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10首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 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 学生准确、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诵读诗歌1. 阅读课本中的诗歌旁注及赏析短文,自由诵读四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尝试根据自读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情感、语气。

2.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吟诵,互相指出诵读中存在的读音、节奏的问题,无法确定的及时向老师提出。

3. 学生个人展读诗歌,教师点评,全班齐诵。

(每首诗独立进行,教师在点评后要酌情请展读同学作调整后的再读,让同学们感受变化,教师也可进行必要细节的范读,让全班齐诵达到更好的效果)点评注意点:(1)明确并强化基本节奏,放慢速度;⑵提出诵读细节建议,如急缓、扬抑、重读等。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如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细节建议:“夜发清溪”应试着读出诗人外出闯荡的憧憬和喜悦,节奏轻快;“思君不见”应试着读出诗人渐渐远离故乡,对友人的不舍、思念,节奏相对沉缓,并在“下渝州”之前适度延长停顿,更好地表达这种情绪。

学生通过末两句急缓的处理来更好地感受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细节建议:前两句有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第三句也说着好风景正当时,这三句在语调上建议有一个递进的昂扬,为末句的悲哀和感慨蓄势,制造扬抑的落差,并可适度重读“寻常”“几度” “好”等词;“落花时节”四字相对沉缓,“又”要读出慨叹的语气,音可适度延长(在“逢君”前也作适度的停顿),如一声悠长的叹息。

学生通过扬抑的处理来更好地感受世事无常的悲慨和无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细节建议:明确“强”的音义(qiǎng,勉强),前两句“强欲”“无人”二词以相对沉缓的语调诵读,适当延长节奏的停顿,来更好地表现“强欲”的勉强,“无人”的无奈;末两句中应凸显“故园菊”这一核心意象,读此三字,宜字字顿挫,情意饱满。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课内古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阅读视野,丰富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本部分的诗词都是精选的经典古代诗词,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既有写景抒情的,也有咏史言志的,既有豪放派的作品,也有婉约派的作品。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词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但是,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此外,对于一些历史文化背景和诗词鉴赏技巧,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诗词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他们在阅读和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词,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义,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词的美。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备好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和诗词鉴赏技巧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词的大意。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后古诗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后古诗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翻译古诗
闻道、与
出示译文: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扬花落尽了子规鸟儿哀啼,
听说去龙标还要逾过五溪。
我把这颗愁心寄托给明月,
随君好友你一直到夜郎西。
(3)引导学生找出写景、抒情句子
写景:离愁别绪 抒情:关怀、思念
(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主题:表达了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1、聆听领会重要性
2、思考回答。

二、制订学习
目标
1、教师指导:
展示目标
(1)能识记诗词中的生字词
(2)了解作者及文学常识
(3)理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味诗人思想情怀
(4)读诵诗词
1、根据教师引导领会目标
三、达成目标
1、学习《龟虽寿》
(1)出示作者简介
(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3)如何认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5)本诗主题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6)品读与背诵
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曹操简介并作好笔记
学生做好笔记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
学生自已思考 集中汇报
两个音节一停顿,学生轮流读背
学生先汇报搜集资料
教师适当指导
师生点拨
引导学生合作完成
教师点拨划分节奏
教师及时点拨
教师及时点拨
教师及时点拨
教师及时点拨
课外督促准确地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并默写
(2)查预习:万籁()钟磬()
(3)你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了吗?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用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古诗词文本: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标注好生字词和注解。

2.多媒体设备: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词。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和注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意思。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本课的内容包括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朱熹的《观书有感》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

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既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距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人生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难点:理解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2.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和哲理。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诗词的含义。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语文七年级上课后古诗词综合教案

语文七年级上课后古诗词综合教案

七年级(上)《课后古诗》(上)《峨眉山月歌》一、自学径[知诗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

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查背景]《峨眉山月歌》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骇骧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可以说,受长江文明的哺育,李白才情如大江,妙思似明月。

由于乡土因缘,诗中峨眉月就是这样一个意象。

【记音形】【释词义】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⑸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⑹思:思念。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则诗中山月兼为友情之象征。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关于文中的“君”,一说指峨眉山月。

《唐诗别裁集》:“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

【译诗意】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

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直奔三峡,想念你却难以相见,恋恋不舍地去向渝州。

【划节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初读文】二、解读园【析诗文】(一)峨眉山月半轮秋1.点出了远游的时令:秋天2.“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二)影入平羌江水流1.“影”指月影,“入”和“流”写出空间变换。

2.写出了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月映清江的优美意境,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后古诗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后古诗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后古诗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探讨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3)学会用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领略诗人的思想感情,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3)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诗的字词理解。

(2)古诗的意象分析。

(3)古诗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古诗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3)对古诗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诗的魅力。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 欣赏教学法: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古诗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

2. 学生准备:预习古诗,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感受语音美、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古诗,理解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2)分析古诗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3)解析古诗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展示讨论成果。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欣赏其他相同题材的古诗,提高鉴赏能力。

(2)进行创意写作,尝试用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尝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可能还需要更生动的例子或者更直观的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考虑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具象,便于学生吸收。
2.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学会品味和欣赏诗词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技巧与节奏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词,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这首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这首诗如何通过短短的几行字,展现出壮阔的景象和深刻的哲理。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和节奏。
(2)诗词基本意思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掌握诗词的主题思想。
举例:《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瀑布壮丽的景象,要求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分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10首教学用[1]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10首教学用[1]

体现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 作者孟浩然,唐代诗人,与王维并称 “王维”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2.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历来是 脍炙人口的名句,试赏析。 运用对偶,生动的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 3、中心主旨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的友情和对田园生活 的喜爱之情。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表现作者热情歌颂大自然 的名篇。一次春日郊游,兴尽醉归, 不认归路,桨声、笑语声以及受惊飞 起的鸥鸳拍翅声构成一幅欢乐的画面, 表现了作者开朗乐观,奔放热情的性 格特性。
观书有感
朱熹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
2、思考一下:诗歌表面上批评了谁?实际 上呢? 本诗表面上批评的是歌女,实际上抨击了不顾 国事艰难、只顾享乐的上层人物。
3、两个“笼”连用的妙用? 两个“笼”字连用将烟、水、月、沙四种 景物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凄冷、迷蒙的感 觉,渲染了一种朦胧、冷清、愁寂的氛围。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对国家命 运的关心。 5、试分析“夜泊秦淮近酒家”这句诗在 全诗中的作用? “近酒家”引出下文;照应了诗题;这句 诗在全诗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想象来来日与妻子重逢,在西窗下秉烛夜 谈,诉说巴山夜时彼此相互思念之情。突 出了作者孤寂和思恋之情,更深刻地表达 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5. “巴山夜雨” 在诗中反复运 用,你认为作用何在呢?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后古诗教案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后古诗教案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后古诗教案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1、导语同学们,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

中国古诗是中国古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要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至九年级分别收录了60首古诗词,要求同学们积累,每届中考,附录古诗词分值比重较大。

希望同学们高度重视,认真学习。

下面我们将用一课时学习本册《龟虽寿》《过故人庄》《题破山寺后禅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雨寄北》五首诗。

1、聆听领会要2、思考回答二、制订学习目标1、教师指导:展示目标(1)能识记诗词中的生字词(2)了解作者及文学常识(3)理解品味诗人思想情怀(4)读诵诗词1、根据教师导领会目标三、达成目标1、学习《龟虽寿》学生汇报搜(1)简介中国地图,便于理解主题(2)题解: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3)指导朗读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4)品读欣赏: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什么时候。

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

“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5)本诗主题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6)品读与背诵学生容易理解学生易弄错读节奏学生不易发关键词学生不易发关键词学生不易发关键词学生不易发关键词学生讨论易出文字少,易背四、布置作业1、背诵古诗并默写2、预习:学习《泊秦淮》《过松原晨炊漆公店》《观书有感》《浣溪沙》《如梦令》第2课时《泊秦淮》《过松原晨炊漆公店》《观书有感》《浣溪沙》《如梦令五、达成目标1、复习背诵前五首诗(点背、齐背)可能少数学全文完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这节《课外古诗词诵读》的课程后,我有一些深刻的体会和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讨论,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古诗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把握不准。
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比喻来解释古诗词的意境,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在讲解《望庐山瀑布》时,我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瀑布的壮观,从而更好地理解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古诗词的价值、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并探讨如何传承和发扬古诗词文化。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诗词,形成自己的见解,培养独立思考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四首古诗词的作者、作品背景、诗词大意,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格律和韵律特点。
-举例:《登鹳雀楼》中“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地理背景,了解王之涣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区分绝句与律诗的格律差异。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一首诗或一句词所感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语文七上课外古诗10首教案

语文七上课外古诗10首教案
PART ONE
过故人庄
孟浩然
目 录
CONTENTS
shǔ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xiá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轩:指窗户。
合:环绕。
具:准备。具鸡黍:杀鸡做饭。
就菊花:指欣赏菊花与饮酒。
过:拜访,探访,看望。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龟虽寿
答辩学生:XXX 指导老师:XXX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骥:千里马 伏:趴,卧 枥:马槽 烈士:有壮志的人 暮:日落的时候 已:停止 译文:骏马老了卧在槽旁,但它的志向还是驰骋千里关山;有志的人即使到了晚年,雄心壮志丝毫不减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虽:虽然 犹:仍然 竟:尽,这里指死 译文:神龟虽然长寿,但是终有生命终结的时候.螣蛇虽能腾云升天但是终有化为灰土的时候.
品词明意
01
02
03
品词明意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 (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新——唱新词,旧——唱词喝酒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盈缩:享年的长短 期:期限 但:只,仅仅 养怡:保养身体 永年:长寿 译文:人的寿命有长有短,这不只是由天决定的,修养身心,就可以延年益寿.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教案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品读中华优秀古诗词,热爱中华优秀诗词文化。

◎语言运用: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思维能力: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展开想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审美创造: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体会意境美。

(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

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

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会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板书:课外古诗词诵读)【设计意图】本环节用简短直白的语言,让学生明确学习这四首诗歌所需达成的目标。

二、诵读诗歌品韵味1.读准字音自由朗读这四首诗歌,结合注释及资料,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诗后交流生字)课件出示:平羌.(qiānɡ)渝.州(yú)岐.王(qí)岑参..(cén shēn)芦.管(lú)2.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

(2)根据指导,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

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

按节奏也可划分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听读,明确节奏。

(听名家朗读录音,学生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朗读)课件出示: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齐读,体会节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使人想象了 什么样的情景?表到了怎样的感情?
想象来来日与妻子重逢,在西窗下秉烛夜谈,诉说巴山夜时 彼此相互思念之情。虚写未来的欢聚,正是为了衬托眼下的 孤寂和思恋之情,更深刻地表达了现实的离愁和深切的思念。
5.诗中贮满了离情别恨, “巴 山夜雨”在今天已成为离情的 代用语,而这一短语在诗中反复 运用,你认为作用何在呢?
1. 作者为什么选“杨花”和“子规”两种景物?有什么作用?
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 “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 渲染了暮春时节哀伤愁恻的气氛,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
2.痛“。我寄愁心与明月”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托明月所寄
的是什么情感?
拟人。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 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
3.这首诗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借景抒情,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 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 照和安慰之情。)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 觉得心境的空灵。
• 万物一片静寂,只有钟磐声在空中回荡。
1. 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古老、幽静、清寂
2. “悦”和“空”两个词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是 什么? 悦,使恰然自得;空,使空;悦,写出了鸟儿
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 排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是实写,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 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 愁的写照,长夜难眠。
第二次出现“巴山夜雨”,是在诗人的想象中和记忆中(虚写), 营造出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场面。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妻(友人)聚 首,促膝长谈的愿望【“巴山夜雨”的重复运用,构思巧妙,体现了 时间、地点的变化,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妻(友人)聚首,促膝长 谈的愿望,也能让人感受到诗人长夜难眠,仕途失意的怅惘。】
译文
•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芯; •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思念。
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 )衬托( ), ( )转化为( ) 以会晤的欢娱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 转化为重聚希冀。
2.“秋”字的作用 ?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秋季 是个让人感伤的季节,以景衬情。
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邀我做客到他朴 实的田家。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郊外是苍 翠的小山包平斜。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 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 天,再一次来品尝菊花和酒好啦!
1.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历来是 脍炙人口的名句,写出了田园景物怎样的特 点?这一句子用了对偶的表现手法, “绿树村边合”, 写
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 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 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待开绿故
到轩树人
重面村具
阳场边鸡
日圃合黍 ,,,, 还把青邀 来酒山我
孟 浩 然
过 故 人 庄
就话郭至
菊桑外田
花麻斜家
。。。。
过故人庄
孟浩然
[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
迷茫的烟雾,暗淡的月光,笼罩 着清寒的秦淮河水和岸边的沙地。 朦胧的夜色中,船只停泊在靠近酒 店的秦淮河岸边。卖唱的歌女不知 亡国之恨,隔江还在唱亡国之音 《后庭花》。
[题解]: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 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 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 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 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 感怀,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借陈后主 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3. 品读这首诗,你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摒除俗念,不追名逐利,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 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清风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 词10首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比喻,以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 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来说自己是仍有志干 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 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
2.整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表现出了作者置身美丽田园生活的喜悦心情!
万山曲清
籁光径晨
此悦通入
都潭禅初 余影房日 钟空花照 磬人木高
常 建
山 寺



音心深林
。。。。
题破山寺后禅院
•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 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 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出了绿树环抱,是近景,“青山郭外斜”展示了广阔的远景远景 映衬近景,描写出故人村庄环境的旷远幽静.
2. 作者描写了老朋友的农庄中怎样的生活 特点?这里的生活清淡幽静,美景映眼帘,使人心旷
神怡,田野之景和宾主的欢声笑语相映成趣,由此,一 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呈现在我们眼前。
3.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思考一下:诗歌表面上 批评了谁?实际上呢?
本诗表面上批评的是歌女,实际上抨击了醉梦 生死、不问国事的享乐者 。
1.两个“笼”字有什么妙用,写出了景物的 什么特点?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 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描绘出一幅月色 迷茫、轻烟浮动的秦淮河两岸夜景,渲染了朦胧 淡雅、冷清愁寂的氛围。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