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案
最后,我认识到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反思,我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我会继续努力,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比的基本概念。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它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领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如何用比来表示?通过这个案例,展示比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本节课将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探索比的意义及其表示方法,培养他们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比关系,增强数感和符号意识,提升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建模素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探索比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比的表示方法掌握得较好,但在比的性质的运用上,仍有待提高。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尝试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考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的性质,以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和参与度。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他们不仅加深了对比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偏离主题。为此,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能够围绕主题展开。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教案三篇
【导语】《⽐的意义》是在学⽣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题的基础上进⾏教学的。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理解⽐的意义,学会⽐的读写法,掌握⽐的各部分名称及求⽐值的⽅法。
2、弄清⽐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明确⽐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较、分析、抽象、概括和⾃主学习的能⼒,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红粉笔、五⽀⽩粉笔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国庆节,你知道今年10⽉1⽇是祖国⼏周岁的⽣⽇吗?56年前的10⽉1⽇,五星红旗第⼀次在天安门⼴场上冉冉升起,让每⼀位中国⼈为之⾃豪。
但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国旗中还隐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出⽰出⼀⾯国旗: 3、判断:⼩强⾝⾼1⽶,他的爸爸⾝⾼173厘⽶,⼩强和爸爸⾝⾼⽐是1∶173。
明确:同类量相⽐单位名称要相同。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去年奥运会中国⼥排在⾸场⽐赛中以3∶0击败了美国队,打出了我国的⼥排风采。
这⾥的3∶0表⽰什么意思?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相同吗?为什么? 强调:这⾥的3∶0是表⽰两个队各赢了⼏局,不是相除关系,⽽今天学的⽐是指两个数的相除关系。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你知道吗?公元4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多克斯,利⽤线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何⽐——黄⾦分割,它的⽐值⼤约是0.618,⽐⼤约为2∶3。
介绍:黄⾦割应⽤⾮常⼴泛,国旗的宽与长的⽐是2⽐3,接近黄⾦分割,现在你们知道五星红旗为什么这么美观了吧! ⽣活中还有很多地⽅⽤到黄⾦分割: T型台上选模特也要求模特的⾝长与腿长的⽐符合黄⾦分割。
理发师也将黄⾦分割运⽤到发型设计中去。
……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调查。
篇⼆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学数学课本第⼗⼀册“⽐的意义”。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很荣幸地为大家分享我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4单元的第1课时,即比的意义。
在这一课时中,学生将学习比的定义、比的性质以及比的应用。
我们将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定义和性质。
2. 能够运用比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比的定义和性质,难点是运用比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实例。
2. 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3. 练习题:用于随堂练习和巩固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例,例如足球比赛中的得分比,引导学生思考比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比的定义和性质,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3.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比的计算和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的定义:比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比的性质:1.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 比的前项和后项交换位置,比值不变。
七、作业设计a) 8:12b) 15:20c) 9:15答案:a) 2b) 1.25c) 0.62. 题目:解决实际问题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小明和小红的苹果数量之比是多少?答案:小明和小红的苹果数量之比是3:5。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比的扩展知识,例如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以及比例的应用。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一、教学内容的引入在教学内容的引入部分,我选择了一个实例,即足球比赛中的得分比,来引导学生思考比的概念。
《比的意义》(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比的意义》(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比的意义》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要教授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比的意义》一章。
我们会从理解比的概念开始,讲解比的含义,以及如何用比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我们会通过具体的例题来深入理解比的含义,并且学会比的化简和求比值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表示方法,学会比的化简和求比值,并且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表示方法,学会比的化简和求比值。
难点是比的化简和求比值的方法,以及如何将比的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PPT和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进行讲解,学生们需要准备笔记本和笔来记录重要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引入,比如说比较两个人的速度,来引导学生思考比的含义。
2. 讲解:然后我会用PPT来讲解比的概念,比的意义,以及比的表示方法。
3. 例题:接着我会用一些例题来讲解比的化简和求比值的方法,学生们会在这个过程中理解比的概念。
4. 练习:然后我会让学生们做一些随堂练习,来巩固他们刚刚学到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会包括比的含义,比的表示方法,比的化简和求比值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答案:苹果:橙子:香蕉 = 2:3: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学习情况,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比的概念,以及他们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对于拓展延伸,我会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找到比的例子,比如说比较两种商品的价格,来运用他们刚刚学到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案《比的意义》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它们分别是: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表示方法,学会比的化简和求比值,以及如何将比的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一、理解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核心。
比的概念是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我们可以用比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或者表示两个数的相对大小。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比的意义》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的意义》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等基本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对于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是,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难以理解比的意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比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运算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比的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2.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比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和数学问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比的练习题,用于巩固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体育比赛、商品打折等,引导学生思考比的概念。
提问:什么是比?比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
如:甲乙两人赛跑,甲跑500米,乙跑300米,甲比乙跑得快多少?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有关比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巩固比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比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进一步拓展比的知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比的概念和运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比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的意义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的意义人教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值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1. 比的概念的建立与理解。
2. 比值计算方法的掌握与应用。
3. 比的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教学视频等。
2.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比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比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比的概念、性质、应用及运算,通过实例演示、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知识。
3. 练习: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
板书设计1. 比的概念2. 比的性质3. 比的应用4. 比的运算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巩固比的性质、应用及运算。
2. 提高题:结合实际情境,运用比的概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拓展题:研究比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明了,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掌握比的概念、性质、应用及运算。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4. 板书设计是否简洁明了,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比的概念的建立与理解比的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一个新概念,学生可能难以将其与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比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例如比较身高、比较重量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比的存在。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比的意义》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意义》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学会比大小的判断和比值对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演练、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团结合作的宝贵品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运用比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比的概念和比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比的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比的概念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分享日常生活中的比的例子,引出比的概念,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比的意义和应用场景。
2. 理论学习1.给出几组比的示例,让学生观察、比较,并找出规律。
2.介绍比的符号表示方法和比的大小判断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比的方法做几道练习题,巩固理论知识。
3. 拓展应用1.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比的概念来解决。
2.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探讨比的应用,分享解题思路。
4.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比的知识和方法,强化记忆。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要激发学生对比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达到真正掌握比的意义和应用的目的。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
2.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新例子,应用比的概念来解决问题。
3.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知识的复习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能够对比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比大小的判断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 比-第1课时 比的意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比-第1课时比的意义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比-第1课时比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学会写比,并能求出比值。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比的存在,感受比的应用价值。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比的概念和应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感受比的存在,理解比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的写法。
2.让学生学会求出比的比值。
3.让学生感受比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比的概念的理解和比的写法。
2.求比的比值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存在,理解比的意义。
通过启发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比的写法和求比值的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比的概念、比的写法、求比值的方法等。
2.教学素材:生活实例、练习题等。
3.学习小组:分组,每组选一个组长。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小明身高1.5米,小红身高1.2米,请问小明比小红高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比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比的定义和写法,如“比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比的写法是前面的数除以后面的数,例如2除以3可以写成2:3”。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求出比的比值。
例如,“一辆汽车的速度是60千米/小时,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请问哪一辆汽车的速度更快?”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巩固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意义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意义人教版一、教学内容1. 比的定义: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形式为a:b或a/b。
其中,a叫做比的前项,b叫做比的后项。
2. 比的读法:比的读法与分数的读法相似,先读前项,再读比号(比号读作“比”),读后项。
3. 比的大小:两个比相比较,可以通过将它们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使得它们的前项相同,然后比较后项的大小。
如果后项相同,则前项越大,比就越大。
4. 比的化简:比可以进行化简,化简后的比与原比相等。
化简比的方法是先将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使得后项为1,然后读出化简后的比。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比的意义,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学会化简比,并能正确地进行比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的化简方法,比的读法。
教学重点:比的定义,比的大小比较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比的概念无处不在。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个苹果的重量是那个苹果的两倍。
”这里的“两倍”就是一个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意义。
2. 知识讲解:我们来学习比的定义。
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形式为a:b或a/b。
其中,a叫做比的前项,b叫做比的后项。
比如,3:4就表示3除以4的关系。
3. 比的读法:比的读法与分数的读法相似,先读前项,再读比号(比号读作“比”),读后项。
比如,3:4读作“三比四”。
4. 比的大小:两个比相比较,可以通过将它们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使得它们的前项相同,然后比较后项的大小。
如果后项相同,则前项越大,比就越大。
5. 比的化简:比可以进行化简,化简后的比与原比相等。
化简比的方法是先将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使得后项为1,然后读出化简后的比。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比的意义|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比的意义|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4.1节——比的意义。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比的概念,学会如何求比值,并能够正确书写比。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够应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难点是应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PPT以及同学们的学习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引入比的概念,比如:假设有一桶苹果,其中有红色和绿色的苹果,我们可以用红苹果的数量比绿苹果的数量,来表示这两种颜色苹果的比例。
2. 讲解比的概念:我会详细讲解比的意义,并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图片和例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
3. 求比值:我会教授同学们如何求比值,也就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结果。
比如:如果有10个红苹果和5个绿苹果,那么红苹果和绿苹果的比值就是10除以5,等于2。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同学们一些实际的例子,让他们运用刚学的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5.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来进行讲解,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设计相应的板书,以便同学们能够直观地看到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如果一个篮子里有7个橘子,3个香蕉,那么橘子和香蕉的比是多少?如果一个班级有20个男生,15个女生,那么男生和女生的比是多少?答案:1. 橘子和香蕉的比是7比3,男生和女生的比是20比15。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对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掌握得比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有一些同学会出现困难。
在课后,我会针对这些问题,给同学们一些额外的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的概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的求出比值;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展示这样两个问题。
1.六(一)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60km,汽车行驶100分钟可以到达,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二)探索新知播放“天宫一号”发射过程视频。
出示教材情境图:杨利伟在飞船内展示国旗提问:这面国旗就是杨利伟叔叔展示的国旗,长15 cm,宽10 cm。
比较这面国旗长和宽的关系,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预设1:长比宽多几厘米宽比长少几厘米15-10=5(cm)预设2:长是宽的几倍15÷10预设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追问1:刚才我们用15÷10来表示长是宽的几倍,我们又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
请同学们想一想,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又可以怎么说追问2:15比10和10比15一样吗能随便调换两个数字的顺序吗介绍“神州”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
那么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引导学生用比来表示。
提问:比较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预设:相同点,都用除法,又都能说成几比几。
不同点,第一个例子中的比是同类量的比,第二个例子中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得到的是一种新的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的是速度。
比的意义(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比的意义(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比的意义”,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1. 比的概念的理解。
2. 比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3. 比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比的应用,如赛跑、比赛等,引导学生关注比的概念。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比吗?比有什么作用?二、新课导入1. 利用PPT讲解比的概念,比的计算方法。
2. 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比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比的应用。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老师点评。
2.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比的意义2. 比的概念、比的计算方法、比的应用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观察生活中比的应用,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比的概念的理解对比的概念的理解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比的概念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的一种数学工具。
在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中,比的概念被引入,并要求学生掌握比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能力。
我们需要明确比的定义。
比是指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通常用分数、小数或整数来表示。
比如,如果我们说甲乙两个人体重之比为3:2,这意味着甲的体重是乙的1.5倍。
比可以用符号“:”或“/”来表示,如3:2或3/2。
1. 比的两个量应该是同类的,即它们具有相同的单位。
比如,我们不能比较一个人的体重和一个人的身高,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理量,单位也不同。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7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对于比的意义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7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比的意义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指出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有广泛的作用,接着通过两个实例引出百分数的概念。
教材这里强调的是两个数量的比,并联系比的概念说明,百分数也可以看作是以100为后项的一种比,所以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较后教学百分数的写法。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百分数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可能已经认识百分数,并且能够正确读出百分数,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十分准确,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了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也就是百分率的含义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指导学生在理解百分数也是表示两个量间的倍数关系的同时,认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及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教学难点:分数与百分数的意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具准备课前查阅百分数的资料小黑板或投影教学过程:活动(一)复习准备1.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会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一些数:(出示投影或小黑板)(1)在12届亚运会中各国金牌情况如下:中国占40.3%,韩国占18.5%,日本占17.4%,其它国家占23.8%。
(2)五(三)班学生在期末考试中,85%的人获优秀成绩,15%的人成绩达标。
2、谁知道这些数是什么数?你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想了解什么?师: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
这节课就来研究。
活动(二)探究新课1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
六年级三生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五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17/100、3/20分别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什么关系?(倍数关系)提问:根据所得的数,你能一眼看出哪个年级三好生人数的'比例高吗?你能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吗?为什么?(分子不同,分母也不同,不容易看出。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的意义》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的意义》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的意义》。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1. 比的概念的理解。
2. 比的性质的推导及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设备。
2. 学生自备学习用品,如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重量等,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b. 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思考比的意义和作用。
2. 探究新知a. 讲解比的概念,让学生明确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b. 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如比的大小不变、比的倒数等。
c. 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比的化简和求比值的方法。
3. 巩固练习a.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b.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及时解答疑问。
4. 小结本节课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布置作业(见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比的意义一、比的概念二、比的基本性质三、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四、应用举例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比的应用。
3. 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解比的概念和性质,并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
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使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学生能否有效掌握知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确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活动、反馈评价等方面都得到妥善安排和有效执行。
比的意义教案设计人教版
比的意义教案设计人教版这是比的意义教案设计人教版,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比的意义教案设计人教版第1篇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2. 会读比、写比、知道比的各个部分名称。
3. 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教学难点:沟通比与倍数、分数(百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一、初步理解比是一种关系1、引入比。
(1)问题:一个摸球游戏,在盒子里要放黄球和红球两种球,要求黄球和红球按4比1,应该怎么放?方案1:黄球4个,红球1个。
方案2:黄球8个,红球2个。
讨论:8个对2个应该是8:2,为什么也可以说成4:1,你能说明理由吗?学生独立思考。
交流:1个看作1份,4个就是4份,2个红球也可以看作1份,黄球有这样的4份,所以是4:1。
黄球个数是红球个数的4倍。
方案3:红球12个、白球3个;红球16个、白球4个;。
讨论:为什么这些方法都是4:1?(2)红球和黄球的比呢?(3)小结:黄球个数除以红球个数等于4,黄球除以红球等于1/4。
两个数的比其实就是两个数相除,4:1就是4除以1,1:4就是1除以4。
2、认识比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中间象冒号的叫做“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后面叫做比的“后项”。
二、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1、出示羊毛衫图。
(1)讨论:从这个2:3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交流:兔毛是羊毛的2/3;羊毛是兔毛的1.5倍;兔毛是这件衣服的2/5。
羊毛是这件衣服的3/5?(2)2:3是羊毛和兔毛的比,那么,3:2是谁和谁的比?2、出示新生儿图。
(1)讨论:这里的1:4是什么意思?交流:1:4是指新生儿的头长是身长的1/4,身长是头长的4倍。
(2)如果新生儿的头长是10厘米,那么身长是多少?头长是15厘米呢?新生儿的头长是1米呢?说明新生儿的头长是有一定范围的。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优秀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的意义》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和化简比的方法,以及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分数等基础知识,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对比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求比和化简比的方法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的含义和用途。
2.让学生掌握求比和化简比的方法,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和化简比的方法。
2.教学难点:求比和化简比的应用,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通过实例讲解、小组讨论、练习巩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和化简比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涵盖比的概念、求比和化简比的方法的PPT。
2.实例: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讲解和练习。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甲车和乙车同时出发,甲车每小时行驶60公里,乙车每小时行驶80公里,问甲车追上乙车需要多少时间?2.呈现(15分钟)通过PPT讲解比的概念,介绍比的含义和用途。
讲解求比和化简比的方法,并用实例进行演示。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比的概念求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引导他们发现三者之间的联系。
举例说明如何将比、除法、分数相互转化。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2、感受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生产和实践中产生的,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分数的意义;2、了解分数单位,并会找分数单位;三、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小棒、一米长的绳子、小正方体、长方形纸等。
四、教法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出示,这个分数读作你能说一说它各部分的名称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板书“分数的意义”。
(二)课堂新授1、介绍分数的产生生活中,在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初步感知:PPT出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如果这样把一个饼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表示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没有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强调在谈到分数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平均分。
3、活动一、动手操作,再认识(1)准备。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不同的学具,(出示学具)你能利用你手中的学具通过折一折、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表示出吗找同学为大家朗读活动要求。
(2)小组活动。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汇报展示。
你能表示出一张纸的吗4跟小棒的应该如何表示你还用什么表示了(4)总结,认识单位“1”。
刚才我们都是把哪些物体平均分的像把一张纸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成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成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把4根小棒、八个小立方体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成把一些物体平均分。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板书单位“1”。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 比-第1课时 比的意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比第1课时:比的意义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的概念及意义。
2.能够用自己的言语简单解释比的含义。
3.能够根据实际情境进行简单的比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比的概念及简单比的判断。
难点:通过实际情境理解比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2.教具:小组练习题、比较实物。
3.备课内容:巩固比的概念,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比较情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两个不同大小的水杯,请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引出比的概念。
比如:“大的水杯和小的水杯,哪个更大?这个过程就是在进行比较,我们称之为比。
”2.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理解比的概念。
比如:“比就是用来描述两个或多个物体或量之间大小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练习题,自行判断大小并展示答案。
如:“1. 小明身高1.3米,小红身高1.2米,小明比小红高的用‘大’表示。
”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
4.拓展(10分钟)设计一些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类比。
如:“比如说,你今天的早餐和昨天的早餐,你觉得哪个更丰盛?”5.总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比的概念及意义,以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实际生活中的比较情境为载体,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及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的活跃性很高,但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大小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需要在后续课程中进行加强。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两个物体或量的比较情况。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及意义。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第四单元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人教版 (5)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
人教版 (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比的意义,能够正确使用“比”的概念进行比较。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比的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比的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发现、总结。
三、教学准备
1.教材准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教材内容。
2.教具准备:比例尺、卡片、数字卡片、相关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利用数字卡片展示一些数字,让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大小。
•引导学生讨论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引出“比”的概念。
2. 学习
•讲解“比”的意义,示范使用比较大小。
•给学生发放卡片,让他们配对练习比较大小。
3. 拓展
•回顾上节课内容,加深对比的理解。
•分组进行数学游戏,加强团队合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比的意义及应用。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积极互动。
六、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册上与比相关的题目。
•思考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比”的概念,写一篇小结。
本文为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比的概念及应用,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希望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所收获,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意义 》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意义》人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比的概念,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比的关系;2.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能够进行比较大小的运算;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比的概念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1.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逻辑推理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比的概念及比较大小的方法;2.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理解比的含义,不仅是数值大小的关系,还包括其他方面的比较;2.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复杂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教学PPT、示例题目等;2.板书工具:彩色笔、粉笔等;3.教具:尺子、计算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内容,提出带有比较关键词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比的意义。
2. 概念讲解1.引导学生回顾“比”的概念:比就是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2.通过示例和图片解释比的含义;3.讲解比较大小的方法,包括小于、大于、等于的判断;4.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3. 练习与巩固1.让学生进行比较大小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2.带领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比的概念进行分析和解答;3.个别辅导,帮助掌握较难的内容。
4. 拓展应用1.给学生出示一些新颖的问题,让他们运用比的概念思考解决方法;2.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的概念,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比的概念和意义,能够熟练运用比的概念解决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应用。
六、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2.查找生活中的例子,描述比的关系,写成一篇小文章。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于比的概念理解程度不同,有些学生对比的含义理解比较困难,需要加强讲解和巩固。
下节课将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对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认识比 第1课时 比的意义课时目标导航一、教学内容比的意义。
(教材第48~49页) 二、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及各部分名称。
2.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会正确读、写任意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
2.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一、情境引入(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的主题图)1.师: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感受?(组织学生同桌交流,然后点名学生回答)2.师:图中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 cm ,宽10 cm 。
我们可以怎样表示它们长和宽的关系呢?学生交流得出:(1)用比较多少的方法来表示:长比宽多5 cm ,宽比长少5 cm 。
(2)用倍数关系来表示:长是宽的1510倍,宽是长的1015。
3.引出新课。
师:在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除了可以用“多多少、少多少、几倍、几分之几”来描述外,还可以用“比”来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的意义)二、学习新课 1.教学比的意义。
(1)同类量的比。
师:这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
长是宽的1510倍,可以说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
那么宽是长的1015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是几比几呢?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教师小结:长和宽都是表示长度的量,属于同类量。
所以无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我们把这类比叫做同类量的比。
(2)非同类量的比。
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 km 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km 。
①师: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回答用“42252÷90”求出速度。
②师:除了用除法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外,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也就是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
因为这里的42252 km 与90分钟是两个非同类的量,所以比也可以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3)归纳比的意义。
师:结合上面两个例子,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比吗?学生试说,教师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板书比的意义,组织学生齐读) 2.教学比的读、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1)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上半页的内容。
师:你学到了哪些比的知识?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2)明确比值的求法和表示方法。
师: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例如这里的32。
(板书:比值=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教师提示: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师:观察上面的式子,你能发现比与除法的关系吗?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下表: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教师总结:比与除法、分数联系紧密,但又有区别。
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各自的意义不同。
所以在表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时,要说“相当于”,而不能说成“等于”或“是”。
三、巩固反馈1.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学生回答) 第1题:6 8 34 1.8 2.4 34第2题:1842.完成教材第52~53页“练习十一”第1、3、5题。
(第1、5题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点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第1题:(1)14 8 74(2)16 10 85 10 26 513(3)18 12 32第3题:59 154 79 1.6第5题:7∶5=1.4 2∶1=2 23∶20=1.15菠菜的钙、磷含量比最高,茄子最低。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比的意义是什么?比的意义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1.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的知识点较多,有比的意义、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有比值的概念及其求法;还有比与除法、分数的区别与联系等。
针对本课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讲导结合,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认知,所以主要通过教师的“导”,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并通过同类量和不同类量的比,引出比的意义。
二是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看书自学的方式,在学习中通过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结合教材,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我的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备课资料参考【例题】工人种植一批树苗,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2∶5,下午又种植了36棵,这时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5∶8。
这批树苗共有多少棵?分析: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可以将与比有关的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解答。
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2∶5,也就是已种植的棵数是总棵数的25。
又种了36棵后,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5∶8,即此时已种植的棵数是总棵数的58。
所以36所对应的分率是58-25,即36是总棵数的58-25。
求单位“1”,用除法计算。
解答:36÷58-25=36÷940=160(棵)答:这批树苗共有160棵。
解法归纳:把与比有关的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解决时,关键是根据已知比正确得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奇妙的比张扬和李明在争论一个问题。
张扬说:“比的后项不能为0,可是,前几天中国女足还以3∶0的成绩战胜了美国女足。
这里的比的后项就是0,为什么呢?”李明笑着说:“比赛中的3∶0,与表示倍数关系的比是两码事。
虽然读法、写法都一样,可它们的意义不相同。
表示倍数关系的两个数,也可以表述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由于除数是0没有意义,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
而比赛中记录的3∶0,不表示两个队得分的倍数关系,只表示比赛双方的进球的个数,只是借用了比的写法。
”张扬佩服地点了点头。
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课时目标导航一、教学内容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第50页)二、教学目标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类比思想。
三、重点难点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一、复习引入1.复习问答。
师:什么叫比和比值?(点名学生回答)师: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忆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可以结合算式或表格回答。
师: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各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26,412,824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课件出示题目)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思考,发现都能化简为1 3。
3.引出新课。
师: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比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二、学习新课1.启发引导,发现问题。
把68,1216改写成比的形式。
(课件出示题目,点名学生回答) 师:这两个比相等吗?引导学生通过求比值得出两个比相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6∶8=6÷8=68=3412∶16=12÷16=1216=346∶8=12∶16=3∶4。
师: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观察这两个比,你发现什么变了?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前项、后项都发生了变化。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
组织学生将比转化成除法,通过商不变的规律来认识比中的规律。
①6∶8=12∶16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结果,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6÷8 =(6×2)÷(8×2)= 12÷16 ↓ ↓ ↓ 6∶8=(6×2)∶(8×2)=12∶16师:认真观察,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其中的规律吗?引导学生得出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②6∶8=3∶4。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结果,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 6 ∶8=(6÷2) ∶(8÷2)=3 ∶4 ↑ ↑ ↑ 6 ÷8=(6÷2) ÷(8÷2)=3 ÷4师:同样地,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其中的规律吗?引导学生得出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利用比和分数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探究。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指名汇报)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师:刚才我们根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进行探究,发现比也存在着一种规律,谁能把其中的规律总结出来呢?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初步归纳得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师:相同的数是什么数都行吗?同时乘或除以0可以吗? 引导学生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得出相同的数不可以是0。
(3)引导学生完整归纳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板书性质) 三、巩固反馈1.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4题。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同乘或除以几) 第4题:(1)98∶100 (2)12∶100 (3)110∶100(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订正)2.7∶12的前项增加14,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加上__24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