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案
幼儿卫生学教案第一章
第1章婴幼儿的身体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婴幼儿生理解剖特点教学任务:1、能力目标:能根据婴幼儿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解剖特点,在幼儿园工作中采取相应的卫生保健措施。
2、知识目标:掌握婴幼儿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解剖特点和相应的保健措施,明确课程教学内容。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和学好婴幼儿卫生保健课程意义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
重点及难点:婴幼儿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保健。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1、生命的起源问题:最早的生物从哪儿来呢?即原始生命是哪里来的?生命又是怎样发展的呢?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生命起源是化学进化的结果2、辩论:先有鸡蛋?先有鸡?新课讲授:一、概述1、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含义细胞:是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有膜包围的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般由质膜、细胞质和核(或拟核)构成,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的种类:神经细胞(寿命最长)细胞的特点:能分裂(生长)但分裂次数有限,癌细胞:无穷分裂细胞,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分析人体细胞的元素组成可发现有如下规律: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O 65% C 18% H 10% N 3% P 1.4% S 0.3% 其他元素少于3%(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 C 55.99% O 14.62% N 9.33% H7.46% Ca 4.67% P 3.11% K 1.09% S 0.78% Mg 0.16%①组成细胞的最基本的元素是C。
在人体细胞干重中C的含量达到55.99% (鲜重中C的含量达18%)②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有4种:C、H、O、N。
在细胞中这四种元素的含量,占组成细胞元素总量的90%左右。
③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有6种:C、H、O、N、P、S。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篇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识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 过程与方法:从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引出“集合”一词,通过探讨一系列的例子形成集合的概念,举例剖析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探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2) 难点:区别集合与元素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符号,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教学过程:【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大家回忆一下教材中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定义的?[设计意图]引出“集合”一词。
【问题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请大家思考讨论课本第2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探讨并形成集合的含义。
【问题3】请同学们举出认为是集合的例子。
[设计意图]点评学生举出的例子,剖析并强调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问题4】同学们知道用什么来表示一个集合,一个元素吗?集合与元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设计意图] 区别表示集合与元素的的符号,介绍集合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
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5】“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方程(x- 1)(x+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设计意图]引出并介绍列举法。
第一章有理数全章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全章教案有理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正数、负数的实际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掌握数轴的画法,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3、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4、会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5、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计算。
掌握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6、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给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有理数的运算是重点;准确理解负数、绝对值的意义和运算符号的确定是难点。
课时分配1.1正数和负数2课时1.2有理数5课时1.3有理数的加减法3课时1.4有理数的乘除法5课时1.5有理数的乘方4课时本章小结2课时人教版数学第一章有理数全章教案1.1.1 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教学目标〕1、了解负数产生是生活、生产的需要;2、掌握正、负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3、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含义。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和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重点;正确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负数的引入我们知道,数产生于人们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投影1~3:图1.1-1]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了数1,2,3 ;为了表示“没有”、“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
[投影4](1)北京冬季里某天的温度为-3~3℃,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一天北京的温差是多少?(2)有三个队参加的足球比赛中,红队胜黄队(4U1),黄队胜蓝队(1U0),蓝队胜红队(1U0),三个队的净胜球分别是2,-2,0,如何确定排名顺序?(3)2022年我国产量比上年增长1.8%,油菜籽产量比上年增长-2.7%,这里的增长-2.7%代表什么意思?上面三个问题中,哪些数的形式与以前学习的数有区别?数-3、-2、-2.7%与以前学习的数有区别。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精选17篇)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精选17篇〕篇1: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教学目的:认知目的: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才能目的: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和伴随发生的现象情感目的: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理解观察与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学内容:导言:什么是化学?化学是一门以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组成与构造、用处与制法的根底自然学科。
它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学科,故在学习时,因注意实验的操作及观察观察的内容:主要是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等;变化过程中的现象〔例如发光、发热,火焰的颜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变化后生成的气体的颜色、状态等;P.S.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雾:是液体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实验1:蜡烛燃烧的实验观察点燃前:红色固体,燃烧时:黄色火焰,放出热量,蜡烛熔化为液体,有局部蜡油凝固,有少量黑烟生成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白瓷板上有黑色的粉末状固体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白烟”:能被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烧杯内壁上有水雾产生迅速参加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吹灭火焰后:产生白烟实验2: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实验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橡皮塞蹦出实验解释:经酒精灯加热后温度升高,使火柴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试管内的`气体压强急速增大,将塞子弹出实验3:灼烧葡萄糖、砂糖、面粉实验实验现象:有特殊气味,葡萄糖、砂糖灼烧后变黄,变黑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产生的变化,如三态变化等;化学变化:通常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如蜡烛燃烧等;〔2〕化学变化的特征,或者说,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分就是有新物质产生举例:石墨在高温高压,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俗称钻石〕,该过程是化学变化石墨、金刚石经点燃,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3〕化学反响的现象:一般会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特别注意,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现象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高一物理第1章讲课教案
高一物理第1章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a.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b.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c. 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a. 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探究精神;b. 通过讲解、示范、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 通过讨论、辩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b. 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和勤奋好学的品质;c.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a.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b. 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c. 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 教学难点。
a. 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探究精神;b.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a. 利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引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b.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出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c. 利用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 讲解。
a. 通过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知识;b. 通过示范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技能;c.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培养物理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3. 实验。
a. 安排相关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培养实验精神和探究精神;b.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 组织学生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总结。
a.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个清晰的认识;b. 引导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进行反思,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c.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让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有更深入的认识。
会计基础教案-第一章-总论
3、学习要求
4、《会计基础》课程结构
Step2:讲授新课:
一、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一)会计历史
1、我国“会计”一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3、中式会计发展的里程碑:四柱清册、龙门账、天地合账;
4、现代会计之父:意大利卢卡.帕乔利,编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
板书设计:
1、会计基本假设
2、会计基础
1、权责发生制
2、收付实现制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教后记
课堂教学安排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授课章节名称
第一章总论
第四节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质量要求
第五节会计准则体系
授课
课时
二课时
授课
形式
新授课
教学
资源
教材、教参、PPT、网络资源
教学
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具体内容
能力目标:锻炼及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情感目标:强化专业概念,深化职业从业资格意识;
教学
重点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具体内容
教学
难点
会计核算具体内容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外
作业
习题集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含师生活动)
Step1:1、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a.什么是会计?
一、会计基本假设
(一)会计主体
1.会计主体的概念: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2.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之间的关系
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优质教案第一章:《狗·猫·鼠》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深刻关怀。
2. 掌握文章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 词语解析:解析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体会作者的价值观。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读课文。
2. 解析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
4. 总结讨论结果,体会作者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2. 写一篇关于自己与动物的故事,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
第二章:《阿长与<山海经>》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通过讲述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表达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 掌握文章中的叙事、描写等表达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 词语解析:解析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价值。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读课文。
2. 解析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价值。
4. 总结讨论结果,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2. 调查身边的传统文化,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的文章。
第三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通过讲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故事,反映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教育方式的思考。
2. 掌握文章中的叙事、描写等表达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 词语解析:解析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童年生活的意义和对教育方式的启示。
初中语文第1章教案
初中语文第1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
(2)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草原的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草原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草原风光。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大意。
(3)详细讲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阐述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草原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辅导,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等数学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一、教学内容1.函数:常量与变量、函数的定义;2.函数的表示方法:解析法、图示法、表格法;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和周期性;3.初等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反函数、复合函数、初等函数、分段表示的函数,并会建立函数关系;4.极限: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左右极限、极限四则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量、无穷大量、无穷小量的性质;5.连续:连续、间断、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1.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熟练掌握求函数定义域和函数值的方法;2.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定义域、主要性质和图形;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理解复合函数、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会建立函数关系;4.了解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概念(描述性定义);会求左右极限;5.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掌握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能熟练进行极限运算;6.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7.理解函数连续概念;掌握由初等函数的连续性求极限的方法;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1.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基本初等函数、复合函数;2.极限的运算。
3.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4.函数连续概念、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1.极限的概念;2.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函数连续概念。
第一节 函数一、集合 1、集合概念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叫做集合。
组成这个集合的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表示方法:用A ,B ,C ,D 表示集合;用a ,b ,c ,d 表示集合中的元素1)},,,{321 a a a A = 2)}{P x x A 的性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 ∉ A a ∈一个集合,若它只含有有限个元素,则称为有限集;不是有限集的集合称为无限集。
常见的数集:N ,Z ,Q ,R ,N +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集合A 的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记作B A ⊂。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5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5篇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篇1基本知识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2、力的相互性;3、力的矢量性;(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1、两种分类;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教法建议: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
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概念.教学过程设计方案一、提问:什么是力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四、提问:如何表示力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讲解例题: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推力.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通过作图练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作图规范.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让学生体会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不同.五、力的作用效果: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六、力的分类:教师总结力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力的性质划分,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在力学范围内,按力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篇2知识目标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初中地理第一章讲解教案
初中地理第一章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掌握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
2.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解地球的基本面貌、自然地理特征、自然环境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地球的基本面貌: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地球照片等,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理位置等基本特征。
2. 自然地理特征:讲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貌、水文、生物等,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
3. 自然环境要素:详细讲解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工业、农业、城市化等,让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地球照片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基本面貌。
2. 讲解地球的基本面貌:讲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理位置等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
3. 讲解自然地理特征:讲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貌、水文、生物等,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
4. 讲解自然环境要素:详细讲解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 讲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工业、农业、城市化等,让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初中历史第一章教案
初中历史第一章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认识古代文明对今日世界的影响。
2. 能够简要介绍古代四大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古代文明的定义及其特点。
2. 理解古代四大文明的丰富内容。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教科书、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问答或引言的方式引出古代文明的概念,让学生展开思考。
二、新课讲解(15分钟)
1. 介绍古代文明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明及文明的特点。
2. 简要介绍古代四大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
三、课堂活动(20分钟)
1.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的特点及其对今日世界的影响。
2. 展示讨论成果: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交流学习。
四、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拓展
1. 给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丰富对古代文明的了解。
2. 带领学生探索古代文明的遗址,感受历史魅力。
教学反思:
1. 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学生能够加深对古代文明的理解。
2. 结合实地考察和实物展示,学生对古代文明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章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章教案一、教材分析本章主要内容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前言,通过对盖茨比的一些描述和悬疑元素的引入,为后续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本章重点呈现了人物盖茨比的神秘感和对于成功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要人物盖茨比;2. 理解盖茨比的神秘感和对成功的向往;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和把握盖茨比的神秘感;2. 难点:理解和体验盖茨比对成功的向往。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 多媒体设备;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盖茨比的图片和简单描述,引发学生的兴趣,出示问题激发思考;2. 预导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几个与盖茨比相关的问题,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3. 理解课文:师生共同阅读课文,并进行问题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盖茨比的神秘感和对成功的向往;4. 分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展示他们对盖茨比形象的理解,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描述盖茨比的特点;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思考对于成功的理解和个人追求。
六、教学延伸1.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其他作品中的神秘角色,如《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福尔摩斯等,并进行分享讨论;2. 写作训练:要求学生以盖茨比为模板,写一篇关于自己追求成功的短文,并进行相互点评。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研究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前言,通过对盖茨比的描述和悬疑元素的引入,我们体验到了盖茨比的神秘感和对成功的向往。
希望同学们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于盖茨比形象和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于成功的思考和追求。
初中科学七上第一章教案
初中科学七上第一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要素。
2.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 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科学探究的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科学探究?2. 学生分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要素。
二、探究活动(1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例如:“为什么树叶会变色?”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与假设,例如:“树叶变色是因为季节变化。
”3. 教师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例如:观察不同季节树叶的变化。
4. 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例如:拍摄不同季节树叶的照片。
5.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与论证,例如:比较不同季节树叶的变化。
6. 学生评估实验结果,例如:总结树叶变色的原因。
7.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与合作,分享探究成果。
三、方法与技巧(15分钟)1. 教师介绍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例如:观察法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方法与技巧的应用要点,并进行点评。
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2. 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探究方法和技巧,进行自主探究。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进行点评。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要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和技巧的能力。
3. 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的表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高一数学人教版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教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 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用具:投影仪.四. 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二)研探新知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湖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7)方程2560x x -+=的所有实数根;(8)不等式30x ->的所有解;(9)洞口一中2007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 ,B ,C ,D ,…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 b c d …表示.(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如果用A 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 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 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 b 与集合A 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a A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2)如果用A 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 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 组第1题.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第一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
第1单元第1章探索生命的奥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分析问题,表述观点的水平。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共性。
三、教学准备:1、自制课件。
2、FLASH:(1)生物的主要类群填图;(2)生物的应激性。
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生物的主要类群1、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2、生物的种类3、生物的主要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被子子[引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广阔的自然界,山川秀丽,花木丛生,但组成自然界的物体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生命的,另一类是有生命的,你能举出例子吗?[配合课件][讲述]: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在我们现在的地球上生活着大约有30多万种植物,150多万种动物,当然还有许多种类的微生物。
它们形态各异,趣味无穷。
科学家们根据它们的特征,将这些生物实行分类,归类为不同的类群。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填图游戏,看看谁知道的生物种类最多,并且能实行准确的分类。
[FLASH]“生物的主要类群填图”。
对于学生无法填充的个别生物种类实行简单的讲解,如蕨类、藻类植物等。
跟着老师的提示思考并举出自己所知的有生命的物体:人、狗、花、树木等,没有生命的物体:石头、大山、水、桌、椅等。
了解到在地球上生活着大约200多万种生物。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生物被分为不同的类群。
对游戏颇感兴趣,热情高涨。
争先恐后在电脑上操作填图。
对生物的分类知识有无脊椎动物鱼类动物两栖类脊椎爬行类动物鸟类哺乳类其他生物二、生物的生命现象1、生物能生长。
2、生物能实行新陈代谢活动。
3、生物能产生后代。
4、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
[表扬]:看来同学们对生物类群的知识了解得还真不少。
初一数学第一章教案5篇
初一数学第一章教案5篇初一数学第一章教案1教学目的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学问,经受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1.重点:探究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2.商品利润等有关学问。
利润=售价-本钱; =商品利润率二、新授问题4.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利息-利息税=48.6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2.43%×X×2,利息税为2.43%X×2×20%依据等量关系,得2.43%x·2-2.43%x×2×20%=48.6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2.43%x·2·80%=48.6解方程,得x=1250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本钱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待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本钱是多少元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标价的80%(即售价)-本钱=15假设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本钱是x元,那么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1+40%)x·80%-x=15解方程,得x=125答:每件服装的本钱是125元。
三、稳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1.教师自我介绍2.课程分数设置及课堂要求3.课程的逻辑体系——第一章法的基本理论——第二章宪法——第三章行政法——第四章民法——第五章经济法——第六章刑法——第七章诉讼法——第八章国际法【导入课程】同学语录:1.总感觉法律离自己非常遥远,法律与我何干?学法干什么?不犯法就行。
&2.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要犯我,我必犯人。
&3.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要想不被欺,只能靠武力。
讨论:关于法律你知道多少?【案例1】张某,女,1991年5月出生,2007年7月初中毕业后到一家商店工作,月收入950元。
2008年6月张某自作主张花2000元为自己买了一条金项链。
张某的父母得知此事后,以张某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购买项链未经其父母同意为由,找到商场要求退货。
【案例分析】2008年6月,公民张某已经满17周岁,在一家商店工作,能以自己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按照我国民法通则关于公民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公民,能以自己的劳动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所以她用自己的积蓄购买金项链的行为是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商场有权拒绝张某父母的要求。
【案例2】大学生孙某,平时钻研侦探小说,颇有心得,要与警察一比高低。
开始盗窃宿舍财物。
他每次作案都控制财物的价值量,在法律规定的数额较大的标准以下,以免构成盗窃罪。
并在每次作案时,都戴上手套,用拖把抹去足迹。
当他被抓,警察告诉他,他多次作案,累计盗窃金额巨大,已构成盗窃罪时,悔之晚矣。
【案例分析】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
修正案第39条将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修改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启示】知法绝不是对法律一知半解,它不仅要求对法律条文有完整准确的理解,而且要求对法律精神,法治原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要有一个健康的法律心理。
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
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对法律精神、法治原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同时要有一个健康的法律心理。
❖首先,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需要。
❖其次,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是依法就业创业的需要。
❖再次,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
❖最后,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是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需要。
【引入】第一章·法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1.了解法的概念与本质2.熟悉法的作用和价值,了解法的渊源3.了解法的创制,掌握我国立法程序4.掌握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和原则5.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第一节概述【教学重难点】1.法的概念和本质2.法的作用和价值3.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教学过程】一、法的概念与本质(一)法的词源与含义1.汉字“法”的古体——灋廌(zhi ):一种能“治狱”、“别曲直”的独角神兽,“性知有罪,有罪触,无罪则不触”。
廌,也称獬豸(xiè zhì),是中国传说中的上古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
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公正、勇猛的象征,是皇帝、“清平公正”“正大光明”的象征。
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称“獬豸冠”。
【视频】天下洪洞第五集法祖皋陶【概念】平之如水,从水。
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律,均布也。
”——《说文解字》。
所谓均布,是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仪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古曰均布也。
”——段玉载《说文解字注》即天下应该一致遵循的格式、准则。
【概念】法律惩罚不当的行为,达到公平、正义,是人们应该都遵循的格式和准则。
2.西方的法正义女神,古罗马代表公平正义的女神,是作为法律基础的公正道德的象征。
一手提着天平,用它衡量法,另一手握着剑,用它维护法。
她是蒙眼女神,穿着白跑,带着金冠,象征着道德无暇,刚正不阿。
【小结】法意味着公平、公正、神明裁判。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定义法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
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社会的特殊社会现象。
法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阶级性)【注意】统治阶级整体意志,非个别意志,也非个别意志简单相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部分非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案例】陈世美是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女婿,属于统治阶级的行列,但由于他触犯了当时的法律,抛弃妻子,仍然死于包公的龙头铡下。
2.法的内容是统治阶级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在一个社会中,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性质和内容的法律。
人类社会相应产生了四种类型的法律。
【小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范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规范体系。
法的规范作用包括五种: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1)指引作用:必须是对本人的行为才具有指引作用。
(2)评价作用:是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
(3)教育作用:是指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
(4)预测作用:是对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预测。
(5)强制作用:是通过制裁违法犯罪的行为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
【课堂活动】分别为每一种作用举一个生活实例来描述。
2.法的社会作用(1)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法的社会作用的核心(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执行公共事务的法并不必然具有阶级性质,在客观上有利于全社会(二)法的价值1.含义——指法所具有的可以满足或影响社会主体需要的属性和潜能,如法的公平、正义等。
其中,秩序是法律要实现的最基本的价值之一,是保障和实现其他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2.法与道德的关系【案例】p4-5【分析】1.法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法律是社会主流道德的载体,是道德的外化,是道德的底线。
道德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法律的推行,守法的习惯可以内化为一种道德修养。
2.道德的范围比法更广泛。
3.道德的强制力主要来源于人的内心,法律的强制力来源于外界的国家强制力。
三、法的渊源与分类(一)法的渊源法的渊源是指称法的具体的外部表现形态。
任何法都有一定的表现形态,例如以成文法形式表现或以判例法形式表现,以法律形式表现或以行政法规形式表现。
立法者或执政者的重要职责之一,便在于使所制定或认可的法,获得适当的、科学的形式。
执法、司法和守法者要明了不同的法的形式或渊源与自己和自己经办的各方面事项的关系。
中国法的渊源有较为明显的特点,这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以成文法为主要的法的渊源的传统。
中国现时成文法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行政规章、特别行政区法、国际条约。
其中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在中国法的渊源体系中分别居于核心地位和尤为重要的地位。
不成文法往往是中国法的渊源的补充。
现阶段作为中国法的渊源补充存在的,主要是政策、习惯、判例。
1.宪法作为法的渊源,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的,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
它在法的渊源体系中居于最高的、核心的地位,是根本大法。
只有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才能行使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权力,宪法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宪法的修改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
宪法规定和调整的内容比其他法更重要、系统。
它综合性地规定和调整诸如国家性质、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总任务、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这些带根本性、全局性的关系或事项。
宪法具有最高的效力等级,是其他法的立法依据或基础。
其他法的内容或精神必须符合或不得违背它的规定或精神,否则无效。
2.法律这里所谓的法律是指作为现行中国法的一种渊源的法律,不是各种法的总称。
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变动的,规定调整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关系或基本问题的一种法。
通常亦被人们称之为狭义上的法律。
它是中国法的渊源体系的主导。
法律的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而高于其他法,是法的形式体系中的二级大法。
法律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的立法依据或基础,后三者不得违反它,否则无效。
法律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两种。
基本法律由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有权对其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其基本原则相抵触。
基本法律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基本问题,如刑法、民法等。
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规定由基本法律调整以外的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重要问题,其调整面相对较窄,内容较具体,如商标法、文物保护法等。
两种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还有权就有关问题做出规范性决议或决定,它们与法律具有同等地位和效力。
3.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行政法规是由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依法制定和修改的,有关行政管理和管理行政事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它是中国法的渊源体系中一种特定的法的渊源,不是指的各种规定和调整行政关系和行政问题的规范性法文件的总称。
行政法规在中国法的渊源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行政法规作为一种法的渊源,在中国法的渊源体系中处于低于宪法、法律和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的地位。
行政法规要根据宪法、法律来制定,不得与宪法、法律相抵触。
而一般地方性法规亦不得与行政法规相抵触,否则无效。
行政规章是有关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事关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行政规章可以分为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两种。
部门规章是国务院所属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所发布的各种行政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亦称部委规章。
其地位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不得与它们相抵触。
政府规章是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地方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亦称地方政府规章。
政府规章除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外,还不得与上级和同级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4.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地方性法规是由特定的地方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和修改的,效力不超出本行政区域范围,作为地方司法依据之一,在法的渊源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地方性法规是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但又具有不可或缺作用的基础性法律的渊源。
现阶段,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政府所在地的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