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长生殿》
教学目的:了解《长生殿》的内容和艺术性,以及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熟悉杨贵妃、李隆基的形象,能全面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清朝初期,戏曲理论趋于成熟,戏曲内涵得到规范和完善,戏曲高峰性作品——《长生殿》和《桃花扇》的出现,以及嗣后出现的戏曲形式的嬗变,标志着古代戏曲的辉煌。

《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戏曲的两部高峰性作品,其作者洪昇和孔尚任因分别居于南北两地,而被称为“南洪北孔”。

第一节洪昇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浙江钱塘人。

他于顺治二年(1645)出生于“累叶清华”的仕宦之家。

其父极喜读书,因此家富藏书,有“学海”之称。

洪昇幼年经历了明清换代的动乱,在襁褓之中就与母亲避兵山中,饱尝离乱的痛苦,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的生平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二十四岁以前,家乡读书阶段。

入清以后,他物质生活优裕,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加之学习刻苦,十五岁便鸣笔为诗。

其妻是大学士黄机的孙女,亦通词曲。

二十四至二十九岁,求取功名阶段。

为了求取功名,他二十四岁离开家乡,到北京国子监进学。

但愿望没能实现,次年秋天,写下“拂衣归卧秦亭下,耻傍风尘学抱关”(《北归杂感》)的诗句,回到家乡。

由于别人的离间,他与父母关系恶化,最终分居,发生“家难”,“负郭田畴无二顷,贫居妻子实三迁”,生活上失去保障。

二十九岁冬天被迫离开家乡,再到北京谋生。

三十至四十六岁,旅食北京阶段。

这一阶段,他除了几度返杭省亲和隐居武康数月之外,基本上都住在北京。

“旅食者”的身份,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认识和感受。

四十七至六十岁,创作、出游阶段。

康熙二十七年(1688),他经过十余年努力,三易其稿,写成《长生殿》,轰动一时。

《长生殿》成为当时上演最频繁的剧目,但剧本内容为康熙皇帝与统治集团中的北党所不满。

第二年秋天,因在佟皇后丧期内演唱此剧,洪昇遭御史弹劾获罪,被革去监生资格,削籍回乡。

他的朋友侍读学士朱典、赞善赵执信等也被革职。

他携家眷离开北京,回到杭州。

康熙四十四年(1704)洪昇出游南京,归来时,经浙江吴兴乌镇,夜间醉酒落水而死,时年六十岁。

当年六月初一,《长生殿》刊刻甫成,王士祯、金埴、徐逢吉等皆有哀挽之作。

洪昇是当时地主阶级知识阶层中对现实不满、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一方面,他的师友中很多是明遗民,其亲友在清廷高压政策下死亡、流亡者不一其人,所以,他的诗篇常常流露出兴亡之感。

另一方面,父亲入清出仕,家庭关系中有朝廷官员,他年轻时也求取功名。

他为自己不能出仕而感慨悲叹,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总之,他是一个既不满于现实政治,又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洪昇很早表现出文学才能,其师毛先舒对曲颇有研究,善填词,通音律;后又在京师向施润章、王士祯等学诗,积累了艺术经验,为戏曲创作准备了条件。

他的创作包括戏曲和诗文两类。

他创作戏曲九种,现存《长生殿》、《四婵娟》两种。

其余七种《回文锦》、《回龙院》、《锦绣闼》、《闹高唐》、《节孝坊》、《天涯泪》、《青衫湿》已佚。

《《四婵娟》是四个单折:第一折《咏雪》写谢道蕴和叔父谢安咏雪连吟的故事,第二折《簪花》写卫茂漪(卫夫人)向王羲之传授簪花格书法的故事,第三折《斗茗》写李清照与其丈夫赵明诚斗茗评论古来夫妇的故事,第四折《画竹》写管仲姬与其丈夫赵子昂泛舟画竹的故事。

其体制模仿徐渭的《四声猿》,分别取材于历史上才女的佳话,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古代几位著名才女的才华和爱情,表现出进步的妇女观,具有民主色彩,也流露出作者不满现实、淡泊名利的思想。

洪昇又是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早年即以诗闻名,流传至今的集子有《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等。

他的诗作在内容上多感叹自己的失意落魄之情,调子凄凉。

偶有同情百姓疾苦、感叹兴亡的诗篇,感情真实,
但思想不深。

第二节《长生殿》的内容与人物
《长生殿》五十出,其题目出于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生殿》是综合了历代关于唐代天宝时期的史、传、传奇小说、戏曲撰写而成的,其故事题材经历了长期的沿革变迁,涉及到如下具体篇什: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这些也是最早反映李杨爱情的文艺作品;在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杂剧、王伯成的《李太白贬夜郎》杂剧;明代屠隆的《彩毫记》、吴世美的《惊鸿记》传奇等。

《长生殿》传奇的第一出到第三十九出所敷衍的故事情节来自于白居易《长恨歌》,以下十一出戏,根据传说、凭借想像撰写而成,其内容包含爱情和兴亡两方面。

第一出至第五出,故事的发端。

其中第二、四出叙李杨爱情;第三、五出叙安史之乱。

第六出至第二十二出,故事的发展。

爱情,杨妃专宠;兴亡安禄山叛唐。

第二十三出至第二十五出,故事的高潮。

爱情,杨妃身死;兴亡,马嵬兵变。

第二十六出至第三十九出,故事的结局。

爱情,情海长恨;兴亡,演说兴亡。

第四十出至第五十出,余波。

爱情,重圆证盟;兴亡,收复长安。

剧本写杨玉环册封为贵妃以后,排斥梅妃,妒忌宫人,专幸夺宠。

唐明皇荒淫无度,不理朝政,终日与贵妃游宴玩乐。

他们情深意密,七月七日在长生殿对着牵牛织女星发誓,愿世世代代为夫妻。

突然安史之乱爆发,叛军直逼长安。

明皇被迫入蜀,行至马嵬坡,六军不发,杀了祸首杨国忠,并逼使杨贵妃自杀。

安史之乱平定以后,明皇重返长安,退居南宫,思念贵妃,派临邛道士觅魂,于蓬莱仙岛找到了杨贵妃。

明皇与贵妃经过忏悔之后,八月十五被引进月宫,在月宫团圆。

可以说《长生殿》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作者写到团圆收煞,本身属于正剧。

“唱不尽兴亡变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

”这本戏通
过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描写,表现了唐代开天宝时期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悲剧,流露出强烈的国破家亡之恨,批判了杨国忠的专权误国,对被压迫人民的苦难深表同情。

“我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慢慢把天宝当年遗事弹。

”《弹词》、《私祭》两出集中表现国破家亡之恨。

郭子仪击败安禄山的叛乱,重建唐朝社稷;雷海青手抱琵琶痛骂,殴击安禄山;杨国忠卖官鬻爵纳贿弄权,先为安禄山精心掩盖,后又加以排挤,激其叛变。

这些笔墨与李杨爱情描写关系不大或者根本无关。

洪昇在《传概》一出云:“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在《自序》又说:“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

”作者创作动机的复杂性决定了作品思想的模糊性。

《长生殿》以杨玉环和李隆基为核心,杨、李的形象描绘是剧本的重点。

杨玉环具有天然的美貌、内蕴的才华,作者对她更多地给予美化。

她的制曲、截发感君,见其聪慧和才智;她能歌善舞,是宫廷舞蹈家,是美人韵事。

在突出她的美丽、聪明、才智的同时,作者也极力表现杨玉环强烈的占有欲。

为了得到专宠,她使出了浑身的解数,运用了女人所能使用的一切手段:美貌、温顺、眼泪、谱曲、献舞。

她排挤梅妃、妒忌自己的姐妹,既是出于本能的自卫,又是由爱情的排他性所决定的女性本能的妒忌,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贞,体现了作者进步的爱情观。

与此相关,剧作写其兄杨国忠身居丞相之职,卖官鬻爵,专权纳贿,居心叵测,先为安禄山掩盖罪行,后又排挤安禄山,激其谋反。

他“外凭右相之尊,内恃贵妃之宠”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

马嵬兵变,请求处死杨国忠、赐死杨贵妃,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正义之举,杨贵妃的悲剧是咎由自取。

可以看出,作者既赞扬其爱情,又批判其荒淫误国;对杨贵妃既有赞美、同情,也有严厉的批判。

李隆基荒淫而多情。

他的腐化堕落给人民带来灾难。

他宠幸杨贵妃,杨氏一门鸡犬升天,兄弟杨国忠贵为右相,独揽朝政,倒行逆施;三个姊妹封为夫人。

为了给贵妃送荔枝,讨妃子的欢心,快马踩坏庄家,踩死百姓。

他同虢国夫人的暧昧关系,表现出风流成性、用情不专的特征。

他与杨玉环厮守,以致朝欢暮乐,不理朝政,确实是“弛了朝纲,占了情场”,结果导致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确实是深重的灾难。

这完全符合“物极必反”、“乐极生悲”的生活辩证法,
显得符合逻辑,也特别真实。

然后,在性格的另一面上,作者又着力表现他在杨贵妃的反复要求之下爱情趋于专一,对杨贵妃确实情重恩深,刻骨相思。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李杨爱情达到极致。

可以说,李隆基是一个风流多情以致昏庸的皇帝。

剧作最后写李隆基经过真诚的忏悔,终于得到玉帝和天孙的恩准,两人月宫团圆,则表现出作者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和赞颂。

除李、杨之外,郭子仪、雷海青也是重要的形象。

郭子仪是济世安邦的理想人物,爱国者的形象。

他武举出身,忧国忧民,要重振乾坤,在剿灭安禄山,收复长安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雷海青是一位乐工,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正气磅礴。

他痛打安禄山,“掷琵琶,将贼臣碎首报开元”,与降贼的伪官形成鲜明对照。

第三节建国以后关于《长生殿》主题的争议《长生殿》的研究是建国以后古典戏曲研究中争议最多、分歧最大的课题。

争论的焦点是《长生殿》主题和对李杨爱情的评价,两个问题又有关联。

关于主题有三种意见,即政治主题说、爱情主题说、双重主题说。

一、政治主题说:作者借李杨爱情来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其一是抒写亡国之痛说。

袁世硕《试论洪昇创作长生殿》(《文史哲》1954年第9期)认为“洪昇创作《长生殿》的动机,主要是借以抒发抑郁在胸中的亡国之痛”,“有意识要表现一个王朝变乱的景象”。

左明《长生殿的人民性》(《新民晚报》1954年7月2—4日)认为作者“远取唐代安史之乱的史实,借生旦恋爱排场敷衍一番,以寄家国兴亡之感”。

王永健《洪昇和长生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认为虽有歌颂爱情理想的副主题,但其中心主题是“表现作者的民族意识,以激发人民的兴亡之感和故国之思。


其二是垂戒来世说。

陈玉璞《弛了朝纲,占了情场——读长生殿杂记》(《天津师院学报》1981年3期)认为“《长生殿》写的是一个悲剧,一个弛了朝纲,占了情场的皇帝所招致的社会悲剧”,“作为一个皇帝,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弛了朝纲,否则将会给社稷民族以及自身带来惨痛的悲剧”。

周明《情缘总归虚幻—
—重新认识长生殿的主题思想》(《文学评论》1983年3期)认为“《长生殿》的主体思想包含着互相关联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通过李扬‘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这一乐极哀来的悲剧故事,总结治乱兴亡的教训,以垂戒来世;一方面又让李杨在历尽劫难遍尝悲欢离合的人生况味后,大彻大悟,跳出爱河情海,以色空观念否定他的情欲,宣布情缘总归虚幻。


其三是反映时代说。

张庚、郭汉成《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认为“尽管洪昇在例言中声明,他是专写‘钗盒情缘’的,但剧中所演却多有国家大事,兴亡之感,包含广阔的社会内容和政治涵义”;董每戡《长生殿论》(《五大名剧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认为作者本意“要以李杨二人的私生活为线索来反映整个时代”,“没有想以爱情为主题”。

二、爱情主题说,认为爱情是剧中描写的重点,也是剧本的主题所在。

其一,关德栋《洪昇与长生殿》(《青岛日报》1954廿月23日)是建国以来第一篇评价《长生殿》的文章,认为全戏的主要情节就是杨玉环与李隆基的恋爱。

其二,周来祥、徐文斗《长生殿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文史哲》1987年第二期)认为李杨爱情是贯穿全剧的主要情节,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民族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本身的矛盾只是全剧的少部分,是作为促成李杨爱情发展变化、生离死别的社会因素描写的。

主题是歌颂李杨的真挚爱情,特别是杨的痴情。

其三,丁冬《长生殿的主题思想到底是什么》(《光明日报》1957年4月7日)认为“从李杨事件和政治社会现象的辩证关系中,作品深刻地揭示出了造成李杨爱情悲剧的最根本的原因乃是统治阶级的客观地位和生活方式。

这也是作品的主题。


其四,黄天骥的《论洪昇的长生殿》(《文学评论》1982年第二期)认为李杨爱情是绾结各种矛盾的纽带。

作品对李杨既有谴责,也有同情,这是作者民主思想和民族情绪的体现。

其五,俞为民《重评长生殿的主题》(中山大学《古代戏曲论丛》第二辑)认为:“长生殿自始至终表现的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作者要表现和歌
颂的是李杨坚贞专一的爱情。

”虽有谴责揭露,但“是从属于同情和歌颂李杨爱情这一主题的”。

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包括了爱情和政治(或同情与批判)两方面内容。

各家说法不一,又可以归纳为矛盾说、主副说、统一说等观点。

其一、矛盾说。

徐朔方《长生殿校注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认为“爱情传说和历史主题两者都有杰出成就,然而在内容上,两者是矛盾的。

”即“李杨爱情传说和真实的历史剧的矛盾”;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作者批判了他们的爱情生活所带来的政治后果,却又歌颂他们的爱情生活,同情他们的爱情悲剧。

”作者在主题思想上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

其二、主副说。

王永健《洪昇和长生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认为政治主题是中心主题,爱情主题是副主题。

王长友认为“作者的主要目的是歌颂爱情,鼓励人间的夫妻辈冲破封建制度藩篱的生死相爱”,垂戒来世的寓意是附带的。

其三、统一说。

此说持论者较多。

程千帆《论长生殿的思想性》(《文艺月报》1955年4、5期):“作者以李杨的爱情纠葛为贯穿线索,将其余两对矛盾紧紧纽结在这一从头到尾的线索上。

”“古典作家们为了唐明皇和杨贵妃危害祖国而谴责他们,又为女性的受牺牲而同情杨贵妃,为了祖国遭受侵犯而同情唐明皇。

这就使得谴责和同情这两种似乎矛盾的感情,在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基础上获得了统一。

”陈抱成《论长生殿主题思想的形成》(《郑州大学学报》1961年第三期)认为主题是歌颂真诚专一的爱情,也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因情误国所造成的社会灾难。

熊笃《长生殿新论》(《中国古代戏曲论集》1986年版)“长生殿的主题虽然既有同情歌颂,又有暴露批判,但二者并不自相矛盾,而是有机统一,并行不悖。


1987年6月下旬,中山大学邀请国内研究《长生殿》专家学者40余人举行了一次为期五天的《长生殿》专题讨论会,进行了七次讨论。

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王季思先生最后发言:“我同意双重主题说,一是家国兴亡之感,一是儿女离合之情。

”比之《桃花扇》,明显可以看出,《长生殿》是以兴亡之感,写
儿女之情。

“一面要写国家兴亡之感,一面要写儿女离合之情,这双重主题是有矛盾的。

”他不同意主题分裂的说法。

第三节《长生殿》的艺术性
作为清代戏曲的高峰性作品,《长生殿》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这首先体现在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长生殿》前面的描写主要是写实,是现实主义的。

其事件不仅见于《长恨歌》和《长恨歌传》,而且见于新、旧《唐书》,如《忤旨》、《献发》、《复召》、《闻铃》、《哭像》、《改葬》等均见于史书。

后面几出,主要是依据民间传说,借助浪漫主义想象,描写作者和部分人民的理想。

杨贵妃赐死之后,各种传说蜂起,有的传说杨贵妃根本没死,由宫女当替身,自缢而死;杨贵妃的真身逃到东海蓬莱,一说逃到了日本,故后来的方士觅魂、月宫团圆的说法,其实是人们由于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而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愿望,显然其虚构中也包含有现实主义的成分。

这样剧作构思奇特,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情节完整,故事性强,收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为了铺展错综的戏曲冲突,《长生殿》以金钗和钿盒为线索,来组织情节,贯穿始终。

其他事件则围绕中心线索展开,纵横枝蔓,前后呼应,交织成篇。

金钗和钿盒作为李杨的定情信物,既是戏曲演出常见的道具,又是全剧的情节线索,在全剧的演出中反复多次出现,每次出现都有其作用和深意。

从李、杨二人以金钗和钿盒定情,到杨贵妃以金钗和钿盒捉奸、要挟李隆基,再到七夕密誓、马嵬赐死,到最后月宫团圆,金钗和钿盒频频亮相,不断推动情节发展,展示出神奇的艺术魅力。

而其他情节则围绕这条中心线索有条不紊地展开,将故事引向高潮。

宛如红线串珠,珠随线合,线断珠散。

金钗和钿盒的作用如此奇妙,体现出作者的良苦用心。

《长生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前半部的豪华热闹与后半部的萧条悲凄形成鲜明对照,相互烘托,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和作品主题,抒情意味很浓。

曲文也颇具抒情色彩,能声情兼备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感情和心理活动。

《献发》中杨贵妃想以发感君的犹疑不定、忧苦伤心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闻铃》、《雨
梦》等出,写唐明皇失去杨贵妃的烦恼、怨恨、痛苦,颇为感人;《弹词》中,老乐工李龟年唱的【转调货郎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

我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慢慢把天宝当年遗事谈”,追述往事,凄楚动人,成为当时广为传唱的名曲。

在语言上,《长生殿》曲词清丽,音律和谐。

吴舒凫《长生殿》序云:“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以是传闻益远。

”洪昇具有良好的文学和音律修养,剧作吸取明代文采派和本色派的长处,克服了双方的短处和缺陷。

作品曲词优美,吸收了唐诗、元曲的特点,较多化用了唐诗、元曲的名句,富于文采,形成了清俊流畅的风格。

《惊变》、《雨梦》等出的曲文,基本由《梧桐雨》化出,融化巧妙,了无痕迹,如同自撰。

此外,作品音律圆润,合律依腔。

据金埴《巾箱说》记载,“曹公(寅)素有诗才,明声律,乃集江南江北名士为高会,独让昉思居上座,——每优人演一出,公与思雠对其本以合节奏,凡三昼夜始阕。

”江宁织造曹寅请洪昇观看《长生殿》,目的是审查演员的演唱是否合律,可见《长生殿》音律要求之严格。

这是《长生殿》能够成为戏曲高峰之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思考题
1.试分析杨贵妃的人物形象。

2.《长生殿》的抒情色彩十分浓郁,请举例说明。

3.作者的兴亡之感是如何加以表现的?
4.你对《长生殿》的主题有何认识?
5.试比较传奇《长生殿》和元杂剧《梧桐雨》的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