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
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
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8年第8期1997年,美国货币投机家索罗斯连续攻陷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诸国,接着就想把胜利扩展到整个东亚,桥头堡便是东方之珠——香港。
想要看懂香港金融保卫战,必须懂得“三栖战术”的基本原理。
说起来也很简单,攻击者在汇市、期市、股市同时发动攻击,让被进攻者顾此失彼。
三栖战术,攻击者可以任意选择股、期、汇3个攻击目标,一方面失利并不影响全局。
对防守者来说,则必须股、期、汇三栖应对,3个市场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闪失,只要一个环节被攻破,就会满盘皆输。
这是一个“连环套”,即使央行,力量也是有限的,救股市、期市,难救汇市:力保汇市又必须维持高利率,就会打击股市、期市。
索罗斯欲一举拿下香港,在攻击香港的过程中,他同时在汇市、期市、股市三市发动了进攻,使用了“三栖立体战术”的绝招。
1997年10月、1998年1月、6月和8月,索罗斯率领国际炒家先后4次进攻港币汇率、港股和恒生指数期货。
为什么索罗斯会盯上香‘:港?香港是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操作方便。
其实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香港资本充裕,索罗斯如,,果赌赢了,就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再大赚一票!索罗斯认为,香港和东南亚一样,经济运行也有着致命的弱点——联系汇率制。
所谓“联系汇率制”就是将港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严格按照1:7.8的比率兑换,中国香港等发钞行有了l美元准备金才可以发行7.8元港币,说白了就是固定汇率。
联系汇率制下,等于承诺港币与美元可以自由兑换,兑换比率为1:7.8,而且有绝对保证。
这个制度一旦被打破,汇率就会失去控制,人们就会争相把港币兑换成美元,银行就会倒闭、港币就会被废弃、整个金融系统就会瘫痪、香港经济系统就会崩溃……要想拿下中国香港,最相似的类比当属中国台湾无疑。
1997年10月,索罗斯进攻中国台湾,至今仍不知道缘由,同样属于中国的台湾地区连个样子都没做就直接向索罗斯举起了白旗,17日至22日,新台币贬值3.3%,创下10年来新低。
香港金融保卫战实况
香港金融保卫战实况香港金融保卫战实况香港金融保卫战还是几年前听童偶然跟我提起过,不过说的不甚详细,这次看到不想破产的中国人,非常神往,想看看当年他们具体是怎么个操作法,所以搜到这篇,基本是最详尽的一篇记叙,存到这里,做个纪念。
香港金融保卫战2001年8月,一位身份特殊的人士拜访了我的助手司徒卫先生,言谈中述说了他在1998年8月震惊世界的香港恒指保卫战中跟随索罗斯香港办事处放空恒指期货,亏损3亿港币的事情,也勾起了作者对那场惨烈战役的回忆,当时香港政府英勇应战,以无比的智慧,成功地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时过境迁,恒指保卫战已成为辉煌的历史,但在亲身参与者的记忆中,仍然惊心动魄、历历在目……在这场旷世罕见的世纪金融大战之中,全世界的投资者都真切地感受到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不是战争,却胜似战争的残酷与惊险。
多空双方参战兵力银海金山令人咋舌,价格争夺空前惨烈。
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攻防变换,使这场世纪决战形成了崭新的立体模式。
在这场错综复杂的世纪金融大战之中,股票指数期货作为多空双方搏杀的最重要武器,在它诞生仅仅才16年的短短历史中,镌刻下了惊天动地的一笔。
在中国已经正式加入WTO和统一指数即将推出的今天,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意味极为深远……一、悲壮回顾、一招的恶果香港回归之后仅仅才十几天,1997年7月18日,国际投机商利用菲律宾比索贬值的机会,开始试探性攻击港币,当日港府应战,在货币市场中买进10亿港币。
7月21日港府再次买进大量短期票据。
这个回合港府仅用上调银行利率的方法就简单地击退了国际投机商对港币的进攻。
1997年8月14~15日两天,港府在不同市场上均发现一些对冲基金在大手卖空港币,港元对美元汇率不同寻常地快速下跌,同时,港元远期汇率也跟随下跌。
国际投机商利用印尼盾宣布自由浮动的消息,又一次对港币展开了攻击。
而且国际投机商进攻的范围也从汇市扩大到股市、期市、汇市等多个战场。
在金融工具的运用方面,包括了外汇现货和远期外汇合约等多个金融品种。
1997年成功抗击亚洲金融危机 中国展现大国风范
1997年成功抗击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展现大国风范 2009年09月08日16:40 新华网索罗斯【前言】1997年夏,亚洲爆发了罕见的金融危机。
在素有“金融强盗”之称的美国金融投机商索罗斯等一帮国际炒家的持续猛攻之下,自泰国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汇市和股市一路狂泻,一蹶不振。
在东南亚得手后,索罗斯决定移师香港。
香港庆祝回归的喜庆气氛尚未消散,亚洲金融风暴便已黑云压城。
在请示中央政府后,特区政府果断决策,入市干预。
经过几轮“肉搏战”,国际炒家弹尽粮绝,落荒而逃。
香港取得最终胜利,保住了几十年的发展成果。
而为了帮助亚洲国家摆脱金融危机,中国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不对人民币实行贬值,并通过国际机构和双边援助来支持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充分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导读】曾荫权:直面金融风暴压力巨大哭过两三次人民币坚持不贬值中国树立起负责任大国形象索罗斯操盘手透露制造亚洲金融危机全过程索罗斯其人:业余哲学家喜欢为别人花钱泰铢贬值点燃导火索金融危机从泰国蔓延到全亚洲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亚洲被世界上公认为新千年的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
当时的泰国,和许多亚洲国家一样,开始从海外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借入大量的中短期外资贷款,外债曾高达790亿美元。
在一片表面繁荣之下,泰国修建起许多空无一人而锃光发亮的办公大楼,韩国建立起了年产5百万辆小汽车的生产能力,这是当时韩国国内汽车市场容量的10倍。
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出口下降、汇率偏高并维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
由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主导的量子基金乘势进军泰国,开始大量卖空泰铢,以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泰国政府不甘示弱,不惜血本以强硬手段进行对抗,在短短几天内耗资100多亿美元吸纳泰铢,但却徒劳无益。
泰国政府不当的干预手段反而被金融大鳄们利用,他们不断散布谣言,说泰国政府束手无策,一时间泰国金融市场被搅得一潭浑水、阴云翻滚。
案例26:东南亚金融危机背后的阻击手
案例26:东南亚汇市危机背后的狙击手今年7月以来,东南亚多国货币大幅贬值,而美元相对这些货币则大幅升值,每美元相对这些货币则大幅升值,每美元兑泰铢从月初的25升至月底的32,升幅近三分之一;每美元兑菲律宾比索从26.5升至28.5;印尼盾从2430升至2600;甚至一向坚挺的新元也从1.43最高升至1.47。
在这场汇市危机中,各国为捍卫本国货币,动用了大量外汇储备。
如马来西亚就动用了近90亿美元的储备来扶持马元;泰国传闻动用了170亿美元;菲律宾央行运用近30亿美元干预市场,使外汇储备剩下不足100亿美元;印尼则以出售美元掉期期货的方式,投入10亿美元干预市场。
这次汇市动荡的剧烈,很多人将它与两年前墨西哥的比索危机相提并论。
而许多东南亚国家首脑则强烈指责这场汇市危机背后的金融狙击手。
索罗斯是幕后黑手?口气强硬的马亚西亚总统马哈迪尔在7月24日东盟(ASEAN)外长会议致开幕辞时指出,“东盟的经济基本因素良好,但只要有人用数十亿美元在汇市炒卖,就可以破坏我们取得的成果。
”马哈迪尔矛头直指美国金融巨子索罗斯,谴责这位66岁的全球金融市场投机家,在月底东南亚的货币危机中兴风作浪。
马哈迪尔说:“如果说联合国不将这种投机或炒作马元及其他东南亚国家货币的行为看作犯罪活动,以及采取行动对付他(索罗斯),那么所有发展中国家必定深受其害。
”马哈迪尔咒骂其为“流氓”、“强盗”、“无政府主义者”,“我国不能对这个人采取什么行动,因为我们只是一个小国,如果我们是个强权国家,我们将可以利用实施在别人国度里的法律,把他引渡回来,送上法庭。
”看来马哈迪对索罗斯已是恨之入骨。
东南亚这次汇市风暴中,区内各种货币如多米诺骨牌般一一倒地,创下新低,把它与在全球货币市场进行投机游戏而闻名的大炒家索罗斯联系起来是件自然的事。
人们早就对索罗斯这个名字赋予不同的联想:有人把他称为“货币危机的犯人”,也有人称为“恶魔和黑手”,却也有人称他为“慈善家”,《时代》杂志更把他列入最能影响世界的25人之列(参见本刊1996年10月号)。
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香港金融保卫战
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香港金融保卫战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各种经济危机不断涌现。
其中,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香港金融保卫战堪称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对当时的全球金融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于1997年,其根源在于东南亚国家在过去十多年中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广泛关注。
1997年初,由于国际资本市场对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预期过高而导致资金大量流入东南亚国家,使得当地资产价格快速上升,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得到疯狂炒作,随后由于美国央行加息,东南亚国家的外汇储备贬值,资本开始流出,导致东南亚国家经济环境迅速恶化,国际金融市场风暴开始爆发。
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的后果十分严重,首先是国际金融市场对东南亚国家投资的信心丧失,导致了大量投资的撤出,使得当地的股市、房地产市场、货币市场等全面崩溃,国际的信用危机随之形成。
另外,由于东南亚国家经济的严重下滑,当地大量的企业破产,工作岗位流失,社会不稳定加剧,甚至出现了政治动荡,最终影响到了当地的生活水平和生产力的提高。
二、香港金融保卫战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爆发,其原因在于香港地区正陷入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漩涡当中。
香港被誉为国际金融中心,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香港的货币连续大跌,在海外市场上的评价不断下降,香港政府开始出手,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以维护香港地区的金融稳定。
香港政府推出了包括利率上调、股市再融资、国际出口贸易保险措施等多项针对金融、贸易、保险和证券等方面的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等多项措施。
这些措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成功地控制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维护了香港地区的经济安全和金融稳定。
三、对比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香港金融保卫战是当时国际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两起事件。
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两个事件有着相似的性质,都是因为某些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过于复杂和相互依赖的金融体系,而突然遭遇国际金融市场变化而引发经济危机。
案例 亚洲金融危机始末-马晓东
案例xx金融危机始末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已经连续10年高速增长。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些国家的银行信贷额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短期外债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主要投资于房地产)。
此外,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也没有考虑到汇率风险。
这些都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1994年以来,泰国经济出现疲软,出口能力减弱,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减少,房地产市场由繁荣走向衰退,这些因素使对泰国觊觎许久的国际投机资本蠢蠢欲动。
吃柿子挑软的拿,泰国,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
1997年5月,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货币投机商开始大举沽售泰铢,泰铢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
面对投机商气势汹汹的进攻,泰国央行与新加坡央行联手入市,三管齐下,企图捍卫泰铢阵地,他们动用了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离岸投机者;大幅提高息率。
一番短兵相接之后,泰铢的地位暂时性保住了。
但此时兴奋未免为时过早,国际投机商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
他们的招数只有一个:筹集资金,狠抛泰铢。
索罗斯开始节节挺进。
与此同时,泰铢贬值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屡创新低。
泰政府临阵换将,原财政部长庵雷·威拉旺被迫交出帅印,然而他的黯然离去却未能阻止泰铢的节节失利。
6月份,投机商开始出售美国国债,筹集资金,再度向泰铢发起致命一击。
泰央行奋起还击。
为了稳定军心,6月30日,泰国总理差厄利发表电视讲话:“我再次重申,泰铢不会贬值,我们将让那些投机分子血本无归。
”发誓归发誓,偏偏泰国金融市场像个扶不起的阿斗。
此时的泰国央行已弹尽粮绝,仅有的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消耗殆尽。
就在泰总理讲话两天之后,泰国央行被迫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
当天,泰铢重挫20%。
7月29日,泰国央行行长伦差·马拉甲宣布辞职。
8月5日,泰央行决定关闭42家金融机构,至此,泰铢终于失守。
泰铢的大幅贬值,进一步的拖累了泰国的经济,在野党、反对党纷纷指责执政党在防范金融风险和挽救经济上的无能,时任政府在强大的压力被迫下台,泰国的经济危机演化为政治危机。
东南亚金融风暴和香港金融保卫战
东南亚金融风暴和香港金融保卫战一.事件介绍有人说, 1997 年在席卷东南亚国家的那场金融风暴中所损失的财富可能已超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遭受的经济损失。
曾被世人誉为“亚洲奇迹”的东南亚国家在这场无情的金融风暴中受到重挫。
在短短的几个月中, 他们的货币暴贬、经济瘫痪、企业倒闭、社会恐慌,无辜的人民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经济灾难。
1997年7月份以来的一场金融风暴从高经济增长的泰国旋起,席卷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台湾、香港……。
金融风暴象每年这个时候袭击这个地区的台风一样猛烈,不断冲击泰国铢、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尼盾和新加坡元、港元。
这种金融市场脆弱的影响一步步呈“多米诺骨牌”效应:捷克克朗、波兰兹罗提已受影响,南非兰特、巴西雷亚尔都未幸免。
日本贬值幅度30%—50%,加剧了持续六七年的银行危机。
据统计: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亚各国1998年GDP的增长率分别是:印尼-15.7% ,泰国-9.6% ,韩国-5.5% ,马来西亚-6.2% ,菲律宾-0.5%。
在这场金融风暴中,股市的下跌最大达到了54.48 %,货币的贬值甚至高达56.78 %。
东南亚金融危机不仅对亚洲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而且还波及到世界整体的发展。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从411%下跌到211%。
一场危机始于亚洲,震惊了全球。
二.事件回顾(一)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波及整个东南亚金融市场1.危机爆发前的泰国经济东南亚的这场金融风暴起源于泰国。
事实上,由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出口几乎降为零,房地产过热,经常项目赤字高,泰国金融市场1996年起就不太景气。
当年,泰国经常贸易项目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2%,为了弥补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和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要,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1997年以来,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未偿还债务急剧上升,泰国金融机构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并且发生了银行挤兑的事件.2.索罗斯抛售泰铢掀起风暴1997年2月,以美国金融投机家乔治.索罗斯为首的国际金融投机商掀起了一股抛售泰铢的风潮,引起泰铢兑换美元汇率大幅波动。
香港金融保卫战
退了国际炒家对港元的攻击,汇市趋于 稳定,但是故事跌幅惨重。
3
背与美元挂钩,实行1美
元兑换7.8港元的固定汇率制。
4
背景
在联系汇率制下,汇率和利率存在以下关系:
当港元资产需求减少,港元汇率减弱至兑换保证汇率 时,香港金管局便会向发钞银行买入港元,基础货币 随之收缩,利率因而上升,吸引资金流入以维持汇率 稳定。
7
事件经过
外汇市场 借入港元,在即期市场兑换成美元。由
于港元离岸交易较少,只能从香港本地 获取港元,或者从银行同业市场拆借, 或者从金管局的流动现金调节系统借入。 银行拆借市场两种融资工具:拆借贷款 和掉期合约。区别——本金划拨问题。 在远期市场卖出港元。
8
股票市场 抛售的两种途径:抛售持仓和借券卖空。——
10
另一方面,在外汇市场大量沽出港元, 同时在股票市场压低恒生指数,在期货 市场累积大量恒指期货的空头头寸。
6
事件经过
国际炒家攻击思路:先在期货市场建立 大量空仓,再通过攻击联系汇率制迫使 香港政府提高利率,并导致港股和恒指 期货下跌,进一步引发港元贬值,陷入 恶性循环。
香港政府8月14日入市干预。在现货和期 货市场同时与炒家搏杀,目的托升恒生 指数。
蓝筹股的较量 8月13日跌至6500点 8月20日升至7742点 8月21日受俄罗斯金融危机影响下降200多点 8月24日推高300点 8月28日7829点收盘
9
期货市场 国际炒家在高位卖空恒指期货,一方面从中牟取暴利,
另一方面为了打压指数期货,在股市造成恐慌情绪并 形成抛售压力,最终压低股市。 香港政府在股市买入股票抬高恒生指数,同时在期市 大量买进恒指期货8月合约。 8月28日恒指期货维持在7800点左右。 香港政府从8月25日开始,大量卖出恒指期货9月合约。 9月份期货合约价格7200点,由于8月份合约价差为 641点(正常情况下市100点左右的价差)。
世纪大骗局之1998香港金融保卫战
以索罗斯为首的对冲基金在国际金融资本的支持下,横扫东南亚,作为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尤如惊弓之鸟,时刻警惕。值得注意的是在泰国发生金融危机的7月份,香港恒生指数不但没有跌,反而涨了。可惜香港当局没有注意到这个信号,上边通过对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了解,我们知道尚不存在攻击港币的基础,你说靠发动货币战争横扫多个国家的索罗斯不知道吗?连英国都曾败在其手下,索罗斯当然清楚地很,不可能通过港币远期外汇掉期交易来牟利,那他攻击港币的目的何在呢?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索罗斯一开始的盈利目标就锁定在做空恒指期货上了,所以1997年7月在泰国金融危机的情况下,香港恒指奇怪的不跌反涨就可以理解了,这正是国际对冲基金做空恒指的建仓期。
从香港金融管理局主席任志刚后来的描述,香港金融管理当局在1998年8月才明白过来,上当了。他这样写道:1998年8月,我们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投机者对我们的金融市场发起了联合的精心策划的攻击。投机者发现,在短期内通过集中性抛售港元,能够暂时抬升货币局制度下的利率,这将对股票价格施加向下的压力。通过短期内对这种货币施加压力并且抛售股票,即使他们不能冲破设定的汇率,他们也可能从股票指数期货合同上获取一笔收益。其实港府明白的太晚了,1998年8月13日香港恒生指数跌穿6600点,从1997年8月16000多点的高位下跌将近10000点,此时离8月28日的恒指交割期时间已近,可以说胜败已定。
东南亚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
1.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过程 2.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 3.东南亚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 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这使得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 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东 南 亚 金 融 危 机
第一波:1997年7月2日.泰铢开始贬值,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 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日泰铢汇率狂跌20%。 第二波: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市贬值,股 市下跌,而且引发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 第三波:11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与此同时,日 本 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 公司破产或倒闭 。 第四波:从1998年1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到印度 尼西亚、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跌26%,在印度尼西亚从事 巨额投资业务的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告清盘。
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成为香港 战胜金融风暴的有力后盾。旅游 业是香港最早从金融风暴中“醒 来”的支柱产业,其重要原因之 一就是内地放宽访港游客限制, 增加了访港游客名额。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启示
( 一 ) 金融稳定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至关重要。 (二 ) 不断增强民族经济竞争力是实现金融稳定的 重要基础。 ( 三 ) 切实管好政府债务 , 特别是主权外债是实现 金融稳定的重要内容。 ( 四 ) 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是实现金融稳定的 重要措 施。 ( 五 ) 建立稳固、强大的国家财政是实现金融稳定 的重要保证。
悲壮,惨烈,惊心的1997年香港金融保卫战
悲壮,惨烈,惊心的1997年香港金融保卫战X1997年香港金融保卫战金融风暴从泰铢贬值开始97年7月1日,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零点的钟声响起,相信不同的人们激荡起的是不同的情感。
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神州大地一片欢腾,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终于实现!而英国王储查尔斯则在他的日记里这样慨叹,“这是帝国的末日……”。
对于回归后香港的前景,有人怀疑,有人悲观,世界著名杂志《财富》甚至用了“香港之死”这样一个触目惊心的封面标题,来预言香港的未来。
但是更多人送去的则是祝福,随着五星红旗一起升起的,是600万已经当家作主的香港同胞创造美好明天的信心与希望。
就在这个搅动起各种复杂情感的历史性时刻,一个有能力掀起世界经济血雨腥风的人物也把目光投向了香港,在他精心设计的一场金融风暴的作战地图上,他把香港选为他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东亚、东南亚地区掠夺财富的收官之地。
这个人就是索罗斯,一个在上世纪末震惊世界、让无数国家谈之色变的金融大鳄。
就在香港回归的的第二天,这位“金融大鳄”首先向泰国出手了。
1997年7月2日,一条消息震惊了全世界——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狂跌20%。
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把泰国经济一下子砸到了谷底。
很多富有的泰国人目瞪口呆地看着国际金融投机者从他们手里抢走了一切:家庭轿车被拖走、旅行计划被迫取消,一天前还在昂贵的私立学校读书的孩子们只能转到便宜的公立学校……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泰市大幅贬值犹如巨石击水,在整个东南亚金融市场掀起了滔天巨浪。
7月11日,菲律宾央行在4次加息无效的情况下,宣布允许菲律宾比索在更大幅度内波动,一时间,比索大幅贬值。
紧接着,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
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
一夜之间,马来西亚排名前12位的富翁,仅在股票市场就损失了130亿美元。
8月14日,印尼中央银行宣布取消卢比汇率的波动幅度限制,卢比汇率就如同开闸之水,狂泄到历史最低点。
香港金融保卫战2篇
香港金融保卫战第一篇:香港金融保卫战近年来,香港金融市场面临了一场严峻的保卫战。
这场保卫战的背后是来自全球的金融动荡和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以及香港自身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香港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金融市场,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其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对于保持经济繁荣和吸引国际投资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波动,香港面临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全球贸易战的爆发对香港的出口和国际贸易造成了重大冲击。
其次,内地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以及金融体系的不断改革也对香港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最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恶化,如不断升级的示威活动,也对金融市场造成了不利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香港需要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来加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首先,香港应该继续拓展自身的金融业务,特别是增加对内地市场的开放。
与内地金融市场的合作将有助于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其次,香港应该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以确保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这可以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监管政策和规定来实现。
此外,香港还应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加强对金融业务的监督和管理。
另外,香港还应积极应对人才流失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内地金融市场的崛起和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金融从业人员选择离开香港前往内地或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发展。
为了留住人才,香港需要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发展机会,同时还要改善生活品质,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总体而言,香港金融保卫战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战役,但香港有着强大而稳定的金融基础。
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香港将能够战胜困难,保卫自己的金融市场,并持续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第二篇:香港金融保卫战在现代社会中,金融保卫战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香港而言,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领域的保护更显得紧迫。
然而,香港金融保卫战的挑战不仅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的漏洞。
97年,香港,金融危机
保卫恒指(98香港金融风暴中惊心动魄的十天) 10月27日,香港股市恒生指数暴跌1602点,收盘时破11000点大关,跌幅达到12.7%。
如此触目惊心的跌幅,上一回出现是在1997年。
当时,亚洲金融危机席卷香港,金融大鳄来势汹汹在香江兴风作浪。
1998年8月14日,港府携近千亿美元的外汇基金毅然进入股期两市,全力反击国际炒家的超级卖空行动,以捍卫600万香港人的财富与未来。
从8月14日到28日,短短10个交易日里,香港金融市场上迎来一场不见硝烟、却异常惨烈的货币战争。
山雨欲来高借,低还危机越是严重,在它到来之前,往往越不容易被觉察出来。
1997年7月2日,当时的泰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放弃实行多年的固定汇率制度。
消息一出,泰铢对美元当日狂泻20%。
持续了4个月的泰铢保卫战宣告失败。
不过,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将是一场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的开始,就连号称“亚洲乃至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对泰铢的情况也没有过多地留意。
此时的东方之珠完全沉浸在紫荆花的芬芳里。
百年游子归家,绚烂多彩的焰火照亮了香江的夜空,也照亮了600万港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平稳回归,为业已欣欣向荣的香港经济平添了更多信心。
这时的香港各大银行和其它存款机构共有近万亿美元的境外资产,占全球的8%,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亚洲第二大股票交易市场。
作为香港股市“晴雨表”的恒生指数一路高歌猛进、牛气冲天。
对于那段日子,《经济参考报》研究室主任叶奇元的印象很深。
从1996年到1999年,他一直是新华社驻香港分社的记者。
因为是经济专业出身,叶奇元被分配跑金融、股市和期市里的新闻,恰好见证了回归前后的繁荣景象。
他记得,香港股票交易所有个有趣的规定,恒生指数每上涨一千点,大家就要在交易大厅里开一瓶香槟以示庆祝。
回归前短短七八个月里,叶奇元就赶上了3回开香槟场面,酒沫喷薄而出,又喜滋滋地顺着瓶口流下。
到了1997年8月14日,恒指更是高冲16497点。
亚洲金融危机大事记之香港金融市场生死保卫战
香港金融市场生死保卫战千亿港元与金融大鳄“豪赌”财政司长曾荫权床头“落泪”1997年10月,国际炒家首次冲击香港市场,造成香港银行同业拆息率一度狂升至300%,恒生指数和期货指数下泻1000多点,大获而归。
10月风暴过后,又是多次小规模狙击港元,利用汇率、股市和期市之间的互动规律大肆投机,狂妄地将香港戏称为他们的“超级提款机”。
1998年8月初,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索罗斯联同其他财力雄厚的“金融大鳄”三度冲击在香港奉行的联系汇率制。
他们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一方面大肆散布人民币要贬值的谣言,动摇投资者对港元的信心;另一方面在外汇市场大手抛出投机性的港元沽盘,同时在股市抛售股票来压低恒生指数,以及在恒指期货市场累积大量淡仓,指望在汇市、股市和期市相关连的市场上大获其利。
港人财富蒸发2.2万亿港元在猛烈的冲击下,恒生指数在8月中旬跌至6600点,一年之间总市值蒸发了近2万亿港元!同时,港元兑美元汇率迅速下跌,各大银行门前出现了一条条挤兑的人龙,这是香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从未遇到的情况。
金融危机导致股市暴跌,香港楼市也遭受重创一路下跌,到非典时期累计跌幅已达65%,一下子退回到10年前的水平。
在这次的经济寒潮中,受伤最重的是置业者。
楼价大跌,令不少业主变成了“负翁”,炒楼失败破产,甚至有人跳楼自杀。
一位投资者1997年高峰期以400万港元买了套房子,2001年把房子卖掉后, san 仍然欠银行100多万港元贷款和利息。
据粗略统计,亚洲金融危机中,港人财富蒸发了2.2万亿港元,平均每个业主损失267万港元,负资产人数达到17万人。
受到“负财富效应”等的影响,投资和消费急速萎缩,香港经济开始出现通货紧缩。
不少公司或倒闭,或裁员,令香港失业率上升到20年来的最高水平。
香港经济笼罩在一片愁云之下。
动用港币近千亿阻击索罗斯虽然香港在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但金融大鳄们嚣张气焰在香港却遭受到顽强的抗击。
最新东南亚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外汇储备是世界第二
人民币汇率不与美元挂钩
。 这是金融风暴的
三个必要条件。
东南亚金融危机下的香港
1997年10月,乔治•索罗斯袭击香港,恒生指数4天之间就从16000多点狂 泻至6000点,股市濒临“崩盘”!金融、地产、贸易、旅游四大支柱产业悉
数“挂彩”!整体经济甚至出现了多年未有的负增长!
香港政府放弃了不干预的 金融政策,政府介入股市, 动用1100多亿港元救市
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成为香港 战胜金融风暴的有力后盾。旅游 业是香港最早从金融风暴中“醒 来”的支柱产业,其重要原因之 一就是内地放宽访港游客限制, 增加了访港游客名额。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启示
( 一 ) 金融稳定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至关重要。 (二 ) 不断增强民族经济竞争力是实现金融稳定的 重要基础。 ( 三 ) 切实管好政府债务 , 特别是主权外债是实现 金融稳定的重要内容。 ( 四 ) 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是实现金融稳定的 重要措 施。 ( 五 ) 建立稳固、强大的国家财政是实现金融稳定 的重要保证。
东南亚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1.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过程 2.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 3.东南亚金融危机下的香港 4.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启示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 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这使得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 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2000万。
• 根本原因:东南亚国家内部经济的矛盾性。
①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优势下降。 ②银行贷款过分宽松,房地产投资偏大,银行呆账。 ③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资,大量引进外资并导致外债加重。 ④汇率制度僵化。 ⑤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加入国际金融一体化, ⑥国际投机基金的炒作(导火线)
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揭秘
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揭秘:没有硝烟的战场2008-10-1715:45:48扬子活力论坛【大中小】发表评论1997年下半年,美国著名金融家索罗斯旗下的对冲基金在亚洲各国和地区发起了连番狙击,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使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几十年来积存的外汇瞬间化为乌有,由此引发了巨大的亚洲金融危机。
1998年6月到7月间,索罗斯把矛头对准了港元,开始有计划地向香港股市及期市发动冲击。
兵临城下将至壕边对冲基金在对香港金融市场进行冲击时,往往受制于香港金融监管部门的传统作法,即提高短期贷款利率。
利率的上升会提高投机的成本。
在这次炒家冲击香港金融市场时,与以往最大的不同点就是,炒家没有进行即期拆借活动,而是预先囤积了大量的港元。
这些港元来自多方面,但一个很重要的来源是一些国际金融机构于1998年上半年在香港发行的一年至两年期的港元债券,总金额约为300亿美元,年利息为11%。
这些国际金融机构将这些港元掉期为美元,而借入港元的主要是一些对冲基金。
这些港元成为对冲基金攻击香港金融市场的低成本筹码,使投机者具备了在汇市进行套利的有利条件,而对冲基金又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大量的远期美元以平衡风险。
声东击西兴风作浪自1997年10月以来,国际炒家4次在香港股、汇、期三市上下手,前3次均获暴利。
1998年7月底至8月初,国际炒家再次通过对冲基金接连不断地狙击港币,以期推高拆息和利率。
很明显,他们对港币进行的只是表面的进攻,股市和期市才是真正的主攻目标。
1998年6月到7月,当恒生指数攀升至8000点高位的时候,对冲基金大举沽空恒指,建立了大量的恒指空仓头寸。
对冲基金之所以建立恒指空仓,是因为它们预计港股在受到冲击后恒生指数必然会大幅下跌,而恒指期货合约的价格是每点50港元,也就是说,若建的是空仓,恒生指数每下跌一个点,就可以给做空者带来50港元的利润。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香港的未来何去何从,不禁令局外人生疑。
香港汇率保卫战案例分析
《国际金融》案例分析题目:香港汇率保卫战案例分析学生姓名乔宇星学号201431056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专业金融硕士年级2014级1.案例背景1997年7月,亚洲金融风暴爆发。
美国著名金融家索罗斯旗下的对冲基金运用索罗斯独创的反射理论,在亚洲各国和地区发起了持久的连番狙击,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几十年来积存的外汇一瞬间化为乌有。
1997年10月下旬,在亚洲金融风暴中获取巨利的国际炒家索罗斯将目标转向香港,先后于1997年10月、1998年1月、6月和8月四次阻击港汇、港股和恒指期货市场以图获取暴利。
与此同时,特区政府在这三大市场上与国际投机者展开了顽强的对抗港币实行联系汇率制,所谓联系汇率制,就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
根据货币发行局制度的规定,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都必须得到外汇储备的十足支持。
换言之,货币基础的任何变动必须与外汇储备的相应变动一致。
它是香港金融管理局首要货币政策目标,在联系汇率制度的架构内,通过稳健的外汇基金管理、货币操作及其他适当的措施,维持汇率稳定。
联系汇率制度的重要支柱包括香港庞大的官方储备、稳健可靠的银行体系、审慎的理财哲学,以及灵活的经济结构。
因此,香港的联系汇率制有自动调节机制,不易攻破。
但港币利率容易急升,利率急升将影响股市大幅下跌,这样的话,只要事先在股市及期市沽空,然后再大量向银行借贷港币,使港币利率急升,促使恒生指数暴跌,便可象在其他国家一样获得投机暴利。
自1997年10月以来,国际炒家4次在香港股、汇、期三市上下手,前三次均获暴利。
1998年7月底至8月初,国际炒家再次通过对冲基金,接连不断地狙击港币,以推高拆息和利率。
很明显,他们对港币进行的只是表面的进攻,股市和期市才是真正的主攻目标,声东击西是索罗斯投机活动的一贯手段,并多次成功。
2.案例及其分析(1)案例国际炒家根据之前的炒作经验,为8月份在香港的外汇、股票现货和恒生指数期货三个市场上炒作做了周密的准备。
香港金融保卫战
香港金融保卫战在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波中,香港股票和外汇市场受到了以索罗斯为首的美国对冲基金的强烈冲击,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98年8月28日,600多万香港市民目光被锁定在位于港岛中环的香港联交所和香港期交所上。
因为8月28日是8月份香港恒生指数期货合约的结算日,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打击以对冲基金为主体的国际游资集团控香港金融市场的第十个交易日。
双方经过9个交易日的激烈搏杀后,迎来了首次决战。
上午10点整开市后仅5分钟,股市的成交额就超过了39亿港元,而在同月的14日一整天,香港政府仅动用了30亿港元吸纳蓝筹股,就将恒生指数由13日报收的6660点推高到7224点。
半小时后,成交金额就突破了100亿港元,到上午收市时,成交额已经达到400亿港元之巨,接近1997年高峰时8月29日创下的460亿港元的日成交量历史最高记录。
下午开市后,抛售压力有增无减,成交量一路攀升,但恒指和期指始终在7800点以上。
随着下午4点整的钟声响起,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恒指、期指、成交金额分别在7829点、7851点、790亿锁定。
1998年8月28日,对于众多国际炒家来说,是一个心痛的日子。
香港股市在周边股市普遍下跌的不利条件下,仍能顶住国际炒家的抛售压力,大出炒家们的意料,也使炒家们在此战中惨败而归,这是香港政府自1998年8月14日入市干预以来的最高潮,也是香港政府针对炒家们惯用的汇市、股市、期市的主体性投机策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取得的重大胜利。
在这十个交易日中,香港政府将恒生指数人8月13日收盘的6660点推高到28日的7829点报收,并迫使炒家们在高价位结算交割8月份股指期货,并抬高9月份股指起火。
在此之前,炒家们见了大量的8月份期指空仓,这样一来,即使它们转仓,成本亦很高,一旦平仓,则巨额亏损不可避免。
自入市以来,香港政府已动用了100多亿美元,消耗了外汇基金的13%,就此而言,香港政府的胜利也是有代价的胜利。
案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一、9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东南亚经济在1994年12月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就指出东南亚可能发生金融危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克鲁格曼(P·Krugman )指出,东亚奇迹并不是来源于总生产能力的增长,而是由于过度的投入、过高的投资、过速的资本流入、过量的人工资本输出,这种模式下形成的所谓“经济奇迹”是不会长久的。
1995年9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遵义(Larry·Lau)、1996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戈尔斯坦(M·Goldstein)都指出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
遗憾的是这些中肯的意见并未受到有关国家的重视,经济问题未能得到有效、及时地解决,经济不平衡现象愈演愈烈。
因美元对日元升值不已,使得与美元挂钩的泰铢强劲,导致泰国贸易账户恶化。
同时,被地产市场泡沫掩盖的泰国银行体制坏账问题十分严重。
泰国经济高度依靠外资特别是日本资本的大量流入,刺激了股市和地产市场上扬。
日本经济衰退,亦严重影响到泰国。
一方面日资大量撤出泰国,另一方面,泰国对日本的贸易出口大幅减少,贸易账户更趋恶化。
外贸赤字持续上升。
其他东南亚国家也大致相同,Development Economes(TOKYO):EIU Country Report,1996年、1997年为预测数。
1996年时,光在曼谷就有相当于200亿美元的房子卖不出去,房地产价格的崩溃其实无可避免。
令人担忧的是,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据银行业贷款总额的50%。
到1997年,一半以上的房地产相关贷款是坏账!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坏账从1990年的770亿铢猛增到1996年的1420亿铢。
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办公楼宇的空置率达 25%,还有大量的在建项目。
同时,东南亚各国的外债迅猛增长,短期外债比重过大。
二、金融危机的爆发1997年5月,国际货币投机商(主要是对冲基金及跨国银行)开始大举沽空泰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一、9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东南亚经济在1994年12月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就指出东南亚可能发生金融危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克鲁格曼(P·Krugman )指出,东亚奇迹并不是来源于总生产能力的增长,而是由于过度的投入、过高的投资、过速的资本流入、过量的人工资本输出,这种模式下形成的所谓“经济奇迹”是不会长久的。
1995年9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遵义(Larry·Lau)、1996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戈尔斯坦(M·Goldstein)都指出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
遗憾的是这些中肯的意见并未受到有关国家的重视,经济问题未能得到有效、及时地解决,经济不平衡现象愈演愈烈。
因美元对日元升值不已,使得与美元挂钩的泰铢强劲,导致泰国贸易账户恶化。
同时,被地产市场泡沫掩盖的泰国银行体制坏账问题十分严重。
泰国经济高度依靠外资特别是日本资本的大量流入,刺激了股市和地产市场上扬。
日本经济衰退,亦严重影响到泰国。
一方面日资大量撤出泰国,另一方面,泰国对日本的贸易出口大幅减少,贸易账户更趋恶化。
外贸赤字持续上升。
其他东南亚国家也大致相同,Development Economes(TOKYO):EIU Country Report,1996年、1997年为预测数。
1996年时,光在曼谷就有相当于200亿美元的房子卖不出去,房地产价格的崩溃其实无可避免。
令人担忧的是,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据银行业贷款总额的50%。
到1997年,一半以上的房地产相关贷款是坏账!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坏账从1990年的770亿铢猛增到1996年的1420亿铢。
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办公楼宇的空置率达 25%,还有大量的在建项目。
同时,东南亚各国的外债迅猛增长,短期外债比重过大。
二、金融危机的爆发1997年5月,国际货币投机商(主要是对冲基金及跨国银行)开始大举沽空泰铢。
炒家沽空泰铢,分为三个步骤:(1)以泰铢利率借入泰铢;(2)在现汇市场卖出泰铢,换入美元;(3)将换入的美元以美元利率借出。
当泰铢贬值或泰铢与美元利率差扩大时,炒家将获利。
一开始,泰国央行与新加坡央行联手入市干预,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动用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投机商、大幅调高利率以提高炒家资金借贷成本,等等。
但对泰铢汇率的攻击潮水般地袭来,货币投机商狂沽泰铢,泰铢兑美元的远期汇率屡创新低。
1997年6月19日,坚决反对泰铢贬值的财政部长俺雷·威拉旺辞职。
因担忧汇率贬值,泰铢的利率急升,股市、地产市场狂泻,整个泰国笼罩在一片恐慌中。
7月2日,在耗尽了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之后,泰国央行宣布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
当天,泰铢汇率重挫20%。
亚洲金融危机由此正式开始。
此时,距泰国总理差瓦立在电视上公开讲话发誓泰铢不贬值仅仅两天。
以泰国为中心的东南亚货币危机为亚洲金融危机的第一阶段。
固定汇率制下货币定值偏高→投机资本冲击→市场恐慌心理→资本大量外流→货币大幅度贬值三、金融危机的扩散1997年10月17日台湾突然宣布新台币贬值,由原来的28元新台币兑1美元贬值为31元新台币兑1美元,贬值11%。
由此引发金融危机的扩散,在国际投机资本的推波助澜之下,金融危机迅速扩大到韩国、日本、香港。
其实台湾经济比较健全,国际收支平衡有余,且有8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外债极少,本来有能力维持台湾的金融稳定,但是台湾却采取了不负责的策略,使得东南亚的金融危机扩展了深度和广度。
四、香港的经济状况亚洲金融危机之前,香港的经济经过两年调整后,于1996年开始从谷底回升。
1997年香港经济发展更快,前三季度的增幅分别为5.9%、6.8%、6.0%。
由于回归因素的刺激,香港房地产市场也兴旺起来。
恒生指数更是屡创新高,1997年8月7日达到16673.27点历史新高,红筹国企股红得发紫。
与香港市场热火朝天的炒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基金经理们此时表现得相当清醒,他们纷纷减持港股尤其是红筹国企股。
其中就有老虎基金、索罗斯量子基金等。
当时香港股市及地产市场的泡沫,已到达最后的惊人的疯狂程度,以下是一些表征:一张新楼认购证的转手价达250万港币;任何一家三四线股(垃圾股)传出被红筹企业收购的消息后,股价当天就暴涨100%至200%;每天十大上升股票排行榜中,70%以上为红筹国企股;红筹国企股的狂飙,交易量的激增使得红筹国企股的证券分析员需求大增,等等。
五、国际投机资金对港币的打击及香港金融市场的动荡1997年10月随着东南亚各国货币大幅贬值,与美元挂钩的港币相对而言大幅升值。
而从实证角度来看,新兴投资市场的货币贬值具有传染性,由于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雷同,所以存在竞争性货币贬值(CompetitiveDevaluation)的可能。
邻近国家货币大幅贬值,使港币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
1997年8月14日、15日两天,港币对美元汇率不寻常地快速下跌,港元远期汇率也相应下跌。
市场上发现一些对冲基金大手沽空港币。
香港金融管理局迅速反击,提高银行的再贷款利息,迫使银行把多余的头寸交回来,逼迫货币投机商在极高的贷款成本下平仓。
事后来看,这是对冲基金的一次测试。
尽管香港金管局看似初战告捷,但港币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的弱点已经暴露:同业折息因银根抽紧而飚升。
香港的汇率制度采用联系汇率制,是“货币发行局制度”(CurrencyBoardSystem)的一种形式。
货币发行局制度的核心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发行一定数额的本土货币时,必须要有同等价值的外币十足支持的情况下才能发行。
以香港为例,香港金管局规定1美元兑换7.8港元,相应地,每发行7.8港元,就必须有1美元外汇储备作为支持。
尽管香港流通的现钞有100%的美元外汇储备作支持,银行存款却并非如此。
金管局收到1美元的抵押后,才容许发钞银行发行7.8港元现钞。
在这基础货币之上,银行可通过信贷以倍数制造存款货币。
1997年时香港流通中现金加各种存款的总额超过1.7万亿港元,而外汇储备量折合港元低于7000亿。
很显然,若港人对港元信心丧失而要求将手中港元兑换成美元,情况将会很严重。
而且,在面临真正的危机时,因联汇制所设计的机制,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必定飙升。
香港实行的是总清算制度,香港各银行在充当结算银行的汇丰银行里必须保留一定的港元余额,不允许各银行向汇丰银行透支港元。
尽管香港金管局规定银行可以按1美元兑7.8港元的兑换率向其拆借港元,但是这些银行亦难以频繁地大规模地通过流动性调整便利(Liquidity Adjustment Facility)向金管局拆借港元,以避免被金管局罚息警告。
或者是通过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市场借入港元,但是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部分持有多余港元的银行在货币市场港元紧缺和市场走向不明确的情况下不愿意在银行间的拆借市场贷放港元。
因此,对于其他非发钞银行来说,同业拆借市场近于瘫痪,整个金融系统将难以运转,股市亦将面临大跌风险。
1997年10月下旬,市场上又见大手沽空港元期货,港元远期汇率风险溢价急升,从而推动银行间同业折借利率上升。
为了重挫炒汇投机者,金管局抽紧银根,当日同业拆借利率一度曾飚升至300%(按年率折算)。
高息尽管增加了炒汇投机者的成本,但是亦重创股市。
联交所市场沽盘如潮,几天内恒生指数狂泻4000多点,更在10月28日创下日跌1400多点、跌幅13.7%的纪录。
过了10月,对冲基金主要注意力转向拉丁美洲和韩国,香港股市出现了一段令人意外的平静期。
但是联汇制的缺陷在8月及10月的两波冲击中暴露无遗,风暴已经来临。
六、香港特区政府的港币保卫战老虎基金是世界最著名的宏观对冲基金之一,与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可谓并驾齐驱。
老虎基金的创办人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是华尔街的风云人物。
他出生于美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从北卡罗莱纳大学商业院毕业后,在Kidder Peabody证券公司工作达20年之久。
1980年5月罗伯逊创办老虎基金,专注于“全球性投资”。
在度过10年的蛰伏期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老虎基金开始创下惊人业绩——罗伯逊准确地预测到柏林墙倒塌后德国股市将进入牛市,因而沽空泡沫达到顶点的日本股市(沽空指先借入股票,然后沽售,当股价下跌到一定水平再购回,赚取其中差价),同时进入德国股市。
1992年后,他又预见到全球债券市场的灾难。
随着这些预测一一实现,老虎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在20世纪90年代后迅速增大,从1980年起家时的800万美元,迅速发展到1991年的10亿美元、1996年的70亿美元,直到1998年鼎盛时期的200亿美元。
老虎基金的“全球性投资”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股票投资,无论是沽空还是购入,老虎基金对于投资对象的基本要求是流动性好并能提供40%以上的年回报率;另一方面是对全球货币利率和汇率走势的投机,而在货币危机此起彼伏的整个20世纪90年代令各国央行畏之如虎的,正是这一面。
老虎基金之所以在90年代成绩斐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罗伯逊从华尔街上重金招募了第一流的分析师,从而能在金融市场的转折关头押对正确方向。
大多数对冲基金不会拥有很多分析员,通常借助于投资银行的证券分析力量。
老虎基金这种大规模的对冲基金则不同,旗下明星级分析员的报酬甚至远远超过在投资银行工作的同行。
宏观对冲基金在香港市场上的操作次序及手法是:先沽空一些股票→再沽空恒指期货、期权→再沽空港元期货→最后大量沽空港股。
香港的资产泡沫及联汇制的内在缺陷为对冲基金至少提供了四大投机机会:沽空港元期货、沽空恒指期货、沽售恒指期权、沽空港股。
沽空港元期货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这需要完成下述三个步骤:(1)以港元即期利率从跨国银行借入港元;(2)将借入的港元以市价抛售,购入美元;(3)将购入的美元以美元利率借出。
当港元对美元汇价贬值时,或者港元利率与美元利率息差扩大时,港元期货的沽空者可以获利。
按照保值利率等价论(1+港元利率)=(1+美元利率)×期货价/现汇价,远期港元汇价的下跌会导致即期利率大涨。
而利率期货又同恒指期货、期权及港股息息相关。
当利率趋升时,对利率相当敏感的股市会趋跌,恒指期货及期权亦相应趋跌。
当整个股市还处于“疯狂”看好状态时,渐渐地沽空一些极度超买的股票,是一种比较稳妥和隐蔽的策略。
不少宏观对冲基金在恒指处于15000点至16000水平时沽空不少红筹国企股和地产股,然后,再渐渐地沽空恒指期货期权。
如上所述,利率期货与港元期货息息相关,沽空港元期货自然引致利率趋升。
同时,对冲基金大肆累积恒指期权空仓,随着利率飙升,港股自然应声下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