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薛法根《如梦令》听课体会两篇.doc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听薛法根老师的课有感

(完整word版)听薛法根老师的课有感

俭朴的语言真实的课堂——听薛法根老师的课有感李娟薛法根老师的课,正所谓“淡极始知花更艳”,他的课于通俗中彰显简约之美,于简约中更见老师的功底。

在俭朴的课堂上,他没有让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各种精致的音乐动画占领课堂,课堂上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股的自然美。

置身课堂听课,如沐春风,感觉当时的课堂就是一个喜悦、解放、智慧生长的园子。

他的课堂,洋溢着滑稽与智慧的气息,不事雕琢的自然,大开大合的结构,风流蕴藉的内容,实实在在的语文训练……薛老师对语文课堂曾讲过一句精辟的话语:语文教学让成长看得见。

不要教着教着学生不见了,要教着教着老师不见了。

欣赏薛老师的“倾听”:那是真正地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发言中,迅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或肯定并深化,或更正并引导,促进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有所提高,让更多的学生分享思考的喜悦。

欣赏薛老师的“评价”:那是对教材的深刻把握,是对学生的无限期待和鼓励,是教学智慧和艺术的积淀。

在他风趣滑稽的评价中,学生笑了,很清晰地知道了自己的不够和进步。

欣赏薛老师的“点拨”:不着痕迹却又恰到好处,给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潜移默化地交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

无论是提问或讲解,读书或想象,薛老师在用例外的方式点拨例外的学生,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真正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欣赏薛老师对学生的足够“等待”,他在课堂上等待学生读书,等待学生发言……薛老师曾说过,要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长进,教师要有足够的耐烦。

而我往往因为担心在他们身上会耽误时间,所以常常放弃对他们的指导或帮助,其实,课堂上,对每一位学生得帮助,对于其他相似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启迪。

教学中我要学会等待,对学生“似解未解”的等待;对学生“灵光一闪”的等待;对学生“部分不悱”的等待。

在等待中营造气氛,让学生思考有活力,在等待中精巧点拨,让学生思考有方向,在等待中精巧设疑,让学生思考有深度,在等待中加强互动,让学生思考有宽度……细细回味,这简单却填塞生命活力的课,没有深远的文化底蕴,怎能达到“简单而有用”的境界?希望,从明天开始,自己的语文教学会有些亮光!。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经典宋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词两首》也是刚刚编入新教材的新课文。

对李清照的偏爱让我对《如梦令》是一见钟情,再加之还从未上过古诗词公开课,所以没有斟酌,没有犹豫,就定下了上这一课。

及至上网搜索才发现,自己认为是新课文的《如梦令》早因著名特级我盛新凤的课堂实录而闻名遐迩,真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之感。

于是,沉下心来,先钻研教材,研究《如梦令》,研究李清照。

读词就是在读背后的词人,反之要读懂这首《如梦令》就得先读懂词人的心,词人的情。

几天里,再次走近李清照——这位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一次又一次地低吟浅唱《如梦令》。

于是有了“兴尽”其实是“兴未尽”,“沉醉”不仅仅是醉在美酒中,还醉在美景中,醉在美丽的意外中,醉在美好的生活中。

“争渡”是少女们抢着划船,也是作者焦急心情的流露。

有了对清照思想情感的准确把握,对《如梦令》的深入解析,对学生情况的了如指掌,此时的我底气足了,思路明了。

于是整理思绪,把自己的教学理念、自己的教学风格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抛却浮躁,找回本我,终于“吹尽黄沙始到金”,一份《如梦令》的教学设计诞生了!学会品词,重要的是其过程和方法。

我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

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学生所列举的“醉”、“暮”、“兴”、“记”等词语,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解读。

我并没有否定哪个词不妥,还让学生把这些词逐一在黑板板书。

板书已不仅是我对文本解读的体现,还是学生学习心得的交流。

在这基础上,我再引导更欣赏的是“醉”字,并说明“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

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我的组织引导恰当好处。

此外,在品读语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诵读,边读边思,边读边悟,使学生诵读水平的提高建立在语言理解基础上学生深情地吟诵《如梦令》,从我补充的资料中感受到了早期李清照的幸福、快乐的生活,此时接着补充《传统文化》书上她后期生活的作品代表《声声慢》。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如梦令》是一首具有优美意境的古代诗歌,通过抒发离愁别绪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深切思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这首诗歌,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如梦令》的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这首诗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首先,教师在进行《如梦令》的教学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深入的解读。

《如梦令》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细腻而含蓄,需要通过对诗歌背景、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通过拆解诗句,讲解诗中的隐喻和比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意图和情感。

其次,教师在教学《如梦令》时,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如梦令》这首诗歌所表达的离愁别绪之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情感联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亲情友情、爱情离别经历,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通过情感投射和审美感悟,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味这首诗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再次,教师在进行《如梦令》的教学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如梦令》作为一首古代经典诗歌,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共同创作类似主题的诗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和文学表达能力。

通过文学创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如梦令》这首诗歌,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理解。

总之,《如梦令》这首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热爱。

只有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和引导,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领略《如梦令》这首经典诗歌的魅力,享受文学带来的美好。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推荐(转载)《如梦令》这堂课,我试教了两次。

每次试上之后,王老师的点评与梳理都是那么精确到位,一语中的,使我的课堂能够实现一次又一次质的飞跃。

教师在教学中,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可以对教材进行一定的重组。

所以在这堂课中,我把《如梦令》与《夏日绝句》整合在一起教学。

因为这一首词一首诗,并不在同一单元里,它们所承载的功能也并不一样,所以也决定着他们在教学中的轻重详略的不同。

《如梦令》是一篇精读课文,教学应该是密不透风,讲究字字敲实,句句诵读。

而《夏日绝句》是练习中的一首欣赏诗,教学便疏可走马,只需整体把握,大体感知即可。

第一次执教《如梦令》,我从李清照的生平入手,详细讲解了《如梦令》这首词,让学生感受早期李清照生活的幸福。

那时的李清照是常常甜蜜地记起那些美好令人沉醉的往事。

紧接着,我出示了《夏日绝句》,带领学生感受此时的李清照心中的愤怒与无奈,感受此时回想美好生活时心中的那一份惆怅。

最后,还出示李清照晚年时的三首词,感受晚年李清照的凄凉、孤独与哀怨,整堂课安排的较满。

课后,王老师提出,整堂课的定位不够清晰。

究竟是通过这些内容向学生传递李清照的诗风词风,还是介绍李清照这个人。

一番话顿时把我问懵了,是啊,一堂课定位的不清晰,导致给人的感觉是模模糊糊一大片。

思考下来,还是自己太急功近利,太舍不得放,把自己所能想到的所有的拓展,所有有关的知识点都想在这一节课中呈现出来。

导致定位不清,容量太大,学生也吸收消化不了。

第二次的教学,我把王老师所提到的尽可能地在课堂得到纠正与展现。

把这堂课定位在了解李清照这个人物的一扇窗口,通过《如梦令》与《夏日绝句》这一诗一词,试着带领学生去触摸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了解李清照的性格,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知人论世成为课的主线。

李清照的才情,她一生的百转千回,跌宕起伏,都在后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们常常会被她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凄婉深深地打动随之叹息。

薛法根课例心得体会2篇

薛法根课例心得体会2篇

薛法根课例心得体会2篇薛法根课例心得体会1这篇课文,我是备得很仓促,备课的重要理念是:“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

”这种爱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当中的,需要孩子用心阅读,用心感受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一、语文课必须是语文的也就是要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核心目标,这是非常科学、全面的,但是我们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们的语文课会走样,会变异。

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课堂都有,合作的、探究的,这些活动的主要内容都离不开语言的学习。

我们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围绕“语言训练”的词语。

这篇的第一个环节“听写词语”,你所听写的词语是有目的的,是要同学积累、归类。

要引导我们的学生,成为我们学生自己的语言。

“诗意”这个词语是非常时尚的词语,可惜学生没有用起来。

第二个环节:提示阅读方法,关注细节,感受语言。

关注这篇课文当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让我们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的语言,从语言中品味出蕴含的感情,透过字词感受语言。

这篇课文中的词语很多,学生交流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第八自然段中“爸爸直奔医院”,这是多音字,这个“奔”字,能看出爸爸和妈妈心心相印,还有“叮嘱”这个词语,这个叮嘱可以看出,爸爸对妈妈的话语中所提出的喜欢的一种关注程度。

这篇文章中还有很多词语是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和感受的。

为什么要在课堂上要取舍呢?应该说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发现的能力是我们着力要培养的目标。

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前提,我们就……在某种程度上,今天学生的发言是非常精彩的,让更加经典的语言让我们的学生来表达,不但能体现他们在思想上长进,还能看出他们在语文上的发展。

交流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评点是非常重要的。

你要肯定他,你要充分地肯定他,不足的地方要指出,要加以完善,我注意引导。

联系自己的体验进行理解,联系我们学习过的知识,联系前文和后文进行思考。

这些同学是会读书、会学习的。

学生的发言,如果老师不评点,你一点拨之后,他就会倾听,他就会学习。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2023年12月8日,我在中山市华侨中学上了一节公开课——《如梦令》,地点在中山市华侨中学初二(1)班,听课老师包括中山市华侨中学全体语文老师。

(一)一字立骨,注重设计的逻辑性“一字立骨”法原为写作方法,指以一个字、一个词作为艺术构思的焦点,并以之贯通全文的构思写作方法。

这一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设计中,以文中的关键内容为纲要,用一个字、一个词“一线串珠”,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一字立骨”可以使教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对文本的分析解读也更加深刻。

本次公开课设计,我以诗词中的“舟”字为着眼点,关注到古诗词中的“舟”意象,将课堂从带有“舟”字的古诗词引入,并围绕着“舟”设计了四大环节:(一)吟舟中词、(二)读舟中事、(三)描舟中景、(四)知舟中人。

“吟舟中词”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由浅入深、由读到吟,从字音到节奏、从节奏到韵律,学生在诵读中逐渐进入诗词意境。

“读舟中事”,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描舟中景”,关注诗句中的景物意象,引入“意象”的概念和“品味意象”的品读诗词方法,引导学生融合舟中事和舟中景,说说诗词的意境,进一步将学生的感官融入到诗词中。

自然而然,就品味出了舟中之情:沉醉、兴尽、惊喜。

“知舟中人”,引入“知人论世”的品读方法,从一篇词,扩展到一个作者不同阶段的词,从词到人,开展联读比较,检验课堂学习效果,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

“一字立骨”强调教师在教学前要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找到文中的核心内容,从标题中、文眼中、情感中找到所立之骨,环环相扣,完成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闭环。

(二)因体定教,回归诗歌的韵律性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教什么》中写道:“什么样的体裁就有什么样的特点,什么样的特点就制约着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散文有散文的教法,说明文有说明文的教法,而“诗歌教学的三个关键词:音韵、意象、炼字是教学重点,音韵和炼字是文章的形式要素,而意象、意境、主旨、情感、寄托都是属于文章的内容要素。

如梦令课后教学反思

如梦令课后教学反思

如梦令课后教学反思一、引言《如梦令》是一首古典诗歌,属于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内容描写了诗人对于爱情的追思和祈愿。

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如梦令》作为课文,希望通过诗歌的魅力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在课后的反思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本文将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的主要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对于诗歌的感悟和理解;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演示等活动。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如梦令》的文本解读、背诵、欣赏和讨论。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包括:1.导入活动:通过观看相关图片和视频来引导学生对于爱情和诗歌的联想和感知;2.文本解读:通过分析诗歌的词句、修辞手法和意象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内涵;3.背诵练习: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悉并能够背诵诗歌;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5.合作演示:每个小组进行诗歌的表演演示,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6.课堂总结: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 缺乏足够的导入导入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

然而,在本次教学中,我的导入活动不够充分和具有吸引力,没有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下次在教学导入中,我计划使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例如通过音乐、视频或故事等,增加学生对于主题的联想和感知,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演示环节过于简单在合作演示环节中,我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但是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和指导。

导致学生的表演内容比较简单,没有充分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下次在合作演示中,我打算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要求学生进行更深入和独立的思考,以及更具创造性的表演方式。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前言《如梦令》是唐代诗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其曲调优美动人,旋律朦胧悠扬,被人们誉为“千古绝唱”。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使用《如梦令》作为教学内容,既能帮助学生提升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艺术素养。

但是,从实践中来看,教师在教授《如梦令》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

问题一:教学方式单一在教学《如梦令》这样的经典古诗词时,我们往往采用的方式是听课和背诵。

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达到传输知识、提高语感、提升艺术欣赏等目的,但是对于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表演能力等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因此,我们需要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教学方式,去满足学生的多姿多彩的需求。

问题二:内容单一在教学《如梦令》时,我们往往重点讲解的是诗歌的内容,如诗意、文意、语言特色等。

但是《如梦令》这样的古诗词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上的价值,它还具有历史、文化、人文等多种价值。

因此,在教学《如梦令》时,我们也需要立足于多种角度,全面深入的讲解其内涵。

问题三:关注点不够突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普遍存在将重点关注于课程内容和语言本身方面,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习惯等。

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不能够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也容易让学生感到单调和严肃。

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作出一些改进,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激励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对策:如何进行改革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对策,以便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对策一: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我们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讲解、问答、讨论、展示等,使学生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如梦令》这首诗。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互动软件等,以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

对策二:多角度的内涵介绍在教学内容上,我们需要立足于多个角度,尝试以多种方式介绍《如梦令》的内涵。

例如从文化、历史、人文等角度全面深入的探讨《如梦令》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使学生能够体会其深厚的内涵价值。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在教学《如梦令》这首古文诗的过程中,我深感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之美,引发了我对诗词教学的反思。

毕竟,在古文诗这一类经典文学中,每一首诗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和领悟,是我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首先,在进行《如梦令》教学时,我尝试通过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我向学生介绍了《如梦令》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到诗歌所蕴含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通过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遭遇以及创作动机,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其次,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诵和朗读。

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如梦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语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声音、语调和节奏的变化,将诗歌的美妙表达得更加生动和传神。

通过朗读习作,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另外,在诗歌教学中,我还鼓励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和思考。

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分享和课堂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语言技巧、意象和表达手法,促使他们深入挖掘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感悟、思考,帮助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最后,在《如梦令》教学中,我还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

通过诗歌创作、朗诵比赛和诗歌朗诵会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自信。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活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诗歌创作和表达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乐趣。

总的来说,《如梦令》的教学使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诗词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教师,我将继续不断探索和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素养,为学生营造更美好的学习氛围和体验,让他们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美与真、善与美的力量,在成长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如梦令》教学反思2篇

《如梦令》教学反思2篇

《如梦令》教学反思2篇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of rumengling《如梦令》教学反思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如梦令》教学反思2、篇章2:《如梦令》教学设计篇章1:《如梦令》教学反思《如梦令》教学反思《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

老师让学生回忆并背诵学过的古诗词;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

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

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2、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本课不仅采用了让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

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

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诗词如梦,让学生沉醉课堂--以薛法根老师的《如梦令》的教学为例

诗词如梦,让学生沉醉课堂--以薛法根老师的《如梦令》的教学为例
【关键词】如梦令;文学常识;情境;古诗词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了一定的比例,并有逐渐增多 的倾向。那么,怎么教学古诗词?如何让小学生在一堂课上充 分体悟到诗词之境、诗词之美、诗词之味?小学生在学习古诗 时应该习得什么?种种问题,都值得深思。薛法根老师执教的 《如梦令》给了笔者一些思考。
一 近.习得文学常识 苏k说小学语文课£上,《如梦令》并不是第一首出现的
二、进:体味词中之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阅读诗歌时,注意通过诗 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能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薛法根老师非常注重通过诵读来让学生进入诗词之境。 在指导读法时,薛老师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提出了“停连”, 即,既要注意停顿,又要注意连接。古诗词的停顿往往有一定 规律,薛老师并没有止步在这一首词如何停顿,而是推而广 之,在明白《如梦令》这一词牌名的宋词如何停顿基础上,指导 学生明白五言诗七言诗的停顿规律。在“停连”基础上,薛老师 又提出了 “轻重”,即韵脚读重一点,节奏更明显些。最为有特 色的是,薛老师将“平长仄短”引入课堂,并通过形象的手势辅 助,指导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平仄规律。在手势的帮助下,琅琅 书声缭绕教室上空,古诗词之味开始弥漫。 正是有了充分诵读的基础,学生已经进入到词的意味中, 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情境上的铺垫。薛法根老师通过指导学 生想象当时的景——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指导学 生还原李清照这次游玩中的三个没想到——没想到醉了,没 想到迷路了,没想到惊飞了一群鸥鹭。在想象、还原的过程中, 逐步指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可谓 视角独特,别出新颖。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词读出味道,读 得有滋有味。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诵读,还是想象、还原,薛法根老师 都非常幽默地引导学生,注重学生的真正习得。比如诵读,薛 法根老师请了一位男生来读,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虽然班 上可能其他同学已经能读得很好,但这样做,能够进一步强 化“节奏”在学生心中的意味。再如指导学生想象时,学生心中

(2020年整理)薛法根《如梦令》听课体会两篇.doc

(2020年整理)薛法根《如梦令》听课体会两篇.doc

记一场藕花深处的甜美回忆在“第十一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宋词《如梦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已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一年,但是中高年级的课程教学却是我从未接触过的。

所以这次聆听中高年级的课程时,我是怀揣一颗初学者新鲜而虔诚的心在认真学习。

观摩薛老师的宋词教学,我以一个学生的身份真的获益匪浅。

接下来我从两个方面谈一下薛老师的课堂带给我的感受。

诵读古诗词重方法课堂开始,薛老师先带学生学习李存勖的《如梦令》,解读了如梦令的词牌名,再进入到李清照所作的《如梦令》。

总结“如梦令”作为词牌名特定的格式,都是七句,字数都是三十三个字,并且第五句诗和第六句诗是重叠的。

正是学完了这种特定格式,薛老师才有条理的分析一首词要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要注意六个字—押韵、停顿、平仄(节拍)。

通过学生的读,薛老师引导他们感受到如梦令的最后一个字押韵“u”,因而每行最后一个字要重读;接下来学生再读,薛老师请同学们思考每一行前两个字有什么特点,思考过后同学们发现它们都是动词,因此薛老师总结出叙事的诗词前两字是动词,所以要根据每行的结构注意诗词的的停顿;最后,薛老师提到唱歌讲究节拍,其实字在读时也是有长短、节拍的,这就是平仄。

我们现在所学声调,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

按照“平长仄短”的原则,薛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为《如梦令》谱曲。

并且通过学生反复诵读,掌握这种“谱曲”的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这一个环节中,薛老师用朴实的语言,对学生巧妙点拨,让他们收获诵读诗词的方法。

在以后的诗词学习中可以运用所学方法解决诵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理解古诗词重还原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

语文课上,老师方法规律讲的再多,若是不能让学生实践,学生终不会学习扎实。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薛老师的第二个环节就侧重学生的实践——用一篇文章还原词中内容。

在学生掌握诵读方法之后,薛老师直接提问:这首词是否能读懂?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交流之后,薛老师总结:词中“常记”二字说明接下来的内容都是李清照少女时代到郊外游玩的回忆。

如梦令课后教学反思

如梦令课后教学反思

如梦令课后教学反思学校生初学宋词,首先是有趣易懂。

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同学易于理解;词的画面丰富多彩,有静有动,同学易于想象;词的语言精炼优雅,同学易于鉴赏。

因此,读通、读懂、读美就成为我整堂课的教学主线。

课堂上,我与同学一起静心品读,推敲语言,想象画面,力求使文字鲜活起来,画面丰富起来,力求使同学的情感与词的情感、的情感彼此沟通、融合,最终达到美的熏陶和修养的提升。

古人有“一首诗词一幅画”的说法。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赏析经典诗词的诀窍,也是教学经典诗词的妙法。

于是,课堂伊始,我便与同学一起伴着悠扬的.古筝曲赏画吟古诗,将学诗品词的意境营造渲染起来。

学习整首词时,我也将引导同学想象“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三个画面,并运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述画面,体会感悟意境作为学习的重点。

同学或联系生活运用语言描述“溪亭日暮”之美景,或联系以往的古诗词积累想像描述“藕花深处”的画面,或通过想象“争渡争渡”,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深深感受到这首词所表达的那种如诗如画的美——美景,美酒,漂亮的意外,漂亮的生活。

当同学想像了这三幅画面之后,我又引导同学将这三幅画面统统归结于一个“醉”字,由那个“醉”字使同学体会到词人不仅仅为“美酒”而醉,更为眼前的“美景”而醉,为自己与同行伙伴之间的“美情”而醉。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同学的审美情趣自然得到了提高。

一篇带多篇,几乎是教古诗词作为拓展延伸的共同做法。

有的是同一主题,不同诗人的对比;有的是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对比;有的是同一词牌,不同的对比。

经过细致考虑,我选择同一词人〔李清照〕、同一词牌〔如梦令〕的组合,通过运用比较教学法,使同学对词人、词牌加深了解。

而对于两次“醉”所包含的情感体会,那么让同学更深的走近李清照,了解她的词风。

从同学闪亮的眼眸,动情的描述中,我想,同学真实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真实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

假如由于这堂课,有同学爱上了宋词,爱上了李清照,那么,我的这堂课就是胜利的。

2023年《如梦令》读后感

2023年《如梦令》读后感

2023年《如梦令》读后感2023年《如梦令》读后感1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太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玩得尽兴了,而且天色已晚,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

抢着划呀,抢着划呀。

不想,惊起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感受:她把傍晚河中之景描写的淋漓尽致,现存她的《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或许是因为李清照不像一般大家闺秀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喜欢游山玩水,所以即能写出细腻之际的诗词,也可以写出豪迈的__来。

李清照的词总能引人入胜,每每读起此诗,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只有李清照的诗能有这般意境吧。

2023年《如梦令》读后感2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鉴赏一首词。

往往要用:心,眼,耳,鼻,舌,身,意,七种感官交叉感悟。

课文《如梦令》教学反思范文

课文《如梦令》教学反思范文

《如梦令》教学反思范文在我担任教师多年的经验里,中华传统诗歌一直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以课文《如梦令》为例,我发现这首诗歌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诗歌输出的形式美和内在法则,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与了解。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以下将分享给大家。

一、如何利用现代视角诠释古诗传统的诗歌教学很容易变成“读经”。

“读经”是指直接背诵、死记硬背,并不会真正理解诗歌真正的内涵与背后所蕴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如何避免“读经”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现代视角去重构古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和审美。

《如梦令》是一首表现出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诗歌。

在教学时,我通过音乐和舞蹈等当代艺术形式的介入,来帮助学生建构自己对于诗歌所表达的各种情感的联想。

比如,我在课堂上播放了一首钢琴曲《雨的印记》,并且以此为背景教授《如梦令》。

这首曲子的美妙优雅的曲调,有助于学生深刻感受到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推理。

二、如何讲述文化背景文化背景是古诗歌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一方面,理解文化背景,可以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民族自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增强对于正确的艺术赏析的理解。

对于此诗,我先告诉他们“如梦令”的来源并简要介绍其历史渊源,然后列举出一些相关的文化载体,如唐代的《诗经》,《全唐诗》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于诗歌中所呈现的文化背景的全面地理解。

三、如何教授古文的语言艺术古文语言的魅力在于它的表达方式。

面对一首古文诗歌,学生们需要从语言的层面上去领悟到其整体的意境,包括用词、句式、文采等等。

然而,这在学生中可能会有所欠缺。

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做比较,以达到更好的语言艺术教育效果在教授《如梦令》时,我引导学生从语言及现代感知的视角分析古诗。

将一些框架硬性的视角暴露引导给学生来创造属于他们的分析方式。

例如,将学生从现代感知视角出发,让学生去捕捉诗歌中表现而成的艺术氛围,以及诗歌中所体现的美学进程等等。

《如梦令》听课反思范文

《如梦令》听课反思范文

《如梦令》听课反思《如梦令》听课反思范文3月23日,周六,听了XX老师的《如梦令》。

早有耳闻,此课超凡脱俗,诗情画意,令人“沉醉不知归处”。

仰慕已久,今日得见,果真不同凡响。

正好自己刚上过此课,私下拿自己的拙课与潘课作比较,优劣自知:一、关于词的知识拙课:就讲了词牌名与上下阕的知识,还感觉零零碎碎的讲不清楚。

潘课:出示几个填空题用抢答的方式来复习词的知识: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表示吟唱的曲调。

词语大全一首词一般有(两)阕,称为(上阕)和(下阕)。

词的句式长短不一,也称为(长短句)。

词按字数分为(长调)(中调)(小令),一首词少于(58)个字,称(小令)。

这样,简单清楚、快速全面地复习了词的有关知识,环节紧凑,兴趣盎然,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关于如何读拙课:先自由读后,指名两三位学生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词的韵味,粗粗带过,大部分学生收获不大。

潘课:先自由读,再有针对性地重点指导。

字音的指导:兴为什么读第四声。

字义的理解:鸥鹭,由字形知道是两种水鸟。

补充有关资料,让学生明白,人们常用鸥鹭来表现潇洒纯真、追求自由的天性。

再让学生读中体悟。

字形的范写:师重点指导了“藕”。

由“藕花”和“荷花”的比较体会词的音韵节奏美。

读中有学法的指导,有文化的拓展,有对主题理解的铺垫,有朗读的指导,有读与悟的结合,有写字教学的落实。

一个小小的读的环节,竟被演绎得如此风生水起,曲折有致,饱满圆融,叹为观止。

三、关于如何写拙课:先让学生大致理解词意,得出三个场景,然后指导想象改写。

只是第一个场景还没指导完,就下课了。

索性第二节课继续指导,并让学生在课上改写整首词。

潘课:1.词中也有关于写的知识这首词,虽然只有短短33个字,但词作者绝非随意的拼凑字数,而是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如起承转合、一波三折、精心选材、动静结合、层层推进等。

词,像文章一样,也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情感的凝聚。

潘老师先让学生了解词意,再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词概括“三个场景”。

2023年关注不同的视角 听同课异构课《如梦令》有感

2023年关注不同的视角 听同课异构课《如梦令》有感

关注不同的视角一听同课异构课(如梦令)有感执教(如梦令)的江苏省无锡市武凤霞特级教师工作室的陈淼和陈钮老师委婉可人,如梦如花。

她们上课的共同点是课堂结构一样,都表达了古诗词教学的根本结构:将诗词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

其它,两位陈老师都交给了学生朗读词的方法,依据词的平仄特点,词的长短句变化,去读出词的节奏和变化。

不同之处是上课的视角不同。

就读出画面的局部而言,陈淼老师的着力点在物像,关注的是静态的画面。

如抓住“溪亭日暮〃,问学生,你们读出了哪些画面?你们还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哪些画面?更多关注的是情。

而陈钱老师的着力点在于诗人的动作行为。

如李清照在溪亭日暮这个画面中还会做些什么,更多关注的是事。

其它一个不同是文心不同。

陈淼老师抓住“醉〃,陶醉于美景当中,沉醉于诗人交往的情景中,迷醉于对往事的回忆中。

通过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比照,体会物是人非的感情。

陈钮老师抓的是“趣〃,是欢趣,是雅趣,通过对同期作品的比拟,体会她少女时代的雅趣。

总之,这首(如梦令)的内容,虽然是一首小令,表达确实是大气象。

教学中,从短字到场景,从薄情到厚意,从游记的事情中,给予了作品厚重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一场藕花深处的甜美回忆
在“第十一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宋词《如梦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已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一年,但是中高年级的课程教学却是我从未接触过的。

所以这次聆听中高年级的课程时,我是怀揣一颗初学者新鲜而虔诚的心在认真学习。

观摩薛老师的宋词教学,我以一个学生的身份真的获益匪浅。

接下来我从两个方面谈一下薛老师的课堂带给我的感受。

诵读古诗词重方法
课堂开始,薛老师先带学生学习李存勖的《如梦令》,解读了如梦令的词牌名,再进入到李清照所作的《如梦令》。

总结“如梦令”作为词牌名特定的格式,都是七句,字数都是三十三个字,并且第五句诗和第六句诗是重叠的。

正是学完了这种特定格式,薛老师才有条理的分析一首词要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要注意六个字—押韵、停顿、平仄(节拍)。

通过学生的读,薛老师引导他们感受到如梦令的最后一个字押韵“u”,因而每行最后一个字要重读;接下来学生再读,薛老师请同学们思考每一行前两个字有什么特点,思考过后同学们发现它们都是动词,因此薛老师总结出叙事的诗词前两字是动词,所以要根据每行的结构注意诗词的的停顿;最后,薛老师提到唱歌讲究节拍,其实字在读时也是有长短、节拍的,这就是平仄。

我们现在所学声调,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

按照“平长仄短”的原则,薛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为《如梦令》谱曲。

并且通过学生反复诵读,掌握这种“谱曲”的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这一个环节中,薛老师用朴实的语言,对学生巧妙点拨,让他们收获诵读诗词的方法。

在以后的诗词学习中可以运用所学方法解决诵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理解古诗词重还原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

语文课上,老师方法规律讲的再多,若是不能让学生实践,学生终不会学习扎实。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薛老师的第二个环节就侧重学生的实践——用一篇文章还原词中内容。

在学生掌握诵读方法之后,薛老师直接提问:这首词是否能读懂?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交流之后,薛老师总结:词中“常记”二字说明接下来的内容都是李清照少女时代到郊外游玩的回忆。

按照词中内容,大家分析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于是薛老师给学生时间进行写作。

这种写作就是语文课堂上的学生实践,通过写作还原词中所描写的故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这就是一种语言的转化,是深度学习。

学生在还原过程中对古诗词理解、体会更深切,古诗词意义的断裂、删减得以增加和连接。

在这个环节,薛老师最重视的还是还原后的交流,他对每一位交流同学作品中的亮点进行表扬,并且请其他同学在自己的文章中添补,不足之处薛老师悉心为学生指出,并请学生马上完善。

正是通过这种写作还原,薛老师让学生与词人进行对话,走进词人的内心,感受词人在夏天傍晚的那一次甜蜜回忆,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独特魅力。

从一个宋词初学者的视角,聆听了薛老师的整节课,我对宋词的基础知识有了准确的认知。

纵观薛老师的课堂,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

正所谓“淡极始知花更艳”,薛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平凡中彰显简约之美,简约中蕴藏深厚功底。

课堂教学虽已结束了,但是结课前那两首代表词人不同情感写照的歌曲还在我耳边回荡,薛老师那简单中蕴藏智慧的语言还在我脑海中萦绕……
旁征博引真明道,诗朋酒侣忆经年
——听薛法根老师《如梦令》有感
今人品评古代诗词,讲求诗有“诗眼”,词有“词眼”,如果说我们的课堂也可“撷一词而法全篇”的话,那么薛法根老师此次所授《如梦令》一课的“课眼”应为“文化”二字。

薛老师的教学设计旁征博引,显示出他极高的文化素养,也使得课堂内容更丰富,更立体,更具有文化厚度。

这样的课堂带给学生的,不仅囿于单纯地诗词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训练的范畴,更为重要的是它能潜移默化地触碰孩子们的内心,它能引领着孩子们自觉地走进易安词进而走进易安。

《如梦令》是李清照十六七岁时回忆与诗朋酒侣饮酒归家场景所作的一首小令,是一首叙事词,简单易懂、明白晓畅,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难理解。

所以,薛老师并没有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整首词的内容理解上,而是更多地告诉学生在词中体察不到的东西。

一、唐庄宗首写《忆仙姿》;李易安两题《如梦令》
在对词牌名进行分析时,薛老师引入了唐庄宗所作的《忆仙姿》一词并带领学生进行了简单的意象赏析。

这一做法可谓有一石二鸟之功,首先《忆仙姿》在苏轼的建议下改名《如梦令》,这就将词牌名的由来给同学们解释清楚了,再者《忆仙姿》的情感基调凄凉悲伤,正好与所要学的《如梦令》形成鲜明对比,这就让同学们对于词中意象所营造的感情基调理解得更加深刻。

同时,薛老师也将题目中“令”字所反映的小令词体和写作格式做了详细解释,解题解得面面俱到。

紧接着,薛老师介绍了李清照的生平,让同学们对于诗词的写作背景有了把握,为诗词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时间的抓手。

李清照其实写了两首《如梦令》,薛老师将它们全部呈现了出来——“常记溪亭日暮”与“昨夜雨疏风骤”。

薛老师并没有对第二首词进行深度赏析,只是稍微一提,这一设计看似与文章关联不深,其实并不赘余。

薛老师在呈现第二首诗的时候就一直用他幽默的语言吊同学们的胃口,其目的就在于带动同学们课下主动阅读和拓展阅读的意识,让同学们能够对易安词产生兴趣。

二、恰同学惯用朗诵腔;听薛师三解吟词法
朗诵腔是指在语文朗诵中饱含深情却往往不循句读,不分轻重,不合文章情调的一种读法,这种读法是课标中明确反对的。

但是老师们在带领学生们朗读的时候却往往难得其法,同学们的朗读表现也是浅尝辄止。

薛老师的课给了我们明确的指引,在同学们尝试朗诵出现问题之后,薛老师从押韵、断句和长短三部分进行了提示。

这一点可能大多数老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也能关注的到,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薛老师能够带领同学们共同总结出了押韵、断句和长短的朗诵规律。

押韵方面,全词压“u”音,押韵需要重读。

断句方面,通过对所学过的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反复诵读,同学们总结出往往后三个字要重读。

长短方面,薛老师将平仄规律引入课堂,同学们体会出了平长仄短的朗诵语调。

就这样,在一步一步的改进中,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诵读,到最后薛老师呈现学生看不太懂但颇具文化气息的隶书与草书让同学们认读,学生们也能将整首词背诵出来,既达成了吟咏的目标也完成了背诵的任务。

三、说疑问师生共解词;想画面纸笔写留白
因为是一首叙事词,所以薛老师在解词的时候关注到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并对人物动作也是本词的词眼“争渡”进行了重点分析。

最为精彩的是,薛老师对于情节的把握有自己独到且深刻的见解,他引领同学们梳理出了作者饮酒归途中一波三折的经历——快乐→着急→惊吓→惊喜。

从这里老师就告诉同学们词的整体基调应该是欢快而甜蜜的。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们是读者也应该成为创作者。

诗词体裁的极凝练性造就了词句之间大量的留白,留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薛老师抓住了这样一个机会,带领着学生发挥想
象力为这首《如梦令》补写留白,既加深了同学们的文本印象,又为同学们提供了语言训练和表达的机会。

下课之后,同学们留在台上久久不愿离去,仿佛依然沉浸在这股诗情画意的美妙氛围中。

薛老师的课能够如此受同学们的热爱,跟他自身丰厚的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

薛老师的课也必定是难以简单复制的。

我辈青年教师只有多读,多看,多创作,多以优秀文化因素温润自我,多以广博文化情怀陶冶自我才能改变自己,升华自己,才能像薛老师一样站在哪里哪里便自觉弥漫出语文的芬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