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鉴定学部分:

1、掌握中药鉴定的定义和任务、中药鉴定的依据和方法

1.1定义: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就是鉴定和研究重要的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1.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发掘整理祖国药学;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中成药的鉴定;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1.3中药鉴定的依据: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即:两级药品标准)。其中,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

1.4常用的中药鉴定方法: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生物鉴定等方法。

1.5中药鉴定的取样要求:药材取样是指选取供检定用的药材样品。

取样前,应注意品名、产地、规格等级及包件式样是否一致,检查包装的完整性、清洁程度以及有无水迹、霉变或其他物质污染等,作详细记录。凡有异常情况的包件,应单独检验。

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检定用样品,原则如下:①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②100~1000件,按5%取样;③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④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⑤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对破碎的、粉末状的或大小在1cm以下的药材,可用采样器(探子)抽取样品,每一件至少在不同部位抽取2~3份样品,包件少的抽取总量应不少于实验用量的3倍;包件多的,每一包件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①一般药材100~500g。②粉末状药材

25g。③贵重药材5~10g。④个体大的药材,根据实际情况抽取代表性的样品。如药材的个体较大时,可在包件不同部位分别抽取。

将所取样品混合拌匀,即为总样品。对个体较小的药材,应摊成正方形,依对角线划“×”字,使分为四等分,取用对角两分;再如上操作,反复数次至最后剩余的量足够完成所有必要的试验以及留样数为止,此为平均样品。个体大的药材,可用其他适当方法取平均样品,平均样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的3倍数,即1/3供实验室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1/3则为留样保存,保存期至少1年。

2、掌握中药鉴定的发展历史和重要草本著作:

中药鉴定知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尝试,逐渐积累了医药知识和经验,并学会用感官来识别自然界的动、植物和矿物等,从而鉴别出哪些可供药用,逐渐形成了“药”的感性知识。在无文字时代,这些药物知识凭借师承口传丰富起来,它是本草学的萌芽。在文字产生以后,就有了关于药物的记载,后经不断积累、发展,编出了本草著作。从秦、汉到清代,本草著作约有400种之多。主要的本草著作有:

《神农本草经》

作者:非一人一时之作

成书年代:成书于东汉末期 (公元二世纪 ),汉代本草代表作。本书载药 365 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根据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

学术价值:(1)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以前药学成就。

(2)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3)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载药达七百三十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和有名未用7类。

学术价值:第一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了《神农本草经》。对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学的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

作者:长孙无忌、李责力领衔,苏敬等21人主持编写。

成书年代:唐代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又称《唐本草》,隋唐时期本草代表作。全书54卷,收载中国和外国输入药物达 850 种。

学术价值: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开创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流传于海内外,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同时代的还有孟诜(shen)的《食疗本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和李珣的《海药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初稿1082年,定稿于1108年(宋大观二年)以前。简称《证类本草》。宋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学术价值: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是今天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的最完备的重要参考书。

同一时代的还有刘翰、马志等的《开宝新详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苏颂等的《图经本草》、寇宗奭(shi)的《本草衍义》等;

《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成书年代:1578年(明万历6年)。明代本草学代表作。该书52卷,约200万字,附方11000余首,载药 1892 种,绘药图1100余幅。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16纲、60类。这种科学的分类法,是中国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学术价值:对古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将本草学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高度。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采矿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1803年(初稿1765)。清代本草学代表作,对民间草药作了广泛搜集和整理,全书10卷,载药921 种,新增药物达716 种之多。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学术价值: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祖国医药学的发展收到了阻碍,这期间著名著作和成绩甚少,主要的有曹炳章的《增订伪药条辨》(1927年);丁福保的《中药浅说》;赵燏(yu)黄和徐伯鋆(yun)的《生药学》(我国第一本生药学)。解放以后,中药鉴定学的产生是在全国成立了五所中医学院后,1964年开出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材鉴定学(后改为中药鉴定学)。

3、掌握道地药材和重要资源分布:

3.1著名道地药材: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浙八味(玄参、浙贝母、菊花、白芍、麦冬、延胡索、白术、郁金)、川药(黄连、附子、川芎、白芷、川贝母、黄柏、金钱草等)、云贵药(三七等)、广药(广藿香、广陈皮、广佛手、广地龙、阳春砂、化橘红、沉香、益智仁、金钱白花蛇、高良姜等)、山东道地药材(北沙参、金银花)

3.2中药资源和区划:

中药资源绝大多数是植物和动物,它们的生长繁衍受到生态环境的深刻影响和制约。药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特定的自然环境,由于环境的影响,其内在质量也在发生变化。所谓“地道药材”就是由此形成的。

中国中药资源蕴藏丰富,但是由于长期的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野生资源也必然受到影响。许多地方不顾客观条件的可能,过度地利用甚至滥采乱挖,乱砍滥伐,导致资源减少,药用动、植物的生长和栖息环境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要保护中药资源,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加强宏观控制,就需要在中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中药区划,以合理开发中药资源。

中药区划是在查明中药资源和中药材生产条件基础上,研究地域分异规律,按照地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各地中药生产条件和特点的相对一致性,药材生产发展方向、途径、措施的相对一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