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实践
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化-就一则教学案例看教师教育行为
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化——就一则教学案例看教师教育行为文章来自3 e d u 教育网《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为孩子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的重要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明显的转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新的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之间搭起了过渡的桥梁,但它不可能达到供幼儿园教师直接运用的操作性水平,其间的转化尚需我们在认识层面进一步加强对《纲要》本身的理解与认识,更需要我们在操作层面上有对蕴含着某一观念的实践的运用策略和智慧。
这种理解与认识,是在实施教育教学行为过程中逐渐深刻与巩固的;这种策略与智慧,是在实施教育教学行为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拥有的。
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分析反思与不断改进是这种转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本文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反思,来审视新的教育理念在具体落实到操作行为时,教师所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
一、案例实录___3月27日。
为参加J市举行的“素质教育”展示活动,C老师在认真学习《纲要》后,决定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来组织一个综合活动“燃烧的小蜡烛”,参与选拔。
片断1:30名孩子站在光线暗淡的教室里,眼中闪烁着好奇、迷茫和些许不安,教师问:“小朋友,你们觉得这儿与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很暗”——在孩子们的回答声中,悠扬的音乐轻轻响起,环墙四周的60支蜡烛次第亮起,映亮了孩子们惊奇、激动的眼睛、兴奋的笑脸,孩子们从心中进发出“呀——呀”的赞美声。
他们目不转睛地望着烛火,生怕打破了这浪漫而更好的意境。
教师问:“你们是喜欢进来的时候,还是现在,为什么?”幼儿抢着回答:“现在太漂亮了。
”“我喜欢现在亮堂堂的”。
有了幼儿这份对烛火漫溢的喜爱,教师问:“远远望去,这些小火苗像什么?”盈盈烛火中,举起了无数双小手,传来孩子童稚的声音:像小笋、像温暖的太阳、像花蕊、像水晶球、像天上的星星排着队伍、像一亮一亮的萤火虫……片断2:幼儿纷纷拿起自己面前的小蜡烛,到燃烧的烛火上点燃,有些幼儿观察了一下烛火后,慢慢将小手伸出去,有的幼儿则迫不及待地冲向烛火,不假思索地伸出小手,这时,女孩思思大声哭叫起来{课后访谈时思思说火烫到了手),教师忙到她身边,对她说“思思不哭,下次小心点”,并安顿思思坐到座位上。
浅谈怎样把基本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
浅谈怎样把基本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尽量将基本的教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活动行为,正确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
一、改进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课堂教学方法。
一是合理制订教学目标。
我们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订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恰当。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做到既面向全体,又能区别对待,使各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二是科学处理教学内容。
教师要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明确突破的难点。
教师在把握教材实质的同时,又要跳出教材,要“用教材”,而不能仅仅是“教教材”。
把静止的教材变成鲜活的知识,并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的组织教学;也可在教学进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和处理,同时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是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
新知识的教学,教师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活动要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欲望,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学习目标。
要适时、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安排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
四是重视学习评价。
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特别要关注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养成。
评价的主体要多元,方式要多样。
评价结果的呈现要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二、改革教研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积极参加校本教研。
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我们日常的教学行为,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同时,这又是一个难点。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碰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难,最缺乏的就是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方法和策略。
教育观念要转化为教育行为
教育观念要转化为教育行为对教师来说,转变教育思想的核心任务是解决正确的教育价值与传统的教育实践的矛盾,园长的任务是帮助教师有效地将这对矛盾进行转化,使正确的教育思想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
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1、管理保证。
所谓管理保证,指的是“在课程设置、计划安排、组织形式”等方面,为教师创设实施新观念的机会与条件。
如课程安排上我们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自主活动和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形式上将个别化教育、小组教育与集体教育有机结合,以保证新观念在组织形式这一方面的落实。
在计划制定上,我们变5大领域为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表现3大块面,使教育在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能向《新纲要》靠拢。
2、点拨指导。
园长每周保证一至二个半天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新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指。
采用的指导方法有:(1)分析引导法。
即当我们看了教师的半日活动后,与其共同探讨分析,请教师思考:你的教育活动中有哪些正确教育思想作为支撑点,在教育行为中如何体现?有哪些行为还没有体现正确的教育思想,如何体现?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在情感交流、兴趣激发、方法指导、非智力因素培养等方面,认真研究教育内容、研究孩子,帮助教师将正确的教育思想落实在教育行为中。
(2)概括提升法。
即把教师教育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好的行为进行总结提炼,使之形成可操作的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如:看了一位教师成功的教育活动后,帮助她总结提炼出以下成功的因素:教育目标突出发展性,表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具体可操作性,落脚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这是“促进幼儿发展这一观念的行为上的体现”;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包括材料开放、环境氛围开放、提问的开放,而这种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强调尊重幼儿、重视幼儿的自主精神,让幼儿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经验,这是幼儿主体性发展观念的体现。
我们将这些概括提升的经验与教育观念紧密联系,帮助教育在实践中将教育观念与行为有机结合并不断强化。
转变教育观念的方法与策略
转变教育观念的方法与策略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却限制了我们对教育的认知和实践。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和挑战,我们有必要转变教育观念,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一、理解个体差异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将学生视为相同的群体,忽视了他们的个体差异。
然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优势和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和尊重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和支持。
在实施个性化教育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
其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他们的优势,提高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培养综合能力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将学生成绩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
然而,仅仅追求高分并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潜能和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
在培养综合能力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创设多种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义工活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关注终身学习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将学习仅限于学校和课堂,而忽视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然而,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化,终身学习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和应对未来的挑战。
在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新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辨别和分析信息的真伪,并做出合理判断。
幼儿园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实践
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实践对教师来说,转变教育思想的核心任务是解决正确的教育价值与传统的教育实践的矛盾,园长的任务是帮助教师有效地将这对矛盾进行转化,使正确的教育思想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
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1、管理保证。
所谓管理保证,指的是“在课程设置、计划安排、组织形式”等方面,为教师创设实施新观念的机会与条件。
如课程安排上我们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自主活动和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形式上将个别化教育、小组教育与集体教育有机结合,以保证新观念在组织形式这一方面的落实。
在计划制定上,我们变5大领域为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表现3大块面,使教育在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能向《新纲要》靠拢。
2、点拨指导。
园长每周保证一至二个半天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新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指。
采用的指导方法有:(1)分析引导法。
即当我们看了教师的半日活动后,与其共同探讨分析,请教师思考:你的教育活动中有哪些正确教育思想作为支撑点,在教育行为中如何体现?有哪些行为还没有体现正确的教育思想,如何体现?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在情感交流、兴趣激发、方法指导、非智力因素培养等方面,认真研究教育内容、研究孩子,帮助教师将正确的教育思想落实在教育行为中。
(2)概括提升法。
即把教师教育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好的行为进行总结提炼,使之形成可操作的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如:看了一位教师成功的教育活动后,帮助她总结提炼出以下成功的因素:教育目标突出发展性,表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具体可操作性,落脚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这是“促进幼儿发展这一观念的行为上的体现”;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包括材料开放、环境氛围开放、提问的开放,而这种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强调尊重幼儿、重视幼儿的自主精神,让幼儿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经验,这是幼儿主体性发展观念的体现。
我们将这些概括提升的经验与教育观念紧密联系,帮助教育在实践中将教育观念与行为有机结合并不断强化。
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实践
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实践对教师来说,转变教育思想的核心任务是解决正确的教育价值与传统的教育实践的矛盾,园长的任务是帮助教师有效地将这对矛盾进行转化,使正确的教育思想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
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1、管理保证。
所谓管理保证,指的是“在课程设置、计划安排、组织形式”等方面,为教师创设实施新观念的机会与条件。
如课程安排上我们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自主活动和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形式上将个别化教育、小组教育与集体教育有机结合,以保证新观念在组织形式这一方面的落实。
在计划制定上,我们变5大领域为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表现3大块面,使教育在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能向《新纲要》靠拢。
2、点拨指导。
园长每周保证一至二个半天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新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指。
采用的指导方法有:(1)分析引导法。
即当我们看了教师的半日活动后,与其共同探讨分析,请教师思考:你的教育活动中有哪些正确教育思想作为支撑点,在教育行为中如何体现?有哪些行为还没有体现正确的教育思想,如何体现?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在情感交流、兴趣激发、方法指导、非智力因素培养等方面,认真研究教育内容、研究孩子,帮助教师将正确的教育思想落实在教育行为中。
(2)概括提升法。
即把教师教育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好的行为进行总结提炼,使之形成可操作的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如:看了一位教师成功的教育活动后,帮助她总结提炼出以下成功的因素:教育目标突出发展性,表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具体可操作性,落脚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这是“促进幼儿发展这一观念的行为上的体现”;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包括材料开放、环境氛围开放、提问的开放,而这种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强调尊重幼儿、重视幼儿的自主精神,让幼儿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经验,这是幼儿主体性发展观念的体现。
我们将这些概括提升的经验与教育观念紧密你们,帮助教育在实践中将教育观念与行为有机结合并不断强化。
教育转化心得体会
教育转化心得体会近年来,教育领域一直在探索教育转化的途径和方法,而我在参与教育转化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这里,我愿意分享我的教育转化心得体会,以期在教育转化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首先,教育转化需要保持开放的思路。
我们无法将自己的观念、理念和认识,强制地套上学生们的头上,这是完全错误的。
教育转化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性格特点,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
同时,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拥抱新思想和新理念,学习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更好地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次,教育转化需要注重协作。
教育转化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协作。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情况,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
此外,我们也应该与同事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案,实现教育领域的转化和发展。
再次,教育转化需要注重个性化教育。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学习节奏和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这包括教学方式、教材选择、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
只有注重个性化教育,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他们最需要的帮助。
最后,教育转化需要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教育的本质是为学生服务,我们应该时刻记得这一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路径和目标,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实现这些目标,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和思辨精神的人。
只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领域的转化和发展。
总之,教育转化是一个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我们需要始终保持开放的思路、注重协作、注重个性化教育,并始终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希望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为教育转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论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
论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不断变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日益凸显。
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是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优劣。
深入探讨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对于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首先将对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与外延。
随后,分析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教育行为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教育观念如何影响教育行为,以及教育行为如何反作用于教育观念,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
结合具体的教育实践案例,提出优化教师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1. 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教育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而在教育的诸多环节中,教师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败。
探讨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之间的关系,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当前,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到教育行为上,以及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和互动性,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机制,以期为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深化对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关系的理论认识,更在于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从而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同时,对于教育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来说,本研究也有助于他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和措施,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现代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
现代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现代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团结农场中学校本培训材料——教育理论培训(-)现代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一、教育理念的转变以人为本的理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落实到教育领域,则要求学校的所有工作,必须做到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帮学生之所需。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另外,作为学校的领导,还应做到以教师为本,关心、尊重教师,尽可能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困难,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
教育教学民主理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处于一种平等、宽松的交流与互动中,思维才容易被激活,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才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摈弃“师道尊严”,从而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在学业上的指导关系,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和情感上的朋友关系。
人人可成才理念人人可成才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智力优势和潜能,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激励和开发,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特长得以发挥。
决不能用文化考试成绩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更不应对这方面后进的学生采取讽刺、挖苦和歧视的态度,何况他们并不一定真的难以造就,要善待每一个学生,真正视其人人可成才,个个能成功。
教即导的理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督促者,教学的功夫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或指导,或启导,或引导,或疏导,举一反三。
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善于结合教材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善于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即保障教学不偏离教学目标,又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循循善诱人。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这个新理念倡导的学习方式,是积极主动、发现探究、合作交流的现代学习方式,它以其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为基本特征。
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途径
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途径教师在受教育的经历中,在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形成了一些关于教育的认识,拥有了自己的教育观念,而这些教育观念往往直接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
但是,由于个人认识的局限性、实践的狭隘性,这些观念不一定合理,有时甚至导引出教学实践的偏差。
此时,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以指导其教学行为。
一、教育理论观念化学习教育理论并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要通过理解、消化和体悟,把教育理论内化为教师自己的教育观念,这是一个教师主动地对教育理论进行心理加工,重新建构自我教育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有意识学习阶段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必须依靠自己,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果教师的内在动机被激活,产生了转变原有教育观念的内部需要,那么教师就会对教育理论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自主学习的倾向和行为将会变得自觉和积极,从而对教育理论感受深、反应快,能较快地完成教育理论向教育观念的转化。
2.教育理论的观念化阶段观念化指教师将所学的教育理论吸收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运用所学的理论内核,构成自己新的教育观念。
当原有的教育观念以显性化的形式呈现在教师面前时,教师需要用先进的教育观念对之进行反思、检验、批判与修正。
经过新旧观念的充分整合,教师不仅将所学理论吸收,而且将其置于自己认知结构之巅,成为自己观念体系的核心,从而重新建构属于自己的教育观念网络。
3.教育理论的信念化阶段在这一阶段,融入教师思想中的教育信念已转化成教师个体的内在理论,它本身就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不仅能激起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和教育智慧,而且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从不合理到合理、从习惯到反省的转化。
即使在多元价值观念发生矛盾与冲突时,这种内在理论也不会动摇。
二、教育观念实践化要真正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必须立足自身的教学实践。
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1.脚踏实地,立足教学实践。
教师要明白,教室就是天然的实验室,自己就是教学情境的研究者。
现代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
现代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团结农场中学校本培训材料——教育理论培训*(XX-XX)现代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一、教育理念的转变以人为本的理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落实到教育领域,则要求学校的所有工作,必须做到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帮学生之所需。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另外,作为学校的领导,还应做到以教师为本,关心、尊重教师,尽可能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困难,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
教育教学民主理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处于一种平等、宽松的交流与互动中,思维才容易被激活,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才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摈弃“师道尊严”,从而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在学业上的指导关系,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和情感上的朋友关系。
人人可成才理念人人可成才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智力优势和潜能,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激励和开发,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特长得以发挥。
决不能用文化考试成绩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更不应对这方面后进的学生采取讽刺、挖苦和歧视的态度,何况他们并不一定真的难以造就,要善待每一个学生,真正视其人人可成才,个个能成功。
教即导的理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督促者,教学的功夫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或指导,或启导,或引导,或疏导,举一反三。
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善于结合教材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善于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即保障教学不偏离教学目标,又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循循善诱人。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这个新理念倡导的学习方式,是积极主动、发现探究、合作交流的现代学习方式,它以其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为基本特征。
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教育行为
前半 个月 都 不讲 课 本 , 是 以 “ 而 大话 数
学” 为题 来 张扬 数 学 的魅 力 , 掘 数 字 挖 的奥 妙 , 直到把学生讲得神情激 昂 , 也 再 没有对数学 的恐惧 和拒 绝 , 对学 好数 学
观点等。例如 : “ ① 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 ”
( 论语 ・ 而》 。② “ 而好 学 , 耻 《 述 ) 敏 不 下 问”( 论 语 ・ 冶长》 。③ “ 而不 《 公 ) 学 思则 罔 , 而 不 学 则 殆 ”( 论 语 ・为 思 《
丰富教学的各 个环 节 , 能造 就 出高 素 才
消化 、 固和提 高。创新 实践 性教 学环 巩 节主要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
1 .课程设计与专业实 习相结合
课程设计 与专业实习相结合是在学
生进行专业实 习前布置有关 的课程设 计 题 目。让学生 带着 问题 、 着任 务进 行 带 实 习, 这样 就能让学生把观察到 的、 大量 的原本是零散 、 无序的 内容 , 按课 程设计 的要求清楚地表述 出来 。而教 师在学生
关资料 、 数据 、 参数 等 , 以便实 习结束 后 能结合实 际生产情况进行课程设 计 。这
样 理 论 联 系实 际 的课 程 设 计 不 再 是 纸 上
聪 明智慧和创 造 能力得 到 充分 的发 挥 , 培养和提高 了学生解决实 际工 程技术 问 题 的能力 , 而且 也增 强 了学生 强烈 的责 任感和荣誉感 , 提高 了学 生走 向社 会 的
育 的怪 圈 , 以学 生 为 中心 , 变 教 育 观 转 念, 改进 教 育 行 为 , 分 发挥 学 生 的潜 充 能, 因材施 教 , 让学 生主 动地学 习 , 有兴 趣地学 习, 创造 性地 学习 , 从而 达到让学
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实践
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实践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转变和更新。
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到如今强调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教育的目标和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过去,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
学生们被灌输大量的知识,通过死记硬背和反复练习来应对考试。
成绩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那个时代,教育更多地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以便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进入更好的学校,从而获得所谓的“成功”。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深入思考,教育理念逐渐发生了转变。
素质教育的理念开始兴起,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
个性化教育也是当前教育理念转变的一个重要方向。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和潜力。
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旨在激发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让他们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教育理念的转变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体现在实践中。
在学校教育中,课程设置更加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学科课程,增加了艺术、体育、科技等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
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从单一的讲授式教学转向互动式、探究式教学。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完善。
不再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而是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潜力。
家庭教育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长们逐渐意识到,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
不再过度溺爱或过分严厉,而是采用更加科学、民主的教育方式,与孩子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把教学转化为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教学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而教学实践则是将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活动的过程。
将教学转化为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教学实践的内涵、意义、原则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教学实践的内涵教学实践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教育理论和方法,通过教学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教学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设计:教师根据教材、学情和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2. 教学实施: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设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
3. 教学评价:教师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以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4. 教学反思: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教学实践的意义1.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学实践,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促进教育改革:教学实践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3. 培养教师专业素养:教学实践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教学实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四、教学实践的原则1. 目标导向原则:教学实践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确保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2. 学生为本原则: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内容与方法相结合原则: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价与反思相结合原则:通过教学评价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实践的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
摘要: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意义、关键要素以及转化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基础和指导,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检验和丰富。
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
本文将从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意义、关键要素以及转化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意义1.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实践更加科学、合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促进教育改革: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使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 丰富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
4. 提升教师素质: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三、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关键要素1. 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理论的核心,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首先要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2.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实践的方向,明确的教育目标有助于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
3.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实践的基础,丰富、合理的教育内容有助于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
4.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
5.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科学、公正的教育评价有助于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
四、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路径1.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研究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2. 创新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使教育理论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3. 优化教育内容:结合实际,不断丰富、调整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更加符合教育目标。
4. 改进教育方法: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特点,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实践效果。
教育实践活动转变形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教育实践活动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教育需求,因此,转变教育实践活动形式,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育实践活动转变形式的重要性、具体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转变教育实践活动形式的重要性1. 提高教育质量传统的教育实践活动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转变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质量。
2.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传统教育实践活动难以满足这一需求。
转变教育实践活动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3. 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实践活动转变形式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4. 激发教师创新活力转变教育实践活动形式,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教师创新活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教育实践活动转变形式的具体措施1. 创新教学模式(1)翻转课堂:将课堂上的知识传授环节放在课前,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教材等方式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实践等活动。
(2)项目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
(3)混合式学习: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2. 丰富实践活动形式(1)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2)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研学旅行: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名胜古迹、科技馆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
3. 深化校企合作(1)企业进校园:邀请企业专家为学生授课、举办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掌握实用技能。
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
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开县谭家镇中心小学:周恩福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已在全国搞得沸沸扬扬、如火如荼。
这是时代的召唤,这是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这既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她会使很大一批具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成为课改的名人或专家,成为课改的直接受益者;又给我们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为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毕竟是一项全新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学模式,所以需要我们大胆创新,转变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及教法,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验告诉我们:“打铁还要本身硬”,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储备“一桶水”,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上课改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改的成败。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大胆创新,创出一条新路,教师在新课改时,务必认真解读、体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继续教育和培训;务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
一、从重“授知”转向重“发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书”,而是“用书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在能力,实现育人的功能。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其基本特征。
关于教育理念如何转化成教学行为的论文-中等教育论文
关于教育理念如何转化成教学行为的论文中等教育论文论文摘要:把理念转化为行动,是个大工程。
它相当于将科学发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尽管广大教师认识层面的问题基本解决,但操作层面的问题还很多。
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为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提供了研讨的示例。
论文关键词:高中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教学行为2010年8月12日~18日,我赴内蒙观摩全国(华北区)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同行的还有我市一名参赛教师。
开幕式上,感触最深的是河北师范大学潘教授的发言,“我是来学习一线的教师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如何进行自主探究、新课程改革是怎样推进的。
”我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来学习的,其间共观摩了26位老师的说课、11位老师的讲课。
我市参赛选手取得说课一等奖的好成绩。
最后,潘教授对说课和讲课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概括地说就是“课堂中渗透着对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思考和探讨,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普遍提高;学生动手、交流明显增多,课堂探究气氛浓烈;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对本次优质课评比的整体印象说课的整体水平较高,说课教师均能够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等环节进行深入剖析,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问题教学法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讲课的水平差距较大,各地教师们对新课程认识层面的问题已很好解决,但在操作层面的水平参差不齐。
从参赛选手来看,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理念新,驾驭课堂的水平高,对课改理解深入;少数省区教师的教学较为传统,对课改的理解流于形式,认识有待提高。
二、对如何确立教学目标的思考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发展要求的集中体现,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具体的目标。
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基本都做到了具体、详实,突出体现本课的教学内容,没有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不具体的词汇进行描述,实现了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观念是如何转化为行为的?
观念是如何转化为行为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广大家长的期盼,更是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与追求。
当前,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化,依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
有了全新的教育观念,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成功;真正的成功,还有待于我们将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等,转化为广大教师自觉地教育教学行为,转化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成果。
本人曾在北京一所薄弱的学校工作过,与教师们一起,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改变了学校的面貌。
通过实践,我对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化问题有以下3方面的体会。
转化需要碰撞碰撞即各种观念的冲突,甚至是较量。
长期以来,在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由于学生的总体水平偏低,教师只能在无奈中教学。
教师通常将教育狭隘地理解为使学生得到一个好分数。
为了得到理想的中考、高考成绩,他们不惜时间、体力地加班加点,拼命给学生补课。
拼!几乎成为薄弱学校教师工作的全部。
有的教师说:“教育世界那么丰富、广阔,怎么我们就走到了一座独木桥上?”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向教师宣讲先进的教育观念。
然而“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巨性不言而喻”。
这种转变,师生均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有可能遇到挫折。
暂时的挫折会吓住一些人,劳神费力也会拦住一些人。
改变观念需要勇气和毅力。
中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所呼唤的正是全国千千万万的学校和一线教师的这种责任感、勇气和毅力。
对于一个人来讲,让其了解一种新观念是比较容易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行为会有所改变。
新的观念只有真正被认同,并内化为一种理念,才能转化为行为。
对于新观念,人们无论是“顺应”还是“同化”,都要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碰撞。
这就意味着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否定自己。
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自我更新的过程。
数学李老师曾给我讲了他的一段思想经历。
在上“正方形的判定方法”课时,他考虑改变以往的教法,用教具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提前几天,用了两个晚上做了一个教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实践
对教师来说,转变教育思想的核心任务是解决正确的教育价值与传统的教育实践的矛盾,园长的任务是帮助教师有效地将这对矛盾进行转化,使正确的教育思想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
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
1、管理保证。
所谓管理保证,指的是“在课程设置、计划安排、组织形式”等方面,为教师创设实施新观念的机会与条件。
如课程安排上我们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自主活动和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形式上将个别化教育、小组教育与集体教育有机结合,以保证新观念在组织形式这一方面的落实。
在计划制定上,我们变5大领域为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表现3大块面,使教育在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能向《新纲要》靠拢。
2、点拨指导。
园长每周保证一至二个半天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新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指。
采用的指导方法有:
(1)分析引导法。
即当我们看了教师的半日活动后,与其共同探讨分析,请教师思考:你的教育活动中有哪些正确教育思想作为支撑点,在教育行为中如何体现?有哪些行为还没有体现正确的教育思想,如何体现?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在情感交流、兴趣激发、方法指导、非智力因素培养等方面,认真研究教育内容、研究孩子,帮助教师将正
确的教育思想落实在教育行为中。
(2)概括提升法。
即把教师教育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好的行为进行总结提炼,使之形成可操作的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如:看了一位教师成功的教育活动后,帮助她总结提炼出以下成功的因素:
教育目标突出发展性,表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具体可操作性,落脚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这是“促进幼儿发展这一观念的行为上的体现”;
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包括材料开放、环境氛围开放、提问的开放,而这种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强调尊重幼儿、重视幼儿的自主精神,让幼儿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经验,这是幼儿主体性发展观念的体现。
我们将这些概括提升的经验与教育观念紧密联系,帮助教育在实践中将教育观念与行为有机结合并不断强化。
(3)宣传发扬法。
当我们发现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新的正确的教育观念时,就大力宣传,加以发扬。
我园每月有一次活动名曰“隆重推出”,即将正确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并促进幼儿发展的教师隆重推出后,教研级组织观摩其活动,并将其活动拍摄成录像供教师本人和教研组研讨、分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宣传发扬使良好的教育行为由点及面、扩大延伸。
3、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是提高教师保教能力的主渠道,那么它在帮助教师将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过程中主要作用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它主要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对教师在两个转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共性问题在理论上、思想上进行梳理,以提高认识;第二,建立与这些认识相匹配的行动策略(即实施策略)。
而园长在此过程中作用有3方面:
(1)做新观念的带头人。
在帮助教师准确的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过程中,园长的观念至关重要。
园长的学习必须超前于教师,园长的信息必须领先于教师,因此园长平时应抓紧时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对教育的理念作反复、深入的认识,使自己的教育思想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
(2)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
我们认为缺少理论指导的实践,只是处于低层循环的实践,而缺乏实践必须理论结合实际,才能将正确的观念转达化为教育行为。
在教育研究中,我们注重寻找理论依据解决教师实践中的共性问题。
如:在观念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遇到首要问题就是“师生互动”。
那么,如何促进“师生互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展开理论学习,运用互动原理、师生共振教学原理等分析互动的起因、互动形式、互动方式,然后建立互动教育模式。
而这种互动模式是建立在“教学论”的基点上,以幼儿在教育过程中与教师、幼儿、
教育中介的交互活动行为的发展规律为主线,反映其与幼儿认知过程、情绪过程的对应关系,增进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让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这种互动模式体现了当今在正确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通过教育研究,教师们对互动的认识上升到理论这一高度,提升了认识的层次。
(3)帮助教师形式行动策略。
许多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能体现正确的教育观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观念不能转化为教育行为,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没有形成与正确观念相吻合的教育策略,即行动策略,而行动策略是帮助教师将观念转化为行为的中介。
因此园长在胳膊教师掌握教育行动策略,为教师在观念与行为这二点上架起一座实践的桥梁。
如:“互动模式”的建立还仅仅停留在认识上,尽管这个认识层次较高,但还是理性的认识。
如何将这一认识转化为行为,必须形成与互动模式相匹配的行动策略,我们在教育研究中通过对各种教育策略进行筛选、改造、组合,形成具有优化“教育互动”特征的3大策略:
情感交流策略。
所谓情感交流策略是指:教师需关注每一个孩子,了解每一个孩子,能探求孩子的内心情感,与孩子产生心灵与心灵的呼应,它包括3方面:师生互爱、教学民主、人格平等。
情感交流策略是“互动”的基础。
共同参与策略。
所谓共同参与是指,教师在活动中灵活地进行角色转换,使每个孩子都能主动投入,积极参与活动,它包括3个方面:全体参与;个体参与;主动参与。
共同参与策略是“互动”手段。
教学互补策略。
所谓教学互补策略,是指教师在教法与孩子的学法形式一致,教与学相辅相成。
孩子能通过教师的指导点拨获得发展;教师则在发展孩子的同时发展自己,从而积累成功教育的经验。
此策略包括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两方面,它是“互动”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