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华中师范大学-06-徐敏-信息技术与高校文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以文学批评课程为例
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研究
其 中思想道 德素 质是 根本 ,是灵 魂 ;人文 素质 教 育
就是 重视 大学生 内在 精神 品质 和文化 素质 的有 机 结 合 与协 调 发展 ,也 就 是 提 高 其 人 文精 神 的 涵 养 水 平…。 由此 可见 ,我 国大学 生 的人文 素 质 即为 大学 生在 理想 、信念 、意志 、道德 、情感 等 精神 层 面上 的追 求 。我们 知道 。大学 生 的知识结 构 包括 基础 知 识 、专业 基础 知识 、专业 知识 。如果 说 基础 知识 是 大 学生知 识结 构 的根基 。人 文素质 则是 这个 根 基 的 内核 。这 就说 明 ,人文 素质 教育在 大学 生培 养 过程 中具 有 极 其 重 要 的 作 用 。 如 果 缺 少 了人 文 素 质 教 育 ,大学 生就 不可 成为有 用 之才 ,更 不 可能 在 我 国 现 代化建 设 中建功 立业 。 长期 以来 ,我 国各 高校 的外语 院 ( )为 我 国 系 培 养 、造就 了社会 主义 经济 文化建 设所 需 的大 批外 语 人才 。那 么 ,在 新 的历史 时期 ,我们 该 如何 加强 对 我 国高校外 语专 业学 生实 施人 文素 质教 育 。外语
一
引 言
的教 育 ,同时 对 文 科 学 生 加 强 自然 科 学 方 面 的教
育 ,以提高 全体大 学生 的文 化 品位 、审美情 趣 、人
近 十 年来 ,我 国高 校 外 语 教 学 取 得 长 足 的发 展 ,广 大外 语 教 师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也 相 当关 注 外 语
化 课 程 等 途 径 入 手
『 关键 词1 人 文 素质 ;外语 专业 学生 ;培 养路 径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案研究项目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中外大学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的相关问题研究曾德军漆玲玲;马杰;赵菊珊;柯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查先进严亚兰;寇继虹;安璐;张晋朝武汉大学“水文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陈华吴云芳;熊立华;张翔;高仕春武汉大学大学体育教案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实证)研究陈慧孔军、王永志、秦子来、关倩武汉大学广告学专业实验教案项目创新与实验教案平台建设研究程明张金海;姚曦;周茂君;李小曼武汉大学古代文学“经典研读”系列课程的教案改革与研究程芸曹建国;谭新红;鲁小俊;钟书林武汉大学科学研究元素融入药理学教案实践丁虹李艳琴;项瑾;童静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拟态实践实习平台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洪杰文刘丽群;周茂君;刘建明;叶晓华武汉大学《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花向红邹进贵;向东;张涛;汪志明武汉大学临床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黄从新林青;唐艳红;陈静;邹莉萍武汉大学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黄先蓉王晓光;姚永春;郝婷;刘章蓉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案改革焦利民胡石元;张金亭;刘洋;唐旭武汉大学《高电压综合实验与实践》课程建设蓝磊陶劲松;田翠华;袁佳歆;关伟民武汉大学骨科临床教案资源库的建设雷军蔡林;王欣;王建平;罗涛武汉大学包装印刷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体系的构建黎厚斌马桃林;王玉龙;钱俊;柯贤文武汉大学基于模式的遥感实践教案改革研究李刚潘励;黄玉春;李振涛;孙朝辉武汉大学师生同创青春版——传统人文学科教改理念及实践李建中高文强;李松;刘春阳;李立- 1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基于数字图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生态建筑教案体系研究李鹍冯霞;谢波;相凤明武汉大学网络导学与个人化学习平台的建设研究李莉刘浩文;沈志东;范昊;桂浩武汉大学《病原生物学》教案方法改革刘东灜朱帆;明珍平;刘斌波;汤纪路武汉大学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律课程双语教案的实证研究以国家双语教案示范课程《国际知识产权法》的教案实践为例聂建强梁雯雯;冯洁菡;王予民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立体实践教案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牛晓光王丽娜;杜瑞颖;彭国军;余琍武汉大学《金融经济学》课程教案方案与教案内容优化研究潘敏胡昌生;罗琦;熊和平;马理武汉大学电力系统综合实验课程建设彭晓涛贺文涛;王耘;张艳杰;江波武汉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案在《诊断学》课程教案和考试中的应用唐其柱沈涤非;卞洲艳;邓伟;周恒武汉大学“角色扮演”教案法在结构化学讨论课程中的应用王宝山侯华;胡慧;崔克新武汉大学工程地质野外实习立体化研究型教案模式研究王涛杨连生;李宏明;李杨;周炜波武汉大学基于网络和移动互联环境的《地磁学》课程教案系统的建设王正涛任翔;金涛勇;刘洋武汉大学能源动力工程与装备实验室的教案体系建设巫世晶石端伟;廖冬梅;李正刚;宋凤莲武汉大学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的平台建设和保障制度:以武汉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为例吴传清文建东;孙智君;肖利平武汉大学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传感器技术》课程体系建设吴琼水马志敏;胡耀垓;王宝龙;张铮武汉大学中外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对策研究周叶中夏义堃;张莉;丁念;王鹏武汉大学语言文字类选修课程的设置与改革萧红肖圣中;张延成;王统尚- 2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综合实验课程体系设计杨军龚庆武;吕艳萍;刘栋;丁涛武汉大学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案对接研究——以民商法课程为视角杨巍温世扬;李承亮;彭小坤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方法探讨叶燕青;陈小奇;雷红;范静怡武汉大学大学英语教育的人文性研究游长松汪火焰;桂敏武汉大学英语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语音教案改革与实践张妍岩邓鹂鸣;卢晓仙;刘庆荣武汉大学构建医学院系青年教师分层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赵怡芳姚玲亚;杨学文;何佳;孟柳燕武汉大学关于建立服务教育教案平台——“大学生体育信息研究中心”的研究郑策孔军;王晓娟;朱卫雄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工程设计能力强化教案曹丹华吴裕斌;武树斌;王英;李经平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陈小丽闫俊懂;李军均;夏增民;黄讷敏华中科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程邦雄骆琳;黄仁瑄;肖万萍华中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互动教案研究杜志章黄长义;张德鹏;陈梅;尹倩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综合技能测试方法研究与方案设计冯占春乐虹;张兰;张治国;李小莲华中科技大学物联网识别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教案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研究甘早斌曹计昌;鲁宏伟;李开;赵贻竹华中科技大学中美新闻评论比较课程的建设与研究顾建明赵振宇;周婷婷;黄勤;张武德华中科技大学中德医学实验班药理学国际化课程建设与实践模式探讨郭莲军徐旭林;吕青;晏汉娇华中科技大学大学英语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郭燕刘泽华;徐锦芬;张焱;汤小川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系列课程的研究与实践黄晓涛康玲;王芬;秦磊华;吴驰华中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跨学科知识建构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黄亚平任绍斌;彭翀;郭亮;赵守琼- 3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数学基础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黄永忠韩志斌;雷冬霞;刘艳红;尹慧华中科技大学伦理学系列课程案例教案研究与实践雷瑞鹏韩东屏;程新宇;王珏;邵华华中科技大学“篮球运动教案与训练”课程教案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李承维井玲;沈趺进;万来红;王永俊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课程与教案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李和孙军;王芳;尹丙姣;周新文华中科技大学斯特林引擎创新制作与实践李华飞李智勇;宋皎皎;唐东;张剑华中科技大学大学英语高级阶段口译课程建设研究李菁岳军;张易凡;刘琼;杨清华中科技大学结构力学教案团队建设与探索李黎龙晓鸿;江宜城;樊剑;戴萍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与设想刘劲松徐明生;任学梅;吴丰顺;谌玲华中科技大学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刘晓军陈良洲;赵斌;卢文龙;杨曙年华中科技大学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罗杰左冬红;杨明;王红;姚晓东华中科技大学医学整合课程教案模式效果评价与优化研究吕家高谭飞;陈琢;舒涛;刘文励华中科技大学将转化医学引入八年制普通外科教案中的方法研究欧阳晨曦王剑;郑启昌;李毅清;杨超华中科技大学以软件工程技术见长的复合型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邱德红肖来元;方少红;薛志东;武剑洁华中科技大学虚拟样机技术在电机学教案中的应用研究孙剑波叶才勇;熊永前;杨凯;于克训华中科技大学科研与教案互动的开放式实验教案模式探究唐朝晖吴元喜;周爱文;刘静宇;刘木根华中科技大学以案例为基础的《环境卫生学》参与式教案的研究与实践王爱国杨克敌;吴志刚;陈军;夏涛华中科技大学全面提升岗位胜任能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王朝晖彭雯;李云桥;戚本玲;黄芸华中科技大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生药学实验教案新体系构建王小刚高磊;陈家春;方进波;周群- 4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设王新云樊自田;廖敦明;罗云华;金俊松华中科技大学专题和案例研讨教案法在专业课程双语及全英语教案中的应用研究卫迎春许小平;刘海云;李昭华;孙焱林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熊蕊叶贤基;吴波;杨晓非;余龙江华中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国家理科基地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杨广笑谢青;陈明洁;蒋涛;何光源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中法班国际合作“”培养模式研究杨克成姜嘉乐;陈敏;夏珉;李微华中科技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传热学”课程教案方法研究与实践杨昆王嘉冰;许国良;王晓墨;方海生华中科技大学《内科学》教案平台的优化研究张惠兰史雯静;徐永健;汪道文;赵建平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参与式教案”的税务专业课程教案方法改革与创新张睿张克中;陈卫华;郑红霞;罗光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为目标郑友德焦洪涛;李薇薇;范长军;伍春艳华中科技大学基于指导探索式学习的“国际企业管理学”教案方法改革与实践钟熙维卫平;韩民春;陈亚萍;杜萍华中科技大学行动学习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基于能力本位理论周二华龙立荣;柯琼;青国霞;郑凤华中师范大学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探究龚少英刘思耘;李晔;熊俊梅华中师范大学我国高校与国际接轨、开放型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以中美比较为基础江满情刘伟;邢来顺;孙泽学;许小青华中师范大学高校混合式学习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蒋玲杨九民;黄磊;杨琳;李文昊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研究雷江华孙玉梅;朱楠;彭兴蓬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研究李志明董俊敏;张舜;张军;郭邦俊华中师范大学基于试点学院建设目标的物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刘守印吴少平;唐一文;黄致新;黄光明- 5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师范大学思政专业基础课和非思政专业公共政治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龙静云李宏伟;张风华;梅萍;杨丽珍华中师范大学基于胜任力的研究生分层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马红宇唐汉瑛;王忠军;刘亚;谢员华中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宁国勤左明章;杨九民;陈迪;黄勃华中师范大学数学师范生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彭双阶何穗;朱长江;徐章韬;刘敏思华中师范大学创新型预科汉语教案模式的实证性研究及新教材编写万莹李汛;肖任飞;李孝娴;周毕吉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大学生水域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检验王斌夏文;罗小兵;鲁长芬;罗时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管理及教改研究王长生曹东平;王敬华;于新;王一民华中师范大学高校文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翻转课堂”在文艺学课程中的运用徐敏胡亚敏;韩军;魏天无;万娜华中师范大学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师教育创新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张文华万坚;王后雄;王继新;郭能华中师范大学基于移动学习的研究生微课程教案模式研究郑世珏陈怡;杨青;赵尔敦;倪敏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背景下研究型教案模式的拓展与深化曹阳朱长江;郑伦楚;胡中波;程凯武汉理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融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陈莉刘忆湘;胡启林;张伟;郭敏刚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协同创新和科教融合的自动化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陈伟苏义鑫;陈跃鹏;刘芙蓉;黄亮武汉理工大学人因工程课程“递进式立体化”双语教案的探索与实践丁国平王晓光;郑钧宜;张峰;龚文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试点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董丽杰卢少平;李瑶;周红;张乐媛武汉理工大学多层次多模态大学英语教案质量评估体系研究杜玲莉王达金;彭桂芝;杨继唐;于艳玲- 6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数学建模课程群建设何朗楚扬杰;刘扬;陈建业;方玺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协同创新和科教融合的轮机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贺玉海杨建国;钱作勤;陈劲松;余永华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科企业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胡华夏洪荭;王怡;白玉;闵剑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学分制和大类培养的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华林秦训鹏;杨波;张国方;颜伏伍武汉理工大学协同创新背景下多学科融合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黄解军崔巍;尹章才;张晓盼;詹云军武汉理工大学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国内外比较研究和改革探索江长斌王虎;戴福祥;张浩;王斌武汉理工大学基于教材网站建设深化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热工设备”课程创新型教改研究姜洪舟朱明;文进;李娟娟;吴正刚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康灿华王爱民;苏葵;戴福祥;苏芳武汉理工大学基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研究雷五明李静蓉;邵献平;何放勋;张利荣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核心课程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李英攀方俊;蔡黔芬;柴光文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学分制和大类培养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管理机制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刘岚刘泉;吕锋;刘可文;张家明武汉理工大学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刘平峰聂规划;陈冬林;傅魁;戚欣武汉理工大学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重构研究与实践刘树林周军;余谦;滕玉梅;唐艳艳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平台的船舶工程专业虚拟实习系统开发茅云生向祖权;袁萍;周永清;郭荣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轮机工程”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钱作勤向阳;高岚;张本;毛小兵武汉理工大学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综合改革和实践研究石友蓉兰飞;洪荭;方明;沈俊- 7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理工大学面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案体系的重构研究与实践苏杨刘泉;陈永泰;吴巍;曾刚武汉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标准与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田燕王晓;陈铭;郭建;彭恺武汉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王卫华刘勇波;张凌云;张淼;高晓声武汉理工大学机自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案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吴超群王三武;张和平;徐汉斌武汉理工大学生命哲学视野下普通高校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构建熊娜邱芬;王林;阳艺武;张君梅武汉理工大学高校教案质量保障体系的优化路径与改革方略研究徐爱萍赵路;郭焕银;柴光文;丁小丽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自主学习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徐华中夏定元;郭永琪;周新民;刘荣英武汉理工大学高校思政课教案对网络舆情的引入与引导研究阎高程张光华;沈革武;潘晔;李莉武汉理工大学日语专业十年教案改革研究与实践杨俭瑞刘珍;万宏阳;谢伟平;朴英姬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科方法类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研究喻平王仁祥;石丹;刘华;郭沛然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虚拟现实和知识可视化的情景式教案模式研究及实践袁小玲吴业福;陈先桥;陈定方;程艳芬武汉理工大学学分制改革及大类培养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实践袁艳斌张晓盼;崔巍;詹云军;尹章才武汉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背景下教、学、管三者协同共进的对策研究张丽琴李明;汪炜;何平;龚晓川武汉理工大学面向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案体系及教案方法改革研究——以物流工程专业为例张庆英辜勇;张莹;王正国;陈焰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工程实践中心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赵章焰吴青;于蒙;钱尚溢;苗红武汉理工大学信息技术与经济数学合理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朱华平韩华;黄明芳;宗志雄;吕小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工程(地质环境调查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柴波文章;谢杨;曾斌;李远耀- 8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究与实践陈丹陈云亮;樊俊青;邓泽;陈小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贾洪彪吴立;马淑芝;王耀峰;潘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管理专业教案实习改革研究柯小玲王开明;付晓灵;孙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自适应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李波蔡建平;殷蔚明;赵娟;张伟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模块化理论的环境设计实践教案体系研究与实践廖启鹏曾征;池漪;彭静;程璜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信息技术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刘刚张冬梅;吴冲龙;戴光明;张夏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身体素质提升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案内容配比研究刘良辉熊和平;黄江华;皮崴;郭珊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面向能力培养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刘修国张唯;周琪;肖启芝;高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石学》实验教案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案的优化马昌前佘振兵;张宁;陈能松;李益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高校户外运动实践教案基地群创新体系研究牛小洪王莉;董范;常虹;刘华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潘雄胡友健;吴北平;陈刚;黄海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精品教材建设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庞岚龚伍军;殷坤龙;余桂红;黎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软件研发类本科生创新实践团队培养模式研究尚建嘎武彦斌;周顺平;张剑波;郑贵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挥地学类高端人才在地学专业本科教育教案作用的机制研究王华周刚;龙涛;殷坤龙;赵宗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勘查地球化学》实践研究型教案模式探索谢淑云李方林;凌文黎;向武;闭向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与开发类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实践姚光庆张晓军;谢丛姣;夏庆霖;周锋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能型广播电视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喻继军张梅珍;王大员;孟霞- 9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教案改革方法研究—以美国大学,英国大学本科教案培养模式为参照章丽平唐善玉;马钊;康晓军;武进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学实验课程教案方法研究陈新胡弘弘;江登琴;陈军;杨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管理策略研究:以某大学为例范丽萍袁文娜;廖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政产学研“四位互动”的商务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黄漫宇郭守亭;张伟年;彭虎锋;张传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立体化的研究型实验教案模式研究——以财经类专业为例金荣学金荣学;王金秀;潘常刚;周春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化背景下拔尖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李璐张龙平;康洪艳;陈波;彭小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探究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适应与二语习得梁小华李响林;蒋昌盛;彭兆霞;李锦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多元视角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刘昊周晓东;马蕲;贾海如;鄢正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三位一体式”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基于行动研究理论刘萍陈立华;阮全友;曹竞;关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案例教案研究宋伟良曹亮;陈勇兵;田毕飞;徐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高校优质教案资源共享机制构建与运行研究——以会计学本科为例王昌锐龚翔;胡曲应;胡伟;杨海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论文信息化指导平台建设王华吴德军;郑玲;吴龙庭;陈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治安学课程仿真实验体系建设研究——以软件为基础平台王均平方玉珍;章昌志;疏义红;焦俊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项目融入课堂的双主体互动教案法研究杨帆王征;詹雷;贺欣;彭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跨学科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实证周红云陈芳;熊卫;冯瑞香;鲁萌华中农业大学农林高校校史校情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陈贵华黄运丽;梁伟军;吴春梅;王娟华中农业大学昆虫学科前沿性理论融入实践教案的探索与研究陈利珍雷朝亮;王满囷;华红霞;王小平- 10 - / 29。
师范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教学创新与实践——以《现代生物技术与方法》为例
!!" 利用 现 代 信 息 技 术 促 进 课 程 思 政 教 学 多
引导所有同学根据自主学习情况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元化
!每组+A%位同学# 但不固定"# 组员通过各自查找
与现代信息技术) 互联网技术的结合# 将思政
资料收集我国科学院的贡献及其科研经历) 内容相 内容以图文) 声频) 虚拟仿真) 动画或视频等形式
新形势下# 各高校在!"$*年就着力推进 '五个 思政(# 以武汉大学 '六院士同上一门课( 为案例# 深挖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 在师范院校课程思政 方面# 为培养 '四有好老师(# 陆韵等对师德教育及 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路径进行了系统的 理论研究%2)+& + 王一敏等对本科师范生课程思政进行 了有效的教学实践%%)3& + 郝园园等在研究生思想政治 教育创新和质量提升提出了有益的建议%1& + 权春善 等老师对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进行了有益的教学 实践# 取得了良好 的 效 果%$")$$& $ 但 师 范 院 校 针 对 教 师教育的研究生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报道不多见# 相关专业课程思政教改尚未见报道$
二问卷调查法
课程开始 前和结 束 后通过 问 卷星 在线问卷 对
!"!$和!"!! 级 研 究 生 课 程 思 政 效 果 等 进 行 调 研# 有效问卷份 !其中生物学科教育专业研究生问 卷 份"$ 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 -现代生物学技 术及方法. 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的态度及认可度# 现代生物学技术及方法中的课程思政对自身职业素 养 !含教师职业素养" 形成的影响# 以及学生感兴 趣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等方面$ 问卷调查数据 分析软件是 6766!"4"# 部分课前与课后问卷调查 数据采用 7:F?NCD卡方检验$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心
034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 孙浩洲
心
034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 李佳季
心
034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 尹珺瑶
心
034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 高文静
心
034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 郑欣欣
心
034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 吴善文
心
034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 张红艳
心
034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 王钦
研究方向
01 教育学原理
录取学习 录取类
复试
总分
总成绩
方式 别
成绩
全日制 非定向 353 80.56 74.58
03 教育史
全日制 非定向 365 80.63 76.0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7
网络行为与工程心理 全日制
非定向
386 61.1 64.32
学
07
网络行为与工程心理 全日制
非定向
335 81.29 72.72
03 计算机应用技术
全日制 非定向 302 86.4 70.8
备注
00 不区分研究方向
全日制 非定向 393 77.66 77.85
00 不区分研究方向
全日制 非定向 330 83.47 79.98
00 不区分研究方向
全日制 非定向 369 82.3 77.2
00 不区分研究方向
全日制 非定向 384 88.4 81.44
00 不区分研究方向
全日制 非定向 382 84 79.44
心
034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 王美怡
心
034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信赖美术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信赖美术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检测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张謇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实业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建筑行家。
张謇在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消化西洋建筑先进技术和全新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中体西用”的建筑观点。
南通大学副教授徐永战说:“‘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
‘体’,即根本。
‘用’,即措施。
近代中国知识精英普遍选择变器不变道,即以本土文化为体、西方技术与艺术为用的处事之道。
”领风气之先的张謇提出:“西术可以补中术之不足,威胁不了中土道学。
”孙支厦作为张謇的御用建筑师,他设计的几座学校建筑是对张謇建筑意图的直接反映。
中国历来对教育设施的选址颇为讲究,一般选址在风景秀丽、远离喧嚣的地方。
张謇对通州民立师范学校的选址也不例外。
他认为学校的选址,一方面须为学生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则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水也是一个建筑选址的重要因素,“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河边高地是最佳选项。
他亲自考察了通州城东南濠河边的古刹千佛寺,此地三面环水,有数十间房屋,寺旁有些空地,此地乃建设学校的绝佳之地。
因此学校于1905年在此建成。
之后学校又进行了一系列扩建,增添了博物苑、测绘所、休疗室、农学教室、贫民小学、农场等一些基础设施。
南通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通海五属公立中学与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均选址在临近濠河、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之处。
张謇在南通所建各类学校的整体布局上,基本延续了中国古代群体建筑布局的特点,强调中轴对称。
其中,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南北向布置,以校门、客厅、诵堂、礼堂、时孙堂与寿松堂为对称中轴线,生活区和教学区分列于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建筑整体层次清晰,采光通风优良,空间序列完整。
学校前后建筑围合成矩形院落,两两之间有连廊相通,整体保持了传统合院的特征,紧凑而不封闭,典雅而不失灵气,展示出校园建筑文化的包容与和谐。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考研专业介绍中国民间文学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考研专业介绍中国民间文学华中师范大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中文系开设“民间文学”课。
1987年经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民间文学硕士点(1997年全国统一调整为民俗学硕士点)。
2003年被批准建立中国民间文学博士点。
博士点下设三个研究方向:中国故事学、中国神话学和中国风俗史,以刘守华、陈建宪、黄永林、林继富等正副教授为学术骨干,并有国内外一批知名学者作为兼职教授。
多年以来,在中国民间文学和中国民俗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培养了10多届硕士研究生,并于200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成为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
从80年代以来,学科点承担了国家科研课题多项:“中国民间故事史”(刘守华,中华社会科学基金)、“比较故事学”(刘守华,国家教委社科基金)、“中国民间故事的类型与传承研究”(刘守华,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外洪水神话形态之比较”(陈建宪,中华社会科学青年基金)、“中国神话多元一体格局研究”(陈建宪,国家教育部“九五”规划课题)。
90年代以来,研究中心出版研究著作20多种,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还编辑出版了许多资料集,显示了雄厚的学术实力。
从2001年起,和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合作,由刘守华任主编,承担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的重要任务。
刘守华教授在民间文学领域耕耘近半个世纪,从多侧面对中国民间故事学作了系统的、原创性的开拓。
主要论著有《中国民间故事史》(1999)、《比较故事学》(1994)、《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主编,2002)、《民间文学教程》(主编,2002)、《中国民间童话概说》(1985)、《故事学纲要》(1988)、《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1991)、《口头文学与民间文化》(1989)、《民间文学导论》(主编,1993)、《文化学通论》(主编,1992)。
陈建宪教授的主要学术论著有《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1994)、《神话解读――母题方法探索》(1997)、《玉皇大帝信仰》(1994);翻译了代表西方现代民俗学最新成果的《世界民俗学》(1990)、《世界神话百科全书》(合译,1992年)及《中国文化象征词典》(1990)等。
华中师范大学两访两创活动访谈学生记录表
华中师范大学“两访两创”活动访谈学生记录表
时间:2011-09-30 16:46来源:未知作者:学工在线点击:3378次
院系:访谈人:访谈时间: 年 月 日
被访谈人基本信息
姓 名
年 龄
性别
年级
政治面貌
专 业
学生工作
兼职
访 谈 记 录
您对建设பைடு நூலகம்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有何建议?关于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有何建议?
您对加强和改进教师的师德师风有哪些建议?对贯彻“以生为本、以师为先”的办学理念有何建议?
您对加强和改进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有何建议?
您在学习和科研上希望获得哪些帮助?
您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辅导员、班主任的关心和帮助?
您对学校、院系加强改进学生党建、教育管理、资助工作、就业指导有何建议?
您对学校改进后勤服务、学习环境、安全保障有哪些建议?
关于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的公告
关于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的公告发布时间:2017-11-13 作者(文号):来源:高教处浏览数:10352次根据《湖北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92号)和《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通知》(鄂教高函〔2016〕34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近期,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对各校推荐申报的教学成果进行评审,提出拟获奖项目、人选以及奖励等级的建议。
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92号规定,现将评审结果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公示时间:2017年11月13日至2017年12月12日。
公示期间,单位或个人如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向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写明成果名称和异议内容。
单位提出的异议,须写明联系人的姓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和电话,并加盖单位公章;个人提出的异议,须写明本人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和电话,并有本人的亲笔签名。
不符合上述规定的异议不予受理。
反映情况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联系电话:027-********;通信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洪山路8号,湖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邮政编码:430071。
附件:拟授予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项目名单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办公室2017年11月13日附件拟授予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项目名单-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华中师范大参考书目
华中师范大参考书目
华中师范大学是中国一所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拥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教育优势。
以下是一些华中师范大学参考书目的推荐:
1. 《教育学原理》作者:刘忠良、丁光来
2. 《教育方法学》作者:刘忠良、丁光来
3. 《教育心理学》作者:王铁崖、吴谊、徐华杰
4. 《教育评估与测量学》作者:刘曼韧
5. 《教育经济学》作者:陈扬、陈光印
6. 《教育社会学》作者:赵国栋
7. 《教育管理学导论》作者:陶振钢、倪东奎
8. 《教育法学概论》作者:吴国欣、许增宝
9. 《教育技术学导论》作者:毛晰、孟艳红
10. 《高等教育学》作者:熊成基、胡生岳、覃磊、杨守中
这些书目涵盖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一些重要领域,对于学习和研究教育学都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不过请注意,书目可能会随着教学计划的更新而有所调整,建议参考教务部门的相关信息和教师的建议进行选择。
智能化教学评价的伦理反思与教育立场
智能化教学评价的伦理反思与教育立场作者:周嘉腾高巍王沁颖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24年第07期基金项目: 2024年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暨重点培育项目“人工智能教师研训标准体系研制”(项目编号:CCNUMS2024-04);2024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人工智能辅助课堂观察: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CCNU24ZZ017)[摘要] 智能技术在提升教学评价精准性的同时也引发了教育中的规训隐忧与伦理危机。
基于比斯塔的理论主张,指出教育技术伦理需要调和“技术之强”与“教育之弱”之间的矛盾以达到“技术向善”的目的。
在“教育之弱”的视角下,发现他异技术的强势介入让人的主体化进程遭遇挑战,“算法暴政”凭借强制性力量导致教学偏见隐匿与增强,数字拜物教对人之精神存在的贬抑及其对世界丰富性的遮蔽引发了教学的表现主义危机,问责制与新自由主义治理合谋侵蚀教学评价的制度之善。
因而,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需要回归教育立场,在以世界为中心的教学中让主体浮现,提升算法决策的开放性和价值敏感性,强化智能化教学评价的人文主义使命,以制度德性引导教学评价的良序善治。
[关键词] 人工智能;教学评价;教育技术伦理;比斯塔;教育之弱[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作者简介] 周嘉腾(2000—),男,陕西西安人。
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E-mail:***********************。
高巍为通讯作者,E-mail:***************.cn。
一、引言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虽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评价的精准性,但数据控制形式却也引发了教学中的规训隐忧与伦理危机。
由此,围绕着智能化教学评价的伦理问题进行反思是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题中之义。
从马克思(Marx K)的异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理性批判,再到斯蒂格勒(Stiegler B)的技术药理学、哈拉维(Haraway D)的后人类主义赛博格隐喻等,技术发展的暗面逐步显现。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创造性思维
情 境 , 发学 习兴趣 , 激 调动学 生的积极 性 , 样就把美术课程 内容与学生 的生 这 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 强调知识和技 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 活方 面的作用, 可 使 学生 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 术 的独特 价值 , 体现 了 术新课程标准的基 充分 美
创 新欲望 是一种发现和探 求新知 识的心理 需求 。 心理 学研 究表 明, 人的 创 新 能力 , 仅 要以知 识和 智慧 作 基 不 础, 而且与其积 极情 绪, 别是创新 欲 特 望密 切相关 。 因此, 我们必 须优 化课 堂 教学气氛 , 为学生创设 民主、 平等 、 宽松 的学习环境 和融洽 的师生 } , 青 诱发他 感 们的创 新欲 望 。 如, 讲 授 受春 例 在 感 光, 了解春 天 一课 时, 者首 先让 这 笔 学 生观看视频 徜徉 花海 , 留住春色 , 西 岳 华山的桃 花 、 武汉 大 学 校 园的 樱 花、 洛阳的牡 丹、 兰的郁 金香 、 荷 佛罗伦 萨 的薰 衣草 …… 一幅幅如诗 如画的花 海景 色在音乐 绿岛小夜 曲) ) 中徐徐 展
术教 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 本文提 出美术教育与信 息 技术的整合可以突出 学习的趣味 性和创造因素, 有利于创造性美术教学的实施 , 拓展 视野、 升学生的人 文素养, 提 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息 信 技术; 美术教 学; 整合 ; 思维 创造J
随 着教 育 现代 化的实 施 , 息技 信 术在教育 领域已被广泛 的应用, 成为拓 展 学生 创造 性 思维的教 学手 段 。 据 根 多年的教 学实践 , 笔者认 为, 在美术 学 科教 学中引人 信息技术 并加以整合, 有
思想 已成 为教 学 发展 的重 要理 念 。 美 术教学 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正是利用信 息技术 的优势 , 促进 美术课 程改革 , 使 美 术教 学多 元化 , 变教 学模 式及 学 改
激发、交互、提升基于CoI理论的师范生人文素养提升实践——以核心通识课程《诗苑经典中的芳菲世界》为例
****************-实裁探索发、交互、提升:基于Col理论的师范生人文素养提升实践-以核心通识课程《诗苑经典中的芳菲世界》为例徐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9)摘要:针对师范院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薄弱的问题,本文借鉴探究社区(Col)理论,在《诗苑经典中的芳菲世界》课程的在线教学中实施了"31"螺旋教学设计。
Inspire(激发)环节通过教师的示范性解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现从“教得过剩”向“学得充分”的转变;Interact(交互)环节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充分交互,构筑充分的社交临场感;Improve(提升)环节以学习产出为导向,化解周期性学习倦怠,促进学生提升。
三阶式设计环环相扣,构筑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在线学习空间,促进了学生诗歌欣赏能力的发展和自主探究意识的提升。
31螺旋教学设计解决了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通识课程学习不到位的难点,为高等师范院校全人格师范生的培养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Col理论;31螺旋;激发;交互;提升;师范生;人文素养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1-0078-06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所掌握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和心理的综合体现,主要通过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出来。
从根本意义上说,教育是塑造人的思想、观念和灵魂的过程,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
因此,对于师范生来说,人文素养的教育尤为重要。
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m近几年来,中央陆续颁布文件规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高校不断加强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受到关注。
但从总体上来说,当前高校师范生人文素养教育依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
对高师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得失的思考
作者: 徐敏
作者机构: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人文系,江苏南通226006
出版物刊名: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
页码: 145-146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问题意识;课堂讨论;朗读训练;品味词句
摘要:当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正处在一个重大转型期,我们原来所熟悉的一些课程内容、目标和实施方式等都受到了挑战和冲击,我们必须清醒的接受这一场暴风雨的洗礼。
高师教学承担着培养新一代师表的重任,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两个基本属性,在高举人文教育大旗的今天,绝对不能忘记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学科特色。
以提升听、说、读、写能力为本,同时不忘记给学生以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在课堂上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提高未来教师们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是现阶段高师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华中师范大学移动端同步享校园一站式服务
华中师范大学移动端同步享校园一站式服务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
【期刊名称】《中国教育网络》
【年(卷),期】2017(0)11
【摘要】近期,华中师范大学迎来“一站式服务”的新体验,移动化智慧校园在用户端提供的应用服务,涵盖了校园生活、综合资讯、服务集成、移动办公等各个方面。
从多维度解决了教师、学生的移动化业务需求。
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终端获取相关资讯、处理业务、体验智能化生活互助服务,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智慧校园移动端一站式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2.智慧校园移动端一站式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探讨
3.智慧校园下高校移动端一站式校园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4.高校一站式办事服务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5.高校一站式办事服务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徐敏美术作品
徐敏美术作品
佚名
【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8)004
【摘要】徐敏,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湖北省美术
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工笔画学会会员,湖北省中国画学会会员。
曾出版专著1本、作品参加部级展览2次。
国内美术大展十余次,分别在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发表
学术论文和作品十余篇,作品被多家美术机构和美术馆收藏。
【总页数】1页(P封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平肝降逆调脾肾,轻灵通窍畅气机--徐敏华治疗中风恢复期经验探析
2.徐敏华辨治支气管扩张症临证撷要
3.徐敏贤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基于brownout和容器技术
的原型软件系统4.用心服务就是最好的防控
——记城乡社区抗疫巾帼先锋徐敏5.寻“天然”之高道,存平常之本心——记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材料系教授徐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 成果科类:文学 申报等次:一等奖
成果名称:信息化环境下的文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完成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徐敏、胡亚敏、韩军、万娜
姓名 专业技
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
均教学工
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徐敏 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103 实施文学批评“三阶式”翻转课堂; 协助主持台湾师大MOOC;
参与建设中国大学MOOC
胡亚敏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48
主持台湾师大MOOC;
建设中国大学MOOC;
建设中国大学SPOC; 建设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
韩军 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101 参与建设台湾师大MOOC; 参与建设华中师大云课堂
万娜 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270 参与建设台湾师大MOOC; 参与建设华中师大云课堂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
1、信息技术的多种模式与文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层级的不同,在高校文科教学中先后建设了翻转课堂、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SPOC、面向台湾师大的MOOC等多种信息化课程类型,组建了多层级性的自主学习资源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贯穿课程始终、线上线下为一体的学习空间,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文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2、以伙伴学习为主要方式的三阶式翻转课堂
针对人文学科知识的非确定性和价值判断的多元性,改造翻转课堂“课前自学+课上讲授”的基本模式,提出以伙伴学习为主要方式的“三阶式翻转课堂”模式,将文学教学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引导学生在网络在线学习与面授教学相结合的学习空间中开展伙伴学习,使学生在互相倾听、启发、欣赏中提升彼此。
3、信息技术与文学教学的互融互生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文学教学,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创设真实情境促进其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又通过人文性加强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可接受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融技术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促进了信息化时代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
本成果是对四年来文学教学活动中运用和改造信息技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总结。
面对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上的变化,将文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和提升作为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将多种信息化课程类型引入文学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层级自主性的学习空间;并通过以伙伴学习为主要方式的三阶式翻转课堂,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
在探索文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中,本成果努力追求融人文性和信息化于一体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全人格人文素养的养成,构筑信息化时代文
学教学的新生态。
与此同时,炼就了一支热爱教育、关爱学生、乐于奉献、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队伍。
1、 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意愿作为教学改革的基点
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更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信息技术对于文科教学才能真正起到促进作用。
在改革实施中我们始终把加强学生与其学习环境四要素之间的互动放在首位,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意愿作为改革的目标,使文学教学的信息化改革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情感发展、协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感受力等信息时代文科人才素质的核心,导向信息化时代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2、信息技术催化文学教学新生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文化
围绕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与文科教学的互融互生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核心问题,本成果以国家级教学团队为平台,相继申报了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文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翻转课堂’在文艺学课程中的运用”、“未来教室环境下的文学批评教学探索”等教研项目,建设了包括国家级网络资源共享课、教育部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SPOC、台湾师大MOOC等一系列在线课程,激活了教师、资源、学生、社会实践各要素之间的交互性关系,建构了一个多层级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
借鉴和改造翻转课堂,提出并实施了文学批评的“三阶式”翻转课堂,通过课前自学、重难点概念学习、批评实践三个环节的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帮助学生实现从认知、理解等低阶思维到运用、创造等高阶思维的提升,并通过信息技术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完成个性化的知识建构。
3、努力探索人文性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与提升的新途径,促进学生个性化全人格人文素养的养成
一方面改变教师自身适应这个时代,同时又在这个过程中改造和改变信息技术,在建设资源库时,通过信息化向美感延伸丰富学生的感觉;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伙伴学习”改善学生由信息技术带来的视野窄化、自我中心等“容器人”品格;在网络学习空间中通过“知识结构导图”和“反思性任务”克服知识的“碎片化”,引导学生发现看似混乱的原子化存在的信息间的有机联系,帮助他们建立综合的整体性视野,有效提升其反思能力和探索能力,促进人文素养的不断发展。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400字以内)
本成果对于高校文科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本成果已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2013、2014、2015、2016级本科生中实施,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批评实践能力显著加强,有些学生因此萌发了研究和创造的热情,有些学生还产生了教学研究的强烈兴趣。
在线课程建设方面,本成果的一系列探索除了服务于课程团队的教学之外,也已受到全国多所高校师生的关注,有效推动了国内高校文学教学的信息化改革。
具体包括,①教育部视频公开课《文学批评的方法与实践》已上线,国内上百所大学师生观看并表示很有收获;中国大学MOOC《比较文学》已上线,学习人数超过万人;中国大学SPOC《比较文学》已上线;台湾师大MOOC《文学批评》作为我校与台湾首批互认学分的选修课受到学生广泛好评。
②“翻转课堂与高校文科自主学习”网站受到全国多所高校师生的关注,起到示范作用。
③修订出版的《文学批评导引》数字化教材已成为全国文艺学师生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参考。
本成果还通过不断总结和提炼已有的经验和成果,在国内外会议上对本项目成果做了推广。
成果主持人2014年8月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交流;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参加环太平洋教育年会;2015年5月随胡亚敏教授赴耶鲁大学与保罗•弗莱教授进行交流;先后多次在全国各地如东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地举办30多场翻转课堂讲座,6次在校内外进行了翻转课堂的示范教学,2016年华师第二届本科教学节期间承担“智慧教室环境下的翻转课堂”公开课示范。
2016年11月在湖北省文艺学年会上介绍翻转课堂经验。
成果第二负责人胡亚敏教授2016 年11月在教育部“互联网+与高等教育教学创新研修班”上做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学教学改革与实践”发言;2016年12月在陕西师大、湖北民族学院介绍了本成果的探索与实践。
—2—。