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部分
中药鉴定学
1、怀中抱月:松贝外层两瓣鳞叶大小悬殊,大瓣抱小瓣,未抱部分成心月形。
2、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由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习称“狮子盘头”
4.鹦哥嘴:
5.发汗:在药材的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直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放一处,使其内部水分外溢,从而发生变色、变软,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利于药材的干燥。
3.星点:指大黄根茎横切面上暗红橙色的星芒状小点,由异常维管束形成.
1. 道地药材:质犹效忧的特产药材
3. 车轮纹:车轮纹系指维管束与较宽且平直的射线所形成的稀疏整齐的放射状纹理,状如木制车轮,如防己。
4. 云锦花纹:云锦花纹系指何首乌断面木栓层内方和韧皮部外侧组织中,多个类圆形的异型维管束组成的云朵状花纹,简称“云纹”
5. 蚯蚓头:防风根头不多有密集的细环节,习称“蚯蚓头”。
5、朱砂点:茅苍术断面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点,习称“朱砂点”
5、芦头:人参顶端的根茎称为“芦头”。
1.总灰分是指:生理灰分和外来杂质
1、观音坐莲:川贝药材中的松贝的底部平,能直立于桌面,俗称为“观音坐莲”。
4.晶纤维:甘草等药材的粉末中的草酸钙结晶镶嵌在纤维细胞上。
中药鉴定学各论(一)
中药鉴定学各论第一节植物药鉴定知识根及根茎类中药是指药用部位为植物地下部分的药材,大多数来源于双子叶植物,其次是单子叶植物,少数为蕨类植物。
(一)根类中药概述定义:药用部位为根或以根为主带有部分根茎或地上茎残基的药材,称为根类中药。
特点:无节、无节间、无叶或芽。
形状:圆柱形、长圆锥形或纺锤形等。
表面:双子叶植物的根表面常为栓皮,较粗糙;单子叶植物的根表面常无栓皮而为表皮;有的根顶端带有茎残基或根基,根茎俗称“芦定义:药用部位为根茎或带有少量根部或肉质鳞叶的地下茎类,称为根茎类中药。
分类及特点:根茎类是一类变态茎的总称,包括根状茎、块茎、球茎及鳞茎等。
根茎表面有节,有节间,节上常有叶、叶痕、幼芽或芽根。
白及为兰科白及的干燥块茎,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干。
药材呈不规则扁球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表面灰白色,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切面角质样。
气微,味苦,嚼之有黏性。
百部为百部科直立百部,蔓生百部或对叶百部的干燥块根。
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无白心,晒干。
药材呈纺缍形,表面黄白色,有不规则深纵沟。
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样。
半夏为天南星科半夏的干燥块茎。
药材呈类球形,表面白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布麻点状根茎。
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
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白术为菊科白术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浙江。
于术,又名于白术、于潜术、烟术、产于浙江于潜地区,品质最优,为地道药材。
药材呈不规则的肥厚团块,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顶端有残留茎基。
断面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
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巴戟天为莤草科巴戟天的干燥根。
主产于广东,广西。
除去须根,晒至六七成干,轻轻捶扁,晒干。
药材为扁圆柱形,略弯曲,有的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部。
断面皮厚,易与木部剥离。
白前为萝藦科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干燥根茎和根。
药材质脆,断面中空,习称,习称“鹅管白前”。
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
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是在“知药”、“辨药”、“用药”的基础上,对中药材进行科学鉴定和评估的学科。
通过学习中药鉴定学,我们能够了解各种中药的形态特征、理化性质、鉴别方法、生物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开展中药质量控制、药效评估和药物设计方面的工作。
本文将从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和考试重点三个方面对中药鉴定学进行复习总结,以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一、课程内容1.中药材的基本形态特征:中药材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药材的外观形态、大小、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
学习这一部分内容需要结合实践,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的中药材,形成对于药材形态的辨识能力。
2.中药材的理化性质:中药材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比重、挥发油含量、灰分、水分、总黄酮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质量特征,需要通过仪器分析和实验进行学习。
3.中药材的鉴别方法:中药材鉴别是中药鉴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有效的鉴别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辨别不同的中药材。
中药材的鉴别方法主要包括宏观鉴别、显微鉴别、薄层鉴别、高效液相色谱鉴别等多种方法。
4.中药材的生物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中药材的生物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反映了中药材的药效特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评估和应用中药材。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中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药效特点、毒性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二、学习方法1.理论学习:对于中药鉴定学的理论知识,需要认真听讲和笔记,加强对概念、原理、指标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要多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和课件,加深对各个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
2.实验学习:通过实验学习,可以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实验学习中需要注意实验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加强实验技能和实验报告写作的能力。
3.课外练习:通过做题和练习,可以提高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在做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考试中的注意点和考虑问题的角度,加强思路的拓展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中药鉴定学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整理版第⼀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中成药。
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⑷寻找新药源。
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参⑶本草记载不详。
⑷中药品种发⽣变迁。
⑸⼀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决明、川贝母)。
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
5、寻找和扩⼤中药新药源的⽅法:有9个⽅法,此题建议全选。
第⼆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
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载药850种,采⽤图⽂鉴定⽅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总结。
6、《本草纲⽬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
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
种质。
产地。
⽣态环境。
栽培技术。
⽣长年龄。
药⽤部位。
采收。
加⼯。
包装。
运输。
贮藏。
2、2002年6⽉1⽇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产质量管理规范(试⾏)》。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
4、川药:四⼤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麦冬;⼲姜;郁⾦;姜黄;黄柏。
5、⼴药:砂仁;⼴藿⾹;穿⼼莲;⼴⾦钱草;槟榔;巴戟天。
6、云药:三七;⽊⾹;重楼;茯苓;⼉茶。
7、怀药:四⼤怀药(怀地黄、怀⽜膝、怀⼭药、怀菊花)。
8、浙药:浙⼋味(浙贝母、⽩术、延胡索、⽞参、杭⽩菊、杭⽩芍、⼭茱萸、麦冬)。
9、关药:⼈参;细⾟;关防风;五味⼦;龙胆;蛤蟆油。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专业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研究中药的鉴别、鉴定与鉴别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我对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的总结:一、药材的鉴别1.外形特征:包括颜色、形状、质地、表面特征等。
2.组织结构:研究药材的显微结构,如维管束、纤维束等的分布情况。
3.气味和味道:由于不同药材含有不同的挥发性成分,所以气味和味道对于鉴别药材非常重要。
4.理化性状:如气味、味道、溶解性、比重、熔点、燃点等。
5.化学成分:通过化学分析方法,对药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如薄层色谱、红外光谱、质谱等。
二、中药饮片的鉴别1.外观特征:包括颜色、形状、质地、表面特征等。
2.结构形态:研究饮片的组织结构、细胞结构等。
3.纯度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饮片中有无杂质,如土壤、微生物、金属等。
4.理化性状:如溶解性、比重、熔点、燃点等。
5.指纹图谱分析:通过HPLC、GC等高效液相色谱或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建立中药饮片的指纹图谱,用于鉴别和控制品质。
三、中药的品质与质量评价1.感官评价:通过观察、闻、尝来评价药材的外观特征、气味和味道。
2.理化性质评价:如水分含量、热胀冷缩性、灰分含量等。
3.质量评价:通过检测有关药材质量的指标,如挥发油含量、有效成分含量、重金属含量、微生物含量等。
四、药材的加工与保藏1.饮片的制备:认识不同中药饮片的加工工艺,了解不同加工工艺对药材的影响。
2.药材的保藏:掌握药材保藏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存放条件、防潮、防霉等。
五、中药制剂的检验与控制1.理化性质检验:包括外观、颜色、气味、味道等。
2.含量测定: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制剂中活性成分的含量。
3.控制方法:包括控制剂型、质量控制、药剂的保存与稳定性等。
六、有毒中药的识别与控制1.有毒中药的主要成分与毒理作用:掌握常见有毒中药的主要成分和毒理作用。
2.有毒中药的识别:通过药材的外观特征、结构形态、理化性状等来鉴别有毒中药。
3.有毒中药的合理使用:了解有毒中药的制剂与使用原则,避免毒副作用。
中药鉴定学考点
中药鉴定学考点中药鉴定学是指对中药材的来源、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标准等进行研究和评价的学科。
其内容主要包括形态学、显微学、质量分析、鉴别、药性及药效等方面。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中药研究与应用的重要基础。
中药鉴定学的主要考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形态学中药材的形态学描述了中药材的植物形态特征、器官外形和大小、细胞和组织特征等。
掌握中药材的形态学对于正确鉴别、筛选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显微学中药材的显微学是研究中药材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学科。
掌握中药材的显微学特征对于鉴别、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都是十分关键的。
在显微学方面常见的考点有:观察花粉形态、表面特征、花瓣和雄蕊、组织和细胞特征等。
三、质量分析中药材的质量分析是指对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了解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对于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保障质量和安全性都是十分有益的。
四、鉴别中药鉴别是指在多种同属不同种、同种不同品种以及不同来源或质量的中药材中,通过判断其形态、性质、组成、气味、口感、药用作用等因素来确认其品种、等级、产地和质量等。
鉴别是中药鉴定学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中药鉴别常见的方法有:宏观鉴别、显微鉴别、化学鉴别和生物鉴定等。
五、药性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特定药理作用和功效。
掌握中药的药性对于中药的合理应用、药效评价和质量控制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药的药性主要有:阳性、阴性、温性、凉性、平性、毒性、功力等多种性质。
六、药效中药的药效是指中药治疗疾病的效果,是衡量中药疗效的主要依据。
中药药效的评价主要依据临床试验和药物动力学试验等手段进行研究。
掌握中药的药效对于中药的合理使用和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鉴定学总结大全
第二部分来源总结一、植物类药材(一)菌类(4种)麦角菌科(1种):冬虫夏草(为冬虫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复合体)多孔菌科(3种):茯苓(菌核)猪苓(菌核)灵芝(子实体)(二)藻类(1种)马尾藻科(1种):海藻(藻体)(三)地衣类(1种)松萝科:松萝(地衣体)(四)蕨类(4种)1.蚌壳蕨科:狗脊2.鳞毛蕨科:绵马贯众3.水龙骨科:石韦4.海金沙科:海金沙(五)裸子植物(2种)1.柏科:侧柏叶•2.麻黄科:麻黄(六)被子植物(139种)1.双子叶植物(108种)(1)单种科(共21种)①药名与科名相同的8种商陆科:商陆;防己科:防己、北豆根远志科:远志紫草科:紫草川续断科:续断杜仲科:杜仲马钱科:马钱子车前科:车前草②药名与科名不相同的木通科:木通、大血藤瑞香科:沉香桃金娘科:丁香大戟科:巴豆鼠李科:酸枣仁;小檗科:淫羊藿;堇菜科:紫花地丁;报春花科:金钱草;列当科:肉苁蓉;爵床科:穿心莲、青黛、南板蓝根马兜铃科:细辛(2)含2个种的科苋科:怀牛膝、川牛膝见牛膝龙胆科:龙胆、秦艽秦龙胆防己科:防己、北豆根防北斗石竹科:银柴胡、太子参石竹太子银樟科:桂枝、肉桂樟科肉桂枝桑科:桑叶、桑白皮旋花科:菟丝子、牵牛子旋花牵菟橄揽科:乳香、没药橄揽乳没葫芦科:天花粉、瓜蒌(3)含3个种的科有科十字花科:大青叶、葶苈子、板蓝根十字大葶板桔梗科:桔梗、党参、南沙参桔梗党参南木兰科:五味子、辛夷、厚朴木兰五辛厚木犀科:秦皮、连翘、女贞子•木犀秦连女玄参科:玄参、地黄、胡黄连玄参地黄胡(4)含4个种的科有科蓼科:大黄、何首乌、蓼大青叶、虎杖蓼大黄何虎茄科:洋金花、枸杞子、地骨皮萝藦科:白前、白薇、徐长卿、香加皮萝白前薇长香芸香科:黄柏、枳壳、吴茱萸、白鲜皮芸柏枳吴白(5)含5个种的科有2科五加科:西洋参红参人参、三七、通草五西洋红人三通茜草科:巴戟天、茜草、栀子、钩藤。
茜草栀子钩茜巴(6)含7个种的科有1科唇形科:丹参、黄芩、紫苏叶、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7)含8个种的科有1科蔷薇科:地榆、木瓜、山楂、苦杏仁、桃仁、乌梅、金樱子、枇杷叶(8)含10个种的科有1科毛威川草附二芍通黄牡升毛茛科:威灵仙、川乌、草乌、附子、白芍、赤芍、川木通、黄连、牡丹皮、升麻(9)含11个种的科有1科北回归南蛇风两活两胡芷藁芎伞形科:北沙参小茴香当归;南鹤虱蛇床子防风;羌活独活、前胡柴胡;白芷藁本川芎(10)含13个种的科有1科菊科:木香、川木香、白术、苍术、紫菀、款冬花、菊花、红花、鹤虱、牛蒡子、青蒿、茵陈、蒲公英。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内容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内容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中药材的鉴别、质量评价以及药效成分分析等方面。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对中药材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中药鉴别是中药鉴定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鉴别是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验
分析,来区分中药材的真伪和杂质的方法。
通过对中药材外观、色泽、气味、质地等特征进行观察,以及使用显微镜等工具进行细胞学和解剖学研究,可以判断出中药材的真实性和品质。
其次,中药质量评价也是中药鉴定学的重要内容。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主要从外观、理化指标和有效成分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和分析。
包括评估中药材的色泽、大小、形状等外观特征,测定其中的水分、灰分、挥发油含量等理化指标,以及分析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如化学成分和药效成分等。
最后,中药鉴定学还包括对中药材中药效成分的研究与分析。
中药材中的药效
成分是中药的主要活性组分,对中药的疗效起到决定性作用。
通过使用现代分析仪器和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可以对中药材中的药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解析中药的药效机制以及不同产地、不同贮藏条件对中药材中药效成分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材的鉴别、质量评价和药效成分的
分析。
这些研究内容对于保证中药的质量、安全性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药鉴定学部分中药鉴定学知识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学专
中药鉴定学部分中药鉴定学知识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鉴定学部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
1.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2.我国历代与中药鉴定密切相关的重要本草著作
3.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
4.中药鉴定的依据、中药检验工作的一般程序、中药鉴定的方法及中药鉴定的内容
5.《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凡例和附录中与药材鉴定有关的规定
6.各类药材及饮片鉴定常用的名词术语
7.120种常用药材及其饮片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化学成分、真实性鉴定(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安全性检测(包括有毒、有害成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残留农药,黄曲霉毒素等的限量检查)、质量评价(包括经验鉴别、纯度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等),带“*”药材的伪品及其主要鉴别特征,17种附药的内容。
8.60种常用药材及其饮片的来源、化学成分、真实性鉴定(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要点、理化鉴别)、安全性检测(包括毒性成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检查)、质量评价(包括经验鉴别、纯度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等)和5种附药内容。
9.52种常用药材及其饮片的来源、真实性鉴定(性状鉴别)和质量评价(包括经验鉴别、浸出物、含量测定等)
10.20组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定更多信息参考新东方在线医学频道>>
大纲分成:总论、植物药类、动物药类、矿物药类
总论
各论-植物药类
动物药类
矿物药类。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一、药材性状鉴定1.外观特征:包括颜色、形态、大小等方面的特点。
2.质地鉴定:根据药材的质地,如脆性、韧性、酥性等,进行鉴别。
3.气味鉴定:根据气味的强弱、特点及气味的性质,如芳香、腥臭等,进行鉴别。
4.味道鉴定:根据药材的味道,如甘、苦、辛等,进行鉴别。
5.触感鉴定:将药材用手触摸,感受其表面光滑、粗糙、湿润等特征进行鉴别。
二、组织结构鉴定1.细胞形态学:通过显微镜观察药材细胞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进行鉴别。
2.细胞壁鉴定:根据细胞壁的厚度、层数等特征,进行鉴别。
3.组织构造:包括细胞组织的排列方式、细胞间的距离等特点。
三、化学成分鉴定1.色素成分:通过色谱等方法进行分析,确定草药中的色素成分。
2.酸碱度鉴定:通过浸泡药材,观察其对酸碱指示剂的影响,判断药材的酸碱性。
3.挥发油成分:通过蒸馏、萃取等方法,分离提取挥发油,然后进行成分分析,鉴定药材中的挥发油成分。
4.醇酚成分:通过色谱、红外光谱等方法,进行分析鉴定。
5.生物碱成分:通过色谱等方法,确定药材中的生物碱成分。
四、药理作用鉴定1.体内药效学:通过动物实验、离体器官实验等方法,观察药材对动物体内的药效作用,评价其药理作用。
2.细胞实验:通过体外的细胞实验,观察药材对细胞的作用,评价其药理作用。
3.受体结合实验:通过受体结合实验,验证药材对受体的结合作用,评价其药理作用。
4.酶活性实验:通过测定酶活性的方法,评价药材对酶的活性影响。
以上是中药鉴定学知识点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药材的性状、组织结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鉴定与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药材的质量、药效及其合理应用。
这对于中药的制药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鉴定学复习知识点
中药鉴定学复习知识点1.中药鉴别方法:(1)宏观鉴别:包括药材外形、颜色、气味、质地等特征。
(2)显微鉴别:利用显微镜观察药材的细胞形态、组织构造等特征。
(3)理化鉴别:通过化学试剂的反应进行鉴别,如石斛与铁皮石斛的硫酸银试验可区分两者。
(4)色谱鉴别:常用的色谱方法包括薄层色谱、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
(5)光谱鉴别: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用于分析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2.中药质量评价:(1)有机饱和提取物的含量:通过提取物的重量和药材的重量的比值来评价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2)水分含量:药材的水分含量是其干燥后的质量与原始质量之比。
(3)总灰分含量:通过煅烧药材后,计算其灰分的重量来评价药材的杂质含量。
(4)酸不溶性灰分:用稀盐酸提取灰分中的碳酸盐,然后计算碳酸盐的重量来评价药材的杂质含量。
(5)微生物限度:测定药材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评价药材的卫生质量。
(6)对药材的特殊鉴定法:根据药材的纯度、外观和理化性质等进行综合评价。
3.中药分析方法:(1)化学分析:包括测定含量、特性和抗氧化活性等。
(2)色谱法:包括薄层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常用于分离和测定化学成分。
(3)质谱法:包括质谱联用技术,常用于分析和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
(4)核磁共振法:常用于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组成。
(5)红外光谱法:利用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来分析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6)紫外光谱法:利用物质对紫外光的吸收来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浓度。
4.中药鉴定的注意事项:(1)对中药鉴定要有严格的操作规范,遵循标准鉴定方法。
(2)鉴别中药时要仔细观察药材的外形、气味、质地等特征,注意细节。
(3)质量评价时,要对含量测定、水分含量、灰分含量等进行准确的测量。
(4)鉴定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5)注意保护药材的完整性,避免受潮、霉变等影响鉴定结果。
以上是中药鉴定学的复习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复习,可以加深对中药鉴定学的理解,提高中药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总结
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总结一、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基本任务、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等内容。
其中,重点需要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明确鉴定中药的目的和意义,了解中药鉴定学在中医药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鉴定基础鉴定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鉴定学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包括中药的起源、发展、分类、命名规范、药材的形态学特征、植物组织构成等内容。
重点需要了解中药的分类和命名规范,掌握常见中药药材的形态学特征和植物组织构成的基本知识。
三、形态鉴定形态鉴定部分主要介绍了通过对中药药材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鉴别和识别的方法和技巧。
主要包括中药药材的外形、表面特征、质地、气味等方面的鉴定要点。
需要掌握中药药材外形特征的描述方法和鉴定标准,熟悉常见中药药材的外观特征。
四、解剖鉴定解剖鉴定部分主要介绍了通过对中药药材的内部组织结构进行鉴别和识别的方法和技巧。
重点需要了解中药药材的解剖学特征,掌握使用显微镜观察中药药材解剖结构的技巧,熟悉常见中药药材的解剖特征。
五、显微鉴定显微鉴定部分主要介绍了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药材的细胞结构和组织构成进行鉴别和识别的方法和技巧。
需要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中药药材的细胞特征和组织构成,掌握常用染色技术和显微鉴定方法。
六、化学鉴定化学鉴定部分主要介绍了通过化学分析和鉴定中药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别和识别的方法和技巧。
需要了解中药药材中常见的化学成分和其特征,掌握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和鉴定技术,重点理解色谱和质谱等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七、鉴定方法鉴定方法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鉴定学所使用的常用鉴定方法,包括外观鉴定、性状鉴定、组织学鉴定、理化鉴定、色谱鉴定、质谱鉴定等。
需要掌握不同鉴定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进行中药的鉴定工作。
八、鉴定技术与设备鉴定技术与设备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鉴定中所使用的常见技术和设备,包括显微镜、染色剂、色谱仪、质谱仪等。
中药鉴定学 总论部分
中药鉴定学总论部分【真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品种均为正品。
【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以及非药品冒充或者以其他种药材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优品】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药品【劣品】指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药品国家标准:《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部颁标准)中药材质量标准包括:1名称,2来源,3性状,4鉴别,5检查,6浸出物测定,7含量测定,8炮制,9性味与归经,10功能与主治,11用量与用法,12注意,13贮藏品种:种属来源,拉丁学名,变种质量——>定性,定量(有效成分)——>指标性成分(大黄:蒽醌;黄连:小檗碱)质量标准有关检查项目:(1)杂质:指基源与规定相符,但性状或部位或来源与规定不符的药材;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无机杂质如砂石、泥土、尘土等。
药用部分比例:硬性规定。
例如穿心莲中穿心莲叶不得少于35%。
(2)灰分:总灰分(无机杂质+生理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无机杂质)(3)水分:易吸湿发霉变质、酸败的生药(4)酸败度:油脂或含油脂的种子类生药(5)重金属(6)有害元素砷盐(7)农药残留(8)其他:如剧毒药材炮制不当引起中毒成分的限量检查(如乌头附子类)必须规定限度有效成分:能体现中药某一特定经典的临床疗效。
活性成分:有某种生物活性,但该活性成分与中药传统的临床疗效无关或无相关性。
相关成分:是与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伴存的能够影响其吸收、分布、代谢的排泄的化学成分。
一.中药有毒成分的分类肝毒性成分(吡咯里西啶)内源性:次生代谢产物肾毒性成分(马兜铃酸)心脏毒性成分(乌头碱类成分和强心苷类)重金属和有害元素(砷、汞、铅、镉、铜、铝)外源性:农药残留二氧化硫黄曲霉素等道地药材:经过人们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好、临床疗效高、传统公认的来源于特定区域的名优正品药材。
出产道地药材的产地称“道地产地”广药,又称南药,主产广东广西海南及台湾——阳春砂,广藿香,广金钱草,广陈皮,广豆根等四大怀药,主产地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浙八味,主产地浙江——浙贝母,白术,延胡索,山茱萸,玄参,杭白芍,杭菊花,行麦冬四大藏药,主产地青藏高原地区——冬虫夏草,雪莲花,炉贝母,藏红花川药,主产地四川,西藏——川贝母,川芎,、川牛膝,川乌,川楝皮,川续断,黄连,附子,麦冬,丹参,干姜,白芷,天麻,花椒,五倍子等云药,主产云南——三七,木香,重楼,茯苓等贵药,主产贵州——天冬,天麻,黄精,杜仲,吴茱萸,朱砂等关药,主产山海关以北、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人参,鹿茸,辽细辛,辽五味子,关黄柏,防风等。
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总结
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总结鉴定学是中医药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主要涉及中药材的鉴别、质量评价、辨识等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中药鉴定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各章的要点,以便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本文将对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进行总结。
一、中药鉴定学概述中药鉴定学概述介绍了中药材的定义、鉴别的重要性以及鉴定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学习中药鉴定学的首要任务是明确中药材的形态特征和鉴别要点,以及运用相关工具和方法进行鉴别。
二、中药材的形态特征和鉴别该章节主要介绍了中药材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特征,包括外观、气味、质地、断面、剖面等方面的要点。
在鉴别中药材时,需要通过观察这些特征,以确定其真实性和质量。
三、中药材的鉴别方法中药材的鉴别方法是中药鉴定学的核心内容,涵盖了常规鉴别方法、显微鉴别方法、色谱鉴别方法等多种方法。
学习中药材的鉴别方法,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结合实践和经验,掌握正确使用各种鉴别方法。
四、中药材经济性鉴别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经济性鉴别主要是通过对中药材的外部形态特征、内部构造和化学成分等方面的鉴别,以区分真伪和评估其质量。
五、中药材化学鉴别中药材化学鉴别是通过分析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来进行鉴别。
常用的化学鉴别方法包括色谱分析、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掌握中药材的化学鉴别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鉴别的准确性和效率。
六、中药鉴定的实践应用中药鉴定的实践应用是将学习到的鉴别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这包括药材市场监管、药材质量评价、中药炮制工艺控制等方面。
在实践中逐渐提高鉴别的准确性和熟练度,为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良好的支持。
七、中药鉴定学的发展趋势中药鉴定学的发展趋势与时代的进步和需求密切相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鉴定学也将逐渐向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此外,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中药鉴定学在质量评价和鉴别准确性上也会有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总结:中药鉴定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鉴定学》重点(自己整理)
总论部分基本定义(中药鉴定学)五大任务发展简史(《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资源分布(道地药材:名词解释)采收方法,特殊加工(发汗)鉴定依据(三级标准),采样原则五大鉴定法,性状鉴定术语(如:角质)各论部分根和根茎类名词术语:铁线纹、珍珠点、芦头、芦碗过桥狮子盘头蚯蚓头网状纹理连珠状钉角铜皮铁骨狮子头鹦哥嘴、肚脐疤、老姜皮怀中抱月形容折断面的:菊花心车轮纹罗盘纹云锦花纹筋脉点金井玉栏朱砂点其他:药用部位豆科:甘草、黄芪五加科:人参、西洋参、三七伞形科:白芷、当归、川芎、防风、柴胡——伞形科根及根茎类药材共性龙胆科:龙胆茜草科:巴戟天唇形科:丹参、黄芩子实体:灵芝菌核:茯苓、猪苓子座及幼虫尸体:冬虫夏草动物的全体:蜈蚣、全蝎动物体的一部分:哈蟆油(雌动物)动物的分泌物:蟾酥、麝香动物的排泄物:五灵脂、蚕沙动物的病理产物:牛黄对一些具有共同的性状特征的药材进行总结,如:味极苦的药材刻画显油痕的药材断面有异型维管束的药材断面可见层纹的药材来源于硫化物的矿物类药材……水试鉴别:蟾酥:遇水后泛起白色的乳状液青黛:遇水后不将水染成深蓝色海金沙:放于水中能浮于水面,加热后下沉乳香:遇水研磨成白色的乳状液没药:遇水研磨成黄棕色的乳状液,加硝酸后显紫色熊胆:粉末放入水中,在水面上盘旋,呈黄线下沉,逐渐溶解苦杏仁:遇水共研有苯甲醛香气番红花:放入水中呈黄线下沉,柱头膨大呈喇叭状,三分支,内有一短裂缝(1.5-2mm),染水成黄色。
红花、栀子:染水成金黄色火试鉴别:降香:燃烧冒黑烟及油冒出,残渣为白色灰烬沉香:燃烧冒浓烟,有黑色的油状物渗出,香气浓烈血竭:少许置白纸上,在火上烘烤,熔化,无扩散油迹;对光透视呈鲜艳红色;火烧可产生刺鼻烟气;应无松香气蟾酥:取少许放于锡箔纸上,加热即熔融成油状。
;青黛:燃烧可冒出紫红色烟雾海金沙:置于火中燃烧发出爆鸣声且有闪光,无灰渣残留雄黄:燃烧易熔融紫红色液体,并产生黄白色烟,有很强的蒜臭气硫黄:燃烧易熔融,发出蓝色火焰,并有刺激的二氧化硫气体名词解释:解释下列名词,非专有名词必须举1-2个例子道地药材发汗走油星点云锦花纹罗盘纹车轮纹菊花心金井玉栏蚯蚓头狮子盘头豆豉尾怀中抱月鹦哥嘴肚脐疤隔沙线芦头疙瘩丁过桥起霜镜面胶口当门子方胜纹连珠斑佛指甲剑脊通天眼白颈乌金衣挂甲二杠茸本色假色外色条痕条痕色简答题:中药性状鉴定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列表比较牛膝、川牛膝性状鉴别异同点列表比较人参(园参)、西洋参性状鉴别异同点列表比较天花粉、山药性状、显微鉴别异同点写出天麻(冬麻)药材性状鉴别要点写出单子叶、双子叶根(根茎)类药材性状区别。
专业知识1——中药鉴定学总结
专业知识1——中药鉴定学总结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质量控制的学科。
中
药鉴定学可以通过外观特征、药材内部特征、化学成分以及药效活性等多
方面进行中药的鉴定与评价。
以下是对中药鉴定学的总结。
首先,在中药鉴定学中,外观特征是一种最常用的鉴定方法。
通过观
察和比较药材的外形、颜色、气味等外观特征,可以初步判断中药的真假。
外观特征的鉴定需要结合中药的基原、科属、部位等信息,通过比对样本、对照文献等方法,进行准确的鉴定。
其次,药材内部特征也是中药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药材内部特征主
要包括解剖结构、组织构造和细胞形态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显微镜观察,
可以对中药的内部结构进行鉴定。
例如,一些中药的解剖结构特征可以用
来区分真假。
此外,化学成分也是中药鉴定的重要内容。
现代科技的进步为中药鉴
定提供了新的手段,例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分离、鉴定和测定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和杂质,从而评价中药的质量和纯度。
最后,药效活性是中药鉴定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药的药效活性与
其化学成分紧密相关,通过对中药药效的研究,可以评价中药的功效和安
全性。
例如,通过实验室的药效活性评价,可以判断中药的药理作用和副
作用。
总之,中药鉴定学是一门综合性强、内容丰富的学科。
通过外观特征、药材内部特征、化学成分和药效活性等多方面的综合鉴定和评价,可以确
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中药鉴定学对于推动中药的标准化、规范
化和现代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它的任务是通过对中药材进行形态、理化、化学成分等多方面的鉴定分析,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的稳定。
本文将对中药鉴定学的一些重点内容进行整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于中药材的鉴定。
一、外观形态鉴定对于中药材的外观形态鉴定,主要是通过对其外观特征进行观察和比对,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其中包括香气、色泽、形状、大小、质地等方面的特征。
例如,黄芩的外观特点是呈现黄色,味苦而微酸;陈皮则具有橙黄色,外形变薄而皱缩的特点。
这些特征可以帮助鉴别药材的真假和质量。
二、理化性质鉴定理化性质鉴定是通过对中药材的理化性质进行测试和分析,来判断其化学成分和药效的稳定性。
主要包括溶解性、熔点、比重、PH值等方面的测试。
例如,通过测试中药材的溶解性,可以判断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是否与标准值相符合。
三、化学成分鉴定化学成分鉴定是通过对中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来判断其质量和功效。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化学成分的鉴定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例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仪器,可以准确分析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和组成。
四、微观鉴定微观鉴定是通过显微镜等仪器对中药材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揭示其细胞结构和形态特征,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例如,通过观察叶片的表皮细胞、排列方式、毛发等微观特征,可以辨别中药材的来源和真伪。
五、药效鉴定药效鉴定是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来判断中药材的功效和治疗效果。
这需要对中药材进行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理论进行评估和分析。
例如,对某种中药材进行抗菌试验,可以评价其抗菌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六、质量标准制定质量标准制定是鉴定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对中药材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质量标准,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的稳定。
质量标准制定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方面的鉴定结果,并依据国家相关药典的要求和规定进行。
综上所述,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它通过对中药材的外观形态、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微观特征、药效等方面的鉴定,来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和药效的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鉴定学部分:1、掌握中药鉴定的定义和任务、中药鉴定的依据和方法1.1定义: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就是鉴定和研究重要的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1.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发掘整理祖国药学;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中成药的鉴定;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1.3中药鉴定的依据: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即:两级药品标准)。
其中,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
1.4常用的中药鉴定方法: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生物鉴定等方法。
1.5中药鉴定的取样要求:药材取样是指选取供检定用的药材样品。
取样前,应注意品名、产地、规格等级及包件式样是否一致,检查包装的完整性、清洁程度以及有无水迹、霉变或其他物质污染等,作详细记录。
凡有异常情况的包件,应单独检验。
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检定用样品,原则如下:①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②100~1000件,按5%取样;③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④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⑤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对破碎的、粉末状的或大小在1cm以下的药材,可用采样器(探子)抽取样品,每一件至少在不同部位抽取2~3份样品,包件少的抽取总量应不少于实验用量的3倍;包件多的,每一包件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①一般药材100~500g。
②粉末状药材25g。
③贵重药材5~10g。
④个体大的药材,根据实际情况抽取代表性的样品。
如药材的个体较大时,可在包件不同部位分别抽取。
将所取样品混合拌匀,即为总样品。
对个体较小的药材,应摊成正方形,依对角线划“×”字,使分为四等分,取用对角两分;再如上操作,反复数次至最后剩余的量足够完成所有必要的试验以及留样数为止,此为平均样品。
个体大的药材,可用其他适当方法取平均样品,平均样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的3倍数,即1/3供实验室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1/3则为留样保存,保存期至少1年。
2、掌握中药鉴定的发展历史和重要草本著作:中药鉴定知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尝试,逐渐积累了医药知识和经验,并学会用感官来识别自然界的动、植物和矿物等,从而鉴别出哪些可供药用,逐渐形成了“药”的感性知识。
在无文字时代,这些药物知识凭借师承口传丰富起来,它是本草学的萌芽。
在文字产生以后,就有了关于药物的记载,后经不断积累、发展,编出了本草著作。
从秦、汉到清代,本草著作约有400种之多。
主要的本草著作有:《神农本草经》作者:非一人一时之作成书年代:成书于东汉末期 (公元二世纪 ),汉代本草代表作。
本书载药 365 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根据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
学术价值:(1)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以前药学成就。
(2)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3)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载药达七百三十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和有名未用7类。
学术价值:第一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了《神农本草经》。
对条文逐一注释、发挥。
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学的成就。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新修本草》作者:长孙无忌、李责力领衔,苏敬等21人主持编写。
成书年代:唐代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又称《唐本草》,隋唐时期本草代表作。
全书54卷,收载中国和外国输入药物达 850 种。
学术价值: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开创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先例。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流传于海内外,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同时代的还有孟诜(shen)的《食疗本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和李珣的《海药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初稿1082年,定稿于1108年(宋大观二年)以前。
简称《证类本草》。
宋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学术价值: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
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
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是今天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的最完备的重要参考书。
同一时代的还有刘翰、马志等的《开宝新详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苏颂等的《图经本草》、寇宗奭(shi)的《本草衍义》等;《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1578年(明万历6年)。
明代本草学代表作。
该书52卷,约200万字,附方11000余首,载药 1892 种,绘药图1100余幅。
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16纲、60类。
这种科学的分类法,是中国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学术价值:对古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将本草学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高度。
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采矿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1803年(初稿1765)。
清代本草学代表作,对民间草药作了广泛搜集和整理,全书10卷,载药921 种,新增药物达716 种之多。
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学术价值: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
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祖国医药学的发展收到了阻碍,这期间著名著作和成绩甚少,主要的有曹炳章的《增订伪药条辨》(1927年);丁福保的《中药浅说》;赵燏(yu)黄和徐伯鋆(yun)的《生药学》(我国第一本生药学)。
解放以后,中药鉴定学的产生是在全国成立了五所中医学院后,1964年开出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材鉴定学(后改为中药鉴定学)。
3、掌握道地药材和重要资源分布:3.1著名道地药材: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浙八味(玄参、浙贝母、菊花、白芍、麦冬、延胡索、白术、郁金)、川药(黄连、附子、川芎、白芷、川贝母、黄柏、金钱草等)、云贵药(三七等)、广药(广藿香、广陈皮、广佛手、广地龙、阳春砂、化橘红、沉香、益智仁、金钱白花蛇、高良姜等)、山东道地药材(北沙参、金银花)3.2中药资源和区划:中药资源绝大多数是植物和动物,它们的生长繁衍受到生态环境的深刻影响和制约。
药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特定的自然环境,由于环境的影响,其内在质量也在发生变化。
所谓“地道药材”就是由此形成的。
中国中药资源蕴藏丰富,但是由于长期的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野生资源也必然受到影响。
许多地方不顾客观条件的可能,过度地利用甚至滥采乱挖,乱砍滥伐,导致资源减少,药用动、植物的生长和栖息环境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要保护中药资源,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加强宏观控制,就需要在中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中药区划,以合理开发中药资源。
中药区划是在查明中药资源和中药材生产条件基础上,研究地域分异规律,按照地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各地中药生产条件和特点的相对一致性,药材生产发展方向、途径、措施的相对一致性,将全国划分为9个一级区和28个二级区,并阐明各区的现状、特点以及开发潜力,确定今后的开发方向和建设途径。
中药区划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地区资源、经济和技术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制定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掌握中药材的采收、加工与贮藏4.1中药的一般采收规律:科学的采收应包括:药用植物的药用部分中有效成分积累动态和生长发育阶段这两个指标,既要考虑有效成分含量,又要注意产量。
4.1.1植物药(1)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
(2)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
(3)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
(4)叶类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
但桑叶需初霜后采收。
(5)花类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
花类中药,在含苞待放时采收的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在花初开时采收的如红花、洋金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的如菊花、番红花等。
(6)果实种子类,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有的采收幼果,如枳实、青皮。
种子类药材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7)全草类多在植株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有的在开花时采收,如益母草、荆芥、香薷等。
茵陈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收习称"茵陈蒿"。
(8)藻、菌、地衣类,药用部位不同,采收时间不同。
如茯苓在立秋后采收;冬虫夏草在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收;海藻在夏秋二季采捞;松萝全年均可采收。
4.1.2动物药因动物种类和药用部位不同,采收时间也不相同。
(1)昆虫类:入药部分含虫卵的,应在虫卵孵化前采收,如桑螵蛸需在深秋至三月中旬前虫卵未孵化时采收。
以成虫入药的,应在活动期捕捉,如土鳖虫。
有翅昆虫,宜在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因此时不易起飞,如斑蝥。
(2)两栖类,爬行类:多数在夏秋两季捕捉,如蟾蜍,各类蛇类;中国林蛙宜在白露前后捕捉。
(3)脊椎动物大多数可全年采收。
(4)生理产物和病理产物类中药材,:在捕捉后或在屠宰厂采收,如麝香、熊胆、牛黄、马宝等。
有的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人工采集和精制加工,如虫白蜡、蜂蜜等。
4.1.3矿物药一般全年均可采收,大多数与矿藏的采掘相结合进行收集和选取;有些矿物药系采用人工冶炼或升华方法制得,如密陀僧、轻粉、红粉等。
4.2常见中药产地加工方法:就药材产地加工过程而言,可将其加工方法分为药材干燥前的处理,如洗涤、清选、去皮、修整、蒸煮烫、浸漂、熏硫及发汗等;药材干燥后的处理,如修制、分级、捆扎、包装等。
4.2.1拣、洗将采收的新鲜药材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要用部位。
如牛膝去芦头、须根;牡丹皮去木心;白芍、山药刮去外皮;香附、金樱子去毛刺等。
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淘洗,如薄荷、细辛。
4.2.2切片较大的根及根茎类、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大多趁鲜切成块、片,以利干燥。
如大黄、土茯苓、乌药、鸡血藤、木瓜、山楂等。
但是对于某些具挥发性成分或有效成分容易氧化的药材,则不宜切成薄片干燥或长期贮存。
如当归、川芎、常山、槟榔等。
4.2.3蒸、煮、烫含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先经蒸煮烫的处理,则易于干燥。
中药经加热处理后,不仅容易干燥,有的可使一些酶类失去活力而不致分解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有的能杀死虫卵,有的易于剥皮抽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