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橡皮筋的特性和原理,明白橡皮筋可以转化为弹力能- 学习如何使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了解小车运动的基本原理-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2. 过程与方法:- 进行实物展示,让学生亲自操作橡皮筋驱动小车- 团体合作,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提醒学生在操作中注意安全二、教学准备1. 实物准备:- 橡皮筋- 一个小车模型- 线圈形的物体(如纸杯、线圈等)- 桌面2. 工具准备:- 尺子- 铅笔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老师展示橡皮筋并向学生描述它的特性和用途。
引导学生思考橡皮筋可以储存能量吗?如果可以的话,能否利用这种能量驱动小车?2. 实验操作(约30分钟)a. 老师向学生展示小车模型,并提醒学生操作时要小心。
b. 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拿到一个小车模型和一根橡皮筋。
c. 学生利用尺子测量车轮直径,并用铅笔标记在桌面上。
d. 学生将车轮与橡皮筋连接起来,确保它们牢固地固定在一起。
e. 学生拉紧橡皮筋,将它纠缠在线圈形的物体上,并将线圈固定在桌面上。
f. 学生放开线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3. 实验观察与总结(约15分钟)a. 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尝试探索它的原理。
b.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橡皮筋是如何驱动小车的?- 拉紧橡皮筋时,橡皮筋储存了哪种形式的能量?- 当橡皮筋释放时,能量是如何转化为运动能的?- 如何改变小车的运动速度?c. 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答。
4. 延伸探究(约15分钟)a.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改变小车的设计,如改变车轮直径、使用多个橡皮筋等。
b. 学生观察和记录他们的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c. 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结论,与全班分享并讨论。
五、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过程、观察结果、原理解释以及个人感悟等内容。
小学科学4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

小学科学4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一、教学目标:1. 了解橡皮筋的原理和特性;2. 学会使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方法;3. 发展观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橡皮筋、木棍、小车模型、尺子、纸张等。
2. 学生准备:科学笔记本、铅笔和橡皮。
三、教学过程:1. 引入:(1)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是否用过橡皮筋?橡皮筋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图片或实物来展示橡皮筋,并简要介绍橡皮筋的弹性。
2. 实践操作:(1)教师将小车模型放在桌子上,然后展示一个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引导学生观察小车的外观和结构,并猜测小车是如何移动的。
(2)教师将小车放在滑板上,然后用手拉动橡皮筋,将其紧绷。
接着将橡皮筋固定在小车的后轮上。
在释放橡皮筋的同时,观察学生对小车移动的反应。
(3)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小车通过改变橡皮筋的长度或松紧度时的移动差异,并思考这些差异的原因。
3. 思考与解释:(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他们的观察结果,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2)教师提问学生:橡皮筋是如何产生动力的?为什么小车会前进?并指导学生了解橡皮筋具有的弹性和储能特性。
(3)教师解释弹性是指物体在受力作用下能够回复原来形状和大小的特性。
当橡皮筋被拉伸时,橡皮筋上存储了一定的能量。
当释放橡皮筋时,橡皮筋会因为储存的能量而回复原状,从而推动小车向前移动。
4. 进一步实践:(1)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设计并制作自己的橡皮筋驱动小车。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橡皮筋长度、松紧度和小车结构,观察不同设计对小车移动的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比较不同设计的小车间的差异,并让学生解释这些差异可能的原因。
(3)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和实验,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同时加强交流和合作能力。
3.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教科版(2017)科学四年级上册

3.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教科版(2017)科学四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原理,了解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以及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原理,学会搭建橡皮筋驱动小车。
2.教学难点:对儿童来说,由独立思考设计到实际操作,考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操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让学生看视频、老师演示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原理。
2.分组与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己讨论思考搭建小车的步骤和材料。
3.材料准备:为每个小组准备好橡皮筋、木板、轮子、螺钉、钳子等工具和材料。
4.实践操作:让小组按照步骤将所有材料组装成小车,并试验发现它是如何被橡皮筋驱动的。
5.展示与反思: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小车,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探讨,互相学习和改进。
四、教学评价1.问题解决能力: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操作能力:是否能够灵活掌握材料使用和操作工具,完成小车的制作和调整。
3.团队合作精神:是否能够与其他组员积极配合,完成小车的制作和展示。
4.学习成果展示:小车制作完成后,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出制作小车的过程和原理。
五、教学扩展除了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如用电池驱动小车、气压驱动小车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教学设计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教学设计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材简析】生活中,不同的车辆可能具有不同的动力驱动方式。
在第2课我们学习了用气球喷气产生的反冲力作为动力,本课要学习另一种动力驱动方式,即用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轮子转动,轮子再带动整个小车前进。
聚焦板块,教材用一组图片,唤醒学生玩橡皮筋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把橡皮筋拉伸后,有什么感觉”,然后提出驱动性问题“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板块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橡皮筋组装小车,这是为第二个活动作准备的。
第二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主要研究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实际上,也是研究小车运动状态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之间的关系,是对“运动和力”概念的进一步构建和理解。
研讨板块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指向了小车动力的来源,第二个问题指向小车行驶远近与其动力大小的关系。
通过研讨,学生会认识到橡皮筋缠绕后被拉伸产生的力为小车动物提供了动力,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拓展板块,教材呈现了一幅橡皮筋拉长时的照片,引导学生发现,被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拉得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力越大。
【学情分析】橡皮筋是学生所熟悉的物品,在生活中已经玩过橡皮筋,知道它的一些用途比如发射小球、栓系袋子、制作模型时的连接……,也知道橡皮筋拉伸后会恢复到原来状态,而且橡皮筋拉伸的越长,产生的力会越大。
但不知道橡皮筋拉伸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力叫做弹力,也不知道如何将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认识橡皮筋动力小车的驱动特点,有利于了解生活中机动车驱动的特点,更是为后面研究车辆的摩檫力、设计制作小车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2.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
3.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F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3. 实验探究方法:重点知识点包括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结论。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会如何进行实验探究。
4.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重点知识点包括团队合作、沟通表达。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 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重点知识点包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各个环节的表现,教师应及时给予正面的评价和具体的反馈,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供具体的指导建议。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身的发展。
内容逻辑关系
2. 能量转化原理:重点知识点包括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理解能量的相互转化关系。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橡皮筋驱动小车时能量的转化过程。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三个方面展开。
小学科学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

小学科学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橡皮筋的特性和作用;2. 学习如何搭建一个能够使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3. 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小车模型(可以使用废旧玩具车或搭建自己的小车模型)、橡皮筋、轴承、片状金属、螺丝等;2. 实验工具:扳手、螺丝刀、剪刀等。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对橡皮筋的特性进行介绍。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橡皮筋有什么特点?它们能做什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可以给出答案,例如:橡皮筋具有弹性和伸缩性,可以储存能量,并利用这些能量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驱动小车。
通过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Step 2: 理论知识教师向学生介绍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原理。
简要解释橡皮筋的弹性和伸缩性,以及如何将橡皮筋储存能量,并通过释放能量驱动小车前进。
Step 3: 搭建小车模型学生需要准备好橡皮筋、轴承、片状金属、螺丝等材料。
1. 将轴承固定在小车的后部,使其能够自由滚动。
2. 在轴承的正下方固定一根金属片,用于连接橡皮筋和小车。
3. 将橡皮筋固定在金属片上,并拉紧橡皮筋。
4. 通过释放橡皮筋的能量,使小车向前运动。
Step 4: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步骤搭建小车模型,然后逐步进行实验操作。
1. 支撑小车,将橡皮筋缠绕在轴承上。
2. 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小车上的金属片上,并拉紧橡皮筋。
3. 放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Step 5: 观察和讨论学生观察并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包括运动速度、运行距离等。
然后,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并交流彼此的观察和发现。
Step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橡皮筋能够驱动小车前进?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得出结论:橡皮筋具有弹性和伸缩性,当拉紧橡皮筋时,其储存了一定的能量。
释放橡皮筋时,储存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推动小车向前运动。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优秀教案

D.当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弹力便消失。
4.生活中弹力有很多应用,下列物体一定具有弹力的是( )。
A.射箭运动员拉开的弓
B.盒子里的橡皮筋
C.文具盒里的票夹
D.放在桌子上的拉力器
评价
作业
完成《知识与能力训练》中的50-51页
器材准备
提醒学生准备下节课需要提前准备的材料。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认同收集数据作为证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不同小车具有不同类型的动力。
改变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会对小车的运动有影响。
重点
弹力的概念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车轴上安装有车轴套且能够钩住橡皮筋的实验用玩具小车1辆(自制或外购)、橡皮筋几根、测量距离的皮尺或绳子、充足的室内实验场地(前后左右都需预留空间,以防小车跑偏)、《知识与能力训练》。
(2)梳理研讨问题
小结: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产生的弹力大,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长,小车行驶得远;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少,产生的弹力小,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短,小车行驶得近。
1.感性体验——用力拉橡皮筋再慢慢松手。
PPT出示动态图片“用力拉橡皮筋再慢慢松手”,布置探究任务。
任务:用力拉橡皮筋再慢慢松手,实际感受一下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消失的,同时感受拉的长度与弹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聚焦
探索
研讨
拓展
1.你玩过橡皮筋吗?拉一拉会有什么感觉?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对小车驱动力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过程,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也能够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解释。
但在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橡皮筋对小车驱动力的影响。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橡皮筋对小车驱动力的影响。
2.难点:如何设计实验,准确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橡皮筋对小车驱动力的影响。
2.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车、橡皮筋、测量工具等。
2.教学课件:图片、文字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小车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小车是如何运动的?是什么力量驱动了小车?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实验原理和过程,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橡皮筋对小车驱动力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巩固实验原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小车的运动吗?如何进行实验验证?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实验原理和结果,强调橡皮筋对小车驱动力的影响。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教材简析】
生活中,不同的车辆可能具有不同的动力驱动方式。
在第2课我们学习了
用气球喷气产生的反冲力作为动力,本课要学习另一种动力驱动方式,即用橡
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轮子转动,轮子再带动整个小车前进。
聚焦板块,教材用一组图片,唤醒学生玩橡皮筋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把橡皮筋拉伸后,有什么感觉”,然后提出驱动性问题“我们能用橡皮筋驱
动小车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板块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橡皮筋组装小车,这是为
第二个活动作准备的。
第二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主要研究小车运动距离与橡
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实际上,也是研究小车运动状态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之
间的关系,是对“运动和力”概念的进一步构建和理解。
研讨板块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指向了小车动力的来源,第二个问题指
向小车行驶远近与其动力大小的关系。
通过研讨,学生会认识到橡皮筋缠绕后
被拉伸产生的力为小车动物提供了动力,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
小车行驶得越远。
拓展板块,教材呈现了一幅橡皮筋拉长时的照片,引导学生发现,被挂的
钩码越多,橡皮筋拉得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力越大。
【学情分析】
橡皮筋是学生所熟悉的物品,在生活中已经玩过橡皮筋,知道它的一些用
途比如发射小球、栓系袋子、制作模型时的连接……,也知道橡皮筋拉伸后会
恢复到原来状态,而且橡皮筋拉伸的越长,产生的力会越大。
但不知道橡皮筋
拉伸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力叫做弹力,也不知道如何将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认识橡皮筋动力小车的驱动特点,有利于了解生活
中机动车驱动的特点,更是为后面研究车辆的摩檫力、设计制作小车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2.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
3.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科学探究目标
1.会安装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2.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认同收集数据作为证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不同小车就具有不同类型的动力。
2.改变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会对小车的运动有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难点: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并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实验用玩具小车1辆、橡皮筋几根、测量距离的皮尺1根、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1套、钩码、班级记录单、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橡皮筋、小车]
1.出示橡皮筋,让学生拉一拉,说说发现。
(预设:橡皮筋有弹性,橡皮筋会被拉长,松手后被拉长的橡皮筋会被弹回来,变回原来样子。
)
2.是的,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3.那你能用橡皮筋的弹力驱动小车,让小车动起来吗?
揭示课题: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板书)
二、探索: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活动一:如何用橡皮筋驱动小车(预计8分钟)
[材料准备:橡皮筋、小车]
1.学生讨论组装方法。
(若学生想不出将橡皮筋绕在车轴上的方法,我们可以出示一个装有发条的玩具)
2.橡皮筋应该绕在小车的哪个部位才能让小车动起来?(重点强调橡皮筋一端固定在车尾车身上,一端要绕在前轮车轴上)
3.出示2组动图,教师介绍两种方向的橡皮筋缠绕方法。
4.学生分组活动,用橡皮筋让小车动起来。
5.你成功让小车动起来了吗?橡皮筋两种方向缠绕下,小车运动方向一样吗?(不一样)所以想要让小车向前运动我们应该采用第一种方法,橡皮筋从车轴上方勾在车轴上,向后转动车轮。
活动二: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预计18分钟)
[材料准备:橡皮筋、小车、皮尺、微视频、学生活动手册]
1.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觉得什么情况下,小车会行驶的远一点?
(预设:橡皮筋多绕几圈)
2.是不是如你们所说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呢?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来验证一下。
3.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实验方法。
问题①:橡皮筋缠绕时,怎样算一圈?
问题②:如何测量小车行驶距离?
问题③:为了让现象更加明显,我们可以设计分别缠绕几圈橡皮筋?
问题④:每组实验测几次为宜?如何取平均值?
4.通过刚才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对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有所了解了,老师这还有一段完整的实验方法介绍视频,让我们通过这段视频在做一次梳理。
(播放微视频)
5.学生分组活动,10分钟。
三、研讨: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预计7分钟)
[材料准备:班级记录单]
1.汇报数据,说一说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预设达成共识: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
2.橡皮筋缠绕一圈时和橡皮筋缠绕多圈时,橡皮筋产生的弹力大小一样吗?
(预设: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
3. 橡皮筋缠绕一圈时和橡皮筋缠绕多圈时,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一样吗?
(预设: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越长)
4.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预设: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产生的弹力大,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长,小车行驶得远;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少,产生的弹力小,作用在
小车上的时间短,小车行驶得近。
)
四、拓展:让橡皮筋产生不同大小的力(预计4分钟)
[材料准备:橡皮筋、钩码]
1.出示橡皮筋和钩码,如果老师将钩码挂在这根橡皮筋上,你觉得会出现什么现象?(预设:橡皮筋会被拉长)
2.教师演示将一个钩码挂在橡皮筋上,随即提问:将一个钩码挂在这根橡
皮筋上,橡皮筋会被拉长这么多,哪如果再挂一个钩码,你觉得橡皮筋会被拉
长那什么程度?(预设:拉长一倍……)
3.教师演示在橡皮筋上分别挂两个、三个钩码、四个钩码的现象,随即提问:如果一直王橡皮筋上加钩码会如何?这个问题留给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产生的弹力越大
作用的时间越长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节课的活动记录单与第一课的活动记录单极为相似,所以学生在活动记录过程中问题应该不大,但教师还需稍作强调平均距离的计算方法。
要让学生试着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
【作业设计】
1、像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容易改变,在形状
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 )
弹
力
A.弹性 B.弹力 C.反弾力
2、做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的实验时,在一种缠绕圈数下应该倣几次实验比较科学?
A.1次
B.2次
C.3次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