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发展理论

合集下载

简述科尔伯格品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

简述科尔伯格品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

简述科尔伯格品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科尔伯格以两难故事实验(海因兹偷药)为基础,提出了的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和六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4~10 岁)儿童处在外在掌控时期,顺从人士的道德规范,遵从赢得奖励、躲避惩罚的道德原则。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一,避免惩罚阶段,亦称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儿童著眼于犯罪行为后果,遵守他人的规则以防止惩罚、获得奖励;阶段二,相对功利阶段,亦称工具目的定向阶段,儿童已经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与的投资回报去考量顺从原则,以被满足用户的程度去评价犯罪行为。

(2)习俗水平(10~13 岁)儿童将的标准予以内化,他们顺从法则以讨好他人或维持秩序。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三,寻求认可阶段,亦称“好孩子”定向或人们相互合作阶段。

儿童期望讨好他人,协助他人,可以根据犯罪行为者的动机、特点以及当前情境评估犯罪行为;阶段四,顺从阶段,亦称“好公民”或维护和社会秩序阶段。

儿童已经开始考虑到社会体系和良知,自己的责任,表明出与较低的认同,并力图保持社会秩序。

(3)后习俗水平(13 岁以后)儿童存有了真正的道德概念,道德观全然内化,儿童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展开挑选。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五,法制观念阶段,亦称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人们以理性方式思索,注重多数人的意愿和社会福利,指出依法行事就是的犯罪行为方式;阶段六,价值观念阶段,亦称个人良心定向或普遍道德原则阶段。

人们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行事,犯罪行为受自我良知的约束。

科尔伯格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这些发展时期。

品德发展理论

品德发展理论
后习俗水平(13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个体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他们 超越了具体的规则和权威,开始考虑更广泛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包括两个阶段:社 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品德发展的阶段模型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是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过程,这一 过程是连续的、统一的,但在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一些固有的矛盾和冲突,只有通过不断的 教育和引导才能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促进个体品德的发展
品德发展的阶段模型
埃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模型
埃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模型将个体的心理社会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品德发展是其中的 一部分。这八个阶段分别是: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怀疑、主动与内疚、勤奋与自卑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亲密与孤独、创造成就与消极自我评价、完善与绝望
在品德发展方面,埃克森认为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会表现出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特 征 例如,在信任与不信任的阶段中,儿童会表现出对权威的信任或怀疑 在自主与怀疑的阶段中,儿童会表现出自我意识和自主性 在主动与内疚的阶段中,儿童会表现出探索行为和责任感 在勤奋与自卑的阶段中,儿童会表现出对成就的追求和自我价值感20XX品德来自展理论XXXX-
01
02
03
04
2
品德发展理论
品德发展理论是一种研究个体品德心理发展过程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品德发展是一个有序的、连续的过 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 教育和个体经验等
在此过程中,个体逐渐形成和发展出稳定的道德观念、 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 个体的品德发展
4.品德发展理论 的应用
品德发展理论的应用
品德发展理论在教育、 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 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 用。以下是几个主要

三种道德发展理论

三种道德发展理论

一.三种道德发展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1.弗洛伊德2.埃里克森(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三)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2.科尔伯格二.三种道德发展理论的相同点。

三.三种道德发展理论对当今德育的启示。

浅析三种著名的德育理论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类2009146068 张鹏摘要:围绕着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新性善论”的确立,回答了道德是否可教。

关于道德的发展和怎样进行德育,中外各学者纷纷开始研究和考研,其中以西方的心理学家的理论更具有特色,影响力最大的有三大学派:情感方向发展的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埃里克森)、行为方向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和认知方向发展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科尔伯格)。

本文将着重强调这三种理论的内涵、相似点和对当今德育的启示,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谈这三种理论的实用价值。

关键字: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三种德育理论一.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埃里克森)弗洛伊德(一)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层面:本我、自我、超我1.本我(新生儿只有本我):由无意识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组成,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其核心是即时性的个人满足。

2.自我:自我努力满足本我的需要,但是它与本我不同的是,他行事时会把周围环境的现实情况纳入考虑范围,按照现实原则行动。

3.超我:大约发生在5岁时。

超我合并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标准,这些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标准通常由父母传给孩子。

超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二部分构成,它抑制本我的冲动,使自我采取较高的道德标准。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三个层面之间的矛盾冲突的结果。

道德是通过超我的发展而获得的,就是说通过老师、父母的辅助力量,通过“自居作用”“纳入”机制将社会伦理规范加以内化而形成的(二)弗洛伊德通过研究不同时期“力比多”投放的部位的不同,将人格发展分为不同阶段:口唇阶段(1岁前)、肛门阶段(2~3岁)、生殖器崇拜阶段(3~5岁)、潜伏阶段(6~12岁)、生殖阶段(成年期)。

.1.口唇阶段:力比多主要投放在口唇部分,口唇的刺激是愉快的来源,产生快感。

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具有关于是非善恶的道德要求,但主要从行为结果及自身的厉害关系判断是非。
2)习俗水平:遵从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关注社会需要和价值观中个人的地位和作用。
3)后习俗水平: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束缚,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人们面临道德情境时,可本着自己的良心以及个人的价值观从事道德判断,而未必受传统习俗或社会规则制约。
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品德发展阶段理论是教师招聘中常考的一个知识点,一般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如选择,判断等)来考察。下列我们解析下该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能有所帮助。
1.理论阐述
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研究基础上,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把品德发展阶段分为了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A.惩罚和服从 B.社会契约 C.维护权威或秩序 D.普遍伦理
【答案】B
4)中学生小辉因害怕被教师批评而遵守上课纪律。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辉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A.相对功利取向 B.惩罚服从取向 C.寻求认可取向 D.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表格第一列是水平,第二列是阶段,第三列是每个阶段的核心涵义,第四列是帮助大家理解的举例。
2.试题练兵
1)小青常在课程上玩手机,小娜提醒小青学校规定课程上不能玩手机,可小青不听,因此小娜认为小青不是好学生。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小娜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
A.惩罚和服从 B.相对功利 C.遵守法规 D.道德伦理
【答案】C
2)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具有法制观念趋向者属于下列( )时期的特征。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道德成规前期
【答案】B
3)方雨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权益,当它不符合时就应修改,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她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

品德发展理论 考试试题

品德发展理论 考试试题

品德发展理论考试试题品德发展理论考试试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品德发展的重要性。

品德发展理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和道德素养,使其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

以下是一些关于品德发展理论的考试试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一、选择题1. 品德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是:A. 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B.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德品质C.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D.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 品德发展理论的目标是:A. 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B.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C.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D.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胜任能力3. 品德发展理论注重的教育方法是:A. 传统的灌输教育B. 启发式教育C. 体验式教育D. 纪律严明的教育4. 品德发展理论认为,品德的培养应该:A. 依赖于学校的教育B. 依赖于家庭的教育C. 依赖于社会的教育D. 综合各种教育力量的合力5. 品德发展理论的实施需要:A. 学校的支持和重视B. 政府的政策支持C. 家长的积极参与D. 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二、填空题1. 品德发展理论认为,品德的培养应该贯穿于______的教育过程中。

2. 品德发展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______和社会______感。

3. 品德发展理论认为,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______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4. 品德发展理论鼓励学生通过______的方式来培养品德。

5. 品德发展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______能力,使其能够正确判断和处理道德问题。

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品德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和目标。

2. 品德发展理论认为,品德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请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3. 品德发展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请举例说明你在学校或社会中遇到的相关案例,并谈谈你的看法。

4. 品德发展理论认为,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请谈谈你认为学校可以做哪些具体的事情来实现这一目标。

幼儿园品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幼儿园品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幼儿园品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幼儿园品德教育的理论基础1.1 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主要代表人物有Kohlberg 和Piaget。

他们认为品德教育应该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道德思维模式和道德行为。

因此,幼儿园的品德教育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分层次地教育,引导孩子向着正确的道德方向发展。

1.2 儿童行为发展理论儿童行为发展理论是在儿童行为动机和发展阶段上的理论,代表人物有Freud、Erikson等。

这些理论通过对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进行观察和研究,提出了一些特征和规律。

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基础就是在充分了解儿童的行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大的关注和发展。

二、幼儿园品德教育的方法和实践2.1 游戏教育游戏是幼儿本能的行为和表现,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可以蕴含品德教育元素。

不同的游戏设置有不同的元素,例如情感、责任、合作和礼貌等。

在学前教育阶段,游戏教育被视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教育手段。

幼儿园可以针对孩子们的年龄、兴趣和爱好,设计出各类游戏活动,从而可以让他们在欢乐的氛围中体验品德教育。

2.2 故事书教育故事书是一个全球通用的儿童教育及娱乐形式。

幼儿园可以借助各类有关品德的故事书指导教育,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在读故事书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经常会同学们一起思考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并促进孩子们感受和思考这些情感。

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2.3 手工DIY制作幼儿在手工DIY制作中慢慢培养出自己实践操作、发掘美学、理解社会的良好能力。

幼儿园老师可以通过手工DIY制作课程引导孩子们学习和思考品德教育的内容。

例如,孩子们可以制作节日卡片或礼品,来充分感受和传递爱、友谊和感恩等品德元素。

三、幼儿园品德教育实施所需的条件3.1 教师思想素质品德教育是针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深刻引导,需要幼儿园的教师在思想道德上有较高的修行素养。

品德发展的理论

品德发展的理论

品德发展的理论(一)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于品德学习中。

班杜拉等人采取实验的方法对品德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表明:榜样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模仿是学生向社会学习,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

当榜样和说理教育一致时,品德教育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重视言传身带,这是成功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遵守的原则。

(二)柯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是在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柯尔伯格试图把皮亚杰的理论精炼、发展。

他用所谓的“道德两难论法”(即让儿童对道德价值上相互冲突的两难情境故事作出判断)让被试做出道德判断,并解释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然后确定被试道德认识发展的水平。

柯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

每一水平又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共有六个阶段。

第一个水平:前世俗水平。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是行为的后果。

这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

1.服从与避免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时的学生服从父母、教师等权威人物,认为凡是不会受到惩罚的行为就是好的。

他们说海因茨偷药合理,因为不偷药,妻子会病死,他要受到谴责的。

也有的说海因茨不该偷药,因为被抓住会坐牢、受罚的。

2.朴素的利己主义道德定向阶段:这时的学生判断是否是以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依据的。

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好的,不能满足需要的就是不好的。

赞成偷药的行为者认为妻子过去替海因茨做饭,洗衣,现在病了,该去偷。

也有的认为,药店老板发明药就是为了赚钱,所以老板是对的。

第二个水平:世俗水平。

这个水平道德的判断及其标准是一般普通成人所具有的,因而称为世俗水平。

它又分为两个阶段。

3.谋求允许的道德定向阶段:凡是得到别人允许的行为就是好的,而遭到别人反对的就是不好的。

他们认为海因茨不该偷药。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某一社会的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套行为准则。

道德发展: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这些准则来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

根据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一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一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

又可分两个阶段:(l)自我中心阶段(2一5岁):这一阶段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

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

(2)权威阶段(5一8岁)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他们了解规则对行为的作用,但不了解其意义。

他们常以表面的、实际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认为服从成人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从成人的意志就是公正。

如果违背成人的法则,不管动机如何都应该受抵罪的惩罚,而且惩罚越厉害越公平。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一11、12岁):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

意识到准则是一种保证共同利益、契约性的、自愿接受的行为准则,并表现出合作互惠的精神。

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认为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

关于惩罚,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时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此时才真正到了自律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三大道德发展理论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三大道德发展理论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三大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研究了人们在道德行为上的发展和进化过程。

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需要了解三大道德发展理论,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首先,我们来介绍三大道德发展理论中的第一种理论,即洛伦兹蒂的道德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通过研究和观察儿童的道德行为,提出了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预道德阶段、道德自我中心阶段和道德合作阶段。

在预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依赖于外部的权威,他们会根据成人的规定和奖罚来判断是否为道德行为。

在道德自我中心阶段,儿童开始发展出一定的道德意识,他们更多地考虑个体主义和道义的权衡,但仍然缺乏全面的道德观念。

在道德合作阶段,儿童逐渐从自我中心转向他人中心,开始形成合作和公正的道德观念。

第二种道德发展理论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通过对道德冲突的情境进行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

这六个阶段包括:预道德阶段、自利道德阶段、以奖赏和惩罚为导向的道德阶段、以社会规则为导向的道德阶段、以个人权利和社会契约为导向的道德阶段、以普遍道德原则为导向的道德阶段。

这些阶段代表了道德发展的逐渐复杂和成熟。

最后,我们来介绍基于文化的道德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道德观念是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影响的,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会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该重视学生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道德发展需求,并帮助他们在适当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下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

总结来说,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必须了解的三大道德发展理论包括洛伦兹蒂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和基于文化的道德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为教师指导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对这些理论进行深入了解和应用。

品德的结构及品德发展理论

品德的结构及品德发展理论

第二讲品德的结构及发展一、道德与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或品行、操行等等。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二者的区别是:第一、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在或个人行为的好坏为转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除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外,还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它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是一种个体的现象。

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个部分。

第二、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第三、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二者的联系是:第一、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当一个人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他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中时,就形成了品德,因此,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可言。

第二、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

许多个人的品德就构成或影响着社会道德面貌或风气,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的组成单位。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培养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一)道德认识1、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包括对道德概念、原则、观点等道德知识的了解或掌握,以及运用这些道德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作出是非、善恶等道德判断和评价。

道德认识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形成道德信念。

2、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发展道德判断能力)(1)道德知识的掌握(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能力是依据已有的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的能力。

三大道德发展理论的相似点

三大道德发展理论的相似点

三大道德发展理论的相似点关于道德的发展和怎样进行德育,中外各学者纷纷开始研究和考研,而我们在教招笔试的考核中通常都会考察到三大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许多人在接触的这三大理论的时候很迷糊,三者之间似乎有相似,又似乎不相同,那接下来我们就还谈谈这三者之间的相似点。

首先,埃里克森在继承和发展弗洛伊德的思想上,将儿童行为的模式、心理社会因素和力比多投放的部分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划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0—1或1.5岁)、自主对羞怯(1或1.5岁—3岁)、主动创造对内疚(3—5岁)、勤奋对自卑(6岁—青春期前)、同一对角色混乱(青春期—18)、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创造对停滞(成年期)、完善对失望(成熟期)。

其次,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以儿童的道德判断作为研究对象,1.自我中心主义(2~5岁):从儿童开始模仿别人接受规则开始,但由于跟成人或同伴之间还没有相互合作关系,儿童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接受规则的。

2.权威阶段(6~8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生活是几乎完全服从权威为特征。

服从权威的力量是一种约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品质,它起源于幼儿期的道德的自我中心主义。

3.可逆性阶段(8~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不再是以单方面服从权威为特征,而是以相互遵从规则为特征。

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观念脱胎而来的。

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而科尔伯格和皮亚杰一样,主要研究的是道德判断——一个依据道德原则对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行为的判断,即道德评价。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其道德判断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判断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

科尔伯格将儿童品德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

依照行为的直接后果判断行为的好坏。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品德发展的理论

品德发展的理论

品德发展的理论品德发展的理论(一)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于品德学习中。

班杜拉等人采取实验的方法对品德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表明:榜样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模仿是学生向社会学习,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

当榜样和说理教育一致时,品德教育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重视言传身带,这是成功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遵守的原则。

(二)柯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是在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柯尔伯格试图把皮亚杰的理论精炼、发展。

他用所谓的“道德两难论法”(即让儿童对道德价值上相互冲突的两难情境故事作出判断)让被试做出道德判断,并解释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然后确定被试道德认识发展的水平。

柯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

每一水平又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共有六个阶段。

第一个水平:前世俗水平。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是行为的后果。

这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

1.服从与避免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时的学生服从父母、教师等权威人物,认为凡是不会受到惩罚的行为就是好的。

他们说海因茨偷药合理,因为不偷药,妻子会病死,他要受到谴责的。

也有的说海因茨不该偷药,因为被抓住会坐牢、受罚的。

2.朴素的利己主义道德定向阶段:这时的学生判断是否是以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依据的。

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好的,不能满足需要的就是不好的。

赞成偷药的行为者认为妻子过去替海因茨做饭,洗衣,现在病了,该去偷。

也有的认为,药店老板发明药就是为了赚钱,所以老板是对的。

第二个水平:世俗水平。

这个水平道德的判断及其标准是一般普通成人所具有的,因而称为世俗水平。

它又分为两个阶段。

3.谋求允许的道德定向阶段:凡是得到别人允许的行为就是好的,而遭到别人反对的就是不好的。

皮亚杰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是什么

皮亚杰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是什么

皮亚杰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是什么皮亚杰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是什么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试论述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如何评价这一理论?试论述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如何评价这一理论?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

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

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二、前运演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

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三、具体运演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

四、形式运演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

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表征系统发展的最好表现是什么延迟模仿的能力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认为儿童的知识结构是由哪三方面经验构成的?皮亚杰提出的关于认识论的理论。

它试图以认识的历史、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据的概念和“运算”的心理起源为根据来解释认识,特别是解释科学认识。

心理学高频考点之品德发展的阶段论

心理学高频考点之品德发展的阶段论

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陕西京佳咨询电话:(029)85205500心理学高频考点之品德发展的阶段论在招教考试中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属于高频考点也是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如果对知识点的具体内容掌握、理解不到位在做题的时候也容易产生错误。

接下来小编将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主要采用的是对偶故事法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对儿童来说毫无道德可言,饿了就哭,想尿了就尿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

倾向于主持公平、公正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小结:前道德时期:儿童无道德,主要是满足生理本能;他律道德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自律道德时期:儿童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十岁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分水岭:从他律道德转向自律道德阶段。

练习题1. 甲同学打扫卫生时打碎了一盘玻璃杯,乙同学偷吃时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会以为()。

A. 甲同学错误大B. 乙同学错误大C. 两者都没错D. 两者错误一样大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陕西京佳网站: 1. A 本题考查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三种道德发展理论

三种道德发展理论

一.三种道德发展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1.弗洛伊德2.埃里克森(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三)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2.科尔伯格二.三种道德发展理论的相同点。

三.三种道德发展理论对当今德育的启示。

浅析三种著名的德育理论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类2009146068 张鹏摘要:围绕着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新性善论”的确立,回答了道德是否可教。

关于道德的发展和怎样进行德育,中外各学者纷纷开始研究和考研,其中以西方的心理学家的理论更具有特色,影响力最大的有三大学派:情感方向发展的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埃里克森)、行为方向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和认知方向发展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科尔伯格)。

本文将着重强调这三种理论的内涵、相似点和对当今德育的启示,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谈这三种理论的实用价值。

关键字: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三种德育理论一.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埃里克森)弗洛伊德(一)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层面:本我、自我、超我1.本我(新生儿只有本我):由无意识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组成,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其核心是即时性的个人满足。

2.自我:自我努力满足本我的需要,但是它与本我不同的是,他行事时会把周围环境的现实情况纳入考虑范围,按照现实原则行动。

3.超我:大约发生在5岁时。

超我合并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标准,这些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标准通常由父母传给孩子。

超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二部分构成,它抑制本我的冲动,使自我采取较高的道德标准。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三个层面之间的矛盾冲突的结果。

道德是通过超我的发展而获得的,就是说通过老师、父母的辅助力量,通过“自居作用”“纳入”机制将社会伦理规范加以内化而形成的(二)弗洛伊德通过研究不同时期“力比多”投放的部位的不同,将人格发展分为不同阶段:口唇阶段(1岁前)、肛门阶段(2~3岁)、生殖器崇拜阶段(3~5岁)、潜伏阶段(6~12岁)、生殖阶段(成年期)。

.1.口唇阶段:力比多主要投放在口唇部分,口唇的刺激是愉快的来源,产生快感。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补充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补充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考点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他采用“对偶故事”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行研究。

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发展过程。

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皮亚杰把儿童品德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自我中心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

在这一阶段,儿童还未把主体和客体分离,不能把规则当成义务去遵守,总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

规则对于他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6~8岁)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赞成严厉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

3.可逆性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9-10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该阶段的特征是儿童一般都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儿童已经意识到一种同伴间的社会关系,应相互尊重。

准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

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认为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

关于惩罚,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一阶段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知中脱胎而来的。

品德发展的主要理论读后感

品德发展的主要理论读后感

品德发展的主要理论读后感English Answer:Moral development is a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process that has been studied by psychologists for centuri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theories of moral development, each with its own unique perspective on how children and adults learn to distinguish between right and wrong.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heories of moral development is Kohlberg'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Kohlberg proposed that moral development occurs in six stages, each of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different way of thinking about moral issues. In the first stage,children are egocentric and think only about their own needs. In the second stage, children begin to consider the needs of others, but only if they are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situation. In the third stage, children develop a sense of empathy and begin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following rules. In the fourth stage, children begin tothink about moral issues in a more abstract way and develop their own moral principles. In the fifth stage, children develop a sense of justice and begin to think about the rights of others. In the sixth stage, children develop a universal ethical perspective and value all human life.Another influential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is Piaget's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Piaget proposed that moral development occurs in two stages. In the first stage, children are heteronomous and believe that rules are absolute and cannot be changed. In the second stage,children become autonomous and develop their own moral principles.There are many other theories of moral development,each with its own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process. However, all of these theories agree that moral development is a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process that occurs over time.中文回答:道德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过程,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受到心理学家们的研究。

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故事B:一天,亨利妈妈外出,亨利想从碗柜偷吃东
西,便爬上椅子去拿。因为柜台太高,结果碰倒了旁边 的一个 杯子,把杯子打碎了
结果
5岁以下——无法比较 6、7岁——约翰过失大于亨利; 10~12岁—亨利过失大于约翰
结论
儿童道德判断: 行为结果——行为动机
儿 童 说 谎 的 道 德 判 断
故事内容:
故事A:甲儿童在回家路上碰到了一
临 床 描 述 技 术
内容 儿童对规则的态度 结果 5岁以前儿童——无规则 6岁~10岁——强制性规 则 11~12岁——合理的规则 结论 他律——自律
故事内容
儿 童 对 过 断失 的 道 德 判
故事A:妈妈喊约翰吃饭,约翰想开门到饭厅,他不
知道门后面有一个盘子,盘内放有15个杯子,推门时, 门碰到盘子,结果盘子内的15个杯子全部摔破了。
海 因 兹 偷 药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他,就是 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 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好要 高过成本的10倍。妇人的丈夫只借到 一半的药费。他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 卖给他或允许赊帐。但药剂师说: 不行,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橇开商店的门,为妻 子偷药。 问:这个丈夫应该还是不应该这样做, 为什么?
柯 尔 伯 展格 阶儿 段童 道 德 发
习俗前水平(4~10岁)
以服从与惩罚为定向(偷药要受惩罚) 利己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换(他需要和妻子 一起生活,所以应该偷药)
习俗水平(10~13岁)
以“好孩子”为定向(他做了好丈夫应该做的 事情) 法律和秩序为定向(救妻子是应该的,但不能 偷药)
习俗后水平(13岁~)
年龄大乙甲更坏有意说谎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道德认知不守恒他律道德判断阶段510岁认为规则是不变的道德判断注重结果他律自律道德判断阶段911岁认为规则是协商而定道德判断考虑动机自律美国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代表作道德发展哲学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主要观点学校教育与道德判断德育最主要目的道德认知水平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德育方法论课堂讨论法公正团体法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6
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约7~11岁.
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初步的逻辑思维。但思维还直接 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离不开具体经验。
这一阶段儿童发展了“去中心化”,儿童不仅能集中 注意情况或问题的一个方面,还能注意几个方面;不 仅能注意事物的静止状态,还能看到动态的转变;还 能逆转思维的方向。
a
7
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约自11、12 岁开始。
a
12
他律阶段特点(3~7岁)。
第四,赞成来历的惩罚,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 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 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
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 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 车为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 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 目的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 不是把惩罚看作是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a
21
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 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 真正的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儿童不再 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 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 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这种道 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 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a
22
柯尔伯格理论
a
13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 (7~12岁)
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期间进入 道德主观论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 以下几个特点:
a
14
自律阶段特点( 7~12)
第一,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 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 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规则不 再被当作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
a
3
[实践指导专栏5-4]对偶故事举例
A.妈妈不在家,一个小孩为了帮助妈妈 做事,不小心打碎了一盘玻璃杯。
B.妈妈不在家,另一个孩子为了偷柜上 的糖果吃,结果打碎了一只玻璃杯。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 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a
4
品德发展阶段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皮亚杰的研究 柯尔伯格的研究 班杜拉的研究
a
1
一 皮亚杰的研究
➢ 品德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 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
➢ 品德发展阶段:从他律到自律
➢ 在教育中的运用:利用认知冲突
a
2
品德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研究是建立在思维发 展基础上的。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 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的道德判断能 力受到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制约,因此, 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 阶段相平行。
第三,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 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 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a
17
自律阶段特点( 7~12)
第四,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 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a
18自律阶段特点( 7~1源自)第五,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 针对所犯的错误,带有补偿性,而且把 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1958年,柯尔伯格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心 理学时,受到皮亚杰著作的启发,对儿 童面对伦理困境所作的反应产生了强烈 的兴趣,在写作的博士论文中,创立了 这一理论,概述了道德发展的阶段。
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 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 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 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a
9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 实在论阶段(3~7岁)。
这阶段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 1)单方面地尊重权威,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 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 “好”,不听话就是“坏”。 2)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 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 德的实在论。
这一阶段,儿童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 演,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 逻辑运演 。
a
8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 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 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 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 认知不守恒。
a
15
自律阶段特点(7~12)
第二,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 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
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 积极和动机支配但损失较大的儿童,比 起怀有不良动机而只造成小损失的儿童 要好些。由于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因而 在惩罚时能注意照顾弱者或年幼者。
a
16
自律阶段特点( 7~12)
a
10
他律阶段特点(3~7岁)。
第二个特点,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 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 来判断。
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 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 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a
11
他律阶段特点(3~7岁)
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儿童在评 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 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 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
a
19
达到自律性道德阶段的儿童,在游戏时 不再受年长者的约束,能与同年龄儿童 平等地参加游戏,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场 与对方的立场,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 则,独立举行游戏比赛。
a
20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 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 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 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 平的道德。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 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 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 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 为四个有序的阶段:
a
5
第一阶段为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约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 觉应付外界事物。
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约2~7岁。这一时期 的幼儿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表 面的、原始的和混乱的。自我中心思想是这一 阶段的突出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