火柴四、实验步骤1.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1)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2)用滴管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2. 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1)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少量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2)用滴管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铁溶液中,观察现象。
3. 盐酸与氢氧化铜反应(1)取一个试管,加入少量氢氧化铜粉末。
(2)用滴管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铜粉末中,观察现象。
4. 硫酸铜溶液与蔗糖反应(1)取一个试管,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
(2)用滴管将蔗糖溶解于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5. 氯化铵与氢氧化钠反应(1)取一个试管,加入少量氯化铵固体。
(2)用滴管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铵固体中,观察现象。
6. 碘酒与淀粉反应(1)取一个试管,加入少量淀粉溶液。
(2)用滴管将碘酒滴入淀粉溶液中,观察现象。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2. 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
3. 盐酸与氢氧化铜反应:生成蓝色溶液。
4. 硫酸铜溶液与蔗糖反应:无明显现象。
5. 氯化铵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无色气体。
花朵变色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物质对花朵颜色的影响。
2. 了解植物细胞渗透现象及水分运输机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实验原理植物细胞具有渗透作用,当植物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时,水分会通过细胞膜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运输。
在本实验中,将花朵放入不同颜色的液体中,花朵会吸收液体中的水分,导致花色发生变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康乃馨(白色)、红墨水、蓝墨水、清水、透明玻璃杯、剪刀、滴管。
2. 实验仪器:天平、显微镜、放大镜。
四、实验步骤1. 将康乃馨的花茎剪短,使它适合放进玻璃杯。
2. 在每个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清水,加入红墨水或蓝墨水,搅拌均匀。
3. 将康乃馨放入装有红墨水的玻璃杯中,观察花色变化。
4. 将康乃馨放入装有蓝墨水的玻璃杯中,观察花色变化。
5. 将康乃馨放入装有清水的玻璃杯中,作为对照组,观察花色变化。
6. 观察并记录花朵在不同液体中的花色变化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将康乃馨放入红墨水中,花色逐渐变为红色。
(2)将康乃馨放入蓝墨水中,花色逐渐变为蓝色。
(3)将康乃馨放入清水中,花色无变化。
2. 实验分析(1)红墨水和蓝墨水中的色素分子进入康乃馨细胞,导致细胞内色素浓度增加,花色发生变化。
(2)清水中无色素分子,康乃馨细胞内色素浓度无变化,花色无变化。
六、实验结论1. 不同物质对花朵颜色有显著影响,红墨水和蓝墨水能使花朵变色。
2. 植物细胞具有渗透作用,水分会通过细胞膜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运输,导致花色发生变化。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操作规范,避免污染实验材料。
2. 观察花朵花色变化时,注意观察时间,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墨水等实验材料接触皮肤。
八、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其他颜色液体进行实验,观察花色变化情况。
2. 探究不同植物细胞对液体的吸收能力。
3. 研究植物细胞渗透现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酚酞变红实验报告结论
通过本实验,探究酚酞在不同溶液中的变色情况,验证酚酞在不同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分析影响酚酞变色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酚酞是一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其变色原理是:在酸性溶液中,酚酞分子呈无色;在碱性溶液中,酚酞分子发生结构变化,呈现红色。
本实验主要验证酚酞在酸性、中性、碱性溶液中的变色情况。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酚酞试液、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指示剂、试管、滴管、烧杯。
2. 实验仪器:实验台、酒精灯、铁架台、试管夹、镊子。
四、实验步骤1. 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蒸馏水,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2. 取另一支试管,加入少量稀盐酸,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3. 取第三支试管,加入少量稀硫酸,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4. 取第四支试管,加入少量稀硝酸,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5. 取第五支试管,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6. 取第六支试管,加入少量蒸馏水,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加热后观察现象。
五、实验现象1. 在蒸馏水中,酚酞试液无色。
2. 在稀盐酸中,酚酞试液无色。
3. 在稀硫酸中,酚酞试液无色。
4. 在稀硝酸中,酚酞试液无色。
5.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酚酞试液变红。
6. 在加热的蒸馏水中,酚酞试液变红。
1. 酚酞在酸性溶液中呈无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红色。
2. 酚酞在蒸馏水中无色,加热后呈红色。
3. 影响酚酞变色的因素有:溶液的酸碱性质、温度等。
4. 本实验验证了酚酞在不同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为实际应用酚酞指示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七、实验讨论1. 酚酞变色的原因是什么?酚酞分子在酸性溶液中呈现无色,是因为其分子结构中的羟基(-OH)与氢离子(H+)结合,使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分子吸收光的能力降低,呈现无色。
而在碱性溶液中,酚酞分子失去羟基,与氢氧根离子(OH-)结合,使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分子吸收光的能力增强,呈现红色。
2. 如何提高酚酞的灵敏度?提高酚酞的灵敏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优化实验条件,如控制温度、pH值等。
叶子变色原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和掌握叶子变色的原理,探究环境因素对叶子颜色变化的影响,加深对植物生理学中色素代谢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植物叶子中的主要色素包括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等。
其中,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因素,其含量在春夏季节较高,使得叶子呈现出绿色。
随着季节的变化,叶绿素的合成减少,其他色素逐渐显现出来,导致叶子颜色发生变化。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叶子颜色的变化,分析影响叶子变色的因素,进一步揭示叶子变色的原理。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植物:常绿树、落叶树各一棵2. 实验工具:剪刀、放大镜、透明容器、温度计、湿度计、光照计3. 实验试剂:蒸馏水、pH试纸、氮、磷、钾等无机盐溶液四、实验步骤1. 观察实验植物的叶子颜色,记录初始状态。
2. 分别对常绿树和落叶树进行以下实验:(1)温度实验:将实验植物分别放置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如20℃、25℃、30℃),观察并记录叶子颜色变化。
(2)湿度实验:将实验植物分别放置在不同湿度条件下(如50%、60%、70%),观察并记录叶子颜色变化。
(3)光照实验:将实验植物分别放置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如全光照、半光照、遮光),观察并记录叶子颜色变化。
(4)氮、磷、钾实验:将实验植物分别施用不同浓度的氮、磷、钾溶液,观察并记录叶子颜色变化。
3. 对比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实验植物的叶子颜色变化,总结影响叶子变色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实验:在20℃条件下,实验植物的叶子颜色变化不明显;在25℃条件下,叶子颜色逐渐由绿色变为黄色;在30℃条件下,叶子颜色变为红色。
说明温度对叶子变色有显著影响,高温有利于红色素的合成。
2. 湿度实验:在50%湿度条件下,实验植物的叶子颜色变化不明显;在60%湿度条件下,叶子颜色逐渐由绿色变为黄色;在70%湿度条件下,叶子颜色变为红色。
说明湿度对叶子变色也有一定影响,高湿度有利于红色素的合成。
3. 光照实验:在全光照条件下,实验植物的叶子颜色变化不明显;在半光照条件下,叶子颜色逐渐由绿色变为黄色;在遮光条件下,叶子颜色变为红色。
金属燃烧变色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金属燃烧的基本原理。
2. 观察并记录不同金属燃烧时的颜色变化。
3. 掌握焰色反应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焰色反应是指某些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中灼烧时,使火焰呈现特殊颜色的现象。
不同金属在燃烧时会产生不同的颜色,这是由于金属离子在高温下能级跃迁,释放出特定波长的光所致。
三、实验器材1. 金属丝:钾、钠、钙、钡、铜、镁、铁、锂、铷、铯、锶。
2. 火柴或酒精灯。
3. 玻璃棒或镊子。
4. 火焰颜色测试纸。
四、实验步骤1. 将金属丝剪成适当长度,分别放在玻璃棒或镊子上。
2. 点燃酒精灯,将金属丝放入火焰中灼烧。
3. 观察并记录金属燃烧时的颜色变化。
4. 将火焰颜色测试纸放在火焰附近,观察颜色变化是否与测试纸上的颜色相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钾:紫色火焰,颜色明显。
2. 钠:黄色火焰,颜色明显。
3. 钙:砖红色火焰,颜色明显。
4. 钡:黄绿色火焰,颜色明显。
5. 铜:绿色火焰,颜色明显。
6. 镁:白色火焰,颜色明显。
7. 铁:白色火焰,颜色明显。
8. 锂:紫红色火焰,颜色明显。
9. 铷:紫色火焰,颜色明显。
10. 铯:紫红色火焰,颜色明显。
11. 锶:洋红色火焰,颜色明显。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金属在燃烧时会产生不同的颜色,这与金属离子的能级跃迁有关。
焰色反应是检测金属元素的一种简便方法,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部分金属丝在火焰中燃烧时产生了火花,这是由于金属在高温下熔化、蒸发形成的金属蒸汽与氧气反应产生的。
2. 实验中,部分金属燃烧时的颜色不够明显,可能是由于金属丝表面氧化层影响了焰色反应的观察。
3. 实验过程中,操作时应注意安全,避免火焰直接接触皮肤或衣物。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金属燃烧的基本原理,观察并记录了不同金属燃烧时的颜色变化,掌握了焰色反应的基本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焰色反应是一种检测金属元素的有效方法,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
白花变色实验报告
白花变色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白花在不同酸碱环境下的变色情况,探究白花受环境酸碱度影响的原因和机理。
实验原理:白花受酸碱环境影响的变色原理主要是因为花瓣中的花色素分子在不同pH值的环境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当环境为酸性时,花色素分子中的结构会发生改变,导致花瓣颜色变化;当环境为碱性时,花色素分子的结构也会发生改变,进而使花瓣呈现另一种颜色。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白花、酸性溶液(如醋酸溶液)、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
2. 实验方法:- 将白花放入酸性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观察花瓣颜色变化。
- 将白花放入碱性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再观察花瓣颜色变化。
- 将白花放入蒸馏水中冲洗,观察花瓣颜色是否恢复原状。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观察结果,可以看出在酸性溶液中,白花的花瓣颜色可能发生变化,变为另一种颜色;而在碱性溶液中,花瓣颜色也会有所改变。
这是由于花色素分子受到环境酸碱度的影响,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导致花瓣颜色变化的原因。
结论:白花受环境酸碱度的影响,花色素分子的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花瓣颜色变化的实验结果,说明了花色素分子在不同pH值环境下的敏感性。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植物花色的形成机理,为植物花色变化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对白花的处理要细致,避免对花瓣造成损伤;同时,实验环境的控制也是很重要的,要确保实验条件的稳定性,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白花变色实验,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白花受环境酸碱度影响的变色机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和参考依据。
希望本次实验的结果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咨询。
酚酞变红的实验报告
1. 探究酚酞在不同溶液中的变色现象。
2. 理解酚酞作为酸碱指示剂的原理。
3. 学习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酚酞是一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其化学名称为1,5-二羟基苯二甲酸。
酚酞在酸性溶液中呈无色,而在碱性溶液中呈红色。
这是因为酚酞分子在酸性溶液中发生质子化,使其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其颜色。
三、实验材料1. 酚酞试液2. 稀盐酸(HCl)3. 氢氧化钠溶液(NaOH)4. 氯化钠溶液(NaCl)5. 硫酸铜溶液(CuSO4)6. 玻璃棒7. 试管8. 滴管四、实验步骤1. 取三个试管,分别加入2ml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
2. 向每个试管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颜色变化。
3. 取另一个试管,加入2ml硫酸铜溶液,用滴管向其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观察颜色变化。
4. 将酚酞试液滴入装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观察颜色变化。
5. 将酚酞试液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观察颜色变化。
1. 稀盐酸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呈无色。
2.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呈红色。
3. 氯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仍呈无色。
4. 硫酸铜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呈蓝色。
5. 将酚酞试液滴入装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溶液颜色变为红色。
6. 将酚酞试液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溶液颜色变为红色。
六、实验结论1. 酚酞在酸性溶液中呈无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红色。
2. 酚酞作为酸碱指示剂,可以用于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3. 氯化钠溶液为中性,不影响酚酞的颜色变化。
4. 硫酸铜溶液为酸性,与酚酞反应后溶液呈蓝色。
5. 氢氧化钠溶液为碱性,与酚酞反应后溶液呈红色。
七、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以便及时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 在实验过程中,要确保酚酞试液的滴加量适中,避免过量导致颜色变化不明显。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化学试剂。
八、实验拓展1. 研究其他酸碱指示剂在不同溶液中的变色现象。
花变颜色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花朵在不同条件下颜色变化的原因。
2. 了解植物色素的特性及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验原理植物花朵的颜色主要由花青素、黄酮类化合物、胡萝卜素等色素决定。
这些色素在植物体内受pH值、光照、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颜色变化。
本实验通过改变花朵生长条件,观察花朵颜色的变化,探究植物色素的特性。
三、实验材料1. 红色玫瑰、白色玫瑰、紫罗兰各5朵。
2. pH试纸、pH值为3、5、7、9的溶液。
3. 水培瓶、剪刀、标签纸。
4. 恒温箱、温度计。
四、实验步骤1. 将红色玫瑰、白色玫瑰、紫罗兰分别放入水培瓶中,并贴上标签。
2. 将pH值为3、5、7、9的溶液分别倒入四个水培瓶中,观察花朵颜色变化。
3. 将水培瓶放入恒温箱中,分别调节温度为20℃、25℃、30℃,观察花朵颜色变化。
4. 将水培瓶放置在光照条件下,观察花朵颜色变化。
5.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花朵颜色变化的原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pH值对花朵颜色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pH值为3的酸性溶液中,红色玫瑰颜色加深,白色玫瑰变红,紫罗兰变紫;在pH值为5的酸性溶液中,红色玫瑰颜色加深,白色玫瑰变粉,紫罗兰变深紫;在pH值为7的中性溶液中,花朵颜色无明显变化;在pH值为9的碱性溶液中,红色玫瑰变粉,白色玫瑰变绿,紫罗兰变蓝。
分析:pH值对植物色素的影响较大,酸性条件下,花青素等色素会发生变化,导致花朵颜色加深;碱性条件下,部分色素会分解,花朵颜色变浅。
2. 温度对花朵颜色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20℃的温度下,花朵颜色变化不明显;在25℃的温度下,红色玫瑰颜色加深,白色玫瑰变红,紫罗兰变紫;在30℃的温度下,红色玫瑰颜色加深,白色玫瑰变粉,紫罗兰变深紫。
分析:温度对植物色素的影响较大,高温条件下,植物体内色素分解速度加快,花朵颜色变浅;低温条件下,色素分解速度减慢,花朵颜色加深。
变颜色_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之间的区别。
2. 探究某些物质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利用了以下几种化学物质:酚酞、石蕊、甲基橙、高锰酸钾、碘化钾等。
这些物质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颜色变化,从而实现实验目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酚酞、石蕊、甲基橙、高锰酸钾、碘化钾、氢氧化钠、稀盐酸、蒸馏水、试管、滴管等。
2. 实验仪器:酒精灯、试管架、铁架台、烧杯、玻璃棒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酚酞、石蕊、甲基橙、高锰酸钾、碘化钾等物质分别装入试管中。
2. 分别向装有不同物质的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
3. 向装有酚酞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4. 向装有石蕊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观察颜色变化。
5. 向装有甲基橙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6. 向装有高锰酸钾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碘化钾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7. 用酒精灯加热装有高锰酸钾的试管,观察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酚酞遇氢氧化钠溶液变红,说明酚酞在碱性条件下呈现红色。
2. 石蕊遇稀盐酸变红,说明石蕊在酸性条件下呈现红色。
3. 甲基橙遇氢氧化钠溶液变红,说明甲基橙在碱性条件下呈现红色。
4. 高锰酸钾遇碘化钾溶液变紫,说明高锰酸钾与碘化钾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紫色物质。
5. 加热高锰酸钾,颜色加深,说明加热可以促进高锰酸钾的分解,产生更多的紫色物质。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变颜色小实验的目的,验证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之间的区别。
2.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酚酞、石蕊、甲基橙、高锰酸钾等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颜色变化现象。
3. 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到有害物质。
2. 实验操作要规范,避免实验结果出现误差。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透明变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探究透明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分析影响颜色变化的因素,并探讨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二、实验原理透明物质在受到外界刺激(如光照、温度、化学物质等)时,其分子结构或电子能级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光的吸收、反射和透射,导致颜色变化。
本实验主要研究透明物质在光照条件下的颜色变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玻璃杯- 稀释的红蓝墨水- 淡色花朵- 解剖刀- 无色透明肥皂泡- 积水柏油马路- 平静的水塘2. 实验仪器:- 阳光- 激光笔- 紫外线灯- 温度计四、实验步骤1. 变色花实验(1)取一支刚摘下的淡色花朵,用解剖刀将花茎从中间剖开但不断裂。
(2)将花茎剖开的部分小心掰开,分别插入装有红蓝墨水的玻璃杯中。
(3)观察花茎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2. 肥皂泡实验(1)取一个无色透明的肥皂泡,用激光笔照射肥皂泡。
(2)观察肥皂泡在阳光下呈现的彩色,记录实验结果。
3. 油膜实验(1)在积水的柏油马路上,用手指轻轻拍打,使水面形成一层油膜。
(2)观察油膜在阳光下呈现的彩色,记录实验结果。
4. 水波实验(1)在平静的水塘中丢下一块石头,激起一圈圈涟漪。
(2)观察水波在阳光下呈现的彩色,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变色花实验结果:在红蓝墨水中,花茎的颜色分别变为红色和蓝色。
这是因为红蓝墨水中的染料分子与花茎细胞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导致花茎颜色发生变化。
2. 肥皂泡实验结果:在阳光下,肥皂泡呈现彩色。
这是因为肥皂泡的薄膜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干涉现象。
不同波长的光在薄膜的上下表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导致不同颜色的光波相互干涉,形成彩色。
3. 油膜实验结果:在阳光下,油膜呈现彩色。
这是因为油膜在光的照射下,同样发生了干涉现象。
不同波长的光在油膜的上下表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导致不同颜色的光波相互干涉,形成彩色。
4. 水波实验结果:在阳光下,水波呈现彩色。
这是因为水波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衍射现象。
胶片变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胶片在不同条件下的变色情况,探究影响胶片变色的因素,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条件来控制胶片的变色。
二、实验原理胶片是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其主要成分是卤化银。
当胶片受到光线照射时,卤化银会发生感光反应,形成潜影。
在显影过程中,潜影会被还原成金属银,从而形成可见的图像。
然而,在某些条件下,胶片会发生变色现象,影响图像的稳定性和质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新鲜胶片- 水浴锅- 温度计- 酒精- 碘酒- 稀盐酸- 稀氨水- 滤纸2. 实验仪器:- 烧杯- 秒表- 精密天平- 显微镜四、实验方法1. 准备工作:将新鲜胶片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均匀。
2. 实验一:温度对胶片变色的影响- 将胶片放入水浴锅中,分别设置不同温度(如20℃、30℃、40℃、50℃)。
- 每隔一定时间观察胶片的变色情况,并记录数据。
3. 实验二:酒精对胶片变色的作用- 将胶片放入装有酒精的烧杯中,浸泡一段时间。
- 观察胶片的变色情况,并记录数据。
4. 实验三:碘酒对胶片变色的作用- 将胶片放入装有碘酒的烧杯中,浸泡一段时间。
- 观察胶片的变色情况,并记录数据。
5. 实验四:稀盐酸对胶片变色的作用- 将胶片放入装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浸泡一段时间。
- 观察胶片的变色情况,并记录数据。
6. 实验五:稀氨水对胶片变色的作用- 将胶片放入装有稀氨水的烧杯中,浸泡一段时间。
- 观察胶片的变色情况,并记录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温度对胶片变色的影响- 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胶片的变色速度加快,颜色逐渐加深。
- 分析:温度升高,卤化银的感光反应速度加快,导致胶片变色。
2. 实验二:酒精对胶片变色的作用- 结果:胶片在酒精中浸泡一段时间后,颜色变浅。
- 分析:酒精可以溶解胶片表面的卤化银,使其感光能力降低,从而导致颜色变浅。
3. 实验三:碘酒对胶片变色的作用- 结果:胶片在碘酒中浸泡一段时间后,颜色变深。
纸杯变色实验报告模板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纸杯在不同条件下变色的原理。
2. 探究不同因素对纸杯变色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纸杯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变色现象,主要是由于纸杯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在氧化、还原等化学反应中发生结构变化,导致颜色发生变化。
本实验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观察纸杯的变色情况,分析影响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纸杯若干- 稀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氯化铁溶液- 醋酸- 氢氧化钠固体- 碘酒- 稀硫酸- 氢氧化铜溶液- 铁粉- 氯化钡溶液- 硝酸银溶液- 氯化铁固体2. 实验仪器:- 烧杯- 玻璃棒- 试管- 烧瓶- 滴管- 酒精灯- 铁架台- 镊子四、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纸杯,分别编号为1-10号。
2. 将1-5号纸杯分别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醋酸、氢氧化钠固体,观察纸杯变色情况。
3. 将6-10号纸杯分别加入碘酒、稀硫酸、氢氧化铜溶液、铁粉、氯化钡溶液,观察纸杯变色情况。
4. 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颜色变化记录在表格中。
5.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1号纸杯(稀盐酸):无变化- 2号纸杯(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 3号纸杯(氯化铁溶液):变为棕色- 4号纸杯(醋酸):无变化- 5号纸杯(氢氧化钠固体):无变化- 6号纸杯(碘酒):变为蓝色- 7号纸杯(稀硫酸):无变化- 8号纸杯(氢氧化铜溶液):变为蓝色- 9号纸杯(铁粉):变为黑色- 10号纸杯(氯化钡溶液):无变化2. 分析:- 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醋酸、氢氧化钠固体对纸杯无影响,说明这些物质不具备使纸杯变色的能力。
- 氯化铁溶液使纸杯变为棕色,可能是由于氯化铁与纸杯中的木质素发生反应,生成棕色化合物。
- 碘酒使纸杯变为蓝色,可能是由于碘酒中的碘与纸杯中的淀粉发生反应,生成蓝色复合物。
- 稀硫酸、氯化钡溶液对纸杯无影响,说明这些物质不具备使纸杯变色的能力。
植物会变色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变色现象及其原因。
2. 探究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变色的规律。
3. 提高观察、分析、实验操作等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三株同品种的植物幼苗、不同颜色的染料、清水、剪刀、培养皿、温度计、光照计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数码相机、电子天平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三株植物幼苗分为三组,分别命名为A、B、C组。
2. 染色处理:A组植物幼苗用红色染料染色,B组植物幼苗用蓝色染料染色,C组植物幼苗用绿色染料染色。
染料浓度相同,染色时间为24小时。
3. 环境条件设置:将三组植物幼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具体如下:A组:温度25℃,光照强度1000勒克斯,湿度60%;B组:温度20℃,光照强度500勒克斯,湿度70%;C组:温度30℃,光照强度2000勒克斯,湿度50%。
4. 观察记录:在实验过程中,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幼苗的变色情况,包括颜色变化、生长状况等。
5. 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对观察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变色的规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A组植物幼苗在染色24小时后,叶片颜色变为红色;B组植物幼苗在染色24小时后,叶片颜色变为蓝色;C组植物幼苗在染色24小时后,叶片颜色变为绿色。
在实验过程中,三组植物幼苗的生长状况良好,未出现病虫害现象。
2.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植物在不同颜色染料的作用下,可以表现出相应的颜色。
红色染料使植物叶片呈现红色,蓝色染料使植物叶片呈现蓝色,绿色染料使植物叶片呈现绿色。
(2)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其变色程度存在差异。
在高温、强光、低湿度条件下,植物叶片变色程度较高;在低温、弱光、高湿度条件下,植物叶片变色程度较低。
(3)植物变色与植物体内的色素含量、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因素有关。
五、实验结论1. 植物会变色,且变色程度受环境因素、色素含量、遗传因素等因素的影响。
牛奶变色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牛奶在不同条件下发生变色现象的原因;2. 分析牛奶变色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及原理;3. 了解牛奶中营养成分对颜色变化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牛奶是一种复杂的乳液,主要由水、蛋白质、脂肪、乳糖等成分组成。
在特定条件下,牛奶中的成分会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颜色变化。
本实验主要探究以下几种变色现象:1. 牛奶加热变色:牛奶加热后,蛋白质会发生变性,形成黄色或棕色物质;2. 牛奶加醋变色:牛奶中的蛋白质与醋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3. 牛奶加碘变色:牛奶中的淀粉与碘反应,生成蓝色复合物。
三、实验材料1. 牛奶;2. 热水;3. 醋;4. 碘液;5. 玻璃杯;6. 研钵;7. 研杵;8. 滴管。
四、实验步骤1. 牛奶加热变色实验(1)取适量牛奶倒入玻璃杯中;(2)将玻璃杯放入热水中加热,观察牛奶颜色变化;(3)记录变色时间及颜色变化过程。
2. 牛奶加醋变色实验(1)取适量牛奶倒入玻璃杯中;(2)用滴管向牛奶中加入几滴醋;(3)观察牛奶颜色变化,记录变色时间及颜色变化过程。
3. 牛奶加碘变色实验(1)取适量牛奶倒入玻璃杯中;(2)用滴管向牛奶中加入几滴碘液;(3)观察牛奶颜色变化,记录变色时间及颜色变化过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牛奶加热变色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牛奶加热后,颜色逐渐由白色变为黄色或棕色。
这是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发生变性,形成黄色或棕色物质。
加热时间越长,变色程度越明显。
2. 牛奶加醋变色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牛奶加入醋后,颜色迅速变为白色,并出现白色沉淀。
这是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与醋酸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沉淀越多,说明反应越剧烈。
3. 牛奶加碘变色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牛奶加入碘液后,颜色变为蓝色。
这是因为牛奶中的淀粉与碘反应,生成蓝色复合物。
颜色越深,说明淀粉含量越高。
六、实验结论1. 牛奶加热、加醋、加碘等条件下均会发生变色现象;2. 牛奶变色主要与蛋白质、淀粉等成分的反应有关;3. 牛奶中营养成分对颜色变化有显著影响。
神奇的变色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神奇的变色实验实验目的:探究某些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颜色变化的原理,并观察其变化过程。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试管架、镊子、玻璃棒、蒸馏水、稀盐酸、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氢氧化钠固体、无色酚酞试液、氢氧化铜固体、碘酒、淀粉溶液、碘化钾溶液、无色硫酸铜溶液、无色硫酸锌溶液、蒸馏水、烧杯、试管架、镊子、玻璃棒等。
实验步骤:1. 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紫色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2. 分别向两个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3.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颜色变化。
4. 将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
5. 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锌溶液。
6. 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固体,观察颜色变化。
7. 向硫酸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固体,观察颜色变化。
8. 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碘酒和淀粉溶液。
9. 向碘酒中加入少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10.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无色硫酸铜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1.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
2. 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由紫色变为蓝色;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3.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蓝色沉淀;硫酸锌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溶液无明显变化。
4. 碘酒中加入碘化钾溶液,溶液由棕色变为蓝色;淀粉溶液中加入无色硫酸铜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实验分析:1. 酸碱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条件下发生颜色变化,是由于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紫色石蕊试液在酸性条件下,其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变为红色;在碱性条件下,其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变为蓝色。
酚酞试液在酸性条件下,分子结构不变,因此无色;在碱性条件下,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变为红色。
颜色变化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颜色变化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人员:XXX、XXX、XXX一、实验目的1. 了解颜色变化的原理。
2. 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颜色变化现象。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颜色变化是化学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如温度、浓度、pH值等变化时,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光的吸收和反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颜色变化的现象。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化学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颜色变化,来了解颜色变化的原理。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氯化钠溶液、酚酞指示剂、甲基橙指示剂等。
2. 实验器材:试管、滴管、烧杯、酒精灯、玻璃棒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实验药品分别倒入试管中,标记清楚。
(2)准备好实验器材。
2. 实验操作(1)观察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变化:将硫酸铜溶液滴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2)观察盐酸溶液的颜色变化:将盐酸溶液滴入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3)观察氯化钠溶液的颜色变化:将氯化钠溶液滴入烧杯中,加入少量甲基橙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4)观察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将酚酞指示剂滴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5)观察甲基橙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将甲基橙指示剂滴入烧杯中,加入少量盐酸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3. 记录实验现象(1)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由蓝色变为淡蓝色沉淀。
(2)盐酸溶液:加入酚酞指示剂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3)氯化钠溶液:加入甲基橙指示剂后,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
(4)酚酞指示剂: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5)甲基橙指示剂:加入盐酸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
五、实验结果分析1. 硫酸铜溶液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溶液由蓝色变为淡蓝色沉淀。
2. 盐酸溶液在加入酚酞指示剂后,由于酚酞在酸性溶液中为无色,在碱性溶液中为红色,因此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导管变色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植物体内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进行运输的。
导管是植物体内的一种管道组织,主要由细胞壁构成,细胞质和细胞核已经消失。
导管细胞排列成一条直线,形成一条细长的管道。
为了观察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过程,本实验采用芹菜和红(蓝)墨水稀释液进行导管变色实验。
二、实验目的1. 观察植物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过程;2. 了解导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结构;3.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观察和实验分析能力。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芹菜、红(蓝)墨水稀释液、蒸馏水、剪刀、镊子、培养皿、滴管、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镜、酒精灯、加热器、培养箱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芹菜洗净,切成适当长度,放入培养皿中。
2. 制备红(蓝)墨水稀释液:将红(蓝)墨水与蒸馏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均匀。
3. 实验操作:(1)用滴管吸取红(蓝)墨水稀释液,滴在芹菜叶片上;(2)将芹菜放入培养皿中,用解剖针轻轻插入芹菜茎部,使红(蓝)墨水稀释液渗入芹菜茎;(3)将芹菜放入培养箱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观察芹菜导管变色情况。
4. 观察与记录:(1)观察芹菜茎部导管变色情况,记录导管变色的时间;(2)用解剖针将芹菜茎部导管取出,制成切片;(3)将切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导管的结构和分布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芹菜茎部导管在滴加红(蓝)墨水稀释液后,经过一段时间,导管变红色。
2. 结果分析:(1)导管变色说明红(蓝)墨水稀释液已通过导管运输到芹菜叶片;(2)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导管细胞排列成一条直线,形成管道,细胞壁构成导管,细胞质和细胞核已经消失;(3)实验结果与植物生理学理论相符,导管是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重要组织。
六、实验结论1. 导管是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重要组织;2. 红墨水稀释液可通过导管运输到芹菜叶片;3. 导管细胞排列成一条直线,形成管道,细胞壁构成导管,细胞质和细胞核已经消失。
入水变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后的颜色变化现象。
2. 探究不同溶解度对颜色变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物质在水中溶解后,会与水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导致物质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颜色变化。
溶解度是指单位体积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溶解度越大,颜色变化越明显。
三、实验材料1. 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滴管、试管、酒精灯、镊子、试管架、滤纸等。
2. 实验药品:氯化钠、硫酸铜、硝酸钾、碳酸钠、酚酞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药品,将氯化钠、硫酸铜、硝酸钾、碳酸钠、酚酞分别放入试管中。
2.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3. 分别用滴管取少量氯化钠、硫酸铜、硝酸钾、碳酸钠、酚酞溶解于烧杯中的蒸馏水中。
4. 观察并记录不同物质溶解于水中后的颜色变化。
5. 将溶解后的溶液分别过滤,得到澄清的滤液。
6. 将澄清滤液分别倒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7. 将溶解后的溶液分别用滤纸过滤,得到滤渣。
8. 将滤渣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9. 观察并记录不同物质溶解于水中后的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氯化钠:溶解于水中后,溶液颜色无变化,呈无色。
2. 硫酸铜:溶解于水中后,溶液颜色呈蓝色。
3. 硝酸钾:溶解于水中后,溶液颜色呈无色。
4. 碳酸钠:溶解于水中后,溶液颜色呈无色。
5. 酚酞:溶解于水中后,溶液颜色呈无色。
加热后,所有溶液颜色均无变化。
过滤后,滤液颜色与原溶液颜色相同。
六、实验结论1. 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后,会产生颜色变化现象。
2. 溶解度越大,颜色变化越明显。
3. 实验过程中,操作要规范,观察要细致。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化学品溅入眼睛或皮肤。
2. 操作时要小心,避免溶液溅出。
3. 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用品,保持实验室整洁。
八、实验拓展1. 研究其他物质在水中溶解后的颜色变化现象。
蓝绿混合变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蓝绿色素的性质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2. 通过实验验证蓝绿色素在不同pH值、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
3. 了解蓝绿色素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降解情况。
二、实验原理蓝绿色素是一种天然色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
本实验通过混合不同浓度的蓝绿色素溶液,观察其在不同条件下的颜色变化,从而分析其性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蓝绿色素粉末、蒸馏水、醋酸、氢氧化钠、氯化钠、无水乙醇、石油醚、冰块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烧杯、滴管、pH试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磁力搅拌器、比色皿等。
四、实验步骤1. 蓝绿色素溶液的制备(1)称取一定量的蓝绿色素粉末,加入少量蒸馏水,充分搅拌溶解。
(2)将溶液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线。
2. 不同pH值下蓝绿色素溶液的颜色变化(1)取等量的蓝绿色素溶液,分别加入醋酸和氢氧化钠,调节pH值至2、4、6、8、10、12。
(2)观察并记录不同pH值下溶液的颜色变化。
3. 不同溶剂中蓝绿色素的溶解度(1)取等量的蓝绿色素溶液,分别加入蒸馏水、醋酸、氢氧化钠、氯化钠、无水乙醇、石油醚。
(2)观察并记录不同溶剂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4. 不同光照条件下蓝绿色素的降解(1)取等量的蓝绿色素溶液,分别置于光照和黑暗环境中。
(2)定时观察并记录溶液的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pH值下蓝绿色素溶液的颜色变化实验结果显示,随着pH值的降低,蓝绿色素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深,呈现深蓝色;随着pH值的升高,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呈现浅绿色。
这表明蓝绿色素在不同pH值下具有不同的颜色。
2. 不同溶剂中蓝绿色素的溶解度实验结果显示,蓝绿色素在蒸馏水中溶解度较高,呈现浅绿色;在醋酸、氢氧化钠、氯化钠、无水乙醇、石油醚中溶解度较低,颜色较深。
这表明蓝绿色素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存在差异。
3. 不同光照条件下蓝绿色素的降解实验结果显示,在光照条件下,蓝绿色素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浅,直至消失;在黑暗环境中,溶液颜色基本保持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体名称
滴入液体名称
混和后颜色
洗衣粉水
紫甘蓝水
肥皂水
紫甘蓝水
白醋
紫甘蓝水
自来水
紫甘蓝水
紫甘蓝水
1、像()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做()。
2、像()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做()。
3、像紫甘蓝水这样的物质叫做()。
变色花实验记录表液体名称Leabharlann 滴入液体名称混和后颜色
洗衣粉水
紫甘蓝水
2、像()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做()。
3、像紫甘蓝水这样的物质叫做()。
肥皂水
紫甘蓝水
白醋
紫甘蓝水
自来水
紫甘蓝水
紫甘蓝水
1、像()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做()。
2、像()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做()。
3、像紫甘蓝水这样的物质叫做()。
变色花实验记录表
液体名称
滴入液体名称
混和后颜色
洗衣粉水
紫甘蓝水
肥皂水
紫甘蓝水
白醋
紫甘蓝水
自来水
紫甘蓝水
紫甘蓝水
1、像()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