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短诗五首--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5第3课 短诗五首(优秀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
风
雨
芦
荻吟
作者简介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 广东南海人,诗人。1935年前后开始发 表作品。他的诗以含蓄凝练的语言表现 现代生活,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主 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41年12月,当时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 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我中华大地,那时的中国风雨如晦, 阴霾遍布,生灵涂炭。诗人芦获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 了全国人民心中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他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 “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诗。
3.请简要分析《萧红墓畔口占》中的对比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表明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长度”,又包含着一 种“重”,这与“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动作的短促与轻逸形 成了对比。 “我”与“你”也构成了对比:“我”生“你”死,“我”动“你” 静,“我”等待“你”卧听。
诗歌主旨
这首独特的伤逝之作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 寄托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怀念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对现实的 无奈、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以及险境中的坚守等复杂情感。
短 诗 五 首
文体知识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 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又称为白话诗、自由诗、现代诗。 形式: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散文诗。 特点: ①形式新,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押韵比较自由。 ②语言新,以白话写诗。 ③观念新,追求个性和独立。 《短诗五首》中,前四首味中国新诗,末一首为外国诗。
板书设计
风卷、雨奔
风雨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风雨吟
“我”
年轻舵手的心
关怀社会命运 力图做出努力
(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3《短诗五首》(34页)ppt精品课件
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3 《短诗五首》(34页)ppt精品课件
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3 《短诗五首》(34页)ppt精品课件
(2)下列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 沉的人生悲哀。 B.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贵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 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关系。 D.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 多“相对”的关系。
《断 章》 (1)美学的构图原则。《断章》由两个画面构 成。第一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 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上似乎互不相关,但“桥 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 第二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 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 一点上发生了联系。诗人把这些看起来零乱的人和 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构图匀 称的风物素描。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 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体现了诗人刻意求工的 美学态度与追求。
【解疑释难】
1.从哪里能看出这个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 的特点?结合《月夜》作简要说明。
从《月夜》中出现的意象看,如“霜风”“月 光”“顶高的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从形 式上看,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 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较为整齐。从风格上 看,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由此能 看到旧体诗的影子。
(2)哲学的人生智慧。此诗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 朴素、平实。以人人能懂的语词,写出人人能悟却 不能道尽的哲理与人生智慧。万事万物的区别、分 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 而这种联系的灵魂是人。当你谈论别人时,褒也好, 贬也好,或许你自己也正被别人或褒或贬。别人可 能使你的生活变得美好,你同样可以给别人以阳光。 此诗只是诗人刹那间的感想,但内涵却无限丰富。
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3 《短诗五首》(34页)ppt精品课件
(2)下列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 沉的人生悲哀。 B.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贵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 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关系。 D.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 多“相对”的关系。
《断 章》 (1)美学的构图原则。《断章》由两个画面构 成。第一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 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上似乎互不相关,但“桥 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 第二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 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 一点上发生了联系。诗人把这些看起来零乱的人和 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构图匀 称的风物素描。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 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体现了诗人刻意求工的 美学态度与追求。
【解疑释难】
1.从哪里能看出这个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 的特点?结合《月夜》作简要说明。
从《月夜》中出现的意象看,如“霜风”“月 光”“顶高的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从形 式上看,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 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较为整齐。从风格上 看,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由此能 看到旧体诗的影子。
(2)哲学的人生智慧。此诗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 朴素、平实。以人人能懂的语词,写出人人能悟却 不能道尽的哲理与人生智慧。万事万物的区别、分 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 而这种联系的灵魂是人。当你谈论别人时,褒也好, 贬也好,或许你自己也正被别人或褒或贬。别人可 能使你的生活变得美好,你同样可以给别人以阳光。 此诗只是诗人刹那间的感想,但内涵却无限丰富。
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60张PPT)
明确: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只要 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 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 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 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 存在的认知规律。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具 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 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 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 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 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风雨吟
芦荻
【芦荻】1912年生,现代 走近作者
诗人。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 南海。曾与人合编刊物。1956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任暨 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野》 《驰驱集》《芦荻诗选》等, 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 作行世。本诗写于1941年。
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戴 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 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 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 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 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 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多年, 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跋山涉水,友谊深厚;
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
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 斗精神。
思考
• 如何理解“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着,却没有靠 着”这两句适当深刻含义?
• 《月夜》每一句末都有“着”,是否重复?有何作 用?
•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_____的坚强性格和____的奋 斗精神。
• 却字并没有贬低树的高大,同时凸显出我的(傲 然自立)。
• 不重复。“着”字是这首诗在结构上的突出特色。 这四个“着”字的恣意铺排,是引发诗意的源泉。“ 着”放在句尾,在整体上起到了一种很好的平衡作 用;同时,着的音节显示了某种坚韧和执着,形 成了与诗的主题相得益彰的效果。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课件
易混辨析
3 短诗五首
活学巧用:(6)青年人要不怕苦、肯吃苦,耐得住__________,经得住风雨。(7)一望无际的沙漠因为有了绿色植物的点缀而不再_________。
寂寞
孤单
3 短诗五首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夜》通过比照“霜风”和“月光”中的树与人,来凸显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对人格独立的追求。B.《萧红墓畔口占》通过动静、人我、生死等多重对比来表现深沉的思念和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3短诗五首
第一单元 社会咏叹
3 短诗五首
走近作者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中国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追溯背景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萧红墓畔口占》是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乱中。在战乱的环境中,诗人走了六个小时去墓前祭奠亡故的友人。中国饱受战乱之苦,友人长眠于地下,戴望舒深有感触,写下此诗。
(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
舵手
差异
3 短诗五首
繁多
寂寞 孤单词语辨析:两个词都是形容词,都有“孤独”的意思。“寂寞”指孤单冷清,侧重于人在冷清的环境中感到孤独;另外,“寂寞”还有“清静;寂静”之意。“孤单”指单身无靠,感到寂寞,侧重于一个人单身无依靠;另外,它还有“(力量)单薄”之意。
3 短诗五首
活学巧用:(6)青年人要不怕苦、肯吃苦,耐得住__________,经得住风雨。(7)一望无际的沙漠因为有了绿色植物的点缀而不再_________。
寂寞
孤单
3 短诗五首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夜》通过比照“霜风”和“月光”中的树与人,来凸显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对人格独立的追求。B.《萧红墓畔口占》通过动静、人我、生死等多重对比来表现深沉的思念和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3短诗五首
第一单元 社会咏叹
3 短诗五首
走近作者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中国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追溯背景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萧红墓畔口占》是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乱中。在战乱的环境中,诗人走了六个小时去墓前祭奠亡故的友人。中国饱受战乱之苦,友人长眠于地下,戴望舒深有感触,写下此诗。
(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
舵手
差异
3 短诗五首
繁多
寂寞 孤单词语辨析:两个词都是形容词,都有“孤独”的意思。“寂寞”指孤单冷清,侧重于人在冷清的环境中感到孤独;另外,“寂寞”还有“清静;寂静”之意。“孤单”指单身无靠,感到寂寞,侧重于一个人单身无依靠;另外,它还有“(力量)单薄”之意。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3 短诗五首——统一 课件(共20张PPT)
阅读提示
这几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 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阅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象,比 如《月夜》中“顶高的树”,《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 《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等,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传达出独特的诗意。阅读诗歌,还可以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 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例如《月夜》中,与大树“并排 立着”的“我”,让人感受到一个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形象;结合 “五四运动”这一时代背景,就能进一步体会到,这一形象代表着新 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同 学们不妨采用这种方法,试着自己解读这几首诗。
解析:A项,“用途便捷”搭配不当,改为“使用便捷”;C项语意重 复,“徜徉”“漫步”意思相近,保留一个;D项,“不超过”与“左 右”矛盾,删去一个。
课堂练习
4.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诗眼:“我等待着”。 这是诗人对情景的现场说明,也是诗人对自己在时代与人生中所处 的位置的一种解释;更进一步,还是他对自己在那样一种位置上所 展现的人文姿态的一种省察。 “等待着”什么呢?它们纷繁复杂,涉及人生、自我、生与死。 时代的背景,个人的前途,心灵隐秘的渴望。
课堂总结
这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几首现代诗。 比起古诗,它们的形式更自由,内涵更开放,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 形式上分行排列。 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下也可以自己写一些现代诗。
课堂练习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B.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C.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D.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解析:A项正确划分: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3《短诗五首》课件(共37张PPT)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
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现代诗人、翻译家,为中国现
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主要作
,中国正 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 境中,诗人走了六小时去 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 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 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 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 深长。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写自然界花草树木本质的同一性,从 而推理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 见单一的本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和平统一 的向往和追求。
朗读诗歌,回答问题。 1.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繁多”就本义来看就是种类多,丰富的意思。但自然界就这 么简单,所有的叶子、花朵、果实和树木都是相同的,整个大 自然是美好的,隐喻着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三六 九等之分。世界和平统一,皆为人类之向往。所以说,“繁多 是个谎言”。
2.怎样理解“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花”是美好的,人人喜欢它,它 代表美丽、和平。“整片大地”是 说整个世界。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 整个世界没有战争,人人平等,表 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同时表现 了诗人为人类和平统一而奋斗的博 大胸怀。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 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 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 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 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 全然不同的发现。
3*
短诗五首
1.有感情地朗诵五首短诗,了解诗歌内容。 2.抓住诗歌意象,理解诗歌凝练而含蓄的语言。 3.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思考诗歌中蕴含的哲思。
月夜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
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63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主旨概括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去拜谒萧红墓的经 历和感想,表达了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 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思念与缅怀,对生 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
断章
biàn
卞之琳
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然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
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 境。请你找出来。 “站在桥上的你” “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如何理解“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 “长途”强调距离之远 “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
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 作者跋山涉水凭吊萧红墓,可见诗人对已故 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 “头边”,蕴藏着诗人 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 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 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 复杂的感情。
显示出“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 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主旨概括
诗歌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表现了 “五四”时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强大 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 解放的奋斗精神。
“口占”,随口吟成,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 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 再读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 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所有...是...” “所有...无非...”
“整片...是...” 不仅在诗句上构成对应, 在句式上也较为统一,
呈现一种整齐美。
比较阅读,总结共性
1.与《梅岭三章》相比,它们在形式上、语言上的“新”表现在哪里?
形式新:
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 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会遵循一定 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最新统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优质教学课件
了整片大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口诀记忆法】 墓( mù )地有土埋忠骨,夜幕( mù)似布笼天穹,日
暮( )mù到来太阳落。
词语集注
寂寞 孤单冷清;清静,寂静。 漫漫 (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课文精讲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第一句中,“你”是看的主体, 周围的风景都是客体。
第二句中,主客体转换,“你” 成了“看风景人”眼中的风景。
第一节:第一个画面,由“看”和“风景”构成联系,表达 相对、平衡的概念。
但此刻“你”的整个形象或
客体
主体
许又进入了“别人”的梦中,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成为别人梦中的“装饰”,那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红山茶”这一主要意象有什么寓意?
✓ “红山茶”暗含“萧红”之名。 ✓ 红山茶具有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
涵,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 ✓ 放置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
前爱花写花的作家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写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戴望舒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41年
香港沦陷。
1942年
诗人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他的挚友,年 仅31岁的萧红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
1944年
面对祖国山河的破碎依旧及挚友的逝去,诗人心情 十分沉重,于是徒步探访萧红的墓地。本诗就是诗 人在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字词 清单
漫漫
读读写写
长夜漫漫
路途漫漫
【口诀记忆法】 墓( mù )地有土埋忠骨,夜幕( mù)似布笼天穹,日
暮( )mù到来太阳落。
词语集注
寂寞 孤单冷清;清静,寂静。 漫漫 (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课文精讲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第一句中,“你”是看的主体, 周围的风景都是客体。
第二句中,主客体转换,“你” 成了“看风景人”眼中的风景。
第一节:第一个画面,由“看”和“风景”构成联系,表达 相对、平衡的概念。
但此刻“你”的整个形象或
客体
主体
许又进入了“别人”的梦中,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成为别人梦中的“装饰”,那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红山茶”这一主要意象有什么寓意?
✓ “红山茶”暗含“萧红”之名。 ✓ 红山茶具有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
涵,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 ✓ 放置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
前爱花写花的作家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写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戴望舒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41年
香港沦陷。
1942年
诗人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他的挚友,年 仅31岁的萧红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
1944年
面对祖国山河的破碎依旧及挚友的逝去,诗人心情 十分沉重,于是徒步探访萧红的墓地。本诗就是诗 人在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字词 清单
漫漫
读读写写
长夜漫漫
路途漫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喻
郊原如海, 雨中大地景象
房舍如舟。
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风雨之大、之猛,同时也 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 许的恐惧。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结合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里仅指自然界的 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 深层内涵?
“风”“雨”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风” 与“雨”,因为诗句中描绘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风 骤雨,同时,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 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 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联系诗歌写作背景, 诗歌创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那时中国的“大 地”风雨如晦。因此,“风雨”这个意象由“自
2.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诗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诗人的眼中, 所有的叶和花,本质是一样的。不同姿态、颜 色的叶和花,都是一样的。进一步引申,告诉 我们做事做人要纯粹,只状元成才路 要看清事物本质,就 能不受外界纷繁状元成事才路 物的迷惑。(可从多角度解 读本诗所蕴含的哲理)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3.阅读聂鲁达的《统一》,你能读出怎样的诗意? 结合原诗分析一下吧。
我读出的是诗人宽广的胸怀。结 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世界争 取和平的斗争如火如荼。诗人以自然 界中叶、花和树来喻人类,表达自己 期盼和平、平等的美好愿望。
我读出的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叶、花、果,千姿百态,然而诗人却 透过现象,认识到无论姿态如何,形 状怎样,它们都是叶、花、果,从实 质上并无二致。透过现象看本质,可 以化繁为简,更好地认识世界。
为什么不说“墓畔”? 状元成才路
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
为什么诗人要用红山茶祭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花品
凌寒高洁 冷艳不群 坚忍不屈
执着奔放
这是诗人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作家最 好的告慰,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
象征 暗指风雨如晦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的敌寇统治。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如何理解“我等待着”的内涵?
状元成才路
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亦可以看作对命
状元成才路
运多舛的人生的省察。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人天永隔,逝者自 有其穿透世事的安 详与达观。
通过祭奠友人,表明生者在受着煎熬,在 焦急等待,而生者心中的死了的人却是悠闲自 在。诗人欲超脱而不得的心境可见一斑。
的危险,该诗集的状元主成才路 题均为“启示”。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来自统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1.如何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 一朵”?
叶、花,无论姿态、形状如何,都称其为 叶、花。这是作者历经生活磨难之后的感悟, 由此引出下文的感悟。
象征意义:“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 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 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 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 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 斗精神。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大树 独
月夜
立 不 状元成才路
“我” 状元成才路
“楼”“明月”状元“成才路 窗子”“别人”“梦”
八个意象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 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 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 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有 什么联系?
画面感 画面一
画面二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两个表面看起来互不相关的地址,却因“看 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pàn
萧红墓畔口占
mò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màn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时间之长 路途之远
这是写实,更隐指 诗人与已故者友谊的深 厚和祭奠的诚挚。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既是诗人的实际感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状元成才路
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 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
然界”而“人生”而“社会”“民族”,由实而 虚,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 象的空间。诗歌中诗人借助自然界中的风雨,表 达了年轻人面对风云诡谲的时代环境与难以预料 的未来时,对把握人生方向、确立人生目标具有 共通性的茫然。
读第三节,说一说:面对“大地”,“我” 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倚
意境美
《月夜》中,诗人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 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 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 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 自主意识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随口吟成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 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有“雨巷诗 人”的称号。他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的代表。
突出风的冷凄,给人
一种萧索的感受。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叠词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既描绘出霜风寒月的情境,
又增添了诗歌的意蕴。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野图景,请用你自己 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 月的冬夜里,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 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年轻舵手”,缺乏出海经验。“年轻舵手的 心”既有雄心壮志,又不知道如何把握方向。面对 惊涛骇浪很想把握自己的命运,却力不从心,孤立 无助,又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风雨吟
暴风骤雨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状元成才路
忧惧不安 前途迷茫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风雨大地 状元成才路 舵手心忧
《风雨吟》通过写一场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 骤雨,隐喻生活发生重大变故,凸显了在这重大变 故面前,年轻人辨不清方向,握不稳命运之舟的舵 把,表现出忧惧不安,甚至惊慌失措的情形。
状元成才路
代表作有《雨巷》《狱中题壁》,诗集《望舒 草》《望舒诗稿》状《元成才路 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 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 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 极度混乱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 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 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 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萧红墓 畔口占
时间长
我 路途远
等待着
对友人的怀念 人生的寂寞之感
你 卧听闲话
情感美
《萧红墓畔口占》是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 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思念 与缅怀,对生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
断章
biàn
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00),曾用笔名季陵,江苏海 门人。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新月派代表诗人, “汉园三诗人”之一。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 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想象微妙, 笔墨简省,较晦涩难懂,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 明朗。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 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 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 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 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看” 断章
“被看”
世间万物 相互依存
《断章》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 位置的转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 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思考,表现 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升华出的哲理与智慧。
风雨吟
芦荻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 人。现代诗人。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与人合编 《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场》等刊物。主要 作品有《桑野》《驰驱集》等。
《风雨吟》:本诗选自《芦荻诗选》(花城出版 社1986年版)。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那是一 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 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十分熟悉。一场暴风雨把 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 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 “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短诗五首
月夜
沈尹默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
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
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 状元成才路
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主要作品有
状元成才路
《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正是近代中国历史 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 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 的现代性。“科学”与“民主”,个体意识的觉醒, 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画面三
状元成才路
画面四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状元成才路
“窗子”和“梦”本是互不相关,却在“装
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
你得出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 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 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