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排列教案
间隔排列(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间隔排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间隔排列。
2.能够在已知规律的情况下进行简单的间隔排列。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难点: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间隔排列。
2.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黑板、粉笔、教具等。
2.预先准备好相关教材和练习题。
3.确认教室环境,确保课堂秩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用照片板书“1 2 3 4 5 6 7 8 9 10”,并依次数数。
然后教师按照“2 4 6 8 10 12 14 16 18”依次读出数,并让学生感受一下数和数之间隔了多少个空格,是否规律一致,让学生观察“2 4 6 8 10 12 14 16 18”这一排数有什么规律。
鼓励学生大声说出规律。
2. 规律探究教师板书“2 4 6 8 10 12 14 16 18”,问学生:“这一排数的规律是什么?”让学生大声回答、阐述规律。
(每隔一个数加2,得到下一个数。
)然后让学生再看下面一排数:“1 4 7 10 13 16 19 22 25,你们发现这一排数有没有规律?” 让学生小组合作,商讨规律,并在黑板上列出规律。
3. 讲解概念教师板书“间隔排列”,并进行简单的解释。
即:在数列中,若每个数相对于前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相同的量,则这个数列就是一个“间隔排列”。
4. 练习时间让学生在教材上完成与“间隔排列”相关的练习,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个概念。
加强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掌握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并能够应用。
5. 拓展思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例如:“如果相邻两个数的差为8,第一个数是5,那么第十个数是多少?”等等。
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策略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上课内容,强调学生应该深入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并在平时学习中进行句型思维的训练。
六、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练习题,鼓励学生在课后认真完成,并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尝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自己设计几道题目,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探索,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间隔排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间隔排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教案:《间隔排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主要涉及第四单元《间隔排列》的相关知识。
教材中包含了第47页至第49页的内容,主要学习了物体间隔排列的方法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掌握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小圆点进行间隔排列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间隔排列的方法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在实际问题中如何灵活运用间隔排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幅公园场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物体是如何间隔排列的。
引导学生发现间隔排列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利用PPT展示教材第47页至第49页的内容,讲解间隔排列的概念及其方法。
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小圆点进行示例,让学生明白如何进行间隔排列。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小明家有10棵苹果树,他想把这些树按照间隔排列的方式种植,每两棵树之间要保持2米的距离。
请问小明应该如何种植这些苹果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题过程。
4. 随堂练习出示练习题:学校里有8棵梧桐树,如果按照每两棵树之间保持3米的距离进行间隔排列,请问需要多少平方米的土地?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5.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间隔排列的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间隔排列概念:方法:应用: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根据教材第49页,完成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还有哪些场景可以用间隔排列的方法进行布置?请举例说明。
答案:1. 练习题答案:2. 生活实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间隔排列在其他学科或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美术、体育等。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观察和思考,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在教学内容中,我特别关注了第47页至第49页的教材内容。
间隔排列教案
间隔排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间隔排列的计算方法;3.能够应用间隔排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间隔排列的概念和特点;2.间隔排列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应用间隔排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1. 间隔排列的概念和特点间隔排列是指在一定的间隔内,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数列。
例如,1、3、5、7、9、11、13、15、17、19就是一个间隔为2的排列。
间隔排列有以下特点:1.间隔排列的公差是固定的,即每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值相等;2.间隔排列的首项和末项可以确定;3.间隔排列的项数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得出。
2. 间隔排列的计算方法2.1 首项和公差已知,求第n项设首项为a1,公差为d,第n项为a n,则有:a n=a1+(n−1)d2.2 首项和末项已知,求公差设首项为a1,末项为a n,公差为d,则有:d=a n−a1 n−12.3 首项和公差已知,求项数设首项为a1,公差为d,第n项为a n,则有:n=a n−a1d+13. 应用间隔排列解决实际问题3.1 例题1某人每天步行上班,第一天走了2公里,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走200米,第30天走了多少公里?解:这是一个间隔为1的排列,首项为2,公差为0.2(200米=0.2公里),第30项为a30,则有:a30=2+(30−1)×0.2=7所以第30天走了7公里。
3.2 例题2某人存款,第一年存1000元,以后每年比前一年多存100元,第10年存款多少元?解:这是一个间隔为1的排列,首项为1000,公差为100,第10项为a10,则有:a10=1000+(10−1)×100=1900所以第10年存款为1900元。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间隔排列的概念、特点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举例法: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了解如何应用间隔排列解决实际问题;3.练习法: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
2023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2023间隔排列教学设计【篇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79 页。
教材简析:“间隔排列”属于“数与代数”的教学领域中“探索规律”的内容,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简单规律。
从三年级开始,苏教版各册教材独立设置“探索规律”的教学内容。
学习这样的内容,重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经历由观察现象、探索规律到发现规律,再到完善规律和应用规律,体验学习数学需要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抽象、概括等基本数学方法,培养初步的探索意识,积累探索规律的活动经验。
所以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有两点:一是通过探究活动如何让学生建立起“一一间隔排列”的概念,二是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探究规律的意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会合作学习,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探索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出间隔排列的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周期规律作好准备。
难点: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圆片、小三角形若干个、学习单。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1.引出规律。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去兔子乐园参观,如何?师:请看,老师给小兔们准备的礼物!是什么呢?猜一猜第二个是什么?第三个呢?第四个?(越来越多的同学猜对了。
)那第五个、第六个……2.揭示间隔排列。
师指出:像萝卜与白菜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交替出现的排列方式,在数学上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间隔排列的现象。
1、谈话:小朋友们,初次见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礼物,依次出示:红、蓝相间的小花边,你知道下一朵是什么颜色?咦,猜得真准,你是怎么想的?你能猜猜老师最后一朵是什么颜色吗?(红)师将红黄小花间隔排列的花边贴在黑板一旁。
2、同学们真会观察,发现了小花是一个红隔着一个蓝排列,是有规律的。
我们把这样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今天我们就来寻找和探究在间隔排列的物体中藏着的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1、谈话:孩子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坐上小火车一起出发去寻找,好不好?一起“咔嚓,咔嚓……”到罗!我们的第一站——兔子乐园。
(出示例题情境图)。
小兔子们正在列队欢迎咱们呢。
在图中,能不能也找到像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呢?谁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学生说:兔子,蘑菇……)引导:排在左边的是?右边?两边都是()我们把排在两端的称为两端物体,而手帕、蘑菇等排在中间。
(板:两端中间)2、启发: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分别有多少个?它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下面的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示:和一一间隔排列,两端都是,。
(每两个中间有一个,。
)3、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准确表述。
强调:夹子与手帕间隔排列,两端都是夹子时,夹子比手帕多1(或手帕比夹子少1),也可以这样说:每两个夹子中间有一个手帕,夹子比手帕多1(或手帕比夹子少1)等。
4、小结: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引导出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反过来说就是板书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师:为什么两端物体会比中间物体多1呢?让我们来分一分。
首先来给小兔子分蘑菇吧。
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点击一个圈)你们会分吗?(会),那老师就把分蘑菇的任务交给你们了,完成作业纸的第二题分蘑菇,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分好了吗?在分蘑菇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生:最后一只小兔没有分到、多了一只小兔、少了一个蘑菇……师:是吗?(不相信的语气)老师也来分一分,点击课件。
间隔排列-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间隔排列-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的位置和数之间的间隔,正确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转化;2.掌握间隔排列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通过加减法运算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数的位置和间隔的概念;2.掌握间隔排列的方法;3.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加减法的转化;2.难度较高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准备1.课件、课本;2.练习册、黑板笔、橡皮、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次学习的内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学习氛围。
2. 学习重点(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数的位置和间隔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数之间的间隔,并将加法和减法进行转化。
随后,教师介绍间隔排列的方法,并通过多组例题让学生掌握相关技巧。
3. 学习难点(2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难度较高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如何灵活运用间隔排列的方法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并多试验,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4. 练习(20分钟)教师通过课前准备的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和复习(10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进行巩固和复习,以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六、教学反思本次课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氛围良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习效果较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组例题,让学生深入理解了间隔排列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尝试,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留下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点。
间隔排列小学数学教案
间隔排列小学数学教案
主题:间隔排列
年级:一年级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和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
2. 能够运用间隔排列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问题解决。
教学重点:
1. 间隔排列的概念。
2. 运用间隔排列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1. 运用间隔排列进行问题解决。
教学准备:
1. 教学用具:数字卡片。
2. 教学资源:练习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间隔排列吗?”
2.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数学内容,引出间隔排列的概念。
二、讲解(10分钟)
1. 通过数字卡片示例,教师讲解间隔排列的概念。
2. 讲解间隔排列的规则和方法。
三、练习(15分钟)
1. 让学生进行间隔排列的练习。
2. 帮助学生解决间隔排列的问题,引导他们掌握方法。
四、拓展(10分钟)
1. 给学生提出一些更复杂的间隔排列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
2. 引导学生合作,互相讨论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总结(5分钟)
1. 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间隔排列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间隔排列题目。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掌握了间隔排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定困难。
下节课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巩固,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间隔排列的规则和技巧。
5.4《间隔排列》(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5.4《间隔排列》(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五章第四节《间隔排列》。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学习物体间隔排列的概念,以及如何用图示和文字描述间隔排列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理解间隔排列的规律,并能够用图示和文字描述间隔排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大家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以及如何用图示和文字描述间隔排列的规律。
难点在于让大家能够理解和运用间隔排列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包括花朵、椅子等,以及一些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大家展示一些图片,比如一排花朵或者一排椅子,让大家观察并描述它们的排列方式。
2. 概念讲解:通过观察图片,我会向大家解释间隔排列的概念,并告诉大家如何用图示和文字描述间隔排列。
3. 例题讲解:我会给大家出一道例题,让大家一起解决,然后解释解题过程,让大家理解间隔排列的规律。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大家一些练习题,让大家运用间隔排列的规律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间隔排列概念:物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每隔一个位置放置一个规律:物体的排列有一定的间隔,可以用图示和文字描述七、作业设计1. 请用图示和文字描述下面图片的间隔排列规律。
图片1:图片2:答案:图片1的间隔排列规律:每隔一个位置放置一个物体。
图片2的间隔排列规律:每隔两个位置放置一个物体。
2. 请用图示和文字描述下面题目中的间隔排列规律。
题目:在一排花朵中,每隔一个位置放置一个蝴蝶。
如果有一排8朵花朵,请问应该放置几个蝴蝶?答案:应该放置4个蝴蝶,每隔一个位置放置一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应该已经掌握了间隔排列的概念和规律,并能够用图示和文字描述间隔排列。
希望大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间隔排列的规律,比如在布置房间或者种植植物时,能够合理地安排物体的位置,创造出美丽和有序的空间。
幼儿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
小朋友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中班数学教案】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小朋友体验规律美,排排、比比,学习间隔排列的方法,初步培育观看、比较和反应力量,快来看看小朋友园中班《间隔排列》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1、排排、比比,学习间隔排列的方法。
2、体验规律美。
3、初步培育观看、比较和反应力量。
4、培育小朋友边操作边叙述的习惯。
【活动预备】雪花片积木,各色木珠,彩色玻璃珠,瓢虫和绿叶若干,彩色皱纹纸。
各种有规律排列的实物图片若干。
胶水,细绳。
【活动过程】1、小朋友搭积木导入活动:师:小朋友会搭雪花片吗?假如老师请你选两种颜色的雪花片来搭,你会选哪两种颜色?小朋友回答。
师:用两种颜色的雪花片搭一根小棒,你会吗?搭给我看看。
小朋友搭积木。
(以搭积木的方式导入活动,来源于小朋友的实际生活,虽朴实无华,但孩子都能做到,孩子的乐观性很高,全部的孩子都动起了手,孩子已嗅到了胜利的气味。
且雪花片的拼搭便利又快速,为下面的活动打下基础。
)2、展现小朋友作品,感受有规律排列的美师:谁来将你的小棒给大家看看?(1)展现1名小朋友的作品,我们来看看他选了哪两种颜色,是怎么排的?师带小朋友念一念一个红的一个黄的,一个黄的一个红的一个红的(无规律的)(2)再展现1名小朋友的作品,并带小朋友念一念。
(也是无规律的)(3)展现第三名小朋友的(有规律的)作品,黄的、绿的、黄的、绿的、黄的、绿的、黄的幼:哇(在展现有规律排列的作品时,还没带孩子念呢,孩子们已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叫声,那样的排列有一种莫名的震撼力,接下来的学排显得自然而必要。
)师:这位小朋友的小棒和上两位的小棒有什么不一样?(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将小朋友置于问题情境中,有了疑虑孩子才会去探讨、去制造)(4)小朋友回答后老师小结:原来这个小朋友是黄颜色隔着绿颜色再隔黄颜色再隔绿颜色这样有规律地排下去的,这样的小棒看上去很美,我们也来学一学这种好方法好不好?小朋友学习用间隔的方法再搭一次雪花片。
教学设计:间隔排列【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
【教学设计】间隔排列【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1.通过游戏,知道间隔排列现象,理解一一间隔排列中一一对应的规律。
2.运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探究、理解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3.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游戏过程,运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发现和理解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了解现象——什么是间隔排列平时生活中,我们做操、放学都需要排队。
今天我们就来玩排队的游戏。
师点名,下一位是——,学生发现规律并主动加入。
师:你发现了什么?揭示:这样的排列就是间隔排列。
二、发现规律——探究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1.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
请同学们做第一个排队游戏。
游戏一:游戏规则:1.必须间隔排列。
2.只可以组内调整。
(1)第一组同学出列,他们是间隔排列吗?像这样的一一间隔排列,可以看做是几个一组?我们用呼啦圈2个2个地圈一圈,在这个圈里一个女生对应着一个男生,继续,一个女生对应着一个男生,还能继续圈吗?为什么?剩下的是一位女生,为什么?(2)第二组同学出列,他们是间隔排列吗?我们也来2个2个地圈一圈,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剩下的是个男生?(3)第三组同学出列,他们是间隔排列吗?如果也2个2个地圈一圈,最后可能会怎样?有没有第3种可能?(4)第四组同学出列,他们是间隔排列吗?如果剩下一个,会是谁?(5)刚才我们用呼啦圈将四个队分别2个2个地圈一圈,发现每个圈里都是——,圈完后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6)为什么有的组剩下的是男生,有的组剩下的是女生?(7)每组的男女生人数怎样?(8)为什么这两组女生多?而这两组男生多?他们在排列时有什么一样的地方?(9)追问:在这样的间隔排列中,如果要男生多,应该怎么站?如果要女生多呢?2.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游戏二:游戏规则:1.小组合作。
幼儿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间隔排列的观念与能力。
2.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间隔排列任务。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活动让幼儿彼此配合,完成任务。
教学内容1.什么是间隔排列?2.如何进行间隔排列?3.小组合作任务:间隔排列图形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与实物说明幼儿已经学过的图形排列是紧密排列,紧贴在一起的,并告诉幼儿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间隔排列。
这个概念和怎么去做,与紧密排列是有一些不同的。
2. 正确操作技能教师拿出一张画有图形的卡片,告诉幼儿们:现在让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这上面有若干个彩色图形,请你们把它们间隔排列一下,不要贴在一起哦。
接着,老师手把手教大家如何进行间隔排列。
首先,让幼儿们明白间隔排列的含义,如何在图形之间留出一些距离,让幼儿的思维从紧密排列转换到间隔排列的合理性方面。
教师可以拿一个手指和他们分隔开两个图形,或者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示范,让孩子们进行跟随模仿。
当幼儿熟练掌握间隔排列技术后,教师可以为他们设置挑战——更难的、交错排列的图形。
3. 小组合作任务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张随机的图形卡片。
试着让小组内的幼儿们一起操作,将自己的画卡片上的形状用间隔排列的方法依次排好,形成卡片上的新图形。
每个小组都可以得到奖励,成为“最棒的小组”,甚至是教室里的“排列大师”。
4. 反思在教案的末尾,老师要把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试,来测试他们学到了多少。
同时,老师也要带领幼儿们进行反思,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于更好更有成效地进行下一次学习。
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们积极参与,有效地掌握了间隔排列的技巧和方法,也在小组合作任务中体验了合作的乐趣,并相互配合完成了任务。
同时,比较优秀又完成的孩子们可以教给所在小组其他同伴,使得每位小朋友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幼儿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操作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间隔排列)教案
b.只圈第一组和最后一组,发现最后剩下小兔,所以小兔比蘑菇多1个。
c.发现两端物体是相同的,因此最后一个小兔是没有蘑菇和它一一对应的,所以小兔比蘑菇多1个。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把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一一对应,一组一组地圈一圈,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两段物体相同时,个数相差1.两段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板书:两段物体相同时,个数相差1)
小结: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板书:课题间隔排列)
交流:小兔和蘑菇一个隔着一个排列,我们就可以说(小兔与蘑菇是一一间隔排列,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呢?)
根据学生交流发现三组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2.自主探究,感知数量间的关系。
引导: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先在图中数一数,再在表格中填一填。
课题
间隔排列
学科
数学
执教者
学校
班级
日期
教学过程
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导观察。
谈话:森林里正在举行动物才艺表演,聪明的小兔精心设计了舞台,在这里你看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间隔排列现象。
引导:首先我们看小兔和蘑菇这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一个隔着一个排列)
引导: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呢?
三、回顾总结,感受探索规律中的数学思想。
提问:回顾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1.找朋友练习
2.发现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和相应的数量关系。
思考与评析
核对数量。
提问:比较每组两种物体的数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交流总结: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间隔排列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间隔排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掌握间隔排列的两种情况:相邻和相间。
2. 培养学生运用间隔排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间隔排列的概念及分类。
2. 间隔排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间隔排列问题的解题策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掌握间隔排列的两种情况。
2. 教学难点:运用间隔排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间隔排列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间隔排列的概念,分类及特点,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相邻和相间的概念。
3. 实例讲解:讲解间隔排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间隔排列问题的解题策略。
4.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间隔排列2. 间隔排列的概念及分类3. 间隔排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间隔排列问题的解题策略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间隔排列的概念及分类。
2. 提高题:让学生运用间隔排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拓展题:让学生探讨间隔排列的其他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间隔排列的概念、分类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了间隔排列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加强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间隔排列的特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
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三年级《间隔排列》教学设计范文
小学数学三年级《间隔排列》教学设计范文小学数学三年级《间隔排列》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间隔排列》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三年级《间隔排列》教学设计范文1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关系的过程,感知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
2.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思维分析生活现象的意识及能力,初步学会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间隔排列的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周期规律作好准备。
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观察图片,初识间隔排列出示情景图,马路边的路灯和广告牌。
(路灯和广告牌一个隔一个排列)通过观察马路边的路灯和广告牌有规律的排列,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物体的间隔排列。
交流:(1)这组排列的开头和结尾各是什么物体?(2)照这样的排列,下一个会是什么?(路灯)再添上一个路灯,开头和结尾的物体就一样了,这时每个广告牌都在两个路灯之间,也可以怎样说?(也可以说每两个路灯中间有一个广告牌)出示情景图:绿化带的花盆和小树。
(花盆和小树一个隔一个排列)交流:(1)小花和小树又是怎样排列的?开头和结尾的物体是一样的,可以说是每两盆花中间有一棵小树,还可以怎样说?(每棵小树都在两棵花的中间)(2)接下去应该是什么?开头和结尾不一样,现在还能不能说每两盆花中间有一棵小树呢?(最后一棵小树不是在两盆花中间)通过师生交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首尾相同的间隔排列和首尾不同的间隔排列的差异。
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间隔排列》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间隔排列》教案一. 教材分析《间隔排列》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体间隔排列的方法和规律。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间隔排列,理解间隔排列的意义,能够用图形或语言描述间隔排列的特点和规律。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但对于间隔排列这一概念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间隔排列,理解间隔排列的意义,能够用图形或语言描述间隔排列的特点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和方法。
2.难点:能够用图形或语言描述间隔排列的特点和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间隔排列。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模型或图片,如小球、玩具等,用于展示间隔排列。
2.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展示间隔排列的例子和规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模型或图片,如小球、玩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可以看出这些物体是如何排列的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让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间隔排列的例子,如停车场上的汽车、操场上的队伍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之间的排列规律。
同时,教师给出间隔排列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用小球、玩具等物品进行排列,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间隔排列的特点。
三年级间隔排列教案
三年级间隔排列教案【篇一:间隔排列教案】《间隔排列》教案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799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关系的过程,初步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
2.使学生初步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意识及能力,初步学会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初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其中的规律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和圆片、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多媒体课件出示“乡村景观图”,要求学生猜测物体或图形出现的顺序,感知其中的规律,引出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观察排列。
多媒体课件展示主情景图中的三列物体,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再观察,说说每行物体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引导出“两端物体”“中间物体”“一一间隔排列”。
2.比较发现。
请同桌两人一起,分别数出每一组物体的个数,填写在表格里;然后再比较每一3.操作验证。
在其他地方,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是不是也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引导学生用学具或者画符号来代替相关物体,排一排、数一数,验证发现的新规律。
启发:在刚才的操作活动里,你们又有什么发现?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完整地说说这个规律?4.学法指导。
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方法:观察操作——发现——总结——形成规律。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感知生活现象。
多媒体课件展示农村素材图文,学生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进行抢答。
学生列举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事物。
2.解决问题。
(1)广告牌。
多媒体课件展示电线杆与广告牌,请学生观察,这里的排列有什么特点?这跟我们前面看到的排列是不是一个规律?启发:如果马路边有25根电线杆,你知道有多少个广告牌吗?如果有30个广告牌,那又会有多少根电线杆呢?大家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之间的关系? (2)锯木头。
间隔排列教案
间隔排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间隔排列的基本概念。
能够找出一个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喜欢思考、追求挑战的态度。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如何找出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观察一组数字,并思考这些数之间有没有什么特征或规律,引出间隔排列的概念。
2. 概念讲解:通过幻灯片展示间隔排列的定义和示例,解释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3.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每个小组找一组间隔排列的数字,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并进行归纳总结。
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将自己小组的规律和总结呈现给全班。
4. 总结归纳:在学生呈现自己小组的规律和总结时,教师帮助整理和归纳学生的观察结果,总结出间隔排列的规律。
5. 练习巩固: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利用找到的规律,填写间隔排列中的空缺数字,并相互交流核对答案。
6.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间隔排列现象,例如电影院的座位排列、书店的书架排列等。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间隔排列。
7. 归纳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
8. 课堂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更多的间隔排列题目,并写一篇小结,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间隔排列的概念和规律有了初步的理解,并通过探究活动培养了观察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但是,本节课的时间安排可能稍微紧张,下次可以适当调整时间分配和课堂活动。
另外,作业可以更具体一些,例如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间隔排列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和解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间隔排列》|苏教版
《间隔排列》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一节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能够运用间隔排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一、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知道间隔排列的特点。
(2)能够运用间隔排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发现间隔排列的规律。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能够运用间隔排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发现间隔排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排列特点。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图片中的物品是按照一定的间隔排列的。
2. 探究新知(15分钟)(1)教师出示教材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品是如何排列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2)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这些物品是按照一定的间隔排列的,它们之间的间隔是相同的。
(3)教师引导学生用教具进行操作,验证间隔排列的规律。
(4)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操作心得。
3. 巩固练习(10分钟)(1)教师出示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间隔排列的方法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解答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间隔排列的概念和规律。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
5. 布置作业(5分钟)(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间隔排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间隔排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间隔排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间隔排列的意义和特点;2.能够用自然数和等差数列两种方式表示间隔排列;3.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判断。
二、教学重点1.自然数和等差数列的运用;2.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3.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判断。
三、教学难点1.等差数列的表示方法;2.引导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意义;3.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认知策略:请所有学生留意今天的课题“间隔排列”,思考一下这三个单词所代表的意义,有哪些场合我们会使用“间隔排列”这种方法?2.激发学生兴趣:请学生们想一想,如果正常的数字或字母字符串太长,填满整一页会不好看,这时候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看起来有序而美观?2. 理论讲解1.什么是间隔排列?间隔排列指的是在数列中,每隔一定的间隔取数,所得的数列称为间隔排列,其中间隔数为公差。
2.如何用自然数表示间隔排列?自然数是数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代表非负整数。
用自然数表示间隔排列的方法是首先确定起始数(一般为1),再确定公差(即间隔数),然后根据公式an=a1+n-1(d)求出所有数。
3.如何用等差数列表示间隔排列?等差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任意两个相邻项的差都相等,这个公共的差称为该等差数列的公差。
用等差数列表示间隔排列的方法是直接列出各项数值,并计算出公差。
3. 课堂练习1.自然数表示方法:请同学们用自然数表示从1开始,隔2个取数的前10个自然数。
2.等差数列表示方法:请同学们列举出一个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其中第一项为4,最后一项为25。
4. 学生巩固练习1.提供若干个数列,让学生们找出其中的间隔排列;2.请学生们自行学习本节课内容中未涉及到的间隔排列表示方法,并进行小组分享。
五、课后习题1.请学生们针对本课内容进行课后巩固练习;2.督促学生们课下通过参考书籍或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六、教学反思本课主要讲授了间隔排列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通过让学生进行丰富的课堂练习和巩固练习,帮助学生们加深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间隔排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教案:《间隔排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间隔排列的排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耐心、细心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1. 间隔排列的概念。
2. 间隔排列的排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
2.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间隔排列的排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间隔排列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排列过程中遇到过间隔排列的情况吗?你们是如何解决的呢?2. 探究新知出示例题,引导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间隔排列的排列方法。
3. 实践应用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讲解习题,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改正。
4. 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间隔排列有什么规律吗?5.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完成练习册P5657)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1. 间隔排列的概念2. 间隔排列的排列方法七、作业设计1. 练习册P56572. 自选一道数学问题,尝试用间隔排列的方法解决。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例题和练习题,使学生掌握了间隔排列的概念和排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间隔排列的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但在课堂实践应用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间隔排列的排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探究新知”和“实践应用”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掌握新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步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看一看、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出相关的两种事物之间的规律,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推理等方法发现间隔排列现象中的简单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间隔排列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理解规律产生的原理。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和学具准备:课件、正方形和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宝盒: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盒,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什么?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拉出正方形,这是正方形,拉出o,这是圆形,猜猜下一个是什么?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像这样,一个正方形一个圆形,一个隔一个排列的现象,我们数学上称之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一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正方形和圆形一一间隔排列,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
研究排列特点(一)、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到兔子乐园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场景图)
2、兔子乐园里的兔子正在跳舞呢,仔细看这幅图上有什么?(兔
子,磨菇,夹子,手帕,木桩,篱笆,大树,绳子)
在这里,你们能找出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吗?同学们看得真仔细,在花园里,我们发现了小兔和蘑菇一一间隔排列,夹子和手帕一一间隔排列,我们还发现了木桩和篱笆也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师:的确,这三组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鼠标指着大图)如果没有学生说一一间隔排列,则省略此步
师: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两边相同
师:咱们来具体看一看点击第一组变大,
师:你来说一说如果学生说不出,可以引说:左边是(),右边是(),两边()。
再看第二组,你来说一说
师:两边相同可以说成是两端相同。
(板书:两端相同)
师: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生:两边的比中间的多1个
师:你能具体说一说嘛?
生:夹子比手帕多一个兔子比蘑菇多一个木桩比篱笆多一个
师: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它们在数量上的关系吗?
生:两边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一个。
师:也就是两端物体比中间间隔物体多一个。
(板书:两端物体比中间间隔物体多一个)
反过来说也就是中间间隔物体比两端物体少一个
三、通过学生操作来解释、验证规律
师: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验证一下:咱们来给小兔子分蘑菇吧。
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点击一个圈)你们会分吗?(会),那老师就把分蘑菇的任务交给你们了,完成作业纸的第二题分蘑菇,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分好了吗?在分蘑菇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生:最后一只小兔没有分到、多了一只小兔、少了一个蘑菇……
师:是吗?(不相信的语气)老师也来分一分,点击课件。
真的是这样。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谁能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生:两端相同,排在两端的物体多一个,所以多了一只小兔。
中间的间隔物体比两端物体少一个,所以少了一个蘑菇……
师:其他两组排列里也是这种现象吗?咱们来看一看出示夹子手帕图。
如果把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看成一组,也像这样圈起来后,结果会怎样?
生:多一个夹子
师:为什么会多一个夹子呢?
夹子是排在两端的物体,所以比中间的手帕多一个
师:再看看木桩篱笆图,把一根木桩和一块手帕一组一组圈起来后会出现什么结果?
生:多一根木桩
师:为什么会多一块木桩呢?
生:两端相同,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多一个,木桩是排在两端的,所以就多了一根
师:是不是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两端相同时,排在两端的物体一定比中间间隔物体多1个呢?(大部分学生有些迟疑,不敢确定)咱们再来验证一下请小朋友们任意画两种图形,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相同。
画好后,数一数两种图形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收集两份优秀作业让学生自己展示并说说有没有验证规律
师:其他小朋友画的也符合这个规律吗?
生:符合
师:说的真不错,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你们敢迎接老师的挑战吗?
出示:20只小兔站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生:19个蘑菇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把20块手帕像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生:21个夹子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过渡)师:你们真爱动脑筋,小兔子看你们学得这么棒,决定教你们玩一个游戏,想玩吗?
四、游戏,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游戏名称叫“男生女生来排队”的游戏(课件:游戏:男生女生来排队)老师要找三名男生、三名女生来按照老师的指令排队,其余同学当小裁判,5秒内完成指令的话就给他们鼓掌。
想上来玩游戏的小朋友赶紧报名哦!指名学生上台后。
师:准备好了吗?老师开始下指令了 1. 第一个指令:男生女生一一间隔,排成一排。
2. 第二个指令:男生女生一一间隔,排成一排。
每个男生的两边必须有一个女生。
学生发现了问题
师:要使每个男生的两边必须站一个女生可以怎么做?开动你们的小脑筋。
女男女男女男女/ 女男女男女
生:下去一个男生
师:哪个男生离开队列,男生的两边就都有了女生了。
生:某某
师:如果这个同学上位的话,队列的两端站的是(女生),女生的人数比男生人数多一个。
师:除了让这个男生上位,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使男生的两边都有女生。
拿出宝盒
师:大家还记得刚开始玩的宝盒吗?这是什么和什么一一间隔排列?出示题目:
1、如果把正方形和圆形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正方形有10个,圆形需要有几个?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指生板演。
1、交流:你是怎样摆的?圆形摆了几个?
3、有序交流学生的摆法和结果,看看每种摆法的圆形各有几个,
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提问:为什么会有圆形和正方形个数相等,也是10个这个结果呢?
(两端不同,一一对应正好都能对上,没有多余的)
追问:那一一间隔排列的正方形和圆形,他们的个数可能有什么关系?你又发现了什么?
4、小结:如果两端相同,圆形和正方形相差1个,所以圆形可能
是9个,也可能是11个。
如果两端不同,圆形和正方形个数相等。
(板书:两端不同,两种物体个数相等)
5、拓展规律一:
如果把正方形与圆形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正方形有10个,圆形最少有几个?最多呢?
学生操作师板书:
(1)两端摆正方形:圆形有9个
(2)两端摆圆形:圆形有11个
(3)两端不同:圆形有10个,和正方形相等
小结:圆形和正方形的关系:个数相差1或个数相等
7、图片欣赏(课件)
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运用,我们来欣赏一些图片。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直在找规律,而且找的是一一间隔排列物体的规律,说说你们在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时个数相差1,两端不同时个数相等
五、课外实践,应用规律
课后,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到的本领设计一个一一间隔排列的美丽图案。
可以独立设计,也可以和家长,同学合作设计,老师期待着你们精彩的表现。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